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当初苏联的工业那么强大,为什么后期以及俄罗斯要靠卖石油度日? 第1页

     

user avatar   yan-wo-61-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关于苏联工业以及科技相关论文多的很,我给大家摘录点论文:

从1958年—1963年,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只达4%,固定投资增长率则下降到7%。

苏联从陶醉中清醒过来,发现自己面对的是一个正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而迅速发展的西方世界。

对比使人震惊:从1950年到1962年,无论是美国还是西欧,经济增长的主要杠杆是科技进步,法国所取得的生产增长的70%来源于科技进步,意大利和挪威的这项指标竟高达78%和77%。

西方主要国家在这个指标方面没有一个低于50%。相比之下,苏联才不过42%,它的经济增长主要靠追加劳动力和投资来实现。

据估计,直到70年代初,苏联在计算机、电子技术、塑料工业和采煤作业等方面要比美国落后10年,化纤技术、选矿技术等方面落后20年,而扎机和化工设备则落后30年。——《科技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兴衰》

另外,根据《苏联航空工业的兴衰及启示》这篇论文,苏联的航空业可以说完全是建立在美国大规模向苏联转移航天技术基础上的,就是山寨版。

比如美国把DC-3双发客机的全套图纸、技术参数以及样机、全套工艺设备都卖给了苏联。

而苏联基础材料、基础科学、基础理论等方面长期落后欧美发达国家20-30年,不然也不会搞出日本东芝事件。

苏联整体工业水平和科研水平放在世界范围内算是前十,但是和和美国、英国、法国相比,是非常落后的,苏联二战后每一次工艺和材料上的巨大进步都是靠引进,比如说从日本东芝进口的机床。


苏联工业强大什么?

陈昌浩将军之子、“一汽”第一名员工、“二汽”总工程师、毕业于莫斯科鲍曼大学的陈祖涛先生在回忆录里称他1950年代去因汽车制造中的一个工艺问题去苏联寻求帮助时,苏联负责接待的副部长明确告诉他,苏联的轿车制造技术是美国援助的,许多相关设备苏联也是在援助中国时第一次尝试自造,所以苏联也没有相关经验和技术,建议他去东德求助。

而根据相关论文,苏联20世纪70年代还与意大利菲亚特集团达成合作协议,意大利菲亚特集团帮助苏联全面升级“拉达”生产线,这才让拉达具有了西欧20世纪60年代的水平。(?凭记忆写的,较真的朋友等我空了去翻论文)

苏联拉胯到什么程度?

即使是石油出口,苏联石油品质也是最差的,20世纪70年代苏联石油出口旺盛,完全是建立在沙特等中东国家“减产保价”基础上的,全靠“低价”走量。

20世纪80年代因为石油价格持续走高而带来的全球经济下行,石油需求减少的情况,沙特采取了“增产降价”的生产方式,直接把苏联一杆清台。

苏联就连石油,在全球市场都没有竞争力。


user avatar   sjjdbxjxuuft 网友的相关建议: 
      

转译一篇文。

其实不是后期就开始卖石油,前期就开始了。

内战结束后,苏维埃就立即为增加石油出口而努力奋斗。到20年代末,原油出口量为52.59万吨,石油产品出口量为500.59万吨,比1913年高出许多倍。苏联急需外汇,积极地想利用石油作为经济振兴和发展的重要收入来源。

但在30年代,苏联几乎放弃了石油出口。苏联正在经历快速的工业化,其中包括经济的全面机动化,没有大量的石油产品是无法成功的。军队正在经历彻底的变革:航空和坦克编队正在发展,这也需要燃料。在几年内,苏联将其石油定位为国内需求。1939年,只出口了24.4万吨石油和47.4万吨石油产品。

二战结束后,尽管苏联自身的能力有限,但还是承诺向那些加入社会主义阵营并被剥夺了自身“ 黑金 ”来源的东欧国家供应石油。起初,这些都是相对较小的数量,但随着50年代伏尔加的石油天然气省的开发和苏联石油工业的飞速发展,石油出口数字开始上升。到1960年代中期,该国出口了4340万吨石油和2100万吨石油产品。同时,那些兄弟国仍然是主要的消费者。因此,在1959-1964年 伏尔加地区向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和民主德国运输石油,修建了具有象征意义的德鲁日巴石油管道。当时,它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油管道4665公里。


