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浙江省2020年高考作文满分范文《生活在树上》? 第4页

                          

user avatar   du-du-du-95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明觉厉的吃瓜群众觉得这个瓜不甜


user avatar   zhu-ze-hua-6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手动狗头,总结一下“哲学式”作文方法,以供今后考生参考:

我——主体

他——客体

梦想——超越、彼岸

现实——实存、此岸

努力——矛盾运动

家庭——精神栖息之所

社会——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生产关系的自身显现

世俗——反智、媚俗

梦想——升上天空的理想期待

模式——范式、图景

生活——生活世界

做事——实践场域

感觉——动词为体认、体察,名词为感性图式

我感觉——主体的内时间性体认

我思考——存在之思、存在之维、存在之镜

自我感动——“刻奇”的两行热泪

在我看来——以主体视角观之

我就是我——主体同一性的确证

仔细思考——合理考量

他说的不对——客体的存在之证难切肯綮

人和人之间——主体间性

大家都赞同我的说法——客体向主体的复归

太浅薄——主体异化而为单向度的人

太难了——诗意的失落,存在的错位

太累了——被禁锢的存在之思

我不禁思索——猫头鹰从黄昏的密涅瓦枝头振翮

我不情愿做这件事——主体以异己的方式完成

我有一个梦想——诗意的存在总要向着超越性而生

即使达不到目标,我也不会放弃——面向彼岸既是此岸的宿命,也是存在的自我明证

写作业——主体的二重性

我在写作业——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

我觉得学校留的作业太多,我不想写——如果没有生存的需要,学生就会像逃避瘟疫一样逃避劳动

作业越写越多——劳动者在其中付出的越多,外在于他的异己性力量就越大

作业没写完——资本的二次跳跃发生了断裂

我不应该这么做——恰如奥卡姆剃刀,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这个东西的作用很大——如库恩的范式对于历史主义之塑造

按照这些写两段:

诚如尼采所言,当主体与深渊彼此凝望。自我泯灭了异己的求证之途,生而为诗意的存在便丧乎其间性的合理考量。于是意义的生成唯有诉诸于自我内时间的判断,而丧失了面对世界图景的勇气范式。

固然彼岸之客面向自身的复归乃是自我之维的沉疴,我们也不能让夜的魑魅魍魉魅惑了此岸自我审视的目光。与其张袂成阴间泯灭而为单向度的人,不如让猫头鹰在黄昏的密涅瓦从枝头振翮,摆脱符号化的自我体认。

以主体观之,遗世而独立往往媚俗于刻奇的两行热泪,摆脱了外在的异己结果而成自我二重性的异化。这样异化的表征竟为存在之思的自我禁锢,于是大地与天空之间升上了诗意的落差、存在的错位。

存在的明证所在不在于解构主义的振聩,也就无需加缪赋予西西弗斯以自我的生成。由此而来,人总是脱离不来社会关系的存在,实践场域的搭建为主体的生活世界赋予以超越天空的确证。不如效法维特根斯坦,以生活形式赋予游戏语言,用朴实恳切的表达成就主体与世界的和解。

大意是:

不要我觉得,也不要你觉得。好好说人话。


这两天在几处讨论的地方均看到对这篇文章的讨论,我学过一点哲学,但我不从哲学上来分析,也不谈文章品格和社会导向这类太大的问题。说点不一样的。

诸位有没有觉得这篇文章很熟悉?我不是说他的主题和内容,而是他的写作方式。原来上学学语文讲作文的时候,老师除了在传授“道”,诸如情感真挚、主题深刻等之外,也会传授一些“术”。这些“术”有什么呢?包括但不限于:字迹工整、开宗明义、段落分布以及举证事例。

初中时候写作,开始经常会用爱迪生、富兰克林、越王勾践等等例子,主题无外乎围绕友情、亲情、努力等等展开。到后来我发现每个人几乎都是用了同样的例子,要写努力才能取得成功的时候就用爱迪生发明灯泡失败了几千次。要写友情令人感动的时候一般是高山流水亦或者马恩的革命友谊。要写逆境的时候,就是给我三天光明或者卧薪尝胆。在座的各位敢打保票,自己在义务教育的阶段的作文没有用过这些例子吗?

