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同样是描写奢侈华美的生活,《小时代》给人很装逼的感觉,而《红楼梦》没有? 第1页

           

user avatar   chu-ta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我想回复评论区的一个经典质疑。那个同学说,我对这些演员人身攻击,其实,是他们先,用他们的杀马特遇见洗剪吹的发型,辣了我们的眼睛,我不仅没有说脏话,反而把我们的痛苦转化成了大家的快乐,如果这样都算人身攻击,那也算是正当防卫。一个以奢华为主打的电影,怎么说也要有点底线,找群演就算不找俊男美女,也要找基本符合条件的吧,衣服那些都忍了,最莫法忍的是那些土嗨发型,这是对所有观众眼睛健康的极大不尊重,可以说这部电影就毁在了头发上。


再次,我要澄清一点补充几句话,以免误伤:

我们嘲笑的真心不是群众演员,

而是是把我们观众当煞笔的导演;

我们介意的不是你装逼,

而是你装逼一点都不用心;

你把我们当煞笔,

就别怨我们嘲笑你。


以下是正文

————————————————————————

这就是郭老师的《小时代》里的上流社会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呕

再强调一次:

我们嘲笑的真心不是群众演员,
而是是把我们观众当煞笔的导演;
我们介意的不是你装逼,
而是你装逼一点都不用心;
你把我们当煞笔,
就别怨我们嘲笑你。



这个链接,不要打开


user avatar   miao-miao-41-39 网友的相关建议: 
      

“皇上肯定用金斧头砍柴!” “屁,皇上砍什么柴,他一定在家里搂着皇后,躺在炕上煨芋头吃呢!” 皇上:???


感谢大家的各种赞,这应该是我收到赞速度最快的答案……

另外对这两本书还有两句话要说。

《红楼梦》里的丫鬟,没有钱的概念。

《小时代》里的大小姐们,只有钱的概念。


2017.06.08

感谢大家的一千赞,这应该是我在知乎上的人生巅峰了……

还有感谢评论里的所有人,你们让我知道了皇上的故事原来有这么多版本。

有时间也可以去看看我其他的答案呀,毕竟我的正经回答常有,而抖机灵不常有【捂着脸跑走】


2017.06.09

关于红楼梦戥子那个梗,窃以为放到现在应该是这样的:

“哪张是20的?”

“哎呀你随便挑一张红的给他不行吗,看着还喜庆!”


另外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小时代要和红楼梦比较。人家比都比了,就别问为什么了……


user avatar   su-hang-60-2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是写作心理和写作视角的问题。

曹雪芹写贵族生活是一种平视的视角,郭敬明写有钱人挥霍是一种仰视的视角,其背后体现的是作家潜意识里的拜金主义,和对有钱人生活的崇拜心理。

曹雪芹出生于贵族家庭,生下来就享受荣华富贵,我们所谓的“奢侈华美”不过是人家的茶米油盐和家常便饭,因此,他写《红楼梦》可以心平气和地点出那些“奢华”的场面,读起来很自然;郭敬明不同啊,郭本身就是一小镇青年,后来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爬上上流社会,要不是对物质金钱极度的渴望,他能够有今天的成就?可即使他现在身家过亿,也无法消除骨子里那种平民阶层意识——对金钱和权力的无限崇拜 。因此,他写《小时代》是以一种“贫下中农”的思维,来处理上流社会的故事,抬举的越高,越显得装逼。


——以上是写作视角和作者心理分析,下面就写作文本进行分析——


一、《红楼梦》描写的是贵族们怎样生活,《小时代》描写的是暴发户怎样炫富。

《红楼梦》是曹公呕心沥血之作,可谓“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书中“ 无一正笔,无一呆笔,无一复笔,无一闲笔 ”,这就决定了曹公绝不会为奢华而写“奢华”,它对“奢华”的描写都是服务于小说情节发展的。

《红楼梦》中各人具有各人身份、相貌、衣着、装扮、言谈和举止行动,其对人物衣食住行的描写,以及对贾府礼节、风俗、等级秩序、社会背景的交代都围绕着故事情节展开,具有烘托人物形象,塑造人物典型的作用,且处处设伏笔,做铺垫。去掉后会影响对小说情节和人物的理解。(《小时代》中很多浮夸的描写除了“浮夸”本身没有任何意义,去掉泛滥的形容词反而使故事更简洁。)

通过对贾府各色人物生活最细枝末节的刻画,读者可以直观地了解到每个人的生存状态。从细节中体会真实——似乎在那样一个时代,就应该有那样一批鲜活的人物,上演着悲欢离合的故事。

《红楼梦》中那些最精致的妆容服饰、有条不紊的家族规矩、琳琅满目的美酒佳肴,一切都自然流泻于曹公的笔尖,其背后是以贾府作为百年旺族具有的的权力财力、文化底蕴、大家风范做支撑的,有了这些,“奢侈华美”的描写才能成立,才不会被架空,才能收放自如。因此,《红楼梦》的“奢华”是一种对于生活品质的美学追求,绝不是《小时代》里“土豪们的肆意挥霍”。


二、清代点评家王希廉在《护花主人总评》中这样评价《红楼梦》:

