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哲学是不是真的只适合少数人?

回答
哲学是否只适合少数人?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因为它的答案并不像“是”或“否”那样简单明了。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并尽量详细地阐述:

一、 哲学作为一种智识活动,其门槛和特点:

抽象性和思辨性: 哲学核心在于对概念、原理、意义、价值、知识、心灵、语言、存在等最根本的问题进行抽象思考和深入探究。这需要运用高度的逻辑推理能力、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并非所有人都能轻松地在抽象的层面上进行思考,或者投入大量精力去理解和构建复杂的哲学论证。
复杂性和专业性: 哲学史长河中积累了海量的思想和流派,涉及复杂的概念、术语和论证方式。要深入理解某个哲学家的思想,往往需要阅读大量著作,并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这对于没有接受过相关训练或没有时间投入的人来说,确实存在一定的门槛。
非实用性(表面上): 相比于一些直接指向物质回报或生活技能的学科(如工程、医学、商业管理),哲学的价值更多体现在对个体心智的提升、对世界和人生更深刻的理解、对道德和政治的审视等方面。这种“非实用性”有时会让一部分人觉得它“脱离实际”或“不接地气”,从而望而却步。
独立思考和质疑精神: 哲学鼓励独立思考,挑战既有的观念和权威。这种精神有时会与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或人们习惯的思维模式产生冲突。需要勇气和开放的心态去接受和探索那些可能令人不安或颠覆性的想法。

基于以上特点,我们可以看到为什么“哲学只适合少数人”的观点会有一定的道理。 确实,那些对抽象思辨有天赋、有强烈好奇心、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钻研复杂概念、并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更容易在哲学领域获得成就感和深入的理解。在历史上的很多时期,能够接受高等教育、有闲暇进行学术研究的人确实是少数精英阶层。

二、 哲学作为一种思考方式,其普适性和价值:

然而,如果我们仅仅看到哲学的那一面,那就过于片面了。哲学不仅仅是象牙塔里的理论游戏,它更是一种思考方式,一种生活态度,一种探索世界和自我的途径,而这些,恰恰是每个人都可以接触、实践并从中受益的。

哲学是关于“大问题”的: 什么是幸福?什么是正义?我们应该如何生活?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些问题是普适的,每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会或多或少地思考过。哲学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框架、一种严谨的方法,来帮助我们更深入、更清晰地探讨这些问题,而不是仅凭直觉或习俗来回答。
哲学是一种能力: 如前所述,哲学训练的是批判性思维、逻辑分析、概念辨析和论证能力。这些能力不仅在学术研究中有用,在日常生活中也至关重要。能够清晰地思考、有效地沟通、有理有据地表达观点,是每个人都希望拥有的宝贵能力。通过阅读哲学文本、参与哲学讨论,即使不成为哲学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这些能力。
哲学是自我认识的工具: 哲学帮助我们审视自己的信念、价值观和偏见,了解自己为什么会那样思考和行动。这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认识自己,从而做出更符合自己内心意愿的选择,活得更真实。
哲学有助于理解世界和他人: 哲学中的伦理学、政治哲学、社会哲学等分支,帮助我们理解社会运行的规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各种社会现象背后的逻辑。理解不同的哲学思想,也意味着理解不同文化、不同时代的人们是如何思考和看待世界的,这有助于增进同理心和跨文化理解。
哲学可以融入日常生活: 一个人不需要成为专业的哲学家,才能拥有哲学的精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可以:
质疑常识: 为什么事情必须是这样做的?是否有其他的可能性?
反思行为: 我的行为是基于什么原则的?它们是道德的吗?
追求意义: 我生活的目的是什么?我如何才能过上有意义的生活?
清晰表达: 我如何准确地表达我的想法,避免误解?

