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怎样解释蒙古帝国这一逆天的存在?蒙古帝国强大的武力之源究竟何在? 第1页

     

user avatar   yan-xuan-ke-pu-28 网友的相关建议: 
      

蒙古帝国也不是一「出生」就逆天的呀,其实他的成长史可以概括为:从二手小弟成为欧亚大佬。

蒙古帝国是世界历史上连续版图最大的帝国。什么叫连续版图最大?

就是如果鼎盛时期的大英帝国和蒙古帝国相遇:



那这么大的帝国,是怎么来的?

话说当年辽国被金国干翻后,辽国的其他民族又变成了金国的小弟。有一个民族大概生活在这个地方:





日后大名鼎鼎的蒙古帝国,当年不但给人当过小弟,还是个二手的。

蒙古各部落生活在大草原上,彼此很分散,大家除了放羊,也没啥娱乐生活,于是部落间吃饱了没事就抄家伙对练,互相仇视。



其中有个部落,老大叫也速该,有一天终于抓住了另一个世仇部落的大哥,把他给砍了。



也速该砍完世仇之后心情超级美丽,觉得必须赶紧把这件事记录下来,留个纪念。

就在这个时候:





于是这个新生 baby,就有了一个名字:

铁木真



如果你觉得当年的蒙古人只会打仗没有文化——



那么你就错了:



没多久,也速该又卷入了部落斗争,没了。年轻的铁木真只能自己带着部落生存下去。谁也没想到,他身上有着强大的军事和领导才能,不久就把其他部落统统收拾掉了。

以前松散的蒙古各部落,从此变成了一个统一的国家:



蒙古帝国

铁木真也就成为整个蒙古国的老大,被尊称为无比强大的可汗:



成吉思汗



众所周知,蒙古国后来扩张成了历史上最庞大的帝国,但混子哥要告诉大家:这不是蒙古人最初的梦想。

蒙古国刚诞生的时候,只有两个敌人:





金国我们都熟,主要说说这个西辽。当年辽国被金国打败,残余的契丹人逃到西边,建立了西辽。

西辽本来跟蒙古人也没啥瓜葛,但成吉思汗当年统一蒙古的时候,有个仇家往西逃到了隔壁西辽。

逃过去就逃过去吧,但他不知道用了什么招,赢得了西辽国王的赏识,还把女儿嫁给了他。



一个逃难的男孩子,居然在外国当上了驸马,这种事情成吉思汗是不能理解的。



西辽从此成为蒙古的祸患,所以这个时候,蒙古人一边跟金国干架,一边跟西辽干架。

西辽没多久就扛不住,被蒙古人吃掉了。这一吃,蒙古与更西边的一个国家相遇了:



花剌子模



蒙古人想跟这个新邻居加个好友,派去几百人的商队,结果商队被莫名其妙地当成奸细给杀了,还被坑了所有的货。



跟花剌子模一相识,就搞得人财两空,成吉思汗越想这事儿越不对劲。



于是他派使者过去沟通,结果使者又被杀了,这下成吉思汗相当不爽。



不爽到什么程度呢?他本来在指挥跟金国打仗,现在先缓缓,亲自带队,掉头跑去西边攻打花剌子模。



这次消灭花剌子模,就是蒙古帝国的第一次西征。

无论是打金国、西辽,还是花剌子模,那时候蒙古人的主导思想还都是以报仇为主。

然而,征服花剌子模之后,他们的画风发生变化了,因为他们发现这个世界原来这么菜,自己体内是有洪荒之力的!



从此蒙古人彻底释放出了自己的野心,变成了史上最可怕的侵略者。我们大概可以认为,这才是日后蒙古帝国的起点。



蒙古人损失了一整个商队,但唤醒了征服世界的欲望,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激发团队潜力——



我们为什么说蒙古人是最可怕的侵略者呢?上下五千年,想征服世界的野心家不少,但他们的理由一般是这样的:



而蒙古人征服世界的理由,似乎只有四个字:



user avatar   gong-ke-7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成吉思汗把草原的力量组织起来了。

草原的力量在农业时代是很强的,毕竟文盲遍地的时代一个牲口抵五个人口,还比人好管得多。草原地区的实力在那里放着,主要问题是天天闹内讧。成吉思汗解决了内讧问题,自然实力爆炸。

就拿蒙古征大理来说,此战对国力的消耗程度,绝无农耕帝国可以承受。


user avatar   wen-tao-36-4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

​上周说了一句蒙古是bug,大家挺有兴趣,这篇文章就来说说,为什么蒙古的经历不可复制。

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中原和草原开始相爱相杀的一千多年。

不过草原有个不同的地方,就是从来没有稳定的主体民族,我们在历史书上看到的匈奴、鲜卑、柔然、突厥等等,都不是民族称呼,只能说是国号。

实际上,草原部落特别分散。

每个部落都有世袭领袖,父子兄弟之间互相继承,为了繁衍人口还能接盘一堆小妈、嫂嫂、弟媳......

