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 NASA 研究:中国新增绿化面积达到四分之一个亚马逊雨林? 第1页

     

user avatar   bj36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说结论: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使森林覆盖面积增加的,只有中国一家!没有印度!

西方对中国的歪曲是一贯的、持续的、不遗余力的。

比如,在支付领域,把美国、欧洲国家排在中国前面,因为这些国家用信用卡,所以“无现金支付”比例比中国高,却全然不提“移动支付”这个更进步的概念。(2018世界支付报告:无现金支付美国第一 中国第三

在网购发达程度方面,也把英国这种网购规模比中国低两位数的国家排在中国前面,因为英国的平均单次花费比中国高。(咋不说你颠东西贵呢?)

这一次,又混淆“地球变得更绿”与“森林面积增加”的概念,把中国与印度并列!

事实上,这些年,真正森林面积显著增加的国家,只有中国一个!(俄罗斯、美国、欧洲、印度只是略增,详细原因见下文)

中国森林面积的增加超过世界上所有其他国家新增面积的总和


那么怎么解读NASA的数据呢?

注意,NASA说的从头到尾都是“绿色面积增加”,不等同于森林面积增加。

NASA自己的报告里也说了,绿色增加主要来源有两个:一是森林面积增加,二是农作物面积增加

不好意思,中国的绿色面积增加主要来自于森林面积增加(森林占42%,农作物占32%)

而印度的绿色面积增加绝大多数来自于农作物面积增加。(森林占4.4%,农作物占82%)


森林导致的绿色面积增加与农作物导致的绿色面积增加,区别在哪里?

印度是把一些原本不太适合种农作物的地,通过抽取地下水灌溉,使之能够种植农作物。(这是报告里自己说的)这不就和以前苏联截河造坝、抽地下水大种玉米一个调调吗?这是作死之举啊。

玉米王子还记得吗?


简言之,农作物导致的绿色面积是不可持续的!比如今天我国华北存在地表沉降问题一样。印度这么搞早晚也难逃大规模沉降这种问题。

所以,真正地、大规模地植树造林,使得森林面积显著增加的,只有中国一家!而不是中印并驾齐驱!报告中说绿色增加量的1/3归属于中国和印度,乍一看不就让人觉得中国的贡献量也就是1/6左右,这不是还低于世界平均吗?

而事实上,中国森林面积增加量的占世界的比重远远不止1/6,而是50%(世界人工林面积1.4亿公顷,中国7000万公顷中国人工林世界居首 保存面积近七千万公顷 联合国森林议题|世界森林状况)。

从图中还可以看出:俄罗斯森林面积和绿色面积都大范围增加了

但您自己扳指头想想,俄罗斯针叶林那么多,战斗民族总共才那么几个人,哪来的动力在那么广大的国土面积上去植树造林?

绝无可能!

所以,一种比较可能的推测是:俄罗斯、美国等国的森林面积增加其实是这些年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全球气温上升的自然原因形成的。

印度因树木增多导致的绿色面积增加只有4.4%,所以,印度的树木增加量比俄罗斯还要少,因为可以认为俄罗斯的绿色增加主要是树木天然增多造成。这说明,印度的微不足道的森林面积增加量,也是全球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全球气温上升的自然因素形成的。另外一个可能是印度人因化石燃料(煤油天然气)使用的增加而减少了对树木植物燃料的索取。

换句话说:印度在植树造林方面压根没有一丁点贡献!(对印度而言,森林面积没有减少已属不易)

NASA有意混淆“地球变得更绿”与“森林面积增加”两个概念,并把中国在植树造林方面巨大的投入(退耕还林、人工造林等)与印度手无寸功相提并论,是对中国成千上万绿化一线工作者艰辛付出的无视和侮辱


众多媒体不明就理,拿来就用,以为NASA是在褒扬中国哩!

擦开眼睛,不要再被忽悠了。


相关回答:



破1万赞了!感谢乎友们的支持!感谢大佬们的相助!

1、我们要自己讲好中国和中国人的故事!拿回属于我们自己的话语权。呼吁中国卫星遥感等部门也公布自己拍摄的图片、数据,让我们自己的数据发声。

2、本文不是要体现中国对于印度的优越感(虽然我个人有那么一点点)。印度人口众多,也面临粮食安全问题,开垦土地多种粮食是自然的事情。但是印度在增加森林覆盖面积上确实没有太大贡献,不应该与中国在增加森林面积方面作出的巨大努力和付出的巨大代价相提并论。我们反对的是西方在报道中国事物时一贯的歪曲态度。

3、说这个报道来自于NASA是恰当的。这个报道是源自于NASA发布的关于波士顿大学貌似华人博士生(导师貌似Ranga B. Myneni )在Nature Sustainability上的论文,而论文数据来源又是NASA。这种关系本人略有了解,应该是NASA和波士顿大学的合作课题,然后在Nature子刊发表了,NASA很高兴(因为证明了自己的拍摄的东西有意义,能发在Nature子刊),于是写了一篇报道专门来介绍这个成果,或者说向国会邀功(下次申请经费时就有了成果展示了)。至于怎么报道,我想更多不是这个华人博士生能左右的。


破2万赞了,再次感谢乎友们支持!

