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国家广电总局:「严格控制偶像养成类节目」,释放了哪些信号?还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第1页

  

user avatar   sun-li-wen-3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发现前排很多答案都是这个逻辑:

我抽你一个耳光,把你衣服扯烂,而你很开心地回复我”从你扯烂我这件衣服的这件事上释放出这么一个信号,那就是我的衣服要换了,这真是大快人心!因为我本来就嫌这件衣服难看,这下就有理由换新衣服了,哈哈哈哈!”

我问你对我撕你衣服这件事怎么看,你说你很不喜欢这件衣服。

我问你对我撕你衣服这件事怎么看,你说你很不喜欢这件衣服。

我问你对我撕你衣服这件事怎么看,你说你很不喜欢这件衣服。

我,动手,撕你衣服这件事,是什么时候变成请你谈谈对你自己这件衣服的理解的?

把这个例子再看三遍,是不是这么一回事?

我撕你衣服,你告诉我你很开心,因为你本来就不喜欢这件衣服。这么说来,其实只要你主观上不满意这件衣服,我撕你衣服就是对的是吧?

那我来你家里帮你处理一下你家里不要的东西可以吧?反正你不要嘛,我当你面砸碎,你会告诉我你很开心吗?

你不愿意溯及源头我可以理解,人没有义务去当英雄,不愿意说话,不敢说话,你可以不出声。但至少不要把自己变成阿q可以吗

不要等到跪在地上苦苦哀求只为舔一口奶头乐的日子来临的那天,才怀念起当年自己作天作地的丑相。我们每个人都对明天有责任。

恰这种短命饭有什么意思呢?


user avatar   a-san-sh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关于饭圈文化的事儿,之前回答过

吴亦凡事件是否标志着「三观跟着五官走」的初代流量时代结束了?

在这个问题下面,我想谈的是:只要“渴望抱团”想法存在,国家层面该怎么办。

从性质来说,我并不觉得饭圈这几年的表现跟10年前、20年前娱乐圈追星有啥区别,无非是技术手段更加先进罢了。

由于人类几万年进化、自然淘汰的长期作用,对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都不可避免存在这些特征:

害怕孤独、热衷抱团、喜欢从众。

这三点决定了人类能够进化到今天成为地球主宰,当然不能说是缺点。

可如果放在过去,哪怕是20年前,大多数人的生活圈还是以家庭为主,生活圈子非常有限,除了旅游出差,可能几年甚至几十年都不会长期离开家乡。

那时候不太容易出现孤独烦恼,毕竟有许多亲朋好友供自己抱团。

加之大家生活圈子差不多,因此思想观念也不会有过于明显的差异。

可现在,随着互联网信息大爆炸时代到来,人口流动变得越来越快,加之无法逆转的少子化现象,造成的结果就是——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以个体身份生活在一个远离集体的空间,并且自己认同的理念开始与本该最为亲近的亲朋好友发生极大撕裂。

过去那种全国人民都看《还珠格格》,全国人民都在讨论911,全国人民都为了一个热点吃瓜的情况,在今天已经不存在了。

其结果,就是现代人会愈发感觉到,在现实生活中很孤独,找不到能够交心的对象。

由于网络空间提供了寻找“志同道合者”的平台,并且因为如今的算法、大数据等机制,会形成一个个虽然规模远不如20年前、但凝聚力更加强大的“圈子”。

比如说,喜欢吴亦凡的圈子,亦或者沉迷偶像养成这一圈子。

对个体而言,吴亦凡或者偶像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因为这个符号,TA可以体会到大家庭的温暖,化解现实当中的孤独。

即便要因此花费大量的钱,例如说买一堆牛奶只为了抽奖,但这些行为在他们眼中就是一种表现出团结、可以在集体中抛弃自我意识、享受抱团美好的必要投入。

在网上当自来水控评、负责黑公关活动,其重要性远比现实中的每一件事。

毕竟现实只不过是提供一种让他们活着的物质基础罢了。

如此一来,当吴亦凡倒下之后,很多粉丝看起来极其冲动的表现,未必是心疼吴先生,而是害怕一旦这个圈子瓦解……

自己又将回到孤身一人的状态。

所以有了开头疑问:如果说这种需求始终存在,那么仅仅只是打击一两个行业,是否能够治本?