值得一提的是 :正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苏联的石油出口发生了根本性的结构调整。在1960年之前,石油产品的供应占主导地位,但在那之后却是原油。这种转变一方面是由于国内炼油能力的短缺(尽管在战后的第一个十年里建造了16个大型炼油厂,但原油产量在加速增长)另一方面是由于全球性变化。在石油工业的早期,原油的交易被认为是相当奇特的

首先是轻油和润滑油,后来是汽车燃料。这种情况在二战后有所改变。进口国对利润进行了评估,并重新将重点放在原油进口上。

1973年能源危机后,苏联迅速增加了对西方国家的石油出口,这些国家与他们的社会主义阵营盟友不同,以可自由兑换的货币支付。1970年至1980年期间,这一数字上升了1.5倍,从4400万吨上升到6360万吨。五年后,它达到了8070万吨。 而这一切都发生在油价暴涨的背景下。

苏联从石油出口中获得的外汇收入的数量是惊人的。1970年,苏联的收入为10.5亿美元,1975年,已经达到37.2亿美元,到1980年增加到157.4亿美元。几乎是15倍之多, 这是苏联发展中的重要的因素。

1965年,苏联宣布开始进行所谓的柯西金改革。官方的措辞是 “改善规划和加强经济激励。”从本质上讲,这是一种尝试,将某些市场调节器引入已经开始疲软的计划管理环境,或者正如他们当时所说的,促进经济管理方法,而不是行政管理方法。企业将被置于事物的中心。当然,一切都必须在社会主义的框架内发生。改革也有一些有影响力的反对者,他们认为新趋势在意识形态上是可疑和危险的。勃列日涅夫受到了压力,但他总明白,没有什么可以改变。改革正在进行,并取得了初步成果。然而,在20世纪70年代初,出现了是否继续改革的问题。这时,石油美元 “突然”涌入苏联。


在新的财政来源的影响下,苏联政治领导层形成了一种强烈的观念,即现在最尖锐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不是通过提高经济体系的效率,而是通过增加石油和天然气出口的收入来解决的。这个选择似乎很明显:既然有这样的财政收入,为什么还要进行痛苦的、意识形态上有问题的转型?工业经营不善,民众缺乏商品?没事!让我们用外汇来购买它们吧。 农业的情况越来越糟,集体和国营农场都无法应对?也没啥事!我们会从国外带来食物! 那些年的外贸收支情况令人震惊。这是一个丑陋的计划—“石油换食品和消费品!”

在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和80年代初,石油美元与食品和消费品提供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联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亲自向提出了以下要求 :“没有足够的面包那就用超过计划的300万吨石油来填补。”而面包的短缺是通过生产超过计划的300万吨石油来解决的。

最近解密的政治局会议工作记录包含了有趣的证据,表明最高领导层在讨论出口时,如何将其与粮食进口和消费品采购直接联系起来。例如,1984年5月,在一次政治局会议上,苏联部长说:“我们卖给资本主义国家的石油主要是用来支付食品和其他一些商品。因此,在制定新的五年计划时,似乎应该为每五年可能增加的500-600万吨石油供应做出规定 ”

苏联领导层不愿意听从警告,即用进口来代替经济是极其危险的。国家经济越来越差。人民每年都越来越难。


当然,最令人痛心的是食物问题。农业危机成为勃列日涅夫时代党的会议的一个固有主题,从1965年三月全会开始。政府宣布增加对农业、生产机械化和电气化、土地开垦和化学化的投资。尽管如此,农业和食品工业仍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为了养活人民,越来越多的食物被买入。如果说1970年进口了220万吨粮食,那么到了1975年则是1590万吨。到1980年,粮食的购买量增加到2780万吨,再过五年就是4420万吨。在15年内增加了20倍!苏联的粮食短缺正变得很严重。


肉类和肉制品的情况尤其糟糕。在莫斯科、列宁格勒、苏联各共和国的首都和一些最大的城市,他们以某种方式设法维持可接受的供应水平。但在其他地方已经崩溃了。尽管肉类进口急剧增加(到80年代初,苏联购买了近一百万吨!)但人均肉类消费只勉强维持到70年代中期。大量购买粗粮和直接进口肉类只是弥补了农业的全面崩溃。


