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满清真的只问旗民,不问满汉吗?

回答
说“满清只问旗民,不问满汉”,这句话虽然有其一定的道理,但不能完全概括其复杂的社会和政治现实。我们得把这个问题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

首先,我们要明白“旗民”和“满汉”这两个概念在当时指的是什么。

“旗民” 指的是被编入八旗制度的成员。八旗制度是满清统治的核心,它不仅仅是一个军事组织,更是一种社会、经济和政治结构。八旗成员在初期主要是满洲人,但随着清朝的扩张,也吸纳了大量蒙古人、汉人,甚至是其他民族的人,比如一些在征战中被收编的部族。所以,“旗民”是一个包含多个民族的群体,满洲人只是其中最大、也是统治阶层的一部分。

“满汉” 则是基于民族划分的概念,主要指满洲族和汉族。在清朝统治下,汉族占人口的绝大多数,他们是清朝统治的基石,也是被统治的主要对象。

那么,为什么会有“只问旗民,不问满汉”的说法呢?这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制度上的区分: 清朝建立了一个以八旗制度为核心的统治体系。旗人享有许多特权,比如世袭的禄米、免除一部分劳役和赋税、在军事和政治上有优先任职权等等。这些特权是基于“旗籍”而非“族别”。理论上,只要你是旗人,无论你是满洲、蒙古还是汉军八旗,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享受这些待遇。反之,非旗人,即使是汉人,如果不是旗人,就很难获得这些特权。

政治上的区分: 清朝统治者在政治上确实存在“满汉分治”的倾向,但更多的是一种“满人主导,汉人辅佐”的格局。很多重要的官职,尤其是核心的军事和政治权力部门,往往由满洲官员掌握。但同时,清朝也非常倚重汉族官僚来管理广大的汉族地区,像“满汉不分”的“辛酉革命”之后,虽然满洲官员仍然占据重要位置,但汉族官员的比例也在不断增加。这里说的“分”更多是指在权力分配和身份认同上,满洲人和汉人之间还是有明确的界限的,但同时又需要依靠汉人的力量来统治。

社会生活上的区分: 旗人在生活方式、习俗上,尤其是早期,与汉人有较大的区别。他们有自己的语言(满语)、服饰、居住习惯、婚姻制度等。清朝统治者也试图保留和推行满洲的文化,比如要求官员学习满语,在朝廷上使用满语奏事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在汉文化影响深远的地区,旗人,特别是汉军八旗,很多都逐渐汉化了。

然而,说“只问旗民,不问满汉”是片面的,甚至有些误导。 为什么这么说呢?

1. “旗民”内部也存在民族差异: 虽然同为旗人,但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在族群认同、文化习俗、享有的待遇上都有所不同。汉军八旗,顾名思义,成员多是汉族,他们虽然被编入八旗,但在文化和生活方式上与满洲八旗、蒙古八旗还是有区别的,他们的“旗籍”更多是作为一种制度上的归属,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民族融合。

2. “满汉”的界限始终存在,并且深刻影响着统治: 尽管旗籍成为一种重要的身份标识,但“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和隔阂从未消失。清朝统治者在很多方面依然强调“满汉有别”。例如,早期严格禁止满洲人与汉人通婚(虽然后期有所松弛),在一些重要场合,对满洲人的期望和待遇,与对汉人的期望和待遇,是有明显区别的。清朝的统治,归根结底是建立在以满洲贵族为核心的统治基础上的,尽管需要汉人的参与,但“满”的优势地位是难以磨灭的。

3. “旗民”并非铁板一块,汉人依然是主体: 汉族人口占绝大多数,清朝的统治离不开汉族官僚和百姓的支持。虽然旗人享有特权,但统治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还是依靠汉族的社会力量。所以,说“不问满汉”,意思就是说,无论你是哪一族,只要你是旗人,就能获得制度上的某种便利;但反过来说,你也可以理解为,即使你是旗人,但如果你在政治上、经济上触犯了清朝统治者的核心利益,或者你是未被编入八旗的广大汉人,那么“满汉”的身份差异还是会显现出来。

