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博士真的很多了吗? 第1页

     

user avatar   bu-xiang-shang-diao-wang-cheng-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就说一件小事,多空自取。

零几年我到北京复试,因为之前跟导师谈的不错,基本已经确定,所以我当时心情很不错。晚上师兄带我参观实验室时,遇到隔壁实验室的即将毕业的某位博士,一聊起来发现是老乡,于是更热络了几分,那时的我年轻不懂事,很唐突地问:“您博士毕业找的哪里的工作?”

博士:“回山东某研究所。”

我:“为什么不留在北京?”(那时候研究所旁边的房价只有几千)

博士:“因为在北京找不到工作。”

我非常惊讶:“博士都找不到工作吗?”

博士没有看我,爬在五楼实验室阳台的栏杆上,遥望着远处北京市区里绚烂的灯光,我顺着他的目光看去,却只看到一片漆黑。

这是我读研究生的第一课,对于我的人生而言,当晚的寥寥几句对话,远比我导师对我三年的谆谆教导和我研究生发的那些paper更加重要。研二的时候我拒绝了导师要我直博+留学的建议,算是跟生物学说了再见。

当我研三毕业的时候,我对这位博士的感觉已经从同情变成了羡慕,因为仅仅三年时间,山东的那几个研究所已经不收土博了。

那几年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付出了跟金融IT专业的同学同等甚至加倍的努力,收获却只有他们的几分之一甚至是零?即便是考公务员,我只能报考报名人数三千多的三不限岗位,连分数都要比单位同期的报名人数只有六十几的计算机专业岗位的同事高二十分。

俗话说吃亏是福,感谢生物学给我带来的福气,我的心里只有感恩。


user avatar   deng-bo-yu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分地方。我请副高以下职称的朋友来教育超市做项目的时候,介绍时都称呼“某某老师”而不是“某某博士”,因为我妈说“这疙瘩最不缺的就是博士”。但是在甘肃临夏县的同业那里,至今还没有全日制硕士入职。那么,你是博士你愿意去临夏么?一个部门的绩效收入和东部同行一个人的差不多。


user avatar   jian-zai-wo-xin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是博士真的“多”到烂大街,而是真的“贱”到烂大街。

也就是说,这个“烂大街”的感觉,不是来自于博士的数量多,而是来自于博士的“贱”或便宜。

也就是,博士太不值钱了:

1.博士找工作难。

博士的就业面太窄了,尤其是文科,不是高校就是研究所。全国才多少高校?于是内卷。

然后求爷爷告奶奶地找工作,是不是显得很“贱”很便宜?

2.博士工资待遇低。

以我所在城市为例,大部分博士刚进高校的月薪也就五千元出头,公积金两千多,年终奖两万左右。

肯定有人会说博士引进费。那我给你们说道说道。

博士引进费的大头是房补。而你一旦领了房补,你的公积金就低了。说白了,相当于就是你把自己后面二十年的公积金提前提取了。

两个博士的公积金加一起,比一个中学老师的公积金少三四千。

更不用讲年终奖这些事情了。

也就是说一个博士的年收入只有一个中学老师的一半。

……

当博士回乡,村民们从一开始的敬仰之情如黄河之水滔滔不绝,变成了一脸讥讽和同情。

没钱,就是个硬伤啊!高学历不能兑现为高价值,那就是败笔!

……

为什么说博士还是稀少的?

有一次去某银行办理业务,营业员一脸震惊地看着我说:“哇,你竟然是博士啊!”

然后周围好几个人像看动物园里长颈鹿一样的眼神看我。

我才意识到博士在这二线城市里也还是个稀罕物。

其实,理性而言,博士到哪里都是比千万富翁还稀少的物种,但是为什么博士会给人烂大街的感觉呢?

不是因为博士太多了,而是因为博士太不值钱了。

换成大白话就是博士挣钱太少了,让博士头上的光环大大受损,以至于有了“烂”的感觉。

就跟高校教师,你不说自己的收入时,很多人对你肃然起敬,可是一旦知道你月薪才五千多,立马对你深表同情了。

就是这个道理。


user avatar   he-lin-91-5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些人拿中国博士的总人数除以全国人口,这是不对的,因为不同年代中国博士在同龄人中的稀缺程度是非常不一样的。

中国本土博士开始授予是80年代初,人数不到百人,在同龄人中是真的十万里挑一的天骄。

90年代才开始大规模培养博士,那时候每年就3-4千博士毕业,一个博士在同龄人口中大约是5000人中有一个,几乎就是万里挑一。

2005年就到了每年4万博士,每500人同龄人中有一个博士。

2020年中国每年授予博士学位在8万左右,大约是每200个同龄人里面有一个博士。(顺便补充个数据,2021年大学本专科录取人数~800万--其中本科400万,而当年适龄人口1700万,基本上本专科人口比例是~50%,本科在同龄人中比例为25%,博士/本科~1/50。)