到了高中,我慢慢意识到文学素养,以写作表达出来的时候往往又可以分为“道”和“术”。所谓“道”就是文学教育所目标的本质的东西,他通过阅读和阅历内化为一个人的涵养、气质、深度,诉诸笔端就会形成他笔下的深刻、严谨和关怀。这是文学教育所追求的根本的人文素养。但这样的“道”需要大量切长时间的积累,无法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

所以当面对应试的时候,更快捷更速成的办法就是提升“术”,其实最重要的“术”在作文里是字迹。尤其是文科专业的孩子们,“好好写字”——我想这个教诲几乎每科老师都会耳提面命。这篇满分作文,包括以前的所有满分作文以至于可以50分以上称作“高分”的作文,我想没有哪一篇会脱离这个基础,是字迹草草胡乱挥毫的。

这篇文章的字迹怎么样我们不知道,其实也不重要。但我刚才又谈到作文中的“术”,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除了字迹之外,几乎所有为了应试被教诲过的“术”都在这篇文章体现的很熟练。以至于我会质疑,这究竟是一个活生生的孩子写出来的,还是机器生成的。按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内味太冲”

我想到高中之后就不再用刚才举过的这些例子了,即使这些例子用着合适也不用,因为“太俗”。这不是说爱迪生发明灯泡就不努力不够坚持,而是用的人太多。用的人多了,也就俗了,就难以获得一个超越平均水平的分数。以至于到后来用了这些例子反而会被斥之为“阅读不够”、“观点浅薄”。所以我有了第二个认识,写作文的时候说了什么不重要,怎么说才重要。

也就是说,问题在于要在老师阅卷的十几秒间抓住老师的眼球,靠的更多在于表达技巧的“术”。认识到这个的时候,我觉得我不是一个写作者,一个思考的人。而是一个戏子,一个提供给评委的表演者。

既然是表演,就要有夸张,要依靠技巧。问题在于,台上的人知道在表演,台下的人知道在欣赏表演,但都不愿意承认表演本身。一定要把选秀性质的表演,升格成关切思想性的艺术鉴赏。分歧就出来了,按选秀标准可以打满分的作品,艺术鉴赏的角度却是完全不入流的。不过诙谐的是,阅卷评语似乎并不认为只是在框架之内的选秀,而是在从事严肃深沉的文艺评论。

为什么说这篇文章的“术”用到了极致呢。关键词就是“辞藻”,不论就表达方式还是论证方式上,一俊遮百丑。

其实高中时候我们经常做这样的训练,从那时候起作文里的例子就不是爱迪生,而是杨绛、斯宾诺莎和基督山伯爵。高考前夕,还特意找来近年的感动中国人物,以期能使用一二迎合主旋律。虽然这些例子本质上和爱迪生那些没什么区别,但仅仅是简单替换一下,便可能相差两到三分。至于你说这些例子我是不是真的熟悉,那是没有的,斯宾诺莎上了大学我才读过一些,杨绛也只在《围城》的前记里记得一星半点。

但我在乎吗?你在乎吗?判卷老师在乎吗?没人在乎。因为台上的人台下的人都知道,没有人会推究和查证。哪怕一句名人名言只是自己进场现编的,事实上,高中时候我对此乐此不疲。

这篇文章说来,也是这个毛病。不怀疑这位考生读过很多书,但总的来说写作训练痕迹太重,“术”重于“道”。不过是把杨绛和斯宾诺莎再升格成笛卡尔和维特根斯坦,把绮丽的梁陈遗风转换成哲学式余秋雨。然而和余秋雨应该还差了一个郭敬明的距离。


user avatar   vikctorarthur 网友的相关建议: 
      

第一次更新,关于如何看待浙江考试院对质疑的回复:“尊重个性化。”

以下是正文:

前面 @Kevin@飞奔的马达 的回答,在批评作文乱用概念和思考评分是否公平这两个方面,已经说得非常到位了。我作为一个文学和哲学系的学生,想从“议论文”的角度来谈谈这篇作文。“议论文”这种文体被选入高中时期的语文学习写作重点,在一个青年人的思想形成时期,是可以有很多积极意义的。某个时期网络上疯传的“法国毕业会考哲学论文”,实际上也是一种强调“观点”和“论证”的文字体裁。但以这篇作文为例来思考高考制度下的语文教育,我们悲伤地发现议论文并没有成为那种启发思考和锻炼思维的训练,反而是在彻底沦为得分工具后,让即使是“写作”和“表达“的一些最基本要求都成为了思维的奢侈品。

我们先看看,在文学史中的“议论文”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文体。法语中“议论文”一词“Essai”,有时被翻译为“散文”或是“杂文”,但是这种翻译并不是没有它的道理。“议论文”一词首先是和哲学中“论文”一词对立形成的概念。“论文”要求通过清晰严谨的论证过程,来证明其所提出某个观点的合理性;而“议论文”是一种文学体裁,它和以思考真理问目的的“论文”相比,最重要的特点是它更加注重行文的风格和对读者阅读时的观感。而法语的“Essai”这个词也极为有趣:这个词原本的意思是“尝试”,也就是说这种文体比起对学术语言具有严格要求的“论文”来说,它更加注重探索语言表达的多样性:

意大利喜剧中,总是有一位乡村教师给人逗乐,他的外号在我们中间也很少有敬意;我小时候看了经常会感到气恼。因为既然我已交给他们管教,我至少也得珍惜他们的声誉吧?我常以碌碌无能与博学多才中间有天资上的差别为由为他们辩解;况且他们的生活方式彼此也大相迳庭。但是为什么最高雅的贵族对他们最瞧不起,这下子我就糊涂了,比如我们杰出的杜·贝莱:
“我最恨迂腐的学问。“
这种看法由来已久;因为普鲁塔克说,“希腊人”和“学生”在罗马人嘴里是骂人话和贬义词。
摘自:《论学究式教育》— 米歇尔·蒙田

蒙田作为“议论文”体裁的先驱者,给了我们一个写议论文可以采用的思路。这里摘取的这一小段已经很好地体现了议论文写作的特点:它具有更多的自由性。在论文写作中,哲学家们保持着绝对的中立客观,不动神色地用详细慎密的语言来证明自己观点的合理性。但是在蒙田的文字里,作者会“让文字在笔尖自由地流淌”,可能是在写作过程中,突然回忆起自己经历过的某件事,或者想到了某句灵巧可爱的句子,就把它记录了下来。所以在蒙田笔下,他有时会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或主观感受作为写作材料,而不是要作“绝对客观真理的代言人“。其实关于这个还有个我们更加熟悉的例子:

这些事使我想到了福柯先生的话:话语即权力。这话应该倒过来说:权力即话语。就以上面的例子来说,你要给人讲“五讲四美”,最好是戴上个红箍。根据我对事实的了解,红箍还不大够用,最好穿上一身警服。“五讲四美”虽然是些好话,讲的时候最好有实力或者说是身份作为保证。话说到这个地步,可以说说当年和朋友讨论萧斯塔科维奇,他一说到思想、境界等等,我为什么就一声不吭——朋友倒是个很好的朋友,但我怕他挑我的毛病。
摘自:《沉默的大多数》— 王小波

这可能就是为何翻译会倾向于把“Essai”一词译为“散文”或“杂文”,因为这种文体不像“论文”那么严苛,而更多的自由使文笔风格发挥有了更广阔的空间。比如拉伯雷读起来就完全是另一种感觉:

你们不是开过酒瓶塞子么?好!请回想一下你们自己当时是怎样一副表情。你们见过一只狗碰到一根有骨髓的骨头没有?柏拉图在《理想国》里说得好,狗是世界上最讲哲学的动物。如果你们看见过,就一定会注意到它是多么虔诚地窥伺那根骨头,多么注意地守住它,多么热情地衔住它,多么谨慎地啃它,多么亲切地咬开它,又多么敏捷地吸嘬它。是什么使这只狗这样做的呢?它这样小心谨慎,希望的是什么呢?它想得到什么好处呢?大不了只是一点骨髓罢了。可是,这一点点东西,说真的,却比许多别的食物精美得多,因为骨髓自然是一种绝顶美好的滋养品,像迦列恩在自己作品里所说的那样。
根据这个例子,你们要拿出精于搜索、勇于探求的精神,把这几部内容丰富的作品好好地辨别一下滋味,感觉一下,评价一下;然后,经过仔细阅读和反复思索,打开骨头,吮吸里面富于滋养的骨髓,我可以肯定你们读过之后会更明智、更勇敢;因为你们将感受到独特的风味和深奥的道理。不管是有关宗教,还是政治形势和经济生活,我的书都会向你们显示出极其高深的神圣哲理和惊人的奥妙。
摘自:《巨人传》 — 弗朗索瓦·拉伯雷

这里拉伯雷想要论述的观点非常简单:在读者阅读他的小说时,多花点功夫去琢磨故事背后的哲理,可是大有妙处。在这本书出版将近500年后,我一个跨越半个地球来到欧洲学习法语文学的中国留学生看到这段文字,满脑子想的都是玉米萝卜筒子骨汤和在香料红油间翻滚的脑花。

所以议论文作为高中语文写作训练,不应该追求什么“文字表达的学术化”,而是在一个限定好的时间字数内,对某个较为简单的议题,让考生们写出自己的风格,体现他们对于文字表达的把握能力。被网友们津津乐道的法国哲学论文,它的目的也不是展现在上高中或本科的法国学生思想有多么高深,而是为了以后真正需要规范地写作学术论文来探讨严肃问题时,不会由于文笔不佳而对思想的理解产生障碍。但现在我们来抠一抠这篇作文的句子:

倘若我们在对过往借韦伯之言“祛魅”后,又对不断膨胀的自我进行“赋魅”,那么在丢失外界预期的同时,未尝也不是丢了自我。

作文对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等人的引述是否符合作者原本意思,这个已经有其他的回答做了很多的考究。在本篇回答里我关注的并不是对马克思-韦伯作品中“disenchantement”这一概念的引用是否正确,而是想让大家思考这个问题:文中提到了韦伯的名字,这对我们理解作者的观点有帮助吗?在这里,作者并没有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某个来自于韦伯作品中的思想,和展现这个思想与自己论点之间的关系。这里韦伯的名字只是一个彻底悬空的“能指”,如果我们将文中这一名字换成任何另一个和“祛魅”概念有关的思想家:霍克海默,阿多诺,福珂,甚至是加尔文,也不会使读者对文字的理解产生任何变化。我们讨厌华而不实的辞藻堆砌,但起码大量“唯美”“优雅”“积极”“向上”的概念堆在一起还能让我们产生一点点意向方面的体会。这篇作文展现给我们的完全是另一个问题,因为这些词汇已经不是意向,而是纯粹的符号了。这也是为什么它读起来有一种随机词语生成器的感觉,因为它引用的大量名词和哲学家名字,背后没有任何的意思,而更接近与科学和分析哲学中的“S”,“q”,“γ”等本身并不具备任何含义正等待赋值的字符,或是最近的网络迷因《平安经》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这有可能是写作水品的最底线,因为不存在比这样对待词语更为极端的态度了。这一不可成文的文本,在高中的写作训练下被实现,并在高考中被奉为满分作文后,将会成为不可信仰的信仰。看到这样的作文,我们感受到的是愤怒,似乎是作者用他的钢笔对我们生而为人所具有的语言能力的侮辱。但更加恐怖的,是这样的一种写作方式,正在顶着满分作文的光环,作为一个“范本”的例子鼓励着往后的学子朝这个方向前进。而在高考考场上有位考生能写出一篇如此极端的议论文,他前方又有多少类似的文章在鼓励着他的信心呢?“高考”和“分数”,已经让不少人产生了对它们“恋物癖”一般的执念:“虽然高考有xxx的问题,但是这是高考客观条件的限制,比如老师批卷很快,写成这样也是不得已”的想法,原本应该提醒我们警惕在分数和学习之间可能会出现的失衡,但现在已经成为了给一切不合理现象开脱正名的最高指示。当高考彻底背离了其目标是作为对一个学生十二年苦读的公平客观的检验,并且让上述这种“恋物癖”的思维方式阻碍了任何对其不合理现象的批判时,我们只能悲叹:These violent obstinacies have violent ends.


user avatar   reseted159305256552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想起了法国作家莫洛亚的一篇小说《大师的由来》,讽刺过这种现象。

画家比埃·杜什正在收尾,就要画完那张药罐里插着花枝、盘中盛着茄子的静物写生。这时,小说家保尔·艾弥·葛雷兹走进画室,看他朋友这么画了几分钟,大声嚷道:“不行!”

那位正在描一只茄子,惊愕之下抬起头来,停下不画了。“不行!”葛雷兹又嚷道,“不行!这样画法,永无出头之日。你有巧,有才能,为人正派。可是你的画风平淡无奇,老兄。这样轰不开,打不响。一个画展五千幅画,把观众看得迷迷糊糊,凭什么可以让他们停下步来,流连在阁下的大作之前……不行的,比埃·杜什,这样永远成不了名。太可惜了。”

“为什么?”正直的杜什叹了口气,“我看到什么画什么,尽量把内心的感受表现出来。”

“话是不错的,可怜的朋友。你已有家室之累,老兄,一个老婆加三个孩子,他们每人每天要三千卡路里热量。而作品比买主多,蠢货比行家多。没成名的,不走运的,成千上万,你想想,怎样才能出人头地?”

“靠苦功,靠真诚。”

“咱们说正经的。那些蠢货,想刺激他们一下,比埃·杜什,非得干些异乎寻常的事。宣布你要到北极去作画啦,上街穿得像埃及法老一样啦,开创一个画派啦,诸如此类。把体现、冲动、潜意识、抽象画等专门术语,一股脑儿搅在一起,炮制几篇宣言。否认存在什么动态或静态、白色或黑色、圆形或方形。发明只用红黄两色作画说是新荷马派绘画啦;或者抛出什么圆锥形绘画、八边形绘画、四度空间绘画;等等……”

这时,飘来一缕奇妙幽微的清香,宣告高司涅夫斯卡夫人的到来。这是一位美艳的波兰女子,她那深紫色的眼睛使比埃·杜什赞赏不已。她订有几份名贵的杂志,这些刊物都不惜工本精印三岁孩童的杰作,就是找不到老实人杜什的大名,便也瞧不起杜什的画品。她坐下来把腿搁在长沙发上,瞅了一眼画布,顺便摇晃了一下金黄色的秀发,那么娇嗔地一笑说:“昨天,我看了个展览,”她的嗓音珠圆玉润,柔婉娇媚,“那是关于全盛时期的黑人艺术。噢!何等的艺术敏感,何等的造型美,何等的表现力!”

画家送上一张自己颇感得意的肖像画,请她鉴赏。“还好。”她用舌尖轻轻吐出两字。之后,她失望地,婉婉娇媚地,留下一缕清香,走了。

比埃·杜什抄起调色板,朝屋角扔去,颓然坐倒在沙发上:“我宁可去当保险公司跑街、银行职员、站岗的警察。画画这一行,最要不得。帮闲们只知瞎捧,走红的全是画匠。那些搞批评的,不看重大师,一味提倡怪诞。我领教够了,不干了!”

