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诸葛瞻的能力很弱吗?他为什么不听取黄崇的建议? 第1页

  

user avatar   lang-xie-yang-wen-l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能力强弱都是相对而言,如果绵竹之战的对手不是邓艾,而是邓忠之流,届时一战而胜,力挽狂澜,是不是又该鼓吹诸葛瞻初出茅庐建奇功,英才天纵继武侯?

评价历史人物,在没有史家定评的情况下,愚蠢二字必须慎重。所谓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研究历史人物必须在具体历史环境下考虑,试图走进历史人物的思维方式,否则便是主观唯心主义了。

以下试图复盘一下诸葛瞻——严格来说是汉军前敌指挥部的思路,毕竟纸面上反对的只有黄崇一位。

先看大局,姜维率主力阻敌剑阁,钟会补给不济准备撤兵,蜀汉朝廷原以为大势无碍,稳若泰山,因此根本没有调动南中及永安的战略预备队。由此导致的结果,便是邓艾突破阴平之时,成都基本只剩下宿卫部队,再调动战略预备队已然不及。

决胜于朝廷,还未开战,庙算已经输了。

因此,诸葛瞻握有的是当时蜀汉最后的底牌,除非蜀汉朝廷有勇气龟缩成都,放弃姜维主力捎带大片的核心领土,坐等霍弋、阎宇及东吴援军。

再看部署:

听闻邓艾从景谷道入,诸葛瞻的决策是督诸军至涪停住,盘桓未进。与此同时发生了黄崇进谏事件。

在后人看来,立即赶到江油,利用束马之险阻挡邓艾是自然之理,但诸葛瞻为何犹豫不决?

站在此公的立场上考虑,他率领的是成都宿卫,承平日久,捎带孔明遗法逐渐松懈,这些都城宿卫的战斗力如何,瞅瞅历朝历代,大约不问可知,拿去与身经百战的邓艾军团硬磕,真是阿弥陀佛。若是一战而败,成都即直接暴露在魏军兵锋之下。

而战报也证明了这点,邓艾前锋破蜀伏兵三校,景谷道上三千以逸待劳的伏兵一眨眼就完了,魏军看似锐不可当。

在此局面下,站在诸葛瞻的角度,邓艾军锐气正盛,但翻山越岭不可能携带攻城器械,恐怕最稳妥的方式是利用江油坚城去消磨邓艾的锐气,师法周亚夫“以梁疲敌”的故智,待到邓艾师老兵疲,补给不济,再挥师北上,里应外合,自然胜算大增。捎带只要局面不崩,便可为调动永安阎宇、南中霍弋救援提供时间窗口。这应该就是诸葛瞻的盘算。

然而,江油守将马邈居然不战而降,邓艾军长驱直入平原地带,这下彻底脱稿运行。

紧跟着便是前锋被破,诸葛瞻退还绵竹。

至于为何放弃涪城。一言以蔽之,一再发生的战斗证明了蜀汉内地的留守军团完全不是邓艾军的对手,而涪城水陆四通,也不是江油之类的天险,且前锋新破,军心动摇,在此抵抗并无胜算。诸葛瞻主动撤退到绵竹,在此地预先构筑阵地,以逸待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战斗力的不足,捎带诱敌深入,可进一步拉长邓艾军的补给线。

我不认为诸葛瞻连覆巢之下无完卵都不懂,放弃涪城是为了和姜维闹意气,一如我不认为姜维末了的引军由广汉、郪道以审虚实是为了使朝廷知御敌之难,都什么档口了,吴越都能同舟,以这俩末了的表现,可能在刀架脖子之时还闹小孩子脾气?

