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我带孩子都要崩溃了,为啥老一辈人那时候带孩子似乎很轻松? 第1页

  

user avatar   helanyizhimi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评价快乐的参考系不同。

你嫌食堂难吃,可对于那一辈老人而言,过年也吃不了那么好。

你觉得崩溃的是,那一辈可能眉头都不会皱一下。

如果互换一下,你一天可能崩溃10次。


user avatar   cheng-xiao-quan-66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个家,最底层的人不轻松。我外婆,一个人带大过至少七个孩子,她带我弟弟时肝炎已经卷土重来,脸色很糟糕。走路经常大口出气,也会跟周围的人抱怨看不清路。

她不认识字,她一生最骄傲的事情,就是带大了的孩子里有五个有研究生学历,有博士,有教授,有副厅级干部。但是,您说她带孩子不累,我绝不相信。我外公很年轻时就评上了教授,在史学界很名气,退休后每天就是看看书,喝喝茶,晚上要安静的独自冥想一个半小时,看看电视才准备休息。

带孩子?带孩子是不可能带孩子的。外公一辈子都没做过家务活,他长相白净,高大帅气,所在县城第二批大学生,顶校,文革时期离开了武汉大学的教职回到家乡一所大学上班,文革结束后,武汉大学来寻他,他没选择回去。

我外婆就是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娶回家的。除了非常的勤劳,我实在找不出太多的形容词。基本上家庭聚餐都是她一个人搞定,年夜饭时她一个人能够忙碌八九个小时,把它搞定。大家吃饭时也不上桌,等大家吃完,她才拿出碗筷吃饭。她是一个极容易被忽视的人,她唯一的休息时间,就是晚饭后洗好碗筷,坐下来和外公,舅舅看电视。她会插嘴,但是她看不懂新闻,也不懂政治。

外公和舅舅会对她破口大骂,她也不回嘴,等待下一次插嘴机会。不断往复,我那时候不明白,为什么每次都被骂的她,还要插嘴呢?直至长大后,我才想明白,和家人属于两个认知世界的她,只是渴望交流,她渴望与家人说说话,无论对错。家人指望她付出劳动力,也无论对错,但是大家读了这么多圣贤书,却忘了,一个小家庭里也是有阶级差异的。湖南,只有冬夏,在哄完家中小孩入睡,她又去把一家人的衣服拿出来,全靠手搓,冬季热水没烧足量,她也洗,冻的手发抖,身子发颤。我在一旁仔细观察,会被她骂开。

外婆年轻时生的前三胎,都是女孩,外公在武汉读书上班,她一个人要种地,挑水,养活全家。我妈是大女儿,她出生时,外公还在读大学。到第三胎还是女儿,外婆被她的婆婆打骂,拿滚烫的热水泼过脸。她不还手,养活了一家人的她,说不上话。带着孩子,生我舅舅时,她不敢声张,因为婆婆告诉她,你再生个女娃子就直接丢井里。外婆很害怕,舅舅出生时,她自己取了一把剪刀,给舅舅剪的脐带,烧了一锅热水,给自己洗净。没有产房,没有助产师,没有丈夫的陪伴,没有vip病房,没有月子中心。据我妈妈说,大舅舅出生,就是外婆这辈子最高兴的一天。我想到,她这不是重男轻女,而是没有资格不重男轻女。舅舅的出生,才让她挺直了腰板做人。

外婆为什么会害怕她婆婆把女娃丢进井里?我妈说,外婆她出生第一天,差点被淹死,因为她的母亲我的老外婆就连生了很多个女儿。她不知道到底是她的母亲要把她丢到家中大水缸淹死,还是其他人,她只知道是她的二叔叔救下了她。但是好人不长命,二叔在她没长大时就过世了。

在我的记忆中,我的父母,我的舅舅,我的家人带娃,是轻松的,每天只要逗逗孩子。抱抱我们,饭不用做,尿布不用洗(那个年代没有纸尿裤),孩子吐奶了,不用给孩子洗衣服。孩子病到半夜,不用给他起来测体温,婴儿夜啼了,不用睡不好觉。我们上学了,不用早起给孩子准备早餐,不用牵着我们上学。

