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果孔子还活着,能像罗振宇、陈安之那样,光凭一张嘴,就能从年轻人口袋里赚个盆满钵满吗? 第1页

  

user avatar   ji-duan-60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但拾旁人之牙慧,分说一二。

一:就题论题。

夫子先生不会那么做。不是能力不够,只是夫子先生必然不愿意那么做。

当然说不能也对,因为夫子先生绝不会委心而行的。

夫子之高妙,你看着仿佛邻家老大爷的朴实之言,其实里面藏了太多太多。

二:延申解答。

光之前那样说大家或许很难明白先人之苦心。

先以武侯之心,类比夫子之心。

下面的武侯先生的例子或许大家更能明白。

玄德公遗命,武侯先生能不能称帝?

有能力做到,但武侯先生绝对不会去做的。

以下部分摘自微信公众号 博山小叙 《行道迟迟,依依东望》篇

我们的依依东望是寒冬下的无奈的人们对春天的憧憬。依依东望盼春归。

但说这话的诸葛武侯是啥意思呢?示弱以情,盼着不救关公,而叛蜀投魏的孟达,再回蜀汉,给魏国添堵?也许是。不过纵观武侯一生,其实比司马仲达更适合这依依东望四个字。

身在西蜀,要以一州之力要对抗得六州之魏而复大汉天下,其中之难,其中之苦,大概也如寒冬雨雪霏霏下的旅人,载饥载饿,行道迟迟。最后殚精竭虑,出师未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当年特别不理解他为啥这么做,以武侯的天人之智,岂会看不出来天下大势不在西蜀?为啥还要苦苦支撑呢?不断六出祁山,消耗国力,最后星陨五丈原呢?刘备请他当皇帝,上下用命,声望一时无两,天下归心,入主中原的自然把握大一些,为啥他不肯呢?非要守住臣子的名分?岂非有点傻吗?

后来我才明白,卧龙先生守的是义,斗的是天,为的是民。哎。这等人物委实难以以常人之器量揣测。

司马家为三国时代的最后赢家,其实代价是天下百姓和文明之实。仲达公一开始和诸葛武侯一个志向,也盼着刀兵入库,马放南山,百姓安居,天下太平。但他们选择了不同道路,一个是有原则,一个是慢慢的放弃原则。他们选择环境的不同,导致了两人结果的不同。曹魏废汉,司马废曹,中间的血雨腥风造就的时代,是一种背离仁道的残酷。最后司马家的八王之乱不过是曹魏后来者必然会出现的继承,导致的就是第一次衣冠南渡。永嘉之乱,衣冠南渡不光是简单的政治上的失败,而是文明精华的丧失。典籍亡轶姑且不说,关键是学问精华被现实扭曲之处太多了。世人再也不信此学,异学纷起,天下大乱。而中原百姓十室九空,两脚羊的典故恰恰就出现在八王之乱以后,五胡以汉人为羊,分而食之。姑且不说五胡蛮夷之残暴,就说若是没有司马家这八王之乱十多年的征战不休,毫无廉耻,忠义尽丧,怎么会只余士人衣冠皮毛的时代,统一的西晋怎么会如此这么短短四五十不到就会衰败至此。苍蝇是盯不到没缝的鸡蛋。而八王之乱怎么来的,其实还是上行下效,上梁不正之故,而司马仲达之族是自古相传的华夏正朔,是真正的名门望族,以学传家,根深蒂固的世家,绝对谈不上上梁不正的。那为啥会如此行事,造出八王之乱的血腥闹剧?其实汉末天下之乱,宦官当政,外戚专权,杀害忠良,曹家篡汉对于当时士人世风的影响是无比巨大的。对于持续了数百年的有些基本原则是颠覆性的。当然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汉家人自己不争气。所以才会把好好东西用成这副模样吧。不以修身为本,皆是左道。

司马篡了篡汉的曹魏,杀戮之大,就如电影里所讲。可谓学曹操,学董卓,学的有模有样。上行下效,将维持平衡生机的一切规则都慢慢打的四分五裂,犹如齑粉。这样才会在自己家族后世中出现血肉相残,连绵不绝的八王之乱闹剧,才有五胡乱华的惨痛,才有衣冠南渡的不得已。杀戮太重才有所谓打着慈悲旗号的外道进入中原。我们的文明才开始走向了一种不得不和稀泥的选择。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宗教发展最快的年代,为啥?恰恰也是因为现实社会的民不聊生,战乱无数,现实太悲惨,人生皆苦,还是来世可求。佛教的兴盛恰恰代表人民的不幸福,人心的败坏,因为他们宣扬的苦被大家认可是士人国家的失败和耻辱。这一切都来源于这些基本规则被打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也许就是司马诳杀王凌之时的蚁穴,也许是曹操征徐州大肆杀戮,一路上“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的蚁穴。