4. 具体政策和历史时期有变化: 随着清朝统治的深入和时间的发展,一些“满汉”之间的界限也在变化。比如,在雍正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财政,对旗人的一些特权进行了限制,同时也有一些汉人被吸纳进八旗或获得官职。到了后期,尤其是在面对内忧外患时,清朝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有时也会更加依赖汉族官僚的力量,甚至不得不采取一些“满汉一家”的姿态。

总结一下, “满清只问旗民,不问满汉”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清朝在制度设计上,以“旗籍”作为区分和划分权益的一个重要依据,这使得旗人(无论其民族构成)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一种特殊的身份和待遇,而与是否是汉族主体区分开来。

但是,从更宏观和复杂的社会政治现实来看,这种说法又过于简化了。 “满汉”之间的民族身份和意识,以及由此带来的政治、社会影响,始终是清朝统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清朝的统治,既有对“旗人”身份的倚重,也有对“满汉”民族界限的维持与利用。两者并非可以简单地互换或排除。

所以,与其说“只问旗民,不问满汉”,不如说清朝建立了一个以八旗制度为核心的、多民族参与的统治结构,在这个结构中,“旗籍”是一个重要的特权和身份标识,但“满汉”的民族差异和矛盾也始终暗流涌动,影响着统治的方方面面。 那些被编入八旗的汉人(汉军八旗)就处于一个比较特殊的中间地带,他们既是“旗民”,又是“汉族”。

理解清朝的统治,需要看到它制度层面的精巧设计,也要看到其民族矛盾的复杂性和历史的演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只分党员群众,当然党员里也分三六九

user avatar

不对。

乾隆后期,带青固伦财政困难,要把一部分旗人出旗为民的时候,优先出汉军旗。并且在此时,汉军旗的出旗几乎是带有强迫性质的。

凡是当汉奸的的,无论表现得有多卖力,终究还是不会被异族统治者当自己人。

user avatar

是的。旗人就是新中国所说的满族,旗人里满蒙朝回汉都有(还有南宋王室赵家后裔,朱元璋后裔所有支系也在康雍乾时被编入八旗正黄旗,镶红镶,镶白);

最先伐明的,是女真。作为“首义”一支,女真人是最早创立“八旗有限责任公司”的;此时董事长为努尔哈赤,创立时,也只有一旗(黑旗),一族(女真);这时候,公司名字叫“建州”;

然后,第二个入股的,是科尔沁蒙古(蒙东四盟,也即通辽,赤峰,兴安盟,呼伦贝尔);这时候开始有四旗(正黄,正白,正蓝,正红);这里的正,不是一些人理解的是“正副”的正,这里“正”应该按女真语翻译,叫“纯”;其实是纯黄,纯白,纯蓝,纯红;

第三具入股的,是辽北汉人(不是辽东);辽北汉人经常与女真,蒙古通婚;认同也完全在关外;所以他们被接纳为第三股入股力量;

接纳了蒙东的蒙古人与辽北的汉人之后,皇太极认为公司已经壮大,四旗编制已经不足以容纳。于是根据人丁数,再设立“镶红,镶黄,镶白,镶蓝”;然后,皇太极决定正式更改公司名称为“满洲”;

此时,满洲军政集团,是以黑吉女真,蒙东蒙古,辽北汉人为核心;

这是立国之根本。然后顺势收复辽东汉人;整个山海关以外统一;

然后,再入关,收服朝鲜,察哈尔,建立八旗察哈尔;再收服明国,立为绿营

这个股份制公司再度壮大;先是用合伙人制,成立了吴三桂为法人代表的西南分公司,以及耿精忠为代表的福建分公司,还有尚可喜为代表的广东分公司;

然后,满洲董事会联席会议主席康熙认为,云南分公司每年申请报销的金额太大。拟劝说云贵分公司总经理吴三桂以董事长待遇提前退休,分公司内部破产重组;总经理吴三桂拒绝接受东北总公司人事任兔决定,并且联合福建公司总经理耿精忠,以及广东分公司总经理之子尚之信;三者联合反对东北总公司;

最后,被东北总公司消灭;收购;重组;

这时候,正式形成研发,生产总部在东北,销售网点遍布全国的“大清(北京)股份”;