所谓“加强对粉丝群体正向引导”,可粉丝们需要的就是不理性抱团,岂不是因果倒置?

对此,前阵子国家出台健身计划,从某种意义上算是寻找一种新的思路,看能否将困在网上的孤独者拉回到现实中来,利用“运动”这个契机让大家重新找到团结的感觉。

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 年)》,带动体育产业规模达5万亿,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信息?

效果肯定会有,但不可能在短期内产生质变。这既体现在当前全球经济不景气、中美对立气氛严重的情况下,很难允许普通人有大把时间去户外运动。

也体现在疫情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大家就只能闭门宅家的客观事实——除了上网,人们找不到其他群体娱乐方式。

比如昨天晚上,我们这块儿突然要求大中小学全部停止线下的活动:

这还让年轻人如何在现实里接触呢?

考虑到国外拉跨跟新冠强势进化的双重打击,我个人根本看不到疫情结束的那一天。

也因此,国家有必要认真考虑:在大家未来多年只能将空余时间用在网上的情况下,怎么去用其他方式替代资本炒作出来的饭圈、偶像养成或者氪金游戏?

这个问题不考虑清楚,那资本最多只会潜伏很短时间,然后改头换面重新出场,用别的形式吸引大家去抱团取暖,等发展到一定规模又需要国家下大力气治理,恶性循环。

从NBA到手机圈,从奥运会到“哪个平台优秀,哪个平台是粪坑”,需求存在,抱团永不消逝。

我没有大智慧,无法给出明确的答案。

但至少现阶段……

主流媒体不要再用资本那套玩法,饭圈那种逻辑,去自己打造“偶像养成”了吧!


user avatar   dian-fu-zhe-8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偶像养成”本身就是个伪命题,是资本逐利对人的一种异化表现。

在没有手机和互联网前,一个人要想被称之为偶像,必然是其背后有着过硬的作品,大众通过作品渐渐对作品背后的人感兴趣,像迈克尔·杰克逊、王志文、周杰伦等,他们是有实打实的作品在的。

之后他们火了才会有各种广告找上门来,影响力和资本联姻,互相变现实现双赢。

资本不这么看待这个问题,资本逐利的天性会觉得这个过程太慢了,能不能直接跳过作品这一步,直接攫取影响力变现?

还别说,真的有这么一条终南捷径,就是靠颜值——这个受众最广最不需要脑子的东西。

找几个长得好看的小哥哥小姐姐,稍微训练训练,参加综艺,出演几部电影,演技咋样暂且不论,拿钱砸曝光度和知名度,跟流水线生产一样,一个流量明星就这样诞生了。

偶像不应当成为一种职业,它应该是一个人实力到后水到渠成的结果。

偶像也是养成不了的,抛开作品谈影响力,犹如无萍之根,太肤浅了,都是扯淡。

容颜都会老去,唯有作品永存。说的大点儿,为啥我国迟迟出不了国际巨星?(此处没有战术后仰)

如果以前是因为综合国力还未上来,那现在的时势也该造出英雄了吧?

希望有一天当我们根国际友人门闲扯淡时,也能吹吹我国某位艺人高质高量的艺术作品。

都是《大碗宽面》那可真是盖了帽儿了。


user avatar   chi-ban-zan-san-l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帮没前圈的两旁世人对着他们根本不了解的事物猛喷。

顺便吹捧走板社英明神武。

真是好笑。

总而言之,结社是必须要“早该管管的”,自发结社必须禁止。

一群马铃薯。


user avatar   twins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家里有祖辈,率部打过朝鲜战争,隶属第9兵团(27军80师)。

