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有些人不能客观看待清朝? 第1页

              

user avatar   bj365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个人还是那3点:

1、满清是带着“嫁妆”入中华的。

关外在历史上,被中原王朝掌控的时间少,不被掌控的时间多。

大部分时间里有效掌控的辽东,也就是沈阳以南的一片区域。唐朝统治了整个关外约100来年,后来元朝掌控100年不到。直到清朝,才算是完全掌控近300年。


2、对确定我们现在的边境线,总体功大于过。

古代中原王朝与周边政权并没有明显的边境线。建立的是一种藩属和朝贡体系

边境线是在近代列强来到之后才确立的。由于近代我们落后,所以我们吃了很多亏。

但是总体来讲,清朝丢失的地区只有外兴安岭、伊犁外这两个主要部分。

这两部分在除清以外的王朝,其实也不被中原王朝有效掌控。

外蒙古是老蒋丢的。在日本投降的前一天签字确认的。

别的地方都还好了。和印度的争议区目前还不算丢。缅甸接壤的那一小块大家多去了解一下。


3、后期对打击分裂、维护统一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后期的主要功劳在于平定同治陕甘回变收复西北土地。沉重地打击了分裂势力超大规模、有组织的恐怖主义行为

使得在民国中原掌控力位于历史最低点的时刻,几股素来有分裂倾向的势力也没有敢萌发独立建国的念想

如果不是 多隆阿 奋力杀敌,极大地歼灭了分裂组织中的有生力量,那么到无能的民国时期,我们的鸡P股部分能不能保得住,是一个大大的问号(左宗棠虽然以雷霆之势赢得了战争,但是在歼敌有生力量方面,应该是不如多隆阿的)。


user avatar   wei-bo-29-7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大多数人很难把祖国和封建王朝区分开来,所以把自己对祖国的爱和对封建王朝的爱混为一谈,所以他会认为本民族和异民族统治者建立的封建专制王朝有什么根本性的区别。


user avatar   gao-tian-liu-yun-5-5 网友的相关建议: 
      

现在有种很可笑和无知的网络风气,就是无脑黑清。从黑政治、黑文化、黑军事、黑康熙、雍正、乾隆,黑个遍!但是这恰恰证明了在几千年的熏(xun)陶(lian)之下,盲目从众、人云亦云和独立思考能力的缺失仍然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天朝的大众效应。

很多人都会选择性的忽视:

秦汉时期导致“天下户口亡其太半”的繁重劳役和军役;

隋炀帝三征辽东、百万尸骨,两代而亡;

唐代长安城六次被外敌或叛军攻占,杀掠无数(但是我认为,这并不妨碍唐代成为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盛世,历史不能片面看待

宋代皇室整体被俘和屈辱的岁币政策;

元代政府公然将人分为四等,蒙古人杀死一个最下等的南人(南方的汉人),只需要赔付一头驴子;

明代的弊政:

贱籍制度的加重让占国民人口比例相当多的一部分人世世代代沦为娼妓、佣人和最底层的体力劳动者;

贯穿明之始终的“长夫制”,让大量本就贫苦不堪的百姓根本活不下去;

多达十余万的宫廷太监和几十万的藩王家族以及数百万的藩邸佣役对国家财政造成了罕见的沉重负担,以及随之而来的、数不胜数的落到百姓头上的苛捐杂税;

官绅不当差、不纳粮的传统又进一步加剧了穷苦平民的负担——“吃他娘,着她娘,吃着不够有闯王。不当差,不纳粮,大家快活过一场”,就是明代百姓心声的真实写照;

海禁自明就有,时间跨度远长于清,所谓“洪武海禁”、“永乐海禁”、“嘉靖海禁”(洪武四年,1371年:“片板不得入海”;二十七年再次强调“严禁私下诸番互市者”);

明代的廷杖、太监弄权和特务政治(锦衣卫)对于士子集团的侮辱和伤害一点也不比清代“首崇满洲”政策带给官绅们的伤害少。

反观清代,对于普通百姓来说,负担相比于历代可以说较轻。尤其自雍正年间开始实行摊丁入亩、耗羡归公、官绅一体纳粮等政策之后,进一步减轻了普通百姓的赋税负担(乾隆上台以后又做了合理的调整)。

雍正史无前例的废除了延续上千年之久的贱籍制,让庞大的最底层人民以及他们的子子孙孙有机会做一回人!史书上形容“令下之日,人皆流涕”!

