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上网本(netbook)为什么失败了?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g-zhu-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作为一个可能要暴露年龄的老数码用户,我当年其实用过的上网本有很多台。在这个方面,我想我还是有点发言权的。

想要搞清楚上网本为什么会出现,首先得说一下当年的电脑行业是什么样子。上网本最初出现是在2008年前后,那个时候普通的14寸笔记本电脑大概在2~2.5公斤左右,与此同时当时各行业的数字化程度都不高,大多数人能用电脑干的事情也比较有限。因此,一个重量轻、可以满足基本上网和轻办公需求的笔记本产品成为了一个市场的买点。

最初开创上网本这个品类的是华硕的Eepc。虽然它的性能可以用垃圾来形容,但在当时它却有一个最大的卖点——轻薄。Eepc的重量只有1公斤左右,相比于当时动辄2公斤以上的普通笔记本,这个便携性可以说是吊打。在Eepc之后,宏碁、惠普等品牌也相继推出了自己的上网本产品,而当时的索尼更是搞出来了一个堪称变态的产品——VPCX系列。

这个产品到底有多变态?作为一款12寸屏幕的笔记本,他的重量仅有650g,后续的升级型号也不过是750g左右。

在同尺寸的笔记本中,这个记录至今还无人超越。

从用户这方面来说,上网本的用户规模其实很小,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它就是个伪概念。它只适合那些有基本的文字需求和简单上网需求的用户,很多时候你多开几个网页看视频都会卡。有些人说上网本上网都卡,这其实是不对的,因为当年的网页并没有今天这么多的特效和内容,那是一个把480P叫清晰、720P叫高清的时代。比如这个2008年的新闻,当时YouTube上新增了个720P的选项,都能算是“高质量”内容。

当时我的专业老师就买过一台ThinkPad的上网本,不到2000块钱。那个本子我也体验过,对于经常出差和参加学术会议的她来说,可以说刚好够用。但除了少数行业之外,绝大多数人在外的需求,都绝对不止上网和打字这么简单。

由于上网本弱鸡的性能,因此几乎所有的用户都是将上网本作为外出备用的笔记本来选购的。而导致上网本市场逐渐萎缩的原因,一是英特尔主导的超极本开始出现,二是iPad这类平板设备的出现。

先说超极本,当时的上网本重量普遍在1~1.3kg之间,比如惠普的2140尺寸是10.1寸,重量是1.2kg。但随着英特尔超极本的推出,这个局面被迅速改变。比如2012年三星发布的超极本530U,13寸版本的重量仅有1.39kg,这个重量即便是放到今天也是正常水平,更不用说当时用的还是机械硬盘。可以说,超极本用与上网本相差不多的重量实现了几乎翻倍的屏幕显示面积、更强的性能、更长的续航,上网本的优势已经不复存在。

而iPad这类平板的发布,也让很多人有了上网本之外的新选择。对于许多外出本就只是想看看剧、读读书、回复个邮件的人来说,续航更长、重量更轻的平板显然是更好的选择。

一个最直观的数字是,2009年上网本销量占PC市场的17%,2010年是8%,到2011年是2%。到2012年以后,上网本在整个数码市场就已经几乎绝迹了。


user avatar   tzar-xe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了几个回答我都快笑出声了,还有把ipad当上网本的?

上网本,必须是netbook,不是MID,不是PMP,不是UMPC,不是PDA或者ultrabook或者智能机

必须是使用intel atom处理器、必须具有完整的笔记本形态、售价必须低廉的(500美元以下)的笔记本产品

netbook本来就是一个临时性市场策略,负责充当三芯片/四芯片结构笔记本到双芯片结构笔记本的过渡产品罢了。

当初为什么推netbook?

