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教育局为什么又要素质教育又要成绩? 第1页

  

user avatar   s.invalid 网友的相关建议: 
      

题主这是典型的“船货崇拜cargo cults”仪式搞多了,看不起运20啊……



最为知名的货物崇拜,是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时,美军太平洋一个小岛建立一临时基地。当时岛上的土著看见美军于“大铁船”(军舰)内出来,皆觉得十分惊讶。此外他们也看到有一些“大铁鸟”(军用飞机)运送穿着美军军服的人,以及得多物资。这些土著看见这种情况均感到很惊讶,并觉得这些“大铁船”及“大铁鸟”十分厉害。加上美军也提供部份给土著,而这些物资对土著来说十分有用,结果令这些土著将美军当作
第二次世界大战完结后,美军离开这个小岛,只留下一些美军军服及一些货物。这些土著便认为这些货物具有神奇力量,又相信“神”(美军)他日会回来,带来更多货物,使他们展开一个幸福新时代。但是美军当然一直也再没有回来,因此这些土著便自己发展出一套敬拜仪式,崇拜美军军服以及货物。该宗教的表现形式是土著会穿着美军军服升起美国国旗,图腾则是木刻的飞机。一般把这种新的宗教被称为“约翰布鲁姆教”。


这个链接里有趣的图片挺多,但文字描述极其轻佻,想当然发挥的东西太多(不能说都是错的,但凭想象添油加醋了太多东西)。



1、应试教育和船货崇拜一样,在你第二天就想把操场弄的像一个机场、把一群小学生伪装成机场工作人员时,它的效率是无与伦比的。

2、但如果你真的想搞一个飞机场甚至训练一支能战敢战战则能胜的空军,你不应该到太平洋岛屿上拜野人为师。




当然了,会搞船货崇拜、会拿样子货当宝,你肯定从没见过真货啥样。

那么,我再怎么给你解释为什么那些野人不行、为什么五十万野人十万架稻草飞机也不是一架二战螺旋桨飞机+5名飞行/地勤人员的对手,你也不可能理解——你甚至会像知乎上我见过的很多人一样,追我屁股后面破口大骂:你就吹吧!才不是你说的那样子呢……


总之,没辙。

甚至,到了你毕业即失业那天、到了你走投无路不得不出卖自己被人里里外外吃干抹净那天,你仍然会坚持:我知道的太多了!高级知识本来就不实用!质点小球本来就没用!我都知道回字有四种写法,但你们就是对我的重要视而不见、这才使我怀才不遇穷困潦倒!!!




有人说,“记忆”什么不重要,因为现在有了搜索引擎;所以现在需要搞素质教育了……


错了。“记忆”从来就没重要过。

或者说,记忆太重要了,所以压根不该让人的脑子来做这事。

所以,上古结绳记事,其后削竹为简……

所以,古人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所谓记忆,所谓书籍,其实都是一些客观事实——正确的客观事实以及错误的客观事实(如果理论有错的话)。


未经加工的客观事实是无用的。就好像你看过无数遍你的手——这是一个包括生物化学、物理学、材料学等诸多奇迹的客观事实——但你甚至连“伤口是如何长好的”都无法回答。

想要回答它,你就不得不去研究它——不仅仅是研究手,而是要从简单基本的几何学、数学以及物理、化学开始,步步为营。


就好像想要搞出运20,看着外形用草扎一个相似物是毫无意义的。只有尚未开化的野蛮人才会这样做。


运20的基础,建立在初中开始学、但到了大学都还学不完的几何、代数、物理、化学等科目的基础之上。

注意了,学它们可不是简单的背书,简单机械的把文字复制进你的脑海——就好像列队扛着涂着颜料的竹枪来回走毫无意义一样。


所有这些东西都是有机结合的;所有这些东西也都有可能是错的。

你真正要学的,是怎么从最基本的事实开始、通过可靠的推理去探索未知;是怎么把无从着手的复杂事物分解开来、一点一滴的研究透彻再一丝一缕的拼凑还原——这个过程中,你会总结出无数经验教训;这些经验教训的确很重要,但它一旦总结出来就已经是“既有的客观事实”了。


而你,需要学会的是:

