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人喜欢把个人的失败归咎于专业,从而劝退别人?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g-zhu-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理论上说,这个社会上的大多数工作其实并没有设置严格的专业壁垒,大多数行业的技能都是可以通过一定时间的学习而掌握的。

好比说今天大学里的专业,基本上除了临床医学等少数几个专业限制必须本专业的人才能考研之外,绝大多数的专业都对本科专业没有任何限制。不过,即便是医学专业,美国等许多国家的医学院,倒是接受本科为生物、化学等专业的学生申请。

这也就是说,一个土木、化学乃至学艺术的人,想考计算机的研究生也可以考——只要你能考上。而现实中,这种转行确实也经常出现——比如新东方早期的三驾马车之一的王强,在北大学的是英语,但到了美国之后却转学了计算机,并进入了行业工作。

只是,这是一种非常理想的情况。在现实中,大多数人在步入社会之后,会出现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因为个人、家庭等各方面的琐事缠身,而不会再有学习其他技能的时间和动力;第二种则是很多人将步入社会视为一种结束,并且认为自己不可能在专业之外再学习其他东西。

其实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今天所谓的“专业”跟古代人口中的“手艺”是一回事。既然要学会一门手艺并靠此吃饭,那自然是什么手艺能挣钱,学什么就最热门。如果你学的是热门的手艺,就算你是个新手,可能也比别的行业里的老手更挣钱。如此一来,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专业”既是一个人人生的起点,同时也是大多数人人生的终点。

所谓“男怕入错行”,差不多也就是这个意思。

从个人的角度来说,当然可以找到如王强这种能强行转行并且成功的例子。但是从整体概率的角度来说,大多数英语专业的毕业生,似乎并不存在转学计算机的可能。如此,将某个专业说成劝退专业,似乎也并不是一件难以理解的事情。


user avatar   zheng-tian-j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学生最大的特色就是容易高估自己,都认为自己是小说里面的主人公,在任何恶劣的环境能够逆境翻盘,掌握命运,也是最容易产生社达的群体,而其实上学生对自己的能力过度高估,对人性的险恶缺乏了解,对社会的规则一无所知,很多人认为自己是高达,其实是铁球,当高达立于大地之上时,浮游炮的范围即是铁球的命运。


user avatar   huo-hua-de-41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今天就看到个例子,斯坦福材料博士,发了science,毕业转行去了Facebook。虽然嘴上没有劝退的言论,但实际上已经用脚投票了。那他到底是个人失败,还是专业不行呢?

我之前就观察到斯坦福的材料硕士、博士毕业之后,纷纷转行,今天无非又增加了一个例子。

@济世医学生 提到的没有优秀的企业可以提供高薪,是生化环材劝退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我觉得大家可以进一步思考一下,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海量中国人下海创业,遍布各行各业,为什么后来成长起来的是那些行业,这背后的内因是什么?外因是什么?

生化环材发展不起来,就因为这些行业从业者企业家都是酒囊饭袋?互联网发展的好,就因为互联网从业者企业家都是天才?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有人说这个例子不算材料的,但他论文Affiliation里那么大的Materials,你们看不到吗!


user avatar   li-xiang-1-4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化学专业,诺奖得主Heck贫困潦倒,病死菲律宾,的确是很失败了

计算机专业,Satoshi Nakamoto在2009年写了一段程序,现在身家百亿,的确是很成功了

数学专业值不值钱呢,答案是放在南京师范大学则一文不值,放在辅导班里还能值100元/小时,放在复旦值8张3090,但和买房专业比起来,当然是失败透顶

实际上数学系不应该找工作……当然那和我国高校里开设的数学专业完全是不同的情况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说结论,这是个概率问题,同一个学校,同一个专业水平,如果混的艰难,金融的可以找个小城市柜员,会计可以找个出纳,法学不行了考公岗位多些,师范努努力不行了先去乡镇哪怕村里当老师。

但很多专业的底线实在是太低了

我新闻专业的,我觉得我们专业都够菜了。结果在找工作过程中,看见了一大批连菜都称不上的专业。

才明白那句何不食肉糜

我那会还是平行志愿,不接受专业调剂就有可能滑档,所以大家都勾选的调剂

文科男生,高考末9水平,想着别被调剂到垃圾专业,就去了苏大,专业一般,新闻

因为是文科重点班,女生特别多,高考成绩和我差不多的也有很多,但人生之路完全不同

A,女生,中南财经,被调剂社会学。后转专业失败,毕业后进银行当柜员(托了财大的福)

