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有哪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性别研究? 第1页

  

user avatar   yetingju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上课的时候经常讲到性别研究,自己也去搜过一些,写过不少相关内容。看到这个问题就再去搜了一下。我专业的内容主要注重于性别差异,所以就写这方面的内容,不跨界强写真正意义上的性别研究gender study了。时间关系,暂时简略介绍下,有空再补充。由于是“令人印象深刻”,不可避免的这些研究时间会有些久远,引用次数才会多。如果是新研究的话很难在短时间内看到其影响力。因此对于有些内容,选择性地吸收有用的知识点就好。

关于心理疾病

研究很多,我以前写过

都说男女有别,就连在心理问题上也是如此

zhuanlan.zhihu.com/p/20

-------

关于广告

这个研究比较早,所以有些结果可能已经有点过时。(特地加粗,以防争论)

这个研究发现广告并没有准确的将男女真正如何表现的形态描绘出来,而是根据我们的社会认知来说服我们男性和女性是怎么样的,想要什么样,或者不应该怎么样。比如广告中,

男性只有在广告里设定的地位低于女性时,身高才会矮于这个女性。

女性的手一般都是轻触或者爱抚,很少有抓或者控制的动作。

当照片或者广告为指导性内容时,通常都是男性指导女性

当广告需要一个人坐或者躺在床上,这个人选通常都是女性或者孩子

女性在与男性近距离接触时通常会出现神情荡漾的情景

另外,作者还将女性的外貌与儿童的行为相联系。广告中女性通常会做类似于孩童的行为。

而且,在广告中,男性通常穿着正式,而女性则随意很多,当我们看到女性穿着正式或者不正式,商务或者运动,我们都会感觉这个女性是在扮演角色。

Goffman, Erving. "Gender advertisements." (1979).

----

关于领导力 (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回答在问题下面无法显示,当时写了半天结果发布出来发现问题下显示不出自己的回答心都碎了,做了半天无用功,知乎小管家说帮忙处理几天了也没见成果。。。。)

女性领导力天生比男性差吗?会不会是由「刻板印象」导致的吗? - 叶赌徒的回答

----

在人际关系中的攻击性(aggression)

通常,很多研究以及我们普遍观念上都认为男孩子比女孩子更具有攻击性,但是这个研究调查了491个从3年级到6年级的孩子的总体攻击性(包括身体上,言语上),发现男孩和女孩在人际关系中的攻击性有明显差异,但是与我们通常认为的不同,女孩比男孩具有更强的攻击性,另外,这个研究也指出这种带有攻击性的孩子更容易有人际关系危及,比如更容易被排斥以及有更高几率感到孤独,抑郁。关于这方面,有兴趣可以看看我专栏的相关系列。

儿时的受欢迎程度是不是影响我们的情绪,感受和行为呢

zhuanlan.zhihu.com/p/20

Crick, N. R., & Grotpeter, J. K. (1995). Relational aggression, gender, and social-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Child development, 710-722.

-----


关于在经济决定中冒险行为 (risk-taking behaviour,虽然翻成危险行为很别扭,但是不知道更恰当的翻译方法。。)

这个研究发现在有关经济问题的决策中,即使不顾对于这个问题的熟悉程度,花费等因素,女性仍比男性更谨慎,不易进行冒险行为。并且这个研究还发现男性女性在经济决策上采用不同的方法,但是对他们的最终决定影响并不是很大。所以与我们一些刻板印象中的不同,女性有时比男性更善于一个有效的经济财产管理者。

Powell, M., & Ansic, D. (1997). Gender differences in risk behaviour in financial decision-making: An experimental analysis. 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 18(6), 605-628.

----

对于新科技事物的使用和态度

这个研究花了5个月实验来研究一个公司里342个工作人员对于公司新引进的软件系统的使用程度。结果发现男性对于新科技的使用决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这个事物的观念,即是否实用。而相反,女性则更取决于事物的易上手程度,虽然这个主观因素随着时间变长慢慢消退。这个结果非常的显著,即使是控制了收入,对于信息技术的知识,教育程度,职位等因素,结果仍然不变。

Venkatesh, V., & Morris, M. G. (2000). Why don't men ever stop to ask for directions? Gender, social influence, and their role in technology acceptance and usage behavior. MIS quarterly, 115-139.

