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有没有专门用于巷战/治安战的战车? 第1页

  

user avatar   kurtxi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实话讲,个人认为“巷战”战车其实是个伪命题的,所以也说不出“该设计成”神马样。不过世界上“专门为”这类用途设计的战斗车辆倒确实有,可以稍微说一说。不过“巷战”和“治安战”应该算作两个不同方向分开来谈。


首先说这里的“巷战”指双方成一定整体建制和体系,进行有一定烈度和规模的,通过占领并依托街区进行的攻防战斗。这种巷战中,防守方会建立并经营半加固的火力点、设置路障、敢于部署比较重型的反坦克火力,以形成覆盖角度广、火力重叠的多层预设杀伤区,并配有支撑点、掩蔽所,以至于指挥所与伤员和物资集中点的完整要塞化、纵深化的防线。如果要对这样的防守方进行正面突击,则需要投入防护和火力以及持续作战能力均非常强大的战车,而且最好还有一定克服路障的能力。主战坦克便成为首要的选择,主要用于抵近摧毁防守方火力点,为步兵攻击扫清障碍。例如费卢杰战斗中的艾布拉姆斯坦克,在城区中消灭了大概700多个火力点,相当于其他空地支援火力战果的总合。

于是乎,在此基础上对坦克进行进一步的巷战环境实用性优化就成了西方的选择。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艾布拉姆斯的Tusk巷战套件,以及其他答案中提到的城市豹和城市战套件梅卡瓦IV(不过后两者很有外贸骗钱之嫌)。只是这些套件算是对主战坦克为此目的“专门”进行的改装,不至于是专门设计的整车。


早期TUSK套件的一个概念图。可以看到主要的强化方向是弱点部位对破甲战斗部的防护(附加反应装甲和栅栏装甲),增强感知能力并减少观察死角(额外乘员热成像仪和防盾),加强综合火力的仰角和反应速度(遥控武器站、带防盾的机枪)以及改善和步兵沟通的TI电话。

借用一张模型图,侵删。这里可以看到后来实际装备的TUSK套件形态。比如更大面积的额外附加装甲,提高对加强工事侵彻力的12.7mm同轴机枪,能清除路障的工程铲以及屏蔽IED遥控信号的干扰装置等等。德国和以色列的套件的思路也大抵如此。梅卡瓦上比较有意思的设计是一门能在车内操作的60mm迫击炮,对于发射烟雾弹,打击房顶或建筑后的目标很有效果。好像这些套件中也包括了例如DM11之类的主炮高爆破片弹药来针对软目标和加强工事,以弥补北约单一的120mm多用途破甲弹的不足。


俄罗斯军队在经历车臣战争中如格罗兹尼这样的战斗后也得出一部分经验,并也提出了发展适用于城巷战斗的重型装甲车辆的计划。这个计划继承于前苏联在阿富汗战斗中设计的数个工程,并继续结合了在格罗兹尼中使用自行高炮和自动榴弹发射器的经验,设计的结果就是BMPT“终结者”坦克支援战车。这个可以算是一定程度上专门设计的城巷战斗车辆了。


第一代的“终结者”的正面近照。BMPT使用的也是使用附加模块增加对破甲弹防护能力的高防护坦克车体(T72)。可以看到主要武器是一对有大射击仰角的2A42 30mm机关炮和分挂两旁的四枚AT-9反坦克导弹,武器站顶上有车长独立的高级周视观察设备。车体前面左右各有一具AGS-17自动榴弹发射器。四具铁扫帚使得“终极者”对正面和高角度目标有非常强大的火力,同时还不乏对硬目标的毁伤能力,多名车组成员可以对多角度进行监视观察。虽然最初的装备计划野心比较大,不过BMPT在俄军最终的服役数量非常有限。

在2013年俄罗斯防展上展示的BMPT-72“终结者2”,主要以外贸作为方向。与“终结者1”相比,主要武器系统2A42和AT-9没有改变,除了对子系统功能上进一步升级以外,主要区别是取消了两具AGS-17和相应射手。武器站的火力方案据说也可以根据客户要求制定改变。

