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选上海定居还是好点的二线?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g-zhu-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前两天郝景芳写过一篇文章,里面说到了一个反直觉但却是常识的事情:

我也有一儿一女,女儿也上小学了。为什么我带孩子不焦虑?
因为很多东西,其实是数学问题。
想明白了,就不焦虑了。
不少父母带孩子焦虑,是接受不了孩子的学业工作成绩比自己差。自己是清华北大,接受不了孩子考一般重点;自己是985/211,接受不了孩子考个普通学校;自己是一般高校毕业的,还希望孩子比自己考得好呢,怎么能接受孩子考不上大学呢?
但这里面根本没算概率。
问题最严重的就是北京。
清华北大每年本科录取6000人,研究生+博士一共录取13000人,再加点MBA什么的,每年差不多录取20000人。这些人毕业之后除了一部分出国,一部分去深圳上海,剩下的绝大多数都留北京了。咱们就算每年一半,10000人留北京了,这些人到了婚育年龄,一年可以生10000个清北二代。咱们假定清北全都内部结婚,这个数字降低一半,一年5000个清北二代。
那清华北大每年在北京一共录取多少本科生呢?500~600个。
明白了吗?假定其他大学二代都不参与竞争,只有清华北大二代竞争,你家孩子也得在全部清北二代里考到前10%,才能再次进入清北。
你家孩子能在清北二代里排到前10%吗?
你先想想,自己能不能在清北同学里排前10%吧。你难道忘了那些在学校里痛苦不堪、自称学渣的日子了吗?自己都做不到,凭点什么理直气壮地要求自己家娃做到?
这里没算全球各路名校本科生,哈佛耶鲁MIT普林斯顿本科生回北京就业,这部分参与竞争的人数,和清北二代本科出国的人数,就算近似相抵,应该还算是合理近似。因此,只算清华北大二代在北京的人数和每年的录取比例,你就知道清华北大的父母有90%必须接受自己家孩子高考不如自己。
90%清北父母要接受这个现实。那你接不接受自己属于这90%呢?
我不焦虑,是因为我早就接受了现实。

虽然郝景芳这里说的是北京,但是上海的情况其实更严重一些。

之前我查阅清北的就业质量报告看到的信息是,这两年清北正常就业的毕业生中留在北京的大概是40%多,而在北京之外,就业人数最多的城市就是上海。

而上海交大、复旦等学校的毕业报告显示,其毕业生中留在上海就业的比例达到了80%~90%以上——比如上海交大毕业生留沪的比例就是89%。北京不到50%的留京率,竞争尚且如此激烈,上海交大近90%的毕业生留沪,肯定要比这卷得多了。

对了,别忘了,还有那么多的清北毕业生和海外留学生到上海呢。

所以一个颇为有趣的事实是,如果以让孩子考上清北复交为目标,再来统计一下京沪户口的清北毕业生的子女和非京沪户口清北毕业生子女的话,那么后者考上清北复交的概率其实远远大于后者。

因为大多数情况下,清北复交的学生到外地大概率能找一份不错的工作,孩子上重点小学、重点高中的几率要远大于京沪的清北复交毕业生。

如果从更大的范围上来说,上海现在每年以应届毕业生身份和居转户方式落户的人数大概有三四万。在这两种方式中,应届毕业生落户主要针对是本市的几所985院校,而通过居转户落户的人,则一般都有相当不错的经济条件。大家留在上海,基本都是奔着上海的教育资源来的,都想着“提升阶级”。

当然,那些几十年前就留在了上海的本地人,也是会跟你竞争的——并且,他们的压力还要比你小的多。

这是个很简单地概率问题,做点算术就知道,杠就是你对。

上海作为国内经济发展最好的一线城市已,优势自不必说。如果你是为了自己多挣点钱,或者就是喜欢上海的生活环境等等,愿意留在上海当然是个人的选择。但只是从教育角度来说的话,如果你是985毕业的话,那么你的孩子将有80%以上的几率考不上沪内985;如果你是211毕业的,那么你的孩子将有60%的几率考不上沪内211。但在最终的结果出来之前,很有可能你已经为孩子投入了上百万。这才是北上教育真正卷的地方。

