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什么叫生产力 什么叫生产关系?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两个听起来有点学术,但其实跟咱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概念。我尽量把它们讲得既清楚又明白,不带那些生硬的AI腔调。

首先,咱们说说“生产力”。

你可以把生产力想象成一个家庭或者一个社会,能够创造出多少有用的东西,并且能以多快的速度创造出来。 它就像是一个衡量我们干活能力和效率的尺子。

具体来说,生产力包含几个关键的方面:

劳动者本身: 这是最核心的部分。这里的劳动者不只是指你的双手,而是指人的智慧、技能、经验、健康状况以及他们的劳动积极性。一个受过良好教育、身体健康、掌握了先进技术的工人,他的生产力肯定比一个什么都不会、身体虚弱的人要高得多。想想看,一个经验丰富的木匠和一个刚学徒的相比,一个熟练的程序员和一个只会打字的人,他们的效率差了多少?这就是劳动者素质的重要性。
劳动资料(生产工具): 这就是我们干活的家伙什儿。从最原始的锄头、镰刀,到现代化的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再到我们电脑里的软件、服务器,甚至是工厂里的自动化生产线,这些都是劳动资料。越先进、越高效的工具,越能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以前我们可能要一下午才能挖一亩地,现在有了拖拉机,可能一个小时就搞定了。这就是工具的力量。
劳动对象: 这是我们劳动要加工、改造的对象,也可以理解为原材料。比如,农民的劳动对象是土地和种子,工厂里的劳动对象是金属、塑料、布料等。劳动对象的质量和可利用程度也会影响生产力。 优质的土壤更容易种出好庄稼,好的原材料也更容易制造出高质量的产品。
科学技术: 这个可以说是提升生产力的“秘密武器”。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体现在更先进的工具上,也体现在更科学的管理方法、更优化的流程以及对自然规律的更深入的理解。一个掌握了最新基因技术、化肥配方的农民,他的产量可能远超传统农民。一个利用大数据分析优化生产流程的企业,它的效率也会显著提高。科技的力量是革命性的。
劳动管理和组织: 就算有了好的工具、好的技术、好的原材料,如果管理得一塌糊涂,或者分工协作混乱,生产效率也会大打折扣。一个组织良好的团队,明确的分工、有效的沟通和合理的激励机制,能够让整体的生产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就像一支协调一致的乐队,比各弹各的调子效果要好得多。

总而言之,生产力就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最终是为了创造出满足我们需求的物质和精神产品。 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科技进步和人类自身素质的提高,生产力总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接着,咱们聊聊“生产关系”。

如果说生产力是“我们用什么工具、以什么方式去生产”,那么生产关系就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人们之间形成的一种社会关系,尤其是关于“谁拥有生产资料”以及“如何分配劳动产品”的关系。

这听起来有点绕,咱们拆开来看:

谁拥有生产资料?
“生产资料”主要是指土地、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等这些能用来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
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谁拥有这些东西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
私有制社会(比如资本主义社会): 生产资料主要被少数人(资本家、地主)所占有。他们拥有工厂、土地、机器,而大多数人(工人、农民)没有这些,只能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换取报酬。
公有制社会(比如一些社会主义设想或实践): 生产资料由社会(全体人民或者集体)共同拥有和控制。每个人都是生产资料的一部分所有者。

如何分配劳动产品?
生产出来的东西,也就是劳动产品,是根据人们在生产中所处的地位来分配的。
在私有制社会,因为生产资料被私人占有,所以利润和剩余价值(产品价值中超出劳动者工资的部分)主要归所有者所有。 工人创造了大部分价值,但只能拿到工资,剩余的就被资本家拿走了。这是一种剥削关系。
在公有制社会,理论上劳动产品是按照贡献或者需要来分配的,体现的是一种协作关系,或者至少是共同占有的关系。

劳动中的地位和关系
生产关系还体现在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上。
在私有制社会,往往存在着统治和被统治、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老板(资本家)指挥工人,工人必须听从老板的安排。
在公有制社会,理论上是平等协作、共同劳动的关系。

为什么生产关系很重要?

生产力决定了生产关系,也就是说,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会促使产生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当一种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就会顺利向前,社会就会进步;但如果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就会产生矛盾,最终导致社会变革。

举个例子:

在封建社会,土地是主要的生产资料,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手工工具为主。当时的生产关系是土地所有者(地主)拥有土地,雇佣(或者说是束缚)农民耕种,并从中获取大部分收成。这种关系在当时是有一定适应性的。
但是,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生产工具的改良,生产力有所提高。这时候,地主对农民的束缚反而成了生产力发展的阻碍。农民有了更多的能力去耕种更多的土地,但地主的占有和分配方式限制了他们的积极性。于是,新的生产关系,比如雇佣劳动关系(资本主义的萌芽)就应运而生,更能适应新的生产力发展。

