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在现在的中国,越富裕的家庭,子女学理工类专业的比例越低? 第1页

     

user avatar   Orzhui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题主提到的现象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的,我之前提到李宏彬《父母的政治资本如何影响大学生在劳动力市场中的表现?》一文利用“中国大学生就业追踪调查数据”研究发现官二代更倾向于学文科。官员家庭财富大概率是高于普通人的,要知道2012年十八大以前各地公务员是普遍分房、团购房的,科级及以上干部有两套合法房产是很正常的,按如今二、三线城市的房价算,其中大量家庭的财富不会低于500万。所以官二代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富裕家庭孩子的专业选择。

对比官二代和非官二代就业行业,会发现官二代只有在两个行业就业分布显著高于非官二代,分别是金融业和政府机关。前者官二代就业比例是普通家庭孩子的近3倍,后者则是近5倍。相反,工地搬砖的房地产业、看尽病人脸色的医疗行业、种地养鱼的农业行业,这些行业非官二代就业比例都是官二代的近2倍。

官二代选择文科,到银行和政府就业,是因为他们学业不如非官二代么?不是,完全不是。

官二代往往更容易进好的中小学,父母也有更多的资金让孩子上各种补习班,父母本身文化水平也高于普通家庭父母。因此根据李宏彬的统计,官二代的高考总分、数学成绩都是显著高于非官二代的。反应在就业方面就是,官二代在科学研究、技术服务这些受社会尊重,但非常需要学业的领域,他们的就业比例是高于非官二代的。同时,即便收入颇高、对数学要求较高的计算机行业,官二代和非官二代就业比例差距其实不大。

既然官二代学习根本就不差,即便数学成绩官二代也是显著较强,那么官二代较少读理科自然不是因为学业压力过大。因此官二代之所以选择读文科,仅仅是因为相关专业更好在金融业和政府就业,而这些行业比其他行业的收入、福利更高,所以官二代的起薪批非官二代平均高13%就不奇怪。

现实是什么样的?偏远地区、小县城没多少政治资源的官二代,凭借从小受到的良好教育,到大城市当码农,或者回老家干公务员。市级及以上城市的官二代大概率选择在本地金融、政府或者国企部门工作。最后,少部分喜欢学习、读书的官二代则选择进高校当老师。

现实为什么是这样?想想一个常见的场景,同样是硕士毕业进银行工作:有背景的官二代直接进总行、分行、支行,做行政之类的;稍微有点背景的进对公部门通过国企和政府部门拉存款、贷款,平时逍遥自在:没背景的非官二代则是在窗口每天累死累活的负责点钞,干的活没任何智力要求。

现实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金融和政府部门相当大程度是非竞争的,考核机制也不透明,且更为重要的是人力资源根本不是这些行业的核心资源,相反政治资源、资本优势则对这些行业才更为重要,因此官二代在这些行业有着种种优势。

当然,这只是官二代。对其他很多富二代来说,父母之所以让孩子读文,就是让孩子学管理、学金融,想着是孩子以后要么继承家业,要么进政府、银行有一份体面的工作,不看普通的人脸色。


user avatar   fang-liang-042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楼上很多答案说的都没错,但是有跑偏之嫌,很多家庭在高考报志愿选择专业的时候,当然会考虑难易程度、家庭支持、社会资本之类的问题,但是最主要的,难道不是挣钱与否吗??

在阶级社会,大部分人追求的是尽可能保持现有阶层地位不滑落,同时追求阶层跃升。那么在现在的中国,学习理工科,尤其是某些经常被劝退的失败学科,对于中产及以上家庭的学生来说,是很难用于追求阶层跃升的,甚至加大了阶层滑落的风险。春江水暖鸭先知,父母的条件好,往往看得远,能够看出学习理工科的回报率正迅速降低这个趋势,自然会指导子女报考一些回报率更高,更能保住家庭财富和地位的专业。


user avatar   Lincolnhom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富人学管理,穷人学技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因为学技术难的一笔且累的一笔,比如计算机专业光一门高等数学就能卡掉一批人,虽然能挣点钱都是幸苦钱,有钱人会舍得让自己孩子去吃那苦?当然,大部分富家子弟能不能吃得起苦又得另说了。


富人不会过分干预孩子的选择,美术音乐文学,这些专业好玩又不累的,林俊杰要是歌不火大不了回去继承千万家产,如果他稍微有点想法可以去学会计经济财务管理金融,因为家里穷得只剩下钱了,着实需要人手来打理。有人说学美术音乐也很累的,因为你是真的想靠这个赚钱,富人的孩子一般就是混个文凭,难度能一样么。在哪一行想出人头地都不容易。


