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以“厉害了,我的国”为主题的央视纪录片《辉煌中国》? 第1页

  

user avatar   toorq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刚好昨天刚看完。

加上前两年因为工作原因,走访了大量制造业企业。看到过类似的例子

我在2015年末曾经到了走访了一家国家示范的机器人制造企业,原来工厂用4000人,2015年末用工1000人,而产量却是原来的3~4倍。因为大量运用了机器人,大量的工序被自动化。一些企业和一些人实在实实在在的做一些事情。

看到这个回答,冷嘲热讽的居多。最高票的:“鼓掌呀,还愣着干什么?”更是明显的嘲讽。这样的答案得到高赞是对知乎社区的嘲讽。卖弄小聪明和哗众取宠,有损知乎社区理想思考,实事求是的范围。

请大家嘲讽的时候记住,这个世界上永远不缺两种人:

在人家没有成事的时候嘲讽的,和在人家成事以后拍马屁歌功颂德的。

纪录片本身并没有用夸张的歌功颂德的手法,而是很实在的说:我做了什么,做到了什么,是通过什么手段做到的。很多例子说的非常具体。

1)比如说到无锡一个生产叶片材料的工厂,董事长就是说,我们为了研究这个材料,投入了1000w。材料的积累为什么难,就是在于需要大量的重复实验,找到最有的配比。我们过去企业没有这样的实力和时间来做,现在在补课。非常实在的例子。

镜头出现了大量材料试验的例子。和制造过程中摸索的过程。基本上不涉密的部分拍摄了很多。

2)比如说到磷肥工厂,提到:过去企业10年的利润,也没有企业后来建设的沙特磷肥工厂的利润多,而拿下这个单子的关键是企业的磷矿副产品提炼技术。例子本身非常具体和实在。我国正在产业升级的档口上,这样的信息是在告诉其他企业,要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发展和提高利润。

片中这样的例子举例比较多,站在中央媒体的角度。抓出一些做的比较好的事情,拿出来具体的展现给大众,本来就是他们应该做的事情。

嘲讽的时候请讲究实事求是原则,请说出片子具体的哪一点说到不实在,哪一部分是在歌功颂德或者夸大其辞,是在无中生有的拍马屁。说出你们走访的工厂的具体例子,哪些和纪录片中说的不符?并列举数据和逻辑。


user avatar   chang-kai-shen-3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名字有点尴尬,不是那么好听。

因为这片还没上映,所以估计部分答案的负面情绪是冲着片名来的。


我觉得国家级媒体最好少从互联网上找流行词嵌到自己的话语体系中,比如什么【厉害了我的X】、【给力】之类的,这样显得有点不伦不类。有点【想讨好观众想营造平民气氛拉近关系,但是弄的氛围比较刻意比较生硬比较错位】的感觉。


长期以来,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官方媒体的话语体系始终存在着生硬不接地气的毛病,你现在去看部分党报党刊前几版上的有些文章,需要从一大堆官话废话里面寻找有用信息才行,就像从一堆素菜里面挑肉丝。这种官僚式的文风,写了一大堆和没写一样,都不知道你到底要说什么,阅读起来跟猜谜和外交辞令类似,需要高人解读才行,信息量不高,读起来累。老百姓自然不愿意看,看了就头疼。


党八股的第三条罪状是:无的放矢,不看对象。早几年,在延安城墙上,曾经看见过这样一个标语:“工人农民联合起来争取抗日胜利。”这个标语的意思并不坏,可是那工人的工字第二笔不是写的一直,而是转了两个弯子,写成了“—ㄣ—”字。人字呢?在右边一笔加了三撇,写成了“[人彡]”字。这位同志是古代文人学士的学生是无疑的了,可是他却要写在抗日时期延安这地方的墙壁上,就有些莫名其妙了。大概他的意思也是发誓不要老百姓看,否则就很难得到解释。共产党员如果真想做宣传,就要看对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说、谈话、写字是给什么人看、给什么人听的,否则就等于下决心不要人看,不要人听。许多人常常以为自己写的讲的人家都看得很懂,听得很懂,其实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因为他写的和讲的是党八股,人家哪里会懂呢?“对牛弹琴”这句话,含有讥笑对象的意思。如果我们除去这个意思,放进尊重对象的意思去,那就只剩下讥笑弹琴者这个意思了。为什么不看对象乱弹一顿呢?何况这是党八股,简直是老鸦声调,却偏要向人民群众哇哇地叫。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写文章做演说倒可以不看读者不看听众吗?我们和无论什么人做朋友,如果不懂得彼此的心,不知道彼此心里面想些什么东西,能够做成知心朋友吗?做宣传工作的人,对于自己的宣传对象没有调查,没有研究,没有分析,乱讲一顿,是万万不行的。
反对党八股_百度百科