----

对于工作的满意度

客观来说,女性的工作通常比男性差一些,但是女性却报告出对自己工作更高的满意度。这个研究就探究了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情况,结果发现当一个男性和一个女性处于相同的工作岗位时,按理来说两者应该报告出相同的对工作的满意度,结果女性的满意程度却更高。原因是女性对工作的期望比男性更低。

当然,研究也提到这种满意度的不同会在更年轻,更高教育,更专业以及更男性主导的工作领域中消失,因为在这些领域中,不论男女,对于工作的期待和目标都是相似的。

Clark, A. E. (1997). Job satisfaction and gender: why are women so happy at work?. Labour economics, 4(4), 341-372.


--

关于数学计算

这个研究对从1963年到1988年的100个关于男女数学表现程度的研究进行了元分析。发现总的来说,女性的数学水平以极其微弱可以忽略不计的优势强于男性,并且女性在初,高中时的计算能力略微强于男性。在问题解决能力方面,男女在这个时期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当步入高等院校后,男性显示出更强一些的数学能力。不过总的来说,两性在数学计算方面的差异并不显著。

Maccoby, E. E. (1990). Gender and relationships: A developmental account. American psychologist, 45(4), 513


----

关于个性

这个研究进行了4个元分析,对1958-1992年文学作品中的性别个性差异以及1940-1992年的常规个性数据进行了分析。发现男性比女性有稍高一些的自信,以及更为武断。女性则比男性更外向,易信任他人,焦虑,尤其是更温和善良。不过在社会焦虑,冲动,有序性等方面并没有很大的两性差异。

Feingold, Alan . (1994). Gender differences in personality: A meta-analy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Vol 116(3)429-456.


user avatar   chen-jian-kun-94 网友的相关建议: 
      

灰姑娘情结:词向量解析文化作品中的性别偏见。研究者发现文化作品中女性的幸福感依赖于男性

The Cinderella Complex: Word Embeddings Quantify Gender Stereotypes in Movies and Books

作者用自然语言处理的研究方法量化了过去百年里创作出的一万多部文学作品和影视作中男女主的幸福感。作者发现发现文化作品中女性的幸福感依赖于男性。


前言:人类社会在过去几千年里一直是父系社会,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和歧视自然也蔓延到了文化作品里。知名的例子包括了:

将貌美女性的死亡当做吸引点:美国文学巨匠埃德加艾伦坡(Edgar Allan Poe)有名言“貌美女性的死亡毫无疑问是世界上最富有诗意的话题“The death of a beautiful woman is, unquestionably, the most poetical topic in the world“。有不少文学和艺术创作在浪漫化年轻女性的死亡。比如奥菲莉亚的尸体就成了名画

女性作为男性的附庸和奖励:007系列电影标准结局就是007战胜坏人,和美女滚床单。动作电影里95%的时候是女性需要男性拯救。冰雪奇缘是第一个脱离了王子救美人这一俗套情节的迪士尼童话故事。

Femme Fatale(蛇蝎美人):妖魔化年轻貌美,吸引力强的女性。西方的文学巨著《奥德赛》的蛇蝎美人就包括了Siren(塞壬海妖),Circe(瑟曦),Calypso(卡利普索)。其中瑟曦在2700年后的文学作品《冰与火之歌》中继续充当蛇蝎美人。妖怪形象有古希腊的塞壬海妖,日本的雪女,中国的女鬼,狐狸精,近代有蛇蝎美人这一形象。

这是当时我上的女权写作课Dead and Deadly Women: The Feminine Noir 的提纲。每周会阅读并解析不同媒介,不同时代的文化作品里的性别偏见。

我写的第一篇文章是塞壬海妖这一文化形象的普遍性。我就在想,我们怎么能脱离简单的举例子,个案分析,系统性证明文化作品里存在对女性的偏见?幸运的是,很快我就看到了王成军老师的这个研究。深入分析几本书来研究性别偏见是文学话题,而通过计算方法分析几千部不同媒介的文化作品来分析性别偏见就是一个社会科学话题了。

研究简介:

在经典童话故事《灰姑娘》中,灰姑娘美丽善良却无法左右自己的人生,只能靠王子的拯救。文化产品的创造经常在无形之中强化社会固有偏见。在本研究中,作者通过分析1,327部小说,6,657部电影大纲和1,109部电影剧本,证明了文化创作在以一种不易察觉但是强有力的方式来加深对性别的刻板印象。

