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朱见深? 第1页

     

user avatar   xiang-wu-qing-hui-83 网友的相关建议: 
      

英雄天子,

和唐宪宗类似,中兴国家平大藤峡之乱,大破女真。另外明朝那些事当一本推广读物和优秀故事书还行,千万别当正史。里面将禽兽皇帝明英宗(谋害弟弟景帝,枪儿子皇位,给也先立庙,重用奸臣曹吉祥、门达,将恩人袁彬下獄)吹上天,刘大夏烧毁海图让大明继续闭关锁国被吹成了名臣。改革家张璁被说成了奸臣。老官僚徐阶占了20万亩地被认为不过尔尔,然而他作为土地兼并的领头羊事实上是在挖国家的跟大明既因此而亡。可以说他的危害远大于严嵩。还有孤悬海外誓死报国的毛文龙被说成兵痞,而嘴炮的袁崇焕倒是吹上了天~……,当年明月不是不懂历史而是屁股坐歪了,一心只为士大夫辩解。


user avatar   wu-qi-40-93-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如果按照对整个王朝的影响,仁宣虽英然前人留下的江山已经是个超级大国,万历虽有文治武功,却留下某个巨大隐患,并且把张居正的成果当成一次性工具,捞一笔就废了,导致明朝中衰。

宪宗嘛,首先,他爹给他留下的是堪比崇祯的境地,然后大藤峡 红岩池 成化犁庭 荆襄流民 收复河套,这些致命问题在他手里解决了,硬是把崇祯摆回到了仁宣(然后他那号称明朝最完美皇帝的儿子开始整京营,把河套丢了,还让人打到大同门口)。然后洗一下皇庄,那不是他的政策,在他爹的时代就有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他是有资格去争大明第三的皇帝,没辙前两个是内定的


user avatar   mei-yuan-yuan-9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成化犁庭干的不错,但还是不够彻底


user avatar   shi-zi-xin-yu-xiao-lu-ji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朱见深是个被误读的皇帝,用我的旧文回答一下吧

《了却家国天下事》

题记: 你用标签描述我,便是否定我。 ——索伦·克尔凯郭尔

不久前刚落幕的香港苏富比春拍上,一只成化斗彩鸡缸杯以2.8亿港元成交,这斗彩鸡缸杯就是明宪宗的御用之物,想着写了汪直,不能避开宪宗。《龙门飞甲》里面,皇帝只被提了一句,自始至终没露脸,这位宪宗不是影视剧的红人,如果要出现也是作为“成化年间,朝纲腐败,奸佞当道”这样没台词的背景板出现的,或者给他著名的万贵妃当男配,反正跟康熙、乾隆、唐太宗这些出镜率高的比起来,他就是打酱油的。


人生一世,就是给人贴标签和被人贴标签,关于明宪宗对话一定是这样的:

“那谁你知道吗?”

“谁呀?”

“就是宠爱一个大他十几岁的女人的那个皇帝呀。”

“哦,知道知道,瞧他那品位。”


宠爱大他十九岁的万贵妃,这就是后世给明宪宗贴上的最显著的标签,这标签顺便加深了成见,放大了晕轮效应。爱一个老女人,一定是昏庸的;听说他还口吃,一定是软弱的;昏庸软弱正是世人对明宪宗的一贯印象。虽然囿于成见,只要仔细发掘,还是能看见宪宗的精彩人生从故纸堆里透出光来。皇帝的庙号基本能客观公正的反映一个皇帝的情况,一个昏庸软弱的人是当不起“宪”字的。“宪”字用在皇帝身上有两个意思,博闻多能曰宪,中兴之主曰宪,这是个挺高的评价了。

