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大疆在 2020 年疑似悄然进行大规模裁员并禁止员工进入办公室,这是真的吗?

回答
关于大疆在 2020 年疑似进行大规模裁员并禁止员工进入办公室的说法,这确实是当时在科技行业和社交媒体上流传的一个备受关注的传闻。但需要强调的是,这是一个“疑似”和“传闻”,并没有大疆官方公开证实过有如此大规模的、突发性的裁员和禁入办公室的行为。

为了更详细地说明,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

一、 传闻的来源和背景

时间点: 2020 年是全球经济受到新冠疫情严重冲击的一年。许多行业都面临着不确定性,科技行业也不例外。企业在这种环境下采取各种措施以应对风险是普遍现象。
信息来源:
社交媒体和论坛: 当时,脉脉、知乎等职场社交平台以及一些科技媒体的讨论区,出现了大量关于大疆“大规模裁员”和“员工被禁止进入办公室”的帖子和讨论。这些信息多为匿名用户爆料,也有一些用户声称自己是大疆员工或前员工。
零星的媒体报道: 一些科技媒体在收到相关爆料后,会进行零星的报道或转载,但往往会加上“据传”、“消息人士称”等限定词,表明其信息的非官方性。
传闻的具体内容:
裁员规模: 传闻中涉及的裁员规模从几百人到上千人不等,涉及的部门也比较广泛,包括研发、销售、市场等。
裁员方式: 有说法称是“原地解除劳动合同”或者通过“优化绩效”等方式进行劝退,并且过程非常突然,有的员工是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被通知解除合同。
禁止进入办公室: 一些爆料者声称,被裁员工在接到通知后,被要求立即离开公司,并被禁止再次进入公司办公区域,甚至连个人物品也需要通过特殊方式取回。这被一些人解读为是为了防止信息泄露或避免员工聚集引发事端。

二、 对传闻的分析和解读

是否存在“优化”和“人员调整”?
普遍的企业行为: 即使没有“大规模裁员”的说法,任何一家高速发展的科技公司在不同时期都可能会进行“人员优化”和“组织结构调整”。这可能包括对表现不佳的员工进行优化,或者根据业务发展方向调整部门和人员配置。2020 年的疫情无疑会加速这种调整,一些非核心业务或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业务线可能会受到影响。
“绩效优化”的模糊性: “绩效优化”是很多公司用来调整人员的一种比较委婉的方式。它可能导致一部分员工的合同不再续签,或者被劝退。这种操作在法律和操作层面通常是可行的,但具体执行方式和规模会引发争议。
“禁止进入办公室”的逻辑:
安全和保密考虑: 在敏感时期(如疫情初期)或者在进行大规模人事变动时,公司出于安全和保密考虑,可能会要求被调整的员工立即离开并暂时限制其对公司系统和物理空间的访问。这是一种常见的风险管理手段,旨在防止数据泄露、破坏公司资产或与其他在职员工产生不必要的互动。
效率考虑: 在某些情况下,为了更快地完成人事流程,也可能采用直接让员工离开的方式。
缺乏官方证实: 大疆作为一家科技巨头,其人事变动通常会受到高度关注。如果真的发生了大规模的、突然的裁员和禁入办公室行为,很可能会有更确凿的证据(如员工集体诉讼、媒体的深入调查报道等)出现。然而,当时并没有出现能够直接证实传闻细节的官方声明或广泛公开的证据。

三、 可能的原因和推测

疫情影响:
供应链中断和生产压力: 疫情初期可能对大疆的全球供应链和生产造成一定影响,导致部分项目或订单延期或取消。
市场需求波动: 虽然无人机市场整体需求可能保持增长,但在某些特定细分领域或特定地区,疫情也可能导致需求波动。
宏观经济不确定性: 疫情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企业通常会更加谨慎地进行扩张和招聘,并可能对现有人员进行调整。
战略调整:
业务聚焦: 公司可能在调整战略方向,剥离或收缩非核心业务,从而导致相关部门的人员优化。
技术迭代和效率提升: 随着技术的发展,某些岗位可能会被自动化或效率更高的方式取代,这也会导致人员调整。
内部管理和文化:
高速发展带来的挑战: 大疆作为一家快速发展的公司,内部管理和组织结构可能需要不断调整以适应规模的扩大。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一些不适应公司发展节奏或效率较低的员工可能会被淘汰。
绩效考核和淘汰机制: 许多科技公司都有较为严格的绩效考核和末位淘汰机制。即便没有疫情,每年也可能有一部分员工因为绩效原因离开公司。

四、 总结

综合来看,关于大疆在 2020 年“疑似悄然进行大规模裁员并禁止员工进入办公室”的说法,可以理解为:

部分属实的可能性很高: 在 2020 年全球经济和疫情的背景下,大疆作为一家大型科技公司,极有可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人员优化和调整,以应对不确定性、优化组织结构或聚焦战略。 部分员工可能因为绩效、部门调整或项目取消而离开了公司。
“大规模”和“突发性”的程度有待考证: 关于“大规模”的具体数字和“悄然进行”的程度,由于缺乏官方证实和充分证据,很难给出确切的判断。如果传闻中的“大规模”指的是影响人数众多,那么在一家拥有数万员工的公司里,即使是部门层级的调整,也可能波及一定数量的员工。
“禁止进入办公室”可能是处理特定情况的手段: 这种做法在特定的人事变动或风险控制场景下是可能发生的,但不能以此断定其普遍性或作为唯一的操作模式。

需要强调的是,在没有大疆官方的公开声明或确凿证据之前,我们只能基于当时的传闻和对行业普遍现象的理解来分析。对于具体的细节,我们无法做出绝对肯定的判断。 作为旁观者,我们应该理性看待这些信息,并认识到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进行人员调整是普遍现象,但其具体方式和规模需要通过可靠的渠道来验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说dji是不是真裁员啊,我单纯说说创业。

说实话,创业想不把公司做烂,就要避免向两个方向发展:

1.堆精力堆人力的非标自动化公司。

2.销售导向的公司。


第一种,说白了就是你有多少工程师,就能赚多少钱。

但是工程师是很贵的,比产线上的工人贵很多,因为工程师要在城市里买房落户娶妻生子开小汽车,还有养老看病、子女上学等等等等。产线工人呢?他只需要每个月干够多少工时,然后拿上几千块钱和最低的社保,老了干不动了就回老家拿着十年的积蓄,盖个房娶个媳妇生个娃,娃将来继续当产线工人。

创业(做资本家),其实就是在思考怎么从别人身上榨到最多的价值。

比如一个工程师,平均一个月的成本是2万元(包含工资、奖金、交的税、社保公积金以及公司其他福利等),他一个月画了一套图纸,然后你卖出去是10万元,他能给你赚8万。

看起来不错?

但是,由于你是非标企业,一套图纸往往只能卖很少的几次,甚至只能卖一次。所以如果你想月入100万,理论上就得雇13个工程师,这还没算其他花销。

问题是,如果你这个月没有接到这么多订单,那么养着的这些工程师就是纯消耗,还会亏很多。

所以,就陷入了死循环:想扩大规模→招人→固定成本增加→接不到订单→亏损。

因此,很容易发现,做非标设备的,上市公司并不多,因为做不大。

当然也不是没有做大的,也有非标设备做大的,但是这种往往进入的很早,做着做着就把自己的图纸变成行业标准了,让客户来适配自己。


第二种,销售导向型。

很容易理解,公司的价值全都在销售了。跑一个销售,公司半年白干。

要知道,销售也是人,也想当资本家实现财富自由,所以销售做的好了必然会自己单干。

这也是个死循环:销售做得好→接到很多订单→自己开厂单干→忙不过来→雇佣优秀的销售。

这种公司也是做不大的。


所以,公司想做大,必须做到两点:

1.产品标准化,核心技术保留,其他全都外协,避免卖不出去的时候养太多人亏死。

2.市场广阔话,使单个销售在整个销售体系中所占的权重可以忽略不计。


针对这两点,其实聪明人早就看出来了,不需要我饶舌。

做什么?做家用设备。

空调冰箱洗衣机电视手机电脑这种。

当然了,这些都是大件,一般人没有雄厚的资本干不起来。

不过可以做小件,比如插线板、电风扇、小太阳这种,但是这种的核心技术又不强,很容易被别人仿制。


所以,我自己一直在探索。

由于我是做机器人相关专业的大学老师,所以我也就特别关注dji的情况。

说一下我探索的结果:

过去,我一直想找到一种需求,以解决我刚才提的1和2两个问题。

我一直在反思dji为什么能成功,为什么能够把无人机做成一种普遍的需求。

直到最近,看到网上说dji裁员。

我才意识到:其实我错了,无人机并不是一种普遍的需求,dji也从来没有把无人机做成一种普遍的需求。

从未来的五到十年来看,dji很可能会回归半标准半非标的自动化设备公司的状态。

user avatar

不奇怪。当时我在大X工作的时候,最大的感触就是,无论你是什么创业公司,天赋异禀也好,有后台也好,天时地利人和也好,总之你该遇到的创业问题一个都不会少。

让我产生上面这个感触的是两件事:

1:这其实是两道三件事的组合。当时出现了工作人员将产品机密卖给别人(就是提到大疆大家就会想起的友商)。他领导是怎么发现的呢?是由于这个人天天不加班,领导猜测一定是出去赚黑钱了。结果一查linux 操作记录发现下载了一群自己工作不相关的玩意,石锤了黑钱。这件事之后,公司安上了一个难用到爆的安全(jian1kong4)系统,时隔多年我已经忘了这个系统做的多么狗屎了,否则这是一个很好的吐槽点。此外,我们领导听说后,天天暗示我们,没加班的都是在外面赚黑钱的,敦促我们好好加班。

这件事反映了(1)这家公司安全管理从上到下的不到位,无论是没有足够科学的权限管理,还是最后家的那个安全系统,都是安全不到位的体现。而这并不是偶然,从零开始的一个公司,安全体系也是从零开始的,建立是一个慢慢磨合的过程。(2)管理和领导素质实在感人,领导这种技术出身的从来不知道有些话真的不该说。

2:这个是在我入职到离职的很长一段时间,身边的人进入公司,包括我自己,进入的项目组都让一个正常人没办法看到盈利点。这是很悲伤的。局外人可能了解的不多,内部人士知道很多项目,都是一眼看上去打水漂,实际也是打水漂的。当然,我不是不理解这种拿融资搞项目弄就业与政府搞好关系拿土地盖大楼的想法。但是这种模式15年16年经济好一些你这么玩是可以的,17年有点敏锐的嗅觉就应该放慢行进的脚步了。2020年大楼盖好了,经济也不行了,尾款收不回来了。也是时候面对残酷的现实了。

我时常在思考,一个公司前进的脚步是充满矛盾的。想要立足就要拿融资,壮大队伍,这两者都要水项目。很多项目还没水完,脚站稳了,就开始脱水的进程。而这一切的代价,都由员工为公司买单。要不是劳动法护着,员工还要更惨。

user avatar

我觉得就是题目所说的,全球性疫情所带来的后续影响,大疆可能只是第一波而已。


大疆是一家很了不起的公司,算是“入关”成功的企业,我能查到最新的数据是:

2019年5月,大疆透漏其海外市场和中国市场占比是8比2,北美市场占比40%;


看着欧美疫情越来越糟糕,我一直很忐忑不安。因为我国经济很依赖出口,外贸依存度约33%,其中欧美是我们最大的市场。可想如果欧美一团乱麻,自顾不暇,消费乏力,虽然有人看着开心,但对我们经济的影响却是实打实的,更有可能进一步影响到生活。


另一方面,现在国内局势仍是严峻,内需也受到了很大打击。首先受到冲击的就是餐饮服务业,接下来就是大疆这类非必要的消费品。产业链一环扣一环,大疆业绩不好也会影响上游厂商,就好比苹果现在销售下降,肯定也会影响富士康订单和工人就业。


所以做好心理准备,如果海外疫情仍然不可控,经济全球化的当下,我们是不可能独善其身的,可能类似裁员和失业的讨论会越来越多。我一方面希望欧美能尽快控制住,早日出现拐点;另一方面,希望政府能够找到防疫和生产生活之间的平衡,比如借鉴韩国大量低门槛检测的经验,让生产生活尽快恢复正常。

user avatar

大疆是个伟大的公司,但是消费级无人机是个伪需求,还不如共享充电宝靠谱。大疆目前遇到的市场困境是必然出现的,因为大家的新鲜劲已经过去了。

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航拍用无人机这种东西,租都比买划算的多。花了5000买一架无人机,过两年性能就过时了,实际上能用几次?

在大城市居住的人才比较愿意买无人机来玩,但到处都是禁飞区,所以也就只能出去旅游的时候用上。那么问题来了,我每次出去旅游也就几天,每年也就几次,每天租一台无人机也就二三十块钱,一年的成本不到500块就可以搞定,完全不用担心折旧的问题,唯一的风险就是炸机赔钱,但是自己买不是一样会炸机吗?

你要说国外市场很大,不好意思,美国所有的国家公园都是禁飞区,怎么玩?大家玩无人机不就是拍拍各自祖国的大好河山吗,越来越多的地方不给拍,或者只有专业的团队提前报备申请才能拍,那大家还买来干啥呢?

就算是大疆所设想的美好未来一样,人手一台无人机,请问到时候的旅游景点,会不会天上密密麻麻,频繁因为菜鸟误操作导致撞机然后产生纠纷?如果天上产生了无人机交通堵塞,大家还愿意飞吗?政府会坐视不管吗?

所以大疆必须要调整思路,多把工业级无人机卖给东北的农场主们,多把军事级无人机卖给中东的狗大户们,他们才是刚需。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