另外,有人认为像俄罗斯的BTR-T、库尔干人-25(Kurganets-25),乌克兰BMPT-64等由坦克车体或底盘改装或发展来的步兵战车也出于城市巷战的目的。至少说无论东西方都认同一点,在高强度城巷战斗中使用的战斗车辆,一定要有主战坦克级别的防护水平,至少是对于破甲弹的。其他较轻型车辆,即便是装甲车辆(比如普通步兵战车),尽管有比较低廉的使用成本,但是无法承受例如串联破甲战斗部等重型反坦克火力面前的巨大威胁,应该保留用于在低烈度区域的装甲运输工具或者作为支撑点控制比较宽敞的广场、干道和交通路口。但无论如何,任何在城巷中使用的战斗车辆都需要与步兵相互掩护,务必控制车辆侧后方的道路与制高点,并且尽可能的从较远的距离与敌人交战,以提高车辆的反应时间并降低敌人反坦克火力的命中率。


而“治安战”则应该与上面提到的“巷战”有较大不同,至少在大部分情况下。在激烈的巷战结束,进攻方完成对城区的占领和控制之后,驱逐并消灭了城内敌方主要的反抗力量,在城市主要入口和交通中心建立了哨卡和检查站,对城内实施了宵禁,收缴武器,并开始了巡逻和对可疑人口和潜在反抗据点的搜查(或者叫“扫荡”2333)。反抗方的生存和活动空间被压缩,武器和物资的供给收到严重影响,不但难以部署强大的火力和阵地与占领方对抗,连正常的指挥和联络效率都大大折扣,不得不将行动转入地下,人数和行动的规模都化整为零。此时的占领方部队,则不需要过分的传统装甲防护以应对潜的威胁,也不需要强大的火力应对预设工事,反而要考虑占领区正常生活恢复后的间接伤害问题。为了能控制巨大的占领区面积和人口,并能够以合适的费效比与反抗方进行长期持久的消耗斗争,“治安战”车辆的经济性变得非常重要。

防雷巡逻车一时成为反恐战争的新宠。像美国、英国和南非合作的Cougar(Mastiff、MRAP)、RG-31和Casspir等一系列车型,俄国的台风系列和中国的09FFC6、VN-2C,等等。这类车辆防护主要应对的威胁是小口径轻武器直射和路边炸弹与地雷的冲击。使用目的也是在路途中保护巡逻、作业和“扫荡”人员的出行,尤其是降低敌方游击设伏带来的危害,介于轻型通用车辆与传统装甲输送车/步兵战车之间。


部署于伊阿战场的美国MRAP II防雷车。主要特点是非承重车身,V字型的底盘和CROWS遥控武器站与IED干扰装置。这种中型轮式车辆的行驶和维护成本远胜于履带车辆,适合长时间长距离广泛使用。不仅路边炸弹,其V字型的防冲击底盘对于“路中炸弹”也能有效化解。实际上不只在城市之中,MRAP为代表的防雷车更大量使用于田间地头的乡村公路。

加装了栅栏装甲正在执行排雷任务的英国版MRAP(Mastiff)。使用防雷车足以应对普通烈度的日常作业。

在“伊拉克自由 ” 行动结束后的相当一段时间里Bradley步兵战车被用于巡逻治安任务以弥补支援防护不足的悍马车队。作为排头车的布雷德利至少对于IED的抵抗能力比悍马要高到不知哪里去了。但是这样武装到牙齿成本不输于坦克的高级战车如此使用实在是高射炮打蚊子。在大街小巷每天驾驶如此一辆臃肿沉重的履带车辆恐怕也许难算美差。

零几年时第二步兵师才转型不久的2nd SBCT刚“苟…”了两句即被拉到伊拉克参与到街头巡逻。Stryker ICV是在特殊年代下的复杂环境中诞生的一种步兵战斗车辆,既受到拉姆斯菲尔德战略影响满足全球快速投送能力,也遵循网络中心战要求成为数字战争网络的传感器终端,设计初衷倒是也有投入于相对低烈度的非对称性战争的考量。其火力远算不上步兵战车的标准,但也不完全属于专门为治安战设计的车辆。和Bradley一样属于临时客串的。不过其运载能力和防护性能在实际使用中还是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尤其是在被IED爆炸掀翻的情况下,还保护了其中乘员的生命安全。也可以说其实际性能覆盖了这一方面的功能。



