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能否详细介绍法罗-冰岛反潜防线? 第1页

  

user avatar   shang-xiao-ju-ji-sh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楼上介绍RN视角的GIUK反潜防线已经很完善了,简单说说USN视角。

英美战后一致认为苏联会仿照德国纳粹战争海军的战略战术,用庞大的兵力阻断美国对西欧的支援。当时认为,如果苏联海军立足XXI型潜艇开发新的远洋战术潜艇,那么现有反潜武器和战术的效率是非常低的。

当时美国海军开启了一连串短平快的战斗力提升计划:首先使用大型舰载被动声呐技术,发展出了SSK(反潜潜艇)概念,当时认为SSK被动声呐的监听距离可以达到2万码——这个距离仍然被认为太近,为了对付评估中苏联海军可能拥有的356艘潜艇,需要250艘SSK进行巡逻。其次,大量的弗莱彻级驱逐舰被拆除主炮加装各种反潜设备成为反潜护航驱逐舰(DE)。

1950年,哈特威尔报告认为需要建立水下监听网络,发展水下核武器,采用基于红外线和磁异原理的机载潜艇侦测系统,同时集中精力发展直升机携带的浸入式声呐。

50年代中期,美国海军实验室(NRL)发展出了在更低的频率和更高的功率状况下工作的声呐。由于海水对声音能量的耗散效应是基于频率高低顺序的,因此低频声呐的声能耗散更小,可以侦听更远的距离,SQS-4即是新技术声呐的代表,SQS-5声呐则将监听距离提高到2.75万码,利用不同水层折射效应形成的第一声学会聚区的SQS-26声呐则将最大监听距离延伸到7万码。同时,美军开始利用窄带处理(LOFAR)技术,观察和识别特定的苏联潜艇——窄带识别主要是基于潜艇上机械泵、减速器等特殊噪音的,这也就是常说的可以辨认某一艘特定潜艇的声纹。

1952年1月,第一个全尺寸的SOSUS系统原型,在巴哈马的伊柳塞拉岛约440米下的海底建成,包括一个长约305米的水听器阵列和40个水听器。测试表明,该阵列能在很远的距离上发现当时的美国潜艇。于是,美军决定在美国整个东海岸安装类似的阵列,这样就可以监视从欧洲进入大西洋的苏联潜艇。两年后,美军决定将系统扩展到美国西海岸和夏威夷。

早期的SOSUS线阵列位于大陆架的边缘,受当时技术限制,电缆长度不能超过241千米,因此,NAVFAC信号处理中心必须位于最靠近陆地的沿海地区。为了分析这些信号,AT&T公司采用当时最先进的语音分析设备声谱绘图仪。它能用当时很尖端的静电指针,在特殊的静电敏感纸上画出黑灰色的纹路。而另一种安装在NAVFAC中心的低频分析记录仪被设计用于分析低频水下信号的各种频率特征然后在所谓的LOFAR图谱中分辨出潜艇产生的独特声音特征

到1957年,SOSUS系统延伸到了太平洋,除了北美洲,美军在关岛、中途岛、阿留申群岛、檀香山都部署了NAVFAC中心。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军在全球建立了20个NAVFAC信号处理中心,分别隶属于太平洋和大西洋两个大洋系统司令部,工作人员多达3500人。

各种远程攻潜武器也在如火如荼的发展,比如新型远程重型鱼雷、火箭助推鱼雷乃至携带反潜鱼雷的直升机。旧式无制导反潜武器,比如刺猬炮,则由于潜艇的水下航速越来越高,而逐步失去战术价值。1955年,遥控的可以携带MK-43轻型鱼雷的DASH直升机被投入使用,主要提供给只有小面积飞行甲板的驱逐舰。

1959年美军开始舰队修复与现代化工程(FRAM),对二战驱逐舰大量翻新,加装SQS-23声呐、MK-32轻型鱼雷、DASH直升机和ASROC火箭助推鱼雷,之后又发展了LMAPS反潜直升机,并最终延伸出SH-60反潜直升机(LAMPS MKIII)。60年代中期,SOSUS固定声呐阵列基本完成。

60年代末到70年代,大量二战舰艇退出现役,美国海军兵力从900艘急剧萎缩到500艘以下,原有的攻击航母CVA搭配反潜航母CVS的双轨兵力结构不再稳定。基于LRO-81报告,朱姆沃尔特提出发展1-2万吨、携带6-24架直升机和3-6架V/STOL飞机的制海舰SCS计划,当时尼米兹号航母造价7.3亿美元,而SCS的造价是1.4亿美元。