多说一点,金融这种专业高端收入比工科高,但是中低端确实只能温饱,工科相对稳妥一些,至少有上升的机会,我见过只靠自己奋斗当上CTO的,没见过只靠自己奋斗成为CFO的,甚至学新闻学文学的都可以干CFO,说到底,富人能随喜好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穷人很多时候真的没得选择。



专业在专栏:预见未来


user avatar   luo-chen-26 网友的相关建议: 
      

理工科是加法,金融管理是乘法。

选哪个好取决于基数。


user avatar   gong-ke-7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样本代表性不强啊。

真正的富裕家庭不会把孩子送到中南财经政法的。。。。。


user avatar   fu-lan-ke-y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除了这些因素外,还有一个常见的因素是,富人家的子女就算学了理工科专业,其实也没啥用,到时候能找到的对口工作他们家多半也看不上,哪个当爹妈的愿意看见自己的子女去工厂车间生产一线去受罪?就算是曹德旺让自己儿子去车间干活,那也是自家产业啊,那不叫吃苦,那叫体察民情。

最后你会发现,就算你去读了一个典型的理工科专业,最后就业也用不上,家里给介绍的工作基本上都是属于吃人脉饭的,还不如学一个人文财会类的专业呢……


user avatar   huo-gu-itpang-zi 网友的相关建议: 
      

美国也一样。道理应该是互通的。理工科难是事实,所以只有没有出路的穷孩子才去学理工,在社会中的阶层可以慢慢上升。富孩子学理工的大多数有兴趣或是本身就聪明。


接触过名校如U Chicago等文科专业学生,人老美根本不愁找工作,因为找也找不到。来读书的就是混个文凭,然后回家接替老爹老妈的企业,或是老爹老妈帮着介绍工作。


问题问得好:“为什么现在的中国”,因为中国现在有钱了。美国叫什么“old money”,在东海岸很多,就是一个人在公司扫地,一年几万块钱,结果去家一看,我X,半条街都是他(她)家的。这人是没什么本事,都是祖传下来的,想想立国200多年人家可能就没挪过,有半条街也不奇怪,所以心态也很平和,法律保护也完善否则早就毁于战火了。


看过数据,美国前1%的家庭收入只要42万美元就算到达,但前1%的资产至少要1000多万美元。中国以后逐渐也会这样,资产比重高。


此外,稍微富裕的孩子如果想努力,可以学金融、法律、医学,胜于理工多多。


当然,穷孩子学理工没什么不好的,理工是一个上升通道,社会流动通道,让底层的聪明人流入到中上层,从而实现动态平衡。美帝因为其他原因(底层太无能)无法实现,就只好招外国人过来做科研、写代码。


【没想到这么多人点赞,update一下】

回复太多没法挨个看,好多可能是开撕的,撕吧,开心就好。


其实我的答案挺偏题的,因为人说“中国”。但我其实理解,中美都是一样的,因为都是人类(废话),都是现代社会(废话)。


可能唯一不同的是,美国社会沉淀了200年了,没有巨变,所以智商已经和阶层几乎完全成正比了。就是说底层真的是爬不上去的弱智,比如某些族裔;中国人来了觉得爬得快、有机会,是因为移民都是这样,本身移民智商就高、能力就强就能吃苦,自然上升得快,第一代洗盘子开餐馆,第二代上哈佛医学院的很不少。


我觉得中国不同,中国社会流动性大,层次还没分清楚,所以很多高智商的人才出身底层,也很正常。不能说哪个国家上升空间大、流动性强,其实我看,流动性都很强,跟日本、欧洲这些国家比。


user avatar   liu-da-yang-8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这个问题反过来也是成立,及为什么越是一般的家庭,越倾向于让子女学理工科

原因,无非就是以为“学个技术,好找工作”。这完完全全是无产阶级的路径依赖,父母靠出卖劳动力生存,于是就知道让子女也“学个技术”。这个东西就叫眼界,一般家庭的父母不知道那些大富大贵,甚至一线中产的钱是怎么来的。还以为人家就是靠无产阶级一样地出卖劳动换回血汗钱来,就能买起几万一平米的房子。