部落的牧民也对领袖家族很认可,领袖说去哪里放羊,大家赶着羊群就跟着去了,也就是所谓的逐水草而居。

这样几百个独立部落分散在草原,成为草原的基本盘。

他们经常为了争夺牧场打仗,就像养蛊一样,最终角逐出一个最牛逼的部落,成为草原众多部落的总盟主。

匈奴和突厥都是这样的角色。

虽然在征战的过程中,他们会吸纳很多牧民来壮大本部落,但总的来说人口不是太多,他们只是把各个部落打服,大家愿意听号令而已。

而其他部落往往是整体投降,从领袖到牧民统一投靠到新老大的麾下,除了换一面旗子,什么都没有变。

草原总盟主,不能直接调动其他部落的牛羊和人口,只能和部落领袖商量着来,一旦违反他们的心意,分分钟造反给你看。

实在不能理解的话,不如想想蒋委员长。

那些单于或者可汗的地位,就相当于蒋委员长,其他部落领袖相当于阎锡山、李宗仁、龙云、陈济棠等诸候。

只要总盟主的直属兵力被吃掉,维系草原的联盟也就崩溃了,其他人再重新角逐出一个大哥。

比如突厥可汗想入主中原,很多部落领袖不愿意跟着走,可汗怎么说都调动不起来,反而李靖在阴山以北打赢一仗,整个突厥就算平定了。

比如蒋委员长的五大主力被吃掉,解放战争就进入扫尾阶段。

所以一千多年以来,草原经历过匈奴、鲜卑、柔然、高车、突厥、回鹘、契丹的统治,从来没有一个能长久的。

直到草原等来铁木真。

自从铁木真注册了蒙古商标,此后800年再也没有出现过其他名称,可能蒙古二字要用到海枯石烂地老天荒了。

原因很简单,铁木真对草原进行了改造。

他在征战的过程中把部落打散,重新把牧民编成95个千户,让功臣、贵戚们出任千户长,虽然可以世袭,但一定要经过大汗同意。

也就是说,草原的诸候被铲除,改用中央集权制了。那些领袖再也不能拥兵自重,铁木真可以随意调配整个草原的牛羊和兵力。

一道命令下来,让你去哪就去哪,根本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还敢和以前一样造反,做梦去吧。

集权才是战斗力的根本保证。



为了团结各地的贵族千户,铁木真组建怯薛军,命令千户和贵族子弟到怯薛军服役,表面上是保护大汗的安全,其实就是人质。

但铁木真又给怯薛军提供了上升通道,毕竟靠近大汗,怯薛军成员在服役的过程中,有很大可能受到大汗赏识,参与国家的军政事务。

如果是你,会选择在大汗身边做事,拼一个远大前程,还是回家继承几千头牛羊,做一个不求进取的土豪?

很多人蒙古二代感觉,回家继承祖业太土气了。

于是,铁木真就通过身边的怯薛军成员,和蒙古的千户贵族结成利益共同体,保护大汗就是保护自己,保护自己首先要保护大汗。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而且草原的特产是骑兵,这玩意就是古代的重型武装,农耕国家的步兵根本扛不住。

你想象一下,一年到头吃不到肉的隔壁老王,身体瘦的能看见排骨,就算给他一把刀,战斗力也不会太高。

蒙古牧民骑着战马冲过来,威力相当于时速80码的摩托车,隔壁老王用肉体怎么扛得住?

这种仗根本没法打,总不能伸腿把战马绊倒吧?

铁木真用集权制度,把战斗力特别强的骑兵组织起来,爆发出来的威力,绝不是匈奴和突厥能想象的。

匈奴和突厥只能来中原打秋风,蒙古却能搬家到中原过日子,最根本的原因就在这里。

除非中原有一个特别强大的帝国。集中全国资源和铁木真拼消耗、拼后勤,否则很难抵抗铁木真的兵锋。

但蒙古崛起的年代,全世界都没有一个特别强大的帝国。



二、

当时的世界格局太散乱了。

先说中国。

宋朝自从立国起就没有硬过,先被辽国欺负,又被西夏揍的鼻青脸肿,后来金国崛起直接攻入汴梁,宋朝君臣跑到临安,才算保住性命。

金国占领黄河流域之后也迅速衰落,因为女真人口少,没有特别坚挺的文化传承,想统治黄河流域又必须用汉人,所以少部分女真人散落在汉人中间,就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金国必然建立不起稳固的治理体系。

西夏有能征善战的铁鹞子,但甘肃宁夏又是地广人稀的荒漠,人口和经济基本限制死了西夏的出路。

西夏能苟200多年,多亏邻居是硬不起来的宋朝,辽金又对征服西夏有心无力,要是换了汉唐任何一家,估计还没开始就结束了。

当时的中国就是这种局面。

别说能整合资源的大一统帝国了,连分裂出来的宋金夏都处于国力下坡期,真真是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向西走是花刺子模王朝。

花刺子模的国土面积很大,但是立国不久人心不稳,还没有形成稳固的国家根基。而且皇帝摩柯末在外远征的时候,他的老妈居然另立朝廷,和亲生儿子唱对台戏。

这么一个根基不稳的国家,居然有两个朝廷,今天皇帝命令全体种地,明天太后命令全体放羊,大家都不知道该听谁的,导致政令特别混乱。

这种国家能有什么战斗力?