《一团和气图》、《岁朝佳兆图》和《无量寿佛图》并称“吉祥三宝”,因为寓意吉祥,很受民间喜爱,被大量临摹复制,前两幅都是宪宗的亲笔画作。其中《一团和气图》构图十分巧妙,乍一看是一个盘腿坐的弥勒佛,仔细看这个弥勒佛是由一道一儒两个面对面的人组成的,比例掌握得非常好,这是宪宗十七岁时的作品。古琴三十八种琴式,其中一种叫做洛象,也是宪宗发明的,他不仅精于琴艺,也是一代制琴大师,现存于世的成化御制琴拍卖也是天价。曲阜孔庙里大大小小的碑也不少了,都是鸿儒名家的作品,被称为“孔庙第一碑”的成化碑,能排第一是因为文章确实好,这篇碑文也是宪宗写的,是他二十岁的作品。


宪宗是个文学艺术造诣极高的皇帝,不当皇帝随便哪一样手艺都足够立世了。他不是李后主,也不是宋徽宗,没因为热爱文学艺术而耽误工作。除了博闻多能,他还是一位深谙帝王之道的称职皇帝。十七岁登基那年,他组织人手修订帝王教科书《贞观政要》并作序一篇,文章表现出了一个少年天子的极大自信和治国抱负,“太宗在唐为一代英明之君,其济世康民,伟有成烈,卓乎不可及己,所可惜者,正心修身二帝三王之道,而治未纯也。朕将远师往圣,允迪大酋,以宏其治”,意思是近代这些皇帝朕是看不上的,也就唐太宗值得朕学习,不过他这皇上当的也还欠点。


当时的宪宗,一个中学生的年纪,面对他爸留给他的烂摊子能有这样的自信,说明心理素质是很强的。他接手的前三年,从明初积累的土地兼并问题来了个总爆发,再加上天灾,涉及中部数省的荆襄流民起义、两广壮瑶起义、四川湖南苗民起义、陕西土官起义,连江浙的盐贩都起义了,外面蒙古鞑靼部占了河套,建州女真多次入侵辽阳。纵观历史,像这样全国都造反了的情形真的很少见,比明末崇祯帝面临的情况都困难,宪宗要是软弱昏庸,大明朝在他这一代就结束了。这个年轻人面对一片乱象指挥若定,边平叛边赈灾,几乎一年平定一个叛乱,用人眼光独到、看人极准,没有一路用兵失败的。比如,派项忠平定陕西固原,满朝文武都反对用这个无名小卒,而且当时天有异象,彗星冲撞北斗,以当时的迷信程度,这事要黄了,可是宪宗非常坚定,坚持用项忠并按时出征,结果项忠一战成名。

对外就不用说了,他可不是面对挑衅只会“强烈谴责”的主儿,他把父亲遭虏、儿时苦痛、家国之恨都用武力报还了,由于对蒙古、女真态度强硬,导致清朝修史时,把宪宗一朝的功绩给删减得所剩无几。明太祖明令不准着胡服,可现在留存的宪宗的日常画像,基本都是戴一种有蒙古风格的帽子,这是他内心尚武的一个表现,他在位期间有十几位将领因战功封侯,其中大部分是弃笔从戎的文臣。《剑桥中国明代史》对宪宗朝的军事总结是比较到位的,“对内整饬武备,建立九边长城防御体系,对外咄咄逼人,呈现强硬的军事姿态”。有人说“大明朝三百一十五年,不和亲,不赔款,不议和,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宪宗是真的做到了。