消费品方面的情况也不乐观。苏联轻工业无法应对。

起初,他们担心的是质量问题:“正在为提高产品质量和产品种类打下巨大的基础,他们在1976年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会议上指出。”例如,去年的皮鞋产量约为7亿双,几乎每人3双。而如果对鞋子的需求仍然得不到满足,那就不是数量的问题,而是缺乏高质量的鞋子没穿多久就炸了。许多类型的织物、服装和衣料产品也是如此。1980年代初,数量也开始不够了:“这是一个事实—在第二十六次代表大会(1981年)上悲哀地指出年复一年,许多消费品,特别是织物、针织品、皮鞋的生产计划没有完成...... 人们不得不对进口施加压力,以穿上衣服和鞋类。但是,与食品的情况一样,购买量只维持在已经很低的水平。

最令人沮丧的是,在用外汇购买食品和消费品的同时,苏联领导层几乎没有利用石油和天然气收入进行大规模技术现代化。似乎科学和技术革命应该从根本上调整进口重点,投资于现代设备和技术。但这种情况没有发生。由于忽视了世界在科学领域的成就,给苏联带来了致命的后果。

1970年代对苏联来说是一个错过机会的时期。先进经济体正在经历结构转型,并为后工业社会奠定基础,减少原材料和资源的作用,而苏联不仅保留了工业发展模式,而且正在创造一个资源型经济和全球价格趋势的依赖性稳步增加。正如苏联存在的最后十年所显示的那样,片面关注油气部门,负责补偿国民经济中的低效率,被证明是一种极其脆弱的立场,无法带领国家走出经济停滞。


user avatar   TigerfromSiberia 网友的相关建议: 
      

赫鲁晓夫搞玉米运动,原本计划得到的玉米杆玉米棒子给猪和牛吃,猪和牛下了肉,供给给群众。但玩儿砸了。其短期后果是,玉米棒子由群众来消化,现在油管某些关于苏联的视频下面,遗老们还在回忆小时候成天吃的“玉米面包”和“玉米牛奶”。而长期后果是,给苏联开了个非常不好的头,勃列日涅夫跟后来的一把手,急头白脸地从西方买粮食,就不曾断过。

苏联自身为什么会缺粮食?因为集体农庄真的不好好种地了。越不好好种地,国家就加大补贴力度,农民就越不好好种地。结果,从耕种到收割、运输,得有1/3的粮食损失掉了。但是没有人承担责任,不好好种地就成了常态。

苏联有个段子,说社会主义有六个基本矛盾:

没人失业,但没人工作
没人工作,但计划都完成了
计划完成了,但商店里空空如也
商店里空空如也,但所有人都啥也不缺
所有人都啥也不缺,但所有人都不满意
所有人都不满意,但所有人都说“赞同”

看看前两条。

明明农业拉胯,为什么计划都完成了?记得知乎有个高赞说苏联计划经济好,通过各种计算能保证GDP稳定增长什么的,我们的计划经济被抛弃,是因为我们没学明白。我仅代表我个人,表示这是错的。苏联农业既然拉胯,GDP还稳定增长,这就说明其它地方增长得更迅猛。苏联在粗放式发展方面,造诣很深,开工厂嘛,征召工人去援建,堆量,剩下的就是算数问题了。

诺基亚当年面对苹果的异军突起,选择在手机壳上发力,搞机海战术。苏联也是这样,不想着做技术迭代,转身去堆量建工厂,建的还是军工厂。80年代中期,苏联人均GDP只有美国的37%,但是苏联工厂产的坦克数量是美国的4.5倍,两栖装甲车-5倍,火炮-9倍,核潜艇-3倍。相应地,苏联国防工业从事人员是美国的2-3倍。苏联GDP为了满足计划增长,已经十分畸形了。中国放弃计划经济,说得好像我们技不如人一样。别吹苏联计划经济了。它那计划经济就是个数学游戏,根本不考虑实际问题的。

如果苏联不搞粗放式发展,如果苏联认真玩技术迭代呢,靠往外卖其他商品换粮食,岂不美哉?可以说,这很难。在苏联,国家下来一个科技任务,并不会组建个豪华团队来攻克,而是委托给几个科研所秘密进行,各玩各的。好不容易取得的科研成果,军事相关的、军工业有大腿的会优先采用,其它的压箱底,毕竟资源有限。什么,军转民?泄露国家机密了亲。所以想要玩技术迭代,就要改制度,就要换上面的人,这可能么。的确可能,戈尔巴乔夫千呼万唤shi出来。