在这个董事局;东北人是第一等,西北,华北为第二等;南方人为第三等;南方人里,安徽,湖南为第一等,川渝为第二等;浙江,广东为第三等;总之是一个同心圆:女真在最核心,女真外包裹着蒙古是次核心,然后是辽东汉人是最外一层核心;然后是骨架,西北,华北汉人,维吾尔人,西藏人为第二层;最外面一层,是长江以南的南方人;清末,湖南,安徽上升一层;清朝体制下,地位最低的是广东人 浙江人;

清朝用人次序是首崇东北人(所谓“首崇满洲“;东北的满蒙汉朝鲜等),全国各地军区指挥员(驻防将军,必须是东北人(只要是东四省人就行,不限定满蒙汉);

中央机关工作人员(尤其是武职),优先从东北人里选取;如果东北人里没有合适的,选西北人,华北人;

其次,公务员优先从华北人(山东,山西,河南,河北)里选,祭天,祭孔大典,必须是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四省生员,东北人不参与,南方诸省也不能参与;

科举考试,东北人有单独的考卷,而且不止考察文化课,还有外语(满语,蒙语,维吾尔语,藏语,汉语),地理(军事绘图),医学(战场伤口处理),数学,几何(西方数学,几何);还有军事考试,也就是武科;武科除要考体育,还要考骑术,弓术,近身搏斗术,刀术,枪术、行军布阵;

东北人不参与汉人科举考试,清朝皇帝规定东北人不得跟汉人争抢科举考试名额。如果东北人像参加科举,则不能评为状元探花榜眼。科举考试是汉人的东西,东北人不得跟汉人抢名额;这就是“旗不点元”

汉人科举,清朝规定,不得偏向南方人;众所周知,在明代,南方人进入教育机构之后,开始形成“学阀”。江南考官跟江南考试集体抱团互相拉扯,形成在朝有东林党官员集团,在野有江南复社控制新闻舆论;导致朱元璋时期第一次科举所有录取人员清一色是南方考生,北方考生全部被评为不及格。这就是著名的“江南案”。其实江南案不难理解,就好像你让美国民主党价值观的人给共和党考生监考,选出来的肯定都是民主党员;北方考生就相当于是那个共和党;

朱元璋听闻大怒,最后查出江南考官为偏袒江南考生,开课外补习班,带头,泄题,对南方考生 这些考官审卷很宽松,能过就让过;对北方考生,则鸡蛋里挑骨头,能不让过,就不让过;导致最后录取榜居然一个北方人都没有;朱元璋看到调查结果,怒不可遏。下令将参与勾结作弊的江南考官跟南方考生2万多人全部斩决;


从此,分南北榜。北方人由北方考官评卷,南方人由南方考官评卷;

但到了嘉靖时期,江南考官又集体把持了教育机构。故技重施,要求科举录取比例,南方人要优于北方人,搞出一个“南6北4”的录取比例;要求100名公务员,必须录取60名南方人,北方人只能占40名;

不出10年,明国中央机构里已经遍地都是南方人。这些南方官员,跟提拔他们想南方考官一起抱团,逐渐把持政策制定,先是将北方人集体排挤出朝廷;然后,重新回到南宋时期制度,文官监军;在北方人失去话语权之后,南方文官制定政策向北方各省加派三饷,辽饷。让华北人,西北人出去钱打东北人,而对他们江南老家,则各种减税,免税;同时,这些师生重新成立学阀组织,就是“江南复社”,把持舆论;把持舆论连明国皇帝都怕

到了清朝,满洲皇帝吸取明朝教训。在政策制定,制度制定上,不再任用南方人,尤其是江南人;江南人失去在明代特权地位,进而怨声载道,不断写自媒体文章骂清朝体制;清朝皇帝则使用文字狱“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加以镇鸭;