清代自康熙五十一年颁布了“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政策,从而在历史上第一次解放了底层人民的生育压力,中国迎来了人口的爆发式增长。

而乾隆朝的“十全武功”更是将广袤的西域、藏地、川边、云南、台湾等处牢牢的握在了中国手里,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实控。

至乾隆末年,中国人口已达3.6亿,而彼时世界人口不到十亿,这可能是中国历史上占世界人口比例最高的时期。

但是,清的悲剧就在于,它离我们太近了,近代的斑斑屈辱必须有人来背锅;

它的悲剧还在于它是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自始至终没有完全处理好和中国主体民族的关系;

它的悲剧更加在于它遇到了“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来自西方世界的降维打击!工业文明对传统农耕社会的技术碾压!

清代有问题吗?当然有,而且问题太多!文字狱、君主集权、地方上的苛捐杂税、对于科技进步的漠视、当然还有晚清时代绕不过去的丧权辱国!

但是,它绝不是一无是处:1860年代前后,在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历史上,中国面临着史无前例的巨大危机——正所谓“三千年未有之变局”!

你以为那个年代只有太平天国吗?错了!是遍地开花!

一、太平天国起义:1851——1864,占据江南半壁江山;

二、捻军起义:1853——1868,纵横于河北、河南、山东、苏北、安徽、山陕整个北中国;

三、云南回乱:1856——1873,占据云南大部,独立建国,声势惊人;

四、陕甘回乱:1862——1873,陕甘青宁,整个西北地区大动荡,数百万汉人死于叛乱,惨不忍睹(如果成功,那今天出西安就算出国了,叫某某斯坦);

五、新疆叛乱:1864——1877之间,新疆各地持续的叛乱,期间还有境外的阿古柏武装集团在英国势力的支持下长期占据新疆达十三年之久!

六、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京津沦陷;

七、俄国入侵、伊犁之变:1868——1880年,沙俄趁新疆局势动荡之际,逐步占据整个伊犁地区。

这之后,左文襄公率军击败阿古柏集团,随后在清廷高层的支持下,准备武力收复伊犁,不惜“抬棺出征”,加之曾纪泽在外交方面的据理力争,终于迫使俄人将已经吞下去的伊犁地区吐出来。这在那个积贫积弱的局势下,实属不易!!

八、东北起义:1860——1866,东北地区先后爆发了持续六年之久的王五起义、马傻子起义等。

以上所说都是规模相当大的变乱,至于小规模的动乱数不胜数!

客观的说,在当时整个国家陷于分崩离析的危险境地远远大于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

最严重的是,所有这些可能导致国家长期分裂、甚至瓦解的变乱——在时间上都高度重合!想想看,这对于一个古典意义上的封建王朝是多么巨大的压力和考验!

当此之际,清朝廷通过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方面的变革,成功平复了遍布全国的起义、叛乱、入侵,从而在客观上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如果不是如此,那么中国在抗战期间把川渝、云贵以及大西北作为对抗日寇侵略的大后方是极其困难的;建国后,依托丰富自然资源和巨大的人口红利实现如今的经济高增长也是很难实现的。这不是我说的。





user avatar   yang-yang-91-84-2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果你秉承阶级史观,你会发现

整个清朝时期,作为资产阶级前身的手工业者和商人,并没有获得任何夺取权利的动力,反而在一种诡异的文化压抑下努力的向封建官僚转变,清朝遏制了士绅阶层向当时代表先进生产力的资产阶级的转化

如果你支持民族史观,你会发现

占据绝对人口优势的汉族完全没有在清朝获取任何的民族自决权,并且清朝构建了一套高效的民族隔离措施导致了满汉蒙维隔离,在实质上导致了本应在高度封建集权的情况下逐渐消解的民族矛盾加剧。并且清政府的文化审查制度有效且系统的清洗了相当多的汉文化

如果你选择国家史观,你会发现

清朝皇室并没有一个合理的国家观念,甚至连之前“家天下”的封建思想都很缺乏,他们更多的是将国家视为自己夺取来的战利品而不是自己的一部分,也是这种思想导致了统治者对民间组织的极端警惕和压迫,整个清朝并不能很好的代表一个国家意志,并且客观上阻断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失去了步入全球化的窗口期

所以对于清朝的客观评价上大概可以总结为一个“烂”字


user avatar   kashiwagier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感觉如果“客观看待”=从封建性的角度看待清朝,而“不客观”看待清朝=从民族性看待清朝,那么确实永远没办法让大多数人“客观”看待清朝。

