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干这种大事(打响武装反抗第一枪),基本都会失败,但通常都会流芳百世,被后人记住。
打响武装反抗第一枪,先发优势非常明显:拥有最强的大义名分,能迅速获取众多对前政权不满的人才并将其转化为地盘、兵员、物资等,抢占形胜之地(后期都被抢完了)……
但劣势也是非常明显——一时威望最高,成为反抗势力的出头鸟,被前政权列为头号打击目标。不管是谁,只要成为这个头号目标,基本都逃不过覆灭的命运。毕竟,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再腐朽的全国性政权,一旦认真动员起来还是非常可怕的。
陈胜起义的前2个多月,趁着秦王朝内部的混乱无序,占领了中原地区大片土地,实力大增,一时风光无两。但到了秦二世二年,周文数十万大军到了咸阳外围,秦二世惊醒,秦朝中央认真动员起来,少府章邯成为秦军统帅后,陈胜基本就一个失败接着一个失败了。
周文大军几个月里,在戏、曹阳、渑池基本被章邯追着打,全军覆没,周文被逼自杀。
陈胜主力在荥阳前线先是出现内讧(田臧杀吴广),之后迎战章邯主力,挡不住整编后的秦军一击之威,全军尽灭。其他各地的张楚军队也纷纷败退陈县。
陈县保卫战,陈胜亲自督战,面对章邯、李由(前期守荥阳的秦将,李斯的儿子)联军攻击,再次大败,最后的统帅蔡赐战死,陈县也失陷。陈胜逃亡下城父,被自己的车夫所杀。
可以看出,秦军一旦认真起来,仅仅三个多月(公元前209年10月至12月),陈胜的张楚政权迅速灰飞烟灭,一次像样的抵抗都没有,秦军战斗力之强悍由此可见一斑(这中间还有赵高之流对保卫荥阳的功臣李由的不断猜忌)。
首义不吉,似乎是一种历史规律,陈胜绝不是第一次验证该规律的人。
2
说了秦军的原因,该说陈胜集团的内因了。
第一个原因是陈胜本人的军事能力确实不够。
就如同安史之乱时李泌对唐肃宗所说的,天下大乱时,人心重将。只有亲自率军在前线掌握主力部队,且具有较高的军事能力,在不断胜利的加持下,才能始终掌控大局,否则时间一长,必然太阿倒持,丧失领导权。
陈胜在占领陈县后,自坐深宫,不再身临前线,在关东各地复杂的斗争形势下,很快就丧失了对各路大军的控制。如8月份武臣在赵地自立为王,之后韩广在燕地自立称王,周市虽然没有自立却立魏咎为魏王,就连荥阳前线的主力部队都发生了内讧。反观后来的项梁、项羽、刘邦、英布等人,始终统帅主力在前线作战,才能勉力维持着对整个军政团队的控制,由此就能看出陈胜本人的弱点。
第二个原因就是《史记》里所描写的政治方面的因素了。包括陈胜忘记初心、不能容人、赏罚不公、任用小人(用朱房、胡武来伺察众人过失),内部建设漏洞百出。这些因素对民心、军心都是重击,反过来加剧了陈胜起义军内部的离心力和战斗力的下降。陈胜起义军后期兵败如山倒,连一场像样的城市防御战都没有打过,这些因素可以说居功至伟。在这方面,陈胜甚至不如秦二世的秦王朝,秦王朝至少还有李由死守荥阳的壮举(当然也因为李由、李斯与秦王朝的深度绑定原因)。
第三个原因就是与六国旧贵族的统一战线问题了。在当时的情况下,六国旧贵族复起已是势不可挡,对这些人只能施之以恩,暂时安抚、联合,或抢占形胜之地,建立针对秦军的统一战线,等灭秦后再说其他。而陈胜对六国后人较为冷淡,极为被动,再加上内部问题众多,最后白白为他人作嫁衣。如果能像后来的赵国一样死守一座坚城,等来诸侯联军,与秦军展开一场大决战也是好的,可惜战力不够。
综合来看,在短短半年时间内,主要由于张楚政权崛起中原,树大招风,秦军主力必欲杀之而后快,且秦军过于强大,而陈胜本人缺乏雄才大略,尤其缺乏过人的军事能力,不得军心,斗争策略呆板,没有足以扭转乾坤的核心部曲,其失败完全是正常的。
1.迄今为止,已先后研究过多名历史人物(主要有安禄山、司马懿、张璁、杨永泰、郭嘉、杨宇霆、赵普等)的性情、思维与策略等情况,有兴趣的朋友不妨一观:
毛文龙可以嚣张跋扈,屡战屡败,瞎几把吹,只要他在敌后能牵制后金,
袁崇焕可以不要监军巡抚节制,可以辽事一言而决,一年领几百万军饷钱粮,只要他能控制那帮狗日的辽西军阀,不让后金破山海关是明庭的底线。
辽事败坏的大锅在于辽西军阀卖国卖友军,几十万明军死在辽东,只有关宁军转进如风。
袁崇焕可以杀毛文龙,只要他能控制东江军配合他在辽西的筑城,在他指挥下东江军能发挥更强的战斗力。
但是毛文龙死后东江军内斗崩溃,旅顺被攻破,三顺王投清送上重炮水师。
督师平辽平到京城了,烧的不是你家房子,死的不是你家亲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