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一个星球上可能同时进化出两个文明吗?

回答
一个星球上可能同时进化出两个文明吗?这个问题的答案是:理论上可行,但实际发生的可能性较低,且需要一系列非常特殊的条件和长期的演化过程。

为了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

一、 “文明”的定义与前提:

首先,我们需要对“文明”有一个大致的理解。通常,一个文明的出现需要以下几个关键要素:

智慧生命的存在: 这是最基本的前提。生命需要能够进化出足够高的智力,具备学习、记忆、创造和交流的能力。
社会性: 智慧生命需要能够形成具有一定组织结构和社会行为的群体,而不是孤立的个体。
文化和知识的传承: 能够将经验、知识、技术等通过某种方式(语言、文字、图腾等)代代相传,并在此基础上发展。
技术发展: 能够利用工具、改造环境,并发展出一定的技术水平。
复杂的交流系统: 需要有高效的沟通方式来协调群体活动、传递信息和文化。

二、 同一个星球上同时进化出两个文明的可能情景:

如果满足了上述文明的基本要素,那么在一个星球上同时出现两个文明,可能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发生:

1. 地理隔离导致的分化:
高可能性情景: 这是最有可能也是最常见的设想。如果一个星球拥有广阔的陆地、巨大的海洋、高耸的山脉、极端的沙漠或冰川等地理障碍,这些障碍可以将早期智慧生命分隔开来。
演化过程: 被分隔开的种群,即使最初是同一个物种,也会在不同的环境下经历不同的自然选择压力。它们会发展出不同的生理特征、行为模式,甚至沟通方式。如果隔离足够长,它们的认知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可能产生显著差异。
文明的萌芽与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独立的种群可能分别进化出智慧和技术。它们可能发展出各自的语言、社会结构、信仰体系和工具制造能力。如果隔离持续,它们很可能发展出两个独立的、互不了解的文明。
“撞见”的那一天: 最终,随着技术(如航海、飞行)的发展,这两个文明可能会跨越地理障碍,首次接触。那时,它们会发现彼此是独立的文明,可能带来合作、冲突或误解。

2. 生态位分化(但更倾向于同一文明内的分支):
较低可能性情景: 在同一生态系统中,不同的智慧物种可能占据不同的生态位,比如一个在陆地,一个在海洋;一个以捕食为生,一个以植物为生;一个以地下生活为主,一个以地面生活为主。
演化难度: 这种情况下,两个物种都需要独立进化出高度的智慧、社会性和技术能力。同时,它们都需要有能力在各自的生态位上发展出复杂的文化和知识传承。
文明的独立性: 它们很可能发展出非常不同的文明形态,基于它们的生活方式和环境。例如,海洋文明可能发展出基于声纳和触觉的交流,而陆地文明可能发展出基于视觉和听觉的交流。技术发展也可能大相径庭。

3. 不同起点的智慧起源(非常低概率):
极低可能性情景: 理论上,一个星球可能存在两种完全独立的智慧生命起源。例如,一种是基于碳基的我们熟悉的形式,另一种可能是基于硅基或其他元素的生命形式。
挑战: 这要求星球的环境能够同时支持两种不同化学和物理基础的生命形式的诞生和进化,并且它们都能成功进化出高度的智慧和文明。这在目前我们对生命起源的理解下,可能性极低。
结果: 如果真的发生,这两个文明的文明形态、技术水平、认知方式可能会完全超出我们的想象。

三、 影响两个文明同时进化的关键因素(挑战):

虽然理论上可能,但实际在一个星球上同时进化出两个独立文明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资源竞争: 如果两个文明的智慧生命种群在星球上共享相似的生存区域和资源,它们很可能在早期就会因为资源竞争而相互影响,甚至导致其中一个种群的灭绝,而不是各自独立发展。智慧的出现本身就需要大量的能量和资源投入。
生物学上的同质性: 如果智慧生命是同一物种或密切相关的物种,它们之间的差异可能不足以在早期产生足够的分化,导致它们最终汇聚成一个文明,而不是两个。
演化速度的差异: 两个种群的演化速度可能不同。一个发展得太慢可能无法达到文明水平,另一个发展得太快可能过于主导而压制了其他种群。
环境的稳定性: 剧烈的环境变化(如小行星撞击、大规模火山爆发)可能导致整个星球生命系统的重塑,可能有利于新的生命形式出现,但也可能抹杀正在萌芽的文明。
“文明火种”的持续性: 任何一个早期智慧种群都需要在漫长的时间尺度上保持其智慧和技术发展的“火种”,避免因为疾病、环境变化或内部冲突而导致文明倒退或灭绝。同时进化出两个这样的“火种”难度更高。
相互的无意识影响: 即使存在地理隔离,早期生命也会通过生物迁移、大气环流等方式产生一些间接影响,可能会微妙地改变对方的演化路径,但不太可能完全阻止其独立发展文明。