葛雷兹听毕,点上一支烟,想了半天。临了,说道:“你能不能这样做,向高司涅夫斯卡夫人,向其他人郑重其事地宣布,这十年来,你一直着意于革新画法?你听着……我写两篇文章,登在显著位置,告诉知识界的名流说你开创了一个意识分解画派。在你之前,所有肖像画家,出于无知,都致力于研究人物的面目表情,这真是愚不可及!才不是那么一回事。真正能体现一个人的,是他在我们心中唤起的意念。因此,画一位上校,就应以天蓝和金黄两色作底,打上五道粗杠,这个角上画匹马,那个角上画些勋绶。实业家的肖像,就用工厂的烟囱,攥紧的拳头打在桌上来表现。比埃·杜什,就得拿这些去应市,懂吗?这种肖像分解画,一个月里你能不能替我炮制二十幅出来?”

画家惨然一笑,答道:“一小时里都画得出。可悲的是,葛雷兹,换了别人,大可借此发迹呢!”

“但是,何不妨一试。”

“我不会胡说八道。”

“那好办,老兄。有人向你请教,你就不慌不忙,点上烟斗,朝他脸上喷一口烟。来上这么一句:‘难道你从来没看到过江流水涌吗?’”葛雷兹说,“这样,人家会觉得你很高明。你等着让他们发现、介绍、吹捧吧!到时候,咱们再来谈这桩趣事,拿他们取笑一番!”

两个月后,杜什画展的预展,在胜利声中结束。美丽的高司涅夫斯卡夫人,那么柔婉娇媚、珠圆玉润、香气袭人,她跟着新晋的名人,寸步不离。“噢,”她一再说,“何等的艺术敏感,何等的造型美,何等的表现力!哎,亲爱的,真是惊人之笔,你是怎么画出来的?”

画家略顿一顿,点上烟斗,喷出一口浓烟,说道:“难道你,夫人,从来没看到过江流水涌吗?”

波兰美女感动之下,微启朱唇,露出柔媚的微笑。

风华正茂的斯特隆斯基,穿着兔皮领外套,在人群中议论开了:“真高明!真高明!但是,告诉我,杜什,你从什么地方得到启示的?是得之于敝人的文章吗?”

比埃·杜什吟哦半晌,扬扬得意地朝他喷了口烟道:“难道你,老朋友,从来没看到过江流水涌吗?”

“妙哉!妙哉!”那一位点头赞叹道。

这时,一位有名的画商,在画室里转了一圈,抓住画家的袖子把他拉到墙角,说道:“好家伙,真有你的!这下,可打响了。这些作品,我统统包下了。不告诉你,你就不要改变画风,我每年向你买进50幅画……行不行?”

杜什像谜一样不可捉摸,只顾抽烟,不予理会。画室里人慢慢走空。等最后一位观众离去,葛雷兹把门关上。这时楼梯上还传来渐渐远去的阵阵赞美。跟画家单独相对时,小说家兴冲冲的,把手往袋里一插,“哎,老兄,”他说,“你信不信,他们全给你骗了?你听到穿兔皮领那小子说什么了吗?还有你那位波兰美女?那三个俊俏的少女连连说:‘崭新的!崭新的!’啊,比埃·杜什,我原以为人类的愚蠢是深不可测的,殊不知更在我预料之外!”他抑止不住狂笑起来。

画家皱皱眉头,看他不住地笑,突然喝道:“蠢货……”

“蠢货?”小说家愤愤然了,“我刚开了一个绝妙的玩笑,自从皮克西沃之后……”

画家傲然环视那二十幅肖像分解画,踌躇满志,一字一顿地说:“是的,葛雷兹,你是蠢货。这种画自有某种新意……”

小说家打量着他的朋友,愣住了。“真高明!”他吼道,“杜什,你想想是谁让你改弦更张新法作画的?”

这时,比埃·杜什平平静静地从烟斗里吸了一大口烟。

“难道你,”他答道,“从来没看到过江流水涌吗?”


user avatar   inversion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能列出来这么多哲学知识点比我强,其余不予置评。生僻字大概还列不过我。


当代“古文运动”势在必行。


user avatar   huang-fu-bi-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是长期“碎片化阅读”的产物

作者大概是长期接触那些被揉的稀碎、然后打散进各种文章中的词汇和名言警句。

这种求知的热情显然是值得赞赏的,但是其问题在于这种阅读之下形成的知识体系本身也是稀碎的——或者说不成体系的。

因为他引用的名言从字面意思来讲是合适的

他引用海德格尔“一切实践传统都已经完结了”,接下来讲家庭和社会传统对现代生活的指导意义降低。
如果摘出“一切”“传统都已完结”,他想表达的意思是连贯的。
虽然他直接放弃了“实践”这一真正核心的词汇的解释。