稍微了解历史的人,听到第9兵团,必然会紧接着想到长津湖战役,或者用美国人的说法,“朝鲜水库之战”。那次战斗中,志愿军战略战术都大体正确,但凡双方的海空保证和后勤装备在“一个数量级” - 差距能在十倍之内 - 最终也不会以第9兵团实质失去战斗能力的代价,才换得惨胜一场。

最终统计,双方减员大体上是5万:1万8。其中,因低温和后勤保障等原因,志愿军一方非战斗减员近3万人,很多都是生生冻死的。

连同第一、第三次战役,朝鲜战争前三次战役整体,是我国近代以来(等同于有史以来),面对西方工业国家(包括日本),第一次取得战役级别的全面胜利

相信对于经历过、了解过这些历史,并把这些历史当作自己国家民族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人,以下的那些歌词、旋律,确实就如龙应台在这次活动中所说,“所谓的经典,它一定是超越所有假造的规范跟强制的压迫,而能够触及到你最普遍的,人心深处最柔软的那一块的,一定会成为经典”

-----------------------------------------------------------------------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 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越过高山,越过平原,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 宽广美丽的大地,是我们亲爱的家乡。 英雄的人民站起来了!我们团结友爱坚强如钢。”

“好山好水好地方,条条大路都宽畅。
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他的有猎枪。
这是英雄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到处都有青春的力量。”
-----------------------------------------------------------------------



后来来了美国,一个可能在不少“龙应台们”的眼中,灯塔一般的存在。这么多年下来,借用龙应台的那句话,“你或许在乎大国崛起,我只在乎小民尊严”,那么美国的真实状况恐怕就是,“我们既在乎大国统御,也在乎大民福祉,且互为保障,且互为天然因果”

我不愿做一个在美国生活个几年就开始高谈阔论“美国怎么怎么样”的“公知”笨蛋,但姑且允许我用类似的文体表达:

在来美国之前,我并不知晓,
几乎每个大学里,都有“战争纪念碑”;
几乎每个城镇的小广场,都有“战死烈士纪念碑”;
重大体育比赛国歌仪式末尾,常会安排军机通场飞过;
每当有阵亡士兵归乡时,车队规模和迎接民众都类似国家元首一般;
......
绝大多数美国人,对其国旗和国歌的热爱,相比普遍的中国人,有过之而不及。

我想,这些“表征”背后的“情感”,必然也是基于对特定历史的经历、了解和认同,并把这些历史当成自己国家民族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铭记于心。而正是因为这种“情感”,特定的艺术作品,才能“超越所有假造的规范跟强制的压迫,而能够触及到你最普遍的,人心深处最柔软的那一块”,成为经典:

-----------------------------------------------------------------------
“哦,你可看见,透过一线曙光,
我们对着什么,发出欢呼的声浪?
谁的阔条明星,冒着一夜炮火,
依然迎风招展,在我军碉堡上?
火箭闪闪发光,炸弹轰轰作响,
它们都是见证,国旗安然无恙。
你看那星条旗,不还在高高飘扬,
在这自由的大地,勇士的家乡?”

-----------------------------------------------------------------------

之后机缘巧合,在聚会中见过朋友家的祖辈,二战末期入伍的马润,打过太平洋战争和朝鲜战争。老爷子坚持认为朝鲜战争是平手,同时表示,没想到中国人比日本人还能打(可能是因为二战他打酱油为主吧,但他也确实对当时的日本人用了“animal”一词来形容)。同时他表示,美国现在如果选择和中国对着干,将是最大的愚蠢。不知这是来自于他对历史和现状观察后的系统思考,还是只是基于个人经历的,对“伟大的敌人”的惺惺相惜。不禁想到之前听家中祖辈谈起,对曾经的敌人,曾经在名义上战胜过的敌人,字里行间,总是多少充满敬意


好,说回龙应台。我个人非常认同她在末尾做的一个比喻:“歌,它就像一棵树,树需要有根,根在土里头,非常地要看它是附着在什么样的土壤里头...”