四、 实例的想象与类比:

虽然我们在地球上没有发现同时存在两个独立文明的证据(人类文明是单一物种的文明发展),但我们可以想象一些类比:

人类与灵长类动物: 地球上存在人类,同时还有许多高度发达的灵长类动物(如黑猩猩、猩猩)。它们具有一定的智慧和简单的社会行为,但距离发展出技术和文化传承的文明还有很大差距。如果它们的演化速度稍快一些,或者环境给予更多时间,在遥远的未来,它们有可能独立发展出某种形式的文明,但这很可能是在与人类平行但独立的演化路径上。
微生物群落: 虽然不是文明,但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存在着多种不同的微生物群落,它们在各自的生态位上生存和繁衍,形成复杂的相互作用网络。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各自拥有“生存策略”和“信息传递”的方式,但与智慧文明的概念相去甚远。

总结:

在一个星球上同时进化出两个独立的文明,理论上是可能的,最现实的途径是通过漫长的地理隔离导致不同智慧种群的分化和独立发展。 然而,实际发生的可能性非常低,因为:

它需要星球环境的稳定性和复杂性,能同时支持多个智慧生命种群的诞生和长期独立发展。
它需要两个种群在演化过程中,即使共享星球,也能避免灾难性的资源竞争,或者它们的生存区域和资源是高度隔离的。
它需要这两个种群都能各自成功地跨越从智慧生命到技术文明的漫长演化门槛,并且文明的“火种”能够持续不断。

如果真的发生,这两个文明可能会因为其不同的起源和演化路径,而拥有截然不同的文化、技术和世界观,为宇宙增添无数的想象空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个星球上有可能同时进化出多个文明,允许不同物种在同一年代拥有文明。星球的规模可以设定得很大,文明的规模可以设定得很小,从而允许你在同一个星球上配置超过两个文明。同时存在的文明的数量越多,现实中发生这种状况的概率就越小;对科幻故事来说,只要事情发生的概率不是零,你就可以继续自称为“硬科幻”。

一部分蚂蚁和白蚁基本满足我们对古代文明的定义。你可以认为,地球上现在就同时存在不止3个不同物种的文明。

“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项目考察了古国时代各地文明的特点,研究团队从中提炼、归纳出了文明的四大特征[1]

  •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基础,
  • 社会阶层、社会成员、阶级的明显分化现象,
  • 中心性城市的出现,
  • 大型建筑的修建。

注意:按上述标准,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和其他已灭绝的非智人的古人类物种从未达到文明阶段。


中心性城市与大型建筑

巴西东北部旷野中的白蚁窝群,始建于3800年前,目前仍在使用和建设,总面积约22.8万平方千米,地表超2亿个土堆,从太空中也能拍摄到。

按照取样调查,在日本北海道石狩海岸上发现的一个巨型红蚁群落包含3.06亿只工蚁、108万只蚁后,它们生活在4.5万个互相连通的巢里,巢的分布区域达2.7平方千米。

阿根廷蚁的巨型群落在世界各地现在进行时地扩张中——带领它们越过大洋的是人类的载具。

与蚂蚁·白蚁超个体的体积而不是个体体积相比,它们的建筑物仍然是规模巨大的。无固定巢穴的行军蚁部落、你家附近的小型蚂蚁聚落、红火蚁的无文明部落、阿根廷蚁的巨型巢穴间在规模和功能上的差距十分明显。


农业与手工业

5000万年前切叶蚁开始种植真菌,那之后驯化了一个个新的菌种并轮替播种,现在也还在驯化新农作物。它们还在最近几百万年掌握了多种生产抗生素的微生物的使用方法。驯化其他昆虫来生产蜜露的蚁群也在最近几千万年不断探索新的家畜。一部分白蚁也可种植蘑菇。蚂蚁·白蚁的这些行为显然对自身和驯化对象的生活方式与生命周期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南美蚂蚁有技术传承,切叶蚁雌性飞蚁会用口器携带蘑菇菌种和生产抗生素的微生物前往开拓新的巢穴,产生的超个体会使用蘑菇来进行农业种植并用抗生素消灭杂菌。在驯化其他昆虫来生产蜜露的蚁群里,也有雌性飞蚁会抓着介壳虫飞出去,将来进行养殖。

