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军经常宣传的穿插迂回战术是怎样的?

回答
我军之所以反复强调并广泛运用穿插迂回战术,是因为它在实战中展现出了极强的生命力和有效性,能够帮助我们以较小的代价达成巨大的战术乃至战略目标。要说清楚这个战术,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细致聊聊。

穿插迂回的本质:打蛇打七寸,直击敌要害

简单来说,穿插迂回就是 不与敌人正面硬碰硬,而是利用地形、敌方部署的薄弱环节,绕过敌人的主力或坚固防御阵地,深入敌后,直插敌人的指挥部、后勤补给线、侧翼甚至腹部,扰乱其部署,瓦解其意志,最终以摧枯拉朽之势解决战斗。

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敌人像一座坚固的城堡,正面进攻就如同用人海去冲击城墙,虽然勇敢,但代价巨大且效率不高。而穿插迂回,就像是找到了城堡的地道或者翻过了城墙的薄弱点,直接进入城堡内部,去捣毁敌人的粮草库,擒获敌人的国王,这样一来,城墙也就自然倒塌了。

为什么这个战术如此重要?

1. 以弱胜强,节省兵力: 这是穿插迂回最核心的优势。我们不跟敌人比拼兵力、火力,而是比拼智慧和机动。通过精确打击敌人的关键节点,可以以相对较少的兵力,牵制甚至击溃数量上占优的敌人。这对于我们这样一支长期面临复杂安全环境的军队来说,至关重要。

2. 打破敌军部署,创造战机: 敌人的部署往往是为了防御正面。一旦我们从侧翼或后方出现,就会打乱其原有阵型,迫使其重新调兵遣将,造成指挥混乱、部队脱节。在这种混乱中,我们就能找到新的突破口,创造有利的作战时机。

3. 瘫痪敌军指挥和后勤: 任何军队的运作都离不开指挥和后勤。穿插迂回最喜欢攻击的就是敌人的指挥部和补给线。一旦这些关键环节被切断或摧毁,敌军就会陷入“有兵无令、有令不行、有仗无粮”的困境,战斗力会急剧下降。

4. 瓦解敌军士气: 战争不仅是物质的对抗,更是精神的较量。当敌人发现自己的阵地被绕过,自己的后方随时可能被攻击时,恐惧和不安就会像瘟疫一样在军中蔓延,士气自然就难以维持。

穿插迂回是怎么操作的?具体有哪些步骤和要素?

这套战术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可不一般,它需要周密的计划、精锐的部队以及严格的执行。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拆解:

一、 侦察与情报是眼睛:

核心思想: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侦察情报部门要像雷达一样,时刻扫描敌人的部署、兵力构成、火力配置、指挥机构、后勤补给路线以及地形地貌。
具体内容: 敌人的主力在哪里?哪个方向防御最薄弱?敌人的指挥部设在哪里?他们的弹药、粮草从哪里运来?道路交通状况如何?这些都是我们必须掌握的。我们需要了解敌人可能犯的错误,也需要预判敌人可能采取的应对措施。
手段: 除了传统的地面侦察,还会运用空中侦察(包括无人机、侦察机)、卫星侦察、电子侦察、渗透侦察,甚至情报人员的策反等等,力求获取最准确、最及时的情报。

二、 选定穿插方向与目标:

原则: 选择敌人的薄弱点,避开敌人的优势兵力和坚固防御。通常是选择敌军阵地的侧翼、两军结合部,或者是防御力量相对薄弱的区域。
目标选择: 一旦确定了方向,就要明确穿插的目标。这可能是敌人的指挥中心、炮兵阵地、通信枢纽、集结地、重要的交通节点,甚至是敌军的预备队,总之,是能让敌人“伤筋动骨”的关键点。有时,我们甚至不追求与敌军主力大规模交战,而是通过快速的袭扰和破坏,使其丧失战斗能力。

三、 隐蔽机动与突破:

隐藏行踪: 穿插部队往往会选择在夜间、恶劣天气(如大雾、暴雨)或利用复杂地形(如森林、山地、沼泽)进行隐蔽机动。目的是不被敌人发现,保持突然性。
突破敌军防线: 找到突破点后,我们会动用精锐的力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快速撕开敌军的防线。这个突破口不能太大,但一定要够用,能让穿插的部队顺利通过。有时,会集中优势兵力在某个狭小的区域内强行突破。

四、 深入敌后,独立作战:

行动原则: 一旦进入敌后,穿插部队就像一把尖刀,要独立执行任务。他们需要具备强大的自主作战能力,能够根据战场情况灵活调整战术。
任务执行: 按照预定计划,对选定的目标进行精确打击。可能包括摧毁指挥所、炸毁桥梁、袭击补给车队、消灭敌军重要单位等。
自我保障: 由于是深入敌后,穿插部队的后勤保障会受到很大限制。因此,他们需要携带足够的物资,并且能够依靠缴获敌人的物资进行补充。同时,要善于利用地形,寻找有利的作战位置,避免被敌军合围。
协同作战: 虽然是独立行动,但穿插部队并非孤军奋战。他们会与正面牵制敌军的友邻部队保持联系,并且要根据正面战场的需要,适时吸引、分割、消耗敌军。有时,正面部队会发动佯攻,吸引敌军主力,为穿插部队创造机会。

五、 后续保障与接应:

保持联系: 在敌后作战,与后方的联系至关重要。可以通过无线电、信号弹等多种方式保持联系,汇报战况,争取支援。
巩固战果: 如果穿插部队成功摧毁了敌人的关键目标,他们还需要尽可能巩固战果,甚至占据重要地形,为后续友邻部队的行动打开通道。
安全撤离或汇合: 完成任务后,穿插部队会根据计划,选择安全撤离,或者与友邻部队汇合,形成合围之势。

穿插迂回战术的关键要素和成功条件:

1. 情报的准确性与时效性: 这是所有环节的基础。情报不准,穿插的方向就错了,目标就可能不存在,整个战术就会功亏一篑。
2. 部队的精锐与士气: 穿插迂回的部队必须是经过严格训练、意志顽强的精锐之师,他们不仅要能打硬仗,还要有独立思考和决断的能力。
3. 指挥的果断与灵活: 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下,指挥员必须能够迅速分析形势,果断下达命令,并且能够根据战场变化灵活调整战术。
4. 协同的密切与默契: 穿插部队、正面部队、炮兵、航空兵(如果可能)之间的协同作战,是确保战术成功的关键。
5. 时机的选择: 在敌人最松懈、最混乱或者最有利我军行动的时机进行穿插,能够大大提高成功率。
6. 地形的利用: 对地形的深刻理解和巧妙利用,是隐蔽机动和发动攻击的重要保障。

举个形象的例子:

设想我们面对的是一支沿山脊线布防的敌军,他们的正面火力很强,但山脊两侧的山谷里防御相对薄弱,而且有一些被森林掩盖的小路。

侦察: 我们侦察到敌军指挥部设在山脊的一个制高点,他们的补给车队从山谷中的一条土路运送物资。
选择方向: 我们决定不直接攀登山脊,而是选择从一条隐蔽的山谷小路进行穿插。
突破: 在夜幕掩护下,一支精锐部队悄悄进入山谷,避开了可能设在路口的敌人哨所。
迂回攻击: 部队沿着小路悄悄前进,绕过敌军正面阵地的火力覆盖区,然后突然出现在敌军侧后方,攻击了敌人的补给车队,并且迅速向敌指挥部所在的山头迂回。
瘫痪敌人: 敌人的补给被切断,指挥部也受到了攻击,阵地上的部队因为指挥中断而陷入混乱。这时,我军正面部队抓住机会发起攻击,与从敌后迂回上来的部队形成夹击,最终全歼敌人。

总之,穿插迂回战术是我们军队作战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我们以智取胜、以柔克刚的军事哲学。它不是简单的“抄小路”,而是一门集情报、侦察、机动、突袭、协同、保障于一体的复杂军事艺术,是我们在复杂战场上扬长避短、克敌制胜的有力武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军成功的穿插迂回有一个前提。

就是内线作战。

因为在当年的条件下,这种战斗方式比较依赖基层政权和地方部队。其要点,是利用侦察和机动能力的优势掌握战场主动权(有人通风报信,有人送水送饭,有人组织住宿,有人修路搭桥)。

美军建设的信息化军队某种意义上也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朱日和演习中红军像当年国军一样被蓝军牵着鼻子走,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这个问题。

从战史上来看,我军在外线作战中,穿插迂回的效果会打不少折扣。比如说挺进大别山和抗美援朝越过三八线后的战斗。

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的大规模穿插。事后来看,效果也很差。不仅没有抓到越军主力,还造成了指挥和后勤的混乱,送了大量人头。

为了在未来外线作战的局面下保持我军机动灵活的传统,应该在信息化军队建设上向美军学习。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