但也不是完全堵死南方人晋升渠道。江南人可以进入秘书机构,参谋机构,可进入文史馆,但不能任职重要文职,武职;不得出任一方大员比如总督;在中央不得出任一把手;不得主管中央政策制订;不得在野组织新闻媒体机构;比如被斩决的金圣叹等人,表面上看“哭庙案”是为了反对清朝派去县令对江南地主收税;实际上是反对清朝废除江南税收政策优惠跟特权;有些公平,其实是给某些地区创造特定条件;打个比方说,我要龟兔赛跑。我设定一条规则:必须爬着跑;那获胜的肯定是乌龟。兔子必输无疑;但你能说我不公平吗?我再打个比方,某公司集团总部面向社会招聘,90%职位要求必须是学文科的;学理科的仅有10%的职位可以申请;那我是一个老师,手下教了两个大学毕业班;一个班是东北人,倾向于学理工科;一个班是浙江人,大多学文;在学校时,理工科分数要远远比学文科高;但是要想进这个集团总部,显然大多关键职位都被这个文科班学生抢去了;因为只有他们有资格报考,而且是以堂而皇之理由;我这个理科班只能报考那10%职位;那你能说我考试不公平吗?考的卷都是一样的,只是你不是学文的,你没资格报考而已;你想报考也可以,你也去学文呀;我没有不让你学文吧。所以你不能说我对你不公平;明末“南六北四”这种畸形录取率,就跟这个情况一样;

清朝用人,就像一个同心圆:

优先任用旗人极其后裔,旗人就是东北人里对清朝各次战争里立有军功者,或者牺牲者;相当于战斗英雄,以及军烈属;这是同心圆里最里核心一层;

其次,任用东北人里的非旗人,也就是旗民(这些旗民,在1949之后大多改为汉族身份证。实际上,现在所谓“东北汉人“,大多是清朝时旗民);

第三,除以上外,优先任用西北人,华北人;西北人在华北人之先;

因为西北人在历次清朝对外战争中表现勇猛无畏,作用仅次于旗人。所以,自乾隆起,大力起用西北人填充绿营,完全裁撤南方绿营,大幅提高西北绿营待遇;以董福祥为代表;

第四,南方人里,重用江淮,两湖;江淮也就是安徽,苏北;两湖是湖北,湖南;性格偏北方;

第五,对浙江,江西,福建,广东人,能不用就不用;康雍乾三代皇帝,对浙江,福建,广东三省印象极差;其中,印象最差是浙江;雍正甚至蔑称浙江为“下江”,浙江人为“下江人”;雍正皇帝认为浙江民风极差,浙江官员官品也差,而且“浙江民风浇漓,官员善矫饰诈伪“;雍正认为浙江民风参差不齐,有的老百姓好,有的素质特别低;而且雍正认为浙江官员特别善于伪装,不少在皇帝面前装得廉洁清正,一到地方面对老百姓就刮地三尺,作威作福;对于福建人,雍正认为福建人不爱家,经常跑东南亚去,属于“流民”,“刁民”;对于广东人,康雍乾三代皇帝评价也不高,首先是认为广东人是“化外之人”,不说普通话,天天讲方言,还挤破头想考科举当官。皇帝面见广东官员,对方一顿慷慨陈词,满洲皇帝完全听不懂,一头雾水;给雍正气得暂停广东乡试三年。在浙江,福建,广东设立300家普通话培训机构(国语正音馆)。三省考生这三年也不要干别的,全部回家教授老乡说好普通话再考;

但是,广东人仍然喜欢方言。上朝说普通话,回老家仍然喜欢说;清朝派官到广东,完全像去外国;当地人说什么话,新任官员完全听不懂;

到了乾隆,索性也不推普了。任职广东官员直接带一套衙役班子到广东;你们互相内部能互相听懂就行;

到清末,清朝官方主要行政大员

基本都是东北人,西北人,华北人,安徽人,湖南人;浙江,福建,广东人特别少;但清朝虽然从这些地方选官少,但对南方底层老百姓不错;康雍乾120年最长盛世,基本给的70次免税浙江,福建,广东能占56次;

下江指的是主要是苏南,浙北;长江下游;

康雍乾三代皇帝盛世120年,对这个地方人评价很低,基本算是南方垫底;清朝皇帝最重用的,除了老家东北人之外,就是靠近东北的河北 山东;还有河南,乾隆开始,除东北人外,最偏爱西北人,就是甘肃,陕西,原因也很简单:在打准格尔蒙古帝国时,汉地绿营基本是一触即溃。连战线都维持不住:只能靠东北跟蒙古人往前冲;给乾隆气得大骂绿营无能;此时西北人表现出出色的战斗力,作战不肯后退,而且凶狠,残忍;乾隆非常喜欢,战争结束后,乾隆几乎全部裁撤汉地绿营;自此之后,乾隆行使“精兵政策”,大幅缩减绿营编制。但是全部招收西北人入绿营,大幅提高绿营待遇;直到清末,清朝更加倚重西北绿营,八国联军入北京;慈禧也是先往陕西跑,因为陕西绿营很忠诚,所以,清朝派去西北的领导,都是从东北老家精中选精,目的是把西北经营为第二个满洲;