《反对党八股》是毛泽东同志于1942年2月8日在延安干部会上的讲演,但放到读起来今天一点也不过时。有点丁仪在两个世纪后还能在大学里教物理的感觉,还带博士生。

当然了,有人说,党报党刊是给官员和深谙政治的人看的,他们看懂了就行。但如果真是不忘初心的话,恐怕它们创立之初并非是这样打算的。


这个时候怎么办呢,有一种投机取巧的省事方法,就是我内容、文风和姿态上仍然如故,但是在一些特定用词上从网民最近常用的热词上扒拉一些,嵌到我的文章里面。这样在直观上就“贴近基层”了,就“亲民”了。但这样生硬的嵌套有时带来的可能是尴尬和别扭。

革命战争年代,参加文宣工作的人也是要冒一定生命危险的,那时候是当做一项事业去做;现在承平年代,部分从业人员只是把它当做一个混饭吃的工作而已,自然战斗力大减。

就像你在知乎或者论坛写答案写文章,如果是表达自己想说的内容,那自然投入感情专注,想的是把思想表达清楚,让更多人理解;但如果是计件工资甚至按月付工资,给题目到期交货,那文的质量很可能会下降的。

媒体应该展现出的水平,是能做到用百姓通俗易懂的话语体系去引领舆论和思想,而不是在几个辞藻上讨好观众,同时继续说一些对方听不懂不想听战斗力感染力为5的空话。


当然,这只是我从这个纪录片名字展开的一点想法,但片子还没上映,并不代表内容就不好。

另外,希望片子里多一些和普通中国人切身相关的事例,这是有可能引发观众共鸣的点;而少一点借在华普通外国人之口夸奖自己在中国生活多么开心多么舒适的镜头,中国社会的发展没有必要刻意追求后者的认可,也没有必要靠他们的感受来背书。


user avatar   luo-mei-mei-64-3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本人50岁,丈夫03年意外过世,自己带儿子至今。事业单位工作,业务优秀,职称也评下来了,目前做行政。在帝都,工资不高,再带个儿子,压力还是蛮大的。曾经数年,周末在外面兼职,直到儿子工作。目前一大一小两套房,大房子和车都给儿子,自己去住上班更远小房子。总之,做了一个母亲能做的一切。

工作上并不开心,我应该是个业务型,不适合行政,每天各种瞎忙,也没什么成就感。

至于想什么,感觉自己只有眼前的苟且,攒钱给儿子结婚,自己熬到退休,那时经济压力就小了。

我的诗和原方,就是退休后能去四处走走,好好锻炼身体,拥有好的生命质量。至于再婚,已经不抱希望,过往的经历让我清醒了,有的男人一听说你是儿子,连面都不想见。交往过的,有的对我各种算计。好容易遇到不算计的,却出轨……呵呵,而我偏偏眼里不揉沙子,即使有时候一个人很孤独,也不想将就。

原本不信命的我,现在信了,任凭命运安排吧!




  

相关话题

  为什么总是中国人买越南媳妇呢? 
  一个985的医学硕士,就茅野爱衣事件,竟然不知道靖国神社是什么恶心的东西,这是不是一种悲哀? 
  国家公祭日,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每个中国人,都对着人民子弟兵有一种无法说出来的信任吗? 
  为什么部分城市高铁站离城市核心好远,为何如此规划? 
  中国90年代,到底是个怎样的时代? 
  如何看待此次中国因签证问题缺席国际宇航联大会? 
  航行自由到底是什么? 
  世界各国和地区有哪些以为“中国能我也能”然后悲剧的事例? 
  中国会重蹈日本目前的低欲望社会特征吗?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上海警察绊摔怀抱幼儿的阻碍执行公务的中年妇女及处理结果?
下一个讨论
猫的颜值可以低到什么程度?





© 2024-06-1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1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