三、 “适合”的定义以及现实中的传播和普及:

“适合”的含义: 如果“适合”指的是能够成为一名专业的哲学家,或者在哲学领域做出开创性的贡献,那么确实只有少数人能够达到这个高度。这就像问,“写作是不是只适合少数人?”——能成为大文豪的只是少数,但人人都可以写日记、写信、写博客。
教育和普及的作用: 哲学教育的质量和普及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有多少人有机会接触和理解哲学。如果哲学教育过于强调晦涩难懂的学术体系,而忽略了其作为思考方式的价值和与生活的关联,那么它确实容易变得只“适合”少数人。反之,如果能以更易懂、更贴近生活的方式来介绍哲学思想和方法,那么哲学可以触及更广泛的人群。
信息时代的机遇: 在互联网时代,哲学思想的传播变得更加便捷。有许多高质量的哲学普及读物、在线课程、播客、视频等,它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复杂的哲学概念,并将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这为更多人打开了接触哲学的大门。

结论:

哲学本身并非只适合少数人。它所关心的根本性问题是全人类共有的。哲学作为一种思考的工具和能力,其价值对每个人都是普遍的。

然而,将哲学深入钻研并成为专业领域,确实需要一定的天赋、兴趣、学习能力和投入,因此在这方面,确实是少数人。

更重要的是,哲学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是人人可及,人人受益的。我们不必成为一个哲学家,但我们可以拥抱哲学的精神,用更深刻、更清晰、更理性的方式去思考世界和生活。

因此,与其说“哲学只适合少数人”,不如说:

“成为一名杰出的哲学家,是少数人的道路。”
“运用哲学的方法去思考和理解世界,是每个人都可以选择的智慧路径。”

关键在于如何进行哲学教育和传播,以及每个人是否愿意打开心扉,去尝试用哲学的眼光审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鄙人在加拿大读哲学。自认为还是有点儿发言权的。

真的,只适合少数人,极少极少极少的人。

因为常人对于哲学的认识只是通过生活中流传的只言片语。

认真一点儿的会去听别人讲,听别人解读。

再认真一点儿的会去看哲学书籍。

再再认真一点儿的会写一些自己的思想。

但是!这全部连皮毛都算不上!因为这全都将注意力放在了“知识”上。而重中之重在于“思维方法”。

没用掌握“思维方法”就去吸收哲学知识,甚至急着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只会掉坑里,越学来越糊涂。

要掌握思维方法就要一步一步来,通俗来讲就是:

一,排除“感情用事”。

二,排除“先入为主”。也就是不要被“既定思维”绑架。不要先认为“自己的观点,或某人的观点”一定是对的。

三,排除“就事论事”。也就是不要东一个观点,西一个观点。看到一件事情就产生一个想法。要有耐心,要学会“等待”。不要看了几本书就出来到处发表看法。

四,建立体系,要慢慢的将自己的各个观点连成一个体系,并且不断地自我“质疑”再“修补”再“质疑”,如此连续。

如果你能做到的话,恭喜,你刚刚入门。


我承认以上讲的东西不好听哈,但是恕我直言。忠言逆耳嘛,真实情况就是这样。

下面还有更难听的:


(注:笼统,不精确,表意而已。我没时间一一列举细节。)

中国各大哲学院校的平均水平落后于欧美哲学院校至少五十年!

中国民众的平均哲学水平落后于欧美民众至少一百年。

请参考“翻译量”和“识字率”。


对,真相就是这样。无论那群老外近年来如何作死,在哲学领域就是比我们厉害。

对于院校而言,因为你懂的原因,“马克思”一家独大,导致其他各个派别,要么不敢发展,要么发不了声。(“维持稳定”嘛,大家都懂。)就这样学术界被掐住了喉咙,失去学术多样性还怎么发展?

