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朝究竟在何时由盛转衰?

回答
明朝由盛转衰的节点,并非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一系列深层矛盾积累爆发的结果。如果非要找一个相对明显的转折点,很多史家倾向于将目光投向了嘉靖皇帝统治的后期,以及随之而来的隆庆、万历初年。

嘉靖皇帝是一位极具争议的君主,他沉迷于道教,追求长生不老,对政务的处理日渐疏忽。他将国家的实际权力大量下放给司礼监宦官,尤其是严嵩父子这样的权臣。严嵩专权长达二十余年,朝政腐败,党同伐异,严重削弱了明朝的吏治根基。在他治下,国家财政收入受到侵蚀,边防也出现了松懈。虽然明朝的国力依然强盛,但内部的蛀虫已经开始啃噬着这艘巨轮。

嘉靖驾崩后,隆庆皇帝即位。这位皇帝在位时间不长,但他的政策被认为是“回光返照”式的短暂复苏。他任用了高拱、张居正这样的能臣,开始了“隆庆新政”。尤其张居正,他推行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改革,包括整顿吏治、丈量全国土地、清丈隐田、改革税制(一条鞭法),并大力加强边防,派遣名将戚继光镇守蓟州。这些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嘉靖朝留下的弊病,明朝的国力似乎又回到了一个相对稳定和上升的轨道。

然而,这种复苏并未能从根本上扭转明朝的命运,反而为后来的衰落埋下了伏笔。张居正的改革虽然卓有成效,但也触动了许多既得利益集团的奶酪。他的强硬手段招致了不少反对,而他身后,万历皇帝的态度则成为了关键。

万历皇帝年幼即位,起初在张居正的辅佐下尚且勤政。但张居正去世后,万历皇帝迅速清算了张居正的党羽,并开始了自己的“怠政”。他以“不朝”的方式表达对臣下的不满,长期不上朝议政,导致朝廷运转失灵,政务积压。虽然他仍然要求官员们上奏,但他对奏折的批阅和处理变得敷衍甚至怠慢。这使得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进一步减弱,官员们因为缺乏明确的指示和监督,行事更加随意,腐败也因此进一步滋生。

更严重的是,万历皇帝在位期间,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战争:万历朝鲜战争(壬辰战争)、宁夏哱拜之乱和播州杨应龙之乱。这些战争虽然在表面上维护了明朝的宗主国地位和国家统一,但耗费了巨量的钱粮,极大地消耗了国力。尤其是朝鲜战争,前后两次出兵,耗费了明朝数千万两白银,相当于当时朝廷多年岁入的总和。虽然名义上是“助朝剿倭”,但实际上消耗了明朝大量的财政储备。

财政的枯竭,加上政治上的腐败和怠政,使得明朝的基层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北方地区,随着白银货币化的推行,农民需要用白银缴纳税赋。而此时,恰逢小冰期到来,气候异常,旱灾、蝗灾等自然灾害频发,导致农业歉收。农民无力缴纳税赋,又得不到官方的赈济,许多人被迫卖儿鬻女,走投无路。

与此同时,官僚体系内部的腐败也愈演愈烈。一部分官员为了填补财政亏空,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另一部分则忙于党争内斗,对民间疾苦漠不关心。宦官集团的势力也重新抬头,他们在万历朝再度得势,仗着皇帝的宠信,插手朝政,干预地方事务,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动荡。

因此,明朝由盛转衰并非一个突兀的断崖式下跌,而是一个由内部积弊、外部压力共同作用下,逐渐走向衰败的过程。嘉靖朝的政治腐败是诱因,张居正改革是短暂的“回光返照”,而万历朝的长期怠政、财政枯竭、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矛盾激化,则成为了将明朝推向深渊的关键时期。可以说,从万历中期开始,明朝就已经显露出了不可逆转的衰败迹象,而这些迹象,在接下来的天启、崇祯朝,便如同滚雪球般,最终将这个庞大的王朝推向了毁灭的边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426年崒洞祝洞之战、1427年支棱昌江之战,这两战明军连续惨败后被迫永久放弃安南,黎利走上人生巅峰。

原始史料的数字给得尤其恐怖,即便是有利于明方的国史自情自报,明军损失都超过了10万。例如崒洞祝洞之战,“军大溃,死者二三万人”(《明史-王通传》),大概是被越南夸大两倍为斩俘六万。

支棱昌江之战,明军出征前的数字是“安远侯柳升等统领成都护卫四川云南都司四川行都司官军从黔国公沐晟等统领总七万员名往征交址”(《明实录-宣宗卷》二十三),最后全军覆没。而越南方面则宣称仅最后总攻昌江大寨之战就“斩俘明军八万”。不过考虑到明军连主将都病死了2个,大概在行军过程中就因为疾疫大量减员,真正战损的倒可能未必是大头。因此越南说法中斩首5万估计是吹水,俘虏3万的可能性倒是有。