一部书中,翰墨则诗词歌赋,制艺尺牍,爰书戏曲,以及对联匾额,酒令灯谜,说书笑话,无不精善;技艺则琴棋书画,医卜星相,及匠作构造,栽种花果,畜养禽鸟,针黹烹调,巨细无遗;人物则方正阴邪,贞淫顽善,节烈豪侠,刚强懦弱,及前代女将,外洋诗人,仙佛鬼怪,尼僧女道,倡伎优伶,黠奴豪仆,盗贼邪魔,醉汉无赖,色色皆有;事迹则繁华筵宴,奢纵宣淫,操守贪廉,宫闱仪制,庆吊盛衰,判狱靖寇,以及讽经设坛,贸易钻营,事事皆全;甚至寿终夭折,暴亡病故,丹戕药误,及自刎被杀,投河跳井,悬梁受逼,并吞金服毒,撞阶脱精等事,亦件件俱有。可谓包罗万象,囊括无遗,岂别部小说所能望见项背!

由这段点评来看,《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一点不为过。《红楼梦》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不仅因为宝黛钗的爱情故事,更重要的是它对当时社会的文化形态、风俗规矩、等级秩序以及人们的着装仪表、生活状态、行为方式进行了多方面的刻画,还原了真实的封建社会,具有划时代的历史价值和研究意义

好的作品能反应一个时代,这样的作品对写作者来说是一种挑战。这意味着作家要极其了解一个时代的普遍共性,同时能够在共性中彰显个体价值和差异性。《红楼梦》做到了这一点——试想,曹雪芹要有多深的文学功底和文化底蕴才能创作出《红楼梦》?

《红楼梦》的平实,是以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化为根基的;《小时代》的浮夸,是缺乏文化底蕴,很多人设和情节缺乏生活原型,不通情理,不合逻辑,只为了吸引眼球,哗众取宠。


三、即使曹公饱读诗书,通古博今,如果他非贵族出身,不是在诗礼之家长大的公子哥,恐怕也写不出精彩绝伦的作品,就像贾母批评那些俗套的才子佳人小说(见第五十四回),都是些没见过世面的人诌掉了下巴编出来的故事——“何尝他知道那世宦读书家的道理!”

因此,《红楼梦》虽是小说,却是以作者的亲身经历为底本进行创作的,带有自传的成分。鲁迅用八个字高度评价《红楼梦》:正因写实,转成新鲜。是说红楼中的故事读来真实自然,总觉得实有此人,确有此事,大有此景。也因为此,不落窠臼,摆脱了旧小说的俗套,而给读者焕然一新之感。

关于写实,举两处例子说明:

1.第三十一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因麒麟伏白首双星》中写大家在贾母房中聊起往事,提到有一次史湘云穿上了宝玉的袍子,站在椅子后边,贾母以为那是宝玉,哄得老太太直叫“宝玉,你过来,仔细那上头挂的灯穗子招下灰来迷了眼。”

“灯穗子上的灰”,这个细节很生动,大家有没有体会。贾家是百年大族,有上百年的家业,贾府的宅邸应该也有一定年代了。老宅中的楼阁亭榭、桌椅茶柜等陈设应该也是半旧不新的,那么屋子上方的灯穗子有着陈年积下的灰尘是很正常的事情。若不是真的经历过类似场景,曾有长辈叮嘱过此话,很难想象曹公会在这样小的细节上作如此神来之笔。

再者,《红楼梦》中多处对贾府房间进行描写,多次用到“半旧的”这一形容词,有浓烈的怀旧味道,让贾府一下子具有寻常人家的烟火气息。描写中那种亲切熟稔的口吻,仿佛就是写的自己家的故事(你能想象顾里戴的Parda墨镜,用的LV包包是被唐宛如用旧了的么……)。

2.《红楼梦》中的青春女性,相貌姣好,但并非完美无缺。比如林黛玉体弱多病,薛宝钗体胖爱出汗,史湘云大舌头……这些女性常会被一种皮肤病所困扰,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春藓。有两处情节作证:

第六十回《茉莉粉替去蔷薇硝,玫瑰露引出茯苓霜》中讲到,芳官得了蕊官所赠的蔷薇硝,被贾环索要,芳官因为是蕊官所赠之物,不肯给人,因此去奁中拿自己寻常用的,却又没有了,正犯愁之际,麝月说了一番话:

这会子且忙着问这个,不过是这屋里的人,必是短了,使了。你不管拿些什么给他们,他们那里看得出来!快打发他们去了,咱们好吃饭。

蔷薇硝有何作用呢?第五十九回《柳叶渚边嗔莺咤燕,绛芸轩里召将飞符》有这样一段:

一日清晓,宝钗春困已醒,搴帷下榻,微觉轻寒,及启户视之,见苑中土润苔青,原来是五更时落了几点微雨。于是唤起湘云等人来,一面梳洗,湘云因说两腮作痒,恐又犯了杏癍癣,因问宝钗要些蔷薇硝来。宝钗道:“前儿剩的都给了妹子。”因说:“颦儿配了许多,我正要和她要些,因今年竟无发痒,就忘了。”因命莺儿去取些来……