B,女生,兰大,稳稳法学,毕业考公,生活幸福

C,女生,吉大,被调剂哲学,考研失败后家里蹲着准备二战

D,女生,西政,法学,考公进入法院

E,女生,华政,调剂公共管理,跨考法学失败,目前在上海私企,税前5.5k

F,男生,东财, 会计,目前在四大

G,男生,哈工大,社会学,比我低两分,是我当时的同桌。我当时极其不理解他的这个选择,后得知他家里特别有钱,拿哈工大牌子去德国留学了

H,男生,兰大,哲学。我最好的哥们,分其实和我差不多,能在兰大任选专业,但18岁的他一心志向哲学。考研失败,准备二战

我,混了一年私企,准备考公

补更:回答被同学看见了,又补充给了我几个案例,部分是同校的,但不同班,不是很熟悉

I,女生,厦大马校,家中极度有钱,已留英

G,女生,上海对外经贸,经济学,上财读研

K,男生,山大威海,金融,浦发银行

L,女生,山大,被调剂旅游管理,携程

M,女生,川大,和我同分,走专项计划进的旅游管理,后转专业至历史。目前二线城市高中历史老师

N,女生,北二外,某不知名(我都没记住)小语种,目前快消行业,已转行

O,女生,西财,新闻,在某财经大V下当写手

P,女生,兰大,马克思主义,已考公

Q,女生,湖师大,汉语言,已考公

最近再打问打问,没准还能更新

经过周围同学的信息交流,补充部分理科情况

R,男生,兰大,调剂草学,后进入学而思,目前文件一发,前途堪忧

S,男生,北科大,王牌专业冶金,目前国企工厂

T,男生,北交大,王牌专业交通运输,目前铁路局

U,女生,中农大,植物保护,目前在北京当雅思老师

V,女生,央民,文物与博物馆学,考公

W,男生,央民,公共管理,北京某企当HR

X,女生,南师大,中文,回西北当老师了

Y,男生,西南交大,土木,目前在中建,听他说工地难熬,但工资尚可

Z,女生,重大,我高中时的女友,我重大差两分,于是异地一年后和平分手。目前去了华东师大读研,祝安

不更了


user avatar   liu-qiong-67-35 网友的相关建议: 
      

知乎上有无数失败专业的“失败人士”换个赛道就过得美滋滋的案例,既然能在其它赛道过得好,至少证明个人能力没问题,那你说到底是专业的问题还是个人的问题呢?

已知:A专业失败人数的比例>>B专业

那么只有两种可能:

1. 进入A专业的人都变成了失败人士 → A专业垃圾

2. A专业专门吸引失败人士加入 → A专业垃圾


user avatar   dong-bu-dong-95-73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些人算是很无私地把个人经历摆出来给你看,在这个时代,很多人的经历汇合在一起,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这个专业的面貌。

但当看到这些信息后,对每个人来说具体怎么想,怎么分析,怎么决定下一步行动,这就属于是个人自由了。如果你看了这些人的经历,觉得都是他们不努力,你当然可以去试试,你也不用觉得有人跟你抢,因为现实中根本就不会有人拦你,说不定你能成功了呢?!

就算不成功,将来也能扩大一下劝退队伍,事实上,越深刻地亲身体会,往往越能把劝退工作做得更好。


user avatar   bigbossji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毕业没被社会毒打之前,和你想的一样。


而且我曾经特别赞同下面的说法,比如: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咱们这个行业,是越老越吃香。
没有不好的行业,只有不努力的个人。


但残酷的真相其实是:

有些行业的状元,还比不上别的行业的秀才。
确实越老越吃香,但你最吃香的时候,还比不上别人刚入行的时候。
以你努力的程度,换个行业早起飞了,而不会像现在这样,还在最基层,每天被领导 PUA。


回到题主这个问题,我就是觉得自己之前的专业不行,想劝退别人,这完全是我个人的行为。你也可以觉得自己的专业很好,然后劝进别人吗。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


最后,送上巴菲特的名言,与各位千辛万苦脱坑和劝退的朋友共勉:

经营前景黯淡的公司犹如在流沙中奔跑,再优秀的管理层也不会有任何进展。(The same managers employed in a business with good 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would have achieved fine records. But they were never going to make any progress while running in quicksand.)


非常愿意帮助各位朋友脱坑:


user avatar   marisa-hakure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所以我现在都是反其道而行之了:我自己是失败的,但我转去的行业是成功的,我能混个人模狗样全靠着行业提携


user avatar   si-wang-54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个显而易见不证自明的道理是:岗位决定待遇。

我们可以把岗位分级,比如简单分成庸才级(纯体力劳动)、人才级(脑力劳动)、天才级(高端脑力劳动),但岗位的级别并不代表在这个岗位上的人的级别,实际上人才级和天才级的人是大大过剩的。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中国培训机构的那些洋垃圾们算人才吗?人渣还差不多。为什么他们拿着人才级的待遇?因为先有了外教这个“人才级”岗位,需要有人来填,至于来的是什么人、是不是人,反而不重要。

举个稍微恰当点的例子,中国50年代刚开始工业化的时候,大部分参与者的水平比文盲好的有限,肯定比不过现在的小学生,但当年的小学生干的活是开天辟地,现在的博士忙着研究手机买菜。


这么说就很明白,劝退专业的人才级岗位太少,天才级岗位也不多,所以大部分人才和天才都只能去混庸才级岗位,拿庸才级收入。

至于为什么这一行人才级天才级岗位少,那是另一个问题,但至少现状是确实很少。




     

相关话题

  网传某初中运动会上一男生长跑时做俯卧撑,最后还是夺得第一名,你如何评价这样的行为? 
  外国军人是否和中国军人一样有荣誉感加成?还是只是当成职业? 
  地理信息科学就业前景怎么样? 
  请问这几个专业的就业形势怎么样,应该优先选择什么专业? 
  如何看待俞敏洪所说的「当你工资比同学少一半,说明你的生命已经浪费一半」? 
  如何从大学开始为律师职业做规划? 
  如何看待「疫情不是你失业的理由」这种言论? 
  制毒的人,他们的化学都很好吗? 
  读材料专业的你,后来怎么样了? 
  如何看待施一公老师对清华本科生研究生找工作的态度?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父母不愿意多花100块免我一次两三小时的晕车和上吐下泻?
下一个讨论
有线耳机已成为时代的眼泪了吗?





© 2024-06-0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0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