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何中国部分省会的名称改得似乎没有「历史感」了? 第1页

  

user avatar   san-chong-bu-tong-de-hong-se 网友的相关建议: 
      

题主还需多读书啊。

1、长安

这个问题,知乎上有很多人已经说过了。那就是:长安这个地名一直存在,从来没有消失过,就是今天依然有长安,就是今天西安市长安区。

长安作为一个行政区划,从汉代第一次设置,就一直是县——长安县。秦汉以至魏晋,长安县辖区包括了长安城在内。从北周开始,分割长安县,又设立了万年县(金朝改为咸宁县),两县各自管辖一半的长安城。从此,两县共管长安城的形式以至延续到清朝灭亡。民国时期,咸宁县划归长安县,2002年,长安县改为长安区。

那现在的西安是怎么回事呢?西安是地级市,也就是二级区划,在秦朝时,这地方的二级政区叫做“内史”,从汉朝开始一直到宋朝,则都叫做京兆。元朝建立后,这地方二级政区叫做奉元路。明朝建立后,二级政区改为西安府。——这就是今天西安的来历。

你看,以前的长安,现在依然叫长安,现在的西安,历史上本来就和长安是两码事。

2、杭州

杭州说,我冤死了。

题主你居然觉得临安比杭州好听?

杭州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隋代,隋文帝撤销郡,全部改成州,这地方原来的钱唐郡就被改成了杭州。从此之后就一直用了下来。

至于临安,那是南宋小朝廷跑到南方来,把杭州作为了临时首都,于是把杭州改为了临安府。——这个临安府的“临”字,就是临时的意思。终南宋一百六十年,临安都一直被称作“行在”,意思就是临时性的办公地点。

所以,题主你觉得临安这个名字比杭州好听?

3、合肥

题主你知道孙十万大战合肥、张文远威震逍遥津的故事吗?

合肥县自从东汉设立以来,直到今天基本没有消失过,一直存在。

那庐州又是怎么回事呢?很简单,和西安一样,这是个管辖着好几个县的二级政区,其实就是原来的庐江郡,——如果玩过光荣的《三国志》,应该对东吴的这个庐江郡有印象。隋文帝时,撤郡设州,原来的庐江郡就变成了庐州,一直到宋朝。到元朝时为庐州路,明清时为庐州府。而合肥则一直是庐州的治所所在地。后来清朝设安徽省,太平天国时清政府曾将省会移驻合肥。

但民国建立之后,撤销了庐州府这个二级政区,合肥县改为安徽省直辖,民国三十四年,又正式将安徽省会移驻此地。解放后合肥改为市,就是今天的合肥市。

所以,从来就没有庐州改为合肥的事情。人家一直就叫合肥。

4、南京

南京这个名字,确实是后起。但讲真,金陵这个名字虽然古老,但它从来不是政区名啊。南京这地方,无论叫建业,建康、江宁等等,都比“金陵”来得正式啊。

“南京”这个名字虽然后起,而且相当长时间里也不是正式的区划名,但说到“历史感”,谁敢说“南京”的名字没有历史感?

5、太原

题主没读过诗经吧?“周逐猃狁,至于太原”。这是周朝的诗。——当然,这里说的这个太原未必指的就是今天太原这地方,但这起码说明,“太原”这个词作为地名,其源头是多么的古老。

而今天太原地区被称作“太原”,确切可知的,是《尚书·禹贡》“ 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阳”。——什么?题主你说“太原”这个称呼没有历史感?

当然,这里的太原指的还是地理意义上的地名,而非政区名。太原建城,最早确实是叫晋阳。但从战国时,秦国就在这里设立了太原郡。从此之后,太原都是作为这里的二级区划名使用。到现在,这地方就叫太原市了。

既然这地方现在叫太原,那最早建城时的晋阳哪去了呢?答案是:被烧了。北宋初年,赵光义灭北汉,因为晋阳城有龙气,所以就一把火烧了它,烧过后又引来汾河水淹,把一座春秋时就建成的古城彻底毁灭。既然晋阳城都没了,那晋阳这个名字当然就没有了。

6、石家庄

石家庄和常山有关系吗?