再往西就不用说了......统治阿拉伯的阿拔斯王朝已经立国500年,大家看这个数字就知道,阿拔斯王朝已经是奄奄一息的老人。

更西边是碎成一地的欧洲,俄国毛子小荷才露尖尖角,在工业革命之前,欧洲国家很难说有什么战斗力。

当时的世界就是这样。

东亚、阿拉伯、欧洲没有一个强大国家,不是已经衰落就是在衰落的路上。

蒙古在这个时候突然崛起,就是突然闯入萌妹群里的霸道总裁,谁都免不了被蹂躏的命运。



蒙古牛逼的另一个原因是落后。

没错,就是落后。

任何国家发展到一定程度,只会越来越精细,而不是越来越粗放。

我们用宋朝来举例。

朝廷每天一开张,除了考虑几千万人的生活问题,还要头疼国土上的各种麻烦,比如西边闹旱灾啦、东方有水患啦、北方敌人入侵啦、南方爆发瘟疫等等,一堆琐事牵制了朝廷的精力。

而且宋朝社会已经比较发达了,市民除了吃饱喝足,还要讲究娱乐项目,比如到勾栏瓦肆里听曲、文人墨客相聚在一起填词、甚至不想出门还能点外卖。

技术装备方面也一样。

秦汉时期的武器装备比较简单,士兵配一把刀一套铠甲足以上阵杀敌,发展到宋明时期,除了武器以外,还要有各种标准的弓箭、铠甲上的各种配件、头盔硬度、马匹喂养等等,成本指数级提高。

倒不是说宋明王朝花里胡哨,实在是没办法,敌人在进步,你要是不进步的话很难保持优势。

这就是国家的精细病。

上到朝廷大政,下到吃喝拉撒,都在分散着朝廷有限的资源。

越发达的国家越精细,朝廷也越难集中资源做大事。

秦汉时期把监狱里的犯人放出来,随便武装一下,就能东征西讨攻灭敌国。秦国章邯平叛,带的就是骊山囚徒,汉朝李广利征西域带的也是囚徒。

但是宋朝空有百万禁军,战斗力死活起不来,我们熟知的重文轻武是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就是精细化的国家,负担不起庞大的战备物资。

到了明朝,十几万军队就能把国家拖垮,再也不是随便武装一下犯人就能灭国的时代了。

很不幸,和宋朝同一批的国家都相当精细,很难挤出大量资源来应对蒙古入侵。

其实国家和机器一样,精细的反面就是脆弱,稍微有一点损伤,整个基本盘就废掉了,而粗放的国家反而耐操。

蒙古是粗放的典型。

它可以集中草原的有限资源,集中突破其中一个点,然后顺势扩大战果,再用占领区的资源武装自己,寻找下一个目标。

这样一环套一环,形成生生不息的正循环,让蒙古滚雪球一样发展壮大,直到雄霸欧亚大陆。

一个帝国的命运啊,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是也要看历史的进程。


三、

当然,蒙古骑兵不是只会冲锋的铁憨憨。

他们打仗有一个套路。

每次攻城前都要告诉城里守军:“千万别抵抗啊,不然城破之后要屠城的。”很多人以为蒙古人说说而已,结果他们都被杀掉了。

对于蒙古人来说,出来混要讲信用,说了杀你全家就一定要杀你全家......这些人的命我吃定了,耶稣也留不住。

这样就制造了一种恐慌心理。

周围城市听到消息,原来蒙古人是真的要屠城,那他们来的时候,还是早点投降吧,说不定还能保一条命呢。

我们之前说过,不论宋金夏或者阿拔斯,都是衰落期的精细化国家,国家空有庞大的兵力,不仅战斗力不行,还要分散在各大城市和关口,基本没有集中兵力和蒙古会战的可能。

这就给了蒙古各个击破的机会。

蒙古用屠城制造恐慌心理,用最小的代价收服最多的城市,进入城市以后,把降兵和青壮组织起来,做为“签军”使用。

这些“签军”里有汉人、女真人、契丹人、党项人、波斯人......凡是占领的土地,都会有一批当地人进入蒙古军队服务。

你以为欧亚大陆是蒙古人亲自打下来的,其实主力部队是各国人民组成的伪军,蒙古骑兵反而是督战队。

后来的满洲八旗也用这一套。

他们入关后把投降的汉人编为绿营,每次打仗,都是让数万绿营冲在前面当炮灰,数千八旗军队站在后边督战,一旦攻下城池,八旗军队进城抢钱抢粮。

如果只靠蒙古和满洲的十几万人,打十年就消耗的差不多了,还统治哪门子江山。



而且蒙古人征发签军以后,对有能力的军事将领很少防范打压,反而会帮他们打开上升通道,只要打仗立功,官职土地什么都有。

于是,各族军事将领在前线打仗,不是给老板卖命的打工仔,而是给自己干,简直动力十足啊。

中书丞相史天泽、崖山灭宋的张弘范,就是这些人的杰出代表。

另外,蒙古军队学习能力特别强。

他们刚冲出草原的时候,基本是清一色骑兵,但是用屠城和签军滚雪球壮大的时候,蒙古人在各个城市收罗了大批工匠,他们把工匠组织起来制造大炮、云梯、攻城车等军事装备。

随着征服的土地越来越多,蒙古收罗的工匠也越来越多,金国、西夏、宋朝、花刺子模、中亚、穆斯林、欧洲等等,哪里的工匠都有。

也就是说,蒙古人用战争把欧亚大陆连成一片,顺便把欧亚大陆的技术汇聚到一起,凡是当时世界上有的技术,蒙古人都有。

这就没法玩了。

当时的世界联系不紧密,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技术和生态,东西方人民基本没见过对方的技术。

蒙古人却把各种技术综合起来,运用到四面八方,简直是降维打击。比如攻破襄阳的回回炮,就是穆斯林工匠造的。

不是bug是什么?