那以后北上名校的招生名额会不会扩张呢?郝景芳认为不会:

大城市的名校资源丰富,因此从初期就聚集了一轮人才,把全国各地的人才吸纳过来,越积越多。就像清北家长在北京越积越多一样,各大城市都有名校聚集来的人才,逐年增加。每个都是智商情商毅力三高的胜者。但是,这些城市的教育资源和教育升学率并未同步增加(中考升学率和高考升学率并未增加),也就是说,分子几乎不变,分母的优秀竞争者越来越多。于是大城市的升学困难性反而上升了。
……
那么,能不能减少小地方的名额,增加大城市名额呢?你几乎要嚎叫了!“这不公平!大城市汇集了这么多优秀人才,但升学率不升,这不是歧视优秀人才吗?!”
但是你想没想过:你面临的矛盾,数百年前的朝廷就面临过。他们那个时候就汇聚了全国最优秀的人才。他们能让这些人的后代持续获得优势吗?能否延续代际优势,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流动性和稳定性,固化的代际优势是对国家有威胁的,因此朝廷不允许。
曾经国家平均分配的名额,未来还将平均分配。如果国家不贯彻这个原则,曾经的你就没法成功,北京城至今仍然会是八旗后代的领地。你必须感谢这个政策。
但是,这就意味着,当你成为了精英人士,就得接受后代没有你的优势大。平均政策就是为了打消优势。你曾努力一辈子获得的优势,恰恰就是政策想要消去的部分。

所以,对于那些已经铁定了要留在北上的人,我想说的是作为一个外地人——特别是家境普通的外地人,即便你是清北复交毕业的,也别把目标定那么大,动不动就谈什么跨越阶级。只要你能在这个城市里,以一个普通市民的身份生活和退休,孩子能上个普通一本,那就算是成功了。

绝大多数城市的普通人,一生都是这么过来的。

总之,相比于众多的三四线城市来说,北上的优势生活资源本身就是对紧张的教育资源的对冲。换句话说,如果你有北上户口,即便上个普通学校,你的孩子的生活质量依然要高于同等阶层的县城孩子。而县城的孩子想要获得更好的生活,就必须有更好一点的教育资源作为依靠。作为普通人,任何选择都有机会成本,你不可能占据所有的好处。在这一点的基础上,再去思考到哪里发展,或许会更理性一些。

最后说一个我之前提过两次的一个听起来有点反常识的“冷知识”:

5万一套房的鹤岗跟均价5万一平的北京、7万一平的深圳,一本率都在30%左右。(北京、深圳略高一点)

不但谈收入和个人职业规划,如果只从教育这个角度上说,你要是愿意去鹤岗市区当一个普通公务员的话,你的孩子上985的概率,其实可能比一个上海普通打工人的孩子的概率要高得多。

最后再补充两句:

第一,有些人在评论以及私信中留言说,清北父母有很大一部分是把孩子送出国的,人家要奔着更好地学校去。这话说得……真的是不过脑子。清北父母想让孩子去哈佛,那哈佛毕业的父母不生孩子吗?他们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去哈佛吗?别忘了,中国有计划生育,美国可没有。人家一对父母生三四个孩子都十分正常,一个普通的清北父母能有多大能量跟“本土化作战”的哈佛父母比?