————

20190308过3万赞了,叒感谢乎友支持!


user avatar   long-ya-57-84 网友的相关建议: 
      

阿里巴巴的蚂蚁森林确实起到了作用,但是,相对而言“退耕还林还草”政策起到的作用恐怕就是“大象森林”了。自1999年开始正式实施,预测于2025年完成生物学周期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将成为人类历史上典范性的生态修复工程。


生活中城镇的居民恐怕很少听到这个政策,就算知道也是感受不深的。事实上这个政策对中国、对世界影响之大,远超你的想象。如果以1995年到2025年的三十年为尺度,中国将成为地球上唯一一个同时实现了全面工业化与环境全面好转的国家


这三十年里,中国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同时森林面积(不是这个奇葩的“绿化面积”,是实打实的森林面积)大幅增加,即将成为历史学家研究的对象。





对于中国自己而言,2000年-2005年是中国的重要转折期。


这一时期中国完成了工业化的原始积累,由“农业向工业输出”转变为“工业向农业反哺”,由此开始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这是我的家乡,四川乐山山区的一个小山村。目力所及之处那些森林,在2000年以前全部是梯田,20世纪50年代修建的农田水利灌溉工程依旧还在,就是那口山湾塘,可是等待灌溉的农田已经全部成了树林。


神奇的是,那口山湾塘以前每年都要经受好几次山洪暴发的考验,而真正春耕的时候需要用水,塘里却没什么存水,为了分配灌溉用水经常大打出手。如今山湾塘早已成了鱼塘和小孩子戏水的地方,却再也没有洪水之虞,下再大的暴雨也没问题。森林吸收了大量的雨水,山湾塘下面的山沟里再也难以看到滚滚山洪。


1998年我参与修建了家乡的最后一块梯田,梯田刚刚垒好最后一块石头,退耕还林了。我、我父亲、我外公三个人面面相觑,汗水都还没擦干你告诉我这玩意儿不能用了?我们一怒之下干脆全部种了柿子树,好歹这也是树,也能有点收益嘛对吧。


然后一家人就进城生活了,那些柿子树全部便宜了村里的小兔崽子们……




大规模的农业转移人口是中国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底气之一。工业蓬勃发展大量吸纳农业人口,不是很适合耕种的土地就能退出来用于生态恢复,同时推行多年的九年制义务教育也满足了工业发展需要的工业化人口,退耕还林还草顺理成章


我国近年年均城镇化率提高1.2个百分点,近年来相当于有8000万人脱离农业转为城镇人口,制造业、服务业吸纳了这些人口。目前仅有2亿人还在从事农业,离我国按照国际先进水平所需的农业从业人口1.5亿的目标已经不远了。

如图表所示,2016年-2017年农业从业人口减少552万人。注意,这个数据是“从事农业的人口”,而不是“在农村地区就业的人口”,因为在农村工作,有可能是干农业,也有可能干的是工业或者服务业。


按照我国2015年人均耕地面积0.09公顷计算,退出耕地49.68万公顷,745万亩。当然这些面积不可能全部用于退耕还林,也有一部分是转移到规模化农业企业来进行机械化耕种。但是至少在云贵川、黄土高原等等不适合规模化农业的地方,是有很大比例用于退耕还林的。这中间的详尽数据很难统计,统计口径也很难掌握,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中国每年退耕还林的数量绝对不会比745万亩更少。因为,0.09公顷耕地是均摊在全国每个人头上的,一个农民退出耕地面积比这个大得多。


这就是中国全面工业化与环境逐步改善同时实现的背后神奇逻辑。




实际上,退耕还林工程启动以来,是分为两个时期的,一期是从1999年开始试点到2010年基本完成,实现完成退耕地造林1467万公顷,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733万公顷,合计4.8亿亩。实际完成面积确实要比我们计算得多得多。


二期则是所谓的“重新启动”时期,到现在还没有完成,2012年重新启动以来,各西部省份尤其是山区的积极性异常高涨,已经形成了农民积极性太高而指标不够的局面。规模上已经跟一期工程没法比了。