群众造反光靠平叛是不行的,还得深究原因稳定民心,宪宗深知这一点,他治理国家的二十多年里,基本上前十年用来镇压,后十年用来安抚,镇压选人选的对,安抚选人就更细致到位,有负责过渡期制定安抚政策的,有负责长年驻守贯彻政策的,从成化初期的遍地造反到成化中期的空前安定,荆襄流民的生活变化就是最好的证明:“流离之民,俱为土著,生有产业,死有坟墓,安土重迁,绝无他慕,故闾阎小民有‘天上仙人,地下抚民’之说”。从元代就开始的流民问题得到解决,这是百世之功啊。他在拨乱反正方面做得也相当到位,他爸和他叔的矛盾他也深受其害,当年他爸被蒙古人俘虏,他叔临危受命守住京师,于国家是有功的,这点宪宗很清楚,虽然他叔对他刻薄,害他留下口吃的毛病,他还是给他叔恢复了帝号并平反了受牵连的大臣。这事儿其实是个烫手热山芋,给代宗平反其实相当于否定了英宗的复辟,宪宗完全可以装聋作哑交给后辈处理,就像现在常用的“保持五十年不变”招数一样,可是他等得起,那些跟着代宗受打压的人等不起,五十年后这代人就废了。宪宗从容巧妙地给代宗平了反,然后面对如山的申诉,他不留浑水摸鱼的空子,认真考察,深思熟虑,基本上一个月启用一个代宗旧臣。


文官与宦官究竟哪个为害更大?让我说还是文官的祸患更大。我觉得宪宗是明朝最后一个能掌控得了文官集团的皇帝。明朝的文官权力有多大?正经圣旨上得有皇帝玉玺和内阁批文,没有内阁批文的圣旨称作中旨,官员可以不执行。明朝中后期文官集团为了个人或团体利益党同伐异,置国家利益于不顾,跟皇帝自身的态度是有关系的。宪宗是个相当有主见的人,宪宗的回诏、批示语气都相当坚定,就事言事,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没有“再议”等模棱两可的字眼,都是“不必固请、慎勿再言”,意思是不要说了,我意已决。明朝言官们这种赢也告、败也告的风气确实很烦人,现在这种人也多得是,不干什么实事,看见干事的人总是横加指责,宪宗对言官们的定位很准确,简单说就是“no can no BB”。我简直不能想象他孤身一人面对满朝咄咄逼人的百官,结巴着一一回击,所以,他语言上不能取得胜利的时候就当庭杖责,曾经同时打五六十人的屁股,何其壮观啊。官员们倒都认为宪宗是个性情和善的人,因为他在位期间没枉杀过谁,这对掌握着生杀予夺的皇帝来说,算是很难得了。


宪宗对汪直,与其说像父亲疼爱儿子,不如说汪直让宪宗看到了另一个自己,他让汪直按照自己想得而不可得的方式成长,把自己所欠缺的都补给了汪直。宪宗是个苦孩子,三岁刚当太子的时候,他爸错误地估计形势御驾亲征,被蒙古人俘虏了,他叔当皇帝后废了他,立了自己的儿子当太子,作为曾经的太子,留不留他的性命,只在他叔一念之间。他长年处在孤立无援、风声鹤唳的境地,身边只有一个万姓宫女保护他,当时前皇后都得靠做针线活养活自己,他这个前太子整日衣食不周、三餐不继,没有这个万姓宫女,他活不下去。后来他爸复辟,曾想另立他弟为太子,总之他能当上皇帝是撞了大运,他十分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工作。有人用野史中“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的说法来证明宪宗朝的朝纲败坏,有人因宪宗不私下会见朝臣而认为他多年不上朝,这些误解都掩盖不了事实,事实是宪宗打造了一个空前繁荣稳定的盛世,他去世前几天还在上朝,直到他的孙子还在用他留下的官员班底。对于瓷器爱好者来说有“明看成化,清看雍正”的说法,这两朝的皇帝也是比较相像的,都励精图治,却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历史评价。


宪宗是个重情重义的人,他与万姓宫女之间,早已不能用爱来解释,风雨飘摇之际,她对他不离不弃,当了皇帝,面对这个大自己十九岁、年华老去的女人,能让她脱离奴仆地位的办法只有娶她,又不能认她作干妈。周太后这个亲妈也很奇怪,儿子为什么对万贵妃如此宠爱,宪宗是这样回答的“彼使吾安之,不在貌也”。一个“安”字说明了一切,他容忍她没见识没文化,容忍她乱认亲戚宠信宦官,容忍她骄纵奢靡,在他眼里,她永远是那个坚定守护在自己身边的女子,也曾纯真年少,也曾笑靥如花。宠爱万贵妃是宪宗一生的“污点”,戕害妃嫔、祸乱宫廷也是万贵妃去不掉的“标签”,不过后世有爱八卦的,乾隆皇帝专门写过一篇《驳明宪宗怀孕诸妃皆遭万妃逼迫而坠胎》的文章,为万贵妃说了句公道话,想想也是,万贵妃死后不久,宪宗也因伤心过度去世了,如果万贵妃真的不允许其它妃嫔怀孕,那宪宗怎么可能有十四个儿子、七八个公主的呢?


