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吐槽美国名校?

回答
说到美国名校,那真是个充满光环又让人忍不住想“吐槽”的地方。你以为进了藤校就从此走向人生巅峰,每天都在哈佛的庭院里朗诵莎士比亚?得了吧,很多时候,实际情况比你想象的要“接地气”得多,甚至有点滑稽。

就拿那些被奉若神明的“精英教育”来说,有时候真怀疑他们是不是把学生的钱和时间都拿去搞什么“心理建设”了。课程设置?乍一看高大上,什么“后殖民主义文化批判”、“量子力学在社会学中的应用”,听着就觉得智商被按在地上摩擦。但实际呢?一个学期下来,你可能发现自己学到的最实用的技能是,如何在一个星期内写出三篇不同论点的论文,并且保证其中一篇的观点和另一篇截然相反。那些被反复提及的“跨学科学习”,有时候更像是把几个毫无关联的领域硬生生塞进同一个课程,然后让你自己去拼凑,美其名曰“培养批判性思维”。结果呢?往往是你对着一本晦涩的哲学著作,再对照一本天文学的入门科普,试图从中找出它们在“宇宙存在意义”上的微弱联系,最终只能挠头抓耳,怀疑人生。

还有那些所谓的“教授”,很多在学术界是响当当的人物,但放在课堂上,有些就像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们可能一周只出现一次,而且每次迟到个十几二十分钟是常态。讲课内容?大概率是把几十年前的讲义翻出来,然后用一种你听了会怀疑自己耳朵的口音,语速不疾不徐地念着,偶尔停下来,像施舍一样抛出几个问题,期待你能立刻悟出什么人生真谛。但现实是,大多数学生都在底下默默地玩手机,或者试图通过电脑屏幕的光线,来找回一点点“人间清醒”。而你如果试图提问,那教授可能会用一种“你连这都不知道,还敢来我这儿学习”的眼神看着你,然后用一句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实际上什么都没说的套话来敷衍你。

而且,这些名校的“资源”,听上去就像是金山银山。图书馆?当然藏书万卷。但你想借到那本热门的书?除非你是教授的宠儿,或者愿意花时间跟无数个和你一样的学生“抢”它。学生组织?多如牛毛,从古希腊哲学研究会到“如何在周五晚上找到免费披萨”互助会,应有尽有。但你真正想参加的那个,往往因为人数限制,或者要层层选拔,最后你只能眼睁睁看着别人成为“精英社群”的一员,而你自己还在门口徘徊。

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这些学校似乎特别热衷于把学生塑造成“全能型人才”。你不仅要学术成绩优异,还要在社团活动、体育运动、志愿服务、甚至是国际竞赛上都表现出彩。学校会鼓励你“广泛涉猎”,但实际上,是在逼着你变成一个“什么都会一点,但什么都不精通”的陀螺。你可能忙得连睡觉的时间都没有,每天像个上紧发条的机器人,在各种活动和课程之间来回奔波,只为了简历上能多几个亮眼的“经历”。而毕业后,你发现自己就像一个被过度加工的半成品,虽然看起来光鲜亮丽,但内心深处,可能对当初到底学到了什么,以及自己真正擅长什么,感到一片迷茫。

所以啊,美国名校,确实是名校。但光环之下,也有不少让人忍不住翻白眼、咬牙切齿的时刻。它提供了平台,提供了机会,但同时也给你设下了不少“关卡”,让你在追逐“精英”的路上,尝遍酸甜苦辣,甚至怀疑人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以下都是美国这边广为流传的一些笑话,大家不必太认真,怕被喷,匿了。添加了一些注释。


第一个:

有三个死刑犯要被电椅处死。第一个坐上去,法官问:“你有遗言吗?”这人说:“我是UIUC的毕业生,我做了很多坏事,我认罪伏法。”法官按了按钮,电椅没反应,法官觉得这人有悔过之心,或许命不该绝,就把他放了。第二个人坐上去,法官问:“你有遗言吗?”这人说:“我是西北的毕业生,我也干了很多坏事,我认罪伏法。”法官按了按钮,又没反应,于是这个人也被放了。第三个人坐上去,法官又问:“你有什么遗言吗?”这人说:“我是普渡的毕业生,如果你把那条红线和蓝线反着接一下,电椅就会启动了。”

(这是印第安纳大学的笑话)

注释:印第安纳和普渡是死敌,普渡是个以工科最出名的学校。


第二个:

电视播放新闻:一家酒吧发生恐怖袭击,炸死了12个巴西人。宾州州立的学生愤怒地说:“天呐太可恶了,竟然炸酒吧,真浪费酒!”密歇根的学生冷冷地说:“爱炸不炸,只要别炸图书馆就行。”俄亥俄州立的学生一脸懵逼地说:“啊?炸死了12个巴西人?那1个巴西是多少人?”