当然有,常山是汉代设立的郡,二级政区,管辖着好大一片区域,其中就包括现在石家庄这地方。——但仅此而已。

汉代时常山郡的郡治在元氏县,和今天的石家庄也隔老远呢(直到曹魏时,常山郡的郡治才搬到真定)。当时石家庄附近这块地方是属于真定县的。

——然而,真定这个地名也没有丢啊,今天还还有啊。不过是因为避讳改了一个字而叫“正定”罢了。

至于石家庄,那是因为近代以来,由于京汉、正太两条铁路交点而形成的一座新城市。那不过和常山也好,还是和正定也好,都没关系的。当然,由于铁路交通带来的工商业高速发展,而使得这个小村子逆袭,吞并了原来的真定等几个县成为省会大城市,那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至于为什么叫“石家庄”?因为两条铁路的交点就在一个叫石家庄的村子旁边啊。这座新城市就是从石家庄这个小村子发展起来的啊。为什么不能叫这名?

而且,石家庄这个村子的名称,明朝嘉靖年间就有记载了,人家也也有四百多年历史、富有“历史感”的地名呢。

7、南昌

豫章是汉代的郡,是二级政区,汉代豫章郡几乎包括了今天整个江西省。那这么大的豫章郡,它的郡治在哪里呢?——南昌县。

所以,豫章的名字和南昌的名字是同时出现的好不好,你说谁比谁更有“历史感”?

经过两千多年的演变,豫章和南昌两个名字数次互相取代,但说实话,倒是用“南昌”的时间更长一些。

题主你倒是说说,“南昌”这个两千多年的古地名,怎么就不成样子了?

8、济南

这个和西安一样。题主你说历城,历城这地方现在仍然还在啊。济南市历城区你不知道吗?

至于济南这个名字,那也是汉代出现的,两千多年了。若论“历史感”,未必就比“历城”差吧?

9、沈阳

这个我真是无力吐槽了。

沈阳的名字,最早是元朝时出现的,在这里设立了一个沈阳路。——再往前追溯,唐朝时,这里就叫“沈州”了。——此后元朝、明朝都沿袭了“沈阳”的名称。而“奉天”呢?那是清朝顺治年间才改的名,因为这里是他们满人起家的地方,所以“奉天承运”嘛,就把沈阳改叫奉天了。

所以,题主你是说700多年历史的“沈阳”不如300多年历史的“奉天”有历史感?

10、兰州

兰州这个名字的确晚出,最早是金城,这不假。

但“兰州”即使比“金城”晚,可也用了一千多年了,隋文帝时就改金城郡为兰州了。相反,“金城”这个名字从那时起却再没有使用,也已经过了一千多年了。

所以,“兰州”这名字怎么就没有历史感了?

11、题主你还居然说广州、郑州没有历史?真不怕广州人郑州人来打你?


user avatar   18916933809-2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北京顺义别墅区附近有个罗马湖,很多人觉得这个名字起得洋气,其实,湖的名字来源于附近的两个村子:


罗各庄和马各庄。


按照最近席卷全国的改名运动标准,这个湖的名字怕是保不住了。


去年年底,民政部等6部委印发《关于进一步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的通知》,里面要求各地在今年6月底前,要完成不规范地名标准化处理:


对居民区、大型建筑物和道路、街巷等地名中存在的“大、洋、怪、重”等不规范地名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处理。


简单的四个字,蕴含了无限的可能。比如“大”这个类别指“宇宙、中央、世界、特区”;“洋”这个类别指外国词语和外国地名。


这之后开了很多的会。很快,全国各地公布了不规范地名名单:


西安有151个、温州公布了227个、广州首批23个、海南84个……


从各地公布的名单来看,大部分不规范名称来自商品住宅。比如西安的帝王花园,杭州的奥兰多小镇,只有海南把维也纳酒店写进了名单,还一次列了15家分店。此举遭到了酒店反弹:


酒店商标是合法注册的,公司旗下酒店也是在合法范围内使用商标的,海南省民政厅需要给我们一个交代。


大星暗暗地为奥地利捏把汗,维也纳眼看要丢。


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经历了5次大的地名运动,每一次都主旨鲜明。比如,第3次地名运动给出的口号中有一句是“全城一片红”。


