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中国高校教师博士比例这么低,博士生找大学教职却还这么难? 第1页

  

user avatar   tzar-x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龙头高校、鸡头高校、龙头院所、鸡头院所不光是去搞科研的,混完科研当官加成都越来越强了。

今年正好换届,不妨去了解一下多了多少有博士学位、教授职称的大员,再看看他们同龄人都什么受教育水平,再考虑一下他们如果推荐人会推荐哪的,再看看他们的母校和早期工作单位,答案不言自明。

龙头高校出大官(副部),鸡头高校出小官(正副厅正副处),吊车尾高校就是个混饭吃的地方,工资差不多,但非货币收入差几个数量级,都读完博士了心里还不清楚的着实不多。有些鸡头高校当时教研岗一共400来人,这批人里院士出两个,副省出一个,厅级/事业单位管理3-4出20+;有些吊车尾高校几十年最多出几个副处,偏偏大家纸面工资差不了几个大子儿,都读完博士了,这能没点数?


user avatar   huaxuechanshiguan-6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对于这个问题,关键在于,有些高校只存在于教育部的名单上,而不在大众的认知里面。

举个例子:重庆科技学院。这学校是正儿八经的本科院校,博士去了就给编制,但是有多少人知道这个高校?

类似的还有台州学院,攀枝花学院,嘉应学院等等。

这些高校的共同点都是知名度很低,科研平台很差或者干脆就是没有。学生就业也几乎就局限在当地。

没有科研平台,发展空间小,待遇不理想,历经千辛万苦毕业,怀揣着科研梦的博士们自然不愿意“屈尊”去这些高校工作。

而这些高校其实才是我国高校的主力军啊。

截至2020年6月30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3005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740所,含本科院校1258所、高职(专科)院校1482所;成人高等学校265所。其中未包含港澳台地区高等学校。我国的高等教育资源集中在东部发达区域比较多,而西部省份却很少,由于我国区域发展不均匀,导致东西部发展存在很大差异。

大家所熟知的高校,从985、211、正经的双非一本以及一些好一点的二本,撑死也就三百所左右。而绝大部分博士就业实际上就盯着头部一二百所高校。业界机会也没那么多。都盯着这一二百所高校的教职,这竞争能不激烈吗?

这就是我国高校总体博士比例低,但是博士就业难的真实原因。

最后说点题外话。我国科研环境总体实际上和国外先进水平(美日欧)相比,差距还是挺大的。这里可能有人会杠,不是说经费大幅提升,各项指数都名列前茅吗?

那这么说吧,只要算总量的指标,中国怕过谁呢?中国科研经费,仪器数量等等确实世界数一数二。那除以总人数看看人均呢?

国外很多高校确实只有一两台电镜。但是别人就能富裕到让科研人员自己一操作一天。(可能不准确,夸张的说法)

我们呢?约个电镜按周算,每次去还得排队。一个样品规定多少时间必须拍完,时间到就下一位。整个机时排的满满当当。

就这种环境,还只有头部一二百所高校可以提供。博士要去高校做科研,就这有这么点选择。博士们能怎么办?能不卷吗?

神马?你让后面的高校去搞科研?连实验室都建不起来的高校能做什么科研?研究过家家吗?逗!


user avatar   qing-ta-ren-ca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多虑了,国内高校博士比例并不低。但是博士生找大学教职的确是越来越难。

高校就像是一座围城,挤破头想进城的人只增不减,已经在城里的人进退两难。

01选择与被选择

最近几年,各大高校上演着激烈的抢人大战,除了高额的年薪、安家费、生活补贴等真金白银的补助,学校还帮助解决配偶工作、子女入托、入学等花钱也很难解决的问题。但稍微研究后即可发现,这些大多针对杰出人才、领军人才等高层次人才,哪怕专门针对青年人才,也是“四青”级别的拔尖人才,普通的青椒们往往不被选择

青椒们正处于人生中“不上不下”最“尴尬”的年龄段,同时面对着个人职业发展、结婚生子、养家糊口等多方面的压力,想活得轻松些,退而求其次或许是个好选择。

青塔人才曾在年初的推文《我在三线小城做青椒》中提到,刚毕业的博士研究生,正处于三十而立的年纪,权衡学术理想和生活压力后,部分人会选择去三线小城当青椒。此外,在院校的选择上,青椒们也并不局限于本科院校高职(专科)院校也是热门之选。

放弃一二线城市,前往三线小城和高职(专科)院校,提起青椒们的无奈之举,就不得不说近20年来高校不断提高的进校门槛。

02高校门槛 水涨船高

早在1999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新时期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就曾明确提出过2005年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到30%以上的目标

2006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中明确规定,称为“大学”的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位的教师比例一般应达到50%以上,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一般应达到20%以上

但实际上,直到2014年,我国普通高校专任教师的博士率才刚刚达到20.05%。然而,如果去了解最近几年各高校的招聘需求就会发现,似乎博士研究生学历已经成为进入高校的标配。青塔人才统计了3个层次15所高校招聘青年教师的年龄、学历、经历要求,从中可见一斑。

