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高学历人才选择成为中学教师? 第1页

  

user avatar   gao-tian-5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当你站在讲台上讲课,下面坐着的有一半是即将踏入清华北大读书的学生们的时候,如果没点东西,你敢开口么?你开口了,他们会听么?

“为什么我们要听一个高考水平还不如我的人给我讲课?”

作为一个经验足够丰富的老师,气场就在那里,无论是高级还是特级,学生也不傻,都知道谁教得好谁教得差。但是如果是一个新老师,毕业学校还没有这群学生准备去的学校好,学生凭啥老老实实听你讲课。就算学生老实,心里也多少得有点怀疑你水平吧?

学生问了你一个问题,超纲了,怎么办?肚子里得有多少墨水,才能保证学生怎么问,都问不出你的知识圈?要知道,问住一个人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回答问题比提问难多了。

一句话,你要想让学生听你的,你得先让他服你。

这是学生的角度。

从学校的角度,一个全国最顶尖的高中,培养着全国最顶尖的一批学生,难道不应该用全国最顶尖的人才作老师么?或许从平均水准上看,高中老师需要的能力比大学老师还是略低,但是顶级高中老师需要的能力绝对远超一般大学老师。

“现在不努力,将来去隔壁。”

“人大附中附属大学。”

对于这种学校,清北硕博似乎一点都不过分吧?

最后是老师的角度。

自从大学开始扩招之后,文凭是越来越不值钱了,每年的高等教育毕业生迅速增长,平均质量迅速下降,即使是博士,也并不意味着就有多么好的金饭碗等着你。尤其对于语言学、英语、基础科学的博士,如果不去走艰难的科研,教育真的是一个很好的出路了。

每年寒暑假超长假期,不错的收入,年轻有活力的工作氛围,人大附中是解决户口的,而且你的孩子可以直接进人大附!这个隐性福利本身大约值2~15万,根据你孩子的真实水平决定。最重要的,你可以有影响别人人生的能力和机会,可以教育全国最优秀的一批学生,可以享受灵感和思路碰撞的激情,可以送走一批批将来前途无量的年轻人,可以在无数未来大咖的身上烙下属于自己的一点点印记。

多么美好的工作。

最后,你或许只看到了最后录取的这些高学历好学校的人,你没看到的是无数倒在路上的学历更高甚至学校更好的人。人大附现在每年去清华北大直聘都是可以坐满的。哦当然,光在校校友其实就塞满了。


user avatar   xu-qing-ming-25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人大附中的学生非名校硕士博士教得了么

转自

研学:人大附中学生在折腾啥?
研学:人大附中学生在折腾啥?
2016-05-31园中果教育与生活杂谈

人大附中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每学年的期末都有一个展示演讲日,专家、教师、学生齐参与,参观、讲解、质疑、答疑、鼓励、投票......大家一起享受这个收获的季节。

这些都是学生在必修课上折腾出来的,高二年级每个学生都已自己的课题,这里只能列出一部分项目,还有很多......

学生耐心的讲解演示



这些都是学生必修课上折腾出来的,高二年级每个学生都已自己的课题,这里只能列出一部分项目,还有很多......


user avatar   Pandaw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高考竞争之所以如此激烈,并不是因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多么优秀,而是因为中国的教育资源过于稀缺,不够千千万万的考生瓜分的。

也正因此,中国拥有一套全世界最残酷的筛选制度。

而通过高考进入清华北大,除了说明这些学生比起其他学生更加适应这场筛选,别的什么也说明不了。

也正因此,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避开竞争最激烈的战场,用金钱换取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

见到很多像题主这样的人,想不明白为什么在国内连个像样的大学都考不上,到了国外却轻松能进名校。有的甚至产生了浓浓的优越感,陶醉于中国强大的基础教育,并觉得海龟也不过如此。


然而我感到的,却是浓浓的悲哀。国内只能读二流,到了国外却能读名校,正说明,在中国,有千千万万的学生,他们的智力,才学和付出的汗水,分明配得上世界名校的教育资源,却只能在国内接受二流的教育。的确有极少数人摆脱了环境的限制,脱颖而出。然而大多数人,却随波逐流,过着平庸的生活;而他们,或许本能够成为社会的精英,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那群人。

我就读于一所国内算一流的大学,我的一位高中同学成绩远不如我,高考末流一本水平,去了UIUC的CS,

他本科期间有大量的机会接触到学校顶尖的实验室,也通过在实验室和教授做科研,要到了牛推,拿到UCB的phd offer.

而我,大二大三曾频繁去找过我们实验室的老师,希望混点科研经历,却无奈地发现他们的生活就是接外包,接国家项目,给底下研究生做,再象征性地发给学生一点工资。学生有活的时候赶项目,没活干的时候每天划水。我真的没什么机会接触到科研相关的实质内容。

而我们那几届出国情况也都惨不忍睹,我最后也只是去了所综排很高学校名气挺大但是专业水平很差的ms ad.

