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什么叫能听懂古典音乐? 第1页

  

user avatar   xue-shi-ru-ye-zhi-zo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以前在五星级大饭店喜来登上过班。

那里经常有各种各样的培训,包括红酒培训,咖啡培训,甚至雪茄。

培训的内容大多以介绍为主,比如什么哪几种葡萄可以酿红葡萄酒,哪几种葡萄可以酿白葡萄酒,哪几种可以酿香槟,产地年份有什么特点,根据糖份的多少又分几种口味。

这些都比较好懂。

然而一般到了最后的鉴赏环节,最让我觉得离谱。

口味柔和,香气突出,这都好说。

关键是总能说到:仔细品尝,能尝出带有苹果/覆盆子/肉桂/榛子,甚至非生物的味道。

无论是酒、咖啡或者雪茄,都有说能够尝出原材料以外的东西的感觉。

而我总是觉得咖啡就是咖啡味,红酒就是酒精味,葡萄味我都尝不出来。

至于雪茄,我曾经给过我的一个朋友一根拇指粗细的雪茄,尝了一口,表情复杂地跟我说是馊味。

看来我喝不懂红酒和咖啡。

说回音乐,我从小听古典音乐(包括巴洛克、古典和浪漫),喜欢并认同这种类型的音乐。但不是所有乐曲。

我的古典音乐启蒙磁带的乐曲上有10首左右, 7-8首经常听,比较喜欢。

而有两首不是很喜欢,几乎每次都倒过去,分别是《维也纳森林里的故事》和《溜冰圆舞曲》。

《维也纳森林里的故事》当时是因为觉得太长了,将近10分钟,听不下去。而《溜冰圆舞曲》只是觉得单纯的不好听。

随着年龄增长,听了更多的古典音乐,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觉得《维也纳森林里的故事》也很好听。《溜冰圆舞曲》则是在我听过一次音质更好的版本后,认可了这部作品。

从网络上听更多的古典音乐的时候,有的也像这两部作品一样,一开始不喜欢,不认可,后来逐渐喜欢。比如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次听是在音乐会上听,全程坐的有些煎熬。后来听了好几次,都听不进去,更别提喜欢。直到我在B站上听到了帕尔曼的版本,逐渐能够听进去,然后喜欢这个作品。

有的曲子听一次就爱上了,就像拉赫玛尼诺夫的《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当时觉得没有谁可以超过这个旋律了。

然而回头去听第一和第三乐章的时候,我愣了,这是啥,仿佛是我第一次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那种感觉。

但是不知道过了多久,又听了几次,又在什么契机之下,我的想法改变了。现在觉得能够超越拉赫玛尼诺夫的《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的,就是它的第一乐章和第三乐章。

到此为止我对这些音乐的感觉就是喜欢,享受听的这个过程。

后来看了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周海宏教授讲的《音乐何须懂》

他讲述,自己早年在家练习钢琴曲《春江花月夜》,被老爸问,曲子的哪里表达了春?哪里表达了江?还有花,月,和月?

自己确答不上来,然后被调侃了一句。

然后周教师解释,音乐不是语言,不是符号,本身就不能直接传达那些特别明确的事物。音乐表达的是情绪。

后来用拉赫玛尼诺夫的《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的第一乐章举例,让观众从险峻的高山、清澈的小溪、秀丽的田园、汹涌的大海中找到这首曲子表达的感觉。

我发现虽然我喝不出红酒和咖啡中的苹果/覆盆子/肉桂/榛子味,但是这首乐曲我却很容易就听出了乐曲之外的内容。

听周教授的课之前,我从没想过从这首乐曲中,感受到这些现实世界中有的场景。

但是并不影响我喜欢、欣赏并热爱它。

周教授说《音乐何须懂》。如果懂就是要听出音乐表达的险峻的高山、清澈的小溪,那真的完全没必要。

自己听着喜欢、听着舒服、觉得我花时间听这首乐曲有意义有价值就够了。

总之就是,享受这个过程,就是听懂了。

我这个古典音乐的业余爱好者是这么认为的。

也许我喝不出红酒里的苹果/覆盆子/肉桂/榛子味,是因为我不能享受喝红酒的这个过程。

又或者其实也不一定能喝出来,只不过人云亦云被附和说有那些味道,从而体现出自己喝的明白。

如果是这样,那大可不必。

毕竟安全带是为了自己的安全系的,不是为了交警系的。

享受是为了自己享受,不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

有的人嗜酒如命,但又让他说酒有什么好喝的,又说不出什么来。就像我,说不出为什么喜欢拉赫玛尼诺夫的《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只是单纯的喜欢。

不一定非要说出什么。只要自己真的喜欢听音乐的过程就可以了。

流行音乐里我很喜欢周杰伦的歌,歌单里他的歌最多。但是他第一张专辑里,我只听《龙卷风》,其他歌都听不进去,不会享受。

古典音乐里也不是每个乐曲我都能享受,或者说听懂。

音乐表达的是情绪。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不一样,未必都能产生共情。

仅以我听古典音乐的经历,从能听不下去到能够享受的过程,提这几条建议

1 从简单到困难

有些曲子相对容易让人听进去,比如《献给爱丽丝》《蓝色多瑙河》。

有些不太容易,比如马勒、肖斯塔科维奇,很多人的作品。

古典音乐浩瀚如星海,我能听懂的也只有很少一部分。

一开始可以先从比较知名的一些乐曲听起,相对比较容易听下去,然后再逐渐扩展。

2 听不同版本

同一乐曲,不同演奏家表现的感觉会不一样。

流行音乐还尝尝翻唱,不同人喜欢的版本不一样。

3 定期尝试

对音乐的理解可能会随着经历的增长而变化。

现在听不下去,也许换个环境,或者过一段时间久能听下去了。

4 通过其他代入场景,比如电影

音乐表达的是情绪,有的时候情绪不对就不好理解。

可以通过电影代入情绪,然后听电影背景音乐中古典音乐,找它的感觉。

比如国王的演讲、X战警:天启里的贝多芬《第七交响曲》第二乐章。

最后希望对古典音乐感兴趣的人们,都能找到享受听的过程。

《音乐何须懂》 主讲_ 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周海宏教授 [完整版]




  

相关话题

  想学编曲应该怎样入手? 
  如果你能让一位古典钢琴家起死回生,你会选择谁? 
  如何评价《数码宝贝》和《精灵宝可梦》在音乐方面的影响力? 
  如何评价汪峰的音乐? 
  如何理解某个音乐博士认为陈奕迅和周杰伦不入流? 
  为什么很多乐评人,在评论音乐人时喜欢讲历史,而不去分析音乐? 
  从专业人士的角度,现代的严肃音乐好听吗? 
  文艺青年最后怎么样了? 
  一个好指挥会怎样弥补乐团技术的缺陷? 
  能给我推荐有济世性的善良的古典音乐家吗?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音乐是在倒退的?
下一个讨论
F 大调的曲子全程没有 B 音为什么不记作 C 大调?





© 2024-06-0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0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