外婆没活太久,到肝炎复发成重症乙肝时,一家人也不太清楚她的病情,不知道她买菜回家时走的慢了,不知道她做年夜饭时为什么少了菜,不知道她晚上为什么八点多就要睡觉,不知道每天晚上睡觉,虚汗能湿透床单,更不知道为什么她坐在电视机前不插嘴了。也许是太累了,走之前,老天爷也没给她什么机会,发现重症乙肝的第五个月,因为抵抗力的极度脆弱,在颅内长出两颗肿瘤,压迫了神经,看不清路。

她重病那年我上大一,放五一长假回家的第一晚,家人太过劳累,由我守着她住院,如果对重症乙肝有了解的朋友就知道,得了这个病,手都抬不起来。在她的病床边,我家人嘱咐我,她洗澡后,让我把她衣服洗了。她蹒跚的洗了澡后,没开门,在里面二十分钟没出来,我听见里面有声响,敲门了她才开门。原来,她自己把衣服洗了,她说,毛坨,我挂不起衣服了,你去挂一下。那是我人生中,唯一一次有映像,外婆让我做事。我挂完衣服回来,她已经沉沉的睡去,那也是我最后一次与她交流。之后,她就一直那么睡着,医生说肿瘤压迫了各种神经,她会逐渐没有知觉,嗜睡到离开。


这些年,家里的年夜饭,是在外面吃的,大厨的手艺比老人家好很多,但我总会想,大厨师傅过年时怎么和家人团圆吃饭,他应该也有家人。说不定有个可爱的女儿,等着他回家。这些年,我看着农民工过年返乡,一大堆人在广州火车站,背着麻袋,晚上等火车,也不来宾馆,睡在广场里。他们的儿女,一年之中,几面之缘,家门口供不起家,大城市更没有家。这些年,我早起五点跑步,永远有人比你更早起,寒风凛冽时,他们一扫帚,一扫帚的洗刷着城市。

哪有什么轻松,一个小家,那个最苦的人被遗忘在了家的角落,分担了家务,给了你“轻松”。一个大家,那些最苦的人被遗忘在了城市的角落,承担了劳动力,给了你“轻松”。


看了一些评论,没有放出来。

第一,外公虽然对外婆一般,但他在做学问上是一丝不苟的,对“小家”贡献远小于对“大家”的贡献。所以评论区有些评论有失偏颇。老人家回到湖南后,机会非常多,但是他一生都在严谨治学,教书,没有入仕也没有做别的行当。

第二,有人说我作为旁观者,不帮外婆说话。实际上,前段的记忆来自于1-8岁。后段因为第二个舅舅得病,我也没有住在了外婆家。虽然很近,看过我文章的人就知道,要我不为老实人吃苦的人讲话,不现实!这一点,是我为人处事的原则,我的多篇文章就是反应社会问题,铺在文章底部。不过,20岁前,要我讲,我还真不知道怎么为老人家讲话,十多岁时我会帮她做事,她很倔强,认为男人就不该进厨房,我坚持至少切菜洗碗能做。大一些的我,能把一切都理清楚了,能为她讲话时,老人家却没给我这种机会,她所做的一却切实的影响了我的一生!

第三,外公外婆的感情确实没有大家想的那么糟糕,但是不做事也是真的不做事。外公年轻时因为太过英俊帅气,外婆从老家去武汉探望外公时,就有武汉文化馆的女同志趁外公外出时跟外婆说,外婆外公的结合,是对外公人生的绑架。但是外公选择了保护外婆,和这些女同志话都不再说一句,非常有原则性。这些事情也在我母亲的记忆中有所体现。

外公最大的问题,就是一辈子不做家务,不带孩子,老一辈的知识分子有这个问题的非常多。看电视骂外婆,这一点,突出的是两个人认知差距太大,如果一方没有耐心,显然另一方很可能就会被骂。知乎就把这一点展现的淋漓尽致,明明大家都是同胞,可以好好讲的一句话,很多人就巴不得把人骂死,而且还不像虎扑,微博,贴吧那么粗糙,知乎是拐着弯骂,这就是知识分子的网络暴力。至于大舅舅年轻时,是被外婆宠大的,至于为什么会宠,大家应该心里明白的很。被宠大的男孩,年轻时要学会尊重长辈,特别是尊重 母亲,难度很大。而我的小舅舅这一点就表现的好得多的多,对人彬彬有礼,很少跟外婆争执。