组织+屠城+签军+科技,让蒙古军队在全面衰落的世界纵横捭阖。

铁木真死后窝阔台继位,窝阔台组织了一次“长子西征。”

拔都率领蒙古军队占领基辅,然后进入波兰和匈牙利,最后跨过多瑙河占领萨格勒布,也就是现在的克罗地亚首都,止步于亚德里亚海岸,和意大利隔海相望。

直到20年后,蒙古军队在巴勒斯坦被埃及人击败,才停下征服的脚步。

四、

蒙古最终还是衰败了。

毕竟任何东西都是有极限的,人和国家都一样,内在实力一旦抵达最大边界,就再也不能向前走一步。

蒙古只有区区十几万兵马,却扩张到欧亚大陆,导致本就不多的蒙古人分散在世界各地,再也不能形成合力。

蒙古人能够纵横天下,根本原因在于铁木真把蒙古组织起来,形成一股极其团结的力量,逐个击破欧亚大陆的国家。

现在蒙古人已经占领多瑙河到日本海的地盘,必然要把兵力分散到广大地区,往往几百个人中才有一个蒙古人。

也就是说,成就蒙古事业的团结和组织力,已经不存在了。

所以他们没有实力进入西欧,又在巴勒斯坦战败不能进入埃及,在东边,忽必烈没有打下日本和越南。

这就是蒙古人抵达实力边界了。

而且蒙古人还吃了没文化的亏。

草原是没有文明的,甚至很长一段时间连文字都没有,游牧部落的宗教信仰也特别原始粗浅。指望他们说出“人类从哪里来到何处去”等哲学命题,纯粹是开玩笑。

蒙古人从草原走出来,虽然占领了万里江山,但并没有提供思想、文化、社会治理、人文关怀的软实力。

他们反而被欧亚大陆的文化震惊了,发出“卧槽浪好大”的惊叹。

再加上蒙古人分散在各地,不可避免的被当地文明同化,他们建立的国家也只能吸收当地文明,才能顺利治理国家。

于是金帐汗国吸收了萨满教和东正教,察合台汗国和伊尔汗国是穆斯林的主场,而统治中国的元朝皈依了儒家。

硬实力和软实力都没了,蒙古帝国还是原先的蒙古帝国吗?

察合台汗国活的最久,一直苟到清朝康熙年间,金帐汗国在明朝中晚期被俄罗斯取代,伊尔汗国死的最早,连元朝都没活过。

元朝则被朱元璋赶回草原,和明朝争斗了几百年,又和清朝结成盟友统治中国,现在一部分是中国内蒙古省,一部分是蒙古国。


五、

大学时候有个蒙古族同学,我当时小心翼翼的说起这段历史,生怕哥们有什么忌讳。

结果是我想多了。

这哥们说起蒙古和成吉思汗,基本是当作中国王朝和皇帝来说的。

在他的概念中,蒙古和汉唐宋明没什么区别,也不存在特别固执的成吉思汗崇拜。

风风雨雨800年,曾经怒目相视的两个族群,成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反倒是蒙古国特别执着。

不是闹着恢复蒙古文字,就是在各种场合和中国唱反调,而且蒙古国到处都是成吉思汗的雕塑,对祖先仰望崇拜的情绪很严重。

毕竟经济和国力都不行,只能沉溺在祖先的荣光里聊以自慰了。

典型的穷毛病。

要说起来,蒙古国在中国最大的存在感,无非是一个网络段子:

人在蒙古,刚下航母。


user avatar   wang-ni-ma-59-5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实际上,在冷兵器时代,拥有大量马匹的蛮族在古代战争中本来就有很大的优势,机动性和后勤补给上优势实在太大了。他们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内部的组织度问题。拿鲜卑举例,檀石槐死后,鲜卑第一汗国马上土崩瓦解,重新崛起是十六国时代,并且是分为数部了。

成吉思汗虽然屠城成性,据说还开创了将死老鼠用投石机投入城里引发鼠疫的人口毁灭手段,但是这让人往往忽略了他政治上的天才。

蒙古帝国在组织上,吸取了匈奴、突厥、女真的成功经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成吉思汗用95个千户打破旧部落,增强了蒙古人的组织度,提高了动员效率和凝聚力。

与此同时,成吉思汗利用通天巫将孛儿只斤家族神圣化,建立黄金家族的神圣性之后,又将通天巫处死,使得再无人可以与黄金家族争夺神圣性。

另外,在组建核心力量时,成吉思汗更重视忠诚而非战斗力。著名的怯薛军并不以战斗力著称,作用更类似一个人质机构。

怯薛军的成员原先大多是蒙古贵族中的二代,成吉思汗规定蒙古贵族必须让自己的子弟到怯薛军中服役,谁不交谁就是潜在的叛徒。

在战争中,怯薛保护大汗安全的职能,大于作战。而怯薛军的成员在职位晋升上,也有极大的利好,使得黄金家族与众多蒙古贵族形成利益共同体。

相对而言,成吉思汗更重视蒙古军的整体战力。

金末蒙古人数量接近200万,作为蛮族已经颇为庞大了。但野狐岭之战时,蒙古军数量仅9万左右,据说到成吉思汗去世也才膨胀到12.9万,这个征兵比例着实不高,但也确保了每个士兵都分到足够的资源,保证单兵战斗力。战斗力较强的蒙古军,能够震慑庞大的其他民族人口和投诚的实力派,使得他们不敢轻易反抗或自立。

