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网传云南哀牢山遇难地质人员仅配备一次性塑料雨衣,或与其失温有关,是真的吗?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 第1页

     

user avatar   veritata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不信失温的。

他们有能力取火。他们随身带香烟的。没有火?我不是很信。

我个人认为是机械罗盘失灵,那边应该是某个古老帝国的入口。然后,他们被........


user avatar   long-ya-57-84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事件发展发酵到现在,恐怕已经非常接近最终的真相和核心事实了。




可以这么说,在户外作业领域,“专业的不如业余的、配发的不如外购的、官方的不如民间的”就是个普遍现象,行业内部大家习以为常,甚至潜意识里觉得“户外用品不就是应该自己买吗?”我接触过需要从事户外作业的部门,包括军队、武警、警察、地质、科考乃至于铁路、电力的户外维护巡查工人,就没有一个部门不是这么回事。


你要简单的说这是因为“贪污”,我不这么认为,“跑冒滴漏”不可能有这么普遍泛滥。在目前对于腐败行为持续高压态势之下,还敢挪用经费的事情我不保证没有,但是不至于这样跨行业、跨部门的广泛存在,这种现象一定还有更深的原因。


以上三张照片是我在某个冰川上发现的一支高山科考队的遗弃物,包括一支黑钻的小冰镐、便携高能量食品包装、一个探空气球的残片。当然在冰川上遗弃垃圾的行为极为不文明,做高山科考的人自己都不爱护冰川环境,说明内心里根本就不爱自己的工作,仅仅是当成一个谋生的手段而已,但是重点不是这个。


重点是,除了探空气球我不懂,你这些户外装备它根本就不适用啊!


这是一个典型的行走冰川,只要是个身体健全的人,甩开腿就可以轻轻松松的走上去的,你用技术冰镐干什么?黑钻的技术冰镐一两千一支,至少需要一对,两千多三千块钱买的装备根本就没办法用,你这是嫌钱多烧得慌吗?

这是攀冰场景里使用的技术冰镐,坡度大于45度才用得上;

这是行走镐,你可以理解为一种拐棍儿,也可以刨雪、止坠。


这个科考队的营地距离公路仅仅100米,他们也确实没有在冰上宿营,谁吃饱撑的没事干非要睡在冰上?去公路上搭帐篷它不好么?


那么你带能量棒干什么


那公路,卡车、房车都能开上来,你拉个煤气灶煮火锅它不好吃吗?还是高压锅炖一锅大肘子它不香?非得要啃跟蜡烛一个味道的能量棒?咱们搞科考的时候能不能少摆一点谱,干净利索一点把垃圾都收走,塑料袋一装带回去然后蹲在车上美滋滋吃你的大肘子小火锅。




实际上绝大多数野外作业根本不会面对特别特别极端的情况,极其极端需要用到非常专业装备的场景非常少,占所有野外作业场景不到1%。大部分野外作业出问题,不是出在装备不专业,而是出在装备选择错误


这次哀牢山事故也是一回事,塑料雨衣你这不是逗我玩儿吗?

蛋黄派八宝粥巧克力瓜子,鸡翅饮料?你这是野外作业还是郊游啊?该花钱的地方不花钱,不该花钱的地方猛花钱,进深山作业却不给配发高能量密度的食品。


我们以前曾经做到过在无人区戈壁滩上面,30分钟之内拔地而起一个“小镇”,通公路、有供水、有食堂、有供电、有医院澡堂公共厕所,甚至可以有WiFi。


可以做到什么程度呢?理论上你要是想吃海鲜大餐我也能给你办到,除了就餐环境差点,菜品是没问题的。


当然能做到这一切是有前提的,事先我们会组织一次现场勘查,掌握宿营地的基本情况,道路、水文、地形、植被、基础设施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回去准备物资,已有的从仓库拉出来检查一下,没有的赶紧划拨经费去买去采购。然后是打包清点、定人定位,画一张这个“小镇”的配置图,哪个区域在哪儿,由谁负责搭建,工作量大概是多少。


整个部队拉出去开始干活儿,该机械的机械,该人工的人工,看着就跟红警里面基地车展开是一样的,变戏法似的,呼呼呼就搞定。




我们总说是“官僚主义害死人”,哀牢山事故就是活生生发生在眼前的“官僚主义害死人”。


亲手操办大型中型小型野外作业这么多年,这其中的过节太清楚了。野外作业就是个团队作业的工作,看似是几个人在野外干活,实际上是需要一个团队作为支撑的,我无数次充当这个团队的负责人,其中的经验教训这里摆出来给需要的人参考。