她说的没错,所以我全文也就是在描写这种“土壤”,中国的土壤,美国的土壤。

这是一种非常底层的土壤,不会因为其他平行因素而被动摇甚至否定的土壤。

我清楚地知道,我的另两位祖上,父亲是23年的党员,儿子(我的外祖父)是大学教授,在文革中,父子二人莫名经历了那么多苦难,甚至这种扭曲的经历到今天都有影子一般的影响 -- 这也是一种土壤,一种可以长出“意识形态害死人”的“树”的土壤。相信也有一少部分中国人知道,第9兵团的宋时轮上将,生涯晚期曾经反对过某件事 -- 虽然对此我个人表示不置可否,但对一些人,也是一种土壤,能长出特定的“树”来。

美国人也清楚地知道他们的其他历史,如当年艾森豪威尔总统,直接调动101空降师来护卫最早的5个黑人孩子,安全地进入白人学校上学的历史 -- 这也是一种土壤,一种可以长出“人与人生来平等”的“树”的土壤。

俄国人也清楚地知道他们的其他历史,如当初的红色帝国,造得出上万颗核导弹,造不出不同款式的丝袜来 -- 这也是一种土壤,一种可以长出“计划经济行不通”的“树”的土壤。

但这些土壤,并不矛盾,正如“大国”和“大民”也绝无矛盾,更有可能是互为因果,互为保证一般。在追求最底层土壤的同时,我们也从未放弃过争取其他内容:自由、平等、文明、互助...吃得起茶叶蛋,买得起猪肉。

但我依然能理解龙应台的那种“恐慌”,甚至是“恐惧”,一种稍有洞察力的人,就能透过屏幕闻到的,无处不在的不自信和恐惧。这种“恐惧”其实也是“树”,而这颗“树”,也有“根”,也有“土壤”。这片“土壤”,对应的是这样的一个历史,这样的一个事实:

如果“你们”不选择和“我们”一起当“咱们”,那么“你们”就没有“国”,没有“民族”,没有“历史光荣”,没有“文明荣光”,是前朝的战败的弃民,是内战失利的败将,是大国博弈的砝码,是即将上不了台面的弃子。

说到底,如果“你们”不是“咱们”,而只是“你们”,那么“你们”连根都没有,谈何“土壤”?

美国和中国就像那云杉,而英国日本等“小国”,也必然算的上苍柏。而台湾呢?最恰当的比喻,恐怕就是松萝 -- 也有根,但是是气根。

于是,我终究也不会怪罪龙应台。毕竟,什么样的土壤,就会长出什么样的树,培育出什么样的人。台湾没有“土壤”,于是只能培养出松萝一般的龙应台来,临时依附在一颗大树上,觉得自己高高在上,然后因为附着的大树有根有土壤,就产生了自己也有根有土壤的幻觉。却不知,松萝这种植物,人称“空气质量的检测仪” -- 都不需要环境怎么腥风血雨,而只要空气质量稍稍下降,就会死掉。

而龙女士追求的,貌似不仅仅是作为松萝,一切静好地活下去,而是,不但要作为松萝优雅地凌空飞舞,而且要否定大树的根,大树的土壤,希望大树的根烂掉,大树尽快倒下去...甚至直接否定这棵树,一颗彻底摒弃了“假造的规范跟强制的压迫”,彻底由万亿人民“最普遍的,人心深处最柔软的那一块”凝练成的大树,将其描绘成“假造的规范跟强制的压迫”下的非本心产物...

那么,这可能依然无关是非,但必然有关立场。相信龙女士如果身体健康的话,有生之年必会看到,架空了国之尊严,你追求的小民之确幸,是多么地虚无缥缈,多么容易灰飞烟灭。

好在,虽然龙女士恐怕没得改变了,但她还是反复提到了一个词,“希望”,而年轻人永远有希望。这个希望,在此设定下,其实也异常简单:你要做没有根的“你们”,还是要做根深叶茂的“咱们”?怎么选,自己想,皮球在“你们”那里,“我们”真的无所谓。

