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好和一个知友讨论到了这个问题。
我以前发过一个想法
同样宣称“人民群众”(至少口头上是这样)
民粹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区别在哪里呢?
区别是: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并不[那么]强调人民群众的重要性,而会把生产力放在至少同等的高度。
例:
1,人民群众结合生产力水平,才能产出物质基础。而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非人民群众。
2,先进的理论和科技不会自发地在人民群众中产生,而必然是在满足对应的生产力水平的前提下,才会在人民的实践中产生。
实际上我当时并没有十分深入地去思考过生产力又为什么重要。对理论和科技的产生的叙述也比较笼统。而我现在可以给出更进一步的解答。
因为辩证唯物主义主张:
0,一切社会制度必须依赖物质而存在
1, 自然界的事物,必须经过人的劳动,才能被生产为社会概念里的物质存在
生产力是什么,这个问题很好解答。
生产力就是人将自然事物,生产为社会事物的能力。
生产力越高,意味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越强,产出就越丰富。
然而这么说太抽象了。而且没有前面的[0]的基础,这举话就只不过是空泛咏唱。
那么,生产关系是什么?
1,生产剩余的程度催生了相应的社会制度
借用恩格斯的思路,我们从原始社会开始说起。
马列主义认为,原始社会必然存在着一个原始公有制的社会形态。
为什么?因为穷,因为生产力低下。
彼时的原始社会,所有的捕猎和采集收获都会当场吃掉,不太有机会剩下。只求尽量少饿死几个人。在这种情况下,原始的捕猎和采集工具也不存在所有制的问题。
然而私有制是在上面时候产生的呢?
是在食物的生产增长到一定程度,出现了“生产剩余”的时候,就出现了私有制。
这也很好理解。
既然吃剩下了,谁都想家里多一块肉,万一明天打不到猎,也不至于马上饿死,不是么?
这里的生产剩余,是指对[最基础的生存必须]的剩余。而距离[人的自我实现]还差的远着呢——甚至原始人眼里都没有这个概念。
而一旦私有制出现了,那么原始人也很快就会发现,拥有更好的工具就能更好的打猎,拥有更好的土地就能更好的采集。从而就可以剩余更多的粮食。
在这种情况下,人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就立刻出现了。
马克思主义所讨论的公有制和私有制,实际上很多时候只讨论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至于什么雄狮优先吃肉、独占交配这种事情,是不属于生产资料的占有范畴的——所以别以为原始社会公有制是什么大同社会,毕竟绝大多数现代人类的基因,都只来自那“三个亚当和一个夏娃”。剩下的就....(笑)
私有制的起源,实际上就是非常典型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例子。如果没有剩余生产的出现,是不会有私有制的。只有把“剩下的食物够剩下的人吃”这样的公有制,或者干脆说公无制。
再说举一个小一点的例子。
为什么科举制度没有在三国时期产生?
因为科举制度要建立在更多的受教育人口的基础上。
而更多的受教育人口,需要两个先决条件。
1,更低的教育成本、2,更多吃饱饭可以受教育的人。
而三国时期,一方面处在简帛向纸张过度的时期,教育成本相对较高。
另一方面,三国时代处在小冰河时期,气温较低,粮食亩产较低。
竺可桢认为公元元年到公元600年是相对寒冷的时期。
而科举制度出现在公元607年。
在上述的例子里。随着气温的升高,更高的粮食亩产,就让更多人从耕作中被解放了出来。
他们在温饱之余,离开土地,接受教育,进而形成了更广泛的受教育人口。
结合纸张的普及,才让科举制度有了实施的基础。
而这里起到根本性关键作用的是,更高的粮食产量,也就是更多的生产剩余
而随着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生产剩余变得更多。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商业的需求,人们把各自的生产剩余拿出来,进行交易。
这是资本主义产生的前提。而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更多的生产剩余和更广泛的商品交换。
然而直到资本主义阶段。生产力实际上还是处在一个中间水平,即能满足【基础生存需求】,却无法满足所有人的【自我实现需求】
整个私有制阶段,谁掌握了生产资料,谁就可以获得生产剩余的支配权。谁就能剥削他人的生产剩余,用于自身的自我实现:例如,雇佣他人为自己工作,从而让让自己有时间、有体力和精力去从事【享受、繁衍、娱乐、教育、艺术、政治、科研】。
而被剥削的人,则只是被维系着[基本的生存需求,和最低限度的劳动力再生产]。
而社会主义提出了一种公有制的可能性。在绝对理想化的状态下,就是要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从而剥夺了剥削阶级对剩余生产的占有权。不拿剩余生产去填资本家“自我实现”[注]的无底洞,而将所有的剩余生产投入到社会建设、社会发展中去。
[注]:资本家“自我实现”:资本家唯一的自我实现方式就是无限制地攫取利润,这是资本家的人的属性被资本主义异化取代的结果。
说到这里,可以做出一个小小的结论:
生产关系,表面上是参与生产的人和人、人和物的关系。
而根源上,不同的生产关系,代表对剩余生产的使用和分配。
我这里的说的分配并不是某些键政人心心念念的分配制度。
键政概念里的分配制度实际上只是生产力再生产的一部分。
那么为什么说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呢?
