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让儿童面对罕见病时,更勇敢? 第1页

  

user avatar   chen-zi-yang-7 网友的相关建议: 
      

“10岁男孩去了趟医院,摇身一变竟然成为女孩?”

在一次聚会,有两个小孩放着刺耳的短视频,刚巧说到了这段,我侧身看了一下,视频里一个穿着崭新笔挺白大褂的人在那绘声绘色的“科普”,无聊的文案配合搞笑的音乐,把两个小孩逗得前仰后翻,一个小孩问她妈妈,真的有这回事吗?

他妈妈也不懂,让两个小孩过来找我。难得后辈这么好学,我就准备给他们讲:这个是一种疾病,叫做肾上腺皮质增生,是一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女孩多见,一般我们正常肾上腺以胆固醇为原料……

“什么县什么纯?谢谢叔叔太麻烦了,我们继续看视频了!”俩小孩拿起手机又继续玩了起来。

我尴尬的笑笑,就没继续说下去,实话说我也经常在短视频平台看到这样的爆点新闻,比如婚后发现男子竟然女儿身、女孩体检变男孩……配上搞笑的音乐和吸睛的画风,评论区一片大笑和嘲讽。

但我却笑不出来,因为如果真的深入接触过这样的患者,你会对生活的苦难有新的了解。

几年前,我在省城进修,老家一个亲戚找到了我,说他们家儿子下面有点问题,快十岁了还不能站着小便,想来省里看一下。儿子的命根子有问题,那就是天大的事,必须是要来看看的。

这一看,便傻了眼。

孩子女性细胞核染色质为阳性,也就是开头说的“养了十年的儿子变成了女孩”,是由于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导致的女孩假两性畸形。

这个病我以前实习时候见过,但更多的是表现出低钠血症低血糖症,即使是工作多年的我,之前也不曾见到被影响性征的患者。

当时主诊的是泌尿外科的一位老师告诉我了缘由,我也通过查阅资料,将这部分搞得通俗一些,让我的亲戚能听得懂。

这是一种先天性肾上腺增生的激素相关疾病,激素是一种化学物质,能够将身体发出的信息随着血液流动传递到身体其他部位,来影响人的正常生理活动。

其中的一条,就是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1]

肾上腺为肾脏的顶端,主要工作就是制造人体所需的皮质类固醇,比如糖皮质类固醇、盐皮质类固醇和性激素等。这类激素调节血钠浓度、血糖值、血压等,还有就是性激素就是影响各种性征。[1]

大脑会监测血液内皮质醇浓度,假如浓度太低,大脑会发出信号让肾上腺分泌更多的皮质类固醇,然而在先天性肾上腺增生患者体内,因为有基因缺陷,导致不能生产皮质类固醇激素。严重时还会出现“失盐”,盐皮质激素和糖皮质激素同时缺陷更易引起休克和严重的低钠血症和高钾血症。[1]

而一些表现不这么明确的,被称为“非经典型”,就是我亲戚这种女孩表现为假两性畸形。出生时即呈现不同程度的男性化体征,包括阴蒂肥大,类似男性的尿道下裂;大阴唇似男性阴囊但无睾丸或有不同程度的阴唇融合;内生殖器仍为女性型,有正常的性器官。 [1]

孩子做了矫形手术成了女儿身,术后恢复的也很顺利,出院之前我千叮咛万嘱咐,生男生女一个样,没有什么差别,只要孩子健康成长就好了。孩子父亲其实年纪和我相仿,对于这一点不算特别在意,还打趣说不用买房子了~

一年后,我妈打来电话,说他们一家都搬走了,去了南方。

我好奇问为什么搬走了,我妈连续给我说了多半个小时,中间几次泣不成声。

虽然手术成功了,但她去省里看病这个事情,早就在老家学校和邻居间传开了,尤其是小孩子们,本身就对这种疾病一知半解,只知道XX去了一趟省里,就男孩变女孩了,她被男生嫌弃,也被女生排斥,没有正常的社交圈子,走在路上,也被其他人指指点点。

长期如此,她变得敏感脆弱,哪怕有时候有善良的小孩给她句并没有恶意的关心,在她看来也是她被特殊对待的方式,她才十岁啊,怎可能承受这些,曾经几次想走极端,都被她爸爸发现阻拦了下来。