是因为传统笔记本产品是三芯片、甚至四芯片结构的电脑。

三芯片,也就是最常见的集显平台,需要CPU+南桥+北桥。第四个芯片就是独显。加上有线网卡、无线网卡、声卡和4颗显存、SUPERIO、BIOS,大部分笔记本要塞4个主芯片、4个功能芯片、5颗存储芯片。

这个系统结构复杂到不用多层PCB不可行的地步。PCB层数上涨,成本也暴增。而且最关键的是当时intel的笔记本芯片组都是台式机芯片组降频而来,既没有缩减封装尺寸,也没有变更系统架构。

macbookpro 2009为了降低layout的复杂程度,直接用了nvidia的芯片组(因为当时NV提供了单芯片的芯片组):

所以低端笔记本价格下不去。

Intel的第一代atom平台也就是pineview,以及搭配的芯片组,intel的POULSBO,都是大幅度精简的产品,不光芯片面积很小,封装面积也很小:


而且最关键的是这货是个双芯片平台,普通的4-6层PCB足够。

atom因为用FSB,所以也可以兼容NVIDIA的MCP79MX,也就是著名的ION平台。 MCP79MX也是单芯片产品,北桥集成了一个16SP的9400M。

为什么说这货是个应急的货色?

这货开始上市的时候已经是2008年Q2了,2009年Q3,intel的双芯片平台lynnfield就上市了!

四核的lynnfield基于第一代I7的nehalem微架构,北桥集成在cpu内部,外部芯片只剩PCH,系统结构大幅度简化不说,只要功耗给足,整体性能是可以和台式机顶级I7硬碰硬的。

而ULV平台,也就是用的Arrandale,CPU部分是32nm的westmere,这个cpu部分性能相当于顶级六核I7 970的33%,而且一样是双芯片结构、双通道DDR3。Arrandale铺货的时候是2010Q1.

换句话说,intel压根就没打算让atom绑定的上网本活超过24个月。

2010年的arrandale(三芯片双封装)还不算完,2011年的32nm 真双芯片SNB ULV就铺货了!

问为什么失败了?

答案就是intel压根就没打算netbook这个产品实质性活超过24个月,超廉价笔记本市场直接被后面的低端高性能ULV整个取代了。

无论是chromebook,还是windows平板,还是满大街的寨本,只要用intel和AMD 通用架构ULV处理器的,都是低端高性能ULV产品(相对于atom来说)。



说句题外话,再战N年这个梗是从SNB开始成为现实的。之前三芯片结构的平台,因为北桥发热量偏大,大部分主板北桥都会挂逼。

SNB开始,北桥和CPU片上集成,外部芯片组只剩一个TDP只有几瓦的PCH,这使得主板寿命巨幅上升。系统集成度的暴增和固态电容的普及,最终创造了H61运转十年仍健壮的神话。


user avatar   yi-zhi-zhu-ding-l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主要是iPad太牛了。

netbook除了便宜没有任何优点


user avatar   haozhi-yang-4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当时来说是失败了,但这种概念并没有失败,它的终极形态是ipad。

它当初失败的原因是虽然概念很好,但实际做出来的是廉价版和裁剪版的pc/laptop,并没有围绕“上网/轻娱乐”这个场景进行独立的优化。所以,它没优点之余还一堆缺点。


user avatar   xiamengqi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 为 上 网 都 卡


user avatar   yang-leoni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最老顺序执行的atom系列,90nm、65nm、45nm制程下,哪怕跑个不支持分支预测、乱序执行的架构,也还是无法解决发热问题,很难做成无风扇,功耗也下不来。最早甚至还没soc化,还是南北两桥的FSB总线,想低功耗就更难了。

低功耗本的崛起都是Ivy Bridge甚至Haswell时代之后了,那时代Atom也有了分支预测乱序执行,也SoC化了,我有一个当时Z3740刚出的时候的“Win8两用平板”华硕T100TA,那才是所谓上网本的决定版本。

而且当时大家都低估了仅仅是“上网”这一个功能对算力的需求。


user avatar   ying-tiao-87-51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东西现在很多人都没接触过。

但作为一个中年人,我还是可以谈一谈的。

还是先说结论再说历史。失败的原因是因为品质太差太差(性能也非常差,但不仅是性能差的问题),不能满足用户需求。

十几年以前(2008年),电脑芯片的制程尤其是cpu的制程比现在大了很多,现在听到的都是什么14nm、10nm,还有手机上用的9nm、7nm、5nm,当年是65nm和45nm工艺,耗电高不说性能也不够强,当时没有轻薄笔记本,每一台正常工作用笔记本的体积都不小,和现在一些游戏本差不多,但性能远比入门级的台式机还要差不少,价格也一直居高不下,入门台式机全套大概4k元上下,性能好一点用酷睿核心的台式机要到6-8千元,笔记本万元价位的产品性能还不如4k元的台式机,神州品牌的低价笔记本出现,是当时的性价比之王,成功把笔记本价格拉到了主流台式机的区间。