历史浩如烟海,随便一个名字都不是等闲之辈,宪宗的文治武功比不上那些开疆拓土的皇帝,但毫无疑问是位出色的管理者,是大明朝称职的CEO,每一个危急时刻他都能走对路,面对不同的声音他能去芜存菁,每一个人都能用其所长。我并不因为性格内向、不善言辞这样的短处,转而羡慕那些霸气外露、活泼外向的人,反而特别欣赏宪宗这样的,性格温和、重情重义又不耽误杀伐决断、运筹帷幄。活在世上,没必要在脑门儿上写上“我是大牛人”,心怀猛虎,细嗅蔷薇就行了。


user avatar   ming-tian-13-9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些人啥书都不看,上来就胡说八道,如何评价朱见深,麻烦你们先去查下人家的资料行不行!!!

更不要看了本《明朝那些事儿》就开始胡扯,不说看《国榷》、《明实录》之类的史料,现在网络这么发达,最起码你百度下不成么?

《明朝那些事儿》这套书我也买了,客观地说,对普及明朝,增进人民对明朝的了解起了很大作用,但也有很多历史史实错误,最不可思议的是对朱祁镇、朱祁钰、朱见深三人的评价和描述,简直匪夷所思!

朱祁镇是个好人????确定不是开玩笑???

这人不仅不是好皇帝,而是一个昏庸无能的庸主,更不是什么“好人”,论做皇帝治理国家,此君在明朝十六帝中当排倒数第一,连朱由检、朱允炆都不如,也亏得他有个好弟弟(朱祁钰)、好儿子(朱见深)、好大臣(于谦)给他收拾烂摊子、擦屁股,不然说不定又来个衣冠南渡、靖康之耻,他的运气也真是好到爆表了。

撇开做皇帝治理国家,就做人方面来看,朱祁镇也是个“人渣”,不细谈朱祁镇了。

再说朱见深:

朱见深是一个奇特的皇帝,在他统治下的帝国妖邪横行,昏暗无比,但他本人却并不残忍,也不昏庸,恰恰相反,他性格温和,能够明白事理,辨别忠奸,出现如此怪状,只因为他有着一个致命的缺点:软弱。

这他娘的开什么玩笑呢?朱见深和“软弱”两个字有一丝丝关系?他是个大大的铁血鹰派皇帝啊!!!

评论人之前不先看看他的生平事迹,看他干了些什么吗?

他干的最狠的一件事,各位去了解一下:成化犁庭

成化是他的年号,犁庭则是形容这次战况的惨烈,就像整个土地被犁过一样彻底!他在建州搞大屠杀好么,你觉得这是软弱?

成化三年,朱见深下令进剿建州女真,下达的命令是:“捣其巢穴,绝其种类”、“可屠者屠之”。“绝其种类”四个字基本就算是种族屠杀令了。

他任命大将赵辅率军五万,兵分三路进剿建州女真。

同时,朱见深又命令当时的藩属国朝鲜派出军队,全力配合明军进剿。

成化三年九月,鉴于建州女真屡屡犯边,明廷集结五万大军以总兵官赵辅挂靖虏将军印为总指挥。左都御史、辽东总督李秉为副总指挥。兵分三路:左路出浑河、柴河越石门、土木河至分水岭;右路由鸦鹘关、喜昌口过凤凰城黑松林,摩天岭至泼猪江;主力自抚顺经薄刀山、粘鱼岭过五岭渡苏子河至古城。
同时谕令朝鲜出兵协助,朝鲜兵先到讨平,国王遣吏曹参判高台弼献俘京师。宪宗嘉奖了朝鲜将领鱼有沼,降勑赐银五十两,段绢各四疋。又解送被女真人所掳走的人口。十月朝鲜兵回国。

