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香港疫情这么严重,新加坡好像没事一样? 第1页

        

user avatar   wang-yu-hui-8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工作摸鱼期间多说两句:

知乎小透明看到这么多赞同很感动,相信绝大多数人还是能体会到疫情之下国家的不容易。

看到很多人的评论,也感谢很多在新加坡的小伙伴补充情况,不过有几种类型忍不住还是想回复一下:

  1. 不就死了十几个人么?哪个地方每天不死十几个人或者老人?

说出这话的我实在不能理解是什么心态,新冠导致的死亡和其他死亡是互相独立的事件吧,你开放躺平这些因为其他原因死亡的人还是会死亡,数字又不会下降,然后同时还会有额外十几个人因为新冠死去,甚至如果新冠导致了医疗挤兑医疗条件缺乏,那其他原因引起死亡还会比之前更多。所以说这独立的事件为什么要搅和在一起呢?把水搅浑对你们的好处是什么呢?有谁愿意自己家里的老人本来能高寿,因为一波新冠就离世呢?

2. 这么严格的政策不还是防不住么?躺平算了

这也算是图穷匕见了吧,个人认为为啥这个政策条件下依然防不住,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没有持续追踪感染源,二是没有对境外的输入做到严格管控,新加坡这波疫情就是从圣诞节后大批人返新开始引发的。而这两点正是国内一直做的好且依然在坚持的,新加坡做不到是因为没有像国内这样强大的基层工作者和组织能力,所以在这里真的需要感谢一直在一线的基层工作者和医护人员。他们真的称的上是幕后的英雄。这是因为你们的不懈努力,大多数国人才能在大部分时间内自由的出行,聚会,不用考虑人数的限制,也不用生活在一不小心就会中招的恐慌之中。

至于一上来就骂人的,说我赢麻了的,就没什么必要回复了,我就当戳了你们的肺管子了,叫唤几声也是正常的。

原答

人在新加坡,自认为有资格答一波:

不知道为什么最近国内鼓吹共存的人总是愿意拿新加坡当例子,吹的新加坡好像完全开放躺平了之后变的岁月静好一样。不知道这帮人是真不了解现状还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首先各位先看一下新加坡最近的新增数和死亡数,新增接连续接近一个月每日超过一万人:,死亡数很多天每日在10人以上,要知道新加坡常驻人口只有500万左右,比香港还要少。这个数据就算是不换算人口倍数,放在中国任何一个城市甚至是省,各位真的能接受的了么?到时医院和一线的工作人员会面临什么情况,各位又都想过么?

就算是这个数据,大家真的以为这是某些人嘴里所谓的新加坡完全放开和躺平后的结果么?事实却是,到目前为止,新加坡实行的很多疫情措施都要比国内很多没有爆发疫情的城市严格得多,这些措施包括且不限于:

1. 一组出行人数、堂食人数都不可以超过5个人(之前曾经是2个人)

2. 每个家庭每日拜访人数不可以超过5个人。

3. 公共场所,办公室开会依然有强制口罩令。

4.从疫情到现在为止,KTV一直没有允许营业。

5. 酒吧餐厅不可以有Live band, 十点之后必须关门。

6. 如果没有按照要求接种加强针,无法进入办公场所,商场和很多室内公共区域。

7. 很多公司要求每周至少要自测一次,结果是阴性才可以进公司。

7. 还有针对在新加坡劳工一系列更加严格的管控和措施 (不是特别清楚,但是措施要比其它人严格很多)。

目前提到的这些政策基本上已经是新加坡最宽松的一个阶段之一了(曾经有最多可以8个人堂食的规定),现在你还觉得新加坡算是彻底放开和躺平了么?这些政策任何一条如果一直在中国施行,某些人会是无脑吹,还是无脑喷呢?

所以说新加坡防控力度和香港差不多就是一个伪命题,用来忽悠人的。先不提疫苗接种率远不如新加坡,就上面的这些管控政策香港在这波疫情爆发之前有么?并且新加坡人都是非常认真的在遵守这些措施,毕竟鞭刑和驱逐出境不是开玩笑的,而香港的某些人又是怎么对待各种疫情规则的呢?

最后如果某些人只是一味的吹新加坡所谓的躺平而故意不提现在新加坡的防疫措施,那完全有理由怀疑这些人的目的。


user avatar   jue-qiang-de-lao-jiu-cai-9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可能我的新加坡的朋友生活在另外一个平行时空吧。。。

我有一个朋友广州人,在新加坡工作,国籍有没换我不知道,干生物技术的,家里很有钱住珠江新城,年龄30

得了新冠,因为年纪小所以没太大问题,但是他们实验室有个比较年长的得了新冠后出现long covid,记忆力下降比较严重,半脱产,算是半个技术大拿了。可以预见的是在长时间内都无法康复,已经差不多半年了依然无法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依然需要治疗。

我也就知道这么一件事。不认识其他新加坡人了。


user avatar   liu-jue-91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我先不说新加坡到底有事没事。我想说的是如何正确躺平。