因为那时候企业已经开始大面积的信息化转型,大量的数据都要录入各种信息系统中,哪怕是为了让自己不掉队不被企业淘汰,也为了孩子能学习使用电脑不被未来淘汰(至少孩子在家里玩游戏也能多少控制一下,总比放到网吧要好),每个家庭都有了采购电脑的需求,每一个城市都有了自己的信息城、电脑城,大家都跑电脑城去买组装台式机。

而即使是最便宜的台式机,机箱里四大件cpu、主板、内存、硬盘一件300也要1200块了,150块机箱带电源,那年头液晶显示器还很贵,还有大量的CRT显示器,但CRT显示器也不便宜,一个最普通的17寸CRT纯平显示器也要800块,这些东西全加起来,2200块是最低限制,勉强能运行个xp系统,打开个office2003,玩个入门的3D游戏都会卡,上网打开网页多一点都会卡,在网页和office文件中切换一下都要等虚拟内存加载,其他制图、工程类需求就别提了,vista系统想都不要想,当年想要流畅运行满足家庭正常娱乐、一般工作、学习所需的入门台式机价格在4k(上面说过)。

当时一个普通城市家庭年总收入能到5万人民币就是富裕家庭了,甚至很多家庭年收入还不到1万,但那时候家庭购入电脑变成了一个主流啊,越是家庭收入低的预算越紧张(钱都用来保障基本生活所需了),拿出4k块组装一台电脑都算非常大项的家庭支出了,同时那时候家庭里的中年人是完全没接触过电脑的,更不懂电脑硬件知识,只能按照自己有限的预算,交给信息城装机店来打理,人家装机店也要利润啊,难免会造成一种:我花了很多钱,买的东西还不好用,一定是电脑城的奸商坑人的印象。

这时候intel推出了atom系列cpu,价格一下降到了百元以下,定位目标是一个极其初级的有上网需求的用户,和这款cpu配合的主板芯片价格也很低,功耗也很低,非常适合用于轻便笔记本,这些产品的价格从2800起,碰巧国内刚刚好有这种低价上网用户的需求,4千块对他们是很大的负担,同时家里空间也很狭小,给台式机电脑一个固定位置并不太容易,一个小尺寸的上网本可以满足基本的电脑入门需求,而且还是一个笔记本,要知道之前笔记本都是高端的象征,即使是神州的笔记本价格也很难下探到5千元以下的区间。

性能这个概念之前从未出现在这些中年人的认知里,在他们前半生里就没有接触到任何以性能作为维度来衡量的商品。他们也不懂电脑,买组装电脑怕被骗,买品牌电脑又觉得太贵,因此这么一个价格低廉,前身是高端产品,又一体化无需组装的上网本,很快就引起了所有人的兴趣,上网本的销量一度井喷,但东西买到手很快就发现不那么好用。

不过第一个问题还不是性能上,而是使用感受上,低价上网本的屏幕非常非常小,第一批上网本屏幕只有10.1寸,而且采用的并不是当时4:3的屏幕,是接近16:9的屏幕,显示屏分辨率是1024*600,而不是常见的1024*768,600像素点的显示高度在当时几乎是致命的,因为xp系统早已占据了操作系统的主流,而xp系统的标准分辨率就是1024*768,600的分辨率高度是win95win98时代的产物,这个屏幕带来一个结果:很多软件即使全屏也显示不完全,当时大部分软件都不能随意拖动修改长宽比,当时的软件是按照像素点来做图标和界面的,因此即使你放大到最大化或全屏仍无法显示完全,缺失的那一部分往往都有重要的确定、取消、设置按钮,大量的软件在初代上网本上根本就没法用。

然后人机工效也很差,键盘鼠标是桌面办公的经典标配,键盘的大小、键位宽度是适合人手宽度操作的,标准笔记本是14寸的屏幕模具,刚好可以摆放一个标准键位键盘(没有独立数字按键区域),而到10.1寸上网本,他宽度不足以放下一个标准键位的键盘,只能按比例缩小,这结果就是用起来非常的不顺手,按键不在熟悉的位置上,用起来非常别扭,同时10.1寸的超小屏幕在桌面坐姿下观感也非常难受……

这两个致命缺点在上网本拿到手用的第一天会发现,极差的使用感受就直接判了上网本的死刑,一些相对富裕家庭的用户在买了之后两天内就把上网本扔到一边再没用过。

这还没等到运算性能的问题显现出来呢。

对于其他没那么富裕的家庭用户呢?