这种局面有两种原因:


1、计算人力资源成本,山区开展农业实际上是亏本的。一个青壮年劳动力去城里打工,年收入5万元以上是很正常的事情;在农村务农收拾那一亩三分地,年收入破万元恐怕都很难。


2、退耕还林以后,产生于土地的收入实际上并没有大幅下降。种植经济林和速生林的单位面积收益实际上并不比种粮食低多少,蓬勃的建筑业需要大量的速生木材,速生林市场实际上长期处于卖方市场状态。另外速生林管理可要比种庄稼轻松了太多太多,老人、小孩即可胜任,节约下来的人力资源成本一抵消,实际上比种粮食还要划算。


经济学规律就是这么厉害。相比之下,蚂蚁森林计划总造林面积仅仅才16万亩,仅为“退耕还林”工程的3000分之一


这就是经济学规律对金融手段的残酷碾压




从事实上讲,退耕还林工程是中国绿化面积独领全球风骚的绝对主力。那么这种造林方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到底如何呢?


这个问题实际上也是对“退耕还林”工程质疑声最大的地方,主要的质疑集中在三个方面:


1、生物多样性问题;

2、速生树种对水资源的消耗问题;

3、速生林的固碳能力。


速生林往往是单一树种成林,生物多样性无论如何都比不过原生林,这是肯定的;速生树种肯定需要更多的水,生长迅速这是没办法的事情;速生林往往迅速成为工业原材料,固定二氧化碳的能力肯定不如原始森林。


可是你对比的对象错了。


你拿退耕还林造出来的人工林去跟原始森林比,就像是你家孩子刚刚学会走路,一次只能走个两三步,你一个耳光就抽孩子头上了:你咋没有刘翔跑得快!这纯属是脑子有病。


退耕还林的人工林正确的对比对象是耕地生态。这地方就是原来的耕地改造的,它当然比不上原始森林,这不用你说。但是它至少比耕地强,这就是进步。随着农村人口的进一步减少、中国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这些速生林迟早是要退化成原生林的。


而这个“迟早”,也就是2025年左右。大部分速生林的最佳经济周期是10-15年,2010年最后一批大规模退耕还林工程栽下的树,2025年也该卖了……而卖完之后,面对满地的荆棘,我很怀疑还有没有人愿意再次开荒去种树。

这是一片退耕还林种下的桉树林,林下空间早已杂草丛生、荆棘密布,你把大树卖了,你还愿意去栽小树苗么?就算你栽下来,恐怕也很难竞争过那些荆棘了。


我们逐项来批驳对退耕还林的质疑:


1、速生林的生物多样性远远超过农田生态系统

速生林是有林下空间的,也是一样要分为“树冠层”、“树干层”、“林下空间”的。

农田里往往只有一种植物,比如说水稻。还有一点点杂草,是消灭的对象。农田里的动物也只有区区几种,害虫是需要消灭的比如蝗虫、稻飞虱、田螺、麻雀,除此之外就只有青蛙、泥鳅、黄鳝、养殖的鱼类。

速生林植物种类起码20种以上,粗略看了看,有5种以上灌木,5种以上高草,10种以上矮草。起码有一种不属于人工栽培而是自然生长的“被压木”。一旦速生林被卖掉,被压木很快就能占据树冠层,灌木占据树干层,草本植物占据林下空间,形成一个天然形成的植物圈。

速生林中动物数量远远超过农田,各种昆虫自不待言,小型哺乳动物和鸟类如兔子、田鼠、黄鼠狼、狐狸、麻雀等植食性鸟类都能生存,在此基础上鹰、狼、隼等等捕食动物也能生存。关键是这些动物并没有人去骚扰,对树林的害虫防治技术水平远远比一家一户的农民高,至少是县一级采取飞机撒药的方式防治。


2、速生林的水资源消耗远远低于农田

农田的蓄水能力基本上是零,蒸腾作用肯定高于乔木,水田不经过植物的自然蒸发也是不容忽视的。

速生林有一定的蓄水能力,蒸腾作用肯定不会比草本的农作物高,速生林作为一种森林可以明显减少自然蒸发。


3、速生林会自然退化为天然林

需要人类照顾、人工管理的速生树种,离开了人类照顾其实脆弱不堪,在野外根本就无法与天然植物竞争。我家的速生林里面,经常有速生树被野生的藤蔓植物活活缠死掉的情况发生,四川山区的野生藤三七简直是要人命,几个月不管,一棵十几米高的大速生树就被缠死了。而一棵天然形成的小灌木,藤三七都拿它没办法。