-----------------------------------------------------------------------

愿这石头比人更坚强”,俄罗斯,圣彼得堡(列宁格勒),卫国战争纪念碑

无名英雄之墓,美国,弗吉尼亚,阿灵顿国家公墓

此图不解释

有些“土壤”,以及土壤上面长出的“树”,在伟大的国家间,本质上是共通的,现在一些台湾人不理解而已。这是他们的不幸,可悲,可怜。






-----------------------------------------------------------------------
偶然看到本问题下一些匿名或非匿名的答文,我自己道行不够,还是忍不住多说两句:

我对龙的评价,对“龙应台”们的评价,可以翻我的答文历史,是一贯的,是基于对这个人的作品、历史、言论的较充分了解,而下的个人结论。依然,这只是个人结论,而不是客观真理,于是人人都可以表示不同意。但这结论确实与我是否知晓此次事件,看到的是3分钟?5分钟?21分钟?24分钟?还是一个半小时的视频,没有任何关系 - 我看的视频是21分钟版本,我觉得足够充分了。

同时我相信,但凡看过20+分钟“完整版”的人,如果对龙的立场和目的,依然表示无知无觉 -- 若你是真心的,我只能说你情商不足,辜负了龙的“一片苦心”,她要气背过气去了;若你是假意的,那么你对我来说,就只是“你们”,而不是“咱们” -- 如前所述,你愿意做“你们”,还是愿意做“咱们”,是你的事情,我无所谓。

这就引出了下一个很重要的话题,而以下的内容也是主要说给对我这篇答文多少表示认同的朋友讲的:我整篇答文,既没有对当时在场的大陆学生表示任何赞许,也没有对“香港学生”/“香港年轻人”的观感发表任何评价。这种评价的缺失,确实是我有意不为之。而我真实的评价就是:不知道、无所谓、不相关。我们也看到,本问题下面也有一些朋友提到了,在场的大陆学生“并不这么觉得”,在场的香港年轻学生“很少”,以及,“香港的年轻学生根本不这么觉得”。

于是,如果你们真的对港台真实民意有兴趣,还是建议不要因为这么一个单一的事件,而脑补出一些可能与真实状况相去甚远的想象,然后产生不必要的额外感动,最后口口声声说什么“龙应台被香港人打脸”之类的话,结果却让个别香港人跳出来说什么 “我们大多数人其实根本不这么想” 来刷存在感。非要总结一个“真实民意”的个体感知,现在的香港年轻人,对中国政权无好感的,过半大概无疑问 -- 这也无所谓;而真正重要的是,这群人之中,对“中国人”的身份有真诚的认同感的,是否过半?我还真没这个信心。

最终,正确的“姿势”只有一个,原答文也已经说过了:“你们”到底是愿意当“你们”,还是跟“我们”一起当“咱们”,皮球在“你们”那里,“我们”根本无所谓。如果“你们”选择跟“我们”一起当“咱们”,那也是“你们”自己的主观选择,“我们”可以表示“多一个不嫌多”而表示欢迎,但终究只是不置可否;但如果“你们”只想要当“你们”,乐于跟“我们”划分清楚,那“我们”一定表示“少一个不嫌少”,您自求多福;而如果“你们”不但不愿意跟“我们”一起当“咱们”,而且还轻则贬低“我们”的历史认同和现实追求,重则始终盘算着对“我们”的利益进行实质的损害,那么,“你们”也就不仅仅是不相关的“你们”了,而是“我们”的“敌人”。

所以最后真想说的是,为何一群没有血脉联系的人,愿意聚在一起当“咱们”,就是因为那些共同的历史烙印、文化脉络、意识形态设定,把我们天然地,不带任何强制和压迫地,绑定在了一起,才有了民族,才有了国家,才有了“同胞”一说。绝不是一个人,他身为“华人”,那就天然成了“同胞”,否则骆家辉也该是“同胞”了。对于那些无意与我们共享历史烙印、文化脉络、意识形态设定的“华人”,不但不该有让他们当“同胞”的强迫,甚至都不需要有对他们希望当“同胞”的期许。