2016年,《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地名是我们回家的路》的文章,其中讲到:


“地名情感的滋生、蔓延与丰富构成一个民族的文化自尊。我们需要敬畏文化、历史。地名替换、取消,需要慎之又慎。”


很多媒体写过中国城市改名失败排行榜,合肥、石家庄、包头、驻马店、枣庄这些城市每次都能上榜。当地人喜欢庐州、常山、九原、汝南、兰陵,对现在的土味市名耿耿于怀,且代代相传。


2010年,襄樊市耗资上亿改名襄阳,从地图改版重印,到市、县各单位公章变更,再到路标、牌匾、户籍等证件调整,每一件都动静很大。


改回原来名字呼声很高的石家庄官方,也曾回应过为什么不改回常山:


没有必要更改城市名称来打造城市名片,石家庄改一次名至少需要十亿元,还有不可估算的其他代价。


以商品住宅为主要目标的运动,还是头一次。


对中国的地产商们来说,给楼盘取一个好名字对销量影响极大,不但要高端大气上档次,还要摸准受众的心理需求。“天、府、龙、凤、御、金、东、南”等字眼就深受中产阶级喜爱,万科和恒大很喜欢用 “翡翠”给楼盘命名。


虽然成都还没有公布整治名单,但大星发现,爱学习的成都人不但有翰林院这样的小区名,还有常青藤和我的大学小区。


让这些小区改个名字不难,但背后涉及的户口本、身份证、快递网络、标识牌、地理信息系统、生活习惯等等问题一点不比城市改名少。如果大家都没有想好,大星可以给个过度方案。


比如海南省的整治名单里,维多利亚花园被认定为使用加拿大一个城市的地名。改成“维多利亚的秘密花园”就好了,不是外国人名和地名。


user avatar   xuxiaote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题主竟然嫌弃杭州不如临安有历史感,看杭州人把你压扁包进葱包桧里。

杭州最早的名字是“余杭”。上古夏禹治水,前往会稽,在今杭州之地舍其杭(即“航”,就是船),下船步行(另一说是夏禹在此造船),是故将此地命名“禹杭”。后因“禹”口语传诵误传为“余”,“禹杭”就变成了“余杭”。

周朝建立后,天下设九州,江南地区为扬州,余杭归属扬州管辖。春秋吴越争霸,余杭先属越,后归吴,后越王勾践灭吴,余杭复属越。战国楚灭越,余杭归楚。

秦时在今绍兴设会稽郡,余杭设县改称钱唐,钱唐归属会稽郡辖。西汉承袭秦制,仍设钱塘县。东汉会稽郡一分为二,钱塘江以西部分归吴郡辖。三国、两晋,钱唐县均属吴郡管辖。

南北朝时期,梁王侯景将钱塘县撤县升郡,为临江郡。之后,陈朝又将临江郡改为钱唐郡。

隋一统天下后撤郡设州,开皇九年(589年)撤钱唐郡,设杭州。这是“杭州”之名第一次出现在历史记载上,至今1428年。

唐朝改杭州为钱唐郡,后避国号讳,改名钱塘。天宝元年改为余杭郡,乾元元年又改为杭州。

五代十国时期,钱镠建吴越国,定都杭州。宋统一中国后,宋太宗赵光义诏末代吴越王钱俶进汴梁,钱俶将吴越地献与宋朝后,宋在浙江设两浙路,杭州为路治,后升为帅府,称杭州府。宋室南迁后于杭州驻跸,1129年将杭州府改为“临安府”,以杭州为行在(临时办公地),即临时偏安之意。杭州改名临安,距今888年。

元在浙江设大都督府,以杭州为路治,称杭州路。明朝改路为府,称杭州府。清沿明制,杭州仍为府。民国元年废杭州府,设杭县。民国16年将杭县市区改为杭州市,为浙江省省会,郊区仍为杭县。建国后,杭州仍是浙江省省会,起初有上城区、中城区、下城区、江干区、西湖区、拱墅区、艮山区、笕桥区八个区,后将中城区拆分分别并入上下城区,艮山区并入下城区,笕桥区并入江干区。郊区有余杭市(县级市,现为余杭区)、萧山市(县级市,现为萧山区)、富阳市(县级市,现为富阳区)、临安市(县级市)、建德市(县级市)、桐庐县、淳安县。后又将江干区和萧山区一部分划出来单独成立滨江区。

