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中央财经委员会指出「合理调节过高收入,鼓励高收入人群和企业更多回报社会」,释放了哪些信号? 第1页

           

user avatar   yishui-zhe-xia 网友的相关建议: 
      

所有回答都在担心自己是不是挨刀子,不好意思,我就不会。

因为我相信中央的决策不会再一次用中产开刀。

中央难道不知道经过疫情之后中产的现状很惨么?中央难道不知道韭菜也需要养一养再割么?

中央难道真的没办法调节收入么?

第三次分配绝对不是什么“慈善分配”,而是直接打土豪。

说白了,这文件从头到尾就仨字儿

打土豪。

也就在7月底8月初,税务局取消了腾讯阿里的税收优惠政策。

简单的以阿里为例,若阿里巴巴2021财年按照法定25%的所得税率交税,将会产生约为413.95亿元人民币的所得税费用,而阿里巴巴估计税收优惠政策为其节约了206.75亿元的所得税,也就是占法定所得税总额的高达50%。同时,也意味了阿里巴巴在下一个财年即将面对多了一倍的税务。

同样的,腾讯需要负担的税款也要大幅度提升。

你以为这就完了?接下来国家要对这些互联网平台型经济公司全部加税。

我知道你现在想说什么,国家加税,我可以涨价啊?

你涨涨试试,不把你举报上天不算完。

收了税然后呢?

8月12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布软件和集成电路企业税费优惠政策指引,提出减免国家鼓励的重点软件企业,其中的“软件企业”更多定义为工业级别。

收了税就去补贴该补贴的行业。

为什么在文件的最后要提出“防范重大金融风险”啊?因为中央也怕刀这些资本出问题,所以要把金融口压住才行啊。

作为一个屁民,或者大言不惭的说一句,作为一个中产,你是不需要担心刀子落不落到你头上的。

你应该担心的是,接下来的政策转换中,自己为什么还是这么穷?

多读一读国家的政策文件,多体会一下每个文件的指导思想,然后串起来综合分析,这样才能不被时代淹死。


user avatar   Saal-Paradise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真要这么干,只能靠房地产税和互联网巨头数字税。

想不到别的办法,很多办法搞来搞去搞的还是中产。

只有房本骗不了人。巨头也骗不了人。


关于房地产税,我的建议是0.3%的无差别税收模式,一个家庭拥有三套房子或者以上的,从第三套房开始按照0.6%的双倍税率,征收奢侈税。

如果有三四线城市100万市值的房子,一年缴纳3000元税费。

如果有上海市值700万市值的房子(这个金额在上海大概是平均数),一年缴纳2.1万元税费。

如果有一个上海的有钱人,家里有三套房子,市值分别是2000万,2000万和2000万(2000万并不太夸张,前滩或者花木一套130平米的房子大概就这个价了)。那么需要一年缴纳的数字是6万+6万+12万=24万。愿意多为城市发展、共同富裕做贡献的有钱人,是好的有钱人!


这个比较温和、远低于发达国家的税率,会有几个结果:

1 全国房价被有效控制,涨是很难了,因为越涨就交税越多,投资买房的人要三思自己是否能负担。大概率下跌一定幅度后,逐渐稳定。

2 中国真正的穷人,要么没有房产,要么房产价值比较低,在这个模式下,是相对的受益者。

3 中国真正的有钱人,至少一户有三套房子,而且房子市值较高,在这个模式下,肯定要大出血,每年缴纳几万到几十万不等的税费。

3 这些房产税应该被用于所有人共同受益的项目,比如每个地区的公立学校、地铁、公园、公租房、生育补贴等等。以促进共同富裕。在哪个区征收,就用在哪个区,这样比较公平。富人区环境好房价高?可以,那你们就多多交税,维持住这个好环境,不能靠该城市的市级资金来维持少数人的环境。

这样房产价值相对低的穷人们,也会觉得比较合理。他们可能每年要交一些房地产税,但他们交的比有钱人低很多,获得返还利益的时候,其实是大家平均的,对这一群体是有利的。

要警惕有钱人打着保护穷人的口号抵制房地产税,实际上他们是保护自己的钱袋子。

一旦这个税收下来了,很多十套二十套房的地主们,就必须卖房了。当他们急着卖房,增大供应的时候,房价自然就下沉了。这是基本的经济学原理。所有说房地产税不会压低房价,只会增大租金的人,都是胡说八道。

