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上海市将步入「垃圾分类强制时代」?

回答
上海市政府近日宣布,自2019年7月1日起,全市将正式实施《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标志着上海正式步入“垃圾分类强制时代”。这一举措不仅是上海城市管理水平的一次重大提升,也是中国乃至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重要探索。

为何上海要如此“较真”垃圾分类?

首先,我们得承认,垃圾问题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一个棘手的难题。上海作为一座拥有超过2400万人口的国际大都市,其产生的垃圾量相当惊人。传统的“一包到底”的垃圾处理方式,不仅占用了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用于填埋,还会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污染,更不用说焚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空气污染物。

从宏观层面看,强制垃圾分类是上海贯彻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垃圾分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一环。它有助于从源头上减少垃圾产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变废为宝,构建循环经济,最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从上海自身的城市发展需求来看,强制分类也是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的体现。一个干净、整洁、有序的城市环境,不仅是市民生活品质的直接反映,也是城市形象和吸引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堆积如山的垃圾、散发异味的垃圾桶,无疑会影响城市的整体美感和市民的幸福感。

“强制时代”意味着什么?

“强制时代”并非一句空洞的口号,它意味着市民的垃圾分类行为将受到法律的约束,并且会伴随一系列的奖惩措施。

明确的分类标准: 《条例》对生活垃圾进行了四类划分: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每一类都有详细的定义和具体的投放要求,比如湿垃圾要“沥干水分,有容器盛装”,有害垃圾要“投放至指定的收集容器”等。这为市民提供了清晰的分类指引。

细致的投放规则: 上海的垃圾分类并非简单的“干湿分开”。它要求居民在投放前,对垃圾进行细致的区分,并将不同类别的垃圾分别投放到指定的垃圾桶中。例如,湿垃圾需要装袋后投入湿垃圾桶,干垃圾则投入其他垃圾桶。

严厉的执法与处罚: 这是“强制时代”最核心的体现。对于单位和个人未按照规定进行垃圾分类的行为,《条例》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例如,个人违法投放垃圾,可能面临最高200元的罚款;单位违法,罚款金额则更高。这种“硬约束”能够有效督促市民遵守规定。

配套的监管体系: 为了确保分类的有效性,上海建立了一套多维度的监管体系。社区居委会、物业公司、城管执法部门都将参与到垃圾分类的监督管理中。街道和社区还将设置垃圾分类指导员,提供现场指导和纠错。

普通市民需要做些什么?

对于普通市民来说,进入“垃圾分类强制时代”意味着我们需要改变多年形成的垃圾处理习惯,学习和掌握新的分类知识,并将其融入日常生活。

1. 学习分类知识: 这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市民需要了解四类垃圾的具体定义、常见误区以及正确的投放方法。可以通过社区宣传、居委会指导、官方App、媒体报道等多种渠道获取信息。

2. 在家中进行初步分类: 购买合适的分类垃圾桶,在厨房、客厅等地方设置不同的垃圾收集容器,方便在家中就将垃圾初步分类。例如,在家中就可以将湿垃圾、干垃圾、可回收物分开收集。

3. 养成投放习惯: 每次丢垃圾时,都要有意识地将不同类别的垃圾投放到指定的垃圾桶。这需要一定的耐心和坚持,但随着习惯的养成,就会变得自然。

4. 主动学习与沟通: 如果对某些垃圾是否属于特定类别有疑问,可以查阅相关资料,或者向社区的指导员、志愿者请教。也可以与邻里之间分享经验,共同进步。

5. 关注社区的配套设施: 了解小区内垃圾分类收集点的具体位置、开放时间,以及可回收物的预约回收方式。

挑战与机遇并存

上海的垃圾分类强制令无疑是一个宏大的社会工程,在推行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挑战:

习惯的改变需要时间: 许多市民已经习惯了传统的垃圾处理方式,要彻底改变需要一个过程。初期的不适应、混淆、甚至抵触情绪都是有可能出现的。
设施配套的压力: 巨大的垃圾分类量对前端分类、中端的运输以及末端的处理设施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湿垃圾的收集、运输、处理能力,以及可回收物的再利用体系,都需要同步跟进。
监管的精细化: 如何在庞大的城市人口中实现高效、准确的监管,避免出现“形式主义”或者“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情况,是执政者需要面对的难题。
成本的考量: 垃圾分类的初期投入,包括分类设施的购置、人员的培训、宣传的推广等,都需要一定的经济成本。

然而,挑战背后也孕育着巨大的机遇。

促进绿色产业发展: 垃圾分类能够催生和带动一系列绿色环保产业的发展,例如可回收物回收利用、湿垃圾资源化利用(如制作肥料、发电)等。
提升市民的环保意识: 强制性的要求能够潜移默化地提升市民的环保意识,让更多人关注自身行为对环境的影响,从而形成更加文明、负责任的社会风尚。
打造国际化都市新名片: 成功推行垃圾分类,将为上海的城市形象增添光彩,使其在可持续发展领域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典范。

展望未来

上海的“垃圾分类强制时代”是一个大胆的尝试,也必将是一个充满学习和调整的过程。它不仅仅是一项政策的落地,更是城市文明程度和居民素质的一次集体“体检”和“升级”。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政府的强力推动、社会各界的协同努力以及广大市民的积极参与下,上海一定能够闯过初期的阵痛期,让垃圾分类真正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为这座城市的长远发展注入绿色动能。这不仅是对当前环境负责,更是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更美好的家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了垃圾车,还是一淘运走个.................白相老百姓啊?

user avatar

强制垃圾分类就从经济发展最好的地区开始进行。上海经济最强,人民生活水平全国最高,垃圾制造在全国名列前茅。作为中国名片城市,是应该率先强制垃圾分类,作出表率。

据国家发改委文件,2020年底前全国将建立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推行分类垃圾与混合垃圾差别化收费。要实现这一目标,从上海开始逐步努力,一步一步稳步发展嘛。

个人混合投放垃圾,今后最高可罚200元。单位混装混运,最高则可罚5万元。可能一开始罚的会比较多哦,没办法,这么多年养成的垃圾不分类的顽疾,不使用强制手段是很难改过来的。

其实当我们做车路过乡间,比如上海的郊区,看到大量的白色垃圾或者其他垃圾空荡荡的堆积在这些土地上的时候,心里是很难受的。我们不能做掩耳盗铃的人,以为自己生活在城市,周围3公里内没有垃圾场,就以为没那么多垃圾,就以为环境很好。非也非也,这是在自欺欺人。

尤其近几年外卖行业、快递行业发展势头迅猛,产生的饭盒、一次性筷子、快递包装盒等垃圾真的是“巨量”。我认为,保护环境,除了公民个人需要强制垃圾分类。各行各业也要整顿自身,实现资源最大的反复利用率,以及最环保的工作方式。

2018年1月31日上海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中还提到上海党政机关内部办公场所将不得使用一次性杯具,旅馆也不能主动提供一次性日用品

餐馆、外卖都不能主动提供一次性餐具。文件中也规定,强制垃圾分类也将在2019年7月1日就要开始正式实施啦。

环保工作任重道远,但是我们能从现在开始重视,好好完成这项工作,未来才会有希望!

user avatar

提高废品回收价格,扩大废品回收种类,垃圾分类就完成了,又解决了部分外来人口就业问题。

像现在这么搞,每个小区分类垃圾桶,每天还有定时开放时间,再把路上的垃圾桶全撤了,完全照搬日本模式,绝对会一团乱。

乱扔垃圾回潮,高空抛物增加,街面清扫压力大增。

现在最应该抓的,还是七不规范,大力宣传七不规范。现在在上海还有多少人还记得七不规范?

起码等9成的中国人,能遵守七不规范了,才能开始实施垃圾分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