因为除了清朝,评价其他朝代,大多都是和中国历史上的其他朝代对比,落脚点在看管理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而评价清朝,则大多是和近现代的世界列强进行对比,落脚点在于国家的国际地位。

用的就不是一个标准。


因为从封建性角度证明清朝的好与坏,最终会归结到中国封建文化这点上。

而从民族性证明清朝的好与坏,最终也会归结到中国封建文化这点上。

总之始终绕不开“中国封建文化”这个概念,于是到最后批判的重点都不是“封建文化”,而是“中国”这个标签。

毕竟西方封建文化相对更早地找到了“资本主义”这个近现代的国家“财富密码”。


不论是“客观”看待清朝的,还是“不客观”看待清朝的,至少都希望中国历史能更早地近代化和现代化,甚至紧跟“帝国主义潮流”,成为世界列强,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历史书上“资本主义萌芽”的程度。

说直白些,表面上针对清朝的各种“客观”与“不客观”,是“中国”这个语境下的民族自信的一体两面,根本落脚点在于中国传统文化是否具有先进性,而不是在于哪个朝代的好与不好。

只要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有先进性,清朝(或者明朝)什么的才没那么多人讨论呢。

问题在于,近代的百年历史横向对比,让任何试图单独证明中国传统文化先进性的努力都显得比较苍白。因为现在的复兴,恰恰也是建立在科技文化的大规模引进和本土化的基础上的。

说清朝不好,可它毕竟是个中国(汉化)的封建王朝。说清朝好,可它毕竟没跟上历史潮流去大航海殖民成为世界列强。所以讨论得越深,就越是难以达成共识。


所以感觉比较安全的“求同存异”方法或许是:

一、让封建的归封建,民族的归民族。

二、大家一起讨论小冰河期,安全地落脚在自然因素和自然经济的角度谈论问题。


就是这种感觉吧。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清朝的评价本来就不会高,这是最大的前提。从民国开始,大多史学家都对清朝的统治进行过严厉的批判。

清朝前期血腥残暴,中期的文字狱规模搞得很离谱,晚期重要战争一次胜利都没有。总体上讲,清朝有优点,但是远远没有它的缺点突出。

但如果针对清朝的客观缺点来进行批判,很多清粉都接受不了,认为批判者“不客观”。

这是从清粉思想上找的立场原因。

如果有人在夸大清朝缺点的同时不遗余力的吹捧其他朝代(一般是明朝)那也是立场原因。

上述为正常情况,看历史的时候根据自己的民族或者家族往事把自己代入到一个立场里,不太好却也合情。

还有夹带私货行为,在夸大或制造清朝缺点的同时传播一些莫名其妙的想法。比如强行篡改满族起源,抹黑起源或发扬于清朝的部分国粹,这种有些过分的情况一般是皇汉或明粉杀疯了。

其他原因还有很多,比如被某些满遗型清粉(简直是扣帽子机器)恶心到了,导致自身控制不住而向清朝甚至向现代满族开炮。(当然捆绑现代满族是不合理的)

以上。

匿了,我怕被两伙人干。


user avatar   fei-fan-74-71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中,最屈辱最黑暗的历史时期,就是发生在清朝。之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历史,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这也是发际于清朝。

为什么要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

这是中国近代史,每个学生恨了又恨,把这些痛苦的回忆一遍一遍地背,还要记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最后中国又丢了什么地方,又死了多少人,赔了多少钱。

你考试的时候,有本事记错一样试试?

中国人挨洋人的打,打得呼天叫地,还要后世子孙一辈一辈都记清楚,这是英国人打的,这是法国人打的,这是俄国人打的,这是日本人打的,这他妈是狗咬的。

背起来痛苦,考起来痛苦,想起来更痛苦。

然后,你搁这乐乐呵呵地说:“都考完了吧?都上大学了吧?都工作了吧?咱们客观地夸一夸清朝怎么样啊?”