4 因为房产税很大程度的帮助了地方财政,政府可以减少对土地出让金的依赖。我简单算了一下,上海在这种模式下,每年可获得几千亿的房地产税,那么土地出让金的定价策略可以降低(实际上上海现在已经这么做了,所以新房的定价比同区域的二手房往往低20%。我认为政府并不是在补贴买房的人,政府只是在设置新的房价真实价值区间而已。),让开发商在合理利润率后,限价上市。这会最终导致新房定价在比较合理的区间,让年轻人更有可能买得起房。

5 就算房价变得比现在更低一些。总有人买不起房子。所以要为年轻人提供规模化的公租房,平抑租金。让买不起房的年轻人多一些好的租房选择。

6 有很多人打着“少数大城市市中心住着小面积老房子,市值大几百万的【大龄本地穷人】,付不起每年一万两万的房产税”为理由,吐槽这种没有豁免额度的房地产税不合理。

我想说,第一,这个税种全球有很多现成的实验。一套首套房免征。会导致各种不公平和投机。比如马老板的杭州10亿元别墅和你的市值5万的鹤岗小房子一起免征。比如马老板的100套房子突然过户给了99个不同的人,一起都免征了。

第二,这些家庭净资产几百万的“本地穷人”,工资低而且家庭真的没有积蓄的话,可以暂不交税。这套房子下次被交易或者子女继承的时候,一次性补齐税费和合理利息就行了。

为什么总有人希望规则恰好对自己网开一面?而收税带来的房价平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公立学校学位等附加权益,一个不能少呢?

7 宏观角度看这个政策。总体上就是让持有资产的人多出钱,补贴没有资产的人。让资产多的人多出钱,资产少的人少出钱。想不出钱可以,变卖资产,获得现金,把资产留给想要持有的人就可以了。

持有资产和居住权压根就是两件事。前者是房产证,后者靠租赁就能解决。

现状是变态的。改革就是要推翻变态,变成更好的状态。静态思维改进不了我们的社会,只会让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年轻人越来越绝望躺平。


user avatar   hereditaryrul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中国,高收入的群体大概就是:房东,企业家,明星,互联网程序员,金融白领这几个。

从深圳整治小产权房的历史看,房东铁板一块很难撼动,把人家的房子碰了,分分钟钟通过境外媒体找登子打“私有产权不可侵犯”牌,最重要的是,房东跟三个惹不起的群体高度重合。

而企业家又很分很多种,大企业家逼急了就开始资产离岸,资本快速流出对中国也没好处;现在中小企业的PMI本来就在枯荣线挣扎,把中小企业家锤急了,索性关企业影响到就业创业更加麻烦。

至于说明星,加一起就没几个人,全分了也听不到个响,况且不能只看到极个别明星的光鲜亮丽,而忽视艺术道路上绝大多数人都是炮灰。

思来想去,还是整治互联网程序员和金融白领这些正规纳税,相对散沙的高薪职业更好。特别是互联网程序员是没有背景,仅靠读书改变命运的典范职业,把互联网程序员的高收入压下去,在国家打击课外辅导的大背景下,也能让中下层百姓尽早认命,不要再抱“鸡娃改变命运”的幻想,任由孩子自由发展,到时候无论上国家鼓励的职业学校还是普通大学都一样。

当然,我是不建议通过税收手段来调节互联网程序员和金融白领人群的高收入的,因为有更好的手段达到更有效能且服众的效果,这里我简短介绍下自己的想法:

职业的待遇跟这个职业的供需情况有直接关系,互联网程序员收入高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供需关系相对偏向于劳方,同理传统工科的待遇差就业差也跟供需关系直接挂钩,毕竟现在都讲“工程师红利”这个词。