21世纪,个体自由为大,一个人认同或不认同自己是“中国人”,一个人爱或不爱特定的社会符号,都是个体无所谓是非的个体核心自由。“龙应台们”愿意当无根之草,就让他们当去;一些不认同自己是中国人的香港人、台湾人,愿意在中国的土地上暂住,那就合法地暂住下去;住不下去了,愿移民就移民,也没人需要拦着。


user avatar   mu-han-36-4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正常

第一点,你要知道,许多上了年纪的大人和老人,尤其是五六十岁,六七十岁的人,他们是不会普通话的,即便是普通话,音调啥的也特别怪,听起来有点怪里怪气的。比如我堂妹,今年17岁,从深圳回山东老家,她从小就在深圳长大,所以她的话是普通话,但是我妈就只会用山东话跟她聊天,所幸山东话跟普通话差距算是比较小的,所以我妹妹可以听懂。

第二点,大多数人都是容易忽视自己存在的问题的,包括我自己,很多时候都容易只顾及自己的感受,并且忽视自己存在的问题,用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就是从人的视角来看,老鼠是在偷东西,但是从老鼠的视角来看,它是为了自己生存而获取食物。所以说,你男朋友家里的亲戚并不一定是排斥你,只是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你不懂潮汕话,外加他们也有可能不懂普通话,所以造成了这种情况。

第三个,有很多问题都是缺乏沟通交流引起的,当你觉得尴尬的时候,你一定要向你男朋友表达你的感受,因为你是客人,尤其是你的这种情况,讲究主随客便。你是因为你男朋友才跟他们一家人产生联系的,所以说你男朋友是沟通的桥梁和纽带,有不舒服的地方,一定要跟你男朋友说,如果跟他说了,他依旧不在乎你的感受,或者说他们家人依旧不改变,那就说明他或者他们家人没有把你放眼里,反之,如果他们主动跟你聊天,或者你男朋友帮你翻译,说明他们家里人可能只是一时疏忽,对你还是挺在意的

在我们这里有个说法,家庭和不和睦,主要看男人,一个好男人是可以有效沟通婆媳矛盾的,帮助婆媳之间化解矛盾,让婆媳更加和睦,所以,结合上面几点来看,你需要做的是跟你男朋友说,看你男朋友的态度和行动,还有你男朋友行动之后他的家人的做法,记住,好的关系,一定要少想多说多做。


user avatar   xi-ci-ke-li-f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家情绪激动主要是通告认为保安行为不违法,对保安的处理不满意。

以及,西安地铁之前的报道在避重就轻。




但是我看到某些人的评论大概是:

1. 这辈子不去西安,把西安拉入黑名单

2. 地铁很危险,保安不违法,太恐怖了

这就直接定性成地铁、西安有问题,不能坐,不能去了。

是不是有些发泄情绪怨恨和因噎废食了?




本质上是保安为了交通能正常运行,但是处理方式过激。

但我看某些评论还以为保安好像另有所图,对女子有不轨似的。

是不是某些人眼里,思维太定式了,眼里只有男女问题了。




不过,这确实不是保安粗暴拖拽的理由。

保安可以劝说为主,但是不应该动手。如遇违反法规,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可以报警,由警方调查处理。

但是保安不应强制暴力措施解决。

保安只是维护治安秩序,但是没有执法权,不可以实施强制行为。



女乘客吵闹但是没有威胁他人安全,保安的拖拽行为明显超出了职权范围。

保安的行为肯定是存在问题的,

处理通报中也说了,西安交轨服务群众意识不强,对相关人员教育培训不经常,日常监管存在漏洞,保安人员履行职责不文明不规范。给予相应处分和谈话。





我觉得这事吧,保安和女方都有点责任,没事的时候可以学点法律知识,以及如何处理问题等。我最近在看抖音博主:四平警事(id:LPpolice)的视频,都是用一些严肃认真的普法态度,但是幽默风趣的风格给大家普法,我觉得没事看看挺好的。

大家多学点,平时在社会上处理问题也会更好一点,给社会少添一些麻烦。


user avatar   li-li-an-073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家情绪激动主要是通告认为保安行为不违法,对保安的处理不满意。

以及,西安地铁之前的报道在避重就轻。




但是我看到某些人的评论大概是:

1. 这辈子不去西安,把西安拉入黑名单

2. 地铁很危险,保安不违法,太恐怖了

这就直接定性成地铁、西安有问题,不能坐,不能去了。

是不是有些发泄情绪怨恨和因噎废食了?