同时,在大军出征时,蒙古草原本土还能有大量预备役士兵镇守,确保了老巢的稳定。

蒙古人擅长使用仆从军,仆从军并不只是炮灰。相比起突厥人更喜欢将仆从军完全当炮灰使用,而蒙古人麾下有大量优质的仆从军。

蒙古人屠城并不只是获取补给和财宝,更是起到屠一城降十城的效果。

蒙古人的屠城,让绝大多数人忽略了蒙古人对于效忠者的优待。投降蒙古人的实力派和领主,往往能保全自己的部曲和领地,更能在征战中继续扩充加增,这些优质仆从军在蒙古帝国的扩张期能获得巨大的扩张红利,是以乐于效劳。于是蒙古军在扩张过程中,往往是以众击寡

蒙古人的行军能力不宜太过高估。在劫掠作战中,他们行军确实很快。但如果是稳固征服则大为不同。

以长子西征(蒙古第二次西征)为例,蒙军1235年出发,1237年抵达俄罗斯边境,1240年攻陷基辅,这个行军速度可以说慢如蜗牛了。

因为蒙古人要建立稳定征服,不得不赶着大批牛羊行动,一边征服,一边要让牛羊得以繁衍。同时还要收纳仆从军,扶持代理人(金帐汗国的直属领地主要是钦察草原北部和乌克兰草原,对于罗斯诸国基本上都是间接统治,只派人征收税赋),西征军出发时仅5万人(包括在西域和中亚招募的军队,蒙古兵不过2-3万),经过收纳钦察和罗斯仆从军,数量膨胀到12-15万,才攻入波兰、匈牙利诸国。

但是蒙古人对于地方实力派的优待,不可能没有后遗症。

就元王朝而言,忽必烈依靠优越的政治手腕,削除了汉军世侯的封地,避免了遭到地方实力派的直接反噬。但是元朝因为不得不优待豪强,地方豪强势力庞大,导致收不上赋税,依靠印刷钞票解决财政,于是百年而亡。

一直解决不了地方实力派问题的伊利汗国,则因为突厥土豪的反噬而土崩瓦解,灭亡得比元朝更早。

察合台汗国和金帐汗国能延续较长时间,是因为这两国都拥有庞大的草场。蒙古人与同为游牧民族的钦察人融合成鞑靼人,提供了压制数量优势并不大的农耕人口之基本盘。但是统治的松散性,仍然是这两国衰亡的重要原因。

当然,蒙古帝国崛起时全世界性的疲弱,属于老生常谈的问题,这里就不多说了。一个帝国的命运,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

成吉思汗经过创建使得蒙古帝国取得的政治成就,是蛮族政权在依然将游牧/渔猎人口当做基本盘的前提下,所能达到的巅峰了。蛮族的落后性、碎片性注定了其长久成就不可能高于定居化的农耕民族。

不过,蒙古草原上所有的游牧部族被铁木真整合成统一的蒙古族,依然给后来的明王朝以极大的困扰,在调略瓦解时难度巨大。

不可否认蒙古各部落也会相互攻杀,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的共同向心力,是匈奴、突厥时代几乎不可能找到的。

总得来说,蒙古帝国的成功源于其政治上的成功。而军事方面,无论是骑射无敌论,还是伪退战术逆天论,都已经受到广泛的质疑。尤其是骑射论,骑射并非蒙古人首创,突厥人的骑射就不在蒙古人之下,且重骑兵的质量更优。


user avatar   jie-shuo-dong-fe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不逆天,文明世界的唐帝国开元年间比萌股地瓜更大,更不要说大英帝国的3330w平方公里了。这还是萌股地瓜的孝子们厚颜无耻的把北极圈全画进去之后。

“强大的”武力来源于没有下限,就像二战时期日本到处搞屠城,不讲武德的射杀跳伞飞行员看起来也进展神速。

但是英国缓一口气之后立马把23w日本兵干到澳大利亚并直接杀了降,美国更是在东京开李梅烧烤。

文明并不是守规矩的不知变通,文明是维持双方体面的公德心,而萌股地瓜就像是二战时期的日本一样,不到百年就被各方势力的赶尽杀绝。


user avatar   sywx 网友的相关建议: 
      

蒙古其实并不逆天。

作为马背上的民族,比起唐朝时的步兵仅仅多扩张了一千公里。大概只多了百分之十几。

他们真正能给人留下印象的,是处死了哈里发。

实行了分封制,然后各封国坚持得比较久,这样讲地球的历史书怎么都绕不开他们。


user avatar   BizarreAdventure 网友的相关建议: 
      

第一,献上回回炮的,蒙古让你当王爷

当年一汉当五胡的大汉,工匠也能封侯

可对面的大怂,献上神臂弓的,也就是一个副科级干部享受正科级待遇……

一边使用先进技术,一边还在以德服人打压武将打压科学家~

投降了蒙古还能保证粮草保证功劳不被后边瞎指挥的文官抢走····



第二,蒙古赶上了好时候,东边,金国已经被宋朝同化了,窝囊的无以复加,宋朝更不用说,中国最窝囊的朝代几乎没有之一。边缘的游牧民族占据了内陆不少地方,然后逐渐儒家化,窝囊化,在草原内部突然都是弱鸡啊·然后逐渐统一出来一个,可能是蒙古可能是蒙新,可能张三可能李四,打周围一群被文人泡软了筋骨的废物,很难吗?