1、现实太复杂,前人不可能把每个细枝末节都解剖开来——做不到也没必要。

相反,这是需要你做的。前人解剖了兔子,你就要自发的解剖青蛙——并且要学着前人的样子记下来,比较双方的差异,纠正前人的错误,甚至发展出更新的理论。

换句话说,前人绞尽脑汁能把兔子解剖清楚已经是极限了,在他的示范下,你以及你的同行们应该用更少的时间解剖清楚更多的生物,从鹰隼到青蛙、从鲑鱼到河蚌——然后,发展出“比较解剖学”。

这,才算是学会了。才不是人云亦云。


2、要达到这个水平实在太难了;所以,课本才会给你一些题目,让你灵活运用自己从课本上得到的知识,给出课本上没有的、这些题目的答案


遗憾的是,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者压根不给孩子学习的机会。他们迫不及待的教会他们答案——注意哦,我说的答案是“独立找出一个从未见过的问题的求解方法”,并不是“具体的某个问题的答案”。


比如说,课本教了三角函数,然后出了道题,希望你反复阅读课本、咀嚼相关知识,使得自己能够深刻理解三角形性质、自己找出道路解决这道题——这当然不容易;但这些题目都是精心挑选的,当你自发解决了它们之后,你就对三角形性质有了更深理解。于是题目和课本相互促进,让你尽快把几何学家的思想方法学到手:然后,你就能像思想家一样,解决一切类似问题了。


但应试教育偏不这样。

他们说,哎呀我总结过了,这类题目一共多少种,解决思路总结如下——记下来记下来!记下来就会做这道题了!

于是,下个月,学生成绩大幅提高。因为每个人都做对了这道题。


但是,没有人思考过。只要题目稍微变变样子,他们就不会了。

没关系。继续背就是——小升初、中考、高考,一共就这么些题型;这些题型的解题思路是这么些;你尝试把这些公式往里套,套对了就做出来了


就好像太平洋上那些原始人一样——站在跑道边的手势一共十六种,坐在塔楼的对话一共三十二句,不需要知道意思,你凑一下看,如果凑出0或者凑出整数,那就对了。


但这样真的是搞不了飞机的。别说搞飞机了,指挥交通你都干不了。


事实上,也就高考这样需要掌握的知识很少、给出的时间又很长的特殊考试,才允许应试教育这样硬凑——就好像训练神经网络一样,砸时间硬练,练习多了就能拿高分!

啊?你说什么?设计个手电筒?那玩意儿谁会!

嗯……那您训练出来这些人……怎么有胆量往造飞机的团队里面凑啊?


事实上,如果从一开始就真正去理解课本——就用课后习题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而不是等老师灌输解题方法——很容易循序渐进的吃透课本内容。

事实上,理工类课程,向来是读完一本课本就要有能力挑这本课本的错误的。因为写这本课本并不是为了教你一些不精确不实用的过期知识,而是为了用这些简单简洁但直指本质的知识,教你像当年的先贤一样思考。

——就好像第一个解剖兔子的人一样,欧几里得学术水平并不高。毕竟是几千年前的古人。

——现代,别说兔子了,连细胞核都要细细分剖开来、剖析到分子、原子乃至量子层面上。

——需要你掌握的,绝不是简单的、亦步亦趋的解剖兔子;而是举一反三、为松鼠、青蛙量身定做解剖方案的思路。

——应试教育直接教你松鼠、青蛙的解剖方案,甚至给你总结出“哺乳动物通用解剖方案”、“脊椎动物通用解剖方案”,所以你的成绩短时间内得到了迅速提升;但很快的,学习深入到了“剖析细胞核内物质交换过程”的水平,要求你综合化学/量子物理知识,研究“物质穿透核膜的原理”,你死不死?

——素质教育呢,非要逼你真正独立发明松鼠、青蛙的解剖方案,逼你自己总结出哺乳动物通用解决方案、逼你把用刀子的解剖推而广之、继而找出“用显微镜和化学染色剂剖析原核生物”的方案。


所以,一个月后,应试教育超越了素质教育。因为学生拿了高分。

但三个月后呢?一年后呢?三年后呢?十年后呢?




事实上,理工科最怕基础不稳。一旦有了夹生饭,一辈子就完蛋。

换句话说,因为应试教育的“过早剧透”,使得孩子被拔苗助长了;从此以后,他就失去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

你看,因为早期的填鸭,连个最基本的、三五行的程序都能玩死你;那么一旦你学成了这样,还可能继续学习更难更深奥的知识吗?