2025年最后一批大型人造林卖掉以后,自然形成的林下空间将极大提高再次造林的成本。那时候再想要人工造林,可要比当年在规规整整的农田里面栽树要难好多好多倍了,我很怀疑会不会有人干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人造林将自然退化为天然林,这是经济学规律和生物学规律决定的事情,神经病才会去对着干。

将人造林再次开辟为耕地或者复种,等同于开荒。在城市生活更好的情况下,只有脑子有病的人才会跑去干这种事情。所以实际上我怀疑“退耕还林”就是一个善意的“阴谋”,速生树栽下去,这块地就算是还给大自然了。



我们来总结一下:

1、退耕还林造成的人工林生态环境虽然不如原生林,却至少比耕地要好得多,中国整体生物多样性是比2000年之前要好得多的,但是这不是最终目标;

2、在自然规律和经济学规律的双重作用下,人工林迟早退化成原生林、自然林,速生树一旦栽下去,这块地就换给了大自然。

3、退耕还林面积相当的惊人

站在2019年回过头来看,退耕还林简直是一项绝妙的生态修复设计,兼顾并有效利用了生物学规律与经济学规律。不得不说,中国有些糟老头子坏滴很……


中国新增绿化面积虽然达到了四分之一个亚马逊雨林,但是客观的说,生态学上的意义还真的不如四分之一个亚马逊雨林,无论是生物多样性还是固定的二氧化碳,但是,这是万里长征第一步,一大步。到2025年左右,这项工程的生物学、生态学意义将真正的能够与“四分之一个亚马逊雨林”相提并论。“退耕还林还草”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设计最好、实施最成功的生态修复工程。“蚂蚁森林”无论是规模还是设计,无论是经济学还是生物学,都远远无法与之相提并论。2025年完成天然林替代以后,预计数十年内就能达成生态平衡,从而真正产生媲美天然林的“人造天然林”。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必将在人类生态修复历史上记下浓墨重彩的一笔。NASA只是看到了一个片段,而我们将看到整个过程,并享受由此带来的一切。



…………………………………………………………分割线………………………………………………………………


我知道你们要质疑雾霾,雾霾是城市问题,这里我们在说的是农村问题,这是两个不同的地方。科学不能解决杠精问题


user avatar   zhi-fu-bao-72-4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利益相关:有一点点相关

收到这个题目的邀请后,我和蚂蚁森林团队的一位同学聊了聊,以下是她的想法。


昨天刷到这条新闻时,百感交集。我在蚂蚁森林种的那几棵树,虽然微不足道,但对地球增绿亦有贡献。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的演进,尤其是城镇化,很大程度上是以破坏绿色植被为代价的。这一趋势一度认为是不可逆的。

而NASA的这个研究显示,近20年来,全球范围内出现了大规模的绿色植被增加。这是非常罕见的,几乎没有先例。

以至于最初发现这一现象时,研究人员以为是更多二氧化碳排放导致的,经过进一步的研究才确定,是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个个个体的努力,能最终影响到地球的面貌,这种感觉,很棒。


报告中说,过去近20年,地球表面共新增超过200万平方英里(约5.18亿公顷)的植被面积。而在中国为全球绿化进程做出的贡献中,有42%来源于植树造林工程,32%是农业用地。

这样的贡献,应主要归功于中国的种种环保政策:

据媒体报道,2017年我国全国共完成造林736.2万公顷、森林抚育830.2万公顷。其中,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完成造林26万公顷,退耕还林工程完成造林91.2万公顷。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完成造林18.5万公顷。三北及长江流域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工程完成造林99.1万公顷。完成国家储备林建设任务68万公顷。

地球绿色植被增加,要感谢这些政策,要感谢那些在一线的护林员、种植者。蚂蚁森林在其中,只占其中很小的一部分:截至2018年12月底,蚂蚁森林累计种植真树5552万棵,总面积超76万亩(注:15亩=1公顷)。


勿以善小而不为,不管增加的绿色植被有多少亿公顷,都是一棵树一棵树构成的。而除了种树,蚂蚁森林的价值还在于,让更多的人意识到,自己和这个世界是有关联的,自己的环保努力,最终能改变一点点世界。让更多的人有了参与感。

现在,蚂蚁森林全球用户超4亿。这4亿人,越来越多的用步行代替打车、乘坐公交地铁代替开车,低碳生活方式也成了不少中国年轻人的时尚,每天收取积攒的绿色能量成为他们早起的动力。