后来她们家卖了房子,举家换了个城市,在没有人知道她故事的地方重新开始生活。

这种情况是我始料未及的,于是顺手去搜索引擎查查看别的患者会不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但是发现很难搜索到关键信息,要么就是博眼球让观众图一乐,要么就是医疗广告,也是联系了最先小姑娘的主治医师,告诉我有一个“罕见病智库”,这里面信息更真实。

那之后我上罕见病智库查了查,了解到,罕见病由于临床上病例少、经验少,导致高误诊、高漏诊、用药难等问题,往往被称为“医学的孤儿”。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多以患病率或绝对患病人数界定罕见病,比如美国是指患病人数低于20万人的疾病;欧盟则定义那些患病率低于5/10000 的慢性、渐进性且危及生命的疾病为罕见病。[2]

罕见病虽叫罕见,但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因此罕见病出现的绝对值并不小,我国约2000万罕见病患者,是全球最大的罕见病群体。而与一些肿瘤瘤种相比,罕见病的发病率也并不低。2018年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我国首批罕见病目录中的很多病种,患病人数相较于非霍奇金淋巴瘤、白血病、膀胱癌、肾癌、黑色素瘤或者三阴乳腺癌等都更多。[3]

除了周围人带来的伤害以外,罕见病对孩子自身心理的影响也非常之大。尤其是肾上腺皮质增生这类疾病,从出生就被认为是男性性别,但往后却要以女性身份生活,也可能会导致一系列心理疾病。

虽然外科治疗可以重建女性外生殖器外观、恢复功能,还这些还远远不够。除了生理上的治疗外,心理治疗也不容忽视。生理上的手术很难,但更难的是治愈心理上的创伤。

除了肾上腺皮质增生,目前共有7000多种罕见病,如瓷娃娃、渐冻症、白化病……罕见病并不遥远,且罕见病治疗不单单是药物和手术治疗,由于每种罕见病的表现不同,给儿童带来的心理创伤也有所不同。

让患者更勇敢的面对罕见病,让社会共同关注罕见病人群,也是目前急需发展和进步的。如今网络的发达让大家有了更多的途径去了解到这些知识,但去常规搜索引擎上查,信息较为繁杂,找到有用的知识需要花费不少时间仔细甄别。朋友推荐过我一个子昂健康的罕见病智库,汇总了不少罕见病的相关知识内容,能让大家能够更简便地了解到关于罕见病的更多知识,也是能够为这些一出生就跟罕见病捆绑在了一起的孩子和家长们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罕见病智库里有对罕见病的详细科普,能帮助大家更细致客观的了解罕见病。

对他们来说,他们需要的不仅是治疗,还有全套解决方案,比如更多的社会的包容、更多的社会认同。在面对罕见病儿童时,请给他们更多的支持和关爱。

后记

时隔几年,女孩全家回来探亲,来到我家。此时她已经十几岁了,虽然长期服用激素,但并没有很胖,到了爱美的年龄,也已经留了头发穿上了裙子。

她怯生生的看着我,好像记起来了什么,又好像没有。

她爸爸说:这是陈叔叔,你还记得吗?那年咱们在郑州……

“没有!”我打断了她爸爸,轻声说:“小姑娘我不认识你,咱们应该第一次见吧?你叫什么名字?”


(完)


[1]Balt.,D, 苗世荣. 先天性肾上腺增生症的基因转变,缺失和多态性[J]. 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 1989, 012(001):26-28.

[2]王雪,赵聪,许淑红,张绮,张林琦,王涛.我国罕见病用药可及性现状分析[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21,37(08):1026-1032.

[3]澎湃, 许雯. 首批国家版罕见病目录发布[J]. 人民周刊, 2018, 000(012):P.20-21.


user avatar   michael-47-8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对疾病、死亡的恐惧,是人之常情!大多数人都会对疾病、死亡产生恐惧,这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不是患罕见病才会导致恐惧。

所以看到题目用“勇敢”这个词,让我感觉很不是滋味,因为这种带有褒贬的词汇有对一个人做出评价的意味。

对于不幸罹患罕见病的人,对其造成影响的主要因素,与其说“勇敢”、“不勇敢”,不如说,是焦虑。

每个人都会自然而然的对疾病死亡产生恐惧,这是生物的本能。

而焦虑,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对无法应对的糟糕状况的恐惧,也不一定是病态的,大多数情况下是因为无法解决的负性事件而导致。

患了疾病却没有治疗的条件、行动不便、生活在歧视污名化的社会环境之下,面对这样的环境之下,怎么可能不焦虑呢。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解决不了导致焦虑的事件,又怎么可能要求一个人必须要停止焦虑呢!