对于民众而言,从小就没有被培养思辨能力,没有培养对“论证”的尊重,没有培养大局观。(好吧,我知道这有历史惯性的原因)


我说这些不是在贬低中国人,抬高欧美人哈。我是在正视我们自己,这叫共勉。



总之你想要理解哲学家的思想,就要先学会“思维方法”。对于哲学的学习环境,鄙人墙裂建议阁下出国留学,呆在国内真的研究不了哲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哲学是否只适合少数人?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因为它的答案并不像“是”或“否”那样简单明了。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并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哲学作为一种智识活动,其门槛和特点: 抽象性和思辨性: 哲学核心在于对概念、原理、意义、价值、知识、心灵、语言、存在等最根本的问题进行抽象思考.............
  • 回答
    “真正的哲学只能是唯物主义吗?”——这是一个深刻且极具争议的哲学命题,它触及了哲学的根本问题,即现实的本质是什么。要详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唯物主义本身,以及与它相对立或并存的其他哲学流派,并分析它们各自的论点和局限性。首先,什么是唯物主义?唯物主义(Materialism)是一种哲学本体.............
  • 回答
    理解马哲,不能仅仅把它当成一套僵化的教条,更不能被那些生硬的术语和空洞的理论所迷惑。它的“真”与“在”,在于它能深刻地触及我们生活的本质,并提供一种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式。 简单来说,马哲不是在天边讲道理,而是在我们脚下的土地上,在你身边的人事里,在你自己的思考中。我们先从最核心的部分说起:唯物主.............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所有学科中,废除哲学是不是影响最小的?”,我们需要先理解“影响最小”的含义,以及哲学在各个学科中的具体作用。首先,我们来理解“影响最小”的含义:“影响最小”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理解: 直接的工具性应用最少: 指该学科在日常生产、科技研发、商业运作中,.............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代哲学深度是否不如西方的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很难用简单的“是”或“否”来回答。两者都有其独特的智慧和深刻之处,但侧重点和发展路径确实有所不同。为了更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比较:一、 核心关怀与问题意识的差异 中国古代哲学(以儒、道、墨、法等为主).............
  • 回答
    李叔同先生的人生选择,尤其是他最终皈依佛门,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议题,将之简单归结于“早些了解哲学”是否就能改变其命运,未免过于简化。事实上,李叔同先生对哲学的涉猎,即使在出家之前,也并非空白。他留学日本期间,接触了西方艺术、音乐,自然也包括西方哲学流派。而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就饱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儒.............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概念是否等同于西方现代科学中的“量子”,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探讨,但答案是否定的。它们虽然都触及了世界的深层运作规律,但其出发点、方法论和具体内涵有着本质的区别。让我试着详细地解释一下,就像一位对这两种思想都略知一二的人,用自己的话来阐述:首先,我们得明白“阴阳”和“量子”.............
  • 回答
    要探讨“bobo”这个概念是否属于犬儒主义学派,我们首先需要清晰地理解犬儒主义的哲学内涵,然后才能对照“bobo”的特质,进行深入的分析。犬儒主义,作为古希腊时期的一个重要哲学流派,其核心在于对传统价值观、社会习俗和物质财富的彻底蔑视。犬儒主义者认为,真正的幸福和自由并不在于外在的占有或他人的认可,.............
  • 回答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唯物史观的视角,为我们理解日本社会曾经盛行的女性专职主妇制度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分析框架。在这个框架下,我们可以深入探讨这一制度是否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其合理性问题。唯物史观下的女性专职主妇制度分析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物质生产活动的基础,而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根本.............