再看另一句

引维特根斯坦:“对于不能言说的应该保持沉默”,前面说要做一个不讲空话的体验派。
其实作者所选取的,就仅仅是“不要多说话”这个意思而已。
至于这句话维特根斯坦究竟是讲“沉默是金”,还是“语言的边界”的认识论问题,则不被在乎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位作者显然也是“碎片化阅读”的受害者。

他的求知欲得到的回应只是一些被打碎的知识,那些语句背后的历史被消解掉了

而他的行文方式,则是一种标准的“理性的自媚”,沉迷于舞弄高级的概念和晦涩的遣词。

因为实际上他的整篇文章都是可以被翻译成同样深度,但是更让人易于读懂的形式的。

他选择的,恰恰是故意让人读不懂

限于年纪、阅历和知识水平,这位作者已经比较优秀,但是其被当做高考满分作文却只能显示出阅卷专家组并不高的哲学素养。

推崇“碎片化阅读”所造就的表面文章能否引起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实在是令人怀疑。

恐怕不求甚解的背诵哲学家的名言警句、推崇晦涩的“高级文风”会成为高中应试作文教育的一环吧。


user avatar   da-yue-ke-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高度怀疑这篇作文是考生在考试前就大致写好了的,考场上根据题目要求再修改润色一下,很有可能他把自己知道的所有类似晦涩难懂的典故都写了进去,你要让他再写一篇类似的作文(不能含有已引用的内容)他可能根本写不出来。但确实,高考作文就吃这一套。所以,对于考生而言,平时积攒一些不同主题的典故、名言警句非常重要,一定要熟练到考场上信手拈来,至于引用得是否完全合理、逻辑是否严谨反而不重要,因为判卷老师没有那么多时间细读。


user avatar   lao-yang-liao-gao-kao-zhi-yuan-tian-b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是一篇接近完美的高考作文,但不是一篇好文章。

到底值不值满分?不要吹毛求疵问到底值不值满分,从文章的角度看,按理说本来就不应该存在满分的文章,59分就是最高分。但既然是高考作文、规则下的作文,那就可以理解批小组的行为,批改小组就有打满分的权力。非揪住满分俩字不放,那就是舍本逐末,就不是跟这篇作文过不去,而是跟自己过不去。

到底是不是好的作文?是,以高考作文的角度看,这是一篇接近完美的高考作文,高中生你可以放心大胆的学,高考阅卷老师就吃这一套。不过,学,不是生搬硬套,而是学这种知识储备和日常训练,学日常积累的厚积薄发。很多人不明白高考作文属于特殊文体,属于规定武术套路比赛,是带着脚镣跳舞,是有一定的章法的。区区八百字容不得你天马行空神游四海,得高分是唯一的目的,这就需要你把套路化训练到极致,结构周正+逻辑合理+字词句精准已经超越大部分人,如果再来点文采,那就是万里挑一了。

那为什么大部分人看不上?这就是人性问题。作为高三高中生,不要看各种居高临下的装逼行为,这么说吧,这里99%装逼的人,你让他在那个环境中写,能写得跟屎一样。很多人的沙雕逻辑就是故意划一个很高的线,你够不着就是辣鸡。却故意忘了或者根本不懂高考作文的特点和规则,满足特点和规则的就是好作文。装逼的人是用文学和哲学的角度看高考作文,本身就是吃饱了撑得,装个跟风逼而已。实际上他既不懂文学也不懂高考作文,

因为作文这事门槛忒低(其实很高),正好给了所有人装逼的机会,哪怕一个初中毕业生都可以用“故弄玄虚”来评判,即便他根本不明白到底有没有故弄玄虚,故弄玄虚在什么地方,究竟什么才是故弄玄虚。你要是换成历史、政治等科目的题目,参与人数能少90%,如果是数理化,能少99%。所以,对于绝大部分的人看法,就一个字,屁,四个字,屁都不算,他都不懂就事论事,以高考作文的角度看待,只是为了装逼,还有理会的必要吗?

高考作文的特点就是需要四平八稳,其实从写作的角度来看越是正能量越能显示写作能力,就像检验一个厨师的技艺,土豆丝、香菇青菜、烧茄子之类的家常菜最近考验功力。就像香港音乐人林夕,平时写的都是各种伤春悲秋的情感音乐,但是写《北京欢迎你》这么四平八稳的歌词依然写的非常棒,算是是一篇完美的“高考作文”,觉得四平八稳没水平是一种很幼稚的表现。

不服气,自己找个高考命题作文题目,在规定时间写写,看自己能写出什么玩意儿来。就这,还没办法考虑当时紧张的环境。自己写作能力什么逼数不知道吗,还真不知道。


user avatar   xxg141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用人工智能自动生成了两篇文章,来看看他们两和满分作文比,怎么样