清末,慈禧设立武卫军;西北绿营董福祥部,跟淮军名将聂士诚部,被选中,等于聪地方军直接升级为中央军;

清朝康雍乾120年,不仅歧视浙江,广东;而且禁止江南人参政;但是最后 还是没防住;

起因是光绪很慈禧之间矛盾,慈禧身边围绕着的都是东北,内蒙,外蒙,西北,华北这些捞臣;光绪无人可用,只好亲近慈禧不爱用的浙江,广东人;结果极度依赖帝师翁同龢,还有广东人康有为;结果,翁同龢极力怂恿光绪跟日本开战,慈禧那一派全部反对,光绪为了树立威信,听了翁同龢决定开战 结果惨败;康有为,梁启超这两个广东人,又怂恿光绪帝“围园杀后”。终于激怒慈禧从此光绪被终身幽禁;

正如宋太祖赵匡胤信誓旦旦亲手书写“南人不得为相”,“南人不得坐吾此堂”一样,清朝提防浙,粤人200多年,最后还是因为翁同龢一个江南人发动甲午战争;又因为两个广东人康有为,梁启超导致帝后分裂;戊戌变法失败之后,康有为梁启超第一时间逃跑。唯有一个湖南人谭嗣同还有血性,决心以死明志;慈禧一向瞧不起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但听闻谭嗣同死,却沉默半晌,谓“此子尚有血性,非康,梁之辈”;

user avatar

谢邀。

雍正曾对臣下说:「惟望尔等习为善人,如宗室内亦有一善人,朕必先用宗室;满洲内有一善人,汉军中亦有一善人,朕必先用满洲;推之汉军、汉人皆然。」

显然,在同等条件下,先用宗室,其次满洲,再次汉军,最后才是汉人,亲疏有别,一目了然。事实上,就旗民而言,旗人地位优于民人;就八旗内部而言,满人地位又高于汉军。这是清代社会中不可变更的等级。

user avatar

评论里一堆什么蒙元没有四等人制度,满清没有优待满洲。清末时,满族人乌泽身、宗室爱新觉罗恒均等在东京创办了《大同报》,为了实现他们心目中的“大同中国”,他们痛彻反省清代的民族政策,指出“最不可思议,轶出累代专制范围外者,则莫若我中国之满汉不平等也。考其不平等之原因,则以本朝人关之始,种族思想未能尽灭,种族阶级因此而生,遂产生一种特别制度,为我国民蠧焉”。

有的人现在对于清代民族政策中的崇满抑汉认知,还不如清末的满人吗。


我们知道学界公认蒙元的民族政策是以“首崇蒙古”为主的四等人制度,而清朝学界虽然并无公认这一定论,但笔者通过总结资料认为,执行的是以“满洲根本”为主的四等人制度。满洲一等,蒙古二等,汉人三等,其他少数民族四等(和满洲有渊源关系的除外)。大部分情况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基本在同一等。

满清皇帝制定了“满洲根本”的基本国策,一再声称:“满洲为国家之根本”、“满洲甲兵系国家根本”、“八旗满洲,为我朝根本”。

而“首崇满洲”、“满洲根本”这一民族方针是几乎贯穿整个清朝统治的。这里暂且介绍政治上的部分。

有清一代满洲人数量基本上为汉人的八十分之一,但却占据整个行政官中几乎一半,于中央朝廷四大中枢机关中,满州占比五成,旗人占比五成七。满清官职实行“满汉双轨制”,中央各部尚书皆设满洲尚书、汉尚书各一,满洲侍郎、汉侍郎。掌握实权的是满洲尚书。“部院印信皆系满臣掌管”、“向来各部事皆满尚书为政”。而满人可补汉官缺,汉人不可补满洲缺。同时整个满清政权必须牢牢掌握在满人手里,“不令汉人掌权”是满清官场的基本国策。