于是,对于苏联来说,卖石油就成了不让群众饿死的最终选择。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收益率依赖是路径依赖的神经生理学基础,而要力转,必须要靠决议而非法律,决议的基础是脱离历史的高尚情操,操。


user avatar   su-kai-46-2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苏联长期面临巨大的军事压力(二战时损失惨重不说,二战后马上就开启了冷战)

所以苏联人有限的技能点都点到了军事上(苏联也确实不如美国财大气粗),苏联的民用产品大多数性价比不如欧美国家(当然也有例外,比如苏联的机械钟表和胶卷光学相机等)。

但是下面菜师黑的也太过了。恰好我懂一点点航空,那我也小僧伸伸脚。

苏联航空工业确实借鉴和学习了一些美国技术。比如里2(就是老人民币2分钱纸币图案上的飞机)确实是苏联引进DC-3生产的(DC-3比波音707更有资格称为划时代的民航机,日本的零式运输机也是引进DC-3技术生产的)

但是在里2之前,图波列夫就设计过这玩意啊(虽然不算太成功,但你要说苏联人没有设计大型民用飞机的能力。。。先不谈同时代的TB-3/ PE-8)

ANT-20,一架能载70多名乘客的巨型六引擎飞机。


二战之后没多久,美国佬就成立了巴黎统筹委员会,对苏联进行技术限制。这里直接引用百度百科了。

巴黎统筹委员会(简称“巴统”)的正式名字是“输出管制统筹委员会” (Coordinating Committee for Multilateral Export Controls) ,是1949年11月在美国的提议下秘密成立的,因其总部设在巴黎,通常被称为“巴黎统筹委员会”。
巴统有17个成员国: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葡萄牙西班牙加拿大希腊土耳其日本澳大利亚
协会由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发达工业国家在国际贸易领域中纠集起来的一个非官方的国际机构,其宗旨是限制成员国向社会主义国家出口战略物资和高技术。列入禁运清单的有军事武器装备、尖端技术产品和稀有物资等三大类上万种产品。

二战后苏联人开发了一系列各色民航飞机(这个我熟),虽然这些飞机可维护性,经济性都不如波音空客,但是这些飞机引进了哪种欧美机型并仿制 ?苏联民用汽车比如拉达确实引进了意大利技术,但是从经典的MAZ543 MA537到 MAZ7904,MAZ7907苏联人的军用重型卡车哪里差了(咱们的万山51200就吸收引进了白俄罗斯继承的苏联技术)。都知道米格25是不锈钢飞机,但这玩意能飞上天,也离不开苏联人独特的焊接技术。所以别连科叛逃前,欧美百思不得其解。

还有很多苏联人独步天下的技术,我不如 @kgb1986 小特务熟悉,就顺便邀请他一下。


下面随便列举点苏联民航飞机的图。当年苏联人自己的民航飞机尽情翱翔在华约集团以及亚非拉盟友们的天空。军用的安12/22/24/70/124 伊尔76等就不列举了。

伊尔-14

伊尔18

伊尔62/伊尔62M

伊尔86

图104

图114

图124

图134

图154(这个已经被改装成特种机,因为速度快在东海表现亮眼)

图204


user avatar   liu-pei-ran-50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事儿很资源诅咒关系不大。

这个问题要分两个时期:

第一,苏联为什么需要石油创汇,而且依赖石油创汇。

第二,俄罗斯为什么要依赖能源工业。

苏联的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方面:

第一,在军事工业上投入过高。第二,苏联并没有参与欧美日主导的国际市场,而是依靠经互会建立了一套颇为僵硬的经济系统。

苏联在军事上的投入一度占到财政收入的40%,在这种投入之下,其他的民用经济部门实际上得不到正常投入,自然不会得到一个健康的发展。

当然,这里的健康发展是和西欧美国比,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差。很多人上来就说苏联经济如何差,但是和同时期中国比,苏联可以说相当富裕。

如果你觉得苏联的经济问题很严重,那你一定会奇怪于中国怎么还没崩溃。事实上这也是西方老说中国崩溃论的来源之一,对于外界观察者来说这确实很难理解。

关于苏联僵硬的计划经济系统,有太多的苏联段子了。其实苏联对于各个小国的援助也同样僵硬,总是用高价收购小国的工业原料,完全无视市场规律。这也就是为什么,像古巴朝鲜这样的小国在冷战时有一段经济腾飞时期。

接下来是第二个问题,为什么俄罗斯要靠卖石油和天然气为生?