我永远牢记背中国近代史的痛苦,我永远都不会忘了那些历史名词,我甚至记得住那些选择题。

痛苦。这是痛苦。

如果要在这份痛苦上再撒一把盐,那就是这个问题带给我愤恨。


user avatar   zhi-xiang-ji-mi-ma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何谓“客观看待”?说白了,就是不站在当事双方的角度,而是站在无关的第三方角度来看。

而清朝这事,不论吹清的“满清汉化论”“土地嫁妆论”还是黑清的“外来侵略论”“落后根源论”等等,都不叫“客观”,因为无论吹还是黑,都是以“中国”为本位进行评价的。

那有没有“客观”看待清朝的呢?也有,毕竟清朝这二百多年正值西方人大扩张的年代,从汤若望南怀仁到马戛尔尼戈登再到赫德李提摩太,可以说西方人完整地见证了清朝从兴起到灭亡的全过程,留下的著述也为数不少,对清朝有吹的也有贬的,这里不一一细数,总之,要说客观,应该没有比这更客观的了。

不过,这些“客观看待”清朝的论述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把“清朝”与“中国”明确区分开来

——所以,你确定你想看到这样的“客观”?那就是“满清非中国”咯。


user avatar   hai-ge-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清朝到底是什么?

为什么李自成攻陷北京,灭掉明朝,最后却被来自关外的部落文明占据中原?

为什么国外历史学界否认元朝是中国王朝?

清朝怎么阻碍手工业发展了?怎么阻止中国进入工业化?

先说说清朝到底什么王朝,他是怎么得到皇权的。

归根到底清朝是满清和儒家社会的一次媾和,李自成当年攻的北京的时候。崇祯召京城百官相见,百官无人来见,最后崇祯吊死煤山。

皇帝明明是一国至尊,为何在这国破之际,百官先保小家。

吴三桂手握重兵却坐壁上观?

向前追溯直接到朱元璋数次屠戮百官,整个明朝皇帝和百官的关系为什么这么差?

原因是中国社会从那时起就已经是儒家社会了。朱元璋自称是朱熹后人,是为了向脸上贴金吗?

朱元璋哪有这么肤浅!朱元璋是所有中国皇帝里和刘邦齐名最励志的皇帝,从零级小号练成九五自尊,稀罕朱熹这后代一个字,原因是中国社会已经是儒家社会。

朱元璋相通过朱熹后人来收服儒家社会,因为历代历代开国皇帝,面对儒家社会,只有收服,因为即使手握重兵,可是最后还是无法收上粮来先,也无法管理这个儒家社会,最后管理儒家社会的还是儒家人。

宋朝皇室训诫就是不是读书人,这是对儒家社会的收服手段,不是尊重读书人,而是要保证皇权对于儒家的收服。

到了李自成这里,李自成充头到尾都没有要收服儒家社会的心思,李自成只想打破这个最后一定会吃人的儒家社会,但是李自成没有新的理论来构建一个超出儒家社会的结构。

李自成进入北京的时候,所有观众号都在说,所有百官都知道管理王朝需要他们,所以李自成必定会去收服百官,所以李自成必然不敢对百官做什么出格的事。

可事实真相是百官知道,这个儒家社会还是这群儒家官员最了解,脱离他们,税没法收,粮没法纳,徭役无人服。

可是李自成恨死这个儒家社会了,他只想打破他,他要把这群吃人不吐骨头的儒家大佬们的膏脂榨干。

然后李自成的所作所为让儒家出身的吴三桂恐惧不已,满清进关的口号是什么?

” 《中国通史》(丁文主编)第五卷对清入关后的记载:以多尔滚为首的满洲贵族和一范文程为首的汉族降臣,首先采用了攻心战术.进关前夕,多尔滚对范文程、洪承畴等,言听计从.范文程告诉他,清朝不是在跟明朝争天下,而是跟农民军争天下.
于是,清朝便提出了“灭流寇而安天下”的口号,来争取汉族地主的支持.
同时,清朝又改变了过去的那种掠杀政策,不准杀无辜,不准抢财物,不准烧房子,
宣布:“有抢汉人一物者,即行处斩”;迎降者“官仍其职,民复其业”;首倡内应者,城破后破格提升. “满汉一家,一体眷顾”清军入关后,清政府曾提出“满汉一家,一体眷顾”的口号,因此大量录用汉族人为官。

这个汉族地主由儒家构建的儒家社会的主力军,清军入关一开始就是要收服儒家社会,这时候的儒家社会已经对李自成失去了信心。

清军不是以侵略者入关,而是借以复仇者身份入关,关内黄河以北已经乱成一团,李自成打破了原有社会机构,但是并未构建新的社会结构,百姓不读书不知道天下格局,只知道种地活命。而儒家社会对李自成及其恐惧,清军入关就此将儒家社会全部收服。