越是小型野外作业,只有几个人乃至于一个人的这种活动,是最容易出问题的。因为往往不重视,物资保障不到位,加上人少、势单力薄,一点点意外就会要人命。


像哀牢山事故这种只有4个人的作业,少废话,该带的全部带上,食品、保暖、急救、定位设备全部扛着看看多重,根据这个重量来确定工作量,而不是根据工作量来定装备。人必须要活着才能完成任务,人都死了,任务再重要都没有任何意义。





总结起来,野外作业出问题无非这么几个原因:


1、没有进行现场勘查。负责人对现场环境不了解不熟悉,不知道需要些什么物资,自身知识储备不够,该买的不买、不该买的瞎买;


2、没有进行统筹协调。出野外之前至少要有个各部门参与的协调会,大家坐下来,先是安排部署任务,然后让任务单位畅所欲言,上情下达的同时也要下情上达,人家有什么困难遇到了什么问题要让人家反映上来,你赶紧改。


3、没有进行充分准备。没有现场勘查没有统筹协调,当然就是两眼一抹黑,准备物资也就无从谈起,实际上配发物资不够用不好用的事情是绝对会发生的。干过企事业单位会计、管过账的都知道有个会计类目叫做“机动经费”,那是发给你留在账上好看的吗?还是拿给你请客吃饭的?那是上级配发物资不够用的时候让你自己去买的!


4、没有充分考虑困难。坐在办公室里拍脑袋,永远不会知道一线都面临着什么困难。我组织这么多次各种规模的野外作业,最安逸的是去著名景点附近优哉游哉,最凶险的是直接顶在印度军队面前干活,没出过哀牢山这么蠢的事故,原因在于我本人就是个户外爱好者,什么地形环境我自己都跑过,知道什么环境有什么困难。不去一线,一线在发生什么,你坐在办公室里知道个屁!


一线有一线的苦,有些事情说出来,坐在办公室的人是不敢信的。


最简单的“吃喝拉撒睡”,是我组织野外作业的时候必须要念叨的口诀,设身处地想清楚,你自己去了那个环境,你吃喝拉撒睡有没有问题。


漫天张牙舞爪的晚霞下面大块吃肉、大口喝不含酒精的软饮料,爽不爽?


想爽,就不能光坐在办公室拍脑袋。


画面右侧土堆是垃圾坑,一切无害的垃圾都扔进去,撤离的时候土堆一埋就OK;水袋旁边挖好排水沟,废水统一收集到一个坑里沉淀,清水再排出去不造成污染也不会发臭;厕所安排在下风口远一点的地方,人太多了坑挖得大,还得考虑人在里面怎么上厕所的事情,要用木板盖起来搞结实点;睡觉要安排帐篷,帐篷不够的睡货车车厢里,防雨防风保暖怎么处理。


这些,你没去过一线你知道个屁。




事故已经发生了,四位年轻的地质队员已经失去了生命,表面看失事原因是装备太差、物资不足,深层次原因就是官僚主义害死人。管花钱的人没去过一线,不知道一线真正需要什么,钱花不到刀刃上。


他自己办公室里空调吹着小茶喝着,他又不用去吹风淋雨,他管你一线需要什么呢?几毛钱的雨衣、郊游吃的蛋黄派,呼啦啦给你买一大堆管够,“我也不贪一分、我也不占一毛”,真正查起来他还真的没有责任、不算犯罪。


该改一改这种做法了


不想办法好好治一治这些坐办公室拍脑袋的,类似的悲剧就还会发生。


user avatar   chen-shao-cong-65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作为地质人,他们的经历我也曾遇到过。17年在做地球化学土壤调查的时候,下午四点半了,为了去把最后一个点取样,导致下山的时候天已经黑了,信号时断时续,晚上手机的手电筒根本没有任何用,手机地图打开,知道方向在哪边也根本找不到下山的路,幸亏不久以后队友就来救我了。

这次事件让我不禁反思,我们国家对地质、林业等野外作业人员确实不够重视。连一个装备的标准都没有,所有吃的东西,穿的东西,包括鞋、背包都是自己解决,全中国地质队都是如此。单位只会给你发铁铲、罗盘、手套、定位仪等生产工具和劳保,注意,定位仪不是给你保命求救的,而是准确记录点位,完成工作的。

看见网上有人问,为啥不用高性能的冲锋衣,防水又保温,有回答说那种要两千元,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标配的。看到这些,我是有点生气的,因为家里银行系统的亲戚,每年都会发一件近两千的大衣,凭啥这种要冒险的工作,装备预算还不敌空调房的?哪怕五千块钱一套就真的发不起了吗?说白了,就是福利不好的同时,又不够重视。

以前高中毕业报这个专业的时候,资源勘查工程,以为会像南极科考队一样探索世界尽头,抑或是去海底探寻可燃冰。快毕业了才知道,这专业,待遇与普通民工无异,白天出野外,晚上回来还要整理数据做表。哎


user avatar   sywx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只要能下决心,就能断根。