写这一段,是告诉大家,每个人在家中的角色,不能像有一些老一辈那样。我们相互扶持,相互分担,不要看不起认知差异,不要看不起贫穷,不要看不起异性,才是持续之道。






user avatar   guang-feng-ji-yue-5-94 网友的相关建议: 
      

重大更新:原因分析更全面,讨论如何解决问题

先说结论,带孩子越来越累,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从之前的粗放育儿模式转变为现在的精细育儿模式,育儿成本大幅度提高。二是缺乏可信赖的熟人圈子里的帮手,育儿模式的效率低。

育儿成本高

育儿成本高,之前是粗放养娃,家长期待值低,投入少,当然轻松;现在是精细养娃,家长期待值高,投入多,当然疲惫。究其原因,一是少子化。少子化导致父母对后代的期望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使得父母有动力去精细养娃;少子化还导致父母对后代的投入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使得父母有能力去精细养娃。二是生产力的提高。父母不必终日劳作养家糊口,有了更多自由支配的、可以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父母在满足基本温饱问题之后,还有剩余的财富,才有机会用来投入到养娃之中。

少子化和生产力的提高导致了养娃精细化,但是养娃精细化对于少子化和生产力的提高也有反作用。养娃精细化使得养娃成本提高,养不起多个孩子,促进了少子化;精细养育培养出来的人当然比粗放养育培养出来的人,更能胜任现代智力密集型岗位,推动生产力进步。总结起来,少子化、养娃精细化、生产力进步,这三者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生产力进步。生产力进步之后,一个机器能够替代成百上千的人的简单重复劳动,社会不需要大量简单重复的劳动者,而是需要掌握现代科技的少数劳动者。社会对劳动者的需求量变小,同时对劳动者的能力要求变高,这就促使少生孩子,同时精细化养娃,只有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的高投入,才能培养出一个高生产效率的现代劳动者。精细带娃的成本高,这是无法阻挡的时代趋势,解决问题的办法,绝不是退回到之前的粗放带娃,而是提高精细带娃的效率。

育儿效率低

育儿效率低,原因在于缺乏可信赖的熟人圈子里的帮手,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在改革开放新时代,建立于稳定的血缘地缘关系的家族熟人圈子,和建立于稳定的就业关系的单位熟人圈子,随着家族的基本瓦解和雇佣关系的高度临时化,旧圈子逐渐消失,而并没有新的可以帮助育儿的熟人圈子产生。总结来说,一是大人带孩子的时间应该错开,这样可以在一天内不同时间段分别由不同人带孩子,避免只累一个人;二是一个人带一个孩子效率低且累人,孩子应该在空间上聚集,这样一个人同时可以带多个孩子,不带孩子的大人就可以松绑并干别的事,避免时间精力被孩子独占。

和孩子在一起,既能从孩子身上收获快乐,也需要付出辛苦。总体的幸福程度,可以用效用来表示。和孩子在一起的效用是边际递减的,也就是说,随着带孩子的时间增加,多带孩子一小时所多获得的效用,是越来越少的,甚至会变成负数,即得不偿失。这个很好理解,和小孩呆两个小时,还觉得小孩子可爱招人疼,但是如果让人再多陪孩子一个小时,效用也就是幸福程度充其量增加5%;如果遇到的是比较折腾的孩子,那些耐心不够的人的效用甚至可能下降20%。

带孩子累,是因为一个人带孩子的时间太长,超过了边际效用迅速下降甚至变成负数的临界时间。这个临界时间,在上面的例子中,可能就是两个小时,超过临界时间,增加的效用明显减少甚至降为负数即适得其反。所以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分散带孩子的时间到更多的人身上,让每个人带孩子的时间,都小于边际效用迅速下降甚至变成负数的临界时间。总结起来,大人带孩子的时间应该错开,这样可以在一天内不同时间段分别由不同人带孩子,避免只累一个人。

