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楚国国君感觉一直叫王,其他六国国君一直叫公 ? 第1页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就是为啥隔壁老王奏事比老公厉害的道理,这里面有个爵位新旧的问题,所以,传了几千年的说法,不是没有原因的。

古人曰,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user avatar   larrynonelso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哈哈哈,这个嘛说起来就很有意思了。本文中黑色字体为文言文史料,不想看直接跳过不影响剧情。


《史记 楚世家》:熊绎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後嗣,而封熊绎於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琇氏,居丹阳。

早在周成王时期,封楚人首领熊绎为子爵,建立楚国。记住周王朝给楚国发的正式牌照是“子”。在周礼中爵位的排序是:公、侯、伯、子、男。楚人获得了一个倒数第二的爵位,不过那时候楚国实力弱小,也就将就将就了。

《史记 楚世家》:熊渠生子三年。当周夷王之时,王室微,诸侯或不朝,相伐。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乃兴兵伐庸、杨粤,至于鄂。熊渠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乃立其长子康为句亶王,中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蛮之地。及周厉王之时,暴虐,熊渠畏其伐楚,亦去其王。

熊渠时期的楚国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恰逢此时周王室衰微,楚国本身也对其子爵的政治地位不满,于是找了个无厘头的借口““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一口气将自己的三个儿子都封为王。这是楚国第一次自封为王。

不过后来周厉王上台了,周厉王很厉害也很暴躁,他强化国家机器,垄断国家资源,对周边“荒服”地区,不断攻伐,荆楚亦不例外。 熊渠看到周厉王确实有些”厉害“,于是主动认怂去其王位,取消对儿子的分封,继续臣服于周。

《史记 楚世家》:楚武王三十五年,楚伐随。是也。随曰:“我无罪。”楚曰:“我蛮夷也。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随人为之周,请尊楚,王室不听,还报楚。三十七年,楚熊通怒曰:“吾先鬻熊,文王之师也,蚤终。成王举我先公,乃以子男田令居楚,蛮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武王,与随人盟而去。於是始开濮地而有之。

楚武王时期,中原大地一片混乱,楚国乘机在江汉间不断坐大。这一时期楚人越发不满足于子爵的爵位了。但是他们又找不到像样的理由直接去找周王室讨要更高的爵位。于是乎,楚国仗着自己的实力开始耍流氓了。

楚国先是出兵,将与周天子同姓的随国给爆揍一顿。随国被莫名其妙地打了一顿,觉得很冤啊,于是对楚人说:我无罪啊,你凭什么打我呢?楚人的回复非常黑色幽默:“因为我野蛮啊,打你还要理由吗?”被打完之后,随国的厄运还没结束。楚人紧接着要求随国到洛阳的周天子那里去,为楚国讨要更高的爵位。随国国君真是倒了八辈子大血霉,遇到这么个恶霸邻居,最后还是无奈地带着这个无厘头的任务去洛阳。结果周王室不出意外地,毫不犹豫地,怒气冲冲地拒绝了楚人的要求。

想必随国国君在周王室那边肯定挨了一顿臭骂,骂他居然舔蛮夷楚国的屁股,简直把姬姓人的脸都丢尽了。无奈的随国人没能完成恶霸给的任务,诚惶诚恐地回去给楚武王复命,十分担心再次被揍一顿。出人意料的是,楚武王并没有打骂随侯,反而与之结盟,并且发誓要永远保护随国。楚武王将一腔怒火都发泄到周王室身上,并且昭告天下自立为王。由此开始,楚国正式称王,并且历代君主一直沿用,直至楚国灭亡。不过这个时期的楚君称王,还只能算是一种自嗨行为。此时楚王的称号除了随国这样的小弟承认外,中原绝大多数国家都拒绝承认,并且认为这是一种僭越行为,纷纷为之不齿。周王室对此的态度也是采取冷处理,基本上视而不见。