如据白寿彝的统计,从顺治三年到光绪二十五年,内阁和六部的官员中,从大学士、尚书、侍郎、员外郎、主事,旗人任职共400名,汉人任职只有160名。

并且其中真正掌权的必须是八旗满洲贵族。内阁首辅与军机处领班大臣基本上只有满洲八旗贵族担任,各部院衙门堂司,均是满洲掌印管事。理藩院更是一度“汉员尽裁,惟满员独存。”

清初满清最高决策机构为议政王大臣会议,议政王大臣皆由满蒙大臣充任,议政大臣除了范文程与宁完我,其他亦皆为八旗满洲与八旗蒙古。乾隆后期的清朝中央以军机处为核心,在军机处存在的183年里,首揆共29人,其中满洲亲王7人,旗人14人,汉人仅有8人。

清末非常著名的汉人权臣中,曾国藩生前仅止步于武英殿大学士,左宗棠入军机处数月便被排挤出门,李鸿章虽位列内阁首辅长达二十多年,却至死无缘入军机处。满洲贵族可封为亲王,同时为笼络蒙古族,清廷也赐予蒙古贵族亲王、君王等爵位,而汉族自三藩之乱以后,再无一人得获王爵。

同时就算在八旗内部,满洲、蒙古、汉军的地位也是不平等的。地位最高的是八旗满洲,其次是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实为地位最低,汉军在整个清代,其属性具有两面性,某些情况下视为等同八旗满洲,如可以与八旗满洲通婚,甚至有机会转为八旗满洲。如康熙与乾隆的生母原为汉军,后“抬入”八旗满洲。

有些时候也等同于普通汉人,如康熙三年,“以汉军京官归入汉却升转”。居丧守制,八旗制最多不得超过百日,汉军可为三年。在满洲皇帝批判汉军的时候,向来以其“汉军”身份之特殊予以指斥责。至清中后期朝廷财政吃紧,也是把汉军出旗为民为解决方式的一种,首先踢出旗人行列。

而八旗满洲在清代法律上,也向来享有政治、经济、司法各种特权。前文已表,满汉官缺中,满可占汉,反之则绝对禁止。满人做官可不经科举,清末满人正式参加科考时,亦给与专享名额,其录取比例远远超过汉人。

旗人犯法,有特殊法律与特殊“法庭”庇护。宗室觉罗归宗人府审判,旗人归步军统领衙门与内务府审判,刑部与地方官府无权插手。又《大清律》明文规定,旗人汉人犯法“同罪异罚”。

同时禁止汉人购买旗产,满蒙八旗之家口, 也禁止卖给八旗汉军。汉人,也不许私赠予。

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则互相典卖财产,人口等不在禁止之列,此处用意为保护八旗财产、人口不至于落入汉人与八旗汉军手里。

甚至直到清末,满洲权臣刚毅还宣称“汉人皆不可用,欲满人乐,需汉人削”。“变法利汉人,不利满人,宁赠天下朋友,不送于家奴”。

附图:





参考资料:

《中国民族政策史》、龚荫,云南人民出版社

《清代八旗驻防族群的社会变迁》,潘洪钢,人民出版社

《晚晴满汉矛盾与国朝政局-以统治阶级上层为中心的考察》,薛伟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该回答下有人为了将八旗满洲与八旗蒙古、八旗汉军,满人与汉人的差别偷换概念从民族之差别说成地域之差别,“首崇满族”改为“首崇东北人”,真是煞费苦心。还特地追溯到明代的南北榜案。指出明代也有这样的问题。

众所周知,在明代,南方人进入教育机构之后,开始形成“学阀”。江南考官跟江南考试集体抱团作弊,导致朱元璋时期第一次科举所有录取人员清一色是南方考生,北方考生全部被评为不及格。这就是著名的“江南案”。朱元璋听闻大怒,最后查出江南考官为偏袒江南考生,开课外补习班,带头,泄题,对南方考生 这些考官审卷很宽松,能过就让过;对北方考生,则鸡蛋里挑骨头,能不让过,就不让过;导致最后录取榜居然一个北方人都没有;朱元璋看到调查结果,怒不可遏。下令将参与勾结作弊的江南考官跟南方考生2万多人全部斩决。