俄罗斯的问题和苏联有着根本的不同。

俄罗斯的工业能力在苏联解体后的私有化浪潮中被大规模洗劫,到现在仍然处在逆工业化的过程中。对于普京来说,能把能源工业攥在手里已经是费力九牛二虎之力了。

普京上任以来不断地进攻寡头,连制糖业这种产业都费力半天劲才拿回来,你要求他恢复苏联时期的工业水平,真是太难为人了。

曾经苏联工程机械的能力相当强悍,如今俄罗斯的矿山机械都要从中国购入。原有的苏联工业在九十年代大量流失。中国也捞到不少。

俄罗斯到如今的局面,其实已经算不错了。你看看伊拉克,连卖石油的本事都没剩。


user avatar   maomaobe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苏联有一些民用工业产品不错,像相机一类的东西,在于西方一度很受欢迎。

而且苏联时代的很多食品,诸如冰激凌巧克力汽水一类的东西,品质远远高于现代俄罗斯和其他国家。

并不是苏联重工业强,轻工业就完全一塌糊涂,亮点还是能找到的。

二、苏联面对的问题,是技术落后和经济封锁,导致工业品竞争力不足。

军工产品可以不计成本,性能需求达到能打就行,但是民用品不是。

苏联建国后就被技术封锁,市场封锁,利用大萧条才拿到一些技术。市场一直被封锁,不能很自由地进入西方消费市场。

一个起步落后的工业体,没有竞争刺激。研发资源大量投军工,那就只有军工技术能转移的民用品,有些竞争力。

譬如望远镜瞄准镜的光学技术转移到相机上。

纯民用产品按照计划生产,数量要求高于质量要求,升级慢,竞争力不足。成本倒不一定高很多。

另外,高积累模式,人民比较穷,比较平均。高端消费品需求不足。越是复杂民用工业品,水平越低。

在我们计划经济时期。

大白兔奶糖,茅台酒还不错。

到了服装面料自行车就差很多。

到了汽车电视空调差距就大了。

苏联类似。


三、苏联为了高生活水平(人均肉类奶类消费,中国到今天都没追上。)大量进口食品。

其实苏联自己产的足够吃饱,但是吃好不够。大量进口要外汇。外汇只有石油依赖了。

石油出问题,自己内部乱改革,最后才出大问题。

四、中国要尽可能避免苏联的情况。

不让西方制造业转移,对我们封闭市场。

我们封闭30年,越南,印度接替30年,就轮到我们技术落后,产品升级慢了。

要保证我们能引进技术,能让技术开发迎合国际市场需求,这样才能循环起来。


user avatar   zhao-xiao-shu-22-67 网友的相关建议: 
      

题主不要乱讲奥,苏联可不是在后期依赖卖石油度日,而是它一直都是资源导向型

在20世纪20年代国际关系背景下, 石油成为苏联政治权力的重要支柱。为了复苏石油工业, 苏维埃政权并不排除对西方资金和技术的引进。1920年7月, 美国新泽西美孚石油公司以650万美元和承诺日后再付750万美元的绝对最低价买下了诺贝尔家族在苏联50%的油田控股权。新泽西公司控制了至少1/3的苏联石油产量, 40%的炼油生产和60%的苏联国内生产。1920年11月23日, 苏联人民委员会公布了“经济和司法让步的基本原则”法令, 主要是“对油田和木材”有兴趣的外国投资者实施租让制。

1921年3月, 列宁宣布了“新经济政策”, 大力发展国内市场体系, 恢复私有企业, 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 出售矿区开采权。并宣布“我们无法在没有国外设备和技术援助的情况下单靠自身力量恢复衰败的经济”。为得到外援, 苏联愿意向“最强大的帝国主义辛迪加”提供广泛的特许权, 为此租让巴库的1/4和格罗兹尼的1/4。在新经济政策的吸引下, 美国纽约美孚石油公司同苏联政府签约, 在巴统为苏联建造一座煤油厂并租赁经营。继而1921年11月, 列宁又宣布向外国投资者提供特许权。在苏维埃一系列政策刺激下, 西方技术和投资大量涌入, 石油工业开始恢复, 苏联作为石油输出国重新返回国际市场。1924年, 苏联石油辛迪加在英国创立了自己的分公司“俄罗斯石油产品有限公司”, 专门从事石油零售贸易。苏联石油公司参与了美国和英国之间石油市场的争夺。壳牌公司出于无奈, 被迫在1929年与苏联就市场分割进行协商, 作为协议的一部分, 壳牌公司将英国石油市场的很大一部分份额给了苏联, 而且这一份额还可根据增长的石油需求每年按比例增加。