最后其他答案中还提到了一款非常有特色的装甲车辆,即以色列的Nagmachon。以色列出于自身实际需要没有装备传统步兵战车,而偏向于设计使用高防护的坦克车体底盘的装甲输送车。其中服役最早的Nagmachon是针对加沙地带所想定的特殊冲突环境而专门设计的。与后来单纯用于运输用途的Achzarit和Namer不同,Nagmachon在其借用的百夫长车体上有一个硕大高耸的“炮楼”,有比较好的观察和警戒效果。如此设计的初衷是作为城市中移动的哨所和支撑点,或者在战斗中能伴随部队推进的机动碉堡。其微弱的火力对于大部分装备简陋的哈马斯等敌对武装来说倒也能应对。不过后来大多还是实际作为了搭载和掩护工兵的作业车辆使用。



总结,所以对于巷战突击车辆来讲,普遍的趋势是:高而全面的防护、强而立体的火力、射击和观察死角小,有与步兵比较好的通讯协同能力,还最好有一定的诸如破障、排雷和牵引等的工程能力;可能的缺陷在于,成本比较昂贵,而且在真正的先进步兵反坦克武器面前依然不见得安全。

对于治安维持阶段使用的车辆,主要的特点有:适于使用环境威胁的防护能力(最好有可变更的模块化防护方案),良好的道路机动性,低廉的使用和维护成本,以及灵活的使用功能。如果有不足之处也许是所对应的战场环境过于单一。


user avatar   zhang-yi-50-3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高考竞争之所以如此激烈,并不是因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多么优秀,而是因为中国的教育资源过于稀缺,不够千千万万的考生瓜分的。

也正因此,中国拥有一套全世界最残酷的筛选制度。

而通过高考进入清华北大,除了说明这些学生比起其他学生更加适应这场筛选,别的什么也说明不了。

也正因此,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避开竞争最激烈的战场,用金钱换取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

见到很多像题主这样的人,想不明白为什么在国内连个像样的大学都考不上,到了国外却轻松能进名校。有的甚至产生了浓浓的优越感,陶醉于中国强大的基础教育,并觉得海龟也不过如此。


然而我感到的,却是浓浓的悲哀。国内只能读二流,到了国外却能读名校,正说明,在中国,有千千万万的学生,他们的智力,才学和付出的汗水,分明配得上世界名校的教育资源,却只能在国内接受二流的教育。的确有极少数人摆脱了环境的限制,脱颖而出。然而大多数人,却随波逐流,过着平庸的生活;而他们,或许本能够成为社会的精英,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那群人。

我就读于一所国内算一流的大学,我的一位高中同学成绩远不如我,高考末流一本水平,去了UIUC的CS,

他本科期间有大量的机会接触到学校顶尖的实验室,也通过在实验室和教授做科研,要到了牛推,拿到UCB的phd offer.

而我,大二大三曾频繁去找过我们实验室的老师,希望混点科研经历,却无奈地发现他们的生活就是接外包,接国家项目,给底下研究生做,再象征性地发给学生一点工资。学生有活的时候赶项目,没活干的时候每天划水。我真的没什么机会接触到科研相关的实质内容。

而我们那几届出国情况也都惨不忍睹,我最后也只是去了所综排很高学校名气挺大但是专业水平很差的ms ad.

我知道,清北的情况兴许会好很多,但是我的高考成绩当年距离清北只有仅仅几分只差,获得的资源却已经拉开了差距。

毕竟,在中国,清华北大这样的学校,太少了啊。

(图片来源见水印)

中国能花费在高等教育上的经费是有限的,因此只能重点扶植清北交浙等少数学校。2015年,清华大学的科研经费43亿RMB,居中国首位,看起来不少了,然而跟美国排名稍微靠前的一些学校比起来,真是连零头都赶不上。

哈佛大学的校友基金超过360亿美金。

最近几年,中国大陆的高校,尤其是清华北大进步突飞猛进,论文数蹭蹭蹭地飞涨,排名水涨船高。而这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压榨一线科研人员的基础之上的。

诚然,中国的高校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取得如此成就实属不易,可喜可贺。

但是,要跻身世界一流大学,比肩哈佛耶鲁之流,依旧任重而道远。各国高校之间的比拼,拼到最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力的较量,也就是赤裸裸的经费的比拼。

高考前,如果我要准备出国,按照我们高中的历届情况,我毛估估能进个UCB吧,研究生也不至于只能读个水校ad了。要问我后不后悔,多少是有一点的吧,然而也不能说在国内读书完全没有优点

——至少,我当年给家里实打实地省下了200万。

——————

1月28日更新




一夜之间多了很多赞,答主诚惶诚恐。

也被一些人质疑答非所问。

在这里贴一张图。

图片来源:

zhihu.com/question/3189

二本学校就不是学校了吗?

