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传统文学作品阅读量小,是应该等先有一定阅读量再动笔,还是一边看一边写?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许多初涉文学创作的朋友的内心深处,也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讨论点。究竟是先“填满”再“倒出”,还是“边饮边吐”? 我觉得这两种方式并非绝对的对立,而是各有侧重,并且很多人是在实践中摸索着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平衡点。

咱们不妨先聊聊“先有一定阅读量再动笔”这条路。

“填满”再“倒出”:扎实的根基与深刻的理解

这条路子的支持者往往会强调:传统文学作品经过时间淘洗,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思想、精湛的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它们就像一座座巍峨的山峰,需要我们攀登、仰望,才能真正理解其高度和广度。

汲取养分,内化精髓: 阅读大量的优秀作品,就像是在为自己的创作土壤施肥。 你会接触到不同的叙事结构、人物塑造的技巧、语言风格的演变,以及各种思想流派和哲学观念。 这些养分一旦被你内化,就会成为你创作时最坚实的基石。 你会自然而然地知道哪些写法更有效,哪些表达更深刻,哪些套路已经被写烂,哪些角度是前人未曾涉足的。 这种积累,能够帮你避免很多“闭门造车”式的错误,让你一开始就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建立语感和节奏: 文学作品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其语言的韵律和节奏。 长时间的阅读,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你的语感,让你对文字的细微之处更加敏感。 你会懂得如何运用词语的色彩,如何安排句子的长短,如何构建段落的起伏,从而让你的文字具有音乐般的质感。 这种能力不是靠理论知识就能速成的,而是需要反复品味和感受才能习得。

拓宽视野,找寻灵感: 阅读不仅仅是学习技巧,更是打开了新的世界。 你可能会被某个历史时期的人物命运所打动,可能被某种哲学思考所启发,也可能仅仅是被某个生动的场景所吸引。 这些都是你未来创作的灵感来源。 阅读量越大,你的脑海里储存的“素材库”就越丰富,当你想写某个主题或人物时,脑海中总会有相似的影子和处理方式作为参考,让你下笔时更有底气,也更容易找到独特的切入点。

培养批判性思维: 阅读优秀作品的同时,也需要带着思考去读。 你会问自己: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这种写法好在哪里? 我能不能换个方式? 这种批判性的阅读习惯,能够帮助你辨别好坏,吸收精华,同时也能让你对自己的写作目标更加清晰,而不是盲目模仿。

然而,这条路也有它的潜在风险:

拖延症的陷阱: “读够了再写”很容易变成一个永远的借口。 你可能会总觉得“还没读够”,总觉得自己“还没准备好”,从而错失了许多宝贵的创作时机。 创作的冲动和灵感,很多时候是稍纵即逝的。

过度模仿,缺乏个性: 如果阅读是为了“学习”而过度模仿,可能会导致你的早期作品缺乏自己的声音,一味地模仿名家,反而难以形成独特的风格。

“眼高手低”: 光看不练,永远是纸上谈兵。 即使你读懂了技巧,如果没有亲手实践,你也无法真正掌握它。 很多时候,只有当你自己动手写了,才会发现理论和实践之间存在的巨大鸿沟。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一边看一边写”这条路。

“边饮边吐”:实践出真知与即时反馈

这条路子强调的是“学以致用”,通过动手实践来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

学以致用,巩固记忆: 当你读到一个让你印象深刻的描写手法,或者一个精妙的对话方式时,立刻尝试着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一下,这种结合会让你对这个技巧的理解更加深刻,也更容易记住。 就像学游泳,光看再多视频,不如跳进水里扑腾几下。

发现问题,及时调整: 在写作过程中,你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情节卡住了,人物塑造不够饱满,语言表达不够精准。 此时,你可能会回过头去翻阅相关的书籍,寻找解决之道。 这种“带着问题去阅读”,效率会非常高,因为你的阅读是有明确目的性的,能够直接解决你当下遇到的困难。

