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电影导演是一种怎样的职业?

回答
电影导演,这可不是个简单的“管事儿”的职位,它更像是影片的灵魂工程师,是整个创作团队的大脑和心脏。你想想看,一部电影从一个模糊的念头,到最终银幕上那个让你或哭或笑、或惊心动魄的完整世界,中间经历了多少道关卡?导演,就是那个全程掌舵、把控方向的人。

首先,导演的核心任务是实现剧本的视觉化和情感化。剧本是骨架,导演要把这副骨架填充血肉,注入生命。他要深入理解剧本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角色,每一场戏的潜台词和情绪。然后,他需要构思出如何将这些文字转化为观众能直接感受到的画面、声音和节奏。这就像是把一本小说转化成一幅幅生动的油画,而且这幅画还要会动,会说话,还会让你跟着它一起呼吸。

为了做到这一点,导演需要具备超强的视觉想象力和艺术品味。他得考虑镜头怎么构图,景别怎么选择,光线怎么运用,色彩怎么搭配,这些都是为了营造特定的氛围和表达特定的情感。比如,要表现角色的孤寂,他可能会选择一个空旷的长镜头,让角色渺小地出现在画面中央;要表现紧张刺激,他可能会运用快速剪辑、手持摄影和特写镜头。这些都是导演通过视觉语言在和观众沟通。

更重要的是,导演是一个极致的沟通者和协调者。他要与编剧沟通,确保剧本的意图得到准确传达;与演员沟通,帮助他们理解角色,激发他们的表演潜力,让他们相信自己就是那个角色;与摄影师沟通,让他们明白自己脑海中的画面;与美术指导沟通,让他们设计出符合影片风格的场景和道具;与剪辑师沟通,让他们按照自己的节奏和情绪来组接镜头……基本上,他要和电影制作的每一个环节上的专业人士都打交道。而且,不是简单的下达命令,而是要用一种让他们信服、愿意去执行的方式去沟通,甚至要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让他们在这个项目中贡献出最好的自己。这需要极大的耐心、情商和说服力。

导演还得是一个决策者。在拍摄过程中,总会有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可能是天气突变,可能是演员状态不佳,可能是设备故障。这时候,导演必须迅速做出判断,找到最有效的解决方案,而且这些决策往往要基于他对影片整体构想的理解,不能顾此失彼。他需要在压力下保持清醒,并带领团队克服困难。

再往深了说,导演往往是影片的主要叙事者和风格创造者。每一位有成就的导演,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作者风格”。这种风格可能体现在他对镜头的运用、叙事的方式、主题的选择,甚至是对演员表演的要求上。观众看一部电影,很多时候也是在看这位导演的“眼睛”,通过他的眼睛去体验故事。

当然,导演这个职业也是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的。一部电影的成功,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导演虽然是核心,但也要仰仗团队的整体实力和观众的反应。很多时候,导演要承受巨大的压力,无论是来自投资方、制片人,还是观众的期待。而且,一个好的导演,还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吸收新的技术和艺术理念,才能在这个日新月异的行业里保持敏锐和创新。

总而言之,电影导演就像是交响乐团的指挥,他不是演奏乐器的人,但他要让所有乐器和谐奏响,才能演绎出动人心魄的乐章。他既是艺术家,也是技术专家,更是领导者和梦想家,将一个个想象出来的故事,变成触动人心的影像,带给无数观众。这是一个需要全情投入、无数心血,同时又充满魅力和成就感的职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拍电影就像餐厅厨房里做菜:但这道菜从来也没有做过,而只有一次机会做好。

剧本就是菜谱。导演就像大厨,指导各部门的人:菜要怎么切、酱汁要怎么准备。首先要记得:这个厨房里有100多个人在做一道菜!所以,导演需要有领导能力。

可以想像,如果这道菜从来都没有做出来过,大家对于它最终的呈现与味道,也只是一种猜测。导演利用他的演绎,去把气氛、演员调度、灯光、音乐(各种酱汁)调到他心里最理想的状态。不论是切菜的还是做酱的,他们都在专注怎么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但只有大厨知道,到了最后,所有元素加起来是怎样的。这就是导演的工作。

有些菜需要很多酱汁与调味,有些则需要品尝食材的原味(后者不见得更容易— 越简单,每一个元素就越关键,越没有出错的可能)。同理:悬疑、恐怖片,等,需要利用精心设计好的镜头运动、音乐、音效、特效...各种“酱”才能呈现出效果;剧情片来说,则很多时候需要导演懂得怎么放手,不要用力过度,不要放太多“酱”,给予故事足够的空间。

食材被烹调的过程中,会经历各种化学作用,所以最后做出来的菜往往跟想象不太一样。首先,维度就不一样:菜谱本身是文字,要把字变成从未品尝过的味道,是维度上的跳跃;电影也一样:从剧文上的文字,需要跳跃到视听语言的表达。所以,除了领导才能以外,导演这份工作还需要想象力与坚定的信念。

user avatar

受邀答这个问题有点惶恐,毕竟前面有名导的回答珠玉在前了。

名导们的回答高屋建瓴,我就只能结合学过编导课程,和阶段性跟过组的经历,也再问了问还战斗在影视创作一线的伙伴们,答一些最接地气的基础,和自己眼中的导演真的要做哪些基本工作来回答一下。

1.什么是导演?