一个孩子不仅要让多个人带,也要一个人带多个孩子,建立托儿所,进一步提高效率。在古代,家族内部亲戚之间互相照顾孩子,属于古典版的托儿所。在上世纪五十到八十年代,城市中企业办社会,为职工提供社会主义版托儿所。可以看出,托儿所是一种特殊的服务,需要程度较高的信任。古典版本的托儿所,依赖于高度稳定的血缘和地缘关系而带来的家族熟人圈子。社会主义版的托儿所,依赖于高度稳定的就业关系而带来的单位熟人圈子。综合来看,托儿所需要的信任,来自于人与人之间因为长期共存的熟悉。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上面的两种熟人圈子都被粉碎了。少子化导致家族不再人丁兴旺,人口区域流动性大导致家族分散,结果是家族的式微,取而代之的是原子化的小家庭。在改革开放新时代到来之前,城市也有家庭原子化的趋势,但是当时城市尚有社会主义版本的托儿所,起到了替代古典版本托儿所的作用。改革开放新时代之后,计划生育和市场经济带来的人口大规模流动,使得原本就式微的家族基本瓦解,古典托儿所一去不复返,而附属于企业的托儿所成为了阻碍企业轻装上阵、提高经营效率的包袱,也随之被解散。最后的结果是上述两种托儿所都消失了,其深层次原因是建立于血缘和地缘关系的熟人圈子的消失(亲戚各奔东西,少子化后甚至没几个亲戚)和建立于就业关系的熟人圈子的消失(市场经济下,雇佣关系高度不稳定)。这样,原本家族和单位的大熟人圈子缩小到了直系亲属的小熟人圈子,也就是4-2-1家庭结构(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父母,孩子),熟人圈子小了,可信赖的带娃帮手少了,带孩子自然更累。

目前的托儿模式,不仅更累,而且效率很低。单胎少子化导致的4-2-1家庭结构(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父母,孩子),一个孩子,要占据好几个大人的时间精力,甚至需要一个大人全职在家带孩子,全国几千万孩子,如果每家都要有一个劳动力全职在家带孩子的话,那就是从劳动力市场拿走了几千万人,减少了几千万人参加社会生产所创造的财富。目前的育儿模式,也不利于幼儿成长,人的成长需要同龄的伙伴,一家一户分散养育孩子,阻碍了同龄孩子之间的交流,对于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的锻炼不够。

提高托儿效率,促进幼儿正常成长,就需要一个人照看多个孩子,不带孩子的大人就可以松绑并干别的事,避免时间精力被孩子独占。这些孩子的来源是熟人圈子,可是在当下,熟人圈子压缩到了直系亲属,所以孩子的来源只能是二胎、三胎。在育儿成本很高的今天,二胎三胎很不现实。二胎三胎中的单个孩子的养育成本,因为存在规模效应,比一胎的孩子养育成本,确实低一些,但是两个三个孩子加起来的总成本还是要高于只生一胎的成本。

总结起来,带孩子越来越累,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由于从之前的粗放育儿模式转变为现在的精细育儿模式,育儿成本大幅度提高。二是由于缺乏可信赖的熟人圈子里的帮手,育儿模式的效率低。

解决问题的道路

养娃精细化,孩子越来越宝贵,同时社会环境越来越复杂,帮助父母带孩子成为了一个对父母和带孩子的人双方都风险很大的事情。带孩子是一个高风险的事情,帮父母带孩子的人战战兢兢生怕出事惹麻烦。帮邻居带孩子,如果孩子出事,可能被追究法律责任;学校不敢组织课外活动,放学越来越早,主要是因为带孩子活动要承担责任,学校要规避意外事故带来的麻烦。让别人带孩子也是高风险的事情,父母很难放心把孩子交给别人。帮助自己带孩子的人,并不能充分地知根知底,可能耐心不足性格暴躁,甚至是恋童癖。总结起来,在带孩子问题上,委托方(家长)和代理方(带孩子的人)都面临很高风险,家长把孩子交出去心惊胆战,带孩子的人托管孩子同样战战兢兢。