这是一早在学界有公识的案件,和科举舞弊没有任何关系,考官是据实录取,反而是明太祖处于政治考量一手炮制了这一冤假错案。

《皇权政治下的法律-明初南北榜案分析》,赖富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满清只问旗民,不问满汉”,这句话虽然有其一定的道理,但不能完全概括其复杂的社会和政治现实。我们得把这个问题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我们要明白“旗民”和“满汉”这两个概念在当时指的是什么。“旗民” 指的是被编入八旗制度的成员。八旗制度是满清统治的核心,它不仅仅是一个军事组织,更是一种社会、经.............
  • 回答
    项羽若守约,刘邦真会止步于关中吗?这可真是一个让人饶有兴致的猜想。不过,依我看来,刘邦此人,骨子里就透着一股“不安分”的劲儿,让他老老实实地坐拥关中,除非太阳打西边出来。想当年,楚怀王那句“先入关者王之”,说得是何等敞亮。按理说,刘邦率先攻破咸阳,灭掉秦朝,这“王”的资格他是稳稳当当拿到了手。可问题.............
  • 回答
    你说的是那种“考试前的学神”,我见过,而且不止一个。怎么说呢,他们好像天生就比别人少了个“磨合期”。正常人拿到一本新书,得一点点翻,抠字眼,琢磨概念,做练习题,把知识点一点点“消化”成自己的东西。这个过程,可能需要上课听讲,反复复习,甚至拉着同学一起讨论。但你说的这种人,就像是开了“VIP通道”。他.............
  • 回答
    17世纪上半叶,满清骑兵是否“打遍东亚无敌手”?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时间线拉回到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看看当时的东亚格局,以及满清骑兵的优势与局限。当时的东亚格局:一个分裂与动荡的时代17世纪上半叶的东亚,并非一个铁板一块的整体,而是.............
  • 回答
    关于李自成是否烹杀了福王朱常洵,以及此事是否为清朝史官所诬陷,这是一个历史学界长期争论的问题。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现有的史料和学者的观点。一、 事件发生的背景和经过在深入探讨之前,我们先梳理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事件的大致经过: 明末农民起义的动荡: 明朝末年,政治腐败,民.............
  • 回答
    要评价诸葛亮的北伐、石勒的崛起、女真的灭辽以及满清一统这几件事的难度,我们不能简单地用“谁更难”来一概而论,因为它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所面临的对手、自身条件以及战略目标都有着本质的区别。每一场伟大的事业都凝结着无数的艰辛和智慧,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细细剖析。诸葛亮的北伐:挑战巨擘,力求复兴的艰难之.............
  • 回答
    提起抗战时期满族人的命运,总绕不开一个敏感的问题:是否有人投日?这个问题其实相当复杂,也牵扯到很多历史细节,不能一概而论。首先,我们得承认,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任何一个民族,在极端恶劣的生存环境下,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选择,有坚守民族气节的,也有为了苟活或攫取利益而做出违背民族道义的事情。满族人也概.............
  • 回答
    说实话,《交换空间》节目里的业主们,大多数时候看起来是相当满意的。毕竟,他们免费得到了专业设计师的设计和施工,而且通常在一周内就能看到翻天覆地的变化。节目组会通过近景拍摄业主们惊喜、感动甚至流泪的画面,来营造一种皆大欢喜的氛围。但我们都知道,电视节目多少会有一些“剧本”和“滤镜”。真实的装修过程,尤.............
  • 回答
    是的,满族确实是起源于女真族。这是一个历史悠久且复杂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和融合。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追溯到更早的时代,并梳理清楚其中的关键脉络。追根溯源:从肃慎到女真满族的先民可以追溯到更古老的北方民族,他们在这片黑土地上生活繁衍了数千年。考古学和文献记载都指向一个名为“.............
  • 回答