简而言之:那些高考一本二本都上不了的,在参加高考人群中也处于前50%,而且中考已经分流掉一大半人了,这些考不进一本二本的学生,在中国学生中我们暂且认为处于30%,及以下。

中国没有那么多的教育资源给他们就读,国外有,而且有些学校认为人群中的前30%可以接受,何况他们愿意付出金钱。美国的教育资源当然也稀缺,但是最难进的藤校众每年录取率在将近在10%,比清北录取率高多多多多多了,换言之,国外高等教育当然也是稀缺资源,但也比国内丰富多了。

——————

1.1日更新

答主之前写答案仓促,有几处瑕疵,多谢评论区指正,在此先致个歉。

1. 的确不应该拿清北的录取率和藤校的录取率直接比较,更何况这个近10%的入学率对中国学生不适用;

然而,美国人读藤校的概率远大于中国学生上清北的概率,足以说明教育资源上的差距。

那我举另一个例子,

日本人出国留学意愿极低,日本人上东京大学的难度基本等同于中国人考上华五的难度。(数据来源

@Summer Clover

)可以说是远低于中国学生读清北的难度。而且同样是考试入学,不参考家庭背景,拿日本和中国比较可能更具有说服力。

日本的教育资源甚至可以用过剩来形容,近年来一些私立学校因招不到学生而纷纷合并整改或者倒闭。

同时日本人对本国教育的自信,也降低了他们本国人出国留学的意愿。

也许有人会不服,凭什么拿中国既和欧美比,又和日本这些发达国家比,而不和印度比,不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去比…但是我觉得,在很多国人心里,中国的对手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外国。

祝祖国越来越好。

2. 不应该直接拿哈佛校友基金直接和清北科研基金直接比较,应该拿哈佛校友基金每年科研拨款和清北科研基金作比较。

在此感谢

@Zichen Zheng

提供的更加详实的数据

operating revenues increased 5.6% to $4.78 billion, and expenses were up 5.3% to $4.70 billion

finance.harvard.edu/fil

哈佛科研经费前几名的学院,每年经费加起来就已经超过200多亿RMB了,已经远超清北。


user avatar   zhang-yuan-bo-53 网友的相关建议: 
      

老家流传了一个故事,大意是这样的。有个人是当地练武最厉害的,就想去考武状元。当然,武状元得进京考。那时候赶路就是带大饼作为干粮,这人一顿要吃十块大饼(直径至少超过20厘米)。一路走到山东,在一处店家吃饭,只见隔壁桌的大汉掏出30块大饼。这人吃完饭以后就往回家的路走了,京城不去了。

为什么呢?连吃都吃不过人家,是打不过的。别人的饭量是你的三倍,力气就一定比你大很多。

有人说力气大就了不起嘛,拳击、柔道、摔跤为什么按重量分级,在技术水平差不多的情况下重量大的就是有优势。可是,武状元是不分重量级的哦。

顺便说,一个人的饭量是跟运动量有相当大关系的。我家的小学生锻炼完可以吃多少呢,小点的鸡一只。这只是荤菜,还是要吃饭和蔬菜的,尽管少一点。如果今天做一天作业吃多少呢,两三块带鱼足矣。

鸡就是这样的一份吧。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俄乌战争”中涌现出来的一批反思党? 
  j20的弹仓到底能不能携带重磅炸弹? 
  如果日本在被扔了原子弹以后依然选择不投降,会发生什么? 
  辽沈战役解放军攻打锦州时,蒋“东西对进”的战略是否正确? 
  石油在上世纪工业体系中扮演何种角色?对二战是否具有决定性的战略意义? 
  俄罗斯T-14主战坦克相较世界上其他军事强国正在服役的第三代主战坦克有什么先进之处? 
  淞沪会战国军死伤是不是都是炮伤? 
  使用防护能力相近的APC代替IFV,并用节约的钱装备更多的坦克,这种做法问题在哪? 
  假如法德再次爆发战争,谁会赢? 
  印度犯我边境到底打还是不打? 

前一个讨论
如何按照「安徽」「江苏」「福建」「甘肃」的命名方式,给其他汉族省份命名?
下一个讨论
军事小白如何通过图片看出哪艘航母比较厉害?





© 2024-06-0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0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