朱姆沃尔特等人认为,一艘大型航母只能护卫一支船队,而5-8艘SCS可以护卫5-8支船队,总体效益是高的。但是这个计划由于受到支持核动力舰艇的里科佛的反对,后来演变成四等人的LHD/LHA携带反潜直升机和V/STOL飞机的方案,SCS及其后续的VSS都作罢了。

除了固定的SOSUS之外,美军还结合卫星通信、数字信号处理等技术,配合船载的机动式的拖曳监视阵列传感器系统 (SURTASS)进行反潜,这是一个长约2438米的船载拖曳线阵列,可机动灵活地在任何海区布防,作为固定式SOSUS系统的补充。

包括固定阵列网络和拖曳阵列网络在内的整个系统,被称为综合海底监视系统(IUSS)。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整个IUSS系统包括11个NAVFACs/NOPFs岸基处理中心,14艘SURTASS船,两个大洋系统司令部,工作人员也达到顶峰的4000多人。此时,美军布防的海底电缆长度超过三万海里(55560千米)。

到20世纪80年代末苏联最新一代潜艇的噪声水平已与美国潜艇接近IUSS系统远程探测和跟踪苏联核潜艇的能力显著下降。现代柴电潜艇因更加安静,IUSS系统更难监视。

为了重新占据主动,美军将IUSS系统的长线阵列、水平侦听、扇形交叉定位方式,转为密集分布在海底的“向上看”的水听器方式,每个水下探测器只专注侦听路过其头顶的潜艇。这些水下探测器部署在重要水道,与IUSS已有系统整合在一起建立了第一批“固定分布式系统”FDS,并在1985年开始部署。

随着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声学信号处理技术的不断改进LOFAR频谱绘图仪逐步被计算机工作站取代静电敏感纸条也被数字化技术取代声音数据进行数字化预处理后直接存储或显示在多个计算机屏幕上供进一步分析比对。此外,为了提高效率,大部分原始阵列的NAVFAC处理中心,被关闭或被“远程”接入到少量的中心站,到2010年,IUSS系统只剩下两个NOPF信号处理中心,五艘SURTASS船只(全部在太平洋),一个系统司令部,大约1000人。

冷战海洋工程学和声学对抗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是基于网络中心战的数字化海洋对抗时代了。


user avatar   yi-yid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本身法罗-冰岛一线的地理重要性不用多说,其位于GIUK缺口中,也就是从欧陆进入大西洋仅有的三个入口之一(直布罗陀海峡,(英吉利)海峡和GIUK),封锁GIUK缺口就意味着封锁一条重要的进入大西洋的通道。19世纪末1893年海峡问题以后,随着英法(英西)战争的可能越来越小,反之对德战争(随后是对苏战争)的可能性越来越大,GIUK本身的重要性也就越来越上升,最终在20世纪末1970年前后达到了空前的地位。法罗-冰岛(-斯卡帕/克莱德)一线就位于缺口的南段,也就是所谓的“南线”——而冰岛以北到丹麦海峡一线则为“北线”。

既然是反潜防线那么着重来看冷战时期。

战争结束后,北方舰队通过冰岛-法罗-斯卡帕/克莱德一线对RN/USN提出了两个威胁:1,袭击舰,这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快速巡洋舰也包括快速(以战争后期的标准看)潜艇可能由此进入大西洋,直接威胁航运甚至部队调度;2,战略潜艇,装备有核武器的战略潜艇可能会突防占据发射位置,扩大其威胁范围。这两点的威胁是非常巨大的。后者不必多说,而前者有必要强调一下:战争中RN/USN之所以能够一定程度上有效控制U艇的威胁是因为U艇这一时期的水下/水上航速有限,更具体来说,是因为U艇部队的一般航速(水上/水下)低于UK造船业能够以百计产出的护航舰(轻护舰,武装渔船,小型Sloop)的一般航速(只有护卫舰能够达到20节,而大规模入役护卫舰需要时间)。这些护航舰没有任何可能在和平年代预先生产出来,并且由海军水手来操作;从经济上还是人力上都必须在战争爆发后扩充,由此有重大的易生产性/舰艇性能上的妥协。当苏联海军开始复制战争晚期的高速U艇以后,整个护航机制都受到了巨大的挑战。另一点很容易被忽略的是,随着战争的近战——运输舰的体积变大了,装卸船只需要的港口也就变得更加重要,也更容易受到攻击。(这也是今天超大型海运船战时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一旦摧毁了少数能够运行之的有装卸设备的港口,则运输效率必然受到影响)。苏联潜艇(尤其是导弹潜艇出现后)在北海威胁的不仅仅是航运以及战斗舰队,还可能会威胁UK东岸和荷兰的重要装卸港口。这些要素集合起来的结果,就是把北方舰队的潜艇堵截在进入大西洋(甚至UK沿岸)前的重要性大大的提高了。