2,对剩余生产的分配,决定了生产关系是否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的目的有三种。
0,用于满足所有人最低限度的生存需要 //并非固定值,会随着社会发展而提高要求。
1,用于满足部分乃至所有人的自我实现需要,或者部分满足。
2,用于投入社会建设
其中,生产力在[0:必需品生产]之外的剩余部分,也就是[1:个人实现]和[2:社会建设]就是生产剩余。
很显然的是,在原始社会“公无制”下,没有剩余生产,或者说所有生产都被用在[0:必需品生产]里面。
而我们说的解放生产力是什么呢?
就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让人,作为生产力的载体,从[0]生存必需品的生产中解放出来。
让被解放的这部分人,以及他们产生的剩余生产投入到[1:个人实现]和[2:社会建设]中去。
就如同前面科举制度的例子一样。原先有需要100万人去生产粮食才能完成对社会的供应,现在粮食产量提高了,80万人就可以完成对社会的供应了。那么就有20万人被解放出来,可以去从事工商业或者政治、科研。这20万人中的部分人则会在实践中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历史发展。
——这也是人民创造历史的真正含义:
上述20万人也许是精英。因为他们有更多条件受教育、参与创造性的社会实践。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可能是英雄,是伟人。但是如果没有生产力的发展,如果没有依旧被束缚在基础生产力的那80万人,那么这20万“精英”就必须把所有的体力和精神耗费在避免饿死上面。
《三体》里总结过一个现象,人类历史上的所有科技跨越,都伴随着人性的解放。为什么会这样呢,大刘没说。但唯物史观可以给你解答:首先是生产力解放了劳动人口,在其中产生更广大的精英阶层。从而引发艺术和科技的二次井喷。
社会制度、生产关系实际上并非是建立在生产力的绝对值上面的。而是建立在剩余生产上的。
剩余生产从无到有,就形成了私有制。
从有到可以积累,就形成了封建社会。
从可以积累,到剩余并可以交易,就会产生商业和资本主义。
显然,如果生产关系滞后于生产力的发展,就会造成资源错配,让人、让生产力被束缚在旧的生产环节而被空耗。
然而如果生产力滞后于生产关系呢?
更先进的生产关系,需要更多的剩余生产来支持。那生产剩余从哪里来呢?
举例来说,黑奴贸易就是典型的资本主义在落后地区推行而产生的现象。
因为“新大陆”生产力较低,剩余产出不足以维持跨地区的商业。资本家会为了满足自己对利润的要求,为了维持商业流通,就需要保证最低限度的生产剩余。
就需要把更多人束缚在衣食住行的生产上。甚至不惜破坏劳动力再生产的过程,进行消耗式的剥削,以保证生产剩余能支持商业的流通。这是近代奴隶制产生的基础。
虽然原本剥削者天然地会让劳动者干的更多,分的更少。
但还姑且会让劳动者有较高效的劳动力再生产过程。因此会通过满足较低限度的自我实现,来加速劳动者的自我生产。
然而生产力水平不足的情况下,就只能把更多的人束缚在生活必需品的生产里,以保证有足量的剩余生产去维持生产关系的形态。
这对生产力的载体是具有破坏性的,也同样会导致生产力被束缚,破坏社会发展的基础。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通常要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放到一起去讲。
只有把人口从基础的社会生产里解放出来,才能够形成让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社会基础。
而是什么把人口束缚在基础社会生产里呢?
首先是人对生存的天然需求,其次是不适宜的生产关系。
这也是为什么我在谈及社会问题的时候,三句不离生产力。但是却反对唯生产力论的原因。
如果人这个生产力的载体,被不合理的生产关系所束缚了,或者被最基础的生存需求、被最低限度的劳动力再生产撵得疲于奔命。
那么发展生产力也就无从谈起了。
因此生产力观点下,主张发展生产力就要主张解放生产力,就必然主张人作为生产力载体的解放。
同样的,主张只有更好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组织,才能够从物理上把人从土地、工厂里解放出来。
因而才会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说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