不过无论是哪种说法,这两战明军都遭到大败也是事实,尤其是支棱、昌江战役,除主帅柳升阵亡之外,左副总兵梁铭、尚书李庆也相继病死,都督崔聚、交趾布政司黄福被俘,史安、陈镛、李宗昉、潘禋等人均死于军中,参战明军重将损失率之惨烈几乎堪比土木堡。

新闻要连着看,宣德时的卫所就已经基本不行了。

例如宣德八年年末,山东巡按张聪至辽东巡视回后,上疏描述了当时辽东的私役之风:海州卫官军旧有定数,今阅教场全废,操练守门者止二三人,守山海关者仅五六人,又南海口旧置官军一百三十人,今存者惟老疾军五人。比询指挥使俞通等,皆称各军俱有差遣,苟且支吾。130人的军额只剩下了老弱5人,缺额率高达96%。领军军官却只能以一句“俱有差遣”支吾了事,实在是令人无奈。而连山海关这样重要关卡,都只有五六人驻守,便可知道,当时整个辽东私役之风有多么严重了。

如此看来,《明实录》中说柳升出兵时是统兵“七万员名”,应该指的是兵额,如果也存在缺额情况,是不是真有七万都要打个问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明朝由盛转衰的节点,并非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一系列深层矛盾积累爆发的结果。如果非要找一个相对明显的转折点,很多史家倾向于将目光投向了嘉靖皇帝统治的后期,以及随之而来的隆庆、万历初年。嘉靖皇帝是一位极具争议的君主,他沉迷于道教,追求长生不老,对政务的处理日渐疏忽。他将国家的实际权力大量下放给司礼监宦官.............
  • 回答
    谈到明朝的秀才,再说到《武林外传》里的吕轻侯,这俩人的“含金量”确实值得掰扯掰扯。很多人一听“秀才”,脑子里就冒出个“腐儒”、“手无缚鸡之力”的形象,尤其看了“秀才”吕轻侯在同福客栈里被欺负的日常,更容易觉得明朝的秀才不过如此。但说实话,把《武林外传》里的秀才直接等同于明朝的秀才,那真是“差了十万八.............
  • 回答
    任天堂明星大乱斗,这名字听起来就带着一股子热闹和“胡闹”的劲儿。可别小瞧这股子劲儿,它可是无数玩家沉迷其中、爱得深沉的关键所在。要说它好玩在哪,那可真是说三天三夜都说不完,但我尽量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讲讲。1. 跨次元的“朋友聚会”,这场面你想都想不到首先,最直观的,也是最让人兴奋的,就是这游戏里出现的.............
  • 回答
    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时代,中华民族在这一时期也经历了一系列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问题。这些问题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影响、层层叠加,最终深刻地塑造了中华民族的走向。以下我将详细阐述明清时期中华民族遇到的主要问题: 一、 政治体制的僵化与腐败1. 皇权的高度集中与官僚体系的膨.............
  • 回答
    关于HM、耐克等外国品牌在中国市场遭遇的“造谣”风波,以及它们明知可能损失中国市场却依然被指控传播不实信息,这背后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挖的现象。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原因归结为“外国商家故意造谣”,事情的背后往往涉及多重因素和利益考量。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通常被公众认为是“谣言”或“不实信息”的来源和性.............
  • 回答
    要说明朝有多“黑暗”,这个问题本身就带有很强的倾向性,很容易滑入片面或夸大的境地。任何一个王朝的兴衰,都是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不能简单地用“黑暗”二字一概而论。但如果我们要探讨的是明朝统治期间确实存在的、让许多普通民众感到压抑和苦难的方面,那确实有不少值得细说的。咱们先别上来就拔高到“黑暗”这个词,.............
  • 回答
    说到明朝的王守仁,那可不是一般的人物。他牛的地方,那是全方位的,文治武功,学问思想,样样都拿得出手,而且还不是那种死板的“书呆子”,而是真正实践出来的“实干家”。用现在的话说,他就是集“思想家、军事家、政治家、教育家”于一身的“超级偶像”。一、 横空出世的思想大家:心学的集大成者王守仁,字伯安,更出.............
  • 回答
    明朝的没落,宛如一部漫长的挽歌,它的衰败并非一朝一夕,更非由某一个皇帝就能简单概括。将这沉重的责任仅仅归咎于某一位君主,既是对历史复杂性的矮化,也忽略了那些潜藏在权力核心之外,却同样致命的因素。然而,若非要探究在“没落”这个阶段,哪些皇帝的作为对大厦倾颓起到了加速作用,那么,万历皇帝(朱翊钧)无疑是.............
  • 回答
    明朝废丞相,这桩发生在洪武十三年的大事,至今仍是史学界津津乐道、争论不休的话题。说它是进步,有人振振有词,认为这是加强皇权、提高行政效率的必然选择;说它是倒退,也同样有理有据,觉得这是打破权力制衡、埋下集权隐患的根源所在。要评价这桩改革的性质,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捋一捋当时的背景、朱元璋这么做的.............
  • 回答