这样子出来,您是打算失业呢,还是……?


事实上,我们都知道,那些不死记硬背的学生,学什么反而一点就透。因为他们真正掌握了思想的技能——掌握这些技能很费功夫,所以头一个月他们表现可能不如应试者;但之后,他们的速度会越来越快。


最快可以快到什么程度?

比如数据结构与算法,很多人大学四年、毕业再折腾若干年,结果呢?不光学不会,反而忘的更彻底了。

但我学这门课,拿到课本后那是喜出望外:怎么还有这么实在这么好玩的神仙课程?

闷头看了一下午,比看小说都香。之后再没翻开过。

不需要再翻开第二遍了。

具体的知识我的确不可能全都记住;但思路已经掌握,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其中提到的任何知识我都能自己推导出来——甚至可以写的比原版更生动、更活泼。


应试?

不好意思。数据结构这种你们普遍挂科的老大难科目,我轻松拿满分——学期开头翻开看一下午,期末仍足以拿满分。


类似的,我高中从不做题。但我的物理、化学都能拿满分——有附加题连附加题一起搞定。

因为我真正掌握了思想方法。别说高考了,“超纲”都不知道超到哪里去了的收音机、电视机、电磁炉、电磁炮……它们的原理我都知道,甚至还能简单的计算一下其中一些元件的功率之类基本参数。

所以高考除了最后的几道大题,前面都是估一下就知道答案——只需定性,无需定量,当然估一下就足够了。以致于经常不到半小时就把前120分全部拿下了。

应试?怕你不成。


恰恰相反。应试教育的急功近利毁了你、毁了你的孩子的前程。

它在短期内的确有效;但长期来看,它就是cargo cults。

前期欠债越多,后期学习越难——然后想回头都来不及了:初中知识你都吃了夹生饭、拿来训练你帮你掌握思想方法的题目你背了答案;那,还怎么找回这本该掌握的思想呢?

该老老实实扎根基时,你选择了瞒哄过关;为了一个月内的“立竿见影”,你毁了自己三个月后融会贯通的可能、使得自己三年后只能和人硬拼身体潜能(学不死就往死里学)、忍耐力和记忆力;最终,走上社会、真的要你做事时——你觉得老板是做慈善的吗?


应试教育只对两种人有利。一是极端聪明且喜爱学习的,这些人提前看完课本就已经知道课后题怎么做了,所以老师讲的过细并不会剥夺他的思考机会;二是较为愚钝、必须靠滥竽充数才能混到学历的——这种人本来就没能力进一步学习,能有个死记硬背混上去的机会……

中间那些、既不是“特别笨以至于不当南郭先生都混不下去”又不是“看一眼秒懂老师讲什么当耳旁风所以不受影响”的,他们就倒霉了。本来给他们一点时间能真正学会的,现在被迫和愚钝者一起挤独木桥;本来努把力或许能走985乃至清北的,这下有力也使不上了,只能和愚钝者一起当“只会死记硬背的榆木疙瘩”——然后再一起“毕业即失业”


玉石俱焚。


这些“中人之资”者被教废掉,对家庭是个惨重损失,对国家是个不安定因素——既影响国际竞争力,又因为做事无能而不得不靠无事生非来保自己地位、从而在客观上挖国家/企业墙角。

这就是为什么国家心急火燎、教育部三令五申、想要取缔应试教育的根本原因。


user avatar   leon-3-7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所以按你的逻辑就是素质教育和分数是矛盾的。如果这个逻辑成立的话,那么你也可以反过来想一下,一个号称接受过素质教育连素质都真正提升了的人却考不出试来,你觉得这个素质是素质吗?