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今遭危难,跪地请降,就在近日!


西边,黑暗的中世纪

南边,阿拉伯也是低潮期

世界三大文明都是衰落期就这一次~


其实三大文明的兴盛期和衰落期都比较长,游牧民族很短,几十年就能一轮了(最直观的例子就是宪宗时候女真强盛,被宪宗皇帝教做人了,但是几十年后,女真又强盛,这时候对面已经是明朝后期了),几千年了,还是赶上了一个三大文明都衰落的时候的。


随便换一个别的朝代,蒙古帝国在三大文明史书上也就几句话


某年,蒙古铁木真作乱,三月,乱随平……

阿拉阿拉阿拉~木木真造反,两个月尽屠,随便赶上前几任哈里发,都是送菜

tie mu zhen dao dan 为了上帝, sha le ta


user avatar   you-shan-yong-hu-chuan-dan-d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把某头熊怼回去,有时间再怼一下本回答下那些不堪入目的暴论......

@关毛先生啊,尼佬先拉黑俺,又跑到一个你回答不了的问题下面专门怼俺。可俺最近被布展、盯展、撤展折腾地屁滚尿流,真没空挨个纠正您的各种错误,不过您这波叹为观止的操作真的把我气得不轻快。

熊,你这说话之前不好好看书的毛病啊,今天似乎惹大事了,截图防删:


我想问的是

“成吉思汗用千户制打破或者打碎旧部落”什么时候变成了关毛发明的“暴论”?

“成吉思汗用千户制打破或者打碎旧部落”什么时候变成了关毛发明的“暴论”?

“成吉思汗用千户制打破或者打碎旧部落”什么时候变成了关毛发明的“暴论”?

您当您是谁啊!亦邻真、韩儒林、杨志玖还是周清澍啊!!!

这个观点既不是用户关毛于2016年在知乎发明的,也根本谈不上是暴论,始作俑者更不是“水平也就那么点”的人,而是几十年前的蒙元史学界的共识性成果......我最近事很多,也没有时间理清哪位前辈才是“成吉思汗用千户制打破或者打碎旧部落”的归纳者,仅举20世纪大佬亦怜真教授、韩儒林教授、周清澍教授的描述性文字为例,分别代表20世纪后半叶中国蒙元史中的内大、南大两大重镇。

按照某头熊“反而很多人抄袭我的这个不正确的观点”的指责,这个故事简直是《回到未来》三部曲。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亦邻真教授便自关毛的前世那里窃取了他的后世记忆......

当成吉思汗编组千户的时候, 作为一个社会制度, 氏族部落制度便被最后地摧毁了。许多强大的部落和著名的氏族被分编在各个千户之中, 象有名的客列亦锡、泰亦赤兀惕都遭遇了这样的命运。许多千户是完全建立在非血缘关系上的, 那里已握不见氏族制的影子, 氏族部落脐带已经完全斩断了。者别、速别额台的千户是他们“ 自收集的百姓组成的, 迭该的千户是收集“ 无户籍的百姓” 组成的, 古出古儿、木勒合勒忽的千户的百姓是由各个千户抽出来的。(亦邻真《成吉思汗与蒙古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内蒙古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 1962 (1) :1-22)


36年前,周清澍教授又以棒棒糖为诱饵骗取了V关毛(今世)的观点,怪叔叔骗小娃娃,你们还有人性嘛?

成吉思汗兼并了漠北诸部,建立起一个统一的蒙古国。随后又南下伐金,把牧地扩充到漠南。在漠南北广大地区内,他摧毁了原来的部落系统,建立起新的千户制组织,委派他的勋臣、贵戚担任千户、万户,将被征服各部人民分配到各千户之中

这样一来,本来具有不同特征的各部草原游牧民,他们原有的氏族部落组织的联系纽带被切断了;而是分散在居于统治地位的蒙古人的优势影响下,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逐渐形成共同以蒙古为名并一致使用蒙古语的蒙古民族。他们长期在这块共同地域内生息,终于形成一个蒙古族集中的聚居区。因此,后来人们也习惯上用民族的名称称呼这个地区。(周清澍:《元代的蒙古族》,《中国蒙古史学会论文选集1980》,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年)

30年前,韩儒林教授及其水平也就那么点的一众研究生(陈得芝、邱树森、姚大力、刘迎胜、高荣盛、丁国范等渣渣)是这么说的:

多数千户是以不同部族的人民混合组成的在群雄争战之中,蒙古各部残存的氏族组织进一步瓦解了原来人数众多的大部,如泰赤乌、蔑儿乞、塔塔儿、克烈、乃蛮等,在被成吉思汗征服后,其所属人民都被“分与了众伴当”。成吉思汗的将领们在战争中也各自收集了不少百姓,编组千户以分管百姓时,成吉思汗准许他们即以所得的百姓组成千户管辖,也准许其收集无户籍的关白组成千户,或命令从各那颜所从属百姓中征调一部分合组7成千户,授予他们管辖。(韩儒林:《元朝史》,人民出版社出版,1986年,第85页)


那么,关毛为啥把自己一度蒙对了的看法又批判成“并不怎么正确的概念”呢? 俺分析啊,大概又是读书不精不全的毛病犯了,以至于把分不清主次矛盾,拿特例做大新闻.....