在工业化时代, 苏联通过石油出口为国家换回美元, 缓和与意识形态对手之间紧张的外交关系。苏联的石油出口在1926年到1935年占西欧国家石油进口的1/7, 1975年, 苏联向西方国家输出石油4520万吨。苏联还与西方国家进行补偿贸易, 用石油换回本国工业化所需的设备和技术。此外, 出于冷战政治利益的需要, 苏联石油公司对东欧经互会国家输出石油。经互会国家除罗马尼亚外, 没有一个国家具有实际意义的石油储量, 经互会国家80%以上的石油消费量是依靠苏联供应的。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 苏联铺设通往东欧国家的“友谊”管道系统。苏联对经互会国家的石油输出往往是牺牲经济利益, 经互会国家进口苏联石油的价格一直是低于当时世界石油市场价格, 苏联与东欧国家的能源关系, 主要是出于维护《华约》国家团结和社会主义阵营安全的军事政治目的。


user avatar   mao-qi-shi-24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问题重复过好多次了,答案其实很简单,苏联的工业很强,但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导致在商品经济领域对世界市场几乎没有任何影响力,所以一无法形成基于民用市场的经济循环,二不能形成产业迭代和技术升级,最终被西方甩在了后面。

但是你从历史的角度看,苏联这种现象很正常,沙俄到现在的新沙俄,都是一个能以军工为核心维持一流门槛技术水平,但主要依靠原料和初级工业品出口的国家,一直都没变过,既然如此,有什么理由去苛责苏联卖原料呢?


user avatar   brodywilso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说两组数据,自己体会

1、中国的出口,民企占45%,外企占45%,国企仅占10%;

中国国企工业水平,现在应该远超苏联吧,然后只占中国出口的10%,并且这10%,大部分是基建类,制造业那就更少了。

2、苏联的出口,70%以上是以石油为主的矿产资源;

苏联的工业,放眼全世界,只有军工能拿得出手,其他行业技术水平非常的低劣稀烂,根本拿不出手,面对欧美日毫无竞争力。苏联鼎盛的七十年代,千人汽车保有量不如伊朗墨西哥,更不用说跟欧美日比了。

跟大家说一点中国汽车的事

红旗汽车成立于1958年5月12日,韩国现代汽车成立于1967年12月29日

红旗汽车2020年销量为20万辆,现代汽车2020年销量为374万辆

大家看出来没,红旗汽车成立时间比现代汽车早九年多,但是现在,红旗汽车的销量不到现代汽车的零头。

再说个让大家惊讶的事。2001年之前,国家不允许民企造车,你没听错,是不允许民企造车。

下面是吉利汽车的一段往事

1998年8月8日,吉利第一辆车豪情下线。李书福发出700多张邀请函,办了100桌酒席,但当时吉利没有许可证,还是“黑户”,几乎没有嘉宾敢来捧场。几经周折,时任浙江省副省长的叶荣宝决定参加了吉利汽车下线仪式,并表示支持吉利造车,吉利的第一台车才正式下线。

豪情下线后,李书福继续为吉利奔走,他在媒体和公众面前,为民营企业造车摇旗呐喊。其实,虽说吉利造车一路磕磕碰碰,但关键时刻总有贵人拉一把,曾培炎就算一位。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吉利汽车和“贵人”曾培炎的故事。

曾培炎,1938年出生于浙江绍兴,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电子学专业毕业,有着多年经济领域的工作经历,对中国经济发展有着清晰的认知,对中国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也颇为支持。他曾经公开讲过,非国有经济在企业开办、土地使用、上市融资、进出口等方面,将享受与国有经济同等待遇。

在中国汽车行业出现“政策堡垒”,合资企业被重点扶持,而像吉利、奇瑞、华晨、悦达等自主品牌被挡在门外,甚至命悬一线时,知名汽车记者李安定曾写信向曾培炎求援:不能为保护“国家队”,连“陪练”也要斩尽杀绝。