《春秋左传》: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屈完及诸侯盟。

到了楚成王时代,楚国进一步强大,他们再也不满足于称霸江汉间了。积极向中原挺进,它先后灭掉了在今河南省南部和西部的申、息、邓等国,并伐黄服蔡,多次向郑国进攻。郑国支持不住,已准备背齐向楚。 此时竖起“尊王攘夷”大旗的齐国为了维护自己的霸主地位,决定发兵救郑,齐桓公于公元前656年,率领齐、宋、陈、卫、郑、许、鲁、曹、邾八国军队进攻楚的盟国蔡国。这样一来齐、楚就直接对垒了。

不过齐国人在了解完楚国在南方所具有的恐怖实力后,也选选择性地忽视了楚国僭越称王这件事。齐国责问楚国用的是两个不痛不痒的事情:其一,N多年前的周昭王南征未归;其二,楚国没有进贡包茅给周天子。反而对楚国僭越称王、征伐兼并姬姓诸侯国,搞大南方共荣圈这样的原则性问题只字不提。这并不是齐国不想过问,而是在摸清对手实力之后所做出的外交妥协。楚人听到这样的问责后,立即心领神会。立刻表示关于周昭王的事情,他们不负有任何责任,请国际联军自己去水边问问。关于包茅的事情,楚国确实有错在先,并且保证今后周天子的贡品绝对不会中断供应。于是南北双方在这友好而祥和的气氛中,就区域安全问以及大周发展问题达成广泛共识,取得建设性成果——昭陵会盟。

这一轮齐、楚交锋表明楚国称王已经不再是“自嗨”行为了,毕竟齐国这样的霸主之国都不敢过问“楚国称王”之事,他确实已经成为了一个“南方之王”。不过中原老牌国家鲁国、宋国、晋国、齐国等还是称其为“楚子”。

《春秋左传》:二十有一年春,宋人、齐人、楚人盟于鹿上。宋人为鹿上之盟,以求诸侯于楚。楚人许之。

夏,大旱。秋,宋公、楚子、陈侯、蔡侯、郑伯、许男、曹伯会于盂。执宋公以伐宋。十有二月癸丑,公会诸侯盟于薄。释宋公。

公元前643年齐桓公重病并于同年去世,齐国五公子(公子无亏、公子昭、公子潘、公子元、公子商人)各率党羽争位。齐国太子昭逃到宋国,向宋襄公求救。尽管当时宋国十分弱小,但因齐桓公死前曾委托他照顾太子,宋襄公全力帮助太子昭回齐国即位。齐国的霸业经过内乱之后迅速衰落,此时拥有拥立之功的宋襄公有些飘飘然了。宋襄公想效仿齐桓公,会合诸侯,确立霸主地位。但是由于自身实力不足,结果是被楚国狠狠羞辱了一番。本来宋襄公想在天下诸候面前露脸,最终却是露了屁股。

到了约定之日,楚、陈、蔡、许、曹、郑等六国之君都来了,楚国早埋伏好了军队。宋襄公和楚成王因为争当诸侯霸主而发生争议,楚成王突然命人当着众多诸侯的面抓了宋襄公,并把他带回楚国囚禁起来。要知道不久前,宋襄公在鹿上之盟时还是个“霸主”,现在居然成为了囚犯,而且是被关在囚车里一路公开展览般地拖到楚国去当囚犯。这一次,楚成王把“伪霸主”的脸面彻底撕破并踩在地上,还吐了一口口水。直到同年冬季,诸侯在薄地会见时,在鲁僖公的调停下,襄公才被释放。

在国际调停之下,宋襄公好歹被楚成王放了回去。不过每当这个“霸主”想起囚笼生活就怒火中烧,但是又不敢直接报复楚国。没过多久,郑国国君到楚国去朝拜,表示承认楚国的霸主地位。宋襄公听说此事,立即勃然大怒,表示郑国这个不要脸的中原正派诸侯国居然去舔南蛮子的屁股,简直是太可耻了,于是兴兵伐郑。其实以郑国的实力单独抗宋完全没问题,但是想到新爸爸楚国的实力更加强大,不用白不用,于是就立刻向楚国求援。于是,春秋时代最具“仁义”精神的战争——泓水之战就此打响。