蚂蚁会使用工具。近几十年来,人们已经发现一些蚂蚁种类会利用泥土、沙粒等作为工具,收集液体并将其运回巢穴。2017年,科学家实验证明蚂蚁能从并不熟悉的物品里选出最适宜的工具来执行上述任务[2]。匈牙利的科研团队向Aphaenogaster subterranea蚂蚁和 A. Senilis蚂蚁提供多种可能的工具,一些是自然界存在的小树枝、松针和土壤颗粒,另一些则是人制造的纸和海绵。蚂蚁会用这些工具进行实验,最终表现出对某种工具的偏爱,即便这种工具是人造的。它们会把工具丢进蜂蜜里蘸取,再将其捡起来、扛回巢穴饮用。 Subterranea蚂蚁喜欢用微小的土壤颗粒转移溶解的蜂蜜,用海绵转移纯蜂蜜。很多蚂蚁还将海绵撕成小碎块,用来更好地搬运。Senilis蚂蚁一开始会试用所有工具,然后集中到纸张和海绵上,这些材料能够吸收大多数溶解的蜂蜜。这表明蚂蚁具有学习能力。

社会性昆虫不会点火冶炼金属,但白蚁可以利用甲酸溶解并食用包括金银在内的多种金属,富集在颚部、口器等处来提升自己的身体强度。当然,大部分地方的白蚁只能找到锌、镁和锰来增强自己。


社会阶层、社会成员、阶级的明显分化现象

蚂蚁·白蚁作为真社会性动物,具有真社会性的共同特征[3]

  • 繁殖分工——群体中可分为专行繁殖的阶级和较少繁殖甚至不进行繁殖的阶级;
  • 世代重叠——群体中的成熟个体可分为两个以上的世代;
  • 合作照顾未成熟个体——某一个体会照顾群体中其他个体的后代。

繁殖分工是真社会性里最为次要的部分,一些蚂蚁物种并无繁殖分工,所有个体都能生育。过去几十年里,一些学者提示说,人类实际上也具备这些特征。

社会性昆虫通过对卵的受精与否、居住环境、食物内容等因素的调控来决定幼虫发育成的个体的阶级,不同阶级的社会成员有明显的分化、体型与体格的差异。蚂蚁的阶级并非纯先天决定,白蚁的阶级则几乎不是先天决定(白蚁的工蚁与兵蚁的性别并不单一,在生殖阶级死亡时各阶级均有个体可能接替,副女王·副王优先,如果也死亡则工蚁接替)。这是在物质上的差异和阶级流动性。

在此之上,巨型巢穴里的蚂蚁·白蚁跨越超个体地维持着多个女王,靠近建筑群边缘的超个体负责向外扩建。


过去,人们时常怀疑蚂蚁超个体是否有智能或自我认知能力。而实验证明,蚂蚁个体就有自我认知能力:

蚂蚁已经通过了镜子测试[4]。在2015年比利时科学家进行的实验中,24只成年蚂蚁里有23只在能从镜子里看到自己额板上的蓝色斑点的情况下用附肢去抓斑点。 该实验在进行测试的3个蚂蚁物种中都取得成功:Myrmica sabuleti、Myrmica rubra、Myrmica ruginodis。在没有镜子看的时候,蚂蚁不会去抓斑点。没有任何蚂蚁去抓镜子里的斑点。在斑点换成和蚂蚁体色基本相同的棕色后,30只蚂蚁里只有1只自身颜色较深的去抓斑点。即使没有斑点,蚂蚁也会被镜子吸引,30只蚂蚁里的全部都会用附肢、额板和口器触碰镜子,而没有任何蚂蚁去触碰透明玻璃板,即使玻璃另一面有另一只蚂蚁。这些蚂蚁的视力并不特别发达,每只复眼有109~169个小眼,而地球上还有一些蚂蚁每只复眼有3000个小眼[5]。这证明蚂蚁能认知到自我。

目前在地球上明确通过了镜子测试的物种有人类、黑猩猩、倭黑猩猩、婆罗洲猩猩、瓶鼻海豚、逆戟鲸、亚洲象、喜鹊、经过训练的鸽子、蚂蚁、医生鱼,有部分个体可通过镜子测试或其变种的物种有大猩猩、巨蝠鲼、射水鱼、猪。
狗可以区分自己的气味,但大部分不能通过镜子测试。章鱼、乌贼、未经训练的鸽子不能通过镜子测试。长臂猿和恒河猴能利用镜子观察自己身体的一些部位,但未通过标准版本的镜子测试。
乌鸦可以利用镜子寻找食物,但未表现出识别自身。