不仅是对于罕见病、罕见病患者,对于任何一种疾病都应该促进其患者得到治疗条件、促进其药物和器械的研究和生产,对于任何一种感觉损伤、肢体残疾、运动障碍、排泄不便都应该修建相应的无障碍设施,对于国家内部、社会内部的任何一个特定人群都应该消除对其的符号化污名化。

对于罕见病,主要就是孤儿药的生产补贴,针对罕见病特定的外表改变的美容设备、针对运动功能障碍的运动修正等设备的生产研发,以及国家要给与保证以上药物、设备得到医疗使用的社会保障。

例如,通过不同编程可以应对帕金森病、亨廷顿氏病、脊髓小脑变性等多种运动障碍疾病的勺子,就是一个微小而意义重大的发明。

可以修正补偿运动障碍动作的勺子 https://www.zhihu.com/video/1382885688635957248


当然,这些社会大环境的改变,不是仅仅靠一两个人一个家庭的努力就能改变的。

现在我们家里就有不幸罹患罕见病的亲朋好友,该怎么办呢。

首先,要去了解这个疾病,了解所患的这个疾病的生物学的背景机制,可能出现什么症状,提前了解这些症状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并分析讨论有哪些生活用品、生活习惯的改变可以代偿这些症状造成的影响,了解这个疾病有哪些治疗方案,现在可以接触到哪些治疗方案。

即使不是专业人员,在理解一些问题的方面少了一些专业知识,了解一些基础的关于症状、生活护理、治疗的内容,还是可以做到的。

缓解未知最好的良药,就是把它变成已知!了解的知识越多、制定的应对之策越详细,实际面对问题时的焦虑就越少。

这不仅是医生和患者本人应该做的事情,作为陪伴患者的人,我们去要求每一个人都做到对罕见病了解尊重是无意义的,因为也做不到影响到社会上每一个人,但是我们作为患者的家属、作为亲朋好友,至少可以要求自己做到。

面对罹患罕见病的儿童,应该根据儿童时期学习的知识的情况,适当的选择用词来表达,但也不要武断地认为儿童理解不了,做不合适的、带有欺骗性误导性的比喻,一开始告诉儿童真相时都会有不接受、不适应的阶段,但经过了适应期后,你会发现当时你告诉的越详细越准确,对他/她越有益。

当你不在他/她边时,他/她面对新出现的症状时,面对同伴看到其症状表现的不解、歧视、恐惧时,能够根据你平时反复介绍过的知识判断清发生了什么,能够根据之前你们的讨论做出应对之法,那么他/她的焦虑、恐惧就会越少。

除此之外,就是陪伴,这个陪伴不是简单的待在一起,身体接触。

共同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共同追寻留下快乐的回忆。

尤其是你自己面对他/她的时候,情绪要稳定,不要用痛苦的表情、恐怖的语气来描述疾病。

比如,正常智力情况下,二至五岁的儿童,本来就处于自我人格是建立期,这个期的儿童就会“求关注”、就会想要被肯定、就会问很多重复而又莫名其妙的问题、就会追求自己的一套“人设”。这是任何儿童都有的正常反应,才不是因为罕见病,不是因为对疾病的恐惧。

对于这个时期的儿童,就要有耐心,对他/她提出的需求都有理有据的做出反馈,并适当的满足他/她的小“虚荣心”,不要苛责。对于罕见病患儿更是这样。

控制情绪不仅仅是患者一个人的事情。

在无法改变负性事件完全解决不了的情况下我都建议患者接受心理治疗、进行冥想练习等,必要时候使用与疾病不冲突的抗抑郁抗焦虑药物。

而对于患者亲属以及其他陪伴患者的人员,也要调整好心理状态,必要时接受心理治疗、进行冥想练习等以消除负面情绪,不要让陪伴变成痛苦的无意义的陪伴,这样对谁都是一种折磨。

而对于儿童患者来说,自我调整心理状态的责任就主要在于家长监护人。当我们感觉自己承受不了,或者自己能够忍住,但感觉到有时候不经意的对孩子产生不好的影响的时候,我们自己也应该向外界求助,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












user avatar   li-lei-up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告诉他们,错不在己。

对于不少罕见病儿童来说,正处于对人生观塑造的阶段,他们可能因为自身的痛楚或者周围人的眼光而开始自怨自艾,甚至朴素的对错观念会认为是自己做错了事情而导致了这些。因此一定要告诉他们,罕见病不是因为他们自己犯了错或做错了事才变成这样子的。这一点我觉得对于罕见病儿童成长非常关键。