GPT-2模型生成的零分作文1:

生活在树上

GPT-2

生活在树上,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树有多高多强,而是在人生的跋涉中,树足够高,能够保护和陪伴人。

养一棵树,让它在我们生活中相伴一生,不离不弃,让它陪我们走完人生的路途。

养一棵树,就好像一个“树屋”,是独木桥的延伸,提供一片安身之地,坚实的安放心灵。

如果你想成为独行的一棵树,那么恭喜你 ,你离“孤独”更近了。

一棵树,只有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才有资格独自面对这世界。一棵树,它会老去,你依然会陪着它,至少会用尽生命保护它,一棵树,它会安静的守护一段岁月,至少它让岁月保持内心的自然。一棵树,它会受伤,你无法预知它的伤痛和想法,至少他能够慢慢去承受,如果不会呢,它没资格倔强,人生路上,它必须要独自面对这个世界。

养一棵树,时间会发酵最好的陪伴,身处人世间,我们有多少人会珍惜自己的陪伴和相处呢,因为手机,可以打电话,可以发信息,可以上网冲浪,可以游戏等等,这些都在增加时间的消耗,时间不再轻易掉,只要有人在,你就会随时待命,随时定期回归,随时准备做 一件事,你想象不到你一觉醒来,你能看到的是谁?

即使你能看到你想看到的,也不会告诉他,因为他的时间你不知道,你想找他,但是没办法,因为他没有时间!如果一棵树不需要人为的饲养和关注,那它会像无根浮萍一样,随风飘荡。

养一棵树,让它对人类的青春和善良,保有极大的美好感恩之心,只要懂得珍惜 ,珍惜所有的感恩,就不会像你一样对待一棵随风飘荡的草木,即使你优雅并高大,你依然无法为一棵草木做出同样的对待。

如果你想成为一棵树,那么恭喜你 ,你离“草木”更近了一步。

一棵树,或许可以撑起一片伞,保护着两个家庭,相偎相依,但若没有一定的环境和教育,它依然会挣扎一生,直到死亡。

养一棵树,做人做事总是带着“不好意思”,不要尝试进行乞讨,只有通过礼貌的拒绝别人,才能让人家愿意学会善待别人,只有通过礼貌的拒绝别人,才能让人愿意 在乎别人,只有通过礼貌的拒绝别人,才能让你能不发脾气地对待身边每一个人。

养一棵树,情绪控制一直是一个空白,或许和你的成长环境相关,也或许你有 原生家庭的因素,很多人情世故需要进行的情感保持,却无法完全应对,也许这并不是树木之间难以维持情感深度的原因,但你的人生之路就是只有这样走过来的。

养一棵树,不要太过在乎人情和关系,一棵树的一生就是一片森林,情绪需要藏在最外,现实需要隐藏在内。在我的认知里,唯有真正懂得爱,才能接受别人爱你,也唯有感受到爱才能勇敢地付出爱,那样无论如何,都不会有人指责你欺骗人。



GPT-2模型生成的零分作文2:


生活在树上

GPT-2

生活在树上的鸟,真正的难题,并不是如何在这棵树上安家,而是如何躲开那些麻烦。

村上春树(1905-1994)在40岁的时候,每天都要乘坐双层电车一直到东京站,在一周内颠沛流离。不过他始终没有放弃理想,一直为此辛勤的工作。靠着那些艰苦的工作,他获得了作家的一席之地。

到第七本他才出书。他深深感到,他作为一个写作者的命运,在相同的苦难中已经结束了。在经历了多本商业大作的轰炸后,实体书商业大肆销售,他的稿费越来越少,甚至连住的 房子,都卖给别人了。

并不比他大的委托作家们大肆炒作,他被大多数人排斥在外。他终于明白,连口饭吃都不够,他再也没有任何时间作为成年人的心情读书 了。

他十七岁时的梦想,就是能够一直留在树上。人们只是为了活着,而不是理想。如果你生活在枝繁叶茂的树上,那时你真的能够安稳,确定可以一直无忧吗 ?

你已经走上了前线,哪怕受到伤害,自己不能有一丝抱怨,不能有一丝懊恼。事实是你无能为力的,有的人甚至已经累死了。因为人们都只是为了活着,而不 是理想。

把它放在马尔克斯的生命长河中,也是一件不平凡的事情。小说就好比是马尔克斯在之前的生活里,必然面对的历险故事。

那些信息,知识,你不能在 短期内看到任何一点用处。以五年计算,他所留下的知识,可能是一本如何准备考试的教科书,五年不复习,你可能因为文科生的身份被无情的惩罚。

如果你每天重复一遍安徒生童话,每年重复一遍现实写作技巧,一遍遍读那些你听都没听过的名人人生经历。你会感觉到自己在无形中被遗忘,等你发现的时候,已经太晚了。

没有人是精英,你肯定会感觉到自己和别人始终有差距。如果换成作家,你可能会说,我只要写出超级畅销小说,我就赚大钱了。

如果不是作家,你还可以高高兴兴的捧着两元的小说来读,你肯定会想,我写几篇三万字的小说不就赚钱了吗?如果每个作家都投身这个行业,小说能火多久?有多少高成就作家仍然 在坚持耕耘,有多少作家为了生活,