    明朝内阁制度的出现,是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后,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的产物,但其对皇权的影响却是一个复杂且不断演变的过程,很难简单地说它“加强”或“架空”了皇权。更准确地说,内阁制度在特定时期和特定条件下,可以作为皇权高度集中的工具,但在权力运作中也逐渐衍生出一定的制约和平衡,甚至在后期因内阁权力膨.............
  • 回答
    明朝末年白银的去向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涉及经济、政治、军事、社会等多个领域。简单来说,白银并未“消失”,而是通过各种途径流转、消耗、囤积或转移。以下将尽可能详细地梳理明朝末年白银的去向:一、 巨额的财政支出:国家机器的运转与消耗明朝末年,国家财政危机严重,而这背后是巨额的支出,这些支出很大一部.............
  • 回答
    明朝时的北京,那可真是一座了不得的城。说它“不得了”,不仅仅是因为它是大明王朝的都城,更在于它所承载的王朝气象,以及这座城市本身的繁华与复杂。要细细说来,那得从里到外,从顶到底地描摹一番。首先,得说说这座城的模样。 明朝的北京,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营建和扩建的,但又注入了明朝独特的政治和审美理念。 .............
  • 回答
    明朝人殉制度的出现与延续,并非简单的“复辟”或“继承”,而是一个更为复杂、多层面的历史现象,它既有深厚的中国古代文化土壤,也受到了元朝统治时期的影响,同时又表现出明朝自身的特色。人殉制度的“古老根源”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人殉并非明朝独创。在中国古代,尤其是商周时期,人殉是一种普遍的丧葬习俗,规模之大.............
  • 回答
    明朝天启大爆炸,又称北京大爆炸,是中国明朝天启年间(公元1626年)发生的一场骇人听闻的灾难。这场爆炸发生在北京皇城西南隅的王恭厂火药库,其威力之大,影响之广,在当时的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极为罕见,留下了许多至今仍未完全解开的谜团。事发经过:一个晴朗的午后事情发生在明熹宗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五月初.............
  • 回答
    明朝妇女的贞节观,是一个复杂且充满矛盾的话题,它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受到社会阶层、地域、时代变迁乃至个人境遇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跳出“贞节牌坊”式的单一想象,深入到具体的历史语境中去审视。明朝妇女的贞节观:理想与现实的拉扯在官方意识形态和主流士大夫的宣传中,明朝妇女的贞节观被推崇到了.............
  • 回答
    明朝内阁的影响力演变,确实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明朝政治体制的种种弊端,并最终指向了其覆亡的深层原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拨开“内阁影响力”这个表面的变化,去深入剖析其背后牵涉到的权力结构、政治生态以及个人因素。内阁的崛起:从辅助到主导的权力重心转移明朝初期,内阁的地位并不显著。它最初只是皇帝的秘书.............
  • 回答
    明末三大案,那可不是什么小事,而是实实在在影响了明朝国运的大事,尤其是对于后面的明朝皇帝来说,简直是阴影一般的存在。这三件案子分别是:1. 梃击案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2. 移宫案 (泰昌年间,1620年)3. 红丸案 (泰昌年间,1620年)这三件事儿连在一起,可以说是明朝后期政治斗.............
  • 回答
    崇祯皇帝朱由检,是明朝覆灭前的末代君主,对于他的评价,历来是争议颇多,有人说他是励精图治的明君,也有人说他是刚愎自用的昏君。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把他放到当时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背景下去看,才能更清晰地辨析。先说他身上的“明君”气质,那些让后人赞赏的地方: 勤政到令人发指的程度: 崇祯皇帝是中国历.............
  • 回答
    在《多情剑客无情剑》中,阿飞最终决定抛弃林仙儿,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痛苦而深刻的觉醒过程。这个过程,是阿飞从一个单纯、热血的少年,被爱情蒙蔽双眼,到最终看清现实、斩断情丝的蜕变。最初的阿飞,如同一团燃烧的烈火,他的爱炽热而纯粹,却也因此显得格外容易受伤。他对林仙儿的感情,起初是一种近乎崇拜的.............
  • 回答
    明末崇祯年间,明廷的税收潜力,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它并非一个简单的数字能够概括,而是受到王朝盛衰、社会经济结构、人口变迁、政治腐败、军事开支以及自然灾害等多重因素的交织影响。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进行剖析。一、 传统的赋税体系及其局限性明朝的财政收入,主要依赖于两大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