事实证明,诸葛瞻一系列的布置取得了效果,面对列阵以待的汉军,邓艾吃了生平第一次败仗:

蜀卫将军诸葛瞻自涪还绵竹,列陈待艾。艾遣子惠唐亭侯忠等出其右,司马师纂等出其左。忠、纂战不利,并退还,曰:“贼未可击。”

如果魏军的指挥官是邓忠之流,估计就该证明诸葛瞻的战术指挥无比正确,带着一伙皇城根下未经战阵的少爷兵打翻野战兵团如何如之何了。但是,他面对的是邓艾,于是没有悬念。

综合一系列战斗,不难得出结论,诸葛瞻手头的宿卫部队的战斗力与邓艾手头的野战部队不可同日而语。即便诱敌深入,即便预设阵地,甚至多半祭出了八阵图,还自己埋脚死战激励士气,捎带汉军上下的确被激励到了,加了一堆buff,还是赢得了一时,赢不了二时。那么,战场摆设在涪城,无非绵竹翻版而已,可能结果连赢得了一时都做不到。即便听从黄崇建议赶去江油,长途行军,下场也未必比那三千伏兵高明多少,倘若赶上马邈投降,邓艾占据江油,汉军反被打个以逸待劳,结局更是不敢看。

总之,两下差距太大,仍尔张良计,我有过墙梯,不是一个重量级,凭你耍得花团锦绣,便中两拳又如何,照样一拳撸倒。

当然,诸葛瞻的战术行动不够坚决,在涪城显得犹豫,但作为一个实战经验为0的菜鸟,就算家学渊源,颇有天赋,如何在纷乱之际准确判断敌情,似乎也难以作过高要求。

一言以蔽之,诸葛瞻之误,误在没有及早调动巴东及南中战略预备队作万全之策,导致邓艾出阴平后蜀汉举止失措,临难之际无宿将可用,无野战部队可调,末了只能靠着诸葛氏光环凝聚士气,让新手带着新手上阵抱薪救火。这口锅,蜀汉决策层哪个都跑不了。

具体到操作上,咋说哩,论兵力不见得比对方多,论将是一群菜鸟对阵顶尖高手,论兵同样是一群菜鸟对阵被姜维连年北伐磨砺出的虎狼之师,这仗怎么打?

恐怕诸葛瞻能选的无非是光荣地点罢了,要分锅,战术上实在分不了多少,更多的锅在此公居于庙堂之时。

补充一句:当初读史也觉得诸葛瞻不可理喻,在琅邪论坛曾与某位替诸葛瞻洗地的朋友大战三百回合。随着阅历渐丰,读史渐深,反而对此公多了些包容。人生确有不可承受之重。


user avatar   pomuweihuo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诸葛瞻能力强弱不好评价,他唯一的一次表现机会就是大战邓艾,结果输了。一次成败能论英雄吗?

《三国演义》里张松调侃曹操时,就提到“濮阳遇吕布,宛城战张绣,赤壁遇周郎,华容逢关羽,割须弃袍于潼关,夺船避箭于渭水”。这里除了“华容逢关羽”和“割须弃袍于潼关”是虚构的以外,其他的都是事实。魏武帝曹操英雄盖世,一生中倒霉的时候也多了去了。不光曹操如此,刘备也是一样,被打得屁滚尿流的事迹也是一抓一大把。然而,他们都命硬挺过去了,于是乎“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倒霉的诸葛瞻只是没挺过去而已。

接着我们再来细看他失败的这一仗。据说黄崇给他提了一个很好的建议,他就是不采用,于是乎惨败了。

到涪县,瞻盘桓未近,祟屡劝瞻宜速行据险,无令敌得入平地。瞻犹与未纳,祟至于流涕。《三国志.蜀书.黄李吕马王张传》

按字面的理解,诸葛瞻就是个慢性子,做事拖沓。邓艾都要打来了,他却不早早占据险要地形防守,却在涪县磨蹭,导致错失良机。现在问题来了,险要地形在哪儿呢?我们看看地图吧。

这是Google地图显示的四川盆地,剑阁、江油关、涪、绵竹已经标出。诸葛瞻在涪县,黄崇劝他快点行动,去抢占险要,什么意思呢?从地图上看,就是让诸葛瞻迅速支援江油关,或者抢占江油关下面的山区隘口。