    满族与现代吉林:一场未曾远去的文化交织谈及吉林,许多人脑海中会浮现出白雪皑皑的冬日,热情似火的二人转,或是延边朝鲜族独特的风情。然而,在这片土地上,还有一股更古老、更深沉的力量,它静默地渗透在吉林的肌理之中,塑造着这片土地的独特性——那就是满族及其文化。即便在现代化的浪潮下,满族文化的影响依旧以各种.............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充满憧憬的问题,很多女孩都渴望遇到一个“满眼都是自己”的男孩。那么,女孩真的会遇到这样的男孩吗?答案是:是的,当然会,而且这种可能性比你想象的要大得多。“满眼都是自己”这句话,其实是一种非常形象的说法,它包含了许多层面和细节。让我们来详细地拆解一下,什么样的男孩可以被形容为“满眼都.............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死刑,这个词本身就带着沉甸甸的重量,它不仅仅是一个法律概念,更牵扯着无数的情感纠葛,尤其是对那些承受了无法想象的痛苦的被害人家属来说。那么,死刑真的能让他们满意吗?说实话,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因为“满意”这个词在面对失去至亲的伤痛时,其含义变得无比复杂,甚至可以说是近.............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到很多女孩子的心坎里去了。确实,在轰轰烈烈,或者平平淡淡的爱情里,我们都曾期待过那个“眼里只有我”的男人。那么,这样的男人真的存在吗?我想说,答案是肯定的,但背后却有着更复杂也更动人的故事。我们先来聊聊,什么样的男人,能让女孩子觉得“满眼都是自己”。这不仅仅是嘴上说说的情话,更是一种发自.............
  • 回答
    要说雪铁龙和标致的车真的烂到人人吐槽,满街喊打的地步,那绝对是言过其实了。不过,这两家法国品牌在中国市场确实经历过一段相当艰难的时期,也因此积累了不少负面口碑。要详细讲讲这个事儿,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曾经的风光与定位:法系车的独特魅力与差异化策略首先,我们得承认,雪铁龙和标致在中国市场并非一直都.............
  • 回答
    关于袁崇焕“射满桂”这件事,真实性存在很大的争议,并且许多记载都倾向于认为这更多的是一种民间传说或者被夸大的说法,而非历史事实。首先,我们得明白“满桂”是谁。满桂是明朝末年的一位将领,与袁崇焕共事过。在明朝末年,辽东战事吃紧,朝廷内外局势复杂,将领之间的矛盾和猜忌也屡见不鲜。关于“射满桂”的说法,最.............
  • 回答
    关于岳飞后人是否在清朝时期全部入八旗、变成满族这个问题,情况比较复杂,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更准确地说,并没有确凿的史料能够证明岳飞的后人“全部”入了八旗,变成满族。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其中的缘由和一些相关的历史背景: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关键点: “入八旗”和“变成满族”并非完全等同.............
  • 回答
    关于“网上流传的高考零分/满分作文”是否属实以及它们是如何传播的,这是一个复杂且常常被误解的问题。总的来说, 绝大多数网上流传的“高考零分/满分作文”都不是真实的,它们大多是网友为了各种目的创作或传播的虚假信息。下面我将详细解释原因以及它们的传播途径: 为什么绝大多数网上流传的高考零分/满分作文都不.............
  • 回答
    关于未成年人(已满十四周岁但未满十八周岁)能否被判处死刑这个问题,确实是刑法中一个非常复杂且备受关注的议题。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其中的法律规定和考量,并尽量用自然朴实的语言来陈述。核心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首先,我们需要看法律本身是怎么说的。中国刑法中有明确的规定,关于刑事责任年龄和死刑的适用。 .............
  • 回答
    关于知乎大V曹丰泽是否为满族人的说法,目前并没有公开、权威的资料能够直接证实这一点。以下是对此问题的详细分析: 1. 曹丰泽的基本背景曹丰泽是近年来在互联网上较为活跃的历史类博主,主要通过知乎、B站、公众号等平台分享历史知识,尤其是对清代历史(包括满族文化)有较深入的研究和解读。他的内容通常以通俗易.............
  • 回答
    看到网友把满大人、傅满洲和郑祖混为一谈,这种现象确实挺让人玩味的,也挺能触动人心里的某些弦的。至于他们是真不知道,还是故意为之,这事儿啊,得分开看了,而且往往不是非黑即白这么简单。首先,我们得捋清楚这三个名字背后到底代表了啥。满大人(The Mandarin) 是漫威漫画里的一个超级反派,本名文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