再比如,在工业革命初期,蒸汽机、纺织机的发明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需要大规模的厂房和机器设备。这必然要求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即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雇佣大量工人进行生产。这种关系比封建时代的生产关系更能充分地调动和发挥出蒸汽机等新生产力的潜力。

总结一下,区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 是指生产的自然力量,是人类掌握和利用自然的能力。 它关注的是“能做什么”和“做得多快”。它是物质的、技术性的。
生产关系: 是指生产中的社会属性,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它关注的是“谁说了算”和“怎么分”。它是社会性的、经济制度性的。

这两者是辩证统一的,生产力是生产关系的基础,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一套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生产力的活力;反之,落后的生产关系则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社会进步的绊脚石。

希望这样讲能让你更容易理解这两个概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刚好和一个知友讨论到了这个问题。

我以前发过一个想法

同样宣称“人民群众”(至少口头上是这样)
民粹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区别在哪里呢?
区别是: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并不[那么]强调人民群众的重要性,而会把生产力放在至少同等的高度。
例:
1,人民群众结合生产力水平,才能产出物质基础。而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非人民群众。
2,先进的理论和科技不会自发地在人民群众中产生,而必然是在满足对应的生产力水平的前提下,才会在人民的实践中产生。

实际上我当时并没有十分深入地去思考过生产力又为什么重要。对理论和科技的产生的叙述也比较笼统。而我现在可以给出更进一步的解答。

因为辩证唯物主义主张:
0,一切社会制度必须依赖物质而存在
1, 自然界的事物,必须经过人的劳动,才能被生产为社会概念里的物质存在

生产力是什么,这个问题很好解答。
生产力就是人将自然事物,生产为社会事物的能力。
生产力越高,意味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越强,产出就越丰富。

然而这么说太抽象了。而且没有前面的[0]的基础,这举话就只不过是空泛咏唱。

那么,生产关系是什么?



为什么说社会制度必须依赖相应的物质而存在?

1,生产剩余的程度催生了相应的社会制度

借用恩格斯的思路,我们从原始社会开始说起。
马列主义认为,原始社会必然存在着一个原始公有制的社会形态。
为什么?因为穷,因为生产力低下。

彼时的原始社会,所有的捕猎和采集收获都会当场吃掉,不太有机会剩下。只求尽量少饿死几个人。在这种情况下,原始的捕猎和采集工具也不存在所有制的问题。

然而私有制是在上面时候产生的呢?
是在食物的生产增长到一定程度,出现了“生产剩余”的时候,就出现了私有制。
这也很好理解。
既然吃剩下了,谁都想家里多一块肉,万一明天打不到猎,也不至于马上饿死,不是么?

这里的生产剩余,是指对[最基础的生存必须]的剩余。而距离[人的自我实现]还差的远着呢——甚至原始人眼里都没有这个概念。


而一旦私有制出现了,那么原始人也很快就会发现,拥有更好的工具就能更好的打猎,拥有更好的土地就能更好的采集。从而就可以剩余更多的粮食。
在这种情况下,人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就立刻出现了。

马克思主义所讨论的公有制和私有制,实际上很多时候只讨论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至于什么雄狮优先吃肉、独占交配这种事情,是不属于生产资料的占有范畴的——所以别以为原始社会公有制是什么大同社会,毕竟绝大多数现代人类的基因,都只来自那“三个亚当和一个夏娃”。剩下的就....(笑)


私有制的起源,实际上就是非常典型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例子。如果没有剩余生产的出现,是不会有私有制的。只有把“剩下的食物够剩下的人吃”这样的公有制,或者干脆说公无制。

再说举一个小一点的例子。

为什么科举制度没有在三国时期产生?
因为科举制度要建立在更多的受教育人口的基础上。
而更多的受教育人口,需要两个先决条件。
1,更低的教育成本、2,更多吃饱饭可以受教育的人。

而三国时期,一方面处在简帛向纸张过度的时期,教育成本相对较高。
另一方面,三国时代处在小冰河时期,气温较低,粮食亩产较低。

竺可桢认为公元元年到公元600年是相对寒冷的时期。
而科举制度出现在公元607年。

在上述的例子里。随着气温的升高,更高的粮食亩产,就让更多人从耕作中被解放了出来。
他们在温饱之余,离开土地,接受教育,进而形成了更广泛的受教育人口。
结合纸张的普及,才让科举制度有了实施的基础。

而这里起到根本性关键作用的是,更高的粮食产量,也就是更多的生产剩余

而随着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生产剩余变得更多。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商业的需求,人们把各自的生产剩余拿出来,进行交易。
这是资本主义产生的前提。而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更多的生产剩余和更广泛的商品交换。

然而直到资本主义阶段。生产力实际上还是处在一个中间水平,即能满足【基础生存需求】,却无法满足所有人的【自我实现需求】
整个私有制阶段,谁掌握了生产资料,谁就可以获得生产剩余的支配权。谁就能剥削他人的生产剩余,用于自身的自我实现:例如,雇佣他人为自己工作,从而让让自己有时间、有体力和精力去从事【享受、繁衍、娱乐、教育、艺术、政治、科研】。
而被剥削的人,则只是被维系着[基本的生存需求,和最低限度的劳动力再生产]。