我知道,清北的情况兴许会好很多,但是我的高考成绩当年距离清北只有仅仅几分只差,获得的资源却已经拉开了差距。

毕竟,在中国,清华北大这样的学校,太少了啊。

(图片来源见水印)

中国能花费在高等教育上的经费是有限的,因此只能重点扶植清北交浙等少数学校。2015年,清华大学的科研经费43亿RMB,居中国首位,看起来不少了,然而跟美国排名稍微靠前的一些学校比起来,真是连零头都赶不上。

哈佛大学的校友基金超过360亿美金。

最近几年,中国大陆的高校,尤其是清华北大进步突飞猛进,论文数蹭蹭蹭地飞涨,排名水涨船高。而这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压榨一线科研人员的基础之上的。

诚然,中国的高校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取得如此成就实属不易,可喜可贺。

但是,要跻身世界一流大学,比肩哈佛耶鲁之流,依旧任重而道远。各国高校之间的比拼,拼到最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力的较量,也就是赤裸裸的经费的比拼。

高考前,如果我要准备出国,按照我们高中的历届情况,我毛估估能进个UCB吧,研究生也不至于只能读个水校ad了。要问我后不后悔,多少是有一点的吧,然而也不能说在国内读书完全没有优点

——至少,我当年给家里实打实地省下了200万。

——————

1月28日更新




一夜之间多了很多赞,答主诚惶诚恐。

也被一些人质疑答非所问。

在这里贴一张图。

图片来源:

zhihu.com/question/3189

二本学校就不是学校了吗?

简而言之:那些高考一本二本都上不了的,在参加高考人群中也处于前50%,而且中考已经分流掉一大半人了,这些考不进一本二本的学生,在中国学生中我们暂且认为处于30%,及以下。

中国没有那么多的教育资源给他们就读,国外有,而且有些学校认为人群中的前30%可以接受,何况他们愿意付出金钱。美国的教育资源当然也稀缺,但是最难进的藤校众每年录取率在将近在10%,比清北录取率高多多多多多了,换言之,国外高等教育当然也是稀缺资源,但也比国内丰富多了。

——————

1.1日更新

答主之前写答案仓促,有几处瑕疵,多谢评论区指正,在此先致个歉。

1. 的确不应该拿清北的录取率和藤校的录取率直接比较,更何况这个近10%的入学率对中国学生不适用;

然而,美国人读藤校的概率远大于中国学生上清北的概率,足以说明教育资源上的差距。

那我举另一个例子,

日本人出国留学意愿极低,日本人上东京大学的难度基本等同于中国人考上华五的难度。(数据来源

@Summer Clover

)可以说是远低于中国学生读清北的难度。而且同样是考试入学,不参考家庭背景,拿日本和中国比较可能更具有说服力。

日本的教育资源甚至可以用过剩来形容,近年来一些私立学校因招不到学生而纷纷合并整改或者倒闭。

同时日本人对本国教育的自信,也降低了他们本国人出国留学的意愿。

也许有人会不服,凭什么拿中国既和欧美比,又和日本这些发达国家比,而不和印度比,不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去比…但是我觉得,在很多国人心里,中国的对手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外国。

祝祖国越来越好。

2. 不应该直接拿哈佛校友基金直接和清北科研基金直接比较,应该拿哈佛校友基金每年科研拨款和清北科研基金作比较。

在此感谢

@Zichen Zheng

提供的更加详实的数据

operating revenues increased 5.6% to $4.78 billion, and expenses were up 5.3% to $4.70 billion

finance.harvard.edu/fil

哈佛科研经费前几名的学院,每年经费加起来就已经超过200多亿RMB了,已经远超清北。


user avatar   magicy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成拳的阴招儿挺多的,封眼、插眼、戳喉、踩脚摁倒打百汇、上星、哑门、濂泉、人迎……

我该怎么证明自己是正当防卫呢?




  

相关话题

  为什么高等教材中极少出现 ÷(除号)? 
  政协委员建议将「婚恋教育」设为高校必修课,你认为高校应该增设哪些「通识教育」? 
  如何看待华东政法大学本科生就业质量近三年走势? 
  你认为健身应该成为高中或大学的必修课吗? 
  你能接受孩子的平庸吗? 
  高校大门是否应该敞开? 
  妹妹做文综的时候突然问:既然独裁是不好的,那为什么以前的封建制度能诞生强盛的帝国。我该怎么回答她? 
  如何看待研究生考试南华大学考点监考老师考场上违规聊天30分钟以上的事件? 
  想问一下九五后的各位学长学姐,你们上大学一个月的生活费是多少?在哪个城市? 
  为什么有些人除了上课时间以外都没有学习,成绩却还是很好? 

前一个讨论
大学毕业聚餐因为几个民族生的要求而将地点设置在清真菜馆合适吗?
下一个讨论
在一个没有手性的世界里如何可以产生手性物质?





© 2024-06-1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1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