对比美国,每年授予博士学位~5万,而美国现有博士存量在3-400万左右,基本每100人里面就有一个博士(欧美本科率基本在40%左右),对比全中国博士存量还不到100万,(全年龄每1000多人里面有一个)。

(参考其他几个数据:美国高等教育教职工有250万左右,中国几年前的数据是不到200万;中国的高等教育机构从90年代的1000多增加到现在的3000多,对比美国有6500多个高等教育机构——其中中国教育部认可的也有近4000所。考虑到中国的人口,中国的高等教育看似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因此要说烂大街,在美国博士学位更加烂大街才是。但为什么中国博士显得更加内卷?根本原因是中国缺少自己的高端产业,不如欧美的工业界能够高薪吸纳那些博士劳动力而已。如果要对标欧美,中国目前的博士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但是又相对于中国的落后产业显得过剩了。当然,高端人才和高端行业,是蛋生鸡鸡生蛋的关系,在中国没有占据高端领域可以收获技术红利之前,想靠博士学位躺赢的可能是不存在的,而能否改变中国这个现状,也只能靠博士们自己。

很多人怀念过去教育资源稀缺时高等教育学位的光鲜,抱怨现在学历“贬值”,在我看来是脑子非常糊涂的表现:就好比总以为回到民国时期自己会成为那数万分之一的光鲜知识分子而不是那绝大多数的农奴饿殍一样。同理如果真回到博士万里挑一、甚至十万里挑一的年代,博士学位就可能会成为稀缺资源而被世家垄断,结果只会是绝大多数草根老百姓根本没有机会去获得高等教育,而少数获得这个资源/学位的世家子弟就会自然而然成为“躺赢”的“大师” (这可能就是某些知识分子怀念民国时代的原因吧)。

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只有高等教育的普及,降低知识的传播门槛和成本,才能给更多有能力的普通人以出头发展的机会。现在博士的普及,其实更方便有能力的人摆脱学历束缚,让博士学位还原为本质的专业性的一种认证,而非“高人一等”的标签(其实对于大多数领域的博士学位,平均智力的人努力一下都是可以拿到的),本来就不应该让拿了一个博士学位后就靠这个牌子混日子的人大行其道。

老罗说“这个世界并不欠诗人什么东西”,同理“这个世界也不欠博士们什么东西”。未来好坏,终归决定于一个人的能力以及这个能力对社会的价值,而不仅是一纸证书,而这才是一件公平的事。至于是否值得花时间去拿这么一个学位,本来也是因人而异、见仁见智的事情,因自己的志趣而选择,而非为了炫耀或躺赢,才是博士学位对个人应该具有的意义。


user avatar   cheng-xiao-quan-6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多回答都是在瞎答,博士多还是不多,是要看行业承载数量的。

大部分高赞回答的算法:

博士总数/中国人口

正确的算法:

本专业博士产量/当年各行业需求量

所以当您觉得您的师兄们就业不咋地的时候,您就得好好的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了,行业就那么大,如果它不产生增长,不提供更多的岗位,大概率卷的比银行招985本硕当柜员还难堪。

这里我要讲一个道理:高校招聘老师也是要看学生的量的。比如这两年高校招旅游管理的老师就少了非常多,为什么?因为这两年疫情,大众对旅游的看法是消极的,所以许多学校招不到学旅游的学生。而没有学生,学校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就都不愿意去招一个旅管的老师。

博士的就业路径是非常窄的,特别是没有强市场需求的行业,全是体制内,那您就要注意了。这种专业的博士,就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如果您理想的岗位满员了,大概率要退休一个人,才能填一个人进去,你想留在这里就等十年后了,所以出现了续聘制这种天坑玩意儿。

比如生态学,生态学这个专业读博的人还挺多哟。但是,它现在招本科生就是一个极大的麻烦,大家都不选生态学全靠调剂,许多高校每年都在收缩生态学教职提供,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

侧面来看,为什么明明不好就业还这么多人读这个专业博士呢?因为生态本硕很难找到工作,不管你是985还是世界顶级名校,不少生态学顶校本硕,在一些政府科研院所当没有编制的合同制人员,一个月4000到6000块钱,读完博士才有可能拿编制。

比银行当柜员还惨,柜员起码是收入还可以,有保障性。

而生态学就很尴尬了,要在这个行业混获得保障性收入,拿编制,不得不去读博。那么读完博就一定好么?不见得,因为大家都读完了,高校招聘量减少,政府又没有必要出资再建新的生态科研机构。科研机构又一个萝卜一个坑,满员了,招聘就开始对论文影响因子有要求,影响因子越来越高,应聘者苦不堪言。