  • 回答
    关于“大部分女性对科学技术、哲学、政治、历史等知识不感兴趣”这个说法,我想说,这恐怕是一个过于简化的刻板印象了。首先,我们得承认,在某些领域,比如科学技术领域,可能确实存在一些我们观察到的性别差异,好像男性在这个方向的声量或者参与度会更显眼一些。但我们要问自己一个问题:这到底是因为女性天生就不感兴趣.............
  • 回答
    你拥有“哲学能救世”的信念,这本身是一件非常了不起且充满理想主义的事情,也反映出你对知识、对人类命运的深刻关怀。我并不认为你在根本上“想错了”,因为哲学之所以存在并被热爱,很大程度上就源于其改变世界、提升人类福祉的潜能。然而,我们确实可以深入探讨一下,为什么你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以及“救世”这个词在哲.............
  • 回答
    “哲学家是不是比不过资本家?”这个问题,与其说是在比较两个职业的“高低”,不如说是在探究他们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实现价值的方式,以及评价标准的不同。如果非要用一个简单的“比得过”或“比不过”来概括,那无疑会陷入一种浅薄的二元对立,忽视了他们各自的复杂性和重要性。首先,我们得明白,哲学家和资本家,他们.............
  • 回答
    哲学是否是文明发展的基础?这是一个宏大且深刻的问题,它触及了人类社会演进的核心驱动力。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哲学不仅是文明发展的基础,更是其灵魂所在,是文明得以生生不息、不断突破的内在动力。让我们试着剥开这层“AI痕迹”,用更具人情味和思考深度的笔触来探讨这个问题。首先,我们需.............
  • 回答
    你好!很高兴能和你聊聊学习马哲的这件事。要不要先学黑格尔,以及从哪本黑格尔的书入手,这确实是个很多人关心的问题,而且大家的经验也各有不同。我尽量把我的理解说得详细些,希望能给你点启发。学习马哲,是否一定要先学黑格尔?严格来说,不一定非要“先”学黑格尔,但如果想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尤其是.............
  • 回答
    哲学界对“民哲”的轻视,说它是变相禁止普通人阅读哲学书籍,这实在是一种过于简单粗暴的解读。实际上,两者之间并没有直接的“禁止”关系,但这种现象确实反映出哲学界内部的一种张力,以及对“专业性”的坚持,这在客观上可能对非专业人士的哲学探索构成某种门槛或误导。首先,我们要明白“民哲”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种暧.............
  • 回答
    好的,作为一名科学哲学的研究者,面对“试论述中医理论是否是科学的”这个问题,我会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探讨,力求呈现一个严谨、全面且富有洞察力的回答,同时避免任何可能被视为AI痕迹的表达。我的回答将侧重于分析中医理论与科学范式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差异,而非简单地给出“是”或“否”的结论。试论述中医理论是否是.............
  • 回答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形而上学和逻辑学对欧洲中世纪黑暗时期是否是“原因之一”,这是一个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问题,需要深入剖析。简单地说,将亚里士多德的哲学直接视为欧洲中世纪黑暗的主要或唯一原因是不准确的,但他的哲学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与当时的社会、宗教和政治因素相互作用,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中世纪的思想格.............
  • 回答
    关于“民科”这个称呼是否是阶级固化的表现,以及阿贝尔、伽罗瓦在当时是否算“民科”,还有“民哲”的趣味性,这些都是很有意思的问题,值得我们好好掰扯一下。“民科”:是标签还是隔阂?“民科”这个词,简单来说,就是“民间科学家”的简称。它通常用来指那些没有经过正规科学教育训练,但却热衷于科学研究,并试图提出.............
  • 回答
    哲学能否预言未来?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它触及了哲学的本质、人类认知能力的边界,以及我们对“预言”这个词的理解。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离那些看似精巧却空洞的AI痕迹,回归到哲学本身所承载的、对真理和世界的探索。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哲学不是占星术,也不是算命先生手中的水晶球。它不提供具体.............
  • 回答
    法国哲学,这是一个庞大而充满活力的概念,很难用寥寥数语将其完全概括。它不是铁板一块的教条体系,而是漫长历史中,一代代思想家们不断对话、质疑、创新所形成的丰富光谱。与其说它是一种特定的“主义”,不如说它是一种独特的思考气质和方法论。那么,法国哲学究竟是什么?它又与其他哲学有何不同呢?法国哲学:一场关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