第一,医院必须严格收费,且医保不报销,只有高端的商业险可以报销。

这就杜绝了穷逼们挤兑医疗资源的可能性。

第二,广泛宣传新冠只是大号感冒,甚至还不如流感,让大家认为新冠只是纸老虎。

这点世界绝大部分国家做的都不错,都是优等生,我们也“被迫”做的不错。这就从根源上减少了大家去医院挤兑资源的意愿,即使能付的起医疗费。

第三,最重要的,不要宣传死亡的细节,能少报就少报,能只说个数字就只说个数字,并压抑所有尝试报道死亡故事的报道,不要让大家有代入感。

切记,死10000个人,并不是死1个人发生10000次,而只是1后面不小心跟了4个0而已,和跟两个0三个0区别不大。

这点为什么重要?因为死亡人数绝大部分都是老年人,他们的死亡一方面减少了政府养老金和社保的财政支出,另一方面提高了社会的平均年龄,给年轻人留出了更多的机会,他们是烈士,他们的牺牲值得被(默默)鼓励。

第四,社会上普遍发出躺平声音的都是年轻人,如前所述,因为这事对他们而言利大于弊。媒体需要让这些年轻人广泛发声,形成躺平是全社会共识而不是幸存者偏差的错觉,让动态清零成为政治错误。

这就让发不出声的人觉得自己是社会的异类,是少数派,让他们好好反思,纠正自己的错误。

第五,最最最最最重要的,不要让尝试代表国内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政权上台执政,他们是世界的毒瘤,天下,应当是有权有钱人的天下,并且通过各类宣传手段让民众觉得,这是他们的自由选择。

躺平这种对政府有百利而几乎无害的政策之所以没有完全成为世界上的政治正确,新加坡、澳洲等发达国家甚至湾省还在试图防疫(所以坡县并不是没事),重要原因之一是因为世界上居然还有某个红色政党一直尝试做正确的事情,没有对比没有伤害。


user avatar   she-qu-guan-li-gui-d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重新定义“没事”


user avatar   huan-huan-xi-xi-guo-da-nian-3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你既没有朋友在香港,也没有朋友在新加坡。

我大学寝室四个人,恰好一个新加坡一个香港,还有一个跟我一样在北京。香港那个从19年开始就后悔了,新加坡那个从20年开始就后悔了。

但是没有办法,30多了,早就不是能把自己连根拔起迁到另一个地方的岁数了。

香港那位先不提,我另一个答案里提到过她的生活状态,新加坡那位过得啥样呢?

今年一月是她跟老公的结婚五周年纪念日,两年多以来头一次去了新加坡市中心饭店吃饭看电影,结果不管电影还是饭店都形同包场,拍出来照片她自己都调侃自家看上去像是有钱的富人了。

电影院不必说了,饭店是在疫情之前约都约不到的高级饭店,只能说越有钱的人越惜命,以及华人真的没办法跟白人一样放的开,每次疫情高峰就连门都不敢出了。

这就是为啥我每次看到说只要完全躺平,餐饮业娱乐业旅游业就有救了,都感到很好笑。真以为放开不限制了大家就会出门消费的吗?这是对华人的性格有啥误解不成?家里有老有小的,哪个会出去浪带毒回家的?是说消费都靠那些没家没业穷浪大于一切的大学生不成?

真放开了,就是一年到头啥聚众娱乐也没有,只有搬砖不会停止的生活了。

说回到问题本身,这个新加坡没事是哪个次元的没事哦,光读题目都能让我笑出声。


user avatar   yejo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香港西化的不如新加坡彻底,迷信遗毒太多,一大批老年人不肯打疫苗。


user avatar   hou-tian-zao-sh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前几波新加坡有事的时候你没看见啊。


user avatar   senlief 网友的相关建议: 
      

新加坡和香港有一点是不同的,新加坡已经被筛了几遍了,不少之前被筛的有一些已经去世了的,香港这是第1次筛,如果后面还有其实也差不多。


user avatar   wuzhijiansingapor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关键区别: 被动和主动选择共存。

不管是共存,还是清零,都需要大量的准备计划,基建和宣传,不可能一夜之间从a换到b。

如果是主动选择共存,至少需要做到: 1-提高疫苗接种,至少80%以上,最好90%以上。要达到这个标准,关键是说服老年人去打。

2- 检测手段普及。民众有很方便的方法进行自测,一旦发现阳性,马上居家隔离,并通知家人,同学立刻去检测。

3-教育大众: 不要妖魔化新冠,不要谈冠色变,绝大部分感染者都是轻症,只需要居家隔离,不要去医院和重症抢医疗资源。

但如果选择清零,那就是另外一套流程和工作。其实新加坡在2020时也尝试过,主要有:

1-跟踪流调,确保查到每一例感染的行踪,感染源。在社区感染超过几百后,这个工作量成倍数增加,后来就默默地放弃了。

2-普查。一旦发现新冠感染,马上集中封闭,普查筛选,查出来以后集中隔离。这就需要方舱。当时新加坡用的是机场边的expo。但即使方舱也是有容量限制的,当社区传染案例破千,上万以后,方舱都不够了。