800万抚恤金发下去之后,再从该单位各级领导私人财产里罚款800万,全给家属。

鼓励举报隐瞒个人财产,查实罚没后,举报人奖励一半。


舍不得给员工配装备,出了事罚你个倾家荡产。


user avatar   teng-xun-yi-di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多人不了解“失温”这个“死神”,给大家详细解释一下

失温,也叫低温症、体温过低。从字面理解,即人体的热量大量流失,从而导致人体核心区域(大脑、心、肺等维持生命的核心器官)温度降低,造成心肺功能衰竭,甚至会造成死亡——真正意义上的“冻死”。

失温听起来会发生在极其寒冷的情况下,其实不然,当人所处的环境低于20℃时,就已经可能出现失温现象了,而0~10℃则是失温的高发温度区间。而且,发生失温的人往往安安静静,不会挣扎呼救,所以,失温就像一个静悄悄的死神,会在不经意间夺人性命。


在低温中,他们的经历很可能是这样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热量开始流失,体温从37°C开始下降,直到体温低至34℃。

即使缩成一团,身体仍在止不住颤抖,明显感觉心跳变快,呼吸也变得急促,频繁感到想要小便,但是起身行动却感觉动作迟缓,走路不稳,磕磕绊绊。

在失温的状态中,这属于一级失温。

人体在寒冷的环境中,会自动出现“保温反应”,最先表现出的症状就是寒战,肌肉会不自主地不停收缩,希望能产生更多热量供给全身;同时,外周的血管开始收缩,血液从外周向身体的核心部位集中,减少热量的散失。

由于血管收缩,皮肤变得苍白,肌肉也变得僵硬。

这时,由于体温下降,气血交换率下降,更多二氧化碳被遗留在血液中,大脑因此呈现兴奋状态,急着想把多余的二氧化碳赶快排出体外,于是呼吸和心率都加快了,整个人也因为大脑过度兴奋而变得敏感、躁动不安

不过很快,大脑发现兴奋并没有达到目的,反而浪费了大量能量,于是迅速进入“节能”模式,并开始调整人体的能量分布,心跳速度开始降低,流向四肢的小血管开始逐渐收缩甚至关闭(这也是相比躯体核心部位,四肢更容易冻伤的原因),因此行动会变得迟缓、不协调。

第二阶段:

热量继续流失中,体温从34℃开始进一步下降,直到体温低至30℃。


他们的身体颤抖逐渐停止,整个人会变得昏沉而麻木。

精神有些恍惚,甚至分不清自己身处何处。似乎有人在呼唤,想回应,却发现已经说不清话。明明应该是觉得冷才对,却莫名其妙会感到有些热,好像来到热带的小岛,很想脱掉身上的外衣,去亲近阳光与海水。

在失温的状态中,这已经进入二级失温。

全身的血液在这一阶段重新分布。当体温低于34℃,外周皮肤、血管的温度感受器已经麻痹,无法再回传信号给大脑。同时,大脑也已经进入深度“节能”状态,神经兴奋度极度降低,进入抑制状态。

此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会根据错误的信号,突然命令外周尤其是皮肤的血管开放。

大量来自躯体核心部位的温暖血液开始充盈到皮肤血管中,人的脸色会变得潮红,然而,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热量通过皮肤散失,人体核心部位的温度迅速下降,逐渐与体表温度接近。

大脑已经快要停止工作,思维麻木、智力降低,人会出现认知和记忆障碍、视觉和听觉障碍,口齿不清,出现幻觉。人的瞳孔会放大,还会出现心律不齐。

这时,虽然体温一直逐步下降,紊乱的皮肤感受器却会向下丘脑传递感受到热的信号,人也会有到了炎热环境的感觉。加之大脑已经宕机,很多人在这个阶段会出现幻觉。这时就需要紧急干预了。

第三阶段:

体温严重降低,核心温度下降至30℃以下,面临心脏停跳风险。

眼前一片漆黑,进入昏迷状态,感受不到任何东西,不冷也不热,不痛也不痒,就像冬眠的动物一样,呼吸频率和心率都很慢,似乎就要停止了。

此时,进入了三级严重失温状态。人会进入昏迷,神经反射消失,呼吸减慢,心率减慢,出现严重低血压。

下丘脑也已经宕机,自主调节体温的能力已经丧失,一切都在向着最终的结局走去。大量的血液充盈在头部,面部呈现红色。

这时,肌肉变得非常僵硬,心脏出现致命的纤颤,随后心跳和呼吸停止。

当遇到失温者,7个抢救方法要记牢

在户外或野外的人,经常会发生因失温而遇险的状况。

比如低温天气户外登山、徒步穿越,在雨雪或大风天气中长时间运动,运动时意外落水等状况,都可能遭遇失温。

如果我们遇到求救的失温人员,一定要记清以下7步去帮助他们:

01 辨别失温状态

及时发现身边出现失温的队友很关键。

失温有一些症状很明显,比如控制不住的颤抖、嘴唇发紫、皮肤发白或发青等。但还有一些不易辨别的症状很容易被遗漏。

比如,队友在相对低温的环境中逐渐掉队,并表达说让你们先走,他休息一下随后跟上来。乍看可能是体力不支,但也可能是已经出现了失温现象。

02 转移失温人员

当有队友出现失温症状时,第一步需要将其转移到安全地带,避免暴露在低温、大风、雨雪中。风、潮湿是失温的两大重要推手,在风寒、湿寒效应中,人体的热量会被大量带走,加剧失温。

正确的做法是:立即停止户外活动,将失温者转移到避风处,例如有岩石遮挡的地方,必要时需要搭建帐篷。

03 隔离开“冷面”

不要直接将失温者放置在地面上,地面是能够导致身体热量大量流失的“冷面”,需要用垫子隔离开。


睡袋可以将失温者与冷面隔离开来,是非常好的工具。

04 创造干燥的环境

水分会导致热量持续大量流失,失温者需要迅速脱下全部潮湿衣服,擦干身体,用睡袋、厚衣服、保温毯等包裹全身。

05 核心区域加温

当有人失温严重,意识模糊,身体颤抖消失时,需要尽快对其身体核心区域进行加温。

常见的错误做法是为失温者搓手搓脚……这不但不能加温核心区域,还会导致冷血液回流核心区域,导致核心区域温度进一步下降,甚至导致心跳骤停。

正确的做法是用发热贴、热水袋等,对失温者的脖子、腋窝、腹股沟等区域进行加温。记得套毛巾(袜子手套都行),别把人烫伤了。

06 给予能量输入

为失温者及时补充能量是很有必要的。常见的错误做法是让失温者喝酒暖身,其实喝酒产生的暖和感是假象,酒精不但提供不了多少能量,还会导致外周血管扩张且血液循环加快,流失更多热量。

正确的做法是让失温者吃一些流质的高热量食物,如浓糖水、热巧克力等。

(热巧克力是为失温者进行能量输入的绝佳饮品)

07 预防低温更重要

在户外作业时,应避免淋湿全身,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寒风中,避免脱水,做好保暖防水措施,保证内衣干燥,都可以帮助预防失温。

哎,悲剧本可以避免的


user avatar   xue-wu-ya-72 网友的相关建议: 
      

脱衣服的话,应该是失温冻死的。失温症的人基本都会把衣服脱掉,好像人快冷死的时候感觉自己很热会脱衣服,就跟小时候不带手套玩雪一样,毛细血管破裂还是什么,会觉得很烫


user avatar   davidts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谁能想到我们的地质调查队员装备如此简陋?训练如此匮乏?


user avatar   sui-feng-57-5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淘宝流量那么多,李佳琦和薇娅作为头部中的头部,成交额高不意外,但是实际成交额还是有不少水分的。


首先,淘宝直播排行榜上的成交额与我们平时所说的销售额及销售利润完全不同的概念。

淘宝直播上的成交额的数据,指的是定金锁定的GMV的总数据

我从阿里巴巴的官网上找到了其披露的2019年财报[1]。在财报中,阿里对其GMV的定义是:GMV是包含了运费在内的所有已经拍下的订单价值(包含未付款订单)。

“ GMV”或“商品总价值”是指我们市场上已确认的产品和服务订单的价值,无论买卖双方如何或是否结算交易; 除非另有说明,否则GMV涉及我们的市场仅包括通过我们的中国零售市场交易的GMV; 我们针对中国零售市场的GMV计算包括买方支付给卖方的运费; 为谨慎起见,目的是消除对潜在欺诈交易对我们的GMV的任何影响,我们在计算某些产品类别中超过一定金额的GMV交易以及每天购买特定产品类别中的某些产品类别的买方的交易时排除在计算之外。

简单来说,GMV计算的不是实际交易数据,而是“销售额+取消订单金额+拒收订单金额+退货订单金额”的一个总和。

举个极端点的例子,我在淘宝上下单了100台iPhone 12 Pro,每台单价1万元,但是我没付款,但是按照GMV的角度,我这么一个操作,直接搞了100万

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GMV可能远远超过实际成交金额,这也为啥电商都愿意公布GMV的原因之一。因为数据好看啊!

更何况,双十一李佳琦的销售额计算的是预售销售额,也就是定金锁定的GMV,这个水分就更大了,我就问问在座的各位,你们预售有不退款的吗?


