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淞沪会战为什么会输得很惨? 第1页

  

user avatar   liu-shu-bin-5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就果军抗日中的表现来说,单看淞沪会战是胜利了而不是失败了。

第一:果军在淞沪会战中达成了战略目的:无论是把日军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导改变为由东向西、还是为上海和长江下游工厂与物资内迁赢得了时间、向国际展示中国抗战的决心、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话语等都实现了。

第二:果军在淞沪会战中达成了较高的损失比,果军伤亡33万人但有10万是后撤途中造成的,日军如果计算追击过程的伤亡,应该是6-7万人,损失比在5.5-6%之间。(以上果军伤亡以果军说法为准,日军伤亡以日军说法为准)。如果也按照以双方各自统计伤亡数字为准的话,果军淞沪会战的损失比要比第一次长沙会战、武汉会战等公认中方胜利的大战都要高。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上海金山有汉奸,杭州湾里迎敌舰;

手刃亲人腹软处,换得国破家亡天。


user avatar   ti-si-lei-er-1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原因很多我只说一个小方面,也是国军的传统艺能。桂军主力到的晚,但士气非常高涨,李宗仁白崇禧就是想借淞沪在国际上亮个相。结果换防时光头军队没给桂军留下任何资料,日军阵地兵力火力配置,炮兵海军还有空中支援等已经收割了无数国军士兵生命的资料全都没有,第二天桂军还在进攻准备时就被小日本给炸残了建制。

你以为是光头故意坑桂军?还真不是,中央军自己人之间也一样,著名的松山战役,数万国军在美军的炮火和空中支援下打1000多小鬼子,自己伤亡8000多才勉强拿下。看下战役经过,真是在盟友面前有多大脸现多大眼。一线进攻部队伤亡过大下来整补,与换防部队不做任何交接,已经用无数人命探明的日军火力点,换防部队还要用相同的人命去TM再去探一遍。劳资用人命换来的东西,凭什么便宜了你这孙子,这TM就是国军中的普遍现象。


user avatar   liu-san-xing-39-84 网友的相关建议: 
      

题主问“淞沪战场为什么会输得这么惨”我只是从战术和战略角度分析国军输在哪里,这仗正常情况下应该怎么打,而不是说国军应该怎么打。归根究底就是这种仗国军打不了,他没有那个能力,也没有那个指挥调度和战略思想。

评论里有些“果粉”在喷我,求求你们去看看历史,但凡读点历史书都会因为国党的所作所为而作呕,我们的教科书给国党留了面子结果培养出那么多“果粉”我是真没想到。就单说理论,这仗如果打起来应该怎么打,怎么打能把损失降到最低,无论怎样操作,实际上国军打的这场战争的结果都是最差的一种,换别人不见得比国军更差。别张口就来“键盘指挥”,我这个“键盘指挥”在天方夜谭吗?这都是基本军事战布和操作,近代国内外打过多少“不可思议”的漂亮仗,“键盘侠”好歹能说出点东西,你们张口就喷的不更像键盘侠?

说到底国军就称不上一支军队,如果你们仔细研究过国军从北伐到解放一系列战争就明白了,国军从来就不会打仗。正面战场就会集体冲锋,冲一波赢了就赢了,输了会瞬间崩溃,几万人丢盔弃甲的瞎跑。从决策到指挥再到军人面貌都不是一支军队应有的水准,国军与其说是军队,不如说是一支“半封建半奴隶制”的政府私募军,这种“家丁”一样的雇佣兵怎么打日军那种现代化军队?

再加上常凯申一系列微操。

如果我说的话刺痛了某些人的神经,那么希望你们喷我之前读一读近代史,觉得国内的不真实(留面子)就读一读国外的。就如常公那般操作和水平加上国民党的治理能力,说真的如果没有国军那些还算有点战争素养的指挥官们,和广大中国人民的信仰,以及日军兵力不足无法大规模打歼灭战,38年就让人端了,还能拖上八年?


———————————————————原答案—————————————————

因为仗不是这么打的。

80万部队,海陆空三军还有德系王牌精锐,被常凯申一波又一波的送上阵线填日本人的飞机大炮?仗是这么打的?

淞沪会战该打,但是不应该主动进攻打正面决战。

长三角密集的水网,对日军地面机械部队(其实也没什么机械化)的阻力巨大,无法发动大规模成建制的进攻,对国军同样如此。而国军只要做区域重点联防,几大防线成掎角之势防守,同时放弃大规模兵团作战,能最大限度削弱日军火力优势。在突袭失败之后,有序后撤将日军放进来分散敌人阵线打运动战,同时调集小股精锐部队打游击骚扰,切割并包围日军地面部队,利用人数优势打围歼,边打边守边撤,层层布防,一节节的消耗日军进攻攻势,再进行重点有序的针对性反击,就与日军在整个江口平原打持久战,消耗战。80多万精锐中央军和精良的地方军,拉开了打也不至于让日本人三个多月就给打个精光。