第二,如果你已经留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并且对孩子的教育有焦虑,我希望你能放下焦虑的另一个原因,是跟很多外地的孩子比,你们孩子的上海户口本就是优势。在北京,一个普通一本的本科生就业质量甚至可能比一些211院校的硕士还要好,因为很多单位招聘限定本地生源。在上海,一些体制内单位会更倾向于选择本地生源的应聘者,因为这些单位的工资一般没那么高,本地职工的生活压力小,辞职的概率低。而很多外地人入职之后,在面临生活压力时,很有可能选择辞职,从而对工作造成影响。在这个方面上说,你的孩子拥有本地户籍,本身就已经比别人多了一个就业上的竞争优势,不一定非得是名校才能混得好。

总之,上海和二线各有优劣,作为外地人不要太贪,选择一个对自己最有利的就行了。


user avatar   lu-luce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作为一名定居上海,和上海人结婚,小孩在上海上初中的过来人。我来发表一下意见。

这个问题是这样的。即使你定居上海,基本上也是上菜场小学。但是我有很多同事在昆山买房,小孩在昆山上学。上的也是昆山当地的菜场小学。

因此上选择如下:

最优选择。老家所在省会城市。


user avatar   shuo-shu-44-10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以前数据摆太多,今天讲点大道理。)看你自己的能力是一线的,还是二线的。你去看,那些在上海中环内,买了房子的,他的能力就是一线的。那些满嘴“上海人最排外”,“高房价赶走外地人”,那么他只是在来上海之前,自认为,自己的能力是一线的。从宋朝成为酿酒镇以来,能在上海这个地方活下来而没被淘汰的基因,不太可能成为普通聪明人的垫脚石。


user avatar   leon-3-7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学的专业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讲,都是为以后的工作做准备的,因此专业和未来的工作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谋生方式,你的专业是你的一项谋生手段。

因此当别人选会计作为谋生手段的时候,是在他既定的能力和资源约束下,会计作为谋生手段,是他比较满意的,而评价一个谋生手段好不好,满不满意的标准当中,并不包括自己兴趣上喜不喜欢这一条。有些人喜欢一个东西并把这个东西作为以后的谋生手段,但喜欢并不是谋生手段成立的必要条件。我可以不喜欢这个东西,但不妨碍我用这个东西赚钱。

当我在比较高的性价比组合下赚到的钱,下了班,拿着钱去做我真正喜欢的东西,去真正按照我自己的意愿从事我喜欢的东西,那才是喜欢该有的样子喜欢不是把它作为自己每天吃饭的谋生方式,每天看客户和老板的脸色行事,你能喜欢的起来吗?


user avatar   asura-3-2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学的专业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讲,都是为以后的工作做准备的,因此专业和未来的工作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谋生方式,你的专业是你的一项谋生手段。

因此当别人选会计作为谋生手段的时候,是在他既定的能力和资源约束下,会计作为谋生手段,是他比较满意的,而评价一个谋生手段好不好,满不满意的标准当中,并不包括自己兴趣上喜不喜欢这一条。有些人喜欢一个东西并把这个东西作为以后的谋生手段,但喜欢并不是谋生手段成立的必要条件。我可以不喜欢这个东西,但不妨碍我用这个东西赚钱。

当我在比较高的性价比组合下赚到的钱,下了班,拿着钱去做我真正喜欢的东西,去真正按照我自己的意愿从事我喜欢的东西,那才是喜欢该有的样子喜欢不是把它作为自己每天吃饭的谋生方式,每天看客户和老板的脸色行事,你能喜欢的起来吗?




  

相关话题

  上海有什么特产比较方便携带? 
  是不是互联网公司更爱扎堆北京而不是上海?为什么? 
  上海和深圳的区别在哪? 
  假如今天的吴语区是一个国家,发达程度在世界上处于什么水平? 
  各地驰援上海的物资能免费分配到隔离的群众手中吗?是按什么规则进行分配? 
  上海有哪些风景不错的跑步路线值得推荐? 
  上海建议市民非必要不离沪,目前上海疫情防控情况如何? 
  上海3月27号晚8点发布【关于做好全市核酸筛查工作的通告】,透露了什么信号?精准防控宣告失败了吗? 
  疫情轮流转,今天到广州。广州会是下一个上海吗? 
  武汉国企12w 上海私企35w怎么选?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喜欢心理学、哲学的人往往在境界上显得很深邃,在生活当中显得很幼稚?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上海 2020 年 GDP 预计达 3.9 万亿元?在全球处于什么水平?





© 2024-06-1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1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