路径依赖是什么?当年有个记者去贫困的西海固采访,问一个放羊娃,“为什么放羊?”放羊娃说,“挣钱”。记者:“挣了钱呢?”放羊娃:“娶媳妇”。记者:“娶了媳妇呢?”。放羊娃:”生娃“。记者:”生了娃干什么?“放羊娃:”放羊“……

我们这种出身于小县城一般家庭的所谓”小县城学霸“的生活不也是如此吗?不过是把”放羊-娶媳妇-生娃-放羊-“,换成了”上大学-找工作-买房-娶媳妇-生娃-上大学“这种循环而已。而这种循环,作为一种路径依赖,其实是基于我们的父母的小县城路径的;究竟有多少普适性其实很值得怀疑。

对于富贵家庭来说,甚至不要太富有,就是一线城市中产家庭来说,在”找工作-买房-娶媳妇“这些个中间环节本来难度就不大。即使去学理工科,他们也选择一些捷径,比如计算机之类的。而不会从事江河日下的制造业工科。他们在n年前,得风气之先,早就知道什么是好专业什么是烂专业了。很简单,抬头看看,什么专业的在一线城市混的好,能生存下来,就学什么专业。以现在的经济形势,制造业行业很多企业低下,行业待遇难以保证,难以在大城市生存,选择了理工科,尤其是制造业工科就等于选择了未来很大可能性的阶层跌落。


user avatar   edwin_hao_qing_h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非常喜欢这个问题,什么样的人会选择什么样的专业可能会直接关系到未来社会上什么样类型的劳动者会比较多,同样也决定了哪些劳动者会比较稀缺。人的选择总是让人琢磨不透,而经济学家总希望可以抽丝剥茧从种种一直数据中揭示问题背后的经济考量。而这个问题正好让我联想到了去年这个时候我听到的一个非常有趣的报告。

另一个原因想要回答这个问题是最近许多人在讨论高考改革的问题,许多人存在的一个担心是改革会使得许多人存在逆向选择的问题,比如说没学过物理的人去选物理,然后学校物理系可能必须接受一些没有物理背景的人。想要弄明白这个问题本身可能第一步也是要知道人究竟是如何选择自己的专业的以及专业对于最后就业的影响,而下面要讲的这个故事可能就告诉了我们这样的顾虑可能是多余的……

论文的成果来自于几位杜克大学(Duke)的学者的最新成果,于2014年写成,现在在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RR。杜克大学可以说得上是做结构微观方面的逍遥派,逍遥子Hotz和虚竹子Arcidiacono领头写了这篇论文。另外两个作者是Labour界的新贵Maurel和刚从Duke 2017年毕业去了Emory的虚竹子的高徒Romano。文章的名字叫做 事前诸葛亮与事后诸葛亮,从选专业到选职业 (Ex Ante Returns and Occupational Choice)。笼统地说,这是一篇研究“装逼”的文章,大概讲述的是什么样的专业什么样的职业更“装逼”的故事……

为了研究“富裕”人家的孩子选择不同专业的主观动机,以及他们对未来的职业又有什么样的展望。作者使用了2009年在杜克大学完成的调查问卷作为数据。数据询问了173名当时正在杜克大学本科学习的大学生(在美国能进入杜克大学读书的学生总体来说家庭条件都不错),对未来工作以及薪酬的展望。更有趣的是6,7年以后,作者通过去Linkedin网站在线偷偷摸摸观察了这些孩子真正进入职场之后从事的职业和薪酬并且再次对他们中的许多人进行问卷调查。从而期望了解这些人是否都“实现了”他们入学时许下的“雄心壮志”。

我们先来看看这些“优秀的”祖国栋梁在本科的时候是如何展望自己未来人生的。他们入学的时候分别有17.9%的人选择了科学方面(物理,化学)的专业,9.3%选择人文方面(比如说语言,文学,宗教,音乐,哲学等),19.1%的人选择工程方向(机械,计算机,电子,建筑等),17.9%的人选择社会科学(社会学,心理学等),19.7%的人选择经济学,还有16.2的人选择公共政策(健康,政策法规等等)。当然大部分回答问题的人都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代表他们对美国当时的社会,不同工作的回报都有着一定的了解。

对于每个方向的学生,问卷中都询问了这样两个特别有趣的问题:

1)假设你现在读的是这六个方向(科学,人文,工程,社科,经济,政策)中的任意一种(当然也包括你正在读的这个方向),你觉得以后会以什么样的概率分别从事科学,健康,商业,政府,教育,法律这六种职业?