因此我建议各个大学计算机等专业加大力度扩招,而机械土木及生化环材等则等比例缩招,比如工信部学校的计算机专业招生人数应该增大到机械专业的3-5倍,看齐麻省理工。

这样不出几年互联网程序员的供应上去了,收入增速自然降低,传统行业也同样会因为缺人而提高薪资,缩减行业与行业间的待遇差距,尽量实现共同富裕。

另外,在“智能制造”“智能建筑”“互联网+”等数字化浪潮下,传统行业也大量缺乏程序员,计算机等专业的求职者供应量上去,也能提高传统行业的技术水平和运作效率,这显然比多收所得税高明得多。


知乎上有位部委公务员大V,吐槽过互联网码农收入高,深圳等东南沿海地方公务员收入高,教师假期太多还收入高,医生收红包收入高,有次我说航空航天等制造业收入低还教育过我,多次暗示过部委那点收入干啥都不够。

身边倒也认识不少部委公务员,工资收入比起互联网大厂码农确实差不少,可如果把许多部委公务员都能享受的北京户籍,房产配租配售,对口学校,平价食堂,公费医疗,无裁员压力和有退休保障推行到各行各业,再根据个人能力和贡献不同每月拿一千到九千不等的收入,相信许多人都会非常满足,也符合当下中国人均GDP所反映的生产力。

既然这么多部委公务员觉得待遇一般,那感觉各个行业待遇参照部委公务员可能才是实现全民共同富裕的最佳路径,待遇一般也意味着实现成本不高嘛,所以说计算机专业扩招也不能算缩小收入差距的最佳方案嘛。

不过这样做就有点像北欧的感觉,与我们中华民族勤劳勇敢“不养懒人”的千年文化所不符,而且部委公务员大概也会说:不服就去考啊,考不上凭啥瞎嚷嚷别人的待遇。


user avatar   li-xiu-yu-25 网友的相关建议: 
      

相比于之前十年一直当鸵鸟,今年如此之多的政策大转弯至少已经传达出了一个信号——政府最终还是看到了房间里的大象。会议里提的这些话,如果放在十年前来提,或许能够收获朝野一致的掌声,现在来提,多多少少有点亡羊补牢的意思了。

不过亡羊补牢终究比一直当鸵鸟装下去要好。对着纲领性文件一通分析其细节操作没有什么意义,知道了大方向之后,重要的还是看后面的政策。

就现在来看,出台的政策似乎还是有点隔靴搔痒避重就轻,显得诚意不足。民众期待的,是一个罗斯福新政,是一个有利于劳工-中产阶层,以对富人的高额累进税支撑的,以严格的市场监管为后盾的,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公平的劳资关系以及普惠全民的公立教育、医疗系统;而不是王朝后期那种帝国入不敷出,无力约束豪强,为了应对财政压力把自耕农压榨成流民的恶政。在房产税没有开征、劳动法没有根本改进、某些和权力更接近的资本没有得到限制的情况下,我们自然也不太可能对政策黑箱里的操作者们的决心和意图建立起太强的信心。不过,触及根本的政策需要时间和磨合,所以大可不必因为现在还没有看见我们期待的东西就下最坏的论断。


看到很多人在纠结那个“12万收入算不算高收入人群”这个问题,在这给大家提供一组数字。

这是托马斯·皮凯蒂(《21世纪资本论》作者,目前世界上研究经济分配和不平等问题最优秀的经济学家之一)在2019年发在《美国经济评论》的一篇文章里的数据。根据这个数据,一个家庭如果人均年收入能够达到11.7万,就可以跻身全部人口的前10%。这个数据是2015年的数据,考虑到通胀等因素,在现在这个数字应该介于12到14万之间。换句话说,12万人民币大概是刚好被排除在最富裕的前10%人群的水平。至于说这个算不算高收入,取决于大家对“高收入”的定义了。


user avatar   shelegy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说了很多次“按劳分配”了。

这个劳是指劳动体现出的价值和收入是否匹配,和具体的收入没有关系。

高收入不是问题,问题是这个高收入来的是否合理。


user avatar   long-ya-38 网友的相关建议: 
      