最近几年我们可以看到不少生态博士跑西南边陲去了,因为实在是找不到活儿干。

博士真的很多么?您自己看看赛道挤进去多少人再看需求量,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但是你说他们读博错了么?显然没有,做错这件事的原因是填错了高考志愿,而不是读错了书。


user avatar   zhi-xing-zhe-54 网友的相关建议: 
      

【烂个毛线】我一个普通985博士,出身二本,科研成果极一般,最多是男生,讲课不错。

但是在我就业时候,仍然拥有了2个211高校,1个双一流高校,3个省属一本,3个省属二本的就业选择,其他学校我还没去认真联系,认真去找。

——但是我工作选择一个最差的,性价比最低的,调查不周,选择判断失误,让自己丧失了应届毕业生身份几乎濒临绝境。

如果放眼全国,我几乎可以去任何二线城市就业立足,几乎都能给我几十万安家费和购房补贴。即便没有钱的学校,也会有房子,或者学校平台。

如果,我不想进高校,留在一线城市(北京,深圳)的中学也是有机会,年薪30万,但是不喜欢中学的流水线作业。

不知道,知乎是多么看不起博士学位,多么看不惯读书做学问的人呢?

当然,我这不是吹牛逼啊。可能确实是这两年机缘比较好,过几年情况就会大变样。

——这叫烂大街???你知道硕士考公务员、事业单位编制多辛苦不,几十比一乃至上百比一??知道本科能找到个有五险一金的工作,能有多难不??还敢说博士烂大街???

当然都非进武大,中山被赶走,那是烂大街了。


user avatar   li-shu-jian-79-1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道题之前是“博士烂大街吗?”

首先,博士是不是“烂大街”的这个“烂大街”,就已经倾向性的体现了特定的结论,同时,“烂大街”作为一种语言建构,已经在污名化博士群体了。


我知道中央一个课题组做过一个调查,目前国内累计(1900年至今)培养的博士+海外博士回国就业的,总数不足一百万。

这一百万里还有已经因为寿终正寝和意外事故去世的。如果减去这部分,目前国内博士不足70万。而且这70万人里,还有相当一部分官员博士。(官员博士和博士官员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先当官然后拿博士帽,后者是全日制博士毕业进入公务员队伍)。

这是什么概念?

70万除以15亿=0.46‰,注意,这是千分之0.46。

换成万人,就是每一万人里,只有不到5个博士。

十万人体育场坐满,只有46个博士。

王府井瞬时客流量就是达到10万人,也只有46个博士。

烂大街吗?


评论区大部分反对意见都是:不能这么算平均。

有要求说博士都在大城市的,应该算大城市博士是不是烂大街。

有要求说应该算同龄人的博士比例,看看34岁的博士是不是烂大街。

有要求说医院,高校,科研院所是博士的聚集地,应该在这些地方算比例,看高校里博士是不是烂大街。

在博士比例高的地方问博士是不是比例高?是说这些人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循环论证吗?


博士水平烂不烂和博士是不是烂大街,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问题。

国内博士,我可以很负责任的说,除了在职博士不太行之外,全日制博士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都不太差。这个“不太差”的意思是,远远高于没有博士学位的人。但是和顶尖科学家比,还差一大截。

不要抬杠说怎么没人人一篇《自然》or 《科学》,没意义。从研究水平讲,拿到博士学位的人,就是比没有拿到博士学位的人强(大概然事件)。

另外,不要用博士不会种地,博士不会造冰箱,博士情商低这种无聊的理由来批评博士,你把博士当全知全能,然后发现博士做不到,于是就说博士烂。你讲道理吗?


还有一种是说现在国内不需要这么多博士。博士扩招最后毕业都找不到工作。

从15亿人的人口体量来说,现在国内的博士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之所以博士现在找不到好工作,不是因为博士太多,也不是因为国内对博士的需求没那么大,而是国内针对博士的就业岗位,有效供给不足。

说得简单点,不是不缺博士,而是社会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办法提供工作岗位。

以我的国际关系为例,实际上美国有庞大的智库组织,几乎针对所有国家,都有或大或小的专门团队,针对重点国家的专门研究人员,数以十万计,其中博士就可能达到数千人的规模。他们的研究细致入微。

但是我们国家的国别与区域研究,除了美国这个最热的国别研究人数多之外,中东问题研究者,全国甚至就几千人,这里面的博士(或者教授副教授)也就一百多人。

这是什么概念?是中东不重要?还是一百多博士就足够了?

我可以说,就国际关系专业而言,博士就远远满足不了需求。但是现在吊诡的问题在于,一方面国家社会市场对博士实际上依然有大量的需求,但是另一方面,在就业市场,就是没有有效供给。你说为什么?


user avatar   gui-mei-er-9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原问题:博士真的多到烂大街了吗?】

废话不多说,直接上数据[1]

这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对全球37个成员国以及9个伙伴国的教育年报。在25~64岁的人群中,博士所占比例Top3分别为斯洛文尼亚(4.5%)、瑞士(3.2%)、卢森堡(2.2%),其余国家均在2%以下。

这个比例,无论如何都不能说是「烂大街」吧。

那么,为什么题主会产生「博士烂大街」的错觉呢?

