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2016 年 OPPO 连续两个季度手机销量全球第四是怎么做到的? 第1页

  

user avatar   evens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泻药,这个答案从问题上线到现在大概用掉了我5天的洪荒之力,因为我进行了很久的产业调研。


我一直想在知乎专门写一写Oppo这家公司,源于今年某个时间,我在深圳出差的时候,遇到一个公募经理,跟我说去Oppo转了一圈,兴奋之情难以言表,今年来连续两个季度销量全球第四,低调踏实的管理层,关系紧密的经销商体系,都让这位资本界的大佬激动地搓手。


我2004年开始在中计报从事手机行业报道,经历过音乐手机、拍照手机、女性手机这类功能机时代,也见证了iPhone的诞生和诺基亚的没落。Oppo音乐手机,是我接触到的第一款Oppo产品,做工精细,虽然卖的不便宜,但屏幕、音质、操作都比当时索爱的同类产品只好不差,没错,它用的也是MTK芯片。


在知乎,仿佛OV,就是低配高价的代名词,然而我看了一下,持有这种观点的朋友,大多拥有我当年的青春热血,却不太分析商业的基本面。看到这个题目,如何看待Oppo销量连续两个季度全球第四,仅次于苹果三星华为,我想我有必要把最近的思考,和Oppo相关人士,和产业内投资人的一些沟通情况写成一篇文字。如果你们认为这是软文,那就算堂堂正正说Oppo不简单的软文吧。


相关声明:我和Oppo利益无关,纯属看不下去Oppo在知乎日复一日的被骂。而且这篇文章尽可能不提及别的公司,Maybe有可能会提到小米,但我不会在这篇文章里说小米不好,而且我自己还买了小米最近的产品,好评。

这个问题是关于销量进击的,为了避免走题,我这篇小文章会围绕营销逻辑和经营逻辑为销售量服务来谈。

首先我们要明确,销量由什么来构成和推动的?

似乎这个问题没有意义,但在中国智能手机行业,这个问题变得很有意义。销量达成应该是满足绝大多数用户核心需求的产品+充分的产能+强力的销售渠道(线上+线下)。


如果大家承认这个等式,那么,我们玩家眼里理解的好产品,和厂商眼里的好产品,就会存在共性和差异。共性部分,当然是:牛逼的处理器;创新的前后面材质处理,比如MIX这次的陶瓷;比如R9S这次与索尼联合开发首次搭配的IMX398;作为玩家来说,当然希望厂商把所有的这些牛逼的元件堆在一起,但很多时候这件事无法满足。我很多年前采访过ASUS的人,我问过一个问题,为什么ASUS的用料看上去这么廉价(不是看上去,是部分电容就是便宜货),而耕宇那边言必称电容ESR,仿佛不用三洋OSCON电容就是原罪?华硕的人(级别比较高)大概是这么回答我的:“为了确保ASUS主机板和显卡的出货量和用料的统一性,我们不得不做一些妥协,并不是ASUS用不起OSCON,而是必要性不是太大,且OSCON的供货量有时无法满足ASUS的需要”。


充分的供应链支持是一款成功产品的必要条件(并非充分条件),可以说,给你充足得芯片供应你不一定能卖得好,但假如上游连充足的芯片供应都给不到支持,你是绝无可能热卖的。


知乎很多人,从不去从均衡的角度看问题。现象级产品和持续稳定输出的热卖品,其设计逻辑会影响到后面的供应链管理,除非牛到像苹果那样控制了供应链,垄断了大部分配件的独家,否则很难解决又要一群马儿跑,又要给马喂饱草的问题。


我有时候想,如果我们把MTK P10类比为AMD的A8、Intel的I3或者NVIDIA的中端比如GTX950,把高通652类比为低频的Intel i5或者,NVIDIA的GTX960,顶级的高通821比作Intel的i7,NVIDIA的GTX1080,那么这个问题就能看的很开了:

1. Intel的i3或者i5够不够用?

2. NVIDIA的GTX950或者960够不够用?


谁都知道,i5和i7,GTX950和GTX1080在基准测试里完全不可比,性能差距很大,但我们也都知道,一台i5+GTX960的组合,不但是当前网咖里的标准配备,也是大多数人买电脑的标配,更重要的是,这种组合基本对日常使用,主要是游戏应用不产生体验上的极端影响,玩OW,魔兽,部分单机大作,如看门狗都没太大问题。


所以,回到手机处理器,绝大多数用户关注的都是均衡和实用性,而不是跑分本身。性能这个词原本就是服务于用户使用,那么等于说满足绝大多数普通人的使用习惯成了一条基准线。


OPPO R9试玩球球,王者荣耀,cf手游


这是Oppo R9用所谓廉价MT6755运行主流游戏的视频,开了全特效运行十分流畅,说明满足用户性能需求是没问题的。而本次最新的R9S plus和小米前段时间发布的MAX 652处理器的升级版653,性能上绝对足够日常使用;至于小米怎么评价高通652的性价比和实用性的,大家去看发布会视频就好了,我们没必要吹捧一个性能低821不少的中端产品性价比,我们只要客观看到主要厂商都意识到性能过剩和实用性之间的匹配问题就可以。


所以,一直以来,高通都是高端CPU里几乎唯一一家面向产业链供货的厂商,僧多粥少我们时刻都能感受到。而国内很多厂商把高端处理器当做一个Flag立在这里,然后当作最重要的卖点,家家都不服跑个分的时候,高通就该蒙了,都供货吧,谁都满足不了,全部完蛋,只给一家供货吧,其他公司咋办?