地球能更绿,要感谢很多人、很多事。

而蚂蚁森林要特别感谢的,有并肩作战的公益合作伙伴,更有每天早起收能量的你。

是的。这个世界,因为有你,更美好了那么一点点。


关于「支付宝」的各种动态资讯新闻八卦技术干货,可关注支付宝机构号: @支付宝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曾经在一所大学就读。

我们有享誉国际的教授和研究员,我们有成绩优异的学生,我们有先进精良的仪器,我们有窗明几净的环境,最为值得骄傲的是,我们有一颗颗随时愿意奔赴祖国各地的心脏。

长期以来,我们有大批一级二级教授、硕士博士生导师、学科带头人,穿着山地靴迷彩服运动帽,开着吉普车载着半个课题组的研究生、仪器设备和两斤烧酒,穿行在东北的林海雪原和西北的大漠孤烟里。

我见过温婉明丽、长发及腰的女孩们,她们手如柔荑、指如青葱,她们的手抚摸过年轻的脸庞,她们的手也抚摸过西北粗涩的沙砾和西南黏潮的红泥。美丽的姑娘们在入学时会被小昆虫吓得花枝乱颤,她们在毕业时却可以平静而悲悯地注视营地周围的一草一木。

我见过魁梧粗犷的北方男生精巧地侍弄幼苗,我见过纤弱温柔的南方妹子在冬日室外课里辨认植物。打球摔伤手脚都不哼唧一声的硬汉居然会怜悯树木,然后把钉在树上的标牌改成了弹簧箍。通常拧不开瓶盖的姑娘费力却熟练地运用花剪。

我们没有培养出高级官员和商界巨鳄,我们有一半的毕业生因为现实的引力放下了课本所学的知识,我们又把剩下的同学们同志们送到实验室和基层林业局。在外人看来无权无钱的“清水衙门”林业局里到处都是我们的学长学姐。

我们的学校里只有一座林业先驱的塑像,我们的信仰是更多的树木花草。我们在每年的植树节里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把植树节过成了校庆的模样。

知乎四大劝退专业是“生化环材”——生物、化学、环境和材料,当材料学变成了“木材工程”,当生物学变成了“森林生物资源利用学”,全国的研究者就只剩下寥寥几百人。

我们愿意为自然保护区专门开设一个“保护区学院”,我们愿意为治沙事业开设一个“水土保持学院”,即使全院只有百余人在坚持这个理想。

惭愧的是,我并没有和他们学习相似的专业,我并没有和他们一样为了祖国的生态系统做着长期的、艰苦的、光明的工作。我没有把我的论文写在祖国荒漠和戈壁上,而我的同学却参与了一篇洋洋洒洒的论文的创作——洋洋洒洒以至于NASA都可以清晰拍摄得到。

我从来不担心中国生态的未来,因为我认识的这些技能专业、态度诚恳而信仰坚强的同学会走上更重要的岗位,他们也会培养出更坚定的学生。

今天NASA的结论使得我们欣喜,但是这个结果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不是流星许愿来的,不是资本集团众筹砸钱来的,是在绵延几千公里的各个战线上与无边荒芜作斗争的农林工人、工程师、研究人员、干部一年一年搏杀下来的。

两年以来,蚂蚁森林的工作使得大家把目光投向了绿色战场的最前线。但是要记住的是,在中国能用钱来彻底解决的问题往往不是问题。即使有了蚂蚁森林的支持,最后一公里的工作也是靠着一线军民的粗糙的大手实现的。七十年来,已经有千千万万护林员把一生献给了蚂蚁森林这两年所做的事业。

我了解这些人,虽然我现在并不从事这个行业,但是我也决定把我的工作写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而不是其他光鲜亮丽的地方。

和这些同学共度旧时光是我的荣幸,和他们共赴国运是我的荣幸。当你驾车走遍三北,看见路旁林木高低错落,那就是全国林业人的青春咯。

替山河妆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


user avatar   wei-ling-zhen-47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是农机播种出这碧树千里……

种出千里碧树的是梯田退弃,

千里碧树饮的是蒸腾的汗雾,

陪伴青翠太行的是留守老妇,

青翠太行靠千万护林人点缀,

太行的松涛本是粒粒瘪麦穗。


由此上溯至一千九百四十九年,从那时起,为了子孙后代的绿水青山,而限禁过度生产、参与生态保护,投身可持续发展事业的一切体力脑力劳动者永垂不朽!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时回国会发现,高铁两边的农地附近多了很多新树,因为我每年都回国,就会发现这些树长得很快,看样子很像桉树,也随口问了问人,不少人回答蛮肯定是桉树。