2)假设你从事了这六种职业中的一种,排除通货膨胀这样的因素,你觉得你努力工作个十年,每年税前大概能拿多少钱。

学生们思索之后抖抖索索给出了如下的答案。答案中隐含着各种学科和工作之间的“鄙视链”,比如说学理工课的学生觉得自己如果做科学和健康方面的工作会比其他人拥有更多的报酬。经济学的学生觉得自己更适合去商界拼搏以获得更高的回报。又譬如哪怕是美国精英大学生都普遍觉得搞教育的人基本上就是没钱的“臭老九”,而大多数的人觉得以后不管专业如何只要能够混进法律界便可以“赚大钱”。


那么究竟不同专业的人觉得自己有多大可能性可以进入不同的职业呢,下面的表格也给出了答案。很有趣的事不管专业方向如何,每个专业的学生至少觉得自己可能适合从事三种职业(概率超过10%)。即使是对于一些大家觉得约定俗成的职业,例如说大家总觉得做商业的可能都是经济学出生的人,实际上所有人都觉得自己毕业之后有很大可能会进入商界 (这是很有意思的发现,可见美国的孩子和中国的孩子本身也并没有太的的差别,本科的时候大家都想着毕业去投行去商界挣大钱。尽管另一方面他们预期法律或者健康可能工资更高,但是相对来说可能进入的门槛也更高)……


那么实际上发生了什么样子的事情呢?2015年的时候作者们去LinkedIn和校友录上又把这些当年的学生全都翻了出来并且重新进行归类,例如做工程师的和软件开发的,就都归入科学工作者一类。老师,辅导员,学校管理层就全都归入教育一类,士官,政府的政策分析师都被归入政府一类等等。

不仅如此,他们还贼兮兮地在2016年又给这些学生发了邮件,询问他们在七年之后的感受。问他们如果他们现在如果再选一次的话,有多大概率会去从事其他行业,并且估计自己能挣多少钱。依此来看许多人是否完成了年少时的梦想,又有多少人“塞外牛羊空许约”。非常有趣的是他们发现,年少时候许多信誓旦旦先要做这个做那个为国为民各种理想抱负的学生,最后大多数都成了二五仔跑去做从商了(43.7%)……


当中有多少人兑现了自己的当年的诺言呢?比如说当初想要做科研的人,大概35%的人最终兑现了自己的诺言。而当初想要去学校做老师从事教育的人,基本上大多数都因为各种原因“放弃了”自己年少的理想,只有8.7%的人仍然坚守在教育阵线上。而最后没有选择做科研的学生,当初有13.7%信誓旦旦表示要成为科学工作者。

而7年之后的问卷显示了,这个时候学生大概真实知道了自己究竟想干嘛,适合干嘛。89%的人会选择做健康方面的职业,他们也留在了健康界。只有1.4%的人仍然表示再选一次的话还是会选择做健康方面的职业,但是实际上因为种种原因,尽管坚守本心却已经健康界无缘。而通过研究(在这里就不贴出表格了)作者还发现了在那么多专业方向里面,差不多经济学毕业的人最有始有终。他们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基本上就确定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是相对而言最“实际”的人,在入学的时候基本上已经很清楚自己将来要做什么,接近50%的经济学学生最后都选择了生意圈作为自己的职业归宿。除此之外,他们之前期望的收入和他们最后得到的收入也基本相差无几,可见他们都是“心中有数”之人。


基于上述的观察,作者开始思考一些更加细致的问题。选不同的专业,理想中的不同的工作选择,对于人究竟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理想到底值几个钱?作者因此在读书时候,大家心中只要不去做教育,相比做教育工作能多挣多少钱…… 因为教育行业当时处于大学生的鄙视链底端 (类似于现在许多人觉得做老师能有几个钱一样的想法……),哪怕是在杜克这样的大学,精英分子们也未能“免俗”。有些专业因为基础对工资的"预期"就相比其他专业来得低,所以学生更容易表现得没什么节操,一旦其他方向有还不错的机会就马上变成二五仔屁颠屁颠转投敌营了……

作者发现,如果只看大学时候大家的期望。“教育工作者”从收入上普遍被大家“歧视”,大概只能勉强和政府工作以及科学工作pk一下,一般地来看,大学生们在校的时候普遍觉得去做生意或者去从事法律方面的工作,大概赚的钱是做教育的一倍不止…… 然后被显示打脸之后大家怎么看待这件事情的呢?非常悲剧的是实际上除了大家觉得“做生意”应该更有钱,而政府工作和法律工作并没有自己想得这么有钱以外。哪怕在7年中之后,大家对教育或健康方面的工资期望倒是并没有太明显的改变……