激发创作欲望,保持热情: 创作是一个需要持续动力的过程。 如果一直处于被动阅读的状态,很容易感到枯燥和乏味。 而当你开始动手写,即使写得不完美,但那种“创造”的感觉本身就能带来巨大的满足感和动力,让你更愿意继续往下走。

形成自己的风格: 在实践中,你会不断尝试不同的写法,结合阅读的经验和自己的想法,逐渐摸索出属于自己的语言风格和叙事方式。 这种风格的形成,往往是在不断的试错和调整中完成的。

更快的进步速度: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需要大量阅读才能开始写,但事实是,即使是初步的尝试,也能够让你获得宝贵的经验。 通过不断的写作和修改,你的能力会得到飞速提升,而这种提升会反过来激励你更投入地去阅读和学习。

这条路同样有它的挑战:

起步阶段的困难: 如果阅读量不足,你可能会发现自己下笔无话可说,或者写出的东西非常稚嫩,容易打击自信心。

容易走弯路: 没有足够的阅读量作为参照,你可能不知道哪些是主流的、有效的写法,容易钻牛角尖,或者陷入一些陈旧的模式而不知。

“炼丹”式写作: 有些人会陷入一种“炼丹”式的写作模式:读一点,写一点,改一点,再读一点,再写一点,感觉一直在原地打转,效率不高。

那么,我们该如何找到那个平衡点呢?

我认为,最理想的状态是“交织进行,相互促进”。

1. 先进行一个初步的“播种”: 在你真正开始写作之前,不妨先对你感兴趣的文学领域或想写的题材,进行一些基础性的阅读。 了解一下这个领域有哪些经典的作品,有哪些主流的写法,大概的风格是什么样的。 这就像农民播种前,要先了解土地的特性,选择合适的种子。 这个阶段的阅读,不求甚解,但求开阔眼界,建立一个初步的框架。

2. 怀揣着“写”的目的去读: 进入写作阶段后,你的阅读就不再是单纯的输入,而是带着目的性的“输入”。 当你读到精彩之处,就思考:“作者是如何做到的? 我能否在我目前的作品中运用类似的手法? 现在的我,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学习?” 并且,在阅读的时候,要随时准备好笔记本或电子文档,记下那些让你触动的句子、段落、构思,以及你自己的想法。

3. “边写边读”是常态,但要有“阶段性强化阅读”: 大多数时候,你的创作状态会是“边写边读”的模式。 写到某个环节卡壳了,就去翻书找灵感;写到某个场景不够生动,就去找描写类似的片段学习。 但与此同时,也要有意识地安排一些“阶段性强化阅读”。 比如,当你完成一个初稿,或者感觉自己的写作遇到瓶颈时,不妨暂停一下,系统地去阅读一两本与你写作方向高度相关的经典作品,或者专门针对你欠缺的技巧(比如对话、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等)去找相应的书籍来深入学习。

4. 从模仿到借鉴,再到创新: 在学习阶段,模仿是不可避免的,也是非常有益的。 但要警惕“僵尸式”的模仿,而是要理解模仿背后的原理,将其内化,然后逐渐转化为“借鉴”。 最终的目标是形成自己的风格,即在借鉴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理解和创新,写出真正属于你自己的作品。

5. 最重要的,是动笔: 无论你读了多少,思考了多少,如果迟迟不动笔,一切都将是空谈。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多更“完美”的准备,而是敢于迈出第一步的勇气。 即使你的第一篇作品不尽如人意,那也是一次宝贵的学习经历。 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你才能真正成长。

总而言之,对于传统文学作品的学习和创作,并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答案”。 如果你是个喜欢稳扎稳打、追求根基牢固的人,可以适当多花一些时间阅读打基础;如果你是个行动派,喜欢在实践中学习,并且不容易被挫折打败,那么“边写边看”的模式可能更适合你。

最好的方法,是根据你自己的性格、目标和实际情况,找到一个灵活的平衡点。 记住,阅读是为了更好地写作,而写作则是检验阅读效果的最终方式。 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互相喂养,你就能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踏实。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是写作量低引起的,不是阅读量。

因为阅读和写作是两种能力,虽然有词汇量的共同之处,但是是不一样的。

应该多写。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