其次,就是一晚上100多亿的销售额确实过于恐怖了。

有人可能对一百亿没有啥概念····

就拿我来说,我一个月2000块的工资,要不吃不喝41.5万年才能挣到这个数···

换算到公司上,李佳琦和薇娅一晚上的营业额,几乎等同于半家中国五百强企业一年的总营收···

如果最后全部都是实际成交的话,那阿里的地位就不会受到另外两家的威胁了。


以上,我是 @Puddle ,我们都有美好的未来

参考

  1. ^阿里2019年财报 https://otp.investis.com/clients/us/alibaba/SEC/sec-show.aspx?Type=html&FilingId=14266295&CIK=0001577552&Index=10000

user avatar   sou-hu-xin-wen-59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为知友们补充更多信息:

11月22日,据普洱市失联人员搜救联合指挥部通报,此前失联的4名地质调查人员,于11月21日被搜救队伍发现时已不幸遇难。11月23日21时50分,4名失联人员遗体已移交失联人员单位。

11月20日,云南省登山户外运动协会曾派遣24名搜救人员组成3支重装穿越小组,计划在无补给的情况下,连续5天长途跋涉进行搜救。他们选择的道路与遇难者被发现的地方仅相隔一条山脊。

↑搜救人员发现的失联人员的雨衣碎片。图据央视新闻

云南省登山户外运动协会会长胡文琨带领了重装突击队参加救援,他向红星新闻记者详细讲述了救援过程。

“我们指挥部在测量该地的磁场时发现,救援地的磁场是四川黑竹沟磁力强度的两倍。”胡文琨认为,失联疑主要是受当地的磁场干扰造成迷路,在遇难者自身没有认知到危险的状况下,发生了失温意外。“在事故发生前,四名调查员可能还在寻找工作点样地,他们个人认为还没有产生危险,所以没有打开装备发出求救信号。”

24人重装队伍曾做好长期搜救准备

红星新闻:这次派遣去哀牢山救援的重装突击队是怎么组建的?

胡文琨:我们带领了三支重装队重装突击队去哀牢山救援,因为这次搜救的道路非常艰难,在执行任务过程中,队员也会发生摔倒、罗盘方向受到干扰等情况,所以队员都是从云南省登山户外运动协会中,挑选出搜索技能和自我保护能力强的成员,组成8人一队展开搜救任务。

重装的意思是吃穿住行的装备全套。因为重装穿越基本上没有后援,所以吃穿住行的装备全要背在身上保障自己。这次重装突击队按照五天的给养定位,配备有帐篷、睡袋、GPS卫星电话、做饭的反应堆、燃料气罐、五天的食物、防寒保暖的衣物等。

↑11月21日,救援组在哀牢山中搜寻失联人员。图据镇沅县委宣传部

红星新闻:重装突击队进入哀牢山救援的情况如何?

胡文琨:在昨晚(23日)九点五十分,遇难者的遗体被护送下山送至镇沅县。这次搜救任务中,重装队扮演的角色是远距离搜索队,搜救选择的道路与遇难者被发现的地方相隔一条山脊。因为当时通过总部对现场的分析判断,认为这个方向比较重要,考虑到各种机会都不要放弃,所以重装队就沿着这条山路往下搜索,大方向没有错,只隔了一个山沟。

事故原因疑为迷路+失温 未打开RTK或因未意识到危险

红星新闻:根据遇难者被发现的现场,您认为意外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胡文琨:通过对他们遗物的判断,当时食物和汽油都还有剩余,所以根据我个人的分析,我认为主要是受当地的磁场干扰造成迷路,在遇难者自身没有认知到危险的状况下,发生了失温意外。在外面的搜救过程中,电子罗盘和机械罗盘都有受到磁场干扰而紊乱。我们都是通过画图重新确定位置。

而14-16号三天大雨,山上一下雨就起雾,容易迷失方向。所以当时四名调查员受大雾和罗盘指向的影响,没有寻找到工作点的正确方向,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他们还在工作的状态,没有意识到发生危险,而失温的发展又很快,所以在很短时间里,发生失温意外。

因为意外发生得比较突然,遇难者没有表现得不好的状况,而是呈现失温者微笑的面部表情。四名遇难者相隔不远,有两个人并排躺在一起,一个人顺着一个方向,另外一个人跟他们间隔10米左右。只有户外失温这种情况才会很快地把人的生命带走。

红星新闻:遇难者都配备了RTK装备(实时差分定位)帮助定位,但他们并没有按下该装备,您认为是什么原因呢?

胡文琨:没有按下定位装置可能正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危险和问题。我们指挥部在测量该地的磁场时发现,救援地的磁场是四川黑竹沟磁力强度的两倍。所以在事故发生前,四名调查员可能还在寻找工作点样地,他们个人认为还没有产生危险,所以没有打开装备发出求救信号。

遇难者野外生存经验丰富,救援难度巨大

红星新闻:您在看到救援现场和遇难者的照片后,您对四名遇难者有什么判断吗?