心理学上有一种「视网膜效应」,指当自己拥有一件东西或一项特征时,就会更加注意到别人是否也具备这种特征。比如,你怀孕了就发现满大街都是孕妇,你开奔驰了就发现满大街都是奔驰,你拎了个LV就发现满大街都是LV。

同理,你读博了,就发现身边都是博士的身影;你在知乎上浏览了一个关于博士的问题,就发现知乎在不停给你推送相关的问题。

参考

  1. ^ https://www.oecd-ilibrary.org/education/education-at-a-glance-2020_69096873-en

user avatar   ma-te-ao-bu-jian-li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烂大街这个词有点不负责任吧。

虽然国内学历很卷,但是也不至于烂大街。我就不信大街上博士一抓一大把,搞的博士就很好毕业一样,不用付出就能获得学位一样,说话太不负责任了。

相对于国内的人口基数,高学历确实很多,并且很多行业的需求缺口并没有填满。你就像各种高科技产业,如果烂大街为什么还被一些芯片企业卡脖子?

说出博士烂大街这种话,有没有感觉自己有够无能啊。

你看国内的博士学历与人口比例,你还能有这种想法么?

没错,高达千分之一的比例。就此推断,国内有多少条博士能烂大街的地方?

有没有很搞笑,又讽刺。

你看几十年前,考个专科就已经能说明你很优秀了,有的人甚至没学上。

随着学历水平的不断提高,现在专科本科也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了。所以就有人感觉内卷很严重,是这样么?单纯的学历有用么?

有些行业根本不需要高学历人才,像一些职能部门,本来就是一个齿轮,要什么拖拉机。

但是很多人依旧会去继续往上考,毕业说内卷严重。这种纯属有点nt。

有这种nt行为还不如想想去什么行业,用什么手段可以多给自己要点package。

有能力的人,会在追求学历的时候追求,但学历并不是必须的,够用就行了。


言归正传,博士并不同于研究生那种高不成低不就,博士已经更加偏向于学术,这就意味着你要创造自己的价值。如果你创造出价值,只是单纯的996,那你所读的学位也是毫无价值可言,也只是为了工资,安于现状就是不努力。


说到头来,虽然没烂大街,但大多数都是维薪资论,还不如烂大街。


user avatar   juan-a-21-86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博士肯定没有多到烂大街的程度,但博士培养数量确实多于社会需求,且专业之间存在数量不平衡。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每年新增博士数量多过教职是相当正常的。毕竟一个导师每年都可以培养出博士,而一直要到他退休才能把教职空出来。除非一个国家的研究领域正在迅速扩张,否则新增博士数量总是会多过教职的。

其次业界的研究岗位也可以是博士对口的就业岗位。但是企业愿意雇佣研究人员是有前提的。首先,环境要相对稳定,投资人对企业有长期规划,这样要较长时间才能取得回报的研究投入才能有意义。其次,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要有一定的地位,从事需要高技术的环节。

而不同专业的导师招收研究生的动力是不同的。如果从事的研究需要大量的实验或调研工作,需要研究生的辅助才能完成,那导师招收研究生的动力就大。如果从事的研究不需要他人辅助,那对导师来说,招收研究生基本就是奉献,招生的动力就弱。因此不同专业新增博士的数量就会有较大区别,而全社会对这两个专业的博士的需求的差别,很可能没那么大。

欢迎点击咨询卡片,聊聊博士就业。




     

相关话题

  读研读博期间,导师的作用是什么? 
  做过哪些年少无知的事,现在想起来想狠狠地抽自己一巴掌? 
  为什么说博士生都要到国外去搞科研 ? 
  如何评价北京邮电大学一意孤行,封校且每日仅提供约 6500 个男生澡位的政策? 
  如何处理大一新生班级被校级社团污蔑,在真相大白后没有收到任何道歉,还因为过程中情绪激动,被学长教育。? 
  为什么中国有大学专设研究生院? 
  上课听不懂还坚持去上课是否有意义? 
  警方通报「两女生醉酒后被拉进男生宿舍强奸」系谣言,实为酒后被送至男生宿舍醒酒,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丁义珍为什么没有寻找美国所在城市的大学CSSA寻求帮助? 
  如何评价翟天临的道歉信?北电风波是否就此为止? 

前一个讨论
自由真的比生命更重要吗?
下一个讨论
你玩《王者荣耀》最讨厌队友拿哪个打野英雄?





© 2024-05-20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20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