而常凯申是怎么做的?在武器装备落后,没有制空权与制海权的情况下主动进攻打政治战,在突袭日军军部失败之后不打也不退,等英美调停又白白延误战机,在日军增兵之后还要拉大部队与其进行正面阵地战,几十万精锐部队缩在狭窄的江口摆长蛇阵,肉身抵挡日本人的飞机炮舰犁地一样的轰炸,成建制的大部队冲上去填日军炮眼,抽调战略要地金山卫的守军,给日军迂回包抄的机会,这仗这么打日本人可太高兴了,就是俩字“白送”。

常公不但指挥臭,还刚愎自用。不理属下白崇禧张奎发保存实力的建议,死守不撤,大批士兵就顶着日本人的炮火守了一个月的死阵,用战士们的血肉打表演战死等英美调停。大场失守,败局已定,在撤退命令下达后因为西方召开了九国公约大会又反悔了,让已经没有战斗力的部队再回去冲阵,换取他那梦寐以求的《制裁协定》。希望落空以后终于决定撤退了,然后两翼集团之间没有配合没有掩护,后方没有接应,一通瞎跑,期间没组织过一次反击,大撤退变成了大溃逃,几十万人丢盔弃甲挤在苏州河让日军几千人追着打,最后不单是上海整个长三角平原全丢了。

淞沪会战之前日本也在犹豫,内部分歧不小,还要忌惮着苏联背后捅刀子,一开始也并没有和国民党打大战的准备。只要布好防守姿态,如果日本人试探性进攻就重点反击,日军遇到比较强的阻力的话也不会从直接华北抽调主力进行大规模会战。淞沪会战的失败,把南京和背后广大的中南腹地直接暴露给日本,加快了日本侵华的进程。

有人说淞沪会战的惨烈“激发”了中国人的血性和团结?笑死了,部队都没了,光有血性有什么用?战争时期无论如何,都不如一场胜利更能鼓舞人心。

一场战役,一个多月打得一个国家的中央军所剩无几,后来全靠一些军阀“泥腿子”,还如何能抵挡住日军的推进?结果就是大半个中国落入敌手。

淞沪会战完完全全就是常凯申个人的“表演战”,上海十里洋场,东亚大都市,通过一场惨烈的战役,用“人肉”效忠英美,为了乞讨那一纸“中日停战条约”罢了。

当然我也只是纸上谈兵,不过当时的国军可不比后来,军队的素质和士气、人员装备与日本人有差距但也不算巨大,战术得当认真打下去不是没有机会。如果没有常凯申微操和大型“舞台秀”思想,换一个会打仗的,任谁打都不可能打成这个熊样子


user avatar   an-zhi-sheng-y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国军总参战兵力为60万,不是80万。国军淞沪会战绝不是惨败,以伤亡30多万人代价毙伤日军98417名(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编:《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1卷,第2册,第83页)。打破了日军“三个月亡华”“速战速决”的战略。之所以失败是中日双方巨大的国力差距:

1)战前国军总兵力只有170万(其中19个左右德械速成师,30万人;但仅中央教导总队为标准德械速成师。其余都是中央军及地方军杂牌部队,重武器严重不足,弹药匮乏。日本约为448万(199万可立即动员)由于日本早在1873年就实行征兵制,军令统一。而国军在战前,才名义上实现了统一的军事集团,实现地方实力派只是名义上服从中央,抢掠兵源。造成中国人口众多,实际征招兵力反不如日本。

2)中国海军120余艘舰艇总吨位仅6万吨左右(另一说近7万吨),日本190万吨,20-25倍于国军。中国空军能升空飞机305架(最后实际编制序列仅296架,较先进霍克III才百余架,其余均为老式飞机,机式又多又杂,且配件基本靠进口)。日本则有为2200余架(又一说为2625架,多为先进战机),近10倍于国军;而且完全自生产,自维护。

3)武器装备方面,中国仅能制造一些轻武器(中正式步枪,仿捷克式轻机枪等),飞机、军舰、火炮、战车都完全依赖进口武器数量不足,弹药匮乏。

日本有能力生产所需的几乎全部武器装备,且武器弹药均充足。可以说国军无论是在人数,还是武器装备、指挥等各方面都与日军有巨大差距。更可怕的是物资给养严重不足,绝大部分国军官兵连饭都吃饱!而日本运输,物资给养远强于国军,还专设水果生鲜抢掠部队,造成日本异地作战,吃的反而比国军好。




  

相关话题

  电影《决战中途岛》和《敦刻尔克》相比差在哪里? 
  如何评价《我们的父辈》中弟弟Friedheim最后选择被苏军击毙的行为? 
  抗日战争有哪些感人的爱国故事? 
  二战中撤退战指挥优秀的将领有哪些? 
  二战中的骑兵师/旅在作战中承担什么角色? 
  列宁格勒战役和南京大屠杀哪个更惨? 
  如何评价哈尔科夫反击战? 
  【二战】德军VS美军,孰强孰弱? 
  二战前是否可以放弃制造重巡和战列舰? 
  二战时期轴心国为何没能控制直布罗陀海峡? 

前一个讨论
厦门大学教授建议「养老金领取额度与子女数量挂钩,依据子女数量,养老金标准乘相应系数」,这一建议合理吗?
下一个讨论
有一台尼康z5,感觉拍娃对焦跟不上,a7c又涨价了,2022年二手索尼a9值得入手吗?





© 2024-06-0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0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