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据统计居民中长期贷款 15 年首现负增长,这说明了什么? 第1页

  

user avatar   jin-rong-guai-n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前两天,我在《2月金融数据不好看,这三点趋势对我们的投资与生活特别重要》一文中,给读者们介绍了,目前我们的一些原来行之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现在实施的效果不如人意,甚至可以说很差!也有一些人非常不解:原来遇到经济下滑,我们都是降息降准,老基建新基建,这几板斧,只要一出手,楼市由跌转涨,消费由冷转热,经济由下向上,虽然为了能见效,水越注越多,但毕竟最终还是有效果,起作用。为什么这次不行了呢?如果一次降准两次降息没效果,为什么不能多次降准降息呢?

一、我们来看一看国际大环境。


为了应对疫情的冲击,各国相继都实现了货币宽松政策。但这个政策中外有很大的差别。在我们掌握的数据中,外国特别是发达经济体,他们新增的货币,7成以上采取救助或补助的方式,发给了居民和中小企业。比如港澳每人发1万,发了几次。新加坡、韩国、日本、欧美,基本也是如此操作。中小企业拿了补助,疫情缓和就立马开工了。居民拿了补助,立马就去消费了。所以,海外这两年的经济,实际上并不差。欧美的CPI,都越来越高,美国的CPI,居然创下四十几年来的新高,吓得美联储要加息灭火。英国、新西兰,都已经加息收缩了。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这两年外贸成了我们经济增长的主力军,去年增长二十几?海外市场需求大增啊!有需求就需要生产,本地忙不过来就进口。海外的GDP,看似增长速度不是很高,但主要依靠的是消费驱动。只要有人,有消费,就能驱动经济增长。而他们这两年增加的货币,大部分都用于消费促进经济增长了。

二、再来看看我们自己的经济现状。

我们在货币宽松、刺激经济方面的思维,与欧美是不一样的。我们没有向他们一样采取普遍发钱的做法,二十通过贷款宽松货币,希望借此增加流动性,推动经济增长。但是,因为我们银行的贷款主要还是以抵押、担保为主,一般老百姓、小微企业,很难具备获得贷款的条件。所以我们的货币宽松放出来的钱,大多流到各级政府的投资平台、国有企业、大型的民营企业、房地产了。流到房地产的钱,推高了房价;流到投资平台的钱,建了大量使用比较超前的公共设施;国有企业、大型民企拿了钱,一方面做一些钱生钱的转贷生意,一方面推高上游的资源价格。这些宽松出来的钱,增加了投资,有些沉淀了,但没有用来增加消费能力,刺激消费欲望。
从数据上看,我们的GDP增长幅度还挺高,去年8.1%,美国才5.7%。但仔细看一看经济结构,我们就能发现,我们的GDP靠什么在增长?我在《2月金融数据不好看,这三点趋势对我们的投资与生活特别重要》一文中告诉大家了,债务负担越推越高,资金价格也高于国际平均水平,GDP中利息就占了15%。美国的GDP中,利息只占10%。如果利息占比拉平,我们的GDP是不是立马要掉5个点?增速立马掉下来了?
再一个就是各种基建。我们的GDP中,基建占比一直很高。的确,这些年我们从县城到直辖市,房子越修越漂亮,马路越修越宽敞。但是,基建都是靠信贷支撑的,信贷都是需要利息的。基建完成之后,每年都还要花钱维护。尽管很多公园里面没人逛,很多高速一天没几辆车,很多高铁跑一趟亏一趟。一旦信贷停下来,GDP中基建的那一部分,维护可能都会差钱。这也是只要央行准备收紧货币政策,GDP数据立马变脸的主要原因。

三、我们来看看外来资金对我们的态度。

资金对经济是最敏感的。对于国际资金而言,利差、经济发展前景,就是他们流动的信号灯。前两年我们的货币政策宽松,人民币与美元利差大,疫情防控有效,经济率先恢复,外资看到这些信号,立马飞到我们这,在我们这投资,买中资企业的股票,买我们的企业债券,买我们的银行债券,买我们的国债。总之,外资压根不管你的经济结构是否健康,只要你短期经济在增长,他能获利,他就一路买买买。一旦他感觉风向有变,苗头不对,外资立马毫不客气地卖卖卖,能走多远走多远,能走多快走多快。


所以,我在《重要信号!2月份海外资金全方位撤离信号明显增强》一文中告诉大家,2月份境外机构投资者买入中国股票市值环比减少4.3%,北上资金2月份环比下降76%;境外机构投资者买入中国境内债券环比陡降89%;境外机构持有我银行间市场债券环比下降1.97%;境外投资者净减持中国国债约354亿元人民币,减持规模为有记录以来最大,也是2021年3月以来首次净减持;外商直接投资比上个月下挫19.8%。这五个外资指标全部都发出了加速撤退的信号。

四、人民币现在为什么处于加息、降息两难境地?