如果真这样,可不见得是好事。


user avatar   SemitLee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亚马逊雨林700万平方公里,

25%就是175万平方公里,

差不多5万多个澳门那么大。

相当于5千多个黑瞎子岛的占地面积。

即使对于幅员辽阔的中国来说,

175万平方公里也是一个巨大的面积,

如果从沙漠变绿洲角度来说,

这个面积只能用“奇迹般巨大”来形容。

我曾一度对中国的沙漠治理持悲观态度。

因为有机会身处其中,

你才知道它是多么难以驯服。

2015年黄河漂流时,

我经过了腾格里沙漠、

乌兰布和沙漠和库布齐沙漠。

当我拖着皮划艇,

独自面对广袤的沙漠,

它带着吞噬一切的气息扑面而来,

灼热的黄沙仿佛能够将一切瞬间融化,

我惊住了。

与沙漠残酷狰狞面目乍然相逢,

让我不禁思考,

有多少人愿意接受驯服沙漠的挑战?

花多少巨款才可能让绿草树木安家于此?


分享一下我亲眼所见的三个沙漠近况。

1-【腾格里沙漠】

腾格里沙漠的治沙工程,

宁夏的中卫市花了相当大力气。

有一条名为包兰线(包头至兰州)的铁路,

从黄河北岸的中卫市沙坡头穿过。

这条西部的货运大动脉,

其中有140公里穿行在腾格里沙漠,

而这140公里都在中卫境内。

中卫也因此不得不成为治沙的领头羊。

8月份漂到中卫时,

我们就在沙坡头景区对岸的黄河边上露营。

火车每隔不到10分钟就拉响汽笛,

在一片苍凉的腾格里沙漠中轰隆驶过。

裹挟着沙子的西北烈风,

会直接影响火车的运行。

所以中卫的治沙工程,

一直是以包兰线为中心,

沿线治理。

腾格里沙漠的另外一条治沙线,

是从中卫到阿拉善左旗的额里斯苏木公路沿线。

虽然从行政规划上属于内蒙古,

但这条路是通往中卫开发的风景区-通湖草原的,

所以从中卫到景区的公路,

沿线的沙漠治理工程也是以中卫市为主。

沿线看到的治沙方法主要分为两种。

一是在离道路较远的地方,

用麦秸杆做成一个个的方格,

目的是固沙,

防止沙子流动。

方格阵列中布了黑色的细管,

是引水灌溉管道。

格子中间种上了植物,

成活率并没有想象中高。

另一种是在离道路几十米范围内,

种上密密麻麻的树苗。

灌溉系统比麦秸杆方格要豪气得多。

简直和迪拜沙漠植树有的一拼,

每一棵树下都有一个喷水头。

跟迪拜不太一样的是用水成本。

年降雨量仅有100mm的迪拜,

为了保证树木的存活率,

每天从日出到日落,

不间断地向树木喷水。

由于迪拜的淡水是通过海水淡化后获得,

非常昂贵,

据说一棵树的维护费一年需要十万美元。

腾格里沙漠每年降雨量约128mm,

沙漠地的植树林,

并没有一直向树根喷水,

而是定时操作。

灌溉用水主要来自黄河,

无需任何处理。

加上额里斯苏木的沙漠里有湖泊,

水源丰富处长满高高的芦苇,

算是自然界本身的治沙行动。

不过,无论在哪个国家,

治沙的成本都是相当高昂的,

只是治沙不能算一种经济行为,

所以无法用花费的多少来衡量得失。


2-【乌兰布和沙漠】

漂流经过黄河西岸的乌兰布和沙漠时,

我想上岸去看看地图上显示的一个湖泊。

位置在沙拉毛到嘎查附近的乌兰布和沙漠上,

GPS显示,

有公路从黄河边一直延伸到湖边。

黄河边的固沙工程还做的不错,

公路边的植被和远处的方格固沙工程都维护的很好。

我们跟着卫星地图上的泊油路到达湖泊位置,

却不见湖泊的踪影。

继续往前开,

想碰碰运气,

看看能否偶遇这个消失的湖泊。

路面上的沙越来越多,

车开的有点吃力。

下车一看,

道路两旁沙地上的灌溉管道,

很多都被风沙破坏。

因为缺乏维护,

麦秸杆方阵被移动的沙丘掩埋,

有些沙丘顶上露出了被风沙吞噬的树木枝桠。

没有了方阵和树木的双重防护,

柏油路慢慢被沙尘覆盖,

有些地方的半边道路,

都被堆填成了一个个小沙丘。

继续往前开了一小段,

随着公路向沙漠深处延伸,

沙尘几乎将整条路占领了,

我们只好回头,

放弃了寻找湖泊的计划。


3-【库布其沙漠】

库布其沙漠位于黄河南岸,

沙漠北面是阴山西段狼山地区。

形成沙漠的原因推测有三:

一、来自古代黄河的冲积物;

二、来自狼山的前洪积物;

三、就地起沙。

据地质学家和考古学家考察,

库布其沙漠的下面,

有第四纪河流淤积物。

但是鲜有古代人活动的遗迹,

说明库布其沙漠的形成时间非常早,

沙主要来源于古代黄河,

因为生态环境恶劣,

所以历史上,

都少有人群活动。

陈林芳在荒漠地貌讲义中提出:

荒漠形成,
取决于自然与社会两方面的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由气候、
地质、地貌三个因素作用;
社会因素,
主要是人为活动破坏草原和森林植被导致平衡失调。

虽然后来在库布其沙漠周边,

也找到了少量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的活动遗迹,

但显而易见的是,

自然因素才是库布其沙漠形成的主因。

我们以恩格贝为据点,

观察了这里的治沙工程。

发现它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就,

成为全国的治沙示范区,

主要是因为在灌溉系统方面下足了功夫。

当然前提条件是,

这里的水源系统具有改造的可能。

从鄂尔多斯高地,

有许多河沟经过库布齐沙漠流入黄河。

这些地处黄土高原和沙漠的河沟,

保水能力非常差。

因为没有任何植被保护,

基本上只有在下雨的时候,

才会有水。

这种河沟的水涨水退之迅速,

我们在黄河上游青藏高原的齐哈玛乡,

曾经见识过。

由于过度的虫草挖掘,

使得那里的部分草山退化成光秃秃的山坡。

适逢下雨,

我们亲眼看见山坡中的干枯河沟,

突然水量暴涨。

经过一夜,

翌日雨停后,

又迅速恢复成干枯无水的河沟。

下雨前后的唯一区别是,

原来堆满河沟里的大量垃圾,

被雨水冲走了。

库布其沙漠的干沟,

在少有的下雨天,

携带着鄂尔多斯高地的大量泥沙,

瞬间汇入黄河,

为黄河补充水和泥沙。

恩格贝治沙的前辈们,

应该是在充分研究了地质地貌后,

建设小型水坝,

将河沟从源头到黄河汇流处,

分割成7段。

被水坝分割后的河沟,

雨水被留存了下来,

形成了常年有水的7个湖泊。

这些被保留下来的水,

以河流为中心,

向库布其沙漠扩散的植树造林工程,

提供了水源。

从就近的腾格里沙漠和乌兰布和沙漠来看,

那里并没有相似的河沟分布。

而且受到贺兰山脉和阴山山脉的阻隔,

腾格里沙漠和乌兰布和沙漠的降雨量,

比起鄂尔多斯高地及库布齐沙漠,

要少很多。

也许是降雨量太少的原因,

致使有些沙漠无法形成河沟吧。

所以恩格贝的治沙,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具备了先天优势。

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推测。

如今的恩格贝,

成了中国的一张生态名片,

也是内蒙古的3A级旅游景区。

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约261万平方公里,

中国是在2001年颁布的《防沙治沙法》,

NASA是从2000年开始统计的数据,

18年时间,

175万平方公里,

平均每年9.7万平方公里。

相当于每年绿化一个韩国,

合计绿了18个韩国,

今后还会继续绿。

推荐一个四千赞的励志答案^_^


user avatar   liu-xi-quan-15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绿化面积增加,是天时、地利、人和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天时

我大概在十年前就关注到,中国内陆地区的降水在增加。

2007年初夏,我们受内蒙古鄂托克旗国土局之邀,为他们做一个地质画册,以供其申请国家地质公园。在内蒙的那几天,竟然经常阴天、下雨,草原上的植被非常好。陪同我们的人说,像这样的雨水,根本不怕放牧,羊可以尽情地吃草。

推荐知友去那看看,感受一下什么叫地质奇观,

近几年,青海、西藏、甘肃、新疆等地,雨水更是多,青海湖、色林错湖的面积持续扩大,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竟然经常下雪。统计显示,2018年青海等地的雨水比往年多了30%。这对恢复西北的生态极其有利。

如果没有400毫米降水线的北移,植的树活不了,草也长不好,羊一吃、鼠一淘就完了。

二、地利

与中国同纬度的地方,很多是沙漠、荒原,却在这里雨热同季,气候适宜,老祖宗会选地方啊!