泓水之战的简要过程如下: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十一月初一,楚军进抵泓水南岸时,宋军已占有利之地,在泓水北岸列阵待敌。当楚军开始渡河时,右司马公孙固向宋襄公建议:“彼众我寡,可半渡而击”,宋襄公拒不同意,说仁义之师“不推人于险,不迫人于阨 ”。从而使楚军得以全部顺利渡过泓水。楚军渡河后开始布列阵势,这时公孙固又奉劝宋襄公乘楚军列阵未毕、行列未定之际发动攻击,但宋襄公仍然不予接受。一直等到楚军布阵完毕,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宋襄公这才击鼓向楚军进攻。可是,这时一切都已经晚了,弱小的宋军哪里是强大楚师的对手,一阵厮杀后,宋军受到重创,宋襄公本人的大腿也受了重伤,其精锐的禁卫军(门官)悉为楚军所歼灭。只是在公孙固等人的拼死掩护下,宋襄公才得以突出重围,狼狈逃回宋国。泓水之战就这样以楚胜宋败降下帷幕。公元前637年(周襄王十五年)五月,宋襄公伤重而死。

泓水之战后,楚国在中原的扩张已无阻力。在其后数年间,楚国势力一度达到黄河以北,此时楚王的称号响彻黄河南北,除了晋、秦、齐等大国外,其他中原诸侯国已经接受了楚国称王这个事实。不过快乐的日子是短暂的,“楚王”想在中原站住脚还尚需时日。

晋国公子重耳经过多年流亡后重回晋国是为大名鼎鼎的晋文公,经过一番励精图治,晋国迅速强大。晋国同样有称霸中原的野心,晋文公也绝不允许楚国继续在中原地区肆虐下去了。如此一来南北两个超级大国的正面碰撞将不可避免,于是城濮之战爆发了。

城濮之战的简要过程如下:楚国发兵进攻宋国,宋国派人向晋国求救,晋军援宋。子玉率军急进,依托丘陵险阻扎营,两军对峙于城濮。晋文公兑现当年的承诺,主动率军退避三舍,既是报答以前楚成王给予的礼遇,也是运用"卑而骄之"、"怒而挠之"的诱敌之计,子玉上钩了。晋军在城濮严阵以待楚军。子玉狂傲声称:"日必无晋矣。"当两军接触之时,晋下军佐胥臣率所部用虎皮蒙在马身上,首先冲击楚右翼的陈、蔡军,陈、蔡军惊骇逃散,楚右军溃败。楚子玉、子上见右军溃败,怒火中烧,加强对晋中军和上军的攻势。晋右翼上军狐毛设将、佐二面旗帜,令二旗后退,引诱楚军。晋下军栾枝所部也以车辆曳树枝奔驰而伪装后退。楚子玉以为晋右翼败退,令楚左军追击,所以对陈、蔡及右翼军溃败并未理会。楚左军追击晋上军时,侧翼暴露,晋先轸、郤溱率中军拦腰截击,狐毛、狐偃率上军夹攻楚左军,楚左军溃败。楚子玉见左、右军皆败,遂下令中军停止进攻,得以不败。子玉率残兵退出战场,晋军进占楚军营地,休整三日后,胜利班师。

城濮之战,晋国大胜,晋文公一战而霸。楚国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惨败,北进锋芒受到挫折,被迫退回桐柏山、大别山以南地区。中原诸侯无不朝宗晋国,纷纷向晋国表示再也不舔“楚子”的屁股了。楚王的称号再一次被中原诸国扔到了地上。

事情到这里还没结束,倔强的楚国人绝对不会轻易放弃。楚穆王十二年(前613年),楚穆王卒,子熊旅立,是为楚庄王。庄王即位三年,不出号令,日夜为乐, 三年后改革朝政,攻灭庸国,开始争霸战争。