不得不像赵丽蓉说的那样:“我年纪大了,练不动了”。生活,不会是梦想家的淘金梦。

草原上的树,从来不会指望森林中 的马帮送他一箱子珍贵的稀世之宝,村上让作家跟去,只是希望他可以不那么累,不用漂泊。

甚至,没有走捷径,中国不缺经商的高手,他也觉得,如果作家能够依靠知识,一直赢得消费者的喜爱,养活自己,我觉得这是一件非常值得做的事情。就是这件事情,把他扔在了一百年之后。

十几年,白驹过隙,回首往事, 他已经再没有那个能力让别人惊呼:哇,你当年的天才啊,天才啊!



你给上面两篇文章打几分呢?欢迎评论告诉我。


user avatar   zhang-fang-3-2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一:

满纸荒唐言,一行便觉累。

都云作者痴,我看说的对。

其二:

博士买驴三页纸,夫子微言大义明。

人生忧患识字始,不如去读平安经。

我认为把学生送学校,学习的最重要的技能是“逻辑”。历史的发展逻辑、数学的推算推理、生物的进化逻辑、化学的拆组逻辑、语文的叙述逻辑……

写作文、评作文最重要的标准,也是“逻辑”。

记叙文,看叙事逻辑。由A发展到B,由B引出了C。

议论文,看论证逻辑。由A证明了B,由B论证了C。

至于文采、用典、修辞、结构都是在辅佐“逻辑”。如果没有“逻辑”,文章再引经据典、词藻华丽,都是胡说八道。

一个没有“逻辑”的世界是可怕的。比如这篇文章,一上来就海德格尔、尼采、维特根斯……怼了一大堆,除了证据你认识这几个字外,你想要表达的什么?

现在很多古风歌词受争议,就是因为只有辞藻堆砌,没有表述逻辑。将少年、浮生、殇情、青丝、九重天等一系列词汇堆在一起,看似很有逼格,但真不知道要表达什么。

这篇高考作文就是古风词汇变成了哲学家的名字,顺道引用了几句哲学家的名言。这让我想起了朋友圈发爱发自拍文艺青年,发就发吧,还总爱配一段模棱两可的名人名言或者心灵鸡汤。这种人,我们俗称文艺逼、哲学婊。

前几天网上刚刷了另一篇大作,那是吉林某官员所写的《平安经》。在我眼中这篇高考作文,还不如《平安经》。

《平安经》虽然是在凑字,但它起码是有逻辑的,以一个“平安”的主题贯穿始终,这叫主线逻辑。按类比将诸多名词归类,这叫归类逻辑。每个类别还有自己的顺序组合,这叫递进逻辑。虽然《平安经》逻辑简单,但起码有逻辑,所以大家都能读得懂,也能明白这种逻辑所要表达的感情。

但这篇高考满分文章没有逻辑,充其量就是个哲学版的《报菜名》,所以我给零分。整篇作文读下来,眼前出现的不是一位热爱思考的哲人,而是孔乙己拿着茴香豆说:“多乎哉,不多也”的样子。说白了,就是生怕你读得懂,读得懂就显得我没水平了。

浙江高考语文阅卷组将这篇作文评为满分作文,真是高考史上的灵魂黑夜。

昔日,张咏对寇准说:“《霍光传》不可不读。”当寇准读到“不学无术”四个字时。知道张咏是在说自己。

我劝这位考生去读一读诸葛武侯的《出师表》。其看到“不知所云”四个字时,定会心有戚戚焉。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青岛考生高考志愿遭同学篡改,被曝光曝光后篡改者让他写谅解书 这一事件? 
  如果高考满分的话,清华和北大该如何选择? 
  “人一定会死”这个命题能否用“永动机永远不可能造出”来肯定? 
  为什么很多学西哲的人看不起学马哲和中哲的? 
  如何说服爸妈同意我大学学习化学? 
  贵州将逐步取消少数民族高考加分,会对少数民族聚集地考生有什么影响? 
  原子也可以是一个星系? 
  既然生命都是平等的,那么偷走(拐卖)别人的宠物也就和拐卖人口相等,可是为什么总觉得有些不对呢? 
  如何用一张图描述人类的知识图谱? 
  二三线城市普通家庭的孩子如何在高考之后弥补和一线中产&权贵家庭子女在眼界、见识、资源等方面的差距? 

前一个讨论
律师很忙吗?为什么很多律师都说没时间做自媒体?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陕西两智残人结婚登记遭拒,民政局称「女方无法表明结婚意愿」?





© 2025-01-0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0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