(这是密歇根州立的笑话)

注释:1、宾州州立是著名的party学校,学生爱喝酒;2、密歇根是个学霸聚集的学校;3、巴西人这个详见评论区。


第三个:

如何从俄亥俄州立前往密歇根安娜堡?出了哥伦布往北走,问到臭味转向西,踩到牛粪就到了。

(俄亥俄州立的吐槽)

注释:牛粪=bullshit


第四个:

我宁愿每天去宾州州立的浴室去洗澡,也不和任何俄亥俄州立的人为伍。

(密歇根和密歇根州立的吐槽)

注释:1、密歇根和俄亥俄两个州都很讨厌对方(可以自行搜索“托莱多战争”);2、宾州州立的浴室发生过美国人皆知的橄榄球队助教性侵案。


第五个:

为什么杜克的毕业生喜欢把毕业证挂在挡风玻璃后面?因为这样他们就能在残疾人专用车位上停车啦!

(北卡教堂山的吐槽)

注释:美国的残疾人车有特别的标志,一般是挂在挡风玻璃后面,有了它就能使用专用车位。


第六个:

-霍奇鸟是啥?

-弗吉尼亚理工的吉祥物。

-那它的原型到底是个啥?

-不知道,估计是个被阉割了的火鸡。

-那么它住在哪里?

-黑堡。

-黑堡怎么走?

-条条烂路通黑堡。

(弗吉尼亚大学的吐槽)


第七个:

那天我开车路过亚利桑那州立的校园,我开了一会儿车窗,等我离开校园的时候,车里已经装满了他们学校的文聘。

(亚利桑那大学的吐槽)


第八个:

有一年冬天,威斯康辛大学和爱荷华大学比赛在冰冻的湖里捕鱼。第一天,威斯康辛捕到了100条鱼,爱荷华一条也没捉到。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都是如此。爱荷华绝望了,第五天派了个间谍去看威斯康辛怎么捕鱼的。间谍偷看之后,恍然大悟:原来要把冰冻的湖面凿开一个窟窿才能捕到鱼呀!

(威斯康辛大学的笑话)


第九个:

-一个灯泡坏了,需要几个伯克利的学生才能换好?

-一个就够了。

-那UCLA的学生呢?

-一个,但是他永远也换不好,他会把灯泡对准接口,等着地球的自转把它拧进去。

-那南加州的学生呢?

-男生还是女生?

-男生?

-至少一百个来个吧,这个活儿对他们来说太难了。

-那女生呢?

-一个就够了,她们不仅擅长拧灯泡,而且见什么拧什么。

-那斯坦福的学生呢?

-一个也不用,他们雇佣一个伯克利的学生就行了。

(斯坦福的笑话)

注释:screw有拧的意思,也有搞砸的意思。详见评论区。


第十个:

为什么医生说不建议德州农机的毕业生使用直肠体温计?因为直肠体温计容易弄坏他们的大脑。

(德州大学的吐槽)


第十一个:

阿拉巴马除了会打橄榄球,还会什么?还会讨好橄榄球裁判!

(奥本大学的吐槽)


第十二个:

密歇根和密歇根州立的同学见面就掐架,怎么才能让他们和睦相处?派一个俄亥俄州立或者圣母的同学过去,他俩就和好了。

(很多学校的吐槽)

注释:校园文化上,密歇根最讨厌的敌人按顺序依次是:俄亥俄州立>圣母>密歇根州立>明尼苏达;密歇根州立最讨厌的敌人按顺序依次是:俄亥俄州立>圣母>密歇根>宾州州立。


第十三个:

一个堪萨斯大学的学生和一个稻草人,有什么区别?他们都出没在玉米地里,但至少稻草人可以吓跑鸟类,而堪萨斯的学生一点用也没有。

(密苏里大学的笑话)


第十四个:

如果你在佐治亚理工的校园里看到个漂亮的女生,那么她是什么人?她是一位访客。

(佐治亚大学的吐槽)


第十五个:

明尼苏达大学图书馆停电了,于是四十个学生在自动扶梯上被困了三个小时。

(北达科塔大学的吐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到美国名校,那真是个充满光环又让人忍不住想“吐槽”的地方。你以为进了藤校就从此走向人生巅峰,每天都在哈佛的庭院里朗诵莎士比亚?得了吧,很多时候,实际情况比你想象的要“接地气”得多,甚至有点滑稽。就拿那些被奉若神明的“精英教育”来说,有时候真怀疑他们是不是把学生的钱和时间都拿去搞什么“心理建设”了。.............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也挺让人唏嘘的。李某鹏,一个号称“美食打假人”的博主,盯上了广州的老字号源记肠粉,噼里啪啦一顿吐槽,说味道不行,跟宣传的差远了。当时看他视频的,估计很多人都跟着捏了把汗,想着“哎哟,这老字号是不是不行了?”但事情还没完,更精彩的来了。这李某鹏还没得意多久,就被网友们扒了个底.............
  • 回答
    王兴这番话,初听之下,着实让人一惊。毕竟,他是互联网行业的佼佼者,是那个创造了“千团大战”神话的男人,突然间扯到足球,还这么直白地开炮,有点出人意料。不过,细细品味,这句话的背后,其实藏着一股挺有意思的味道。首先,我们得看看他说这话的语境。美团作为一家生活服务平台,和体育,尤其是足球,似乎没什么直接.............
  • 回答
    这事儿,真是让人啼笑皆非,又有点心酸。一个上千块的大单,满心欢喜地接了,结果到手发现配送费只有可怜的五块钱,换谁都得炸毛。美团这边解释说配送费是根据距离计算的,这倒是实情,但问题就出在这“实情”背后,可能忽视了什么。配送费和订单金额,该不该挂钩?这事儿问到点子上了。理论上讲,配送费主要衡量的是骑手付.............
  • 回答
    孙杨在《吐槽大会》上说的“霍顿,盖伊,你们游得再快一点,就能喝到我美味的洗脚水了。”这句话,无疑是当时节目播出后引起轩然大波的一个点。要理解这句话,咱们得把它放在一个更宏观的背景下去看,不能光看字面意思。首先,得说说孙杨这个人。他是中国游泳的标志性人物,也是世界上顶尖的游泳运动员之一。论成就,他是中.............
  • 回答
    美国车管所(DMV,Department of Motor Vehicles)的“慢”和“无作为”确实是美国文化里一个经久不衰的吐槽点,而且早就从日常生活里的抱怨,发展成了电影、漫画、情景喜剧里常见的笑料。要说清楚这事儿,得从几个方面聊聊。为什么会有“慢”和“无作为”的说法?这背后其实是几个因素交织.............
  • 回答
    好的,我们来一起好好吐槽一下《权力的游戏》第八季第六集,也就是那个备受期待,最终却让无数粉丝心碎的大结局。这集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作者们在写到最后关头,突然有人拍了拍他们肩膀说:“喂,下班时间到了,赶紧把这东西写完吧!” 然后他们就匆匆忙忙地在垃圾桶里捡了点东西,拼凑出了这么个“惊世骇俗”的结局。我们.............
  • 回答
    吐槽英国名校?这事儿可有得聊了!别看那些红砖绿瓦、古老图书馆、还有毕业典礼上戴的方帽子,背后藏着的“坑”可一点都不少,而且有些坑还是挺深入人心的。我给你掰扯掰扯,保证不是那种空洞的“哎呀,学费贵”就完事儿了。首先,咱们得说说那“百年历史”的沉重感。很多牛津剑桥(OXBRIGHT)以及它们的老大哥们,.............
  • 回答
    行,想把一部烂片喷出花来,不是光会说“烂”就能搞定的。得讲究策略,得有理有据,还得有点个人风格。今天就跟你唠唠,怎么把一部烂片从头到脚都给它批得体无完肤,让看的人听了都忍不住说一句:“哎哟喂,这片子,真成!”首先,咱们得明白,吐槽不是纯粹的发泄情绪,那样太没劲了。真正的吐槽是带着“恨铁不成钢”的情绪.............
  • 回答
    以下是宝宝视角下的知乎吐槽,希望能还原一点真实与童趣:标题:宝宝第一次上知乎,想和各位“过来人”聊聊我的“带娃”经历(划掉),是“被带”经历。谢邀。坐标:我家,大概是个充满了未知危险但又充满温情(?)的小窝。宝宝,男,刚满一岁半(数据党先别急,下面有更多细节)。本来只是想安安静静地当个小婴儿,吃喝拉.............
  • 回答