用均衡的产品确保供货,再倒推供应链的元器件选择,这是大多数人都看不懂的一个产品采购策略;当然,网上喜欢发声的手机发烧友更关注的是手机的硬件配置和跑分性能等,他们谈论的一些点与日常用户的使用场景是两种不同的方向,发烧友都偏爱高跑分和高性能,这个属于个人购买喜好,但对大部分用户而言均衡和实用比较重要。


目前国内排名前三的国产手机 华为、oppo、vivo都是围绕绝大多数用户的需求做产品,十分注重产品的均衡和实用性,同时这三家厂商所选的上游供应元件特别是处理器都有比较良好的产能,能够支持千万级别的出货量。


其次,我们要聊一下Oppo的用户质量了,真的是厂妹?


可能在知乎er和玩家眼里,Oppo都是七八线屌丝和厂妹对不?就是富士康工厂那些每天靠去小店刷APP,然后看小电影为主的对吧?


知乎的价值观是尊重基本事实,打脸要用数据说话,被打了要立正站好对不对?为了这篇文章和我自己的工作的需要,我去访谈了几个做IOS和安卓生态精准营销的公司,在其中一家领军企业帮助下,我拿到了截至2016年8月份的中国移动4G网络内的各大品牌的在网数据,这份数据来自中国移动研究院的用户总库,原始数据表格我在知乎十万粉俱乐部里贴过,为了方便大家看,我挑选几个关键维度整理成柱状图(声明:该节中的数据均属本人搜集,严禁转载使用,违者必究):

首先来看一下截至8月份中国移动4G在网用户。我需要特别说明的是,iPhone的用户量远远超出一般人的预计。在另外一份插卡在网的IOS设备统计中,截至iPhone7发布之前,苹果在中移动网络里拥有1.2亿台活跃设备,其中4G用户有9600多万,剩下的是iPhone4S这类3G用户,而在联通网络里拥有7000万台活跃设备,也就是说,13亿人民的中国,拥有两亿多台正在使用的iPhone,开句玩笑说,两亿中国人都在用的手机,才是真正的国民手机。


说完iPhone,我们看国产安卓机。令我感到惊讶的是,三星已经被国产军团彻底抛开了。虽然我们吐槽小米一年多销量暴跌,但是从中移动的在网数据看到,VIVO、华为、OPPO和小米是事实上的前四名。因为小米的销量下跌,所以其活跃设备数量相对前三名略低,差距在七八百万部(联通的在网用户相对移动大概是一半,因此而且按这个比例,可以推算出MIUI的活跃度差不多能接近七八千万吧)。我个人认为,可以认为这四家大公司在用户总数和活跃度上处于基本一样的层次。


OK,说到这里,我们会产生新的疑问:是OV系的88线县城屌丝和厂妹有价值,还是小米魅族乐视代表的互联网新兴人类有价值?从逻辑上来说,并没有什么理由能支撑厂妹们比互联网人群有价值,对吧?但是,OV的用户真的就是厂妹吗?互联网手机们的用户真的就是极客和爱折腾的都市少年么?

恐怕,你们想多了!来,看下一张图:


在上张图里我们可以看到,除了苹果之外,OV,华为和小米的在网用户数差异并不大,算是势均力敌的第一军团。但是用户数和用户质量是两个概念,我们来看第二张图。运营商一般会用在网贡献月话费数量和在网月消费流量来评价用户质量,由于我只有iPhone的贡献月话费数量,其他品牌没有,所以在本文中我使用品牌手机流量贡献ARPU来分析用户价值,如果你们认为厂妹阶级天天用WIFI或者极客们只用WIFI的话,就当这张图不存在吧。


原始表单中,统计了从0-50M到1G流量以上的全部用户群体,因为我想分析的只是高价值客户群体,所以选择了500MB以上部分。由于流量价值分布和在网用户数高度相关,因此我们只要看小米之前的几大品牌即可,小米之后的品牌因为用户数差距较大,对本文作用不大。


首先还是苹果。如果我们还认为苹果用户只是显摆和炫富,那就错了。可以看到1G流量以上用户贡献度,苹果是其他手机的3倍,而用户数大约是前三大安卓厂商的1.5倍。根据另外一份文件,iPhone在中移动网内总用户数为1.2亿,4G用户9600万,这意味着iPhone用户的换机忠诚度高到在移动网内超过70% 的手机至少是iPhone5S以上的4G手机,这是非常高价值的用户群。


