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科研「破五唯」后,各大高校从「唯论文论」变成了「唯纵向论」? 第1页

  

user avatar   kana-nagato 网友的相关建议: 
      
  1. 学校里从来都是项目比文章重要啊……文章看得太重那是学生思维,或者没有离开学生时代太久还没转过弯来的。
  2. 逻辑上也很简单。正向来说,有项目就有钱,有钱了就有人有平台有设备,文章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反向来说,项目本子是文章和科研思路的整合和总结,没有基本的文章打底也申不到项目。

多说一句,刚入行的青椒要赶紧转变思维,把重点从文章转到项目来。

学生时代文章重要是因为,只有文章是自己的。

等你当了老师,重心应该转移到自己的实验室平台建设、科研方向的确立、物质非物质条件的积累,从打工人转换到管理者。而这靠的就是项目来帮你积累。平台建设好了,才谈得上开展自己想做的科研,文章的产出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user avatar   channing-zho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破五维不会有什么卵用

许多学科的学术圈(juan四声),有如下特点

1,院士,杰青,优青,层层分封,大帽子基本上是世袭制。地方院校也不是省油的灯,一二把手都是厅级干部,自家门生势力盘根错节;

2,产学研脱节严重,学校搞的大部分是“真空中的球形鸡”,“高等炒菜学”等,用还原论的方法研究复杂系统,提出的所谓理论创新,既不一定符合事实,也和产业需求脱节,仅仅在自己学科的范式语境内自洽。人傻钱多的企业不常有,所以整个圈子缺少外部的资源注入;

3,国家现在整体缺钱,且已经认识到这些所谓的“科研队伍”并不是什么优质资产。科研投入一方面是在抽奖(赌某个团队憋出有点用的成果),一方面也是在维稳,不会有太大缩减,但也不会有太大增加。

总之,这是一个身份基本世袭,生产靠天吃饭,产出总量有限的圈子,非常类似以农业为经济基础的封建社会。

这里需要再引入一个概念:学术人口爆炸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这五年间考研人数基本翻倍,各学校招生名额都或多或少的增长,一个博士生导师不可能只招一个博士,那么他的学术后代(如果不考虑资源限制),是接近于指数增长的,而科研经费甚至不一定增长。总之,就是学术人口的增长远快于科研经费的增长。

一个人口爆炸的,以农业为经济基础的封建社会。资源高度集中于士族门阀,剩下的被地方实力派瓜分,这就是许多学科圈子的现状。

一个非士族,也非地方门阀的青年教师,有可能军功出众(文章多),也有可能善于经营(横向多)。以前,有可能靠单项突出,获得升迁的机会,虽然最后不免投靠世家大族,但至少有上升通道。现在破了五维,要求提拔的人既要有军功(文章),又要举孝廉(纵向),还得在产业届有几分薄面(横向),那除了世家子弟,还有谁能做到呢?

所以破五维政策名义上是在改革,实际上加速了学术界的“土地兼并”和“自耕农”的破产。问题的根源在于,你养起了百万漕工,就得把他们安排妥当,不然,项目也是他们评,奖项也是他们评,论文大概率也是他们评。你要搞改革搞创新,谁算改革,谁算创新,不还是他们说了算吗?

要想搞创新,除非对这些学术世家进行物理出清,否则只能另起炉灶,建立一套从经费,运行,成果,评价完全独立的新体系。指望把八旗子弟编练成现代军队完全是在痴人说梦。


————————————————————————————————————

看到部分朋友在谈论文评审的事情,再做一点补充。

将SCI论文作为一个评价指标,其实质是在科研体系落后的情况下,中国科技管理部门把评价机构外包给国外的学术共同体和商业出版机构。这种外包制度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是,代价是什么呢?最直观的代价肯定是养肥了一系列出版机构,但更致命的是另外的问题:

(1)杂志编委的科研品味和中国真正的科研需求是两码事。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不是因为所有方面都做得好。“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很多时候是一个伪命题。在SCI编委的影响下,很多高校的研究方向偏离了社会发展的需求,盲目学习国外边缘化、内卷化的研究,成了需要持续输血的“奢侈品”;