曾培炎考察吉利汽车

1999年12月中旬,时任国家卫计委主任的曾培炎出现在台州,目的是考察非国有投资。吉利作为当地的知名企业,台州方面也希望曾培炎能实地去看一看。

李书福还没敢将曾培炎带到临海看自己的汽车基地,而是在路桥让曾培炎视察吉利的摩托车产业。在坐满省市领导以及从北京来的一批记者的会议室里,曾培炎让李书福汇报情况,但只给了5分钟。

李书福从自己生产摩托车的心路历程开始讲起,一五一十地向曾培炎说到自己是怎么拿到摩托车生产权的,从挂靠到并购,最终才有了自己的生产公告,目前发展得还不错……看得出,对他的这些故事,曾培炎听了觉得还挺有意思。李书福决定趁热打铁,将话题赶紧接到自己的另一个梦想上,那就是生产汽车。

曾培炎没有说不,比较婉转地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汽车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是高人才、高技术产业的体现,作为民营企业,你想搞汽车,这是不容易的。”

请给我一次失败的机会

李书福没有知难而退,他说:“主任,汽车不是高技术,它只是高技术产业应用的一个载体,是一个系统集成,也就是各种技术的一种组合,就像房子一样,你里面可以装各种各样的高技术的产品,但是房子本身不是高技术。

“我觉得汽车不就是四个轮子、几个沙发吗?可以让我们去做一些探索,用民营企业的机制,就像当年造摩托车一样,外界也都说我们不行,但我们造了全中国第一个踏板式摩托车,很成功!现在大家都学着造。我们还搞了很多个第一,建材上的铝板,也是全国第一,装修在家里非常漂亮。”

他诚恳地望着曾培炎:“我们要是成功了,可以为国家探索一条汽车发展的道路,如果我们失败了,也不要国家的钱,我们都是自己的投资。”

曾培炎好言相劝:“你也不容易,赚了这点儿钱到最后都打水漂了,也挺可惜的。”

李书福有些急了,脱口说了一句“荡气回肠”、至今为外界和吉利人乃至他自己津津乐道的一句话:“这样,你能不能给我一次失败的机会,让我们尝试一下!

尽管曾培炎没有直接给出同意的答复,但“不反对”三个字,给了李书福巨大的鼓舞和信心。

这句话被在场的人听进去了,其中《中国企业家》杂志社的一位记者感觉有料,回京后给社长刘东华做了汇报,刘东华也被打动了,同意在杂志上做一期封面报道,标题很大,就叫“请给我一次失败的机会”。

这一下就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引起了更多的人对中国民营企业造车的关注。李书福造车,开始进入公众的视野,这绝对是件好事。

1999年9月,在国家经贸委颁布的《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中依然未见“吉利”之名,这令李书福黯然神伤而就在2001年11月初,在中国入世前夕,吉利终于如愿拿到了轿车的许可证,也成为了中国首家获得轿车生产资格的民营企业。


我个人强烈反对国企私有化,但我认为国企应该市场化改革,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国企民企应该一视同仁,有一个公平的市场环境。像海尔格力潍柴动力万华化学这种也属于国企,但是市场化改革后,竞争力非常强,我比较倾向于这种。一边在说体制优越性,一边不敢公平竞争,未免显得可笑。

像汽车行业,2001年之前不允许民企造汽车,结果国企稀烂无比。最后白白的便宜了外企。大众通用丰田本田,在中国市场赚疯了,这都什么事儿。你国企既然竞争民企造,那你自己能搞好,也可以啊,然后你烂泥扶不上墙,最后让大众通用丰田这些外企把大钱赚了,这跟汉奸买办有什么区别。