江油,就是邓艾偷渡阴平后突破的第一个据点。看图可知,邓艾只要杀出江油关南边的山区,就进入了四川盆地,一路去成都都是平地,无险可守。

会遣将军田章等从剑阁西,径出江由。未至百里,章先破蜀伏兵三校,艾使章先登。遂长驱而前。《三国志.魏书·王毌丘诸葛邓钟传》

三国时期可没有电报,邓艾偷渡阴平的消息什么时候传到诸葛瞻耳里的?离江油关还有一百里左右时,田章“破蜀伏兵三校”,我觉得这个时候蜀汉才正式发现邓艾的奇袭军。败军把消息传到诸葛瞻这里,诸葛瞻再整顿军队迎敌,肯定过去了很多时间。黄崇建议诸葛瞻急行军抢山头,别让邓艾进入平地。但是,来得及吗?大军呼哧呼哧赶去,如果邓艾已经攻破江油,来个迎头痛击怎么办?

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军将,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军将,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孙子兵法》

从地图上看,江油关离涪200里左右,南边的山区边缘离涪100多里地。《孙子兵法》说得很清楚,急行军跑100里,跑得快的先到,跑得慢的后到,大概只有十分之一的士兵能投入战斗,是很危险的!诸葛瞻在涪县不动,正是因为他认为江油已经没救了,险要已经丢失了,只能整顿兵马,在平地和邓艾干一仗。

先登至江由,蜀守将马邈降。《三国志.魏书·王毌丘诸葛邓钟传》

从邓艾的传记来看,诸葛瞻的判断是很有道理的。江油关守将马邈,二话不说就投降了,根本没有组织有效的抵抗。可见,黄崇的建议压根算不上什么好点子。诸葛瞻如果真的冲过去了,只会死得更惨。当然,我们看见的《三国志》也会变成这样:

到涪县,瞻欲疾行争险,(张)遵料险要已失,屡劝瞻退守绵竹,列阵待艾。瞻不纳,遵至于流涕。

user avatar   gu-le-ping-7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建议是好建议,就像上面说的,抢占险要的时机已经过了,这个时候最好的办法是固守绵竹。等我分兵夹击邓艾。结果他居然出城野战了。你要野战也不要紧啊,起码等我分兵到了在打啊。结果直接野战浪死了。


user avatar   li-yang-ke-5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黄崇的建议,未必就是好建议,或者说未必具有可行性

我们不能因为诸葛瞻失败了,所以就反推黄崇的建议就是对的。

就好比诸葛亮北伐没成功,所以反推子午谷奇谋就是对的,这显然是不合乎道理的。

这个建议到底正确与否,只能结合当时的形势进行分析,不能唯结果论。


当然,无论如何蜀汉灭亡的责任,诸葛瞻难辞其咎,除此之外诸葛瞻自然也谈不上什么军事奇才,但同时他也不是无药可救的蠢材,在我眼中他不过只是一个因为局势危急被推上风口浪尖的一般人。


说回黄崇的建议,他的建议的重点是抢占险要,不让邓艾军进入平原。

看样子很有道理,不过有个大前提,那就是诸葛瞻军要抢得过邓艾军才行,否则那就是空谈。

那么诸葛瞻军有没有这样的实力呢?对比一下双方就能看明白

诸葛瞻本人没有军事经验,初次上战场,黄崇等人之前大多也是第一次上战场。

而魏军则是由老将邓艾统领,麾下将领大都有过作战经验。

论抢险,邓艾可以说是得心应手,在这方面姜维都抢不过邓艾。


再说军队,魏军这边是邓艾挑选的精锐兵马。而诸葛瞻率领的是成都后备队,蜀汉的精锐基本由姜维率领在剑阁作战。至于成都守备部队的战斗力,之前向宠曾经率军讨伐叛乱,结果自己战死。