正文

一,故事的形状:情感弧线的量化

1946年,约瑟夫坎贝尔出版了一本书叫《千面英雄》。作者发现欧西里斯,普罗米修斯,释迦摩尼,莫斯,默罕默德,耶稣的故事具有相同的结构。具体来说就是主角经历过相似的挑战和成长,故事的情感弧线是一样的。他管这样一个故事叫做一个英雄的旅途“the hero’s Journey”

星球大战三部曲的主人公卢克天行者,也有这样的一个旅程。卢卡斯也承认他的创作正是受到千面英雄启发的。仔细想一下孙悟空的故事也有这样的情感弧线。我们绘制一下故事的情感弧线。X轴是时间,Y轴是情感(Y为正就是正面情感,Y为负就是负面情感)。那么我们会得到如下的图:



哥大的社会计算研究者Peter Dodds通过分析1300本小说后发现一共有六种故事/情感弧线。分别是:屌丝逆袭(上升),悲剧(下降),重生(下降-上升),伊卡洛斯(上升-下降),灰姑娘(上升-下降-上升),俄狄浦斯(下降-上升-下降)

二,研究方法:男女主共同出现时幸福值的变化来量化性别偏见

研究者用计算机化的框架分析故事,用词嵌入技术替代情感词典。作者先构建一个情绪轴,之后用计算余弦相似性来得到每一个词的情感得分。这样可以计算每个句子的“幸福指数”。在灰姑娘的股市里,灰姑娘一开始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是幸福的。然而,母亲离世,继母和两个女儿走进了她的生活。随后父亲离世,而继母又虐待她。她的生活随之走到谷底。

她的生活在森林里第一次遇到王子时发生转变。在仙女的帮助下,灰姑娘在舞会上又遇到了王子。这一刻他的幸福感到达了最高潮。被迫离开误会让她幸福指数暂时下降,但随后与王子的重逢又让她过上了幸福生活。

a中,整个灰姑娘的故事以垂直的方式呈现。绿色文本代表快乐,红色文本代表不快乐。橙色高光是灰姑娘,蓝色高光是王子。b.中,橙色是灰姑娘的幸福指数,蓝色是王子的幸福指数。相遇后女性角色的幸福感增长显著高于男性角色。

三,结论的泛用性:跨越媒介,跨越细分类别,跨越年代

作者用同样的方法分析了其他七千多个故事,七千个电影剧情摘要和一千个电影剧本,得到了相同的结论。

跨媒介的文化作品,包括灰姑娘,简爱,泰坦尼克号,阿甘正传,盗梦空间,神父,阿凡达都有这个结论。当男主角和女主角相遇时,女主角的幸福感增幅高于男性的幸福感增幅

当男女主共同出现时,女主幸福感增幅高于男主增幅。女主幸福感减幅也同样高于男主减幅,结论适用于所有媒介。

最后这两幅图最震撼。这个趋势横跨年代和不同媒介下的大部分细分类别。电影里唯二的例外是恐怖片和A片hhh

四十年前就有作者指出灰姑娘等童话故事在教育女孩子幸福感要依赖于男性而不是独立自主,而且还成了纽约时报的畅销书。但直到最近十年,随着自然语言处理的发展,我们才有了研究工具使得我们能系统性证明文化作品里普遍存在“女性幸福感依赖于男性”这一性别偏见。

我认为一个好的社会计算研究一般具备三点:

1。研究设计简单巧妙,能准确测量变量

2。数据好,所得结论泛用性高

3。研究本身有较高的意义

四,题外话:作者和发展前景

本文作者是南大传播学院王成军老师和他的团队。去年王老师是TechX社会计算入门课程的老师,我曾经参与一起设计课程内容。王老师很优秀,也一直致力于推广社会计算。他著有计算传播学入门一书。欢迎大家去关注他的微信公众号《第谷读书会》

王成军老师个人主页chengjunwang.com/

我曾经私底下问过王老师,这个研究为啥没投给SCI一区(NHB,NC,PNAS)。他说当时是因为一作者是他的学生,需要发表期刊好找工作,就投给了Plos one。斯坦福有学者研究警察语言上区别对待白人和黑人的都能发PNAS,这个研究的方法更巧妙,结论非常漂亮,只发了plos one有些可惜。

清华计算机系的教授刘知远老师的组在整理中文文献库。未来我们应该能看到更多国内学者做的,偏文人方向的优秀的社会计算研究。我们技术和人才上并不占劣势,我们需要的是足够有想象力的研究。