罕见病的出现,目前尚缺乏明确的研究,但是大概率指向了随机的基因变异以及发育错误,而这些都是随机的,是不可控的,所以不要归咎自己,让孩子心理能够健康成长。同时,也可以告诉他们,要坚持下去,也许健康的未来并没有那么遥远。

面对罕见病随机基因变异以及药物稀缺的情况,有许多科研人员一直在努力着,比如中科院的一位研究人员杨辉就提出过使用基因编辑的策略来治疗罕见病。

尽管目前还在路上,但是按照技术的进步,可能未来不久罕见病就能得到一定的治疗,也能让这些人真正过上正常人的生活,这不仅是许多患者及家长的心愿,也是很多科研工作者们的心愿。

今天借着这个话题,也顺道更深入地聊一聊关于罕见病的事。

罕见病,虽然叫罕见病,但是由于庞大的人群基数和随机的基因变异,全球的罕见病患者人群已经多达3亿多,我们在网络上或荧幕上都可以看到许多相关人群的报道。

比如,2021年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中,有一个特殊的人物,他就是张定宇。

之所以特殊,一方面是身份特殊,他是抗疫英雄,作为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他在抗疫期间最早开展了对新冠的检测和应对,是这场战斗最早打响的地方。而另一方面是身体特殊,自从2018年他患上了渐冻症之后,双腿逐渐萎缩,甚至连走路因为吃力而一瘸一拐,但他仍旧深入一线,身先士卒,带领全院医护人员战斗在抗击疫情的最前沿。张定宇的身残志坚,积极奉献的精神感动了无数人。

导致张定宇身体受到影响的疾病——渐冻症,学名叫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这种疾病的原理是运动神经元受损,导致四肢、躯干和胸腹部的肌肉开始逐渐萎缩,同时也表现出肌无力。而且这种病是进行性的,也就是持续发展,到目前为止,没有有效的治疗办法,因此被称作“渐冻症”——身体逐步失去运动能力,就像身体被冻住一样的病症。另外,受到渐冻症影响到还有一个知名人物——物理学家霍金。

这些年来,为了引发公众对渐冻症的关注,很多博主也做出了一些行动,比如典型的 “冰桶挑战”,这是2014年由美国波士顿学院的棒球手发起的一个冰水浇遍全身的挑战,吸引了诸如比尔盖茨、扎克伯格、科比、罗纳尔多等一系列名人的参与,并为罕见病提供了一系列的资金筹集。

然而渐冻症只是众多罕见病的一种罢了,2018年5月1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5部门联合制定了《第一批罕见病目录》,里面一共纳入了121种罕见病,当然,这只是个list,除了上文中提到的大众比较熟知的渐冻症以外,还有许多大众陌生的罕见病,想详细了解,可以移步下面的子昂健康的罕见病智库,里面详细整理了罕见病的各种知识,也许可以帮助很多家长或者想要宝宝的人,对罕见病多一些了解。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罕见病的发生?又能否提前避免罕见病的发生?

相信这也是很多人的疑惑。

比较遗憾的是,由于罕见病的罕见,导致我们对罕见病的认知也非常得少。

目前主流的认知包括环境因素,如神经毒性物质等积累引发的疾病。而另外一种认知认为,罕见病多少是和遗传基因有关。同样以上文中提到的渐冻症为例,2018年,美国国立健康研究所(NIH)和麻省医学院联合进行了一场史上最大规模关于渐冻症的人群基因研究。该研究累积纳入了125000例渐冻症样本。然后经过全基因组测序分析,最后发现除了目前已知的SOD1,TDP-43之外,基因KIF5A(驱动蛋白家族成员5A)也和渐冻症有强烈相关[1]。

该基因上存在一些变异,会导致该基因的27外显子的C端受到干扰,而这一干扰进一步会影响到该外显子的跳跃从而最终影响基因转录和翻译功能,结果就是造成了KIF5A的功能受到干扰而影响了神经功能。

这是关于渐冻症目前为止最全面的一次人群研究,也提示着我们,罕见病,可能和基因的关联度不低,这也是我们今后值得关注的地方。


为什么会出现罕见病相关的基因变异呢?