然后我们再看VIVO、华为、Oppo和小米,结论非常有趣。关键的1G以上流量用户群(按北京移动报价,含有1G全国流量和420分钟通话时长的4G套餐月费为128元,这一用户群被运营商定义为中高端用户群),VIVO是1708万人,华为是1468万人,Oppo是1714万人,小米差距较大,为1141万人,且有理由相信小米的用户大多是千元红米系列。


考虑到在网用户数差异和1G以上高价值用户的分布,我们无法得出Oppo用户都是厂妹低价值用户,也无法得出互联网手机品牌都是高价值用户的结论,相反的,我认为Oppo用户在纯流量网络内的消费能力和粘度,比互联网手机品牌还要高点。


然后,我们来聊一下配置均衡和痛点功能的创新:

因为这篇文章主要谈Oppo,所以这小节可能会让一些还没上大学的少年朋友们感到不适,你们可以反对我,但请你们收藏这篇文章。因为大概几年后,你们也许会进入华为,Oppo,小米,三星甚至苹果。当你们接受正规的产品设计培训,学做一名产品经理的时候,再来回味这篇让你感到不适的文章中所阐述的均衡逻辑,当你想骂你的老板是傻逼,不用最顶级的处理器或者其他黑科技的时候,请你站在你老板的角度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


这一小节,我和Oppo的人做过沟通。此前知乎有一篇点赞率很高的文章,大约是讲Oppo的本分。在Oppo,任何不成熟的技术和无法规模化量产的黑科技,都会被雪藏,要么以后再用,要么从此不用。比如陶瓷后盖,比如无边框手机的传说(目前刚拿到MIX的朋友认为唯一的瑕疵是手机略厚,没错,Oppo也是这么认为的,所以他们2014年就做出来的无边框技术,最终没量产),比如快速充电目前迭代的最新版本。如果你们用过R9S,你一定会对快充,背盖材质处理工艺,背盖对天线的处理方式感到惊艳,新的快充已经不是充电五分钟通话两小时了,经过我实测,大概能到三小时。而比iPhone6S还薄的身材里,塞进了3000毫安时的电池,重度使用跨日完全没问题,配合快充头,基本可以扔掉充电宝。


我们可以看到,在锤子M1没发布之前,老罗比较强调的就是这次M1的待机不会让大家失望。而Oppo除了充电五分钟通话两小时之外,几乎不提那么纤薄的身躯里塞进了3000毫安时的电池;虽然说自己摄像头的像素和效果,但也基本不重点提这是全球首发的,和索尼联合研发的IMX398,更不会把索尼的CTO拉到中国来说经过了索尼爸爸工程师的特别调教。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不吹捧激进的个别黑科技,却扎扎实实的满足大多数用户的刚需,这就是Oppo的本分和正在做的事情,当然也是华为vivo们正在做的事情。我们应该鼓励这种创新和均衡。


总结:

这个问题挺好,我也确实利用工作之便花了时间做调研,调研结果让我固有印象有了比较大的改变,大概有这么几个感触:


1. 做产品、营销和渠道是相互影响的,如果营销和渠道做得好,产品产能因为客观原因跟不上,那就应该努力调整产品结构,跟上销售的需求。断货,质量不稳定都会造成口碑和用户的流逝。华为和OV追求的是用户需求满足、产品可靠实用和销量的高度统一,不过分追求单一参数的激进和某些功能的卖点,因此在元器件选择上会充分考虑产能供应的问题。


2. 很多事实,跟我们想象中的并不一样,就像这份中移动的底层数据报告,颠覆了我们很多认知:苹果不再是装逼货,而是真正的国民手机;苹果的用户价值依然笑傲群雄当之无愧的第一;小米依然活的不错,仍然在第一军团;Oppo的用户显然不是屌丝,月消费1G以上流量用户总数在安卓阵营里第一。


我喜欢知乎,因为这里可以讲道理。20年前我跟AMD的粉丝们讲道理,今天我跟20岁左右的年轻人讲道理,世界不是你想的那样,中国也不只是北上深,真相,永远都是你想象不到的那样。




  

相关话题

  大屏手机的极限是多少寸? 
  能分享下你们的手机型号吗? 
  2020年了,M4/3还有什么优势? 
  为什么现在的手机发布会越来越没有意思了? 
  为什么我总想买新手机? 
  如何评价ivvi i3,vivo x6 ,OPPO r9这三款手机? 
  单从手机号能获得多少信息? 
  为什么锂电池技术都获得诺贝尔奖了,还解决不了手机一天一充的现状? 
  如何评价小米 Note 和小米 Note 顶配版? 
  2019 年的双十一,大家都买了什么电子产品?开箱后的感受如何? 

前一个讨论
生物系的学生都有哪些口头禅?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叶檀《我眼中最无前途的十个城市》引发强烈批评,最后被删。而早先写的最有前途十大城市则不受影响?





© 2024-06-1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1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