胡文琨:四位遇难者一位是干部,三位是战士。他们以前都是中国人民武警黄金部队的战士,最大的32岁,最小的是25岁。我们在这次任务中和他们的战友一起搜救,战友告诉我们,他们的能力非常强。他们主要负责林地调查、地质调查、冶金矿产等工作,至少有三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在野外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野外生存经验。

他们作为户外调查的地质队员,户外生存能力比我们普通户外爱好者强大得多,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比我们有些户外专家都要强大。这也是为什么他们没有带那么多装备的原因,因为他们野外生存经验很丰富,就像猎人一样。

消防、武警、当地村民等组成搜救小组,在哀牢山中搜寻失联人员。图据镇沅县融媒体中心

他们能认识云南山地95%以上的可以吃的东西,可以就地取材寻找食物和水源。说个小技巧,他们可以用冷水把袋装的方便面煮熟,所以他们不会带很多东西上山。刚好哀牢山在14-16号连下三天的大雨,大雨就会有雾,有雾就会容易产生意外,而这次失温就是个意外。

红星新闻:在您从事的10多次救援行动中,您认为此次救援的难度如何?

胡文琨:哀牢山的地质地形格外复杂一些,这一次测了他们的磁场,发现是四川黑竹沟磁力强度的两倍。我们户外运动协会成立有六七年了,组织了包括山地、洞穴等多次救援行动。今年哈巴雪山就有三次,苍山有两次,洞穴有一次,但从来没有遇见过比这次大的任务。

这次救援行动在中国来说都是最大的了,它的救援难度应该是排在第一。它和其它的救援不一样,比如梅里雪山救援、泰国的洞穴救援和珠峰的雪崩,因为他们的位置比较明确,上山的道路比较简单,指向性非常明确,所以救援很容易开展。

但这一次是在几十平方公里进行大范围搜救,再加上遇难者没有信号、没有报警、没有定位,没有各种信息资源,救援全靠大海捞针。所以这次救援在世界山地救援史上,其难度都算大的。

来源:红星新闻

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4名队员在云南哀牢山失联遇难,牵动各方关注。11月24日零时左右,4名失联人员遗体已运送至镇沅县殡仪馆。有救援人士向南都记者介绍,遗体被找到时呈现出失温特征。针对人员装备问题,24日,该中心党委书记范忠禹回应南都记者表示,中心给所有野外工作人员配备防水防雨保暖衣裤鞋,此前引发关注的一次性塑料雨衣,用途主要是防护粘性草籽。

南都此前报道,11月15日,云南省镇沅县政府接到报告: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4名队员,于11月13日进入镇沅县者东镇樟盆村哀牢山后失联。失联地位于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形陡峭、树木茂密、沟壑纵横,平均海拔2500米以上,地理环境十分复杂,加之连日阴雨大雾,给搜救工作带来了极大困难。

此番搜救规模浩大。据央视报道,普洱和玉溪两地协同合作,从两头向中间合围搜救,玉溪前方指挥部也不断前移,并在救援中加大无人机、直升机的喊话频次。搜救投入专业救援人员和当地干部群众8000余人次、车辆150余辆、卫星电话100余部、无人机50余架、直升机10架次及相关物资、技术装备。搜救人员需要从海拔1700多米的山脚出发,翻越海拔2800多米的多座高山。

11月20日,搜救人员在失联人员简易宿营窝棚的下游发现了他们的雨衣。附近同时发现了排泄物。

11月21日18时33分,搜救指挥部接到搜救人员报告,在哀牢山玉溪市新平县水塘镇,调查样地东南方向直线距离1.85公里处发现3名失联人员,已无生命体征。11月22日8时32分,发现第4名失联人员,已无生命体征。

24日零时左右,4名失联人员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运送至镇沅县殡仪馆。整个转运过程长达40小时。

参与搜救行动的岳麓蓝天救援队队长谭章此前向南都记者介绍,“失踪人员的户外生存能力还是非常强大的”,痕迹表明,他们曾经顺着河流、溪流往下游走,用油漆在石板上面留下标志,应该是希望沿着水道找到村庄。被发现时,其中一名遇难人员衣物掀起,呈现典型的失温症状。搜救队伍认为,4人的遗体分隔两处,有可能是中途决定由一名队员外出求救,剩下三人原地保存体力。

而据媒体披露,4名失联人员携带的食物包括:2包蛋黄派、4罐八宝粥、1包巧克力、1包瓜子、4包鸡翅、4瓶饮料;香烟若干。

衣服包括:张金榜(黄色冲锋衣+保暖内衣),杨敏、张瑜(迷彩服+保暖内衣),刘宇(羽绒服+配发的冲锋衣)

作业工具包括:每人一台RTK,森林罗盘,2把工兵铲,3把砍刀,油漆,排笔,树牌,卷尺,皮尺,钉子,一次性雨衣,1个2万毫安充电宝,1矿泉水瓶汽油。

上述信息引发关注后,公众热议失联人员的装备是否妥帖齐全。11月24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党委书记范忠禹回应南都记者提问表示,“我们给野外所有人员配备探路者防水防雨保暖衣裤鞋。妄自揣测一次性雨衣就更荒唐了,那是工作人员在山上作业时视具体情况用来防护粘性草籽的。”

目前,4名失联人员的遇难原因正在深入调查中。

来源:南方都市报

为知友们补充更多信息:

四人殒命哀牢山,为何进山时穿着“一次性雨衣”?