回到我们的问题中去,不同的专业到底有什么样不同的期望呢。作者发现了选择理工科的人有种别样的“傲娇”,选择自然科学方向的学生认为他们就是比其他人优秀。具体表现在他们觉得哪怕他们哪天“沦落”到去做健康行业了,他们的职业溢价将是相比而言一个做公共政策的人去健康所期望得到的职业溢价高出5倍…… 可以说是非常没来由的自信了……同时行业间也存在着这种“傲娇”的鄙视链,从事科学,健康,金融以及政府工作的人要相比其他工作的人来得更迷之自信,相信自己哪怕做别的工作赚的钱也比“普通人”来得多……

所以最终逍遥派众学者最终的结论是:专业的选择限制了学生对于未来工资的期望。对不同工作工资的期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不同专业毕业的学生最终会选择从事什么样的行业,例如作者发现如果对于给定行业的工资期望高出10%就会引导大概7.4%的人从其他职业转到这个行业中来。希望的魔力左右着学生的选择,而现在的中国富裕人家的孩子为什么学理工科的比例不高。我觉得可以从两方面去考虑。

一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学科"和"工作"鄙视链的关系。学经济的总被大家觉得有前途,学理工科的会被大家认为是书呆子。而很长一段时间里面,金融和银行也会被大家认为是"金饭碗",中国大学专业的选择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家长的意志。那些相对富裕家庭的家长可能会更加主观地向子女们灌输"选经济管理"做"投行职员"这样的观念。而另一方面我们的社会对于技术型科研型人才又没有展现出应有的尊重,于是使得越是在社会上"富裕的家庭"越是可能遵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的影响,子女会趋向于去选择一些让自己家长说出去"风光体面"可以’鄙视"别人的专业。

另一方面社会上金融行业相比其他行业过高的行业工资溢价也使得许多人哪怕热爱科学热爱人文,在强势的社会压力下不得不选择"屈从",选择和金融,房产靠边的专业。因为毕竟大多数人无法依靠卖打印画养活自己。我们过去的政府可能过于低估了人希望的能量,太多人都想做事前诸葛亮,而避免成为事后猪一样。国家社会的发展无形中影响到了太多人对未来的期望和现在的选择。

可是试想如果所有的人都去学金融的话,那么这个世界的色彩将来岂不是太过单调无聊?以后我们生病了谁来看病,产生纠纷了谁来仲裁,孩子谁来教育,中兴被美国制裁了谁能站出来自主研发振兴我们民族和国家?难道全部依靠金融人才去打货币战争么?答案不言而喻……而同时,越是单调畸形的社会,越容易滋生人和人之间的这种"鄙视"……这一点来看,就连美国都概莫能外……

从以上的这些担忧来看,担心高考制度改革会让许多大学招收很多不懂物理的考生,似乎反而是一件杞人忧天的事情了……

(原创不易,转载请注明出处)


user avatar   tommaxmim-18 网友的相关建议: 
      

也可以从其他方面来谈,如果理工科和文综类录取比例都放大,会有什么现象?

我记得之前有人总结过文综类的学科,尤其是艺术,社会科学,需要个人长期的大成本投入,家里如果底子不厚实或者本身不是圈子里的,很难有竞争优势,所以没优势的家庭,在孩子小的时候不会主动进去。这个总结个人是认可的,身边的例子很多。

回到这个问题,一方面理工需要一定的智力和逻辑思考能力,另一方面基于家庭优势选择专业的情况也日益成主流。

毕竟教育也是个产业,学生和施教组织是双向选择的。




     

相关话题

  南方科技大学为什么会被围攻?是不是需要静心反思? 
  为什么有些文科生心中清华大学地位也很高? 
  吉林一高校规定学生7点半必须起床,称「没课也要下床,用制度约束学生作息」,你赞成吗? 
  芯片设计与制造,要选择哪个专业? 
  在高校里人事代理和正式编到底有什么区别? 
  如何看待全国统考时,一样的高考试题,北京分数线比其他省份低120分以上? 
  河北高考到底有多残忍? 
  华中科技大学有哪些爱的社团? 
  清华压线专业好,还是上海交大最好的专业好? 
  高中错过了曾经相互喜欢的人怎么办?未来还有机会相聚吗?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德国队被韩国队2-0?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有人说《海贼王》的剧情幼稚,但又有很多成年人很喜欢看这部作品?





© 2024-06-0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0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