楚庄王八年(前606年)春,楚庄王亲领大军北上,以“勤王”名义攻打陆浑之戎(散居黄河南、熊耳山北之阴地,又称阴地戎),至于洛水,直抵周天子都城洛邑附近,在周王室边境陈兵示威,“观兵于周疆”。周定王惶恐不安,派周大夫王孙满慰劳楚庄王。楚庄王在接见王孙满时,问九鼎之大小、轻重。九鼎是天子权力的标志。楚庄王问九鼎,意在“示欲逼周取天下”,由自己取而代之。王孙满见楚国国势炽盛,只得委婉地答道:“在德不在鼎。……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庄王一方面以“楚国折钓之喙,足以为九鼎”表示实力;另一方面也意识到条件还不成熟,便退兵了。

此时的楚国已经不满足于称王这个层面了,更是直接对周王室表达了想要取其而代之的想法。不过堂堂周王室还是有人在的,王孙满面对楚庄王的质问给出了充满智慧的回答,楚庄王在洛阳碰了一个软钉子,最终只能怏怏而返。

楚庄王十七年(前597年),楚围郑国,迫郑降,晋国派兵救郑,两军于邲会战,晋大败,晋国中军、下军几乎全军覆没,左传中描写当时晋军渡河逃跑的惨状:“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此战后,潘党建议将晋军的尸体堆积在黄河边,筑成“京观”,用以彰显自己的武功(军功),但楚庄王认为,战争是为了平息祸乱,这就是为什么“武”这个字是由“止”和“戈”组成的 。这便是成语“止戈为武”的由来。此后,陈、蔡、许、郑俱从楚。

楚庄王二十年(前594年),楚围宋,宋告急于晋,晋不能救,宋遂与楚言和,尊楚。这时中原各国除晋、齐、秦之外,绝大多数国家尽尊楚庄王为霸主,从此以后“楚王”均纷纷被各国所接受,不再反复。


user avatar   wang-lao-yu-88 网友的相关建议: 
      

1,

从题主问题中“其他六国”来看,应该问的是战国时期。

可以说,本题不成立。

在战国七雄当中,韩、魏、赵三国之君的尊号使用过子、侯、王,从未有称公的情况,秦、燕、田齐在谥号上虽有称公的情况,但在战国中期以后均已称王。

除此之外,宋国、中山国也有称王的情况。

相比之下,越国的称王更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

另外,还有一个邦国君主也有王号,就是盘踞在洛阳盆地的周国,称王可以追溯到商晚期。

总之,楚君的王号在战国时期并不特殊。

2,

有关楚君的尊号,历史上出现过三种,即:

子、公、王。

子,具体释意较多,此处原意似乎指东方对氏族首领的称呼,在西周外爵系统下是一个级别的尊号。不过,从考古来看楚君在商代就拥有该号,此号或许是源自于商代诸侯系统的延续。

子号应为楚君在进行外爵系统事务中使用的尊号。从春秋后期会盟中的言论来看,楚君在会盟的盟誓中以“子”号而非“王”号。

公,为西周外爵系统及内爵系统均存在的尊号,此外也出现有国君在当地称公的情况。

楚君称公的例证出现在西周时期的金文当中,大抵可以看出楚君至少在本国亦或南中国地区称公。至于周室是否允许这么干笔者的了解比较有限,欢迎有了解的朋友进行补充。

王,原意为拿着大斧子拥有杀伐之权的武力首领,在周爵的内爵系统和外爵系统的最高一级。在周爵系统之外,周室倒也允许王号的存在,比如一些戎君、狄君、夷君是拥有王号的。

楚君在西周后期正是以蛮夷之君的名义给楚公子加以王号——理论上似乎是合法的,但似乎也有不合法之处——需要注意,这次被冠以王号的是楚公子而非楚君本人,而且之后楚人迫于周室的压力又给去掉了,可见这么搞在当时是不大合适的。