本质上是保安为了交通能正常运行,但是处理方式过激。

但我看某些评论还以为保安好像另有所图,对女子有不轨似的。

是不是某些人眼里,思维太定式了,眼里只有男女问题了。




不过,这确实不是保安粗暴拖拽的理由。

保安可以劝说为主,但是不应该动手。如遇违反法规,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可以报警,由警方调查处理。

但是保安不应强制暴力措施解决。

保安只是维护治安秩序,但是没有执法权,不可以实施强制行为。



女乘客吵闹但是没有威胁他人安全,保安的拖拽行为明显超出了职权范围。

保安的行为肯定是存在问题的,

处理通报中也说了,西安交轨服务群众意识不强,对相关人员教育培训不经常,日常监管存在漏洞,保安人员履行职责不文明不规范。给予相应处分和谈话。





我觉得这事吧,保安和女方都有点责任,没事的时候可以学点法律知识,以及如何处理问题等。我最近在看抖音博主:四平警事(id:LPpolice)的视频,都是用一些严肃认真的普法态度,但是幽默风趣的风格给大家普法,我觉得没事看看挺好的。

大家多学点,平时在社会上处理问题也会更好一点,给社会少添一些麻烦。


user avatar   jian-zai-wo-xi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公关公司已经出动了,今夜是无眠之夜。

简单聊聊这种事情一般是怎么被公关没的。

最简单的方式,自然是直接找社交平台,要求彻底热搜,去掉话题词,但是因为阿里之前已经被约谈过两次,这种事情明面上应该不能做了。

但是, 明面上不行不代表没办法。

最常见的,一般是控制“热搜话题词”,比如“某某凡涉嫌性侵”事件,热搜上就只挂个“某某凡”的名字;而这次,明明是“阿里员工受侵害”,却非要把热搜词改成“阿里88”。

减少热搜话题词的信息量,就能减少点进去的人数量。

接着呢,就找大V发布相关微博,发布的微博就带着简化过的“热搜词”,但是微博内容与现在实际发生的事情完全无关。

比如现在阿里的事情应该是“侵害事件有没有发生”。但是就在刚刚这个时间点,却集中有一堆大V发布阿里的其他事情,这怎么看都不够合理。

凭借着高权重,这些大V会占据热搜下的前排,这么做,目的就是浑水摸鱼、模糊视线。


加上互联网讯息更新的快速,时间过去,大家很快就会把事情遗忘到脑后了。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希望这次事件不会被模糊掉,希望有罪的人得到惩罚。

等一个真相,而不是公关。




  

相关话题

  如何评价网络上的键政圈? 
  如何看待常州一民警嫖娼后亮警官证勒索卖淫女万元,自首后被移送审查起诉? 
  如何看待上交所决定暂缓蚂蚁集团科创板上市?小贷新规将如何影响蚂蚁估值? 
  如何看待85后夫妻不让孩子上幼儿园,辞去工作还花30多万买房车去旅行? 
  你见过最上进的人是怎样的? 
  因懒得走路年轻人租轮椅逛迪士尼,有人指责有人支持,如何看待这种行为? 
  官方回应「哮喘老人因 120 拒绝救援病亡」称「当事医生有任务,今已停职」,如何避免此类现象再次发生? 
  一堂提问:如何评价马化腾怼朱啸虎:不看好ofo的模式? 
  如何看待12月07日美团外卖软件崩溃一事? 
  怎么找到喜欢程序员的妹子做女友? 

前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王致和臭豆腐,该款臭豆腐对人体有害吗?
下一个讨论
为何只有大型犬却没有大型猫?难道大型猫就比大型犬更加安全吗?





© 2024-06-0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0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