(2)培养了一大批实际能力堪忧,只能在论文-基金-论文的循环中打转的科研槽工。这些人在数十年来已经遍布学界,甚至身居高位。“领头的教授们瞄准基础研究的国家基金,他的一群研究生和博士后都在持续不断地被训练成教授的替代者”;

(3)不同学科的科研团队需要有不同的编组方式,有的依赖一两个天才,有的需要大兵团作战。但这种SCI论文评价体制,使得大部分“科研”都变成了层层封建的农业-手工业体制。甚至同一个组内部都成了原子化的个体,PI只关心论文和基金的收成,很难形成合力,科研攻关能力薄弱。近年来中国科研取得突破的领域,或者是企业主导,或者是国家意志大力出奇迹,很少见到高校内部自生科研力量的贡献。


上述的任意一个问题要解决起来都难如登天,作为时代中的个体,我有如下几条建议。

(1)如果只是一个没有什么背景的学生,最好就不要进圈。考公、考教师编,都比这条路靠谱;

(2)如果打定主意要进圈,一定要对科研祛魅,找最粗的大腿抱,做好人身依附和长期被捶打的心理建设;

(3)如果已经在圈里站稳脚跟,但位置比较边缘化,那就多干点横向,现在只有拿到手里的才是可靠的。


user avatar   leng-yue-74-28-50 网友的相关建议: 
      

sci论文不(完全)在学阀集团的控制中,总有一些不受他们支配的散兵游勇可以发表高质量论文,长此以往威胁到他们帮派的江湖地位,所以必须打压这种势头。破五唯由此而生。

而纵向项目是学阀集团可以把握的,他们可以轻易地分配蛋糕,决定给谁不给谁。这样的话年轻人如果想在学术界出头,必须拜倒在学阀门下,成为学阀门徒,给学阀鞍前马后做项目出成果,发论文。为学阀敛财赚钱的同时,也维护他们的江湖地位。

当然了,牛马不是白当的,老学阀也会根据门徒的表现奖赏蛋糕(纵向项目)给他们,帮他们带上小帽子成为小学阀。然后一代代的接续下去,形成学阀集团。这在学术界再正常不过了,看不透的没法在圈里混。至于这种生态是否会阻碍科研进步,呵呵,管它呢!


user avatar   miao-miao-bu-li-n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好高校一直都是纵向大于论文的,因为他们知道有钱有名就有论文形成正循环,反之则会负循环挂掉。

一般的学校倒不是不懂这事,而是平台低,国家级纵向难拿,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user avatar   mei-xue-40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的平头老百姓是啥都不懂的、啥都做不了的、啥都不想做的贱民吗?

英雄的老百姓关心美国,因为它就横亘在面前。

“Because it's there.”

因为山就在那里,所以英雄的老百姓就想征服一下呐,人类的天性而已,家畜或许不能理解。


全世界所有厉害的东西,中国的平头老百姓都关心:上至国际空间站,卡西尼,奥陌陌,旅行者;下至下水道油布包,煮饭仙人,圆珠笔尖,还有猛禽,幽灵,高精狙,福特号,电磁炮,可燃冰,盾构机,大豪斯,大牛排,电瓶车,鸟语花香,老虎大象,GPS,NMD,M1p,RTX,诺贝尔,太平洋。

我想要的不多。你给不了,我就自己想办法。

不允许吗?




  

相关话题

  作为硕博的你,会觉得去实验室或教研室不算出门而不收拾自己么? 
  大家在博士期间培养了哪些有意思的兴趣爱好?搞出哪些事情? 
  博士应该采取什么策略读文献? 
  为什么会有硕士学位,直接让博士生做科研不就行了吗? 
  为什么「分子 CT 扫描技术」能入选 Science 2018 年度十大突破? 
  如何看待港大管轶教授关于新型肺炎先称「疫情已控」,又对媒体改称「这次感到极其无力」的言论? 
  如何评价华中科技大学超快光学实验室新的打卡制度? 
  如何看待南京大学公开采购招标拟在 Nature 杂志刊校庆特刊稿,预算 120 万元? 
  国外的研究生或博士生导师会奴役学生吗,或剥削学生的学术成果吗? 
  如何评价文章《乡村的孩子,我为什么建议你读个博士》?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有人说中科院(国科大)硕士/博士文凭含金量低?
下一个讨论
文社科的你是怎样申请到postdoc的呢?





© 2024-06-0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0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