从图中可看到,“双一流”建设高校在招聘青年人才时,年龄要求基本在35周岁以下,东北大学对应届博士的年龄要求是不超过32周岁。至于学历,除了东北大学体育学可放宽至硕士(同时需为国家一级运动员),其余清一色要求博士研究生,甚至是海内外知名高水平大学的博士。此外,博士后和海外经历也是部分高校的硬性要求。

非“双一流”高校对年龄和学历的要求宽容许多,年龄可以放宽至40周岁甚至45周岁。学历可放宽至硕士甚至本科。但有意思的是,即使放宽也是有条件的放宽,例如宿州学院,如果是硕士研究生的学历,则需要同时具有高级工程师职称(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并有5年以上大、中型企业技术骨干工作经历,并主持或参与(前5名)过本行业重大技术研发(攻关)项目或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这一系列的“同时”、“并且”也足够将门槛提到青椒们望而却步的程度。 而另一方面,高校提高门槛,也是不断优化改革后的选择

03越“卷”越深的青椒

我们先来看一组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5年-2019年,博后出站和博士毕业人数逐年稳步增长,两者的总数在6.2万-7.7万之间,而每年专任教师的增长数低于博后出站和博士毕业的总人数,2016年和2017年甚至是远低于。如果再考虑非应届博士、海外博士和博士后应聘高校专任教师的情况,那竞争则更为激烈。

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全国高校的“双一流”建设序幕就此拉开,201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双一流”建设进入到实操阶段,而对于“双一流”高校建设而言,师资建设是其重要组成内容。2016-2017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高校教师的博士率是评估的核心指标。此外,高校专任教师的学历水平也是衡量教师队伍的理论知识水平、 专业素养和学术能力的基础性标志。综上,各大高校对博士学历教师的需求有增无减。当“内卷”之势席卷学术圈,想成为青椒就已经花光了所有的力气。而就算一只脚已经迈进了高校,之后能不能留下,以及面对科研教学双重压力还愿不愿意留下,都是青椒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在目前国内高校的评价体系中,“重科研轻教学”现象是几乎所有高校共同面临的问题,科研压力成了青椒们无法绕过的大山,其次,事业编制取消,“非升即走”的大环境也使得聘用制下的青椒们每天都处于追赶考核标准的焦虑中。根据2018年麦可思大学教师生存状况研究显示,大学教师每周平均工作48小时,每个工作日平均工作时长近10个小时,有88%的被访大学教师认为工作带来的压力是中度及重度,80%以上大学教师对月收入不满意。而对于其中的青椒而言,生存现状则更为堪忧。“一般来说,刚入职的青年教师工资待遇、科研经费等都不高,又要承担起结婚、养家、赡养父母等重担,压力很大。”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前党委书记柯文进曾提到,“在压任务、上担子之前要先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创造可以让其积蓄力量的环境。”越“卷”越深的青椒们,引起了不少知名学者的关注。北京大学的陈平原教授曾说过,大学里急需两种人才,一是大家都在抢的学术大师,一是潜力无限的青年学者。前者可以出高价买,后者则只能自己培育——这点全世界都一样。目前国内各大学都倾向于“选才”而非“育才”,这是一种偏颇。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也曾说过,青年人才一定要有伯乐发现,要有环境支持才行。仅仅靠自强不息,靠自己玩命干,个别的可以起来,但整个群体起不来。

未来,也许在多方不断地关注和支持下,被高校困住的青椒们能摆脱束缚,朝理想进发。


user avatar   miao-miao-bu-li-n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头部高校就那么多教职,其他你没听说过的学校,大家又不肯去,不肯去也是有原因的,因为很多确实太差了,没办法发展。




  

相关话题

  一个公办二本大学男老师,学历当然是博士,30岁了,还会做饭,长得也帅,居然没女朋友,可能是什么原因? 
  不爱科研,只为当大学老师而读博,这种做法对吗? 
  传说中越老越吃香的会计和审计会有 35 岁危机吗? 
  大学毕业一年才找工作,没经验,又不是毕业生,要怎么找到理想一点的工作呢? 
  人社部提出中小学工资分配向班主任倾斜、向教学一线倾斜,你支持这一举措吗?会带来哪些影响? 
  各位前辈,本人会计学,现毕业两年想考教师,但是很多地方已经要专业对口了,请问这个专业还有机会吗? 
  如何寻找热爱编程而且有经验的程序员? 
  你觉得什么行为会磨灭了一个老师的热情呢? 
  为什么 2021 年都 3 月底、4 月了,还是招不上人来?今年招聘怎么这么难 ? 
  为什么总说老师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学生。他们做老师是为了挣钱的吗? 

前一个讨论
北京推出「官方补课」,参与教师须在岗且有中级以上职称,每学期最高或可多挣 5 万元,此举具有哪些意义?
下一个讨论
苹果专业显示器Pro Display XDR的实际显示性能如何?能对标艺卓的CG3145吗?





© 2024-06-0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0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