而社会主义提出了一种公有制的可能性。在绝对理想化的状态下,就是要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从而剥夺了剥削阶级对剩余生产的占有权。不拿剩余生产去填资本家“自我实现”[注]的无底洞,而将所有的剩余生产投入到社会建设、社会发展中去。

[注]:资本家“自我实现”:资本家唯一的自我实现方式就是无限制地攫取利润,这是资本家的人的属性被资本主义异化取代的结果。

说到这里,可以做出一个小小的结论:
生产关系,表面上是参与生产的人和人、人和物的关系。
而根源上,不同的生产关系,代表对剩余生产的使用和分配。

我这里的说的分配并不是某些键政人心心念念的分配制度。
键政概念里的分配制度实际上只是生产力再生产的一部分。

那么为什么说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呢?

2,对剩余生产的分配,决定了生产关系是否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的目的有三种。
0,用于满足所有人最低限度的生存需要 //并非固定值,会随着社会发展而提高要求。
1,用于满足部分乃至所有人的自我实现需要,或者部分满足。
2,用于投入社会建设

其中,生产力在[0:必需品生产]之外的剩余部分,也就是[1:个人实现]和[2:社会建设]就是生产剩余。
很显然的是,在原始社会“公无制”下,没有剩余生产,或者说所有生产都被用在[0:必需品生产]里面。

而我们说的解放生产力是什么呢?
就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让人,作为生产力的载体,从[0]生存必需品的生产中解放出来。
让被解放的这部分人,以及他们产生的剩余生产投入到[1:个人实现]和[2:社会建设]中去。

就如同前面科举制度的例子一样。原先有需要100万人去生产粮食才能完成对社会的供应,现在粮食产量提高了,80万人就可以完成对社会的供应了。那么就有20万人被解放出来,可以去从事工商业或者政治、科研。这20万人中的部分人则会在实践中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历史发展。

——这也是人民创造历史的真正含义:
上述20万人也许是精英。因为他们有更多条件受教育、参与创造性的社会实践。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可能是英雄,是伟人。但是如果没有生产力的发展,如果没有依旧被束缚在基础生产力的那80万人,那么这20万“精英”就必须把所有的体力和精神耗费在避免饿死上面。

《三体》里总结过一个现象,人类历史上的所有科技跨越,都伴随着人性的解放。为什么会这样呢,大刘没说。但唯物史观可以给你解答:首先是生产力解放了劳动人口,在其中产生更广大的精英阶层。从而引发艺术和科技的二次井喷。


社会制度、生产关系实际上并非是建立在生产力的绝对值上面的。而是建立在剩余生产上的。
剩余生产从无到有,就形成了私有制。
从有到可以积累,就形成了封建社会。
从可以积累,到剩余并可以交易,就会产生商业和资本主义。

显然,如果生产关系滞后于生产力的发展,就会造成资源错配,让人、让生产力被束缚在旧的生产环节而被空耗。
然而如果生产力滞后于生产关系呢?
更先进的生产关系,需要更多的剩余生产来支持。那生产剩余从哪里来呢?

举例来说,黑奴贸易就是典型的资本主义在落后地区推行而产生的现象。
因为“新大陆”生产力较低,剩余产出不足以维持跨地区的商业。资本家会为了满足自己对利润的要求,为了维持商业流通,就需要保证最低限度的生产剩余。
就需要把更多人束缚在衣食住行的生产上。甚至不惜破坏劳动力再生产的过程,进行消耗式的剥削,以保证生产剩余能支持商业的流通。这是近代奴隶制产生的基础。

虽然原本剥削者天然地会让劳动者干的更多,分的更少。
但还姑且会让劳动者有较高效的劳动力再生产过程。因此会通过满足较低限度的自我实现,来加速劳动者的自我生产。
然而生产力水平不足的情况下,就只能把更多的人束缚在生活必需品的生产里,以保证有足量的剩余生产去维持生产关系的形态。

这对生产力的载体是具有破坏性的,也同样会导致生产力被束缚,破坏社会发展的基础。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通常要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放到一起去讲。
只有把人口从基础的社会生产里解放出来,才能够形成让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社会基础。
而是什么把人口束缚在基础社会生产里呢?
首先是人对生存的天然需求,其次是不适宜的生产关系。

这也是为什么我在谈及社会问题的时候,三句不离生产力。但是却反对唯生产力论的原因。
如果人这个生产力的载体,被不合理的生产关系所束缚了,或者被最基础的生存需求、被最低限度的劳动力再生产撵得疲于奔命。
那么发展生产力也就无从谈起了。

因此生产力观点下,主张发展生产力就要主张解放生产力,就必然主张人作为生产力载体的解放。

同样的,主张只有更好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组织,才能够从物理上把人从土地、工厂里解放出来。

因而才会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说法。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