实际上,特例并不影响学界“成吉思汗用千户制打破或者打碎旧部落”的整体归纳:

一部分千户是由同族结合而成。如成吉思汗的殷勤弘吉剌部的按陈驸马,亦乞列部的孛秃驸马,汪古部的阿剌兀思剔吉忽里,都仍旧“统其国族”,按照统一制度分组为若干千户,自任其亲族为千户那颜,但必须向成吉思汗申报批准。后来归附的斡亦剌部合别乞亦统本部四千户,千户那颜得自置。还有一些率部投归成吉思汗的氏族首领,如兀鲁部的术赤台,忙兀部的畏答儿,格尼格思部的忽难等。他们虽然也出身于蒙古尼鲁温氏族,且领有自己的一圈子人马,但早已降到附庸地位,和那些可与成吉思汗抗衡的大贵族不同。来附以后,又能忠心耿耿地位成吉思汗效力,因此成吉思汗也准予他们管领本部百姓,或收集本部散亡人员,组成千户。

这一类由本部人(其实也包括了该部贵族原有的来自不同部族的署民)组成的千户,只占少数,拉施都丁在“关于诸万户、千户那颜和成吉思汗的军队”一节中都特别加以说明。(韩儒林:《元朝史》,人民出版社出版,1986年,第84页)


至于关毛多看了两页书后对成吉思汗摧毁部落体系“政治角度打破了,其他方面打破个屁”的质疑,亦邻真教授在56年前就已经给出了回答......

自然, 也有一些千户原来便是居民之简亲属关系很密切、多数人同姓同族的公社, 甚至有根据千户那颜的清求重新收集同一氏族的牧人于一个千户之中的情形, 如汪古儿要求专收巴牙兀惕氏族于自己的千户, 纳邻脱斡邻勒要求收集散在各部的捏古思人。但是事物的性质己经改变了。在千户制下, 同姓相聚也不能恢复氏族制度:第一, 那时的同姓并不一定是同祖同源的人。第二, 更主要的是, 财产的不平等、阶极的划分和个体家庭的存在使得氏族制一去不复返了。(亦邻真《成吉思汗与蒙古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内蒙古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 1962 (1) :1-22)


大家可以看一下艾尔肯江被关毛挂的那个回答,基本就是在复述韩儒林主编《元朝史》的内容。至于我被怼呢,也不想多说啥了,毕竟我只是个看几十年前抄袭关毛不成熟概念学者长大的弱者。

不过有几点还是需要澄清一下,第一我从来不敢自诩自己多懂蒙元史,熊大神最不齿的贴吧都有发表过元史会议论文的小神,俺一个毫无建树的理科白丁啥时候说过自己是专家?第二我与 @Erkinjan艾尔肯江 在甚多问题上看法大相径庭,比如喀剌汗王朝的上层来源,我比他更倾向于魏良弢的回鹘西迁说。我们最大的共同点只是十分反感某头熊拿“泛突厥”帽子当令箭罢了。相应的,俺与知乎认识的其他朋友,也并不总是观点契合,但我们大都明白“保留意见”四个字的含义与作用。

相信某头熊内心深处也很清楚,钦点 @Erkinjan艾尔肯江 泛突厥与16年钦点我“重骑无敌论”一样,不过是图个扣帽子的口舌之快罢了。至于熊薛定谔式的突厥观,以及近在几年元史及北方民族史话题发表的诸多“真.暴论”,我会在有时间的时候一、一、帮、他、纠、正。

最后,衷心希望某头熊学会好好说话,并为你的狂妄与轻薄在心里向20世纪的蒙元史前辈们道个歉,谢谢。

更新1

看到这篇回怼,某头熊熟练地做出了转进机动以回避攻击。很遗憾,这波操作我只能给打负分,他未来得及删改的原文和已残酷地宣判他转进失败。


某头熊转而表示,他的“暴论”说的是“千户制使蒙古人具有了制度优势”。


不好意思,不管你再怎么摆迷魂阵,你说过什么都是很清楚的。昨天你的确在反复强调“千户制打破旧部落”是你自己发明的,所以你今天试图把重点往后半句上转进是完全无效的哦......


至于你对艾尔肯江“在这瞎扯的概念”的指控,很抱歉继续一分不得。你自己仔细看看你截图里艾尔肯江说的“优势”是啥吧,制度+法律,和你转进的是一个方向么?