从两处情节可以推知,大观园的女性,上至女神林黛玉、薛宝钗,下至丫鬟袭人麝月等,都曾经得过脸藓,这在人物创作上意味着什么?你能想象美女脸上红一块白一块的藓斑么(口味太重,就不上图了)?而曹雪芹就要写的这么真实,就要让这些美丽的女孩子脸上有藓。显然,这是曹公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一种现象。因为春天一到,大观园里百花盛开,再加上天气潮湿,皮肤敏感的人容易得春藓,而皮肤病容易传染,成为大观园里的“流行病”,非常符合实际情况。通过生活化的细节,我们感受到曹公严谨的写作态度——毕竟人无完人,小瑕疵不仅没有破坏书中女性的美丽形象,反而让人物更加真实可感。

而在《小时代》中,除了唐宛如这样一个被黑惯了的角色,其他人都千篇一律长着一张精致(郭的常用词,到底如何才叫“精致”?)的脸,这些人聚在一起,就是一张无须修饰的电影海报。而在现实生活中,群体的完美主义是不存在的。


小结:

《红楼梦》处处写实,其文本有广阔的社会背景和深厚的文化根基支撑,整部作品读起来流畅自然,虽然写的是贵族家庭生活,但并不让人觉得别扭。曹公就像一个平易近人的朋友,向读者讲述着他家里的故事。

郭敬明写《小时代》,更多时候是一个写手对新贵阶级的意淫,想要虚构一场上流社会的视听盛宴,却因为缺乏生活体验和文化底蕴,只能呈现出类似于“暴发户的炫富”,其段位就像是一群发了横财的煤老板进行撕逼大战,和普通人的差别仅仅是铜臭味更浓一些。

毫无气质,美感,风度,礼仪,更别提什么“奢侈华美的生活”了。

以上。


——来自最后的吐槽——

为什么要拿《红楼梦》和《小时代》作比较呢?四娘是乐了,可有木有考虑过曹公的感受(他知道一定会气晕过去)?这就好比让林黛玉去和刘姥姥比谁有气质啊!刘姥姥是不怕臊,可林妹妹还不乐意呢!!


相关回答:

《红楼梦》中有什么可悲的细节? - 知乎 《红楼梦》中有哪些细思恐极的细节? - 知乎 《红楼梦》真的很棒吗? - 知乎

user avatar   fu-yao-90-6 网友的相关建议: 
      

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旬,宝玉吃完Michelin三星大厨静心准备的里海鲟鱼鱼子酱后,携了一套Hermes定制小鹿皮包装的《左手倒影,右手年华》,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巨型Baccarat水晶石上坐着,展开书,从头细看。正看到“我从青春打马而过”,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刚刚喷洒过Chanel No.5的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抖了抖今年最新款的Valentino袍子,恐怕花被自己的Givenchy皮鞋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装满Evian矿泉水的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回来只见地下还有许多,宝玉正踟蹰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做什么?”宝玉一回头, 却是穿着Burberry风衣的黛玉来了,肩上担着Versace镶钻花锄,锄上挂着LV花囊,手内拿着Prada限量版花帚。宝玉笑道:“好,好,来把这个花扫起来,撂在那水里。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呢。”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Evian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农夫山泉和昆仑山混倒,仍旧把花遭塌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用Gucci包上剪下来的花堆的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Armani蕾丝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还有奢侈品的芳香,岂不美哉。”


user avatar   qi-ge-shi-yao-ming-hao-ni 网友的相关建议: 
      

红楼梦相当于贾宝玉写贾家,小时代相当于刘姥姥回村说贾家。








最近又去大观园走了一圈 (北京西城区)





















user avatar   ye-qi-23-62 网友的相关建议: 
      

贾母笑道:“这些书都是一个套子,左不过是些佳人才子,最没趣儿.把人家女儿说的那样坏,还说是佳人,编的连影儿也没有了.开口都是书香门第,父亲不是尚书就是宰相,生一个小姐必是爱如珍宝.这小姐必是通文知礼,无所不晓,竟是个绝代佳人.只一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儿是佳人?便是满腹文章,做出这些事来,也算不得是佳人了.比如男人满腹文章去作贼,难道那王法就说他是才子,就不入贼情一案不成?可知那编书的是自己塞了自己的嘴.再者,既说是世宦书香大家小姐都知礼读书,连夫人都知书识礼,便是告老还家,自然这样大家人口不少,奶母丫鬟伏侍小姐的人也不少,怎么这些书上,凡有这样的事,就只小姐和紧跟的一个丫鬟?你们白想想,那些人都是管什么的,可是前言不答后语?"

——《红楼梦》 第五十四回 史太君破陈腐旧套 王熙凤效戏彩斑衣


user avatar   feng-niao-22-21 网友的相关建议: 
      

要我来抽丝剥茧,一层层地来说,

首先,是本身描写的很到位。红楼梦的富贵,是自然而然的富贵,而不是那种加了滤镜,再P图,再修剪过的,曲意矫饰的富贵。

红楼梦里面写到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环顾房内,看到瑶琴、宝鼎、书画等,然后“更喜窗下亦有唾绒,奁间时渍粉污”,这才是传神写照之笔墨。掩卷试想,如果我们写到仙境,一味渲染还来不及,怎么会主动写这种“掉价”的细节?