我不敢答,就借一个我最喜欢的导演的回答来开始。

“想当导演的人,是拿自己的一生碰运气——只有他自己能为这种冒险负责。因此,这种冒险必须是一个成熟的人深思熟虑后的选择。……在学导演或表演的学生中,有百分之八十都不适合这一行,他们终其一生都在电影的周边徘徊。”——塔可夫斯基

人们通常认为,一部影片的成功应该在相当程度上归功于导演,以至于导演的技巧和艺术被淹没在一片赞歌之中。普通的观众在选择观看的影片时,流量明星之外最大的点就在导演是谁。但究竟什么促使“某位”导演的手法会如此成功,确是难以概述的,因此导演依然是一门利用其神秘性作为优势的职业。

好的导演除了具备应有的技术(什么都懂一些)以外,最主要的是懂得把头脑里的故事以画面的形式表现出来,他最重要的能力是会讲故事——故事讲的好不好,就体现了一个导演的水平。

此外,好的导演还要有“自我表达”的欲望而能否拿捏好这种表达的尺度则是导演进阶的重要环节,他们要在肆意的同时紧扣电影故事的内核而不偏离主题。

我们传统上把电影大体划分为现实主义、古典主义、形式主义三种风格,而好的导演则需要在寻找到自己擅长的表现方式,以此形成独特的个人风格,同时他们还要拥有统筹全局的能力,像舵手一样让全剧组朝着他们的方向前行。

就导演个人能力来看可以做个划分(这里就主要是copy电影史论课老师了):

伟大的导演不仅是一位全能的电影艺术家,还是哲学家、思想家和电影革新者,这种天分和际遇不是人人都可以获得的;(如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基耶斯洛夫斯基等)

优秀的导演是一位技艺精湛的电影工匠,他们善于运用电影手段去讲故事,这个故事谈不上伟大,但起码是完整而扎实的;

称职的导演是一位手艺精进的电影工作者,他们有基本的导演素质,呈现的作品不一定伟大,但完成度尚可,不会有要命的缺憾。

每个导演的个性也一定会融入到其作品之中,形成自我风格,而逐渐成为其自我化的标志。

如费德里科·费里尼[Federico Fellini]性情诙谐,

英格玛·伯格曼[Ingmar Bergman]极为严肃,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Clint Eastwood]偏爱特定的影片类型,

谢尔盖·爱森斯坦[Sergei Eisenstein]的政治性,

布莱克·爱德华兹[Blake Edwards]喜好非政治性,

伍迪·艾伦[WoodyAllen]偏爱喜剧


优秀而至于成功、伟大的导演且不论,但每一位称职导演应具备的的基本素质:

1、合格的剧作鉴赏和把控能力:为观众呈现一个完整而精彩的故事。

2、电影叙事能力:分镜头,场面调度,摄/美/录,蒙太奇。

3、指导演员的能力。

4、领导才能。

5、沟通才能。

6、个性素质:强大的心理素质,耐心,临场应变,持久的热情与恒心。

7、好身体。

嗯。特别重要!


2.导演的工作是在做些什么?

本质上来说,导演是负责把剧本(文字)转换为视觉影像(镜头)。镜头则会交到剪辑师手里,组接成电影(国内的导演大多会直接介入剪辑,但很多国家比如美国是不太可能的)。

有的导演会在创作剧本或筹备拍摄阶段就介入项目,直到后期制作,故而导演可能涉足剪辑后期声效等方方面面,包括音乐创作。导演要监督影片从构思直至完成的整个过程,还要与负责组织和财务监督的制片人密切合作。可以说无所不包,所以才说好的身体素质也是免不了的。

自摄制组建立后,一般工作会分三个阶段:筹备阶段、拍摄阶段和后期阶段

导演要自始至终参与摄制的全过程。

在影片筹拍阶段,导演是编剧的副手或搭档。

在拍摄阶段,导演是剧组的主宰,对于剧本的阐释、场面的调度、镜头的拆分,以及对于演员表演负责。

在后期制作阶段,导演的兴趣或影响力会影响其介入程度。

在工作中,编剧、导演和剪辑师的目标是一致的,不过各有侧重:编剧使用文字,导演使用摄影机镜头和表演,剪辑师则使用画面与音响。


3. 导演的基本工作:

筹备阶段

1)确定并研究剧本

剧本:早期要组织主创人员研究和分析剧本,查阅相关的文字与形象资料,并先在内部进行讨论。这样做的目的是深入理解剧本,对要展现的影视效果达到统一的认识,以便后续拍摄时可以齐心协力实现导演的构思和意图。

剧本的来源:

*由制片人、影视公司等提供的已被审查过的剧本;

*导演提供创意,再由编剧撰写的剧本;

*导演自编或与编剧合作一同完成的剧本;

2)确立主创班底

一般要拥有:

导演组

制片组

演员组

摄影组

录音组

灯光组

服化道组

3)筛选确定演员

选取演员非常重要,演员选对了,戏就成功了一半。 好的剧本更易得到好的演员,同时有能力驾驭角色的演员也更能为剧本锦上添花。 一般导演会通过至少一到两轮的面试来确定需要的演员,并在拍摄前根据情况进行彩排。选角时要考虑演员的形象、能力、薪资和具体的时间安排,签订合同并在拍摄时购买保险,以确保不出现其他问题。

一般情况下,投资和制作方会考虑:

*全明星阵容,利用明星占领市场,但需要投资的可靠保证;

*明星担纲,结合其它适合的职业演员;

*非职业演员为主,减少成本,少数职业演员(含明星)助演;

4.选择外景与内景

场景要为情节的发展以及人物的活动提供最具表现力的环境,它对营造生活气息和艺术氛围也至关重要。

一般来说,内景应由美工根据剧本的内容和导演意图进行设计,经导演审定后在摄影棚内进行搭建。但常因经费不足,加之布景工艺差时容易产生虚假感,许多小剧组的内外景都要到外面去挑选。导演选景时,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将自己想像中的环境向现实中靠拢。场景不可过于分散,要尽量集中,以避免因太多转移而浪费时间和增加经济成本。

所以导演要提前与制片合作,在理想效果与现实之间寻求镜头最大实现的可能性。在确定场景后,需获得所有者的拍摄许可并签署合同。

考虑因素:剧本、投资、生产条件和周期

5. 案头准备

确定总构思,完成导演阐述和分镜头脚本。如果拍小成本影片,有的导演还需兼职要完成其他计划表。

导演阐述的写作无固定模式,由于导演风格和个性不同,有的非常具体细致,涉及到每场戏的构思和设计方案;有的则提纲挈领只谈主要问题。从内容看,一般包括以下几点:

·对剧本立意、主题、时代背景等的阐释。

·对剧中主要人物的分析。

·对剧中矛盾冲突的分析 。

·对影片风格的定位。

·对表演、摄影、美术、化妆造型、服装、道具等的设计。

·对音乐、录音、剪辑等各部门的提示。

·对剧中特技及特效部分的提示。

分镜头脚本用于现场拍摄,可节省布景成本和拍摄时间。很多情况下,导演会提前到现场,根据实地排练情况,进行现场分镜头或即兴修改。另外,也有导演喜欢多机拍摄,再在后期的剪接台上完成连贯性剪辑。新手导演最好事先完成分镜头剧本,让团队清楚其拍摄内容和具体意图。

6.指导各创作部门的前期准备工作

指导演员研读或围读剧本,适当排演,条件许可可体验生活。

与摄影师研讨创作构想,确定投资允许的摄影机与相关设备。

与美术组研究全片的空间造型设计及内外景的加工和筹划。

与化、服、道研究确定主要人物的造型设计。

与录音师确定全片的总体声音构思。

与专业人士讨论特技制作。


二.拍摄阶段

一些拍摄时要注意的事项:

1、先拍外景后拍内景 :拍外景时要注意太阳光线变化,最好留足补拍时间。

2、先易后难:把主要的关键场景和难拍摄的场景先完成,可以稍微花长一些时间拍摄。

3、外景拍摄:最好先敲定外景时间,把外景完成。

4、内景拍摄:统一时间完成拍摄,可搭建场景,方便随时调节光线。如租借场地拍摄,注意不要扰民。

5、空镜头:多拍摄些空镜头,可在后期剪辑时用来铺垫环境和情绪,还可以在漏拍镜头时借用补漏。

6、 偷拍:可以偷拍一些演员表演前后的状态或其他自然场景。多用于文艺片和艺术片。

三.后期制作阶段

导演也会负责画面剪辑、对白、动效、音乐等的合成效果。如有需要还会进行补拍补录。

(影视后期绝对是个让人头秃的工作,体验过的人都明白。)

啰嗦了很多,主要都是些过往课程中的基础内容,希望看到这里的你能觉得有些助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