这时候清军和儒家社会就是合作关系,地主乡绅们和以前一样纳粮交税,清军保证他们原有财产的合理性。

清朝从一开始就是满清与儒家社会的一次媾和,整个清朝就是建立这种平衡而稳定的,当剃发的时候,触动的是儒家社会的根本宗旨,所以清朝必然遭遇大规模抵抗。

而国外史学家为什么一直以来不可能把元朝列为中国王朝,而是单独摘出去,变成一个蒙古文明。

历史永远都是为政治服务的,欧洲人从中世纪基督教启蒙后,进入下一步发展阶段,却开始精神分裂,要开始给自己找祖宗,这种行为和韩国人发达后,乱认祖宗心态是一样的。

国家发达不代表整个族群自信,他们把曾经启蒙他们的中世纪宗教运动叫做“黑暗中世纪”,并且我们中国的教科书都在这么叫,就好像他们曾经文明过一样,那是意大利人的黑暗中世纪,和英国,法国,德国根本没什么关系。

他们把“文艺复兴”叫文艺复兴,其实那是一次文艺普及运动,再一次误导大家,好像他们曾经很文明,那是意大利人的文艺复兴,和西欧那些国家没什么关系。

历史一直都是被这样几句话所偷换概念,如果元朝是中华文明一部分,那么是欧洲人不能接受的,他们宁可承认那是一个蛮族文明,也不肯说他是中原王朝一部分。他们不承认那个庞大的帝国。

不承认清朝有什么好处,对于欧洲来说好处多多,这样对于新疆、西藏、内蒙古、东北这几个地方议题就可以无限操作。

每一次西方媒体在拿西藏问题、新疆问题搞事情的时候,那么历史是我们最好的武器,那就是政权更迭的法理权。一旦我们失去了,那么西方掌握的媒体,将会多了无数相让他们掀起巨大声浪的操作,看看那些塞尔维亚、乌克兰这些国家下场就知道,操作民族自决,区域独立是多么容易。

那些总是要清朝排出去的人,到底在为谁服务,是在为每一次流亡世界的所谓活佛助攻,还是给疆独那群人送子弹。


总有人说清朝阻碍了手工业的发展,那我们看一下英国工业化是怎么开始的。

英国的工业革命是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引发工业革命的不是蒸汽机开始,而是从纺织机开始。

水力纺织机的发明者阿克莱特,本来是一名理发工,他从一窍不通开始研究机械,最后发明出水利纺纱机,然后在1771年创办了世界首家纺纱工厂。

什么是工业化,什么是工业革命,不是指生产机械的进步,而是将工厂部署成一个类似于机械的整体,将纺纱机和工人用利于生产的方式集中管理,制定工厂制度和标准,工人按照统一的制度和标准工作,大家分工明确。

这是一场组织结构革命。

也是一场社会形态的革命。

他是站在技术革新上的商品生产方式的革命。

建立现代意义上的工厂制度。

纺织后蒸汽机动力代替水利动力,成为了方便可靠的动力来源,然后这种工厂制度开始快速传播到其他行业,然后刺激采矿业继续发展。

这种工厂组织形式首先全职在工厂工作,当时的英国城市居民数量有限,并且大部分都有正经工作,当把能用的工人用完后,就出现大量人力空缺,那么就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拉倒工厂做全职工人。

而当时的英国,农民主要在贵族领地上劳作,那么从贵族手中抢夺农民就成了当时资本家的首要任务,那么如果直接从贵族手中抢夺农民,那么必然会遭到贵族打压与破坏。但是在这之前英国已经经历长达两百年的圈地运动,通过《公有地围圈法》英国将近三分之一的农民失去土地。

同时英国制定了《济贫法》,规定禁止失地农民流浪,以防对国家造成不稳定因素。于是这些直接为工厂提供了大量劳动力。

大量失地农民被送进工厂,但是工人仍然不够,妇女、儿童都被拉进工厂成为工人。

而且英国工业化的进程,不是有英王室推动的,而是民间商人以盈利为驱动开始的,其他商人也因为谋利行为而跟进,也就是这一切与统治者无关。包括全国性的道路与铁路兴建,这些都是商人们以盈利为目的而开始的。