参考

  1. ^ http://www.scio.gov.cn/xwfbh/xwbfbh/wqfbh/37601/38374/wz38376/Document/1630059/1630059.htm
  2. ^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26776392_Which_tools_to_use_Choice_optimization_in_the_tool-using_ant_Aphaenogaster_subterranea
  3. ^ http://eprints.iisc.ernet.in/9227/
  4. ^ http://www.journalofscience.net/showpdf/MjY4a2FsYWkxNDc4NTIzNjk=
  5. ^ http://www.engagingvulnerability.se/wp-content/uploads/2018/01/Kulick_2017_Human-Animal_Comm.pdf
user avatar

在地球上,就最少同期存在着几千万种文明,彼此互相平行发展,跨物种间无法窥探到对方的文明进程和科技发达进阶。我们人类自以为自己创造了唯一的文明,在其他的物种看来,我们的文明根本就不叫文明,我们的发明根本就不是发明,我们的科技也毫不先进。

人类向下审视比自己小的生物时,我们可以看见它们的全貌,而比我们小的物种对自己的生存空间没有那么大的要求,它们在平面世界里即可,它们的维度显然比我们小一级,而从这些小生物的眼里,是无法向上仰视发现我们的全貌的,因为在它们那边看出来,我们人类实在太过于庞大了,比如我们通过显微镜观察,是可以看见微观世界里许多细菌都在运动着的,就跟我们通过望远镜看到的宇宙恒星也都在运动一样,微小的粒子在微观世界里和巨大的恒星在在宇宙中的运行是一样的,只是尺寸和维度的区别而已。

微小的粒子世界里存在着文明和科技,庞大的星系世界里同样也是一套文明和科技体系。人类在自己的物种里形成了被我们认知的文明和科技,那些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里的物种们,同样会在自己的世界里形成属于自己的文明和科技体系,只是我们无法跨越物种障碍去和他们进行沟通和交流,也根本无法参与到对方的文明里去感受和理解它们,从外面的维度去看它们,也就以为它们都是原始低级的本能行为,只有我们人类才拥有文明和科技。殊不知,在别的物种文明体系里,它们也正是这么看待我们人类的。

我们可以完整观看比我们小的物种体系,但是无法融入,更无法解读它们的信息和语言,也就无从了解它们的文明状态,更无法评价它们的科技水平。两个高度文明之间的物种隔阂,使得彼此都以为对方是一个原始落后的物种,只有自己这边才衍生了这个宇宙里唯一的文明。

从物种认知的维度来看,这应该是没错的。因为我们确实很难在同一个维度世界里再找到类似于我们这个物种的另一个镜像体。而与我们不同属性的物种,因为无法交流和愉悦,我们不会承认别的物种也有文明和科技,别的物种也不认为我们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某些奇怪的东西是我们通过智慧开发出来的科技产物,它们只会觉得这是我们这个物种里所发生的一些比较难以理解和总结的特异事件。就像我们观察到别的物种里面有些比较反常奇特的现象时,会把这些特异现象按照我们人类的思维模式去推导去理解,以为那是这些物种的另一个自然行为,而不会去考虑这些特异现象,会不会就是它们物种之间的文明和科技所衍生出来的产物。

在我们能够俯视的微观世界里的那些物种群体间的文明体系里,我们人类就是它们神秘的造物主,因为我们可以看见它们,有时候还可以左右它们,但它们只能够感知到在它们的世界里有种人类在左右和控制它们的命运,却无法看清我们的模样,因为我们人类的块头在它们眼里实在太过庞大了。