既然买了,虽然用着很难受,但也是几千块的东西啊,调整心态凑合着用吧,一些专业的软件显示有问题不能完成工作,但至少能上网吧,给孩子当成学习电脑的工具也好啊。这是当时买了初代上网本但一开始就发现不好用的用户的心理。

接着他们就了解性能这个词的真正含义,体会到了什么叫做频繁卡顿、死机、电脑崩溃。

当时已经有了很多电脑病毒,也有了类似3721这种早期很好用后期很流氓的软件,当然这也是当时微软的软件生态的问题,也有一部分xp系统本身的问题,但正常台式机可以用运算性能来弥补流氓软件占用系统资源的问题,可以用强算力和大内存弥补各种数据溢出的问题,可初代上网本的atom系列单核低主频没有完整指令集cpu可没有这种性能,再加上低频率小容量的内存,连基本的上网工作都很难胜任。这群中年人到此为止终于补上了:性能这关键的一课了。

同时因为成本低,各家的上网本大都采用同样一种模具,使用的电容电感和各种芯片的规格也都很低,耐用性非常差,连电池的衰减都很快,在上网本刚刚上市的三个月内,就爆出了大量质量问题……


这么多缺点集合之下,上网本这个品类还能存在就不易了。

厂家也很快发现了前面的问题,第二批经过优化的上网本出现了。

首先是屏幕,在半年前都是10.1寸,但第二批统统变成了11.6寸,分辨率也变成了1366*768,这个分辨率也一直沿用到现在,现在到了2021年很多笔记本包括thinkpad也还在使用这个分辨率的。一下子解决了所有软件显示施配的问题,在这之后上网本就出现了分水岭,一个是第一代垃圾的10寸本,剩下使用11.6屏幕的是另一类,属于勉强可用的。

其次是键盘大小,新模具充分考虑了人机工效,在缩减了两边tab、回车等按键长度后,保证了其他字母键位符合正常键位宽度,键盘不再难用了。

再然后就是cpu的性能,第二代上网本还是用atom处理器,但普遍采用1.6G、1.8G主频的cpu,虽然性能仍不能和标准笔记本的cpu相比,但和前一代比有了成倍的性能提升,不但能满足上网需求,还能用于办公了。

品控也进行了加强,很多板件上用的电子元件采用更高的级别,这样会变得更耐用,高工况模式下也更稳定。

这些改进咱先不说其他的,成本上就比之前的上网本高出一个级别。

反映到终端价格上,第二代上网本的价格也从一代的2800直接跃升到了3800,这时候时间线已经来到2009年了,笔记本、台式机的性能也在疯狂提升,同时很多笔记本的价格也都开始下探到4k价位,也就是4200-4400元就可以买一个标准14寸屏幕的笔记本了,这400-600元的差价之间可是极大的性能差距、显示差距,11.6寸大小也就是勉强能用,和标准14.1寸笔记本屏幕比简直就是开玩笑,上网本原先低价的优势荡然无存,能出得起3800买上网本的,也不差这600块买标准笔记本。

同时第一代上网本给消费者造成的极差的印象也严重影响了整体上网本的口碑,这些手握钞票的中年人再一听到上网本这个词,想到的就是垃圾商品,根本不想去再了解新一代上网本的变化。

这么多因素的影响下,上网本的失败就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在上网本发布的同年,苹果还抢在上网本发布之前发布了macbook air,11.6寸和13.3寸两个尺寸,搭载的是订制酷睿处理器,苹果的工业设计加上订制高性能cpu再加上苹果封闭系统加持,让使用体验变得非常非常好。第一次有这种在轻便、美观、性能、显示、续航时间、人机工效全面吊打其他笔记本的产品,对比之下也让普通用户明白了好产品是什么样的。