诸葛武侯一直叫他们曹贼,不因为他们势大而有半点畏惧谄媚。就在于不给世人一个好的榜样,而他保着所谓刘皇叔和他的儿子,无非是行忠义,还百姓以质朴。上行仁义忠孝之风,民必效之。上行下效必以守根护本而成上下滋养,往来不绝,长盛不衰之道。所以武侯看重的根本不是简单的汉室,而是这种行为给百姓的带来复归其朴的可能。武侯不是不能代替后主称帝,不是不能归魏扫平天下建立不世功业。但那样做,对武侯来说是没有意义的,不如还在隆中治学养气。曹魏之行,曹魏之气,奸而不仁,佞而不义,百姓效之,天下衰微,没法使得百姓复归其朴的行为,对武侯都是没有意义的,归魏或称帝就等若没做。

这点就是司马和诸葛之间最大的区别,是选择的不同道路的分歧,是对先王之道,对世界理解的不同。纵观武侯一生之志,无非天下太平,民德归厚这八个字,匡扶汉室是他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所以不遗余力,鞠躬尽瘁。不是为了皇帝,而是为了百姓。这种话说出来,很多人都会暗自耻笑,其实那些角落里的阴暗很难理解武侯在做什么的。无知虫蚁罢了。”

是的,司马家的上位,消耗的是文明的精华。

破虏将军孙坚得到了汉王朝的传国玉玺,

敢立誓如果他真得了玉玺就万箭穿心而死。

那么荆州牧刘景升就敢让他应誓而死。

那时的世家至少真的是明白什么叫做说话算话的。

魏晋之后呢,上层奸而不仁,佞而不义,百姓效之,天下衰微。如是而已。

三:个人情绪

看到这题目,差点一口气没喘上来。

拿罗振宇跟夫子比?

夫子之德,万世师表。

以下部分摘自微信公众号 博山小叙 《万古明灯,以学成圣》篇

1.夫子之德,就在万世师表这四个字里。

夫子开私学之先,百家由此兴也,至今我们依然受益。我们能认字明理,是他当年有教无类,兴学之功,这种传续文明火种的功劳,只要华夏还在,就一定会有人记得,没人能够真的磨灭掉他的光芒。哪怕是特殊时代的权变之计。看看现在这些人都在讲什么,还不是返回来讲他所提倡的东西啦?慢慢在实践中,就会发现那些看似老大爷的闲言吐槽,其中有实,比空泛的思辨推导强多了,这种实用价值也是儒学原始的面目。要不怎么半部论语治天下呢?^_^浅学,不知其道,才会诟病。

我们其实一直受他恩德。因为他是教育的代表,而我们能有今天的生活,就在于教育。重视教育是华人的特殊品质,这和他的功绩是分不开的。所有的老师要是都和他一样,世上学子会是多么幸运的事情。而我们文明能有今天,夫子之功不可磨灭。是故,大德以传,有衍圣公孔门嫡长子受他余荫也是可以理解的。固然有历代巩固皇权的意思在,但我们敬的是夫子之德,敬的是他兴起的教育事业,敬的是他给后人带来的光明,使我们不再愚昧。这行动比他的主张还要紧。思想或许有些地方有时代局限性,但兴行教育,传承文明,这和政治关系真的很小了。

夫子先生那求的是天下民生,是文明的延续,

是那在千万年间,在不断变化的纷繁世界里能够真正延续文明的那一线生机。

在往后的岁月长河里,必然是能够真正明白夫子真意,真正努力做到夫子所讲的核心内容的那群人,周而不比的,真正适应时代的那种文明能够更好的长存于世间。

类似美国之类以力假仁的霸者行为,能有一时之兴盛,却必然应了那句话“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当然我们也明白,时代不同,别说你做不到,就是你真能做到,

按夫子先生的原话来,也必然在这个时代里处处碰壁。

只有真正的解析夫子先生说的最关键的符合真实的部分,才能更好的实践。

我们也清楚,空口白牙的再怎么说夫子好话,夫子先生恐怕也未必高兴,

只有真正的努力去成为更好的人,真正的践行仁义才会让夫子先生更高兴吧。

但是真的很惭愧,真的很难做到。

最后说一句,罗振宇和夫子先生都比我强非常非常多。

可能我上无片瓦,下无寸土。

但是你问我二层小楼和泰山相比谁更气派?

又或者你问我能不能用泰山来盖座二层小楼?

这个问题我还是能回答你的,

就是觉得这个问题实在是太侮辱泰山了,

当然又或者有人“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也未可知。




  

相关话题

  诸葛亮为什么只封了侯爵? 
  汉朝初期有多穷? 
  什么叫“气数已尽”? 
  孔子文化对于中国文化的贡献是什么? 
  古代的人真的分辨不出女扮男装吗? 
  汉武帝时开辟海上丝绸之路 向西最远到达哪里 ? 
  陈寿如果有机会举办一场知乎live,大家可能会向他提出哪些问题? 
  古代名将都是依靠天赋的吗? 
  如果你穿越成了历史上某个新登基的皇帝,你会怎么做? 
  古代皇帝是怎么掌管军队的? 

前一个讨论
孔子和牛顿谁对人类的贡献更大呢?
下一个讨论
曾仕强先生认为老子对中国人的影响是超过孔子的,为什么呢?





© 2024-06-1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1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