因为人体一直在发生变异。

无论是物理因素还是化学因素,都是我们很难避免的,这些变异如果发生在成年后,其实相对还好,毕竟对于成年人来说,发育基本停滞了,因此即便发生变异也只是局限在有限的地方。而对于胎儿来说可不是如此,他们正处于从一开始的快速分化增殖过程中,一旦发生了变异,那么就可能随着接下来的细胞增殖不断扩散到更多的组织器官中。

正因为如此,我们会发现,不少内容尤其是医疗相关的,是非常在意婴幼儿的,比如X光一般是不允许孕妇照射的,同样,很多药物也会注明“孕妇慎用”,其背后就是担心药物这种化学成分会导致胎儿受到影响。

如果说这些外来因素,多少可以控制,比如减少接触致变物质如各种致癌物等(致癌物本质上就是导致突变的物质)。

但是生物因素就很难避免了,我们的机体内无时无刻不再进行着新陈代谢, 其中就包括DNA的合成、复制。而这个过程,虽然有母链DNA作为模板,但是复制并不是100%精确的,总是会随机出现错误。尽管机体也有一套修复机制,但是修复也做不到100%精确,结果就是,一些随机的变异最后被固定下来。这也是很多人按理说家族没有遗传史,自己却出现了基因病的缘故。

因此,在当前缺乏治疗策略的情形下,可能关注基因方面才是更好的预防措施。


当然,这里的预防是指:优生和产前诊断。

首先说下优生,关于是否生育,以及遗传病该不该生育的事情这里不做论述。只是说,对于健康人群来说,生育可能有个比较合适的时间。

从女性健康本身来说,最佳的生育年龄是29岁附近,这个年龄各种生产并发症概率最低,比如妊妊娠糖尿病,难产等;

对于胎儿来说,从常见的遗传病角度,比如各种三体,这个生育年龄是越早越好。

生育越晚,越容易出现各种遗传病,这种遗传病可能母体根本没有,但是到了子代却出现了,可能就是在孕期发育期间出现的。具体原因未知,但是统计支持这个结论。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大家晚婚晚育是好的,但是也不要太晚了。


而另一个重要的策略是:产前筛查。

这是我非常支持的一点。

胎儿是否有基因问题,我们并不需要等待宝宝出生后才发现,那个时候其实已经晚了。而在孕期其实就可以进行产前筛查。最常见的就是唐筛了,通过对宝宝的核形进行比较来判断宝宝是否出现染色体加倍的情况。

当然,这种比较粗糙,而很多疾病是由非常少的变异导致的,比如上面我们提到的渐冻症就是KIF5A上的小变异引发的,这种情况,唐筛是看不到的,那么就需要现代测序技术来检测了。通过提取母体血液游离DNA或者羊水中的游离DNA,然后进行高通量测序来检测宝宝的基因变异情况,提前做好准备。

我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让更多人认识到罕见病,也希望更多人意识到这些疾病虽然罕见,但一旦发生可能就会有严重后果且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更希望大家能够优生,以及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胎儿做个早筛。这可能是最可行的办法。


但是对于已经出生的宝宝,如果出现罕见病,我们可能就束手无策了,毕竟目前连很多罕见病的发病机制都没搞清楚,更别提药物应对了。但是近些年随着对罕见病认知的关注和研究,已经有了一些新的认知,并且也有一些孤儿药物在研发了,也许不久的将来,罕见病患者也会有药可医。而对于已经患有罕见病的儿童来说,要告诉孩子,面对罕见病在勇敢斗争的不只是他们,还有许多医生和科研人员一直再努力,并鼓励他们从疾病的阴影中走出来,这不是他们的错,他们不用因此而内疚,更应该坚强的生活,等待未来科技的到来。

1 Nicolas, Aude, et al. "Genome-wide analyses identify KIF5A as a novel ALS gene." Neuron 97.6 (2018): 1268-1283.




  

相关话题

  家用消毒柜是不是鸡肋,(都当碗柜了)? 
  你在什么时候意识到,心理健康真的很重要? 
  如果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发生在古代会怎样? 
  6月28日全球累计新冠确诊超过1000万,后续疫情形势、各地区疫情爆发点走向会如何?有哪些注意事项? 
  俄罗斯一女子体内发现 18 种变异新冠病毒,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意味着什么? 
  每天正餐只吃方便面的情况下要搭配什么廉价的水果、蔬菜才能保证身体健康? 
  学医之后你解锁了什么新的技能? 
  为什么我国部分现代医学院士和专家支持中医? 
  丁苯肽降价50% ,医院药费差价能否退还 ? 
  减肥中,中午吃撑晚上不吃,对减肥有副作用吗? 






© 2024-06-1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1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