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尝试的太多太多,简单说几个吧。
一,我12年从英国毕业,那时英国还是有PSW(POST STUDY WORK)签证的,班上不少女生都申请了PSW,然后去伦敦的奢侈品店找了销售陈列的工作,虽然工资不高,只有2万镑左右,但终归是一份难忘的经历。我当时着急回国,就放弃了这机会,如今PSW间隔多年后重启,希望有机会能再去英国看看,不一定工作,至少去斯坦福桥,酋长球场看看球。再去东伦敦随便走走也不错。
二,我知道新西兰的WHV(WORKING HOLIDAY VISA)时已经28岁了,当时已经计划去泰国学习工作了,所以就永久错过了这限定30岁以下才能申请的工作假日签证。我自从参加工作,基本以当老师为主,从没体验过干活的乐趣,希望未来有机会用别样方式弥补这缺憾。
三,我一直想去北大学习生活一段时间,一度也距离北大很近,但面试时没发挥好,失之交臂。我平日生活在杭州,有文化活动,但终归比较匮乏,水平也参差不齐,高的有写《傅山的世界》的白谦慎,差的有什么某河清。北大有中国最好的历史考古人文学人,邓小南,张帆,林梅村,齐东方,吴小安,荣新江,李零,陈平原。虽然他们时常也来杭州,也能见到,但还是渴望距离大师近一点。
四,最近广厦篮球队要招聘一位媒体专员,我挺想去的,不拿工资也行。因为每次看他们发的新闻和通讯,我都觉得这群人是端着金碗饭要饭。但我的事情也很多,希望有机会吧。
五,写到五我突然发现,这问题是西安邀答。我前面全写英国,新西兰,北大,似乎也是挺尴尬的。如果我继续跑题,估计奖品也就没戏了,那我就往主题拉拉。
去年我用了八个月的时间,写了一本小说,名字叫《可惜太寂寞》,写的过程享受也痛苦,享受是因为我喜欢写,而且也有东西写。痛苦是因为我家里人总担心我没有稳定收入,会吃不饱,甚至饿死。家人的担忧是好意,但也是多余的,毕竟,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吧。写完之后,我有种难以形容的轻松,如果说每个人一生都有责任的话,我可能三十出头就把自己的责任负完了,未来九泉之下见到列祖列宗,我都敢挺直腰杆说一句,“我尽力,至于多数人接受与否,那需要时间。”
写完的第三天,我就去了西安,住在鼓楼旁边的背包十年青旅。很多人住青旅是因为经济方面的考虑,我除了经济还有一个需求,就是想与人说话,毕竟过去八个月,我一直在面对电脑自言自语。青旅前台有个二维码,扫码可以进群,群里什么人都有,如不想住宿舍的大学生,期待艳遇的年轻人,还有天生外向型人格的男男女女。每天晚上,都有人在群里喊人去大唐不夜城或永兴坊,如果报名参与的都是男生,出行会很快,如果有女生,回来的就很晚。无论是这些人,还是这种出行方式,距离平日的我其实都很遥远,但在这个环境与时刻下,我主动选择成为了他们当中的一员,从某种程度讲,这是我的尝试,也是突破。几日后,多数人收拾行囊回家,重返他们厌恶但又无法彻底摆脱的生活,我继续向东,往洛阳方向进发。坐在火车上我就想,其实每人的生活都是独特不容忽视的,你暗中观察,与真正置身其中,也是截然不同的。在我眼中没有,但在九成九的人眼中,生活就是有高下之分的,高可能是坐豪车当老板,下可能是半夜起身卖早点,但无论高下,生活的内容其实是等量齐观的,每人都有相同的可支配时间,区别是怎样支配。或许我们向往某种生活,但其实每一种生活,都有它的意义和趣味,就看你能否感知发现。总结一下,喜新厌旧是人的天性,所以任何未知生活,可能都是有趣的。某种意义上,生活也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好与坏,习以为常好会变坏,陌生坏会变好,如果我们觉得不好,敢于改变或许是唯一办法。同时牢记一句话,社会主义国家饿不死的,恐惧全部来自想象。
西安,西安 https://www.zhihu.com/video/1385220514697371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