再比如林黛玉进荣国府,“正房炕上横设一张炕桌,桌上磊着书籍茶具,靠东壁面西设着半旧的青缎靠背引枕。王夫人却坐在西边下首,亦是半旧的青缎靠背坐褥。”这个半旧,说明的是富贵已久,且主人有素养,并不刻意奢侈骄人。

其次,富贵富贵,其实富不如贵。而贾府不但贵,且是国公级的贵族,再上面就是东平西宁南安北静等四王了。这种贵,不仅体现在器物的质地和价值上,例如荣禧堂的“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例如宗祠的肝脑涂地,兆姓赖保育之恩;功名贯天,百代仰蒸尝之盛”、“勋业有光昭日月,功名无间及儿孙”,这种内容,就不是一般人能想出,更不是一般人配用的。

如果小时代的作者去写,他或许或写这牌匾是国家领导人写的,质地是氪金的,而且擦的明光锃亮,且凡是进门之人,要么主动喊出“哇,这牌匾好牛逼”巴拉巴拉,要么主人就要得意的让别人:抬起你们的狗头看看,这是先皇当年的题字,光这牌匾就够把你们某氏企业买下来了,给我滚吧!——谁料想,这在红楼梦里面,其实就是一笔带过而已。

还有,俗语说:一世长者知营建,三世长者知被服,五世长者知饮食。在饮食方面,红学也会拿出来专门做一个分支来研究。我曾看过,里面每种饮食,都和当时的环境、人物相匹配。最脍炙人口的就是茄鲞,(第四十回)凤姐儿笑道:“这也不难。你把才下来的茄子把皮籤了,只要净肉,切成碎钉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都切成钉子,拿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瓜一拌就是。”刘姥姥听了,摇头吐舌说道:“我的佛祖!倒得十来只鸡来配他,怪道这个味儿!”凤姐说的毫不费力,刘姥姥听的触目惊心。

红楼里面提到的药物,也都是对症而为的。这些细节之繁复精致,让人叹为观止,而作者却是信手拈来,毫不费力。例如宝玉对王夫人说的天王补心丹,就当作笑话,顺口带出,何其洒脱。这味药现今都有,确实也对症。

如果用金庸的话来说,小时代的描写就好比紫薇软剑,炫耀,明亮,锋利,但靠着武器本身来取胜,岂能说是真正的高手?直到后来草木竹石皆可为剑,那才是臻于化境,独孤求败了。

现在很多的剧作,总要把场景布置的如同洁癖一般,不敢“旧”,不敢“乱”,不敢“脏”,就算是叫花子,身上的补丁都要干干净净,造型不能乱,头发不能散,这个审美啊,其实也挺小时代的。

其三,作者不只描写物质生活的丰富,精神层面的描摹水平和力度,甚至更深一层。

这也是真正贵族的体现,我看很多探讨红楼的文章,常常津津乐道于吃穿用度器物之美。而对于里面的诗词歌曲,主人公的意趣品味、人生哲学等,要么很少讨论,要么照样沦落到琐碎生活中。结果就是,用庸俗的眼光去评价,导致红楼里面,无人不庸俗,似乎都沉沦于眼前利益,似乎人人都在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这正是王国维说的:用我之眼光观物,则万物尽著我之色彩。用心思的,他说你阴险;不用心思吧,他说你愚蠢;你哭了,他说你矫情;你笑了,他说你肤浅。真是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中人不可语上,夏虫不可语冰,信然。

好比说诗词吧,白海棠、菊花诗、螃蟹咏、咏絮、芦雪庵联句, 凹晶馆联诗,几次诗社聚会,每个人做出的诗词作品,都切合各人的意趣,或关乎身世,或暗藏指引,览之令人神观飞越。作者是“毫端蕴秀临霜写”,读者当“口齿噙香对月吟”。这份才情,又岂是小郭郭所能梦到?

又如,雪芹写香菱学诗,连续几首,把学诗者不同的水平,展现的明明白白,不但能写“好”诗,还能写“差”诗,不但能替这个人写诗,还能替那个人写诗,这“代人捉笔”的水平,比那些千人一面的腔调,不知高出几层境界。

再比如,宝玉写诗,一般和姊妹们在一起,就主动低一点,甘心让一头地。一旦和凡俗人等,则才情毕现。最惊才绝艳的,是芙蓉女儿诔,自不必说。愚以为水平最高的,却应当是姽婳将军赞,通篇气韵生动,笔力老健,大有杜甫韩愈之风。尤其当写到“绣鞍有泪春愁重,铁甲无声夜气凉”时,那真是摧刚为柔,“此时无声胜有声”了。须知做秾丽恻艳之笔调容易,做这种雄强凝重的文词,非大手笔不能包办。且写长篇,最难的是起承转合,要能一气贯注,又要盘旋纵横,不能有一点败笔的。而作者安排这一场,才真正展现了宝玉“无才可去补苍天”的真正实力,这不是那种眩人眼目,晶莹剔透的“美玉”,而是女娲锻炼,堪当补天大任的“顽石”。