但如果在需要我们仰望的大块头物种面前,我们人类也将面临同样的认知困境,这个时候,大块头物种就成了我们的造物主,因为它们可以像人类摆布拿捏蚂蚁一样摆布拿捏我们。人类知道蚂蚁的存在,也看得清蚂蚁的所有行为,但蚂蚁是看不全人类的相貌,也看不清人类的行为的,我们动一根手指就能把它捏起来,左右它们的生死,在蚂蚁的思维逻辑里,我们的手指就是它们的不可控造物主,上帝,要它死,就是天崩地裂一切归零,我们还可以改造它们,让它们更符合我们的需要,这在它们的哲学世界里,是不是也如我们一样迷惑?如果没有造物主刻意的修饰,为什么有些结构会被设计的那么精巧?如果有比我们人类更大一级的生物在窥探着我们,在另一个维度空间上与我们平行生活共处,由于人类的维度所限,无法看清看全这个生物的全貌,更无法理解它们的日常行为,文明状态,科技形式,在细菌世界里,它们可以在一个点上的维度空间生存,在蚂蚁世界里,它们只需要一个平面空间生存,而在我们人类世界里,也就只在一个立体空间里存在。对于蚂蚁来说,当我们用手指摁住它的时候,它能看清我们手指是什么形状吗?不能,它除了只能感受到把它压住的那个面之外,并不知道掌控它命运的造物主用了哪个部位限制住了它的行动。同理,如果我们人类在比我们更大一级的物种面前,我们同样会面临蚂蚁一样的困惑:不知道那只摁住我们命运的手指长什么样,因为从我们的眼睛往外看,我们看不到我们维度外的世界长什么样。

user avatar

这是一道力学题,复习一下当年《爱丽丝漫游仙境》的金银复本位的闹剧,就有答案了。

user avatar

当然可以了。

在1492年之前,美洲有阿兹特克文明,玛雅文明,印加文明。这套文明体系和欧亚文明基本上没啥关系啊。

现在非洲丛林中还有独立的文明啊。如果推广一下。海豚文明,蓝鲸文明到现在也存在啊。

user avatar

完全冇问题。就把地球改一改就行了




你球每天转啊转转啊转,既有自转又有公转,岂止是996,简直是007,全年一秒钟也停不下来,他累了,他真的累了!


于是他决定躺平。


躺平就有两种躺平方式。




方案一:引力锁定


两个绕着转的东西,个头小的那个总有一天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耗尽自己最后的自转动能,停止自转。这时候它的自转周期会刚好等于公转周期,于是总是拿一面对准自己的“母星”。这种事情在宇宙里司空见惯,比如我们近在咫尺的月球,就被地球引力给锁定了,永远拿同一面对着地球,我们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


还有比这个更诡异的,俩互相围绕的星体质量差不多,会被互相“引力锁定”,比如冥王星和“卡戎”就互相引力锁定了,双方实际上是围绕着两者之间某个地方在旋转。就像两个漂亮轻盈袅娜的大胸妹子手拉着手儿在玩儿爱的魔力转圈圈,转了一圈又一圈,想一想就很美好。


现在地球决定以这种方式躺平,我们也不知道他为什么失去了所有的角动量却没有把自己搞成碎片,或者搞成一团岩浆,反正他突然就是被太阳引力锁定了,可能是因为失去了梦想吧。


现在地球有一面永远正对太阳,被烤成了一坨焦炭,温度高达数百摄氏度;另一面永远被挡在自己的影子里,温度低到零下两百多度。只有在晨昏交界的地方有一条窄窄的宜居带,海洋是部分融化的,背阴面永恒封冻的海洋在这里融化成河流流到向阳面然后蒸发,被大气送回背阴面从而形成一个窄窄的水汽循环。背阴面的冰会形成一个巨大的冰盖,在重力作用下缓缓“流”向向阳面去蒸发。

这就是整个地球的水循环。


有水的地方就有生命,但是地球的大陆一定被冰盖、荒漠和澎湃的河流阻隔得鸡零狗碎。冰盖和荒漠很显然不可能穿越,数百度高温和接近绝对零度的寒冷不是跟你开玩笑的。晨昏线附近的冰盖上东西走向的河流也无法穿越,那下面是冰,而且水流量很吓人,冰层会非常脆弱非常容易垮塌,从而极度危险。同时澳大利亚因为冰盖覆盖又冲刷剧烈而消失。


现存人类文明灭绝了,只有极少数人类幸存下来,发展出四个文明:


1、南大陆文明,也就是现在的南极洲所在位置,这是个农业文明,大片土地和丰沛降水还有温和的天气发展出一个农业文明,帝制。


2、北大陆文明,也就是现在的中国东北、西伯利亚、朝鲜半岛一带,这是个工业文明,人类残存工业设施和相对丰富的矿藏使其工业化程度高一点,农业也比较发达,已经进入了资本主义早期。