目前的解决方案是市场化的幼儿园,但是市场化的幼儿园并没有解决上面的两种风险问题。之前非盈利的托儿所,父母上班送过去,下班接走,主要目的是帮助父母在上班的时间托管孩子,家族内亲戚的“托儿所”可以帮助照管的时间更长。现在的商业化幼儿园为了规避孩子出事的风险,孩子放学时间比父母下班时间还早,帮助照管的时间很短,主要目的是超前学习,进行教育军备竞赛,准备“幼升小”。另外家长也不能放心孩子在商业幼儿园的安全,在频繁发生的幼儿园虐童事件中,家长掏了一大笔学费,希望能购买到高质量的带娃服务,保证孩子的安全,但是昂贵的学费并没有提高幼师工资,而是成为了幼儿园的利润。低工资很难吸引并留住高素质的幼师队伍,留下来的幼师素质堪忧,对孩子的照管质量令人担心。

为了提高养孩子的效率,需要建立新的、可信赖的、帮助育儿的熟人圈子。而这个熟人圈子不是所谓的“社会化抚养”中设想的国家,因为父母对于陌生人操作的国家机器,是不可能建立起足够的信任的。也不可能是目前的小区,因为小区不是之前的家属院,内部人口流动性也很大,大部分也是陌生人,信任也也不太可能建立起来。

目前这种熟人圈子还能不能建立呢?前文举例的历史上的两种稳定的熟人关系(家族、单位),家族聚族而居,单位终身雇佣,背后的代价是闭塞与不流动。目前社会高度流动,不可能照搬先例,而是要借鉴先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user avatar   yi-ya-yi-ya-yo-73-19-53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以前的人带七八个孩子轻轻松松”

当然轻松了,拿个小篮把孩子一放,七个八个都放家里,大人去地里讨生活,孩子渴了饿了冷了热了谁管呀,泡在尿里放声大哭,老鼠咬掉鼻子,突发个疾病死了,都是常事。那个时候的“轻松带娃法”是迫于生活的无奈之举,是可悲的,是可怜的,是国家还不发达的必然结果,是贫苦时代留下的一道伤痕。不是什么值得骄傲的事,也不是育儿能力的象征。

我曾祖母生了十二个孩子,活到成年的只有五个。那时候孩子不是带大的,是死剩下的。

“以前的女人也坚强,生一堆孩子老了一样健健康康”

同上。难产死了的产妇不会活到老。以前强调屁股大能生儿子,其实是说骨盆宽骨架子大孩子不易难产,不至于一尸两命。儿子普遍比女儿重,生起来会更困难。我认识一个年轻时生了仨孩子一身妇科病子宫摘除的女人,表面上看不出任何区别,在广场上跳广场舞的时候看起来也是“找接生婆生了好几个孩子现在仍然健健康康”的样子,人家总不会逢人就讲子宫摘除妇科病的事儿吧。

“以前的人都不矫情,不像现在的人动不动就抑郁症。以前的人也不产检,不像现在的孩子又有唐氏儿又有多动症的”

以前确实没有抑郁症躁郁症唐氏儿多动症的分别,因为村里把这些跟别人不一样的人统称为傻子或者疯子。打个比方,你在那时候得了这些病,你的名字就变成了“村口王大傻子”或者“隔壁老张家的疯婆娘”。

“以前有几个自杀的,不像现在网上这些年轻人,心理素质真差,今天这个跳楼明天那个吃安眠药的”

以前没网络,自杀的也就本村子知道。跳井的,上吊的,喝农药的,未必就比现在少。

有时候人会适度美化过去,怀念一下过去,但也只是说说而已。就像经常有人说“好怀念过去那个没有手机pad的年代啊,我们弹弹珠吃辣片吃塔糖”。真要是断了他的WiFi收走他的手机,给他一堆玻璃弹珠,他能哭死。


user avatar   jian-zai-wo-xin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跟他谈道德,他就跟你谈法律。

你跟他谈法律,他就跟你谈道德。

这就是家庭伦理剧狗血情节百出还有人追的原因。

父母愿意给弟弟二十万而不给老大,那确实在法律上是他们的权利。

问题是这样就伤害了老大一家的感情,在道德上就是立不住脚的。

本答案在谈伤感情这件事,就有人跳出来说我三观不正且逻辑不清,说那是人家父母的权利。

好啊,既然谈法律权利,那么大儿子将来也不需要对父母太热心,只要完成基本的法律义务就行了。

可是问题是,他父母现在或将来会仅仅满足于大儿子完成法律责任吗?