相关回答



user avatar   wang-tokamak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要讲的是一份没有太多理论气息的历史学研究。


工人运动中的性别关系是怎样的?Grace Millar的一份研究表明,工人自组织的工会救济可能通向一种更大的性别不平等。


1951年2月19日,新西兰,奥克兰,“新西兰水边工人工会”(New Zealand Waterside Workers Union,NZWWU )与雇主们的工资纠纷持续升级。工人们拒绝加班,作为回应,雇主们把工人们拒之门外。来自各行各业的工人宣布声援水边工人的行动,罢工长达5个月之久。NZWWU的奥克兰分会成立了一个救济委员会,以满足会员们迫切的谋生需求。


1951年3月15日,在中央救济站工作的男子停止了工作,因为他们反对妇女在救济站的活动:他们认为妇女们无法完成所需的工作(如搬运一袋袋土豆等),并认为“为了团结起见”,她们最好不要参与救济站的工作。救济站的男性工人开了个会,投票排除了女性,最后执行委员会和各委员会负责人特别会议赞同了排除妇女的决定。


这种工作模式与通常把志愿者和福利工作者视为女性工作的刻板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事救济工作的男性、救济委员会和更广泛的工会组织最终一致认为,中央救济站的工作是男性的工作,妇女没有任何实质贡献。对这些男性来说,“男性化的工作文化”比“男性化的工作”更重要;他们宁愿做女性的工作也不愿和女性一起工作。


参与这场会议的人都知道,福利不仅体现了阶级关系,也体现了性别关系:领取福利和慈善被认为是女性的工作。国家发出的“家庭福利”是付给母亲的,向国家或私人福利机构申请额外援助的也都是女性。工会领袖决心不复制这样的关系,他们认为,必须将他们提供的工会救济与其他形式的福利区分开来:它应该是由男性向男性提供的(by men for men )。


领取工会救济与男性工人的“男子气概”无疑发生了冲突:他们通常不扮演这一角色。工会的通讯中有这样的告诫:“如果你需要帮助,不要让愚蠢的虚假的骄傲阻止你获得帮助。请立即与救济委员会联系。”口述者们也更愿意强调他们接受了来自同事的帮助,并竭力淡化救济委员会的影响。


在传统的家庭结构中,当男人把工资交给妻子时,他们的家庭责任就宣告结束了。救济委员会做出这样了一个关于“养家糊口”的模拟:男人把食物带回家,就像他们在争端发生前把工资带回家一样。但当男性扮演领取福利与评估家庭需要这一角色时,在女性看来,他们是不合格的:有的工人花了几天时间参与救济工作,但他们认为,“要把这些给更需要的人”,因而导致了自己的家庭陷入纠纷。救济委员会排除了女性,也就没有听取女性对家庭需要的评估,在男性彻底主导的看似“大公无私”的救济过程与结果中,工人之间的“兄弟情谊”得到了重申。


注释:

【1】原文后半部分详细记述了救济委员会的分配情况,包括救济的总量、分配的需求以及救济形式等。

【2】一些证据表明,妇女救助会以一种反映当时其他福利组织的方式运作;但女性更多仅仅扮演了一个“为儿童提供服务”的母亲的角色。


参考资料:Grace Millar, "'This is Not Charity': the Masculine Work of Strike Relief", History Workshop Journal, Volume 83, Issue 1, 1 April 2017, Pages 176–193.




  

相关话题

  澳大利亚苍蝇的谣言为什么能久经不衰? 
  INTJ 的缺点是什么? 
  穿衬衫系第一个纽扣脖子难受怎么办? 
  刘慈欣按照“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幻想科技高度发达,出现了终产者,终产者是否会出现呢? 
  中国的歧视都有哪些类别,产生原因以及该如何解决? 
  基因到底会对性格和思维方式产生多大的影响? 
  一面出轨,一面陷入巨大的自责中,如何解释这种心理背后的心态?如何才能走出这种状态? 
  如果全球性共产主义社会,那会是是个怎样的社会? 
  如何评价陈健坤关于「博士最惨能惨到什么程度」一问的回答及关于社会学的相关争论? 
  为什么足球队员挑衅打架时喜欢用头顶撞对方? 

前一个讨论
联合调查组进驻百度对百度会有多大影响?
下一个讨论
第一份工作的选择有多重要?应该考虑清楚些什么?





© 2024-06-0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0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