当时的英国并没有形成中国的中央集权,全国大量的土地仍然分封在各个贵族手中,没有形成稳固社会结构,社会结构的框架其实反而是通过教会,以神权为中心的意识形态统一。

而在中国每三百年就会有一次土地兼并造成的危机,从汉末到今天已经轮回了七八次了。到清的时候,清代的解决办法还是沿用了明,把农民禁锢在土地上,想尽禁止流动。

而中国当时在成熟的儒家社会结构之下,想要农民进入工厂,那么就要破坏这种清王朝维持稳定,从乡绅和地主手中抢夺农佃农,这样就会破坏原有的稳定社会结构。

所以英国人刚刚通过大航海运动积累完财富,社会第一次进入土地兼并时代,建立的工厂的商人们,面对的是一个巨变中的社会,每个贵族富人都想去赚取更多的土地,于是农民大量失地,事实上已经开始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一场起义就差就差一个机会了,但是工厂的出现,正好解决了他们这个问题。

从嘉庆年间,嘉庆就下令开始矿禁,禁止民间私自采矿,目的就是防止人民聚集。

清朝统治者不知道工业革命是什么,但是他们目的就是维护原有社会稳定。

所以清代商人设立工厂就是等于破坏社会稳定,破坏原有稳定的社会关系。

所以清朝商人要想设立工厂,就要面对朝廷和社会的强大阻力。

而英国商人却是拯救了危机边缘上的英国,失地有了工厂这个可以继续活命的机会,就会失去爆发起义的动力。对于政府来讲,同时迅速把失地农民赶进工厂,却是一件好事。

同时儒家宗法礼仪制度下,佃农是地主实现土地价值重要点工具,任何从他们手里抢夺劳动力的工厂,都会被他们敌视,所以从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大量工厂被当地人围攻后被毁坏。

中国当时稳固的社会环境,不允许出现破坏原有社会环境的行为,清政府里权臣一直在推动洋务运动,但是清政府的核心就是清王朝与儒家社会的结盟,两者是伴生关系,一旦破坏传统儒家社会,清王朝覆灭则是瞬间的事情。

清政府的掌权者从道光到同治,他们都没有听到或见过工业化,所以都不肯破坏原有社会的结构来推进工业化。

张之洞、李鸿章这些洋务运动的推手,也就只有他们可以兴办大型工厂,因为只有他们才能在破坏地主利益的同时不被其力量反弹,而受到伤害。

当时在中国凡是能兴办工厂的商人,都是收买官员协助,才能避免被当地传统乡绅势力破坏。

同时英国当时还有几个其他必要因素,对于专利技术的保护,保证技术发明者利益。

同时因为长期全球殖民带来的利益,完成了英国的原始积累,也构建了新的投资理念,新兴工厂因此获得大量投资,而全球殖民地,又成为了工厂的倾销地。

在看法国、德国、日本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没有形成中国这样的中央集权体系,全国还是在贵族分封时代,土地大部分掌握在贵族手中。没有这个这样儒家宗法控制的社会结构,工业化的进入不会破坏原有王朝的稳定性。

或者说原有土地持有者,无法制衡商人们对于原有社会结构的破坏。

而清朝,是不允许任何破坏原有稳定社会结构的人出现的,因为原有结构的破坏,就等于国家战乱的开始那么早起萌芽阶段的工厂,必定会被是全社会的敌人。

在英国工业化社会中坚力量推动,王室只是受益者,而在中国竟然还有这种思维,把工业化责任推到皇帝一个人身上,在中国皇帝从来不是独裁者,他是儒家社会的管理者,皇帝不可能通过推翻既有支持者,然后超越时代建立新的结构,这是朱元璋杀尽百官也没有做到的。

蒋介石也没有做到,最后一个人做到了,然后他被说成“功过相抵”。

清朝的特质,让他不肯超越时代去做到自己根基的事情。


user avatar   xue-wu-ya-72 网友的相关建议: 
      


              

相关话题

  如果你生在明末的江南,此时清军即将入关,你要怎么做才能保全家族? 
  清朝为什么可以夺取大明江山? 
  大家对于满族血统是什么看法? 
  清代实行的「剃发易服」中的「易服」具体是什么样的改变? 
  红楼梦隐含有关明清历史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如果清朝当时戊戌变法成功了 会称霸亚洲吗? 
  如果满清没有入关,明朝能否完成资本主义转换? 
  扬州十日有多惨? 
  如何评价《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一书? 
  为什么总有人吹捧明朝,并且拿清朝对比? 

前一个讨论
穷人应该学医吗?
下一个讨论
中国和印度为什么不能合作共赢?





© 2024-06-0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0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