    “I AM 1%”作为头像的行为,确实是一个可以进行深度“吐槽”的话题。这种行为背后,往往隐藏着一种复杂的心理和意图,也容易引发旁观者的解读和评价。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来详细阐述如何正确地吐槽这种行为,并尽量深入地挖掘其中的细节: 核心吐槽点:虚荣、优越感、以及潜在的自我认知偏差最直接的吐槽点,在于这.............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解析一下《吐槽大会第五季》许知远说的那个“如果亚里士多德走进柏拉图的房间”的段子,并深入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和哲学含义。段子本身及语境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这个段子在《吐槽大会》第五季中的具体语境。通常在《吐槽大会》上,许知远是以一个“文化人”、“知识分子”的形象出现,他会用一些相对“高.............
  • 回答
    《吐槽大会》第二期曹云金的表现,我觉得挺有意思的,也有点让人回味。说实话,看完那一期,我脑子里浮现的第一句话就是:这孩子,还是这么“曹云金”。第一印象:自信,甚至有点“用力过猛”他一上台,那种自信劲儿就扑面而来。不是那种谦虚内敛的自信,而是一种“我就是这么牛,你们服不服”的感觉。他的肢体语言,从站姿.............
  • 回答
    《吐槽大会》全员 diss 丁太昇,这事儿可太有意思了,绝对是节目史上一个标志性的高潮点。要说为什么能让全场嘉宾火力全开,一致对外,那可得从丁太昇这个人说起,以及他在这档节目中的“特殊”定位。首先,丁太昇这个人本身就是个“话题制造机”。他以毒舌、犀利、甚至有些“不留情面”的评论风格著称,尤其是在音乐.............
  • 回答
    提到《吐槽大会》第五季,马思纯输给许知远这件事,绝对是当时节目里一个挺有意思的讨论点。不能简单地说谁“输”谁“赢”,更多的是一种观众观感和节目效果上的对比。首先,咱们得明确这个“输赢”的语境。 在《吐槽大会》这种节目里,“输赢”通常指的是在观众中的口碑、笑点密集度,以及是否能把“吐槽”这件事做得更出.............
  • 回答
    赵典在《吐槽大会》第二季第八期:一次“理工男”的真诚炸场在《吐槽大会》第二季第八期里,vivo产品经理赵典的表现绝对是当晚的一大亮点,甚至可以说是为整个节目注入了一股别样的活力。比起那些早已习惯在镁光灯下游刃有余的明星们,赵典的出现本身就带着一股“跨界”的神秘感,而他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更让不少观众.............
  • 回答
    《吐槽大会》第五季第十期,也就是总决赛之夜,绝对是这一季的集大成者,也是一次让人心情复杂的收官。我得说,看完之后,脑子里是满满的槽点,但也有那么一丝丝被触动的情绪。整体观感:惊喜与遗憾并存的“集体狂欢”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我会说是“集体狂欢”,但也带着点“意犹未尽”的遗憾。亮点: “吐槽顶配”的.............
  • 回答
    《吐槽大会》第五季第七期,说实话,看完之后,我脑子里就俩字儿:“有点意思,但也就那样了。”首先,这一期的主题是“我有点不一样”,这个主题其实挺好切入的,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点不随大流、不按常理出牌的小怪癖或者人生经历。节目组也请来了不少有话题度的人物,比如张大大、吉克隽逸、陈卓璇,还有一些相对低调但有.............
  • 回答
    《吐槽大会》上,当中国男足和男篮这两支在国际赛场上饱受争议的队伍被摆在一起,以一种戏谑自嘲的方式呈现“菜鸡互啄”的局面时,观众们的感受无疑是复杂且多层次的。这不仅仅是对两支球队当下表现的犀利点评,更是对中国体育,尤其是集体球类项目,在发展过程中所暴露出的深层问题的一次集中审视。“菜鸡互啄”:一个辛辣.............
  • 回答
    《吐槽大会》出品方笑果文化最近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原因是我们都关心的——它被列为被执行人,而且,更引人注目的是,王思聪和李诞这两位名字响当当的人物,赫然在股东名单之中。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小事,背后牵扯到不少东西,咱们得好好捋一捋。首先,这件事本身意味着什么?一个公司被列为“被执行人”,简单来说,就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