文中的转换点景之笔,也每有佳句,让人玩味。比如第三十五回:“黛玉一进院门,只是满地竹影参差,苔痕浓淡,不觉又想起《西湘记》中所云:『幽僻处可有人行?点苍苔白露泠泠』二句来。”比如描写潇湘馆,“凤尾森森,龙吟细细“,”湘帘垂地,悄无人声“。

比如接着刘姥姥二进大观园,用旁观者的眼光,写到诸女儿的闺房,各人有各人的特色,我最喜欢探春:素喜阔朗,这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磊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 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那一边设着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儿的白菊. 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左右挂着一副对联,乃是颜鲁公墨迹,其词云:

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

我看到的版本中,这幅对联专门独占一段,格外珍重。读这几个字,仿佛就看到了颜真卿的墨迹,古朴苍劲,中正拙直。里面的“骨”字,“野”字,都用的分外有力量。愚以为这几个字,不能是多宝塔,必须是颜家庙、颜勤礼后期的风格,粗干横枝,老辣苍茫。

如果你真的能透过这些文字去“读”探春,就不会像很多“红学家”那样,认为她只是个“一心飞上高枝儿”的野心家——赵姨娘才这样想呢。

再如红楼里面写到的斗草一节,香菱、小螺、芳官、蕊官、藕官、荳官,不过是几个小丫头,而观音柳、罗汉松、君子竹、美人蕉、星星翠、月月红、《牡丹亭》上的牡丹花、《琵琶记》里的枇杷果、姐妹花、夫妻蕙,——且不说这些草和说者的隐喻,单这些名目,听起来就饶有情味。让我想到那句:“怪道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若一般人写小说,主人公还写不过来呢,哪有闲暇再把笔墨照顾到这些小人物身上。

第四,红楼里面的背景极多,物质生活的描写,不过是昆山片玉,邓林一枝。

红楼的写作,如古典园林的营建,讲究虽由人作,宛自天成,讲究借景,点景,换景。用一篇文字,凭空营造出一个人间。有繁华,亦有寂寞;有富贵,亦有潦倒;有高雅,亦有庸俗;有君子,亦有小人;有真情,亦有淫欲。林林总总,方方面面,前前后后,高高低低。不识红楼真面目,只缘心醉此书中。

在红楼里,一人可有千面,例如凤姐。对老太太就是曲意奉承,对王夫人就是言听计从,对贾瑞就是心狠手辣,对静虚就是一边求利一边还要摆架子,而对宝玉和姊妹们,又是关怀体贴细心周到。如贾芸和小红,不甘人下,心思机灵,积极上进的小人物。如薛蟠,骄横而义气,且知道孝顺薛姨妈,关心薛宝钗。让读者感觉,这个薛大傻子、呆霸王,竟然有几分率真可爱。

倘若给你一碟咸菜,你当然觉得味道就是咸而已。倘若给你满汉全席,八大菜系,纵然里面很多都搁盐,你也不会觉得就是一个咸字。小时代之与红楼梦,大抵如此。

此外,作者的经历和见识,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雪芹是在“隆盛昌明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花之地,温柔富贵之乡”泡出来的,吃过,看过,玩过,来过,见证过,征服过,起高楼听说过,宴宾客经历过,楼倒了体会过。再以毕生精力,凝注其间。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作者写此书,不是为了流量,不是为了稿费,不是为了奖项,不是为了名气。只是将一腔心血,倾诉而出。

而郭敬明呢,矮子看戏何曾见,不过随人话短长。不说别的,单就一个“富”字,郭敬明和王思聪尚且没法比,而王思聪富则富矣,又何尝了解“贵”字?何尝了解“情”字?何尝了解“文”字?也莫道是王思聪,便是王首富,若早知道什么叫做“美中不足,好事多磨”,知道什么叫做“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又怎么会“乐极生悲,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

正是:

说到装B处,傻B不自知。
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

---------------------------------------------------------

一说到显富装逼,其实古人也津津乐道,摘几个故事,就不贴原文了,搜起来累,大致说一下:

南唐被宋灭以后,据说某妃子成了北宋某将军的宠妾,晚上睡觉,总睡不着,说灯烛有烟火气,熏的难受。将军说,难道你们以前都不点灯么,此女曰:当然,我们都是拿一颗夜明珠,照耀晶莹,何尝有烟火气!

还有说是宫里的,照样流落民间,问她做什么的,说做月饼的。新主人大喜,广邀嘉宾来尝鲜。然后让女子做月饼,女子说:我只是负责某一种月饼的某一种馅料的调制,其余的我都不知。

有富人得一方端砚,抚玩不已,爱如珍宝。他乡下亲家问,此物为甚值钱?富人曰:此砚上呵气便可成水珠。亲家大笑道,便呵出一担水来,也才卖几文钱,值得甚么?

北宋一文人,好像是宋祁,记不真了,身边有个侍女,原来侍奉某将军。一日下雪,兴致油然,让人扫几焚香,铺纸呵砚,即兴写数首新诗。转头问侍女,你家将军,这般天气都作甚?侍女说,不外乎呼朋引伴,交杯换盏,烂醉方休。文人不觉失笑。

晏殊尝览李庆孙《富贵曲》云:‘轴装曲谱金书字,树记花名玉篆牌’。公曰:‘此乃乞儿相,未尝谙富贵者。’故公每吟咏富贵,不言金玉锦绣,而唯说其气象。,尝举出“楼台侧畔杨花过,帘幕中间燕子飞”,“梨花院落溶溶月,杨柳池塘淡淡风”,语人曰:“穷儿家有这景致也无?”