新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消息,最近两天,“哀牢山”这三个字一直占据热搜位置,引发网友关注。

在失联整整8天后,4名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工作人员全部找到,但都不幸遇难。四个年轻的生命,把心脏跳动的最后时刻留给了雨雾迷离、野兽出没的哀牢山,那个左手写字的张金榜再也没机会提笔写出漂亮的字迹了。

11月13日,这4名工作人员徒步进入云南哀牢山内部,开展野外作业时失联。他们中,最大的32岁,最小的25岁,都曾当过兵,具备野外作业经验和一定野外生存能力。

哀牢山原始的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 摄于2018年4月 玉溪市新平县 摄影/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顾伯健

在为4名遇难人员扼腕叹息的同时,笔者梳理了整个事件,提出几点疑问:为何专业人员也会失联?进山人员的装备配发是否合乎标准?为什么哀牢山的搜救难度这么大,需要投入8000余人次和10架次直升机?

目前,救援队伍正在开展失联人员遗体的转移工作,事件原因仍在调查当中。

失温或是罪魁祸首?

据搜救队员描述,4名遇难者被发现时,衣冠较为完整,没有被野兽侵害的迹象,初步判断遇难原因最大可能是失温。

失联人员所在哀牢山正值入冬天气,昼夜温差较大,白天能达到二十度左右,到了晚上则降到七八度,山区树木高大茂密,加之近期连日降雨,林中有雾,能见度极低。而0-10℃是失温的高发温度区间。

初期会觉得很冷,手脚不自主抖动,中期会出现意识不清,后期可能造成昏迷、心脏骤停。一般在低温下,正常成年人超过两个小时就有可能出现失温症状。

如此低温的环境下,再来看,工作人员携带了哪些装备。据现场救援人员透露,4名失联人员携带的食物不够4人吃一天。具体包括:2包蛋黄派、4罐八宝粥、1包巧克力、1包瓜子、4包鸡翅、4瓶饮料;香烟若干。

衣服包括:张金榜(黄色冲锋衣+保暖内衣),杨敏、张瑜(迷彩服+保暖内衣),刘宇(羽绒服+配发的冲锋衣)。而这些基本的御寒装备,御寒的是够用了,但放在险恶的哀牢山,似乎无法撑过一个夜晚。更离谱的是,救援人员分别在宿营地和下游两条小溪的交汇处发现了粉色雨衣碎片。

经过比对,确认这些雨衣就是由失联人员携带的物资。

笔者在淘宝上搜索了同款雨衣批发价,0.4元/件。你没看错,就是这件粉色雨衣,与游乐场玩激流勇进的一次性雨衣一样,被发给队员们带上山去遮风挡雨,给队员们提供生命保障。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顾伯健告诉《新民周刊》,这种一次性雨衣野外根本没法使用,树枝轻轻一刮就烂掉了。


真正适合野外作业的雨衣

难道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经费紧张,置办不起专业的防寒装备?资料显示,2020年9月23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正式挂牌成立,接受转业的武警官兵就成了这家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

2021年4月,发布的一则车辆租赁服务中标公告显示,因工作需要,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需租赁四驱高性能越野车用于野外任务使用,租赁车辆不少于20辆,年度预算人民币406万元。



一个一年用400万元预算来租车的单位,为何连基本的专业装备都无法提供?

为何专业人员也会失联?

既然是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为何也会迷路和失联?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

哀牢山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站副站长杨效东教授说,进入哀牢山上的密林,和你在电影《侏罗纪公园》看到一样的。人一旦进到林子里,明明外面的阳光很好,但密林深处光线不好,尤其雨天,特别不容易看清路,很快就会迷失方向。

恰恰,遇难人员的失联位置属于哀牢山地形地貌最为复杂的区域,山壁坡度较大、多悬崖峭壁,就算是巡护人员,在平时走得少的地方也可能出现短时间的迷路现象。遇难人员当时处在高山密林的环境中,一旦迷路,很难再找到原来的路了。

杨效东教授说,即便长久驻扎在哀牢山,但每次上山都非常小心,要防着黑暗中的树枝、溪流深沟的拦阻。还要小心地质塌方和滑坡,出发前都会做好方案,请山民或护林员来做向导。