1.在校生务必全力争取选调生机会和应届公务员机会,竭尽全力争取。

2.如果无法获得公务员行政编制,事业编制单位、研究所和垄断型国企央企是次好的选择。

3.已经失去学生身份的人尤其是难以考编的民企宫酱密切关注本行业在欧美澳新坡日等地区的同行技能动态、供需水平、招聘要求。

4.互联网企业谨慎前往就职,高薪程序员相对来说无背景读书改变命运的范例较多但是同时也意味着能量小,阻力低,好下手。很多人类比计算机金融其实是大错特错,好的金融机构大多是国有背景,如果贫富差距情绪需要发泄点的话,用脚都能想到对象了。

5.绝对不要用信用贷、装修贷等进行炒股、期货、数字货币等行为,绝对不要。

6.25岁以内的本科生有机会攻读全日制硕士的,无论海内外不妨一试,国内的侧重点是再度获取应届生省份再次选择,海外的侧重点是海外环境的适应和语言技能,29岁以内的硕士生,有想法的话可以试下海外带奖PHD。

7.务必够买重疾险,但不要买平安等传统老企业保险。

8.每年督促、建议、逼迫、强制父母体检,必选肠镜胃镜胸部ct。

9.无论男女,婚恋尽量门当户对,对方家境略优于自己佳。

10.赚到辛苦钱可以购房的话,务必不要在一个名下。

11.已经有行政编、事业编、军编、央企编的,不要抽风选择辞职或跳槽,不要有莫名其妙的错觉和自信。

12.如果本身在待遇一般的民企的,有机会去外企的不妨一试,一方面遵守劳动法自由时间多可以支配学习第二第三技能,照顾好家庭,即使裁员赔偿丰厚,另一方面部分外企有机会前往国外交换交流,获取美股投资渠道,语言能力和习惯培养结合上面第3点可能有奇效。

13.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勿增不必要的消费,个人账户一定要留足18-24个月房贷。


user avatar   hua-xia-ying-l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好像很多人喜欢谈中产补贴穷人。

考虑到:

有一线三套房(总价值2000万+),年入到手100万+,各种有价证券、储蓄等500万以上的家庭是中产。

有不发达地级市一套无贷自住房(价值80万),存款20万,年到手15万的家庭,貌似还是归类为中产(这都还不是中产的下限)。

然而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这两种中产的生活方式差异如同天壤——这也是区域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个体现。

当一个分类法中,内部差异大到一定程度,这类分不分好像意义也不太大了。现在再谈“中产”,总感觉就好比把“女性”当做一个群体来讨论——但女性内部的差异大得很呢。

当你们在说中产补贴穷人时,你们说的到底是谁啊。

俺寻思,是不是该学习一下贴吧海贼王精神,给中产也排个座次,再来讨论啊?比如富副级,弱富副级,准富人级等等。


user avatar   huo-shen-ba-hao-59 网友的相关建议: 
      

问题关键不在于收入,而是拿同样收入的根本不是一种人。

如果你是一个城市土著,房车不需要操心,没准还有租金和拆迁款,那么别说年入12万,就是年入七八万,生活质量也不会太低,实际上大家应该在公司里见过这类人,工资不高,每天却乐呵呵的,实际上人家上班就是为了找个事做,薪酬嘛,打多打少是个缘。

如果你是一个体制内(富裕地区限定.jpg),那么你会定期跟亲戚哭穷,表示到手七八千每月光交房贷就扛不住,眼界低的信以为真,眼界高的装着信以为真,不过就算收入稳定,你还是有烦恼的:最近进来的年轻人,学校名头一个比一个大,再过几年,估计top2就要在你这里开同学会了。

但反过来讲,如果你是小镇做题家,大城市打工人,假设你税后一万(税前12k,也就是年薪14W),即使在下图这个金字塔中,你也属于应该被调整的高收入群体,那么作为人上人,你的生活画像是什么样子呢?

差不多2k-4k租房,2k-3k生活,最快乐的时刻是早下班,最奢侈的消费是往游戏里充大月卡,辛苦一年攒下几万,还不够在工作地点买一平方米房子,

据说房价的允许涨幅是5%,也就是200万涨10万左右,这显然不算高,但有多少打工人人每年攒的钱,能抵得上这个涨幅?