所以事实上是如果真的是做了所谓的素质教育,那和成绩是不矛盾的,他就也能考出屎来,关键问题就是现在所谓的素质教育,他只强调了形式上的素质。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宣称自己做的是素质教育,更不会有人宣称自己做的是应试教育,之所以我们国家现在走向了应试强化导向的教育方向安,是因为归根到底我们还处于资源相对匮乏的阶段,好学校就那么多,好工作,就那么多。大把的人想去怎么办?我们必须进行严格的筛。而为了面对这个严格的筛选,你就不得不强化应试。所以只要这种资源的匮乏状态,不改变无论教育教的是什么,最后都会走向应试的强化。

而相反我们看到欧美国家可以更加轻松一些,搞所谓的一些素质教育的东西,领导的孩子自然课就是上山捡树叶,芬兰的孩子地理课就是山下捡石头。不是因为他们的教育方法更科学,不是因为他们更注重孩子的素质提升,归根结底就是因为他们的竞争和选拔机制没有那么严苛。

所以你说教育局又要素质又要分数,可能吗?当然可能这两者说到底是不矛盾的,只是很多学校做不到。但这做不到也不能全怪学校,归根到底还是个资源的问题,如果每个学校都是人大附中,华师大二附中。那也没什么做不到的。可你大部分学校不是那也没办法。但教育局的要求总还是没错。你做不到,所以我才提这要求啊。


user avatar   chen-wen-bin-97-6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每个人都是平等的。

但是社会分配没有办法做到完全平等,社会分工本身有差异,在效率和公平之间,会有一个度的问题。

这个度无论如何把握,都不可能做到完全公平的状态,这就意味着在社会分工中,在当前和未来,都会存在分配剪刀差。

用人话来说,就是有的工作性价比高,有的工作性价比低。

这带来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就是怎么分配工作机会。

在现代国家,这种分配都跟教育绑定。

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在选拔上保证公平性,就能够避免剪刀差所造成的分配差异,被当做不公情况。

说白了,你没有好的岗位,是因为你学习不行,不能胜任。

在这个过程中,被淘汰的人无话可说,技不如人,有什么可以抱怨的?

说到这里,就能明白,在现代国家,教育的目的之一是为社会分配找到合法性和公平性。

理解了这个道理,那么对于很多教育的趋势和形势就会有更深层的体会。

成绩是过滤器,素质是防止只会刷题的书呆子。

毕竟教育完了到了社会上,还得是有用之才,不能全靠死读书。

就说到这吧,号还得要。


user avatar   yangshusen9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所谓素质教育,是以直接提升素质为目的的教育。什么是素质?可以认为是指那些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能力。如果我们认为政治、英语、数学等学科的水平高有利于社会发展,就不可能认为素质教育会导致这些学科的考试成绩下降。

这些年来,使用提高试题质量的方式间接促进素质教育的行为获得了一定的成果。因为考试不再允许死读书,确实开始有些人明白不应该死读书了。学习不等于成为百科全书的思想被越来越多地接受和贯彻,让学生的负担更小,水平却更高。

现如今,年轻人遇到不了解的事物,基本上都会意识到可以通过查资料了解它们,而不是追求事无巨细地记忆所有的知识。完全可以认为这是素质教育成果的一部分。素质教育不是妖魔鬼怪,贯彻素质教育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


user avatar   dihao1983 网友的相关建议: 
      

错误。

教育局既要讲政治又要讲政绩,可能还要讲创收。

怎么就不可能?


教育,只有自我教育,(不分什么应试,素质,私公立,大小班,堂内外,etc)

教育,是你自己的事情,(不是老师,学校,教育局,社会,etc的事情)

把你自身的教育和进化依赖于别人,是件非常错误和危险的事情。

coz,

current education is more politics and business than education itself。

help yourself!




  

相关话题

  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意义? 
  幼儿园的痛点是什么? 
  为什么国内高中大多学衡水不学南外? 
  东南大学为什么说自己是中央大学的继承人啊? 
  如何看待网传「河南四位家长质疑考生高考答题卡被调包,成绩与平时相差近 300 分」一事,是否属实? 
  现在一线城市鸡娃家庭,孩子真的很牛吗?学前快乐教育但零基础的孩子,有可能追上他们吗? 
  如何看待上海女大学生发起「卫生巾互助盒」行动,引发各大高校纷纷响应? 
  作为一名中学生能为中国足球的发展做什么贡献? 
  如何拒绝亲戚把自己家小孩送给我辅导? 
  博士“虎爸”逼5岁女儿学高数,孩子妈妈向法院求助,如何看待此事? 

前一个讨论
全麻都是怎么唤醒的?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证明1的pi次方等于1?





© 2024-06-1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1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