3、冰体文明,在背阴面活动,主要在冰盖底部通过地热资源生存,这是个联系十分松散但是科技相对发达的文明,以小部落形式存在,主要分布在太平洋中脊洋底火山附近。


4、洞穴文明,在向阳面地下活动,圣地是现在哈萨克斯坦境内一个巨大的煤矿,那里是他们文明的发祥地,以高度组织化的类似于蚁穴的方式组织起来,是人类发展出来的第一个“完全社会化文明”,图腾是一台盾构机。


很显然这四个文明之间无法沟通联络也无法形成贸易,但是都可以有充足的资源发展出文明。在其中一个文明至少发展出飞行技术之前,或者洞穴文明把洞从中亚打到东亚,或者冰体文明不小心跑到对马海峡来,否则连对方的存在都不会知道。


这样故事会非常精彩:北大陆文明先发明了飞机并根据记载去探险,发现了南大陆文明并且双方发生了数千年的互相征服、殖民、战争与爱恨情仇。很偶然机会下,冰体文明突然从南极附近冒了个头,被发现后极大提高了南大陆文明的科技水平和菌类栽培技术,从而提高了南大陆文明实力,压着北大陆文明打。但是洞穴文明突然挖煤挖到了国际化大都市铁岭……




方案二:地轴倾倒


我们都知道,地球自转轴跟黄道面之间有个夹角,大概是66.5度。

现在地球还没有突然失去梦想,而仅仅是想要一个更舒服的姿势,顺势就“躺平”了,是真正的躺平,地球自转轴与黄道面夹角变成了0°。


大概是这个样子:

我决定把北极放在靠近太阳的一边,沿着北极方向与太阳形成了引力锁定,这样故事会精彩很多,如果是南极的话就会逊色一些。


这样躺平的话不用考虑地球自转巨大的动量都去了哪儿的问题,毕竟能量是标量而不是矢量,总量不变的情况下管你方向朝哪边呢。


这样的宜居带会大一些,北极、格陵兰岛当然会完全融化,海水甚至有可能沸腾,格陵兰岛可能是金星表面那么炎热。但是从北纬45°左右气候开始凉爽下来,赤道的气候跟现在的极地差不多,南半球则是完全的冰封世界,南极点成了地球上最冷的地方,空气甚至都会冻结。


这样情况会复杂很多,因为地球还在自转,要是不小心还有点“进动”,甚至可能会有四季变化乃至于昼夜变化。


大概就是这样,北极并不总是正对太阳方向,而是会偶尔跑偏个十几度。也就是说太阳的直射点在地球上会画出一个围绕北极的圆圈。这样地球一样会有四季,在赤道周围甚至会出现一年一次的“昼夜变化”。


格陵兰岛、冰岛、西伯利亚、阿拉斯加、加拿大将会被烤成焦炭,在年复一年昼夜不停的阳光直射下成为没人敢涉足的荒原。


南半球完全没有生物迹象,除了洋底火山附近有些细菌之外。


亚欧大陆是最大的宜居大陆,北非撒哈拉一带重新变成绿洲成为第二大宜居带,北美大陆是第三大。这种情况下不会出现第一种设定里那种“冰川上流淌的巨大河流”,那玩意儿只会在现在的大洋里存在。陆地地球到处是从赤道上的冰川里发源的大河,流到北纬45°左右被蒸发进入大气水循环。红海因为剧烈的冲刷而彻底成了一条宽阔的海峡,因为地势较低,现在的苏伊士运河直接被冲成了一条海峡。


人类文明这回彻底没扛下来,干净利落的灭绝了。


北非撒哈拉地区发展出了耗子文明,一群老鼠建立了帝国。

亚欧大陆发展出了猴子文明,成立了共和国,现在的执政官是一只藏酋猴。

美洲大陆发展出了狗子文明,是一个类似于邦联的松散部落联盟。


虽然从人类的视角看来狗子文明最萌,但是它也最弱鸡。按理说猴子文明最容易发明飞行技术然后跨越红海海峡的巨大河流,然而耗子文明的图腾是一只“会飞的老鼠”也就是蝙蝠,于是它们在宗教狂热之下首先掌握了飞行技术并开始了对世界的探索。不过它们的入侵在猴子文明看来不值一提,这是一群狂热的宗教疯子的小把戏而已。


当然,first contact之后是漫长的爱恨情仇,直到它们发现了狗子文明……


又一场印第安人的悲歌上演了。




总之一个星球上进化出两个文明不算啥太难的事情,一种是一个先进文明崩溃后独立演化、分化出几个文明来,另一种是不同物种独立演化而来,至少可能性是存在的。


当然了,地球躺平还是很好玩的一个脑洞。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