有穷书生,冬雪大寒,无处取暖。正好看见人家有粪草堆,挖坑钻入,其暖融融。书生放声大哭曰:安得粪草千万堆,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有人买了新床,想显摆,就故意躺上面装病,让亲友探视,借机展示新床。恰好朋友也买了新裤,也想显摆,坐在床上,故意把长衫撩开,露出新裤子,问:君染何恙?其人不觉掩口笑曰:我的病,便同你的病。

秦士有好古物者,价虽贵,必购之.。一日,有人持败席一扇,踵门而告曰: “昔鲁哀公命席以问孔子,此孔子所坐之席也。”秦氏大惬,以为古,遂以附郭之田易之。

逾时,又有持枯竹一枝,告之曰: "孔子之席,去今未远,而子以田售。吾此杖乃太王避狄,杖策去邠所操之棰也,盖先孔子之席又数百年矣,子何以偿我 ?"秦士大喜,因倾家资悉与之。

既而又有持朽漆碗一只,曰:"席与杖皆周时物,固未为古也。此碗乃舜造漆器时作,盖又远于周矣,子何以偿我? "秦士愈以为远,遂虚所居之宅以予之。

三器既得,而田舍资用尽去,致无以衣食,然好古之心,终未忍舍三器。于是披哀公之席,持太王之杖,执舜所作之碗,行乞于市,曰:"那个衣饮父母,有太公九府钱,乞我一文!"


user avatar   pumpkins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本来想戒知乎潜水一段时间的,上午突然看到这个问题下有个答案讲了个“溥仪跟王国维的古玩故事”。

这故事实在漏洞百出,我忍不住要出来说两句。





继而又发现了这个答案:



评论里大多数人都信以为真,有大喊666的,有感叹溥仪会装逼的,有觉得说的很有道理的,还有少数质疑真实性的。





但我的内心却毫无波动,甚至有点想吃黄焖鸡米饭。


我实在想不通这两个复制粘贴不经推敲的无聊段子,是怎么得到7K赞的?


用一个假的故事说明一个真的道理,这种手法并不鲜见,《伊索寓言》、《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里的故事都是虚构的,但是道理我们都懂。


可是拜托千万不要用真的历史人物来讲一个假的故事,因为真的会让人信以为真。




我主要从“时间”和“两人的关系”来说明这个故事是怎么假的。



1.王国维与溥仪相遇的时间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那就是:这个王国维跟溥仪的故事,发生在溥仪退位且被冯玉祥赶出紫禁城之后。


这是毋庸置疑的吧?


如果你认同这一点,那么就顺着时间往下看吧。


王国维,生卒年:1877.12.3-1927.6.2 。


1923年春,溥仪诏王国维进京任职“南书房行走”(相当于皇帝的文学侍从)。当时王国维人在上海,得到消息后在上海又呆了四个月,才乘船由海上前往天津,再由天津转道北京。


“于5月31日抵达北京,并暂住在满清小朝廷“内务府总管”金梁的寓所内。四天后,王国维穿戴好从好友蒋汝藻处借来的朝服,进入紫禁城“晋见”逊帝溥仪,从此开始了他“行走”南书房的短暂岁月。

-《王国维传》窦忠如著


由此可知,1923年6月4号,王国维才第一次见到了溥仪。


在溥仪未被赶出紫禁城之前,王国维住在北京地安门一四合院内。


“王国维于同年9月18日将眷属从浙江海宁老家接到了北京,租住在位于地安门内织染局10号的一处宽敞四合院内。”
-《王国维传》窦忠如



王国维刚任职一年多,1924年11月5日,溥仪被驱逐出宫,一众人等暂居由国民军控制着的北府。


“我说了那几句漂亮话,匆匆走进了国民军把守着的北府大门。我在父亲的书房里坐定,心想我这不是在王府里,而是进了虎口。我现在第一件要办的事,就是弄清楚究竟我的处境有多大危险。”
-《我的前半生》溥仪


住进北府不久,溥仪在形势危险的情况下决定前往东交民巷的日本使馆。


“使馆主人看我周围有那么一大群人,三间屋子显然住不开,特意腾出了一所楼房,专供我使用。于是我那一班人马——南书房行走和内务府大臣以及几十名随侍、太监、宫女、妇差、厨役等等又各得其所。在日本公使馆里,“大清皇帝”的奏事处和值班房又全套恢复了。”
-《我的前半生》溥仪


从这里看,王国维应是跟随溥仪住进了日本使馆,这一点在陈鸿祥著的《王国维传》里也有佐证。


--《王国维传》陈鸿祥



那么现在已经满足了溥仪被驱逐出紫禁城的条件,此时有没有可能是故事发生的时间呢?


很可惜,没可能。


故事说“溥仪去王国维家做客”——可是这里是使馆租界,不是王国维的家


而且这楼也是使馆主人看在溥仪的面子上给的,怎么就成了“到王国维家做客”?