这几种人收入差不多,但可以相提并论吗?


然后这又延伸出另一个问题:如果个人生活水平的关键不在于收入,那么单纯调节收入有用吗?

举一个简单的案例:许多公司会为了提供员工生活质量,发放租房补贴,这确实是一个好事,但实际结果是,房东们会根据发放的补贴精准提升房租,因此最终公司提升了房东的生活质量,员工获得了获得感,原地TP,你搁这搁这呢。

当然,黄峥曾说过,人们有时候不是需要便宜的商品,只需要占便宜的感觉,没准员工只要有获得感就很满足呢。

总之,在这种收入漏斗下,无论你如何调节收入,打工人都只能在单间打游戏里度过闲暇,既不消费也不生育。虽然知乎有大V表示,现在计生已经放弃了大城市漂,但一来数据显示,仅仅一二线城市就有7000万流动人口,其中接近5000万是80后和90后,占中国所有80和90后的八分之一,没了这批人的积极响应,很难想象如何纵深推进生育政策。

另一方面,即使刨除一二线,三四线城市生育率也降低严重。考虑到一二线城市的土地财政依赖度不怎么高,完全有调整的余地,而三四线城市如果没有土地出让收入,分分钟回到00年那个公务员发不出工资的时代(实际上在我的家乡已经发生了),到时候作为生育主力的体制内,还能源源不断生娃吗?

如果只是简单“调节”就能缓解问题,那么根本就不会全面的人口危机。


user avatar   Ryanask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说一个调节过高收入、符合共同富裕的观点,是大佬卢麒元说的。

收征房产税,不能觉得对社会有影响,就一刀切不开始。

如果真的怕对社会有巨大影响,房产税起征点为十套房行不行?

如果真的怕十套房起征点对社会有巨大影响,调整起征点为一百套房行不行?

不能觉得第三次收入分配要调整了,就鼓动人民百姓,房产税变成人头税。

当年董粑粑要给港人推百万套公共住房,房地产财阀鼓动人民上街,上街的人一人一天5000。

现在人民落得什么田地有目共睹,不能听信那些鼓动后让政策没法落地的人的话。

收征富人税,不能害怕富人逃跑,就一刀切不开始。

如果真的怕对社会有影响,富人税起征点为壹佰亿行不行?

凡事要先有,再优化嘛。

有了办法,再慢慢收紧,一百套房、五十套房、十套房、五套房。

最后,调整成下面我做的这张图这样。

从目前的图钉型社会,变成蘑菇型社会,变成橄榄球型社会。


user avatar   deng-bo-yun 网友的相关建议: 
      

那天在黑蜣所长群里,他的宾客安利了一个“大户如数奉还,老百姓的钱三七分账”的慈善事业。发起人表示肯定比陆金所安稳、收益率高,三百万入门。我考虑到黑蜣所长的债务规模,觉得这个想法或许靠谱,但是不能跟这群人一起玩。

除了黑蜣所长群里的慈善基金会,诸如捐给985高校一笔钱换个学位的“回报社会”方式也需要商榷。肯定有不少上中产及以上的阶层喜欢这种方式,比送小孩去美高美本便宜吧。




           

相关话题

  马来西亚的宜居性和中国有什么差异?需要注意什么? 
  在我们有生之年可能发生哪些剧变? 
  大山里的人们为什么不搬出来?政府有没有义务帮助他们搬出来? 
  泡沫经济时期的日本演艺圈是什么样子? 
  如何看待成都「共享猫咪」 9.9 元一天,生意火爆,十多只猫已全部租完? 
  疫情在家期间你研究出来哪些新菜式? 
  广场舞的魅力在哪? 
  为什么我们总是收到不要吞下牙膏的警告?吞下牙膏有什么特别大的坏处吗? 
  如何保养皮鞋? 
  为什么人类没有出现明显的富人比穷人颜值高的现象?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塔利班会宣布大赦所有政府官员?是为了进行「权力的和平交接」吗?
下一个讨论
组织旗帜被换下后,阿富汗塔利班朝抗议人群开火,至少 3 死十余伤,如何看待此事?





© 2024-06-0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0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