肯定会挥舞道德大棒子,把大儿子打得血流满面。

所以我劝题主远离这样的家人,警惕本回答下那些逻辑混乱不明事理的人。

————以下为原答案

这个事件更加证明一个事实:你老家就是一个烂泥潭。

所以你要远离他们。

他们怎么骂,随便。反正你以后少回去,如果要尽孝心,将来寄点生活费回去就行了。

如果你不离开这个烂泥潭,你会拖着你妻子孩子一起沉没。


至于村里人的看法,你还在乎干什么?

跳出来了,就别再跳进去受虐。

加油

———

给你举个例子吧,看通情达理的家庭是怎么处理和你类似的情况的,也免得有人在评论区非议我。

我有个好朋友,是兄弟俩。

哥哥被他爸从小培养上重点高中,从初中就给他哥买进重点初中。

而他呢,初中毕业,即便考上了普通高中,也不让上了。

但给他拜了师傅,学手艺,跟着父母做生意,开店。

后来他哥考上大学,他就成了店主。

后来他哥留在了重庆,成为某银行信贷部部长。

后来老家盖房,他父亲直接对他哥哥说:“当年倾力培养你,你现在出息了。当年你弟弟是受了委屈的,并且以后照顾我们就靠你弟弟。所以盖房子的钱,你来出,以后经济上,能帮你弟弟就尽量帮点。”

这个父亲是拎得清的。

他父亲本身是入赘的,但是能把有限的资源合理化分配,成就今日之局面,也是厉害角色。

所以尽管我朋友也曾经感叹父亲不公,但是老来一席话,也是释然了。

并且他哥对他也不错。

这样比起来,你父母就差远了。

其实,这个事情的关键不是钱,而是你父母心偏了不说还不明事理。

不求完全一碗水端平,但是至少他们心里要明白谁暂时受了委屈,并愿意有机会做补偿,而不是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

道理就像:洪水来了,为了保城市,把水往农村引,是迫不得已,但是不能理直气壮啊,相反要想尽办法去补救农村受到的损失。


user avatar   niu-niu-niu-niu-niu-9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我是觉得,关于孩子生完怎么带这种事,应该生前就考虑好,你如果自己搞不定你要提前和长辈沟通好到底谁能帮忙,如果你公婆一开始表示能带,生完又说不行那肯定是他们不对了!但是无论如果要提前商量计划,你不能默认你公婆就该带孩子!

然后吧,关于辞职带孩子的问题,其实尽量还是不要,风险还是太高,如果负担得起,你可以请个阿姨,负担不起的话,你又死活要生,那你不找爹妈找谁?


user avatar   levin-87-47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真要是毛子撸袖子亲自上了,那真就是应了那句话,楼都快炸了,还管这个阳台是你的是我的?




  

相关话题

  有一个女儿是种怎样的体验? 
  父亲午饭时把猪蹄吃光了,我在屋里听到母亲说:“你怎么不给孩子留一个?”心里很烦闷、抑郁,怎么办? 
  婚姻(男朋友)重要还是前途(读博)重要? 
  干得好真的不如嫁得好吗? 
  面对现实太难,这段感情该不该走下去? 
  不喜欢孩子却要了孩子后的生活是怎样? 
  夫妻婚姻走到尽头的时候有哪些预兆吗? 
  结婚就必须要有孩子吗?结婚的意义就是传宗接代? 
  最近特别郁闷,易怒,想找个人结婚,但是又很讨厌遇到的男人都想跟你发生关系,不付出凭什么和我发生关系? 
  假设不生孩子,男性想结婚的概率还剩下多少? 

前一个讨论
《大明王朝1566》你感觉嘉靖和海瑞谁更孤独?
下一个讨论
三体3中,罗辑将执剑人交接给程心后,为什么不去寻找庄颜和他的孩子?





© 2024-06-0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0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