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人说是拉丁文失败的产物。其实不是。
拼音与注音起源都很早,属于清末就开始出现,只不过
拼音采用拉丁字母作为拼音符号。1906 年朱文熊的《江苏新字母》、1908年刘孟扬的《中国音标字母》和江亢虎的《通字》、1909 年黄虚白的《拉丁文臆解》等书中提出的方案都属于拉丁系。
注音是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公布。1920年,全国各地陆续开办 “国语传习所”和“暑期国语讲习所”,推广注音字母,全国小学的文言文课一律改为白话文课,小学教科书都在汉字的生字上用注音字母注音。
注音符号,最大的问题在于,对外交流不畅。
其实注音与拼音在形式上没有区别,只是书写不同。
两个都能用,可是拼音最大的好处,是可以通用与外
比如对外地名,北京,就是beijing。这个一目了然。如果放在普及版本里不需要再用注音符号来标注。人名也是如此。
不然一个人需要提供个人姓名外语书写,他就要专门去学习一下,而用拼音的好处是,可以直接用拼音书写,不会发生混乱。
中国特有的名词,也可以直接用拼音标注,如果是以注音为主,那么所有涉外人员就要在学习拼音。在熟练运用拼音之后,才能灵活对于中文进行音译。
如果没有拼音这个中间形态,注音没有对应的拉丁字母标注,不同地方的人口音差别很大,并把他个人阅读习惯,用外语直接音译。那就太乱了。
由于这个优势,大陆最后才选择拼音,而非注音。
1955 年10月15日,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在北京举行。叶籁士在发言中说:“从1952年到1954年这个期间,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主要进行汉字笔画式拼音方案的研究工作,经过了三年的摸索,曾经拟定几种草案,都放在《汉语拼音方案草案初稿》(汉字笔画式)里头”。这次会议上印发给代表们六种拼音方案的草案,有四种是汉字笔画式的,一种是拉丁字母式的,一种是斯拉夫字母式的。会议之后,当时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吴玉章向毛泽东报告,他说,民族形式方案搞了三年,难以得到大家都满意的设计,不如采用拉丁字母。毛泽东同意采用拉丁字母,并在中央开会通过。
1955年10月,国务院成立“汉语拼音方案审定委员会”,经过一年的工作,于1957年10月提出《修正草案》,11月1日由国务院全体会议第60次会议作为新的《汉语拼音方案(草案)》通过,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批准《汉语拼音方案》。1958年秋季开始,《汉语拼音方案》作为小学生必修的课程进入全国小学的课堂。《汉语拼音方案》是拼写规范化普通话的一套拼音字母和拼写方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拼音方案。
而台湾到如今不过2000多万人口,数量与十几亿人口的大陆,不可同日而语。所以台湾人使用注音所面临的困难,远远小于大陆。这就导致了台湾到如今依然使用注音符号。
还是地方小人口少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