到了春秋时期,楚君称王的理由有点模糊。他先是自称“蛮夷”,要参与周廷政务,以此要求周室增加自身的尊号。在被周室拒绝后,楚君又强调历代楚君在朝廷及地方做出来的贡献,以此为由自行称王。至于以上言论中蛮夷、功绩、尊号三者究竟是什么一个逻辑,似乎怎么解释都不大成立。究其原因,可能是本来楚君本来说话就乱七八糟,也可能是史料有误,还有可能是楚君从一开始就没指望周室真给他加尊号,单纯找点一些看上去还可以的理由走个过场,目的还是为了给之后自行称王做铺垫。

总之,楚君在春秋时期的王号具有一定程度的“蛮王”成分,其他诸侯乃至周室也未对这一尊号太过计较。

但在这里要注意到,当时楚君的子、公、王三号并没有排斥关系。楚君无论使用公号还是王号,都不影响其在特定场合使用子号。

3,

吴、越的性质与之类似。

至于其他诸侯国,大部分是在本国或谥号中称“公”,在使用外爵系统时通常还是使用自身的外爵之号。

比如,晋文公、秦穆公在处理一些事务时被记作“晋侯”、“秦伯”。

至于王号,北中国地区在相王运动以前只有天子和蛮夷之君才有,北中国地区的诸侯似乎认为像楚国那么乱来不是特别合适。

所以,你会看到东周时期很多的“公”,有很少的“王”,一直到战国中期才变成了一水的“王”。


user avatar   luo-xie-92-30 网友的相关建议: 
      

wait...這個地方不是割讓給蘇聯了嗎?現在屬於俄羅斯啊。

說話確實硬氣,一般來說俄羅斯也不會去打芬蘭,但是上趕著當小醜這不好吧...

還有,蘇芬戰爭主力不是烏克蘭人?

不會忘了和蘇聯簽的協議內容了吧?主動撕毀協議,美國也不會當你是正常人啊...要是俄羅斯先背刺也就算了,主動搞事情是瘋了?就不能悶聲發大財?

當領導人不用學歷史和地理?


user avatar   ha-ma-9 网友的相关建议: 
      

要想搞笑,低俗是最快速的手段。

日本的志村健在三俗的路上走了快40多年了,

现在依然还是依靠这个维持人气的。

可是,一直依靠低俗笑料

迟早会遇到玻璃天花板的。

日本有个叫 快乐亭黑的混血,是说单口相声的,

说的全部都是下三滥的笑料,不是一点,而是全部。

结果就是没人敢找他上电视,广播,或者剧场演出。

翻过来说,保持一点三俗笑料不用,纯靠幽默和擦边球的相声演员,

依然不多。

而且要一直维持这种作品的风格是极其困难的。

侯老,马老就是典范。

(马老后期说的很多小段,其实就是外国笑话,当然是自己加工过的)

反过来说

七口人这个死杠死口 的内容

说了有一百年了吧?

不用解说大家不还是听的懂?




  

相关话题

  周朝是怎样熬到战国时期末期的? 
  齐伐楚盟于召陵这一战争,齐国攻打楚国寻找的借口是否立得住脚,是否符合道义? 
  越国的结局是怎样的,最后为什么没成为战国七雄? 
  为什么战国时期战争规模可以到百万,而到了明清只能动员十万人? 
  是不是每个汉族人都会有一个秦国的祖先? 
  赵武灵王的死对赵国什么影响?不死的话还会有秦国统一天下吗? 
  为什么八王之乱会导致西晋亡于匈奴手里,而春秋战国混战八百年也没有让外族有机可乘? 
  同样是分裂政权,两晋南北朝、五代十国和中华民国为什么不像三国和春秋战国那么出名? 
  楚国、吴国、越国是否属于诸夏? 
  屈景昭三家在楚国是怎样的存在?为啥楚王出不出兵要问过屈景昭三家是否出兵?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每个人都觉得我自己善良,正直,乐于助人?可假设成立,为啥还有那么多人委屈,抱怨?矛盾不?
下一个讨论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男性与女性有什么天然的差异么?





© 2024-06-0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0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