所以,要说古,“余杭”是最古的,“钱塘”也比较古,就算是题主不满意的“杭州”,也比“临安”要古。另外还有一些杭州的古称及下辖的老县名,比如武林、仁和、艮山等等,都比临安要来得古。况且,临安的寓意毕竟是个“临时政府”,这个“古都”杭州当得不是很自在,一则不是正式的“都城”,二则杭州曾是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的陆游居住过的故地,这个“都城”当得实在是不好意思。

所以,题主请再多看点书再来提问,提高一下姿日水平,吼不吼哇?


user avatar   youc621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为何中国部分地名似乎没有「国际感」了?

  • 青岛,不能叫青岛,要叫Greenland 格陵兰
  • 秦皇岛,不能叫秦皇岛,要叫Queensland 昆士兰
  • 蚌埠,不能叫蚌埠,要叫Pearl Harbor 珍珠港
  • 宝鸡,不能叫宝鸡,要叫Phoenix 凤凰城
  • 吉林,不能叫吉林,要叫Hollywood好莱坞
  • 丹江口,不能叫丹江口,要叫Red River Valley 红河谷
  • 新乡,不能叫新乡,要叫New York 纽约
  • 大栅栏,不能叫大栅栏,要叫Wall Street 华尔街
  • 五道口,不能叫五道口,要叫5th Avenue 第五大道
  • 新发地,不能叫新发地,要叫Newfoundland 纽芬兰
  • 长白山,不能叫长白山,要叫Mont Blanc 万宝龙

user avatar   han-kun-history 网友的相关建议: 
      

历史本身只不过是“发生过的事件”、“过去的现实”罢了,如果说有什么能够让后来者感慨的,不过是沧桑变迁而已,具体到题干所涉及的历史地理层面,地名的古今变化本身就是“历史感”,踏踏实实地去了解地名的流变,掌握历史地理学知识,才是品味该维度历史感的正途。

题干所谓“改的不成样子”中的“改”本身,恰恰是被题干所忽略了的“历史感”。很多答主“揶揄”题主“没文化”,原因便在这里。

而备注中所列举的例子本身恰恰反映出题干评价标准的自相矛盾,从“沈阳不如奉天”看,似乎题主的历史感是满清风?从“临安不如杭州”看,似乎题主的历史感是南宋风?而,题主所吹捧的长安、晋阳又是某种汉唐风?且晋阳太原、豫章南昌、济南历城等向来都是交替并用的,题主眼中不成样子的太原、南昌、济南未必不悠久。可见,题主并不关心孰先孰后,并不关心变迁原因,并不关心区划层级,题主只是从“地名故纸堆”中,随便挑出几个自己听着顺耳的,附会上一个“历史感”罢了,换言之,“不成样子”等于“我觉得不好听不顺耳”。

硬拗出来一个自以为古风古韵的“地名历史感”,是一种“魔幻历史主义”的现象,就像近年来在各地文化产业风潮下搞出来的各种不讲究形制考据的混搭式(甚至乱搭式)仿古景区一样。仿古而不知古,好古而不“考”古(考证),一味追求“不学无术”却“自以为是”的历史感,以为靠着短平快地速成堆砌就能增加历史文化价值。只求听着顺耳看着顺眼,不求如实反映(或掌握)历史流变,华而不实,食之无味。

质言之,如果真心担忧历史文化的传承,而不是发出这种自以为不成样子的担忧,就不要总是提历史感、古风古韵这些虚头巴脑的主观体验性词汇,不如去踏踏实实地读几本专著,搞清楚了基本的概念与规律,再来做出担忧状也不迟,至少能担忧到点子上。


user avatar   chen-feng-bao-lie-jiu-30-67 网友的相关建议: 
      

更新:

评论区因为讨论一些地名该不该改争议很大。但说实话本文列举的例子,只有极少数是确实难写,如果不是侮辱中国人智商,我不相信一个小学生学不会这几个字怎么写。如果真觉得难写就发明对应的简体字啊!用同音字代替完全是小学生拿汉语当英语音标一般的小孩子做法,简直胡闹!鄱阳县很难写吗?改成波阳县连读音都变了!以湖命名的县,结果湖县名称不一致了还好改回来了。醴泉县因醴泉得名结果“醴泉”这个泉的地名不改,县名却改了!而“蠡县”、“澧县”却完全没改,这你怎么解释?还不是拍脑袋!谁天天写地名玩?一个地名就难道某些人了?写一个地名就瘫痪生产生活了?古代寒门子弟考取功名的时候,那种条件不也能学会繁体字吗?新中国搞扫盲运动,建立现代教育还比不上古代的私塾?


我也说过无数次,不是反对(一简)简化,而是反对用同音字甚至不同音的字进行替代。例如我支持“台灣”简化为“台湾”;我反对“台灣”简化为“太万”。

———————————————

题主成功避开了所有改名失误的城市。题主错在哪里,看“三种不同的红色”写的答案即可,我来告诉题主和大家,真正改错了的地名有哪些。

四川省:

四川省越雟县改名越西县(国务院1959年6月16日批准)

呷洛县改名为甘洛县,

贵州省

婺川县改名务川县;鰼水县改名习水县

(以上变动均系国务院1959年1月31日批准)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婼羌县改名为若羌县(国务院1959年6月16日批准)

和阗专员公署改名为和田专员公署,和阗县改名为和田县(国务院1959年6月16日批准)

于阗县改名为于田县(国务院1959年8月3日批准)


青海省.

亹源回族自治县改名为门源回族自治县(国务院1959年4月30日批准)


江西省:将寻邬县改名为寻乌县,虔南县改名为全南县,大庾县改名为大余县,雩都县改名为于都县,新淦县改名为新干县,鄱阳县改名为波阳县(这连读音都改了,太扯淡了!还好2003年12月17日恢复了旧名),新喻县改名为新余县。(1957年2月9日国务院批复)


1956年黑龙江省将铁骊县改名为铁力县,


湖南省:

酃县改炎陵


重庆市:

石砫县改名为石柱县。(1959年6月16日国务院【国内曾字第174号】批复)


重灾区/惨案:

国务院1964年9月10日国内字第403号文件批准后,盩厔县改为周至县,郿县改为眉县,醴泉县改为礼(繁化易混为“禮”)泉县,郃阳县改为合阳县,鄠县改为户县,雒南县改为洛南县,邠县改为彬县,鄜县改为富县,葭县改为佳县,沔县改为勉县,栒邑县改为旬邑县,洵阳县改为旬阳县,汧阳县改为千阳县。

以上基本属于既想简化地名用字(实际上大部分并不需要简化)又懒得发明简体字,于是领导拍脑袋决策,从他认识的汉字裏选了几个同音字进行代替的例子。这种用“合并字”更改地名的行为极大地损害了地名文化,割裂文化传承,是一种“流氓杂交文盲进行瞎指挥”的官僚主义行为。

另一种错误虽然主观上轻一些,但是也属于拍脑袋决策。那就是用一个区域的功能、自然风光名胜古迹、经济特点、方位进行命名;往往导致名称侧重点过于狭隘,并不能更好的描述这个区域。这种地名偏激、狭隘、重复、歧义大。

例如:

“城区”、“矿区”、“郊区”、“南郊区”、“滨海新区”(作为市辖区,不加行政区类别的名字岂不成了“滨海新”?)、黄山市(徽州文化底蕴深厚,黄山二字描述太过片面)。

还有一种属于没文化加犯懒,那就是直接把“单字地名”结尾的行政区划类别名算作地名的一部分,然后在行政区划改制时在其後直接加新的行政区划类别名。虽然历史上有过先例(例如X州市),但由于我国绝大部分地名已经不是单字,再出现类似问题完全没必要重蹈覆辙。

例子有:

辉县市、赣县区、梅县区、津市市;县级以下的有各种叫“X镇乡”、“X镇镇”、“X乡乡”的情况。


user avatar   wu-zhao-tian-w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多人担心诸葛没这么多粮,其实并不难解决。