再则,此时的溥仪真的就放下了皇帝的架子吗?他真的会跟王国维这样闲扯唠嗑吗?


答案是不会


荣华富贵化为泡影,如今竟然还被人从紫禁城赶了出来,溥仪怎么会甘心?

我们来看看1925年2月7日,溥仪的20岁生日是怎么过的吧:



那天我穿的是蓝花丝葛长袍,黑缎马褂,王公大臣和各地遗老们也是这种装束。除了这点以外,仪节上就和在宫里的区别不大了。明黄色、辫子、三跪九叩一交一织成的气氛,使我不禁伤感万分,愁肠百结。
-《我的前半生》溥仪


此时的几百大清遗老尚且对着溥仪“三跪九叩”,俨然这天下仍姓爱新觉罗的架势,又何来的跟王国维如同朋友之说?



可以推测,这时的溥仪仍是怀有复国之心的,否则后来也不会去当伪满洲国皇帝。



那么此时的外界氛围如何呢?


1924年,国共开始第一次合作。在北京,冯玉祥、段祺瑞、张作霖你方唱罢我登场。

1925年,直奉已有交战之势,国民革命军蓄势待发准备北伐。



我们暂且不论上面的君臣之礼。

在此形势风云变幻之际,躲在日本使馆瑟瑟发抖的溥仪,如何能跟一个小小的南书房行走谈笑风声?


如何去他家做客,谈论金石古董?



再然后,1925年2月23日,溥仪由北京日本使馆前往天津日本使馆。


民国十四年二月二十三日下午七时,我向芳泽公使夫妇辞行。我们照了相,我向他们表示了谢意,他们祝我一路平安,然后由池部和便衣日警们陪着,出了日本公使馆的后门,步行到了北京前门车站。

-《我的前半生》溥仪


从此溥仪跟王国维再也没见过面。


至此,由当时的形势与时间线来分析,故事绝无可能发生。



2.溥仪与王国维的关系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了,虽然几百遗老对溥仪三跪九叩,但是有没有可能溥仪跟王国维的关系特别好,所以溥仪才有故事中的行为呢?


答案依然是否定的。


事实上,溥仪跟王国维的关系一般。


在溥仪的一整本自传里,主要有关王国维的文字只有这两段,其他提到也是一笔带过。


-《我的前半生》溥仪

这段文字轻描淡写的描述了王国维跳湖自杀。


反观罗振玉、郑孝胥等人则在溥仪自传里占了很大篇幅,甚至影响了溥仪的很多决定。

只能说,王国维在溥仪漫长的一生里基本属于路人甲。


因此,综上所述,可以断定此故事系后人杜撰,不符合历史事实。



3.

最后,我知道这个答案发出来肯定会有人来说,哎呀答主何必这么认真呢?

不就是一段子吗?大家点个赞也就是看个乐,不至于吧?


对不起,我就是这么认真。


我认真是因为我不想让网络上到处都是所谓“名人故事”,然后我一个个的信以为真,直到最后发现自己学了一门假的历史。


我不想让我脑子里全是对历史人物的误读,全是三流写手编纂的鸡汤。


如果有一天大家都只知道这些假的故事,那我们真正的历史就不存在了。


---------------------分割线----------------------------

2017.6.14更新

这篇答案辛苦码了好久,实在不想就这么被折叠了......所以更一节,回答题主的这个问题,希望管理员高抬贵手放我一马QAQ


4.

为什么同样是描写奢侈华美的生活,小时代给人很装逼的感觉,而红楼梦却没有?


我觉得这个问题其实是在问:什么才是真正的描写?


描写的定义是这样:



看清楚了吗?


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


那我们来看看红楼梦和小时代分别是怎么描写的。


A、女子对比组


王熙凤:

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褃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
-《红楼梦》曹雪芹


这一串精准的用词,我已经可以想象这位女子衣着光鲜的样子了。


顾里:

我回过头,看见提着LV包包、踩着Gucci小短靴的顾里朝我们走过来。她随手把一杯只喝了一小半的奶茶丢进路边的垃圾桶里。
-《小时代》郭敬明



LV包包?它是什么颜色?什么造型?什么材质?

GUCCI小短靴?它又是长什么样?

我只能说我实在脑补不出挎着包穿着短靴的顾里究竟是什么样的。



B、男子对比组


贾宝玉:

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戏珠金抹额,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
-《红楼梦》曹雪芹


不多说了,跟上面一样的精彩描写。


宫洺:

他穿着Gucci的修身西装,浓郁的黑色。衬衣的领口上,那根白色的领带以一种巧妙的方法扎起来,我记得在时尚杂志上看过,是今年流行的领带的最新打法。
-《小时代》郭敬明


黑色西装我还需要你说?

扎白色领带的巧妙方法又究竟是怎样的巧妙方法?

???