所以说啊,一把年纪的人啦,再玩小孩子吵架的把戏就真没意思了。有这功夫不如多正经翻翻前人的研究,免得再出这种笑话呗.....


user avatar   reseted1579091819694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制度优势,采取千户制清理旧的利益集团部落首领们,制定法律整顿秩序。

草原游牧民族是由众多部落族群,每个部落和部落群是单独的利益集团,只有部落认同根本不存在族群和国家认同。利益相同时各部落和部落群同心同德对外,利益不同了出现了分歧就特么开始内乱。每当草原政权相对弱势或者汗王部落势力衰落时外围部落开始离心离德搞独立,对外扩张或者抵抗侵略时 如何对自己没有好处就不服从汗王号令,部落要么不愿参战或者直接判入敌军。这样大大降低了草原政权的稳定性和国力发展。

成吉思汗打破草原的部落制度采用千户制,把蒙古各部和早期归降于蒙古的突厥(占一本)、契丹等外族各部落编程千户,建立了草原版本的中央集权,使得整个蒙古汗国完全听命于他一人。

赏罚分明,战利品不在归部落首领们,把战利品不分出身公开分赏给有战功之人,扶持底层军官重用对自己效忠的低级首领们,大大提高了军士们的积极性。制度草原版本的法律和行政体制,使得汗国有严格的秩序,不在被部落首领随心随意式管理。

千户制种类不一样:大部分是不同部落氏族和早期战争中的俘虏的混合;在原先的部落内划分千户 如弘吉剌惕;还有一种是把同族的各部落和氏族合在一起建立千户。后两种是较少数。

成吉思汗死后,部落制逐渐恢复和取代千户制,蒙古人又开始陷入部落和部落群的内战内乱中。



注:成吉思汗并没有打破草原上的所有部落,也没有把蒙古草原上的所有突厥部落纳入千户制里,他只是打破了直属于他的那几个蒙古部落后早期归降于他的突厥部落。



我特么泛你祖宗十八代了,一天不挨骂就痒的不行是么,还特么抄袭你太特么高看自己了吧 要点脸可好。“千户制”相关的研究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东西,难道这都是你研究出来的,haramliq就是haramliq改不了。


user avatar   da-fang-61-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淘宝流量那么多,李佳琦和薇娅作为头部中的头部,成交额高不意外,但是实际成交额还是有不少水分的。


首先,淘宝直播排行榜上的成交额与我们平时所说的销售额及销售利润完全不同的概念。

淘宝直播上的成交额的数据,指的是定金锁定的GMV的总数据

我从阿里巴巴的官网上找到了其披露的2019年财报[1]。在财报中,阿里对其GMV的定义是:GMV是包含了运费在内的所有已经拍下的订单价值(包含未付款订单)。

“ GMV”或“商品总价值”是指我们市场上已确认的产品和服务订单的价值,无论买卖双方如何或是否结算交易; 除非另有说明,否则GMV涉及我们的市场仅包括通过我们的中国零售市场交易的GMV; 我们针对中国零售市场的GMV计算包括买方支付给卖方的运费; 为谨慎起见,目的是消除对潜在欺诈交易对我们的GMV的任何影响,我们在计算某些产品类别中超过一定金额的GMV交易以及每天购买特定产品类别中的某些产品类别的买方的交易时排除在计算之外。

简单来说,GMV计算的不是实际交易数据,而是“销售额+取消订单金额+拒收订单金额+退货订单金额”的一个总和。

举个极端点的例子,我在淘宝上下单了100台iPhone 12 Pro,每台单价1万元,但是我没付款,但是按照GMV的角度,我这么一个操作,直接搞了100万

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GMV可能远远超过实际成交金额,这也为啥电商都愿意公布GMV的原因之一。因为数据好看啊!

更何况,双十一李佳琦的销售额计算的是预售销售额,也就是定金锁定的GMV,这个水分就更大了,我就问问在座的各位,你们预售有不退款的吗?


其次,就是一晚上100多亿的销售额确实过于恐怖了。

有人可能对一百亿没有啥概念····

就拿我来说,我一个月2000块的工资,要不吃不喝41.5万年才能挣到这个数···

换算到公司上,李佳琦和薇娅一晚上的营业额,几乎等同于半家中国五百强企业一年的总营收···

如果最后全部都是实际成交的话,那阿里的地位就不会受到另外两家的威胁了。


以上,我是 @Puddle ,我们都有美好的未来

参考

  1. ^阿里2019年财报 https://otp.investis.com/clients/us/alibaba/SEC/sec-show.aspx?Type=html&FilingId=14266295&CIK=0001577552&Index=10000



     

相关话题

  赵武灵王的死对赵国什么影响?不死的话还会有秦国统一天下吗? 
  诸葛亮北伐和西班牙复国哪个更难? 
  在水浒传中林冲休妻,是懦弱讨好高俅还是害怕妻子受到牵连呢? 要是你是林冲你会怎么办? 
  如何夸赞二战意呆利的优秀战绩? 
  为什么全世界通用公元纪年作纪年方式? 
  国外是如何评价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 
  马奇诺防线有多牛逼? 
  如果中美两国打一场全面战争,谁会赢?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教育投入经费仅次于军费」是真的吗? 
  为什么谋士总喜欢提上中下三策? 

前一个讨论
被配偶算计是什么体验?
下一个讨论
有没有一部电影让你在深夜中痛哭?





© 2024-06-0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0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