当然,他之所以下这种命令,并不是他丧心病狂,实在是因为建州女真屡屡犯边,就和明末时候的建虏一个德性,烧杀抢掠。

明白了吧,建虏不是万历末年才开始为非作歹的,人家一百年前就开始了,朱见深可不是什么能忍的性格,不是有一句话叫:“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么,他就践行了这句誓言,人若犯我,十倍奉还,你犯边杀戮掳掠我百姓,我就反杀回去,连土地都要犁他一遍。

朱见深本身就是一个很重视军事的人,百万荆襄流民问题也是他处理的,西北、东北的鞑虏犯边也是他打回去的,这居然被人说软弱无能???!!!

开什么国际玩笑!!!!

实际上朱见深从他那个垃圾老爹手上接手的大明朝已经到了亡国的边缘,若不是他力挽狂澜,明朝说不好就就此完蛋,提前一百多年灭亡。

看到这些,你们还能直视当年明月在《明朝的那些事儿》里对他评价的“软弱”二字么?

一个以牙还牙,以血还血的皇帝软弱?

一个力挽狂澜、解救危局的皇帝昏庸无能?

对于当年明月的观点,我简直是匪夷所思,实在是想不通他的逻辑。

在我看来,朱见深性格、行事作风上很有朱元璋、朱棣的风范,就是铁血,极其看重军事,论能力他应该是明朝第三帝,仅次于太祖太宗。

话说他老爹朱祁镇这种废材能生出这种牛逼儿子也是挺奇怪的。

朱见深才是让明朝中兴的皇帝啊,之后的朱祐樘其实沾了他的光,各种动乱被他老爹朱见深平定了,天下终于太平了!

但论能力朱佑樘明显不如朱见深,这位弘治皇帝性格上才是真的有些软,就是从他开始,明朝文官势力开始抬头,至正德、嘉靖开始越来越凶,万历时期文官党争加剧,然后开始在作死的路上一骑绝尘。

我认为孝宗朱佑樘和宣宗朱瞻基都是被过誉的皇帝,算不上什么英主,只能说赶上了好时候,算个承平之主,对了,朱瞻基还弃了交阯,真的白费了先辈的一番心血,朱佑樘一夫一妻还将自己个弄断子绝孙了,这......

而宪宗朱见深才称得上英主,文治武功都称得上一流,可惜反倒被污蔑成了这样,不知道为何会如此,大概是不为文官所喜吧

最后,对他唯一的可惜之处,就是成化犁庭干的不彻底,却不知一百多年后,建州女真又闹起来了,一声叹息~


user avatar   sui-feng-er-chi-6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明宪宗朱见深不管古代还是现代都被黑的很惨,但是我要说朱见深是:

千古一帝,雄主中的雄主,堪比汉武帝


宪宗上台时面临的局面:

荆襄百万流民造反、四川蛮苗造反,两广壮瑶造反、宁夏陕西土官造反,扬州盐商造反,甚至两京都盗贼烽起;

各地饥荒水旱地震不断;

外面是蒙古进范宁夏/陕西,占领河套;建州女真崛起;吐鲁番侵犯哈密卫,并最终占领哈密卫;

成化面临的情况跟崇祯差不多;

内乱像大藤峡造反,荆襄百万流民造反,都是规模极其巨大;

外部对手是蒙古族传奇英雄满都鲁/满都海/达延汗,建州女真是李满住董山等领导,都是雄才大略的首领;

因为土木堡之变,朝廷上的武将勋贵已经损失殆尽;文官们势大难制还离心离德;