相比之下上网本粗糙、廉价、还不好用,简直和当时兴起的山寨手机一样。

低端用户明白了这东西就是不行,要用就给孩子买台式机,哪怕被信息城奸商坑,买回来的东西至少也好用;中端用户明白了自己想要生产力工具还是要正常的笔记本,上网本完全不值得考虑。高端用户也明白了不能随便买个小上网本给孩子玩,这东西当玩具都没有意义,自己更没必要在这方面试错,想要好东西,苹果的东西在那摆着呢。

高中低端三类客户都被锁死……

2009年也开始出现平板电脑类产品,手机开始大屏化(dell steak的5寸机出现,三星手机的note系列出现,三星的7寸类手机的平板出现),再到2010年ipad,有了更适宜处理非办公环境的产品,上网本在个人娱乐方面的路也走不通了,正好2008年上网本出来的时间也是3G网络还没全面铺开的时候,脱离家庭和办公网络环境上网本很不好用,而之后的大屏手机、平板电脑配合3G网络同步推出,一方面上网本出生各种先天不足和短板,另一方面后来手机、平板电脑等产品的无短板更易使用,用户哪怕用脚投票也知道不选上网本。


2009年1月win系统中除去xp外另一代经典:win7系统上市。上网本的性能问题再次凸显,也许包括正常的笔记本用vista也很卡,但至少还能安装运行,在普遍换装win7后变得异常流畅,同时兼容性非常高,而上网本哪怕是第二代高主频的,运行win7也还是很卡,只能退回去用xp,对新系统的支持非常差让用户明白了,这东西买了以后不能用更新的系统,那买它干啥?买了就过时?


上面说了这么多,归纳起来就是在有第一批产品有明显缺陷,后续产品失去性价比优势,横向比较同类不同类产品都可以完美替代他的情况下,上网本完全失去市场的过程。为什么失败?就这么失败的。


现在广泛存在的超轻薄本,先别说运算性能,就光是外壳模具,你就发现都是全金属的,因为只有金属才能做到在这么薄的壳体下实现足够的强度、延展度,其他非金属材料怎么玩也做不到这种强度。光这一个壳子和加工工艺,就要比标准笔记本的要多出很多成本了。

有同学补充了说国外的chromebook,谷歌那个,销量很高,也是上网本序列。

没错,也确实便宜,但这货是现在才出现的产品而不是十三年前的产品,说的直白一点就是平板电脑接上个键盘。学生们不需要全功能的office,需要全面的网络支持,当然这在现在已经不是什么问题(在刚发布的2013年也不是什么问题,那时候3G网络也很成熟了),全面依赖网络在线软件进行工作。


user avatar   hua-la-hua-la-1223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既然是为了“上网”,手机和平板不比这玩意舒心?


user avatar   li-de-bao-99-69 网友的相关建议: 
      

鸡肋!

价格不低,性能垃圾!


user avatar   pang-qi-4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是升级了吧。

上网本应该是07、08年首先出现的产品,特点就是轻、薄、便携,但是性能仅仅只能上网。

后来Intel技术进步了,搞出了酷睿M系列处理器,我2015年买了一台华硕Zenbook,5Y10C处理器+8G内存+256G固态硬盘,全金属机身,1.1kg重,最薄13mm,出差神器。

去年升级到Win10系统,媳妇拿到学校去,依然用得非常好。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财富》杂志发布2021「改变世界的公司」榜单,快手、远景能源、拼多多三家中国公司入选? 
  过去十年你做了哪些「探索」,让你变得不同? 
  如今的手机相机模组占了手机那么大的部分能不能回归以前一个摄像头的时代反而用一个很大的底? 
  陌陌 2016 年第四季度财报有哪些亮点? 
  如何看待中国网友上半年捐款18亿,95%的善款不超过1元? 
  华为P30发布会为什么要在巴黎开,而且还用英语进行? 
  如何看待GFK中国折叠屏报告,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信息?你觉得折叠屏还会是昙花一现吗? 
  如何看待越南运营商仅用半年成功自研 5G 技术,成为全球第6家成功开发 5G 的公司? 
  苹果 Pro 或者 Air 和联想拯救者 R9000P,程序员适合买哪一个? 
  油管频道的千次观看收入多少算高? 

前一个讨论
你知道哪些过去 100 年里「说到做到」的故事?
下一个讨论
5G 时代,视频消费是否终会抹杀文字阅读?





© 2024-06-0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0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