3-宣传: 向民众强调新冠不是流感,不要小看,该戴口罩就戴,该隔就隔,不要藐视法令法规,如果有违规就严惩不贷。

4-封边境,入境隔离至少14天,最好21或者28天。

所以你看,两套策略如果执行得当,民众理解支持,其实都可以奏效。但两套策略不可能瞬间无缝转换。比如清零了,就很难激励老年人去打疫苗,因为他们觉得反正没有传开,自己不打疫苗也没事。这个时候比较的,是打了疫苗可能有副作用的风险,vs不打疫苗中新冠的风险(由于清零几乎为零)。这就是香港面临的情况。也就是说,政府计划清零,结果做不到,被动共存,这种情况是最糟糕的,民众和社会还没有准备好,就仓促进入共存,就好像没准备好就上战场打仗,后果可想而知。


user avatar   victor-sun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香港确实是目前世界上疫情最严重的地方。从每百万人口死亡数量来看,香港不仅比新加坡严重,也完全超越了所有主要国家在任何时候的记录。

至于原因,我认为新加坡是做了共存的准备,然后在delta波到顶回落的时候主动切换到共存路线。而香港因为政治正确一直是做的是清零的准备,但现在被迫接受共存的事实。


共存需要做哪些准备?疫苗,抗原快筛,ICU,社会共识,信任。


疫苗:新加坡疫苗接种三针过60%,两针也超90%;而香港目前两针才70%左右,三针只有30%左右。从下面两针接种率的进度可以看出,香港在亚太地区是最早开始接种疫苗的地区之一,但进度一直不佳,在2021年9月被很多更晚才收到疫苗的地区反超,目前在亚太的发达经济体里基本垫底。


抗原快筛(ART):能够快速判断需要隔离,或者快速判断需要进一步核酸检测的人员,在大面积快速传播的时候,10分钟出结果的ART比等小半天的核酸要有效很多。在推广ART这一点上新港两地还比较类似。但是由于港府并没有做共存的准备,导致香港在这波疫情爆发开始出现了全港ART断货的现象,ART没有第一时间发挥应有的作用。与之相对坡府准备较充分,在去年年中通过邮政给每家每户寄了10个ART试剂盒让普通人提前熟悉操作流程,并且积极地引导零售商储备库存,在疫情暴发期基本没有出现ART断货。


ICU:新加坡从2020年初至2021年中也在执行过清零,其中还经历过两次封城。但于此同时新加坡也在积极地为共存做准备。平日新加坡全岛只有300多张ICU病床,而在执行清零的一年里各公立医院改造了1600张病床,使其可以随时作为ICU使用(平日也可以作为普通病房,以降低养护开销)。香港在疫情之初也提到了临时改装ICU的方案,但现在似乎没有见到后续报道。


社会共识:这其实是最重要的一点。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2020年2月8日的全国电视讲话里就提到了最终会让轻症在家康复、疫情流感化等措施。这个时候离武汉封城也才半个月,新加坡还几乎没有本土疫情。经过一年多的反复宣传,新加坡社会普遍都接受了“轻症不用去医院”的观点,这让新加坡有足够的医疗资源应对高危人群感染(老人、有基础疾病的人)。而香港在面对并不严重的Omicron爆发时,仍然不分老少送医院,并且仍然坚持要测到阴性才能出院的措施。等到传染到老人群体和养老院的时候,已经没有足够医疗资源来应对。

信任:很多人说新加坡人“听话”。其实我觉得新加坡和香港同为成熟的社会,并没有“听话”、“不听话”之分,而是官民之间的信任。港府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已经陷入塔西陀陷阱,公信力和坡府不可同日而语。港民并不认为港官是“自己人”,无论是对港府引进的疫苗还是制定的防疫措施首先都是怀疑的态度。而港官各种坚离地的言行举止又进一步削弱了港民的信心。坡府可以把共存决策的原因、利弊、及如何最小化损失讲清楚,但港府至今都没有说服港民作为一个以贸易为根本的国际大都市为什么要走清零的路线。




        

相关话题

  香港最新数据「三针疫苗防死亡有效率超过 98% 」,这意味着什么? 
  4 月 9 日上海新增本土确诊病例 1006 例、无症状感染者 23937 例,目前情况如何? 
  如何看待河北部分高校要求停止考试并尽快离校?现在的情况怎么样了?对全国其他高校放假安排会有影响吗? 
  如何看待 3 月 12 日全国新增本土确诊 1807 + 无症状 1315?这波疫情为什么这么严重? 
  为什么香港小姐一年比一年丑? 
  新冠肺炎疫情,有没有可能中国来拯救世界? 
  如何看待香港大专学界发言人邵岚接受外媒采访时称,「不会谴责任何抗议者的暴力行为」? 
  关于香港的防疫,你有啥好意见? 
  美国赴华航班面临全面熔断风险,对留学生和其他回国过年的人有什么影响? 
  有没有大神能预测一下未来三年内的疫情走向? 

前一个讨论
有没有谁能站在乌克兰的角度来分析一下,泽连斯基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美国在乌克兰建设生物实验室还敢大胆承认?





© 2024-06-1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1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