首先蜀汉账面人口虽然只有百万左右,但实际上诸葛亮主政时期四处搞基建,每隔两三年出兵数万北伐,动不动就是从山区开凿道路、修建大型水利工程,至于织造蜀锦、开矿、炼铁等在当时几乎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很难想象一百万人口能够支持这样的劳役强度。

别的不说光是越过数百里山路向陇西、渭南运送五万人以上军事物资,包括生产、运输、设施维护等等大宗项目所需动员的人力,保守估计也得是二三十万人脱离生产,尤其是第五次北伐,都在人家家门口屯上田了。

诸葛亮南征北伐的这区区十年,南征一次,北伐五次,还要大力开展生产建设,要动员这么大规模脱产人口,绝不是一个区区百万人口的小国所能承受。

所以我认为应该还有很庞大的“隐性人口”也被纳入了组织体系:

首先自然是各本地士族豪右控制的人口,表面上不属于国家管辖,但徭役赋税分摊到这些大家族大地主后,国家势必能从中获取一些利益;

其次是南中诸夷,诸葛亮南征取得胜利后,大量人力物力被蜀汉利用,甚至借此编组了一些军队。

再次陇西羌、氐等族,在蜀汉夺取阴平、武都之后与这些部落建立了更稳定的联系,也能获取相当可观的人力补充。

此外,蜀汉原有统治区内,本就有一些蛮族部落存在,后出师表中提到的一些少数民族军队损耗,可以作为佐证。

因此,蜀汉的实际控制人口可能是户籍人口的两倍,甚至三倍以上。只要不作死把大量新增人口拉去集中在一处,完全有可能就近解决粮食供给。同时把这些人打散纳入原有的屯田体系中来,以军法治之,还愁你们敢不自己种地?怎么,我大汉将士的刀不利乎?


如果真如题设一般天降百万大学生,估计丞相要笑死:大不了停上三五年不去北伐了,先把这些凭空多出来的人力组织去屯田,把汉中填得满满的。。

什么,你们都是高材生,所以不去?不好意思,大汉帝国不养闲人,一年内不能自力更生的,全部绳之以法。既然给你好好的土地,你不肯耕作。那我大西南有得是山区、矿藏、盐井等着你来开发,那些栈道、山间小路可是经常要派人维护的,实在不行,交给南蛮好好“教育一下”,说不定你们还能织蜀锦去创收。。

啥?你说你知道未来?——丞相表示,能打出去才有未来,老夫现在需要的是兵、是农民、是工匠,能提供生产力和战斗力才是大汉帝国的栋梁之材。

至于你们所谓的管理、文化,不好意思,老夫自己就是管理大师、文化宗匠。老夫麾下僚属,哪一个不是百里挑一的管理人才?还用你们这些顶多管过几个学生干部的所谓学生会主席教?

你们说的那些“先进理论”老夫更不感兴趣,也没那火星时间攀几千年科技树!老夫就问一点,你能给我把连弩改进成那个所谓的机枪不?就算你们说的蒸汽铁牛造出来了,又怎么开出祁山、走向长安?你说能?那好,赶紧去冶铁、炼钢、铺铁轨!

你们不是说老夫寿止五十四吗?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啊!

还不快干活?等兴复了汉室,再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也不迟。。。




  

相关话题

  二三十年后小城市还会有人吗? 
  如何看待山东要提高济南的首位度? 
  有哪些有地域特色的地名用字? 
  如何看待很多文章都说中国的“南北差距”正在取代“东西差距”? 
  除了自己的家乡城市外,你最喜欢哪座城市? 
  国外有哪些地方发生过地名雅化? 
  如何评价汕头市? 
  你所在的城市出土了/诞生过/现存有哪些文物?哪件/些文物可以代表这座城市? 
  在你居住的城市,最能代表其“城市精神”的是什么? 
  上海以后会一直都是中国最繁华的城市吗? 

前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山东11名涉黑人员当儿子面侮辱其母亲,1人被刺死这件事?
下一个讨论
武松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可以为哥哥武大伸冤,让西门庆得到应有的惩罚,怎样做是最佳的选择?





© 2024-06-0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0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