也不知道是巧合,还是成都守备部队就不擅长保护主将,诸葛瞻的结局也和向宠如出一辙。


双方实力差距还是显而易见的,实际上诸葛瞻也曾做出尝试(抢占险要),可是他派出去的前锋被魏军击破了,这不得不让诸葛瞻三思。

【瞻督诸军至涪停住,前锋破,退还,住绵竹。】

也是在这个时候,黄崇依然坚持自己的看法,认为诸葛瞻应该率领主力继续和邓艾抢险。

其实黄崇所谓的抢险,无非就是强攻邓艾军,因为前锋已经溃败,邓艾军抢得先机,还想抢险,那就必须先击溃或者击退邓艾军才行。

这时候诸葛瞻还没有和邓艾大战的决心,犹豫再三后,还是决定撤回绵竹再做计议。


退回绵竹其实也不算是一个糟糕的选择,可是很快诸葛瞻就会面临两个严重的问题。

1、因为邓艾突袭来的仓促,导致蜀汉内地还没来得及坚壁清野,这样邓艾就能取粮于敌,可以掠夺梓潼郡的物资,这样短时间内邓艾不用担心粮食问题。

2、与此同时诸葛瞻要面对后勤不足的问题,根据后来刘禅投降献上的册子来看,成都国库里只有【米四十馀万斛】。而且这个数据理应是在曹魏入蜀前的统计数据,毕竟曹魏入蜀后,刘禅也没闲工夫做数据统计了。

换句话说四十余万斛米,经过两个月的消耗,到了十一月诸葛瞻和邓艾对峙的时候,想必没剩多少了。


这样的话,局势就变成了,无论是汉军还是魏军都不希望看见长时间消耗。

魏军自不用多说,毕竟掠夺终究只是解一时之急;而蜀汉这方,成都粮草有限是个问题,还有就是不能迅速击破邓艾的话,会动摇人心,也会导致经济遭到破坏。


所以诸葛瞻面对如此局势,本身就没军事经验,自然做不出什么惊人之举,或者想出什么破局之法。

就在诸葛瞻苦恼之际,邓艾见有机可乘便写了封劝降信,显然这是激将之法。因为劝降书之前钟会已经发布过一次了,邓艾那书法水平肯定没钟会高,所以他如果只是为了劝降根本没必要重新写一次,故而邓艾的目的就是以此来侮辱诸葛瞻,兵法有云:“廉洁可辱”也。


诸葛瞻果然被激怒,于是他干脆就听凭怒气驱使和邓艾展开决战。

可能是由于这是背负蜀汉国运的一战,也可能是由于得益于诸葛家的恩德影响,汉军一度占了上风。不过实力的差距,不是单凭士气能逆转的,况且魏军本身也是背水一战,在邓艾下了死命令后,魏军发动更猛烈的进攻,随而诸葛瞻战死,汉军战败。


结论:其实诸葛瞻的悲剧,除了他个人能力平庸外,更大的因素是蜀汉国力凋敝,人才凋零的缘故。有军事经验的将领要么在前线,要么在边疆,成都内无一良将,所以只好由诸葛瞻出征。

他所面临的局势很恶劣,他面对的敌人很强大,他所承担的压力很沉重,但他只是个普通人,没有逆转乾坤的军事才能,于是成为了背锅侠。




  

相关话题

  海湾战争的80号死亡公路有幸存者吗? 
  如何评价郭松龄? 
  蒙古人创立了元朝,为什么中国人历史认为元是中国的一个朝代?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被低估的皇帝? 
  为什么世界各地都出现了弓箭这种兵器? 
  有没有办法严谨地证明神不存在? 
  如何以后最短的文字详细介绍一下法国近代史? 
  诸葛亮在蜀汉政权背景下是出于什么样的角度写下的 出师表 一疏? 
  洋务运动失败的历史性原因? 
  读三国有几种境界? 

前一个讨论
曹操处决吕布时为何要先将吕布缢死再枭首?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蜀国不重用马超?





© 2024-06-1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1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