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基于 AR 眼镜的导航/导览在博物馆中是真实需求吗? 第1页

  

user avatar   luo-xuan-zhen-li 网友的相关建议: 
      

0.本质上来说,目前用AR眼镜进行内容叠加是辅助展具的一次内卷而非突破。

1.先说博物馆展览这种形式的终极矛盾:展品承载信息量与展览空间承载和语言的矛盾。博物馆展览希望观众更多的观看展出的展品,而不是解释展品的文本和图像信息。但是由于目前知识结构的专业化和物质文化没有进入义务教育阶段的课本,观众直接观看展品是看不懂的,所以需要大量解释展品的文本和图像信息。这是一对核心矛盾。

在空间上,一般留给一件或者一组展品的说明空间是有限的,展览的光照环境和文物保护对光照的要求也不支持舒适的阅读,但是想要让观众理解展品承载的信息,这些说明似乎必不可少。这是核心矛盾在展览空间上的表现。

2.为了帮助观众了解展品,博物馆大概会准备这么几样辅助展具:

(1)说明牌,也叫展签,一般用来说明展品的基本信息,比如:名称,年代,材质,还有一般不长于一条微博的展品简介

(2)文字背板,一般介绍展品的历史和社会意义

(3)图片和照片,一般介绍复杂展品的内部结构或者线图、展品进入博物馆前的原环境以及展品的对照物

以上三种基本上会和展品出现在同一展柜里

(4)纪录片(5)半景画和全景画(6)虚拟成像等肉眼虚拟文物再现设备

以上三种和展品不出现在同一空间中

3.我们可以发现,基于AR眼镜的导览,实现了把4.5.6所呈现的信息和展品的“同框出现”。

4.但是,出现在AR眼镜中的内容,一般上就只做到了把4.5.6所呈现的信息和展品的“同框出现”,根据AR眼镜这种特殊的参观形式做的内容优化、互动优化目前没有看到,讲解的内容也不过是讲解员讲解的影像复现,我个人的使用体验是:“晕”。

5.所以,目前的AR眼镜导览,是一种进步,也是一种内卷。一方面说明博物馆及相关的企业在想法提升辅助展具的形态,一方面也说明大家都在关注新设备、新技术应用而忽视了相应的内容研究和开发。一般按照一个成熟的产业来说,遵循的是微笑曲线,即研发和销售拿利润的大部分,制造是小部分,如今的业态还是制造拿大部分而研发和销售拿小部分,也说明这一领域的业态并不健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关话题

  东亚能否重新走向联合? 
  为什么一部分维吾尔人不喜欢被叫做“维族”? 
  日本对台湾的殖民统治给台湾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中国需要BTS(防弹少年团)这样的世界级偶像吗? 
  现实中的日本女孩是怎样的? 
  中国人的宗教信仰是什么? 
  现代化实质上是一种西方化的过程,这句话有道理吗?从这个角度说,西方中心论是不是正确的? 
  东亚能否重新走向联合? 
  知乎已经变成乌有之乡了吗? 
  中国有哪些名头很响却已经散佚的古籍? 

前一个讨论
腌鱼身上出现黄色颗粒,但鱼看着还是很新鲜,还是否能吃?
下一个讨论
东北林子里那边旧时如何度过不富足的冬天的?





© 2024-06-0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0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