一名护林员还提到,哀牢山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随着管理逐渐规范、完善,进入保护区需获得准许,“游客是不允许进入的,专业人员也需要护林员陪护”。

多位樟盆村村民也提到,近些年他们很少有人进入哀牢山。有村民提到,一二十年前,当地村民曾上山采药,“但到的地方也都是边缘地带,而且都是跟着长辈走原来人留下的路”。

杨效东说,每次出去,大家都要携带对讲机来确保安全。但也不是所有先进的救援设备都可以在哀牢山被用上。当时4名遇难人员每人携带了一台RTK。

RTK是一种能在野外实时得到厘米级定位精度的测量方法。失联的4人各有一台RTK设备。按计划,他们应该在11月14日打开RTK设备。只要按下设备按钮,救援人员就能根据卫星系统传回的数据找到4人所在的位置。

但从11月14日至21日11时,失联4人从未打开过RTK设备,因此救援过程中救援人员无法据其定位。

不过,有从事地质工作的人士表示,原始森林中如果失去通信信号,即便打开,后方人员也收不到信息。而即便是早早地把RTK设备打开,当救援队的无人机在这里飞行时,也会因为某些地方信号太弱而失去联系。

参与救援的张先生也给出了同样的说法。在搜救过程中,他的手机信号时断时续,经常收不到消息。“主要是雨后雾很大,能见度低,容易找不准方向;而且下了雨温度太低,他们身体上可能也受不了。”张先生分析。

搜救难度为什么大?

据了解,整个搜救行动,云南以普洱市为主,玉溪市、楚雄州协同展开,截至目前,投入专业救援人员和当地干部群众8000余人次、车辆150余辆、卫星电话100余部、无人机50余架、直升机10架次及相关物资、技术装备全力开展搜救。

为什么一次救援要持续8天,先后投入8000余人?这与哀牢山本身的地貌相关。

哀牢山位于云南中部,是云贵高原和横断山脉的分界线,也是全国最大的原始常绿阔叶林区,最高海拔3156米。失联人员位处的区域是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平均海拔2500米以上。此前,搜救工作存在三方面主要困难

首先,哀牢山在镇沅境内面积达13.5万亩,此次人员失联的区域,地处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域,属原始森林无人区,山陡林密、遍布山崖和沟壑,地形极其复杂。

其次,正值入冬天气,昼夜温差较大,白天能达到20度左右,到了晚上则降到七八度,山区树木高大茂密,加之近期连日降雨,林中有雾,能见度极低。

最后,搜救路线距离较远,从山脚前往搜索区域需要爬山约4个小时,随着搜索范围不断扩大,山中无路,行进困难,不具备夜间搜索的条件,队员往返宿地耗时较长。

11月22日,遇难者张金榜曾经的战友李先生讲述,他和张金榜是2015年武警黄金部队新兵连的战友,“一起入的伍,当时在新兵连,我们一起训练、聊天,他平时非常踏实,训练也很认真,我记得他是左手写字,字迹非常漂亮”。

后来,他们各自退伍转业,分别被分到了中国地质调查局的下属单位,“他是昆明单位,我是成都单位。”李先生表示,他们的工作项目大致相同,都是日常进行森林蓄积量调查。

事发后,中国地质调查局官方网站切换成黑白色,并发布公告,对因公殉职的4名野外地质调查人员,致以最沉痛哀悼。

来源:新民周刊

user avatar   zhang-shuai-63-83 网友的相关建议: 
      

花一个月的业余课余时间,把高中数学和高等数学(教材)学明白了。

能做到的话,有点希望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表示「美国最大的威胁是美国自己」? 
  杭州外卖员 6 年存 100 万,对于如此「拼命」赚钱的行为有人持肯定态度,有人持否定态度,你如何看? 
  如何看待北京大妈挤公交车嫌让座慢,骂女孩外地来要饭的? 
  如何看待 90 后医生带社区老人跳防痴呆广场舞走红,跳广场舞真的能预防痴呆吗? 
  你愿嫁,我愿娶——婚姻是爱情的延续还是终结? 
  如何看待宁德时代创始人身家超过马云,A股市值排名第三? 
  以前的特务等于现在的卧底还是特工? 
  哪些漫画家属于“回应读者期待”的类型?哪些漫画家属于“给读者制造意外”的类型? 
  如何评价 2021 年 12 月 28 日发布的小米 12系列 ?有哪些亮点和不足? 
  中国小伙手举国旗吓退了约旦劫匪,应怎么理解「先有国,才有家」?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前一个讨论
学生因被困酒店厕所 16 小时错过专升本考试索赔 13 万,此次事件中酒店该承担哪些责任?
下一个讨论
我爸因为樊登说牛肉致痴不让我吃牛肉了,我该怎么办?





© 2024-06-0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0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