关于出口民企外企国企占比的数据来源于易纲行长的发言

易纲行长在2018年G30国际银行业研讨会的发言及答问

易纲行长在2018年G30国际银行业研讨会的发言及答问
我今天的发言涉及两个问题,一是中国经济,二是贸易摩擦。关于中国经济,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稳定,预计今年能够实现6.5%的目标,也可能略高。价格水平处于良性区间,目前CPI为2%,PPI为4%,预计全年CPI略高于2%,PPI在3-4%之间。企业利润增加,税收和工资收入也处于不错的水平。国内消费成为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从国际收支来看,对外盈余在持续缩小。中国经常账户长期保持盈余,在2007年达到峰值,占GDP的10%,此后逐年下降。今年上半年,经常账户出现赤字,全年可能小幅盈余,预计不足GDP的1%。以上表明,中国经济增长已主要由国内需求推动,消费和服务业成为主要驱动因素,对外盈余不断缩小。
货币政策方面,当前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中性,既未放松,也未收紧。货币政策工具箱中有足够的政策工具可以运用。今年,我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有所下降,从年初的4%左右降至目前的3.6%,同时7天逆回购利率也有所下降。今年人民银行已经4次下调了存款准备金率,有人担心我们是否在放松银根。我的回答是:中国的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中性。如果你看广义货币M2,其目前增速在百分之八点几的水平,广义货币增速与名义GDP增速基本相当。社会融资规模增速约为10%,也处于合理水平。综合上述因素,可以得出中国货币政策维持稳健中性的结论。
关于贸易摩擦。我认为贸易摩擦给经济带来的下行风险巨大。过去几天IMF发布了相关模型,预测了贸易摩擦对主要经济体和全球的负面影响。我同意IMF的结论,人民银行的模型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我认为贸易摩擦将造成很多问题,导致负面预期和不确定性,使市场产生紧张情绪,这是市场不喜欢的。
关于贸易摩擦对中国的影响。中国的出口产品中,外资企业的出口占比较大,约占45%。民营企业出口占比也很高,几乎达到45%。国企出口的占比仅为10%。上述结构也可以推断出贸易摩擦和征收关税对中国经济的结构性影响。
中美之间的贸易差额还需关注其他因素。一是美国对华服务贸易的盈余。过去几十年,美国对华服务贸易出口增速很快,年均增速达20%,目前美国对华服务贸易盈余高达400亿美元左右。中国对美国还存在教育逆差,很多中国学生赴美留学并向美国支付高额学费和生活费,这笔流入美国的资金是非常巨大的。第二个没有被包括在中美贸易统计中的因素是美国企业在华的销售额。这些美资企业在中国生产、销售的数额也相当大。据统计,美资企业2015年在华销售额约为2200亿美元,包括了货物和服务。想象一下通用电气公司(GE)、通用汽车公司(GM)和苹果公司(Apple),就会明白为什么这部分数据如此巨大。三是人们一直在讨论中国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去年中国向全球支付的知识产权费用大概为290亿美元,其中很大一个比例付给了美国。
下一步,为解决中国经济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我们将加快国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并考虑以“竞争中性”原则对待国有企业。我们将大力促进服务部门的对外开放,包括金融业对外开放。谢谢!

目前民企占比已经超过50%了

民企出口首次占“半壁江山”说明什么?

中国青年报发布时间: 20-05-11

5月7日,海关总署发布贸易数据,今年前4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9.07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下同)下降4.9%,降幅比一季度收窄1.5个百分点。其中,出口4.74万亿元,下降6.4%;进口4.33万亿元,下降3.2%。

出乎预料的是,我国4月当月出口1.41万亿元,同比增长8.2%,由负转正,这样的结果超出许多专家和评级机构的预料。

4月份出口数为何能实现正增长?我看民营企业功不可没。2015年,民营企业出口比重首次超过外商投资企业,达到45.2%,成为我国出口第一生力军以来,一直在加大一般贸易的出口。在今年全球疫情如此严重、各国进出口贸易不断下滑的情况下,我国民营企业多年持续加大一般贸易的努力,结出了丰硕的成果:不仅1-4月民营企业进出口3.92万亿,增长0.5%,占外贸总值比去年同期提升了2.3个百分点,达到43.2%,而且4月份民营企业出口首次占比51.7%,超过我国出口的“半壁江山”。




     

相关话题

  媒体称联合国证实「乌克兰至少 64 名平民死亡,240 人受伤」,当地局势如何?民众如何保护自己? 
  俄罗斯还有什么可怕的? 
  如何评价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签署联盟国家一体化法令? 
  什么是远视主义? 
  假如在苏联斗争中托洛茨基掌握了苏联会怎么样? 
  俄罗斯为何这么快就进攻到基辅呢? 
  如何反驳「中国人(汉人)没有打赢过任何大规模战争」? 
  苏联为什么会输掉冷战? 
  俄罗斯人如何看待苏联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捷克总统泽曼发表紧急电视讲话,否认有“任何证据”显示俄罗斯特工参与了捷克军火库爆炸事件,未来会如何? 

前一个讨论
近代以来,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
下一个讨论
未来十几年中国大陆普通人的收入还会上升吗?





© 2024-06-1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1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