12月份以来,我们已经2次降准降息了。但2月份,央行的水龙头拧开着,但去接水的人越来越少。
2月份人民币贷款同比减少9.5%。环比减少71.3%。使用季节修匀系数进行修匀处理之后,环比仍然减少3.7%,显示经济主体无力增加杠杆,贷款增量出现明显的萎缩趋势;企业贷款中,企业短贷与票据融资同比增加536%,但中长期贷款同比却下降了54.2%,显示企业投资意愿低迷;居民贷款同比减少3369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2911亿元,中长期贷款减少459亿元,居民消费意愿弱到十几年来罕见。
深究2月份贷款全面崩塌的深层次原因,是因为杠杆率已经超高。
2021年,我国宏观经济中的利息支付,已经超过17.2万亿元,占到当年GDP的约15%。这在全球中等和中等以上收入国家中,为最高,比美国该指标高44%,其中政府公共债务利息负担比美国高20.7%,居民债务利息负担比美国高将近2倍,企业债务利息负担比美国高76.6%。2021年我国GDP比2020年增加了12.7万亿元,但利息支出达到了17.2万亿元,新增收入仅能覆盖债务利息的74%。利息负担之高,已经严重压制了我们经济增长的动能。
所以有人问,如果一次降准两次降息,没效果,为什么不能多次降准降息呢?
我们现在,处在一个进退两难,左右不能的尴尬境地。
不降准降息,不加大基建投入,GDP数据上不去,税收上不去。不增加杠杆,一方面害怕债务链条转不动,绷紧了怕断。另一方面,只有信贷规模超过去年,并且要大大超过降息的幅度,这样GDP中的总利息才会增加,推动GDP增长。
降准降息吧,人民币美元利差继续缩小,外资加速卖出人民币资产,出逃速度加快。
肯定有人会说,怕什么外资啊,他要跑随他跑啊,我们降准降息经济起来了,要不要外资都无所谓啊。
2021年底,我国从境外获得外资贷款4.26万亿元,境外机构和个人持有境内股票3.94万亿元人民币,境外机构持有我银行间市场债券4.01万亿元,截止到2021年年末,我国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FDI)累计总额约21.6万亿元。亦即我们获得的外来资金存量合计接近34万亿元,在我们的社融总量中占到10.8%。但我们的外汇储备规模只有3.25万亿美元折合不到21万亿元。只能覆盖对外负债的61.8%。而外汇储备除了应对外资需要,还要满足进口需要以及我们必要的对外支付的需要,去年进口超过17万亿元,对外支付也不是一笔小数目,那么多境外人员的经费,那么多出国留学人员的生活费学费。
如果任由外资逃跑,一方面,我们会损失接近11%的社会融资,其中外资狂砸股票,还不知道股市会跌到什么程度。另一方面,比我们外汇储备还要多62%的外资跑了,我们的汇率怎么办?


不出国的人,也不清楚汇率意味着什么。我们先来看看卢布。
1998年,俄罗斯曾经强制要求1新卢布兑换1000旧卢布;苏联解体前的1987年,卢布的最高汇率为1美元:0.6卢布,2022年3月13日现在是1美元:133卢布。如果没有币值改革,1美元是133000卢布,再除以1987年的汇率0.6。也就是说,35年卢布贬值了约22万倍。卢布贬值,实际上就是将俄罗斯民间资本和储蓄洗劫一空。
去年我们的GDP中,进口占15.2%。如果外资全部出逃,人民币别说贬值22万倍,就是贬值一倍,从现在的1:6.33贬值到1:12.66,人民币汇率贬值50%,意味着进口价格翻倍,物价直接上涨15.2%。如果超过外汇储备62%的外资全跑了,人民币贬值50%肯定保不住,70%、80%,都有可能。到那个时候,就是资产价格崩塌,资本市场血流成河。想象空间有限的,现在的俄罗斯可做参考。
所以,直接继续降低利率,特别是在美元马上要加息的时候,人民币再降息,外资逃离的这些后果,应该怎么应对?企业、居民杠杆率濒临崩溃的后果,我们怎么处理?
如果不降息,在货币政策之外,我们能找到唤醒消费、降低企业、居民债务负担和利率负担的好药方吗?
我们就停留在这样一个丁字路口,左转,降息,债务陷阱+外资逃离;右转加息,企业、居民偿债能力直接压垮,债务链条断裂。
此时此刻,左转,还是右转?以我的智商,无法提供答案。但我知道,在无法抉择的时候,等待,也是一选择。
【作者:国证大数据 徐晓伟】




  

相关话题

  为什么自己去银行贷款贷不下来?去贷款中介贷就能贷下来? 
  如何评价特朗普关于中国强奸美国的言论? 
  为什么现在穷人的孩子很难翻身,往往考了大学也没有用还是过着穷人的生活? 
  如何看待中国「双十一」线上销售额远超美国「黑色星期五」这一现象?作何解释? 
  为什么开源的氛围在当下只存在于科技行业? 
  假如小孩子人手一部 iPad,会对中国的未来产生什么影响吗 ? 
  如何理解「余额宝分出小利,自赚大头,实际由让全社会买单」? 
  俄乌战争对未来俄罗斯经济会有什么影响? 
  双十一究竟是能让我们省钱,还是不知不觉花了更多的钱? 
  杭州外卖小哥陈光进6年跑外卖攒下100万准备在杭州全款买房,如何看待他的拼搏人生?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福建人坚决不要儿子娶外地女孩?如何解决?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都说一个儿子要准备一套房子?我四个儿子没钱该怎么办?





© 2024-06-1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1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