UK-US对三战的最大风险年份预期为1957年。换言之,如果战争不幸爆发,那么英美(在1947年得出结论)认为苏联方面能够承受的战争爆发的最早年限是1957年。根据这一点,舰队应该在1957年时做好准备迎接战争(而和间战再武装的基本策略是一样的,通过裁撤/延后造舰计划来保证某一个特定时间点时舰队能够得到足够的经费和资源进行足够的扩充间战期间,1933/34年将1939年定为最大危险年份,一个准确地有点吓人的预计)。这包括1945年护卫舰计划(就是T41,T12等等战后第一批护卫舰;为了保证57年战备完成压缩到了50年开始下单),也包括SOSUS监听设备(声呐监听站),和加固法罗基地(51年)等等。大战中常见的解决方法包括反潜机覆盖。这些飞行船或者大航程反潜机装备有对舰雷达以及通讯拦截设备。常见的水面舰队舰艇巡逻也得以保持。直到1970年,法罗一线的对峙皆为如此。北线中,双方的舰队潜艇部队互相监视;而南线(法罗-冰岛一线)由水面舰艇完成。如果RN能够逐一标注所有的苏联舰艇(苏联“监听舰”,也就是tattletales,这不一定指的是真正的间谍船,而是有能力发现RN水面战斗群位置引导打击的任何苏联舰艇),那么其反潜舰队/机队就可以摧毁试图突防的苏联潜艇(75年RN认为需要5艘舰队潜艇,12艘护卫舰作为监视舰;掩护2个航母战斗群完成封锁)。反之,如果北方舰队能够躲避RN的监视,其航空兵,潜艇甚至水面编队就可以发动决定性的导弹打击,用齐射摧毁或者至少严重威胁航母编队的行动,从而打开缺口。整个冷战中前期的北海冲突几乎都是围绕这一点进行的。第一道防线在巴伦支海上空由反潜机组成,第二道防线则是GIUK两线的“mark ship”,盯梢或者叫追踪舰,以及舰队核潜艇;最终是航母战斗群的机动兵力。

70-80年代中发生了三件事部分终止了这一线的对峙。其一,在苏联方面,德尔塔开始,北方舰队的战略潜艇不再需要进入这一海域来发动袭击了。这意味着威胁二不复存在(至少重要性下移)。其二,在NATO方面,T22到此时在计划中的T23开始,舰队反潜能力也得到了长足的提升,结果是反潜力量的主要贡献者RN开始质疑GIUK一线部署的意义——苏联新舰队潜艇的续航力有能力在战争爆发前就预先通过这一静态防线,而其战略核潜艇根本无趣抵达巡逻区域,在这种情况下将本来就面临着严重的资源紧张情况的舰队大部集中于一点开始让部分RN高层不满。反之,81年开始,RN提出;如果攻势部署反潜力量在战时进行激进的反潜作战,在新护卫舰的威胁下,苏联方面不可能让宝贵的核潜艇舰队冒过大的风险。这意味着威胁一也不再需要大舰队的部署。这一点到了1982年福克兰战争板上钉钉。战争证明RN仍然需要保持相当程度的海外投送能力,其战略导向也就再次向UK本身的国家需求倾斜(而不是NATO的北方防线),间接结果是今天我们熟悉的T45和QE。T23仍然保留了梅林直升机平台+拖带声呐反潜舰的基本职能,但是其本身也变成了更加多功能的舰艇。现役13艘中8艘保留了拖带声呐,这8艘反潜舰的设备将被转移到8艘新的T26上。再加上K-333和K-337两艘阿库拉被肢解之后装在北风之神上的舱段——这总计8+2=10艘新舰身上的遗迹(尸块)就是冰岛-法罗对峙最后的记忆了。




  

相关话题

  如何评价美国海军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 
  你在P社游戏中给部队或舰队取过哪些名字? 
  如果最后面对《天使时代》里面2万名基因改造的飞行人的不是航母,而是核潜艇,结局会不会不一样? 
  人类历史上编制人数最多的军舰?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风帆战舰? 
  为什么我国的核潜艇那么小? 
  如何看待法国军舰扬言要从琼州海峡通过? 
  如何评价澳大利亚潜艇海军军购,放弃了日本,选择法国的DCNS? 
  潜水艇有什么武器可以防空? 
  英国海军战舰时代见敌必战是怎么回事? 

前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上将级战列巡洋舰?
下一个讨论
俄罗斯海军的近况如何?





© 2024-06-1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1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