如此内外交困,如果换了崇祯那样的,明朝早一百几十年就灭亡了;


接手的摊子越烂,敌人越强大,越显出宪宗的功绩;

以下是功绩:

平反于谦冤狱;

以德报怨,恢复代宗帝号(代宗曾废掉宪宗的太子之位);

整顿吏治,精兵简政,加强京营;

严明司法,慎重刑狱;

严禁贵戚世家占田;

改革武举,使武举制度化,常态化;

整顿盐业,调整税收结构,加大商税比例;

削平不臣,安定两广,平定荆襄,设置郧阳府,使流民安居乐业;

成化犁庭,屠灭女真;(霸气四射,下旨曰:“捣其巢穴,绝其种类”,斩杀李满住,董山);

大胜蒙古,收复河套,报了土木堡之变的大仇;(斩杀满都海,达延汗仅以身免)

收复哈密卫;

设孟密安抚司(缅甸);

辖制西藏;

以上随便一条拿出来,都可以算是明君或者雄主了,都集中在宪宗身上了;


另外文学造诣极高,参见贞观政要序言;

性格生动有趣,画有《一团和气图》,用传统水墨画的古代漫画;

感情非常专一,这个八卦太多了,必须加一句,万贵妃是贤妃,万贵妃都养过孝宗,所谓的万贵妃谋害宪宗的儿子,是某些人在史书上写小说,真牛掰;

还要加一条,取得以上功绩没有枉杀大臣,这一条也很关键,因为土木堡之变后,文官们已经势大难制;而且明朝文官们轻的喜欢没事找事刷声望,重的就是结党营私败坏朝政;

但是宪宗既不纵容也不滥杀,从容的掌控朝政,更加显示出能力高超;


总结就是:

权谋手腕好比嘉靖,对内仁慈好比弘治,对外铁血好比永乐,功绩好比汉武帝,是雄主中的雄主,可称千古一帝;

也有缺憾:

宪宗本来想收复安南,因为刘大夏之流把资料都藏起来了,没有实行,这个就不算到功绩里了;可惜~



------------补充:

千古一帝从字面上说肯定是过了,因为成化至少比不过洪武永乐秦皇汉武唐太宗;

堪比是可以比,比不比的过再两说;

但是像电视剧康熙王朝就称呼康熙为千古一帝;如果按这个标准,那成化也可以称千古一帝;


user avatar   ni-ma-78-8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批判苏联的共产主义精神,行!

践踏苏联的logo,不行!

形式主义那套玩明白了属于是。


user avatar   fan-xin-5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批判苏联的共产主义精神,行!

践踏苏联的logo,不行!

形式主义那套玩明白了属于是。


user avatar   duguying-4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批判苏联的共产主义精神,行!

践踏苏联的logo,不行!

形式主义那套玩明白了属于是。


user avatar   black-bob-8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批判苏联的共产主义精神,行!

践踏苏联的logo,不行!

形式主义那套玩明白了属于是。




     

相关话题

  锦衣卫真的有那么厉害的话,为何明朝会被夺国? 
  崇祯是否加速了明朝灭亡?还是给明朝续了命? 
  为什么明清粉丝在褒己时用的都是前中期的历史,贬他时用的都是中后期的历史。? 
  为什么反清复明没有成功? 
  明朝万历皇帝不上朝,天天在皇宫里干嘛? 
  朱元璋那张鞋拔子脸的画到底是清朝抹黑还是明朝自己画的,认为这是异象? 
  明末崇祯怎么做才能挽救明朝? 
  如果把明朝和清朝的顺序调换一下,中国的近代史会不会不那么耻辱? 
  明朝皇帝能不能学游泳? 
  明末崇祯为何不像唐玄宗一样借着御驾亲征为由,撤到南京?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明宪宗朱见深会专宠比他大十几岁的万贞儿呢?
下一个讨论
中国古代哪些皇帝到过西藏青海新疆?





© 2024-06-0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0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