总结:郭敬明这种全然不进行任何实质描写,只胡乱列一堆奢侈品名字的做法不让人感觉装逼才怪了。


附送彩蛋:顾里跟顾源分手后的情感戏


她下楼取上来一个很大的纸箱。打开,里面都是她曾经给顾源的礼物。有D&G的限量球鞋,一个范志毅亲笔签名的足球,一件Kenzo的毛衣,一个和自己现在正在用的笔记本一样的Moleskine,一副LV的手套,一条LV的围巾。她站在敞开的纸箱前,然后慢慢蹲了下来,把头埋进膝盖里。
-《小时代》郭敬明



主要参考资料:

[1] 爱新觉罗•溥仪 . 我的前半生 [M].北京:群众出版社,1964

[2] 陈鸿祥 . 王国维传 [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

[3] 窦忠如 . 王国维传 [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

[4] 罗振玉 . 罗振玉自述

[5] 维基百科 . 王国维、罗振玉、溥仪


第二次更新参考资料

[1] 曹雪芹 . 红楼梦

[2] 郭敬明 . 小时代 [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


买一送一,讲下溥仪进故宫的事:


user avatar   hei-sen-lin-mu-si 网友的相关建议: 
      

郭敬明有一次讲自己购买奢侈品鞋子,买来不久发现弄脏了。由于担心被洗坏,于是就去问销售鞋子该怎么洗,但是销售员小姐说这鞋子根本没考虑如何清洗。然后郭敬明懂了,真正的富人阶层双脚基本碰不到脏东西,也就不用洗,而一双奢侈品鞋子脏到不能不洗的时候也就失去了其价值穿不了。

富人的鞋子不用洗,也是郭敬明后来才知道的事情。写《小时代》的时候他没有奢侈生活的丰富经验,但却有一个与所有人类似的幻想:

过上有钱人的生活。

但是饥肠辘辘的幻想是需要真实来填充的,于是各种与金钱、消费、奢侈挂钩的名词就是最好的画饼。

为什么是画饼充饥呢?

因为跟一个饥饿的人述说大餐后的慵懒与涨腹,是不会有任何触动效果的。


user avatar   zhu-jing-jing-67-15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这是对红楼梦的赤裸裸的羞辱啊……

好吧,我们来看下,红楼梦如何低调炫富。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写到:薛蟠自骑一匹家内养的铁青大走骡,外备一匹坐马。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先了解一下走骡吧。

走骡,顾名思义,其实是骡子。但这个骡子堪称“竞走大神”,其步履稳健、步距均匀,行走时人坐其上不会感觉颠簸,但它虽然是走,速度却不比小跑的马匹慢多少,堪称长途旅行必备代步,无马匹之颠簸,无舟车之憋闷,是不是想一下就很爽?

不过邓云乡邓老曾在其红楼相关著作里提到过,类似薛蟠这样的一匹大走骡,需要在幼年时就被挑选出来,其身高、肩宽、腿长都有讲究,行走时后蹄需踩到前蹄的脚印,如此每一步才够均匀。成长期更好好好养护训练,方能给客户提供极致的呵护享受。

因此,走骡虽然听起来没有什么汗血宝马名贵,价值却一点都不低,甚至堪比一品良驹。

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薛蟠已经够奢侈了?然而别急,你没注意到他还带了一匹马吗?

可能有人会好奇,都有走骡这么舒服的代步工具了,为啥还要多备马匹呢?其实说来也简单:

一者,出门在外,万一坐骑生病受伤,总得有个替换;

二者,万一遇见突然变天,或者继续晃悠悠在天黑前来不及赶到驿站、城镇了,那就得换上马匹策马奔腾一番了;

三者,即便出门在外,这类公子哥的衣食起居也是有小厮打理得好好的,而且往往要提前备好。

比如眼看着距离城镇还有半日,小厮就该换一匹之前没有载人、体力保存比较好的马,提前赶到城镇,订下客栈房间,预备酒肉美食,等公子到店的时候,什么米其林三星美食、超高级香薰SPA,那都是现成的,公子只需要享受就可以了。

至于影视剧里那种公子哥带着小厮进门一问,哎呀客栈满员吃喝么有的情况,其实是不该发生的。

所以连小厮都要多备马,这样的公子哥本人,当然也要多备马匹了,而且想来应该也是好马。

于是你看,一个薛蟠出行,两匹坐骑,背后处处透露着奢华富贵的小心机,可曹雪芹却一笔带过,稀松平常。

你再想想,如果换成郭敬明,或者其他水平有限的写手,是不是忍不住就要开始贴名牌、炫价格,说不定还要补上几个吃瓜路人角色的羡慕嫉妒恨?

所以说,这就是格调的差距。




           

相关话题

  不许出现地名,一句话表明你是哪个省的人? 
  有哪些文学作品中有伟大的爱情? 
  「《红楼梦》人物中,大多女性喜欢林黛玉,男性喜欢薛宝钗多一点」真实情况是如此吗? 
  如何评价电影《廊桥遗梦》? 
  有哪些气贯长虹的诗词? 
  如何评价《沙海》电视剧? 
  如果知乎放到修仙世界会被问什么问题? 
  如何评价网络作家烽火戏诸侯摘抄《红楼梦》中描写事物的句子? 
  有哪些值得推荐的明清章回本小说? 
  87版《红楼梦》有哪些十分巧妙的增、删、改处? 

前一个讨论
有哪些齐唱/合唱作品让你久久不能忘怀?
下一个讨论
你有什么经历证明了「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 2024-06-0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0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