放眼全世界,自然禀赋比中国好的地方,也就是美国了(真是老天爷给饭吃),其次是南美(可惜他们自己暴殄天物)。

三、人和

这是最关键的。

1、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农民外出打工,有了新的收入来源,不需要开荒种田,不需要向土地要财富了。人口向城镇迁移,土地的负载一轻,环境就自然而然地改善。

2、同样由于工业化、城镇化,老百姓盖房子不用木头了,做饭也不烧柴了,也不用去山里打猎改善生活了。

3、中国搞建设当然需要大量木材,但进口量巨大,主要是用俄罗斯、非洲、东南亚等地木头。自己的森林已经很少砍伐了。

4、经济实力增强,财政收入增多,对环境治理、生态恢复的投入就可以加大,山区的农民能够得到补助,可以不用靠山吃山,利用生态环境搞服务业反而赚得更多。

5、政府重视环境保护与生态恢复,千千万万的劳动者在一线植树造林,治理荒漠,几十年累积下来,成效显著。

6、中国人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热爱它,愿意改善它。其实,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环保,天生地就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只是后来由于人口增多、发展经济而导致了环境破坏。好在现在已经扭转过来了。

7、现代人的环保意识觉醒,爱护地球成为时尚,即便不在护林、植树的一线,都市白领们也可以通过蚂蚁森林等形式,为增绿、环保贡献一份力量。


user avatar   davidts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撒气儿夫人说过:“我很后悔创建了伦敦气候变化研究所。这也许是错误的,我们应该优先发展工业,因为如果我们没钱,就无法真正的保护好环境。”

中国近年来绿化面积猛增,也说明了这一点。如果我们当初只是保护环境,而忘了主要是发展经济,我们现在可能环境也没有搞好,经济也没有搞好。

记住。保护环境的目的是让人更好的活着,但是人活着的目的不是为了保护环境。


user avatar   xiao-cong-ban-dou-d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黄土高原的孩子来说说亲身经历吧。

小时候对黄土高原的感觉就两个字:荒凉,那时候粮食不够吃,黄土高原那种沟壑是要种梯田的,没办法大规模植树造林,常见的就是长些野草,一到秋冬季节,光秃秃一片,那叫一凄凉。

种那种梯田真的太辛苦了,没办法机械耕种,只能依赖大黄牛,麦子什么的熟了之后要人力挑到平原上去脱粒,小时候这种活真没少干,太酸爽了,个子没长高可能就是小时候这种农活干多了。

十多年前我上高中的时候,没那么缺粮食了,梯田慢慢种的人也少了,政府开始推行退耕还林,沟壑里的庄稼变成了小树苗,十多年过去了,小树苗也都长大了,我也变老了,前两年回家的时候老人说沟里都有狼出现了,可见林木长的还是很好的。

去年10月份回老家,用无人机拍了挺多照片,用从来没有过的视角看看这片熟悉的热土,竟然感觉到有点陌生了,满眼都是郁郁葱葱,放几张照片和视频大家看看吧。

老家的房子


老家的苹果树和房子


老家的沟壑




小时候上的小学


老家的房子


小时候上学走的路


游子远行,难舍乡愁 https://www.zhihu.com/video/1081526215797665792

远在异乡的游子最希望父母能健健康康,可是老爸最近生病了,正在回老家的路上这下这个答案,希望一切都顺利。


这个确实是如假包换的黄土高原,甘肃陇东,陕甘宁边区,革命发源地,古代义渠国所在地。

图片看着是挺漂亮的,当然跟拍照也有很大的关系,平时捣鼓下摄影,水平一般,拍的好看点还是可以的。




     

相关话题

  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鸽了 14 年了,上面的仪器用的还是最新的技术吗? 
  如何看待印度近日雾霾爆表,官方建议民众吃胡萝卜应对并多听音乐? 
  第一次去空间站的话,怎么样装作经常去的样子? 
  有没有可能「劣币」的存在反而有利于整个系统/环境/平台的发展? 
  关于NASA重返月球计划,当前有哪些值得评价的信息? 
  普通人能拿到NASA的图片吗?要满足什么样的条件吗? 
  请问使用原子弹和使用常规武器来结束二战,哪种方式对环境影响比较小? 
  普通人能拿到NASA的图片吗?要满足什么样的条件吗? 
  哈勃望远镜那可怜的 CCD 像素是如何拍出那么美丽而尺寸巨大的相片的? 
  目前中国航天能力有多强? 

前一个讨论
折叠屏是趋势,还是手机厂商制造的伪需求?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小米和荣耀高管隔空互怼,小米9、荣耀 V20 到底谁更强?





© 2025-01-0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0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