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自然界中有没同时表现出波动和粒子性的实体模型?我一直想了解波粒二象性^_^ 第1页

  

user avatar   minamoto-52 网友的相关建议: 
      

火影忍者第13集以后白打佐助和鸣人的例子,就可以清楚地转化为对波粒二象性的理解。
多看几遍,然后你就懂了。
从佐助视角,可以看到两件事:
1:无数面镜子,每一面都有白。
2:每次挨打的时候,从一面镜子中钻出一个白把自己打了。
于是佐助有两种假设:
1:白平时有无数分身,在每一面镜子中,每次打自己的时候,凝聚出来一个打自己,这就是“白的波动性假设。”
2:白只有一个,由于运动太快,导致每个镜子中都看得到她。这就是“白的粒子性假设。”
那么,究竟哪个是对的?
这就是几百年来物理学家们争论的重点,因为上面两个假设肯定是相互矛盾的,不可能同时成立。
后来不争了,因为出现了“不确定性原理。”
换句话说,就是证明了佐助永远只能挨打,还不了手。
那既然如此,对于佐助而言,讨论这两个假设就没有意义了。你觉得哪个理论能让你挨打挨得舒服,你就用哪个理论。
懂了吧,人类永远只能站在佐助视角,而不是上帝视角,或者白的视角。
你要深刻的理解这一点,波和粒子不过是你用来形容物质的语言和模型,它们都无法被证明是物质本身的样子。
物理学的本质不是去追寻物质的本来面貌,这被证明了是不可能的,物理学的意义,仅仅在于寻找一种语言来系统性地表述和预测我们观测得到的东西。
波是一种语言,粒子也只是一种语言,就像汉语和英语一样,你觉得这篇文章用英语写好,还是用汉语写好,按实际情况判断。同样的,你觉得这个现象用波解释好就用波,用粒子解释好就用粒子,但是不管怎样,你必须得用一门语言写文章才行。
讨论物质究竟是波还是粒子,等于是在讨论“文章的本质是汉语还是英语。”
至于物质本来的样子,也许白的那些镜子中有一半是分身,有一半是运动快导致的幻象,也许有三分之一是分身,三分之二是幻象。但是对于我们而言又有什么影响呢?佐助说:“白运动到从左往右第15面镜子的时候,飞出来打了我一下。”鸣人说:“不对,是所有镜子里的分身合体到了第15面镜子,飞出来打的你。”如果你永远还不了手的话,这种争论对于预测下一次挨打或是解释以前挨打的规律来说又有什么影响呢?
只要没有马克思主义可知论的影响,物理书上是绝不会写出“波粒二象性是说物质既是粒子又是波。”的垃圾论断来误导你的,这就像对你说:“这片树叶既是红的又是绿的,这要辩证地看。“一样放p,自然界中你当然找不到一片树叶既是红的又是绿的,于是你理解不了。在这里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而楼上答主,清楚地知道不存在既是红的又是绿的树叶,所以就告诉你不要瞎打比方。但实际上对你的理解没有任何帮助。
波粒二象性的真正含义是:“无论是把物质当成波还是当成粒子,对于宇宙中的观测者来说都是没有区别的。”换句话说,就是说:“反正大家都是色盲分不清颜色,你拿红的还是绿的颜料画这片树叶都没区别。”
只要你不去相信那句一片树叶既是红的又是绿的一样的p话,什么比方都不需要用,自然就很好理解这个问题了。
至于物质本身的实质也许是不可知的,也许既不是粒子又不是波。这片树叶既不是红的又不是绿的。
所以在进行物理教育之前,你该去上一堂哲学课,学会分辨哪些是可以被认知的,哪些是无法被认知的。你之所以理解不了,不是因为你智商不够,而是因为你从小到大除了辩证唯物主义之外就没见识过别的哲学体系,被d妈洗脑得太严重了。
当然,对于任何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系的同学,我都要说,你马原思修课上学的那些可知论的道理,很多都是老马当年受时代局限的产物,有时害人不浅,随便看看就行,别拿到一切科学中运用。
思考科学问题前,首先大声反问一下:
“人真的是在理解世界的本质吗?还是仅仅在描述自己观测得到的东西。”
这个问题想通了,波粒二象性就不是问题了。




  

相关话题

  为什么万有引力常量的精度这么低? 
  高中物理占整个物理学科的百分之多少? 
  为什么有人说物理学的尽头是神学? 
  如果某一刻某物质的运动规律与我某个时刻的脑电波完全相同,那么我的第一人称会有所察觉吗? 
  物质会不会无限小呢?夸克也会有内部结构,然后这个内部结构依旧有更小的内部结构,无限细分? 
  当电荷分布改变时,电势会立刻改变,这是不是违背了相对论光速不可超越的原则? 
  是什么赋予物质质量? 
  如何相对论被推翻会发生什么? 
  导线为什么能够束缚住电磁波?电磁波具有能量,电磁波传播不需要介质,那导线的作用是什么? 
  你是否有这样的经历:学习了泛函分析,对某些物理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前一个讨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哪些硬伤?
下一个讨论
因为人的能力天